2012年6月
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领域一个独立二级学科成立于1993年,因此是一个年轻而又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南京大学教育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在我国首创电化教育专业,先后培养了14届毕业生,成为中国第一代电化教育创始人和奠基者的摇篮。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于2003年开始挂靠本系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培养教育技术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于2007年独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借鉴国际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沿与经验,秉承我国同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依托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学科群体优势及学术研究氛围,融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力量,统整式、前瞻式地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旨在培养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商业企业领域教育技术研究、设计、开发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有桑新民教授、张宝辉教授、梁林梅副教授等。
授予学位:教育学硕士。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具有较高文化修养、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有坚实的教育技术学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
1、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诚朴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道德。
2、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具有独立、批判性地思考和解决教育技术领域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在本学科前沿进行科学研究的潜力。
3、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科研、教学、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网络资源建设与管理,以及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
4、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和较高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具有较强的跨文化学习与交流能力。
三、研究方向
1、学习科学与技术
2、教育技术国际比较研究
3、现代远程教育
四、招生对象
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大专毕业生。考生需通过全国统一的研究生招生考试,考试科目为:101政治、201英语和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复试为教育技术学理论综合笔试和上机两部分。本专业接收推荐免试生,欢迎计算机、信息管理、传播学、具有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教育学专业等考生跨专业报考。
五、学习年限
l.学历教育:学制三年。
2.非学历教育: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两年,折合全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
六、课程设置
A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2学分)
英语 (4学分)
B类:
教育哲学(2学分)
高等教育管理(2学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2学分)
C类:
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 (2学分)
教育技术学前沿与国际比较研究 (2学分)
教育科学的定量方法(2学分)
教育研究的质性方法(2学分)
D类:
※知识管理与远程教育(2学分)
※教育统计学原理与应用(2学分)
注:带※为指定选修课,另可选修本院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学专业或其他院系地相关课程。
1.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论文阶段由专门的导师指导;立足于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教育技术的教育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
2.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要求研究生参加教师的有关课题研究工作,参加校内外有关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协作,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服务能力。
3.充分利用局域网和互联网的学习与研究环境,让学生进行跨时空、跨文化的研究性自主学习与协同学习,把握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的发展前沿,参与我国21世纪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新体系的研究与创建。
4.鼓励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八、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书面考试与课程论文考核相结合;因课程性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部分课程的考核可以结合学生课堂报告或答辩的形式。
在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内容以课程学习和自学阅读为主,学位论文计划制订或准备工作为辅。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内容应反映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清楚的认识、对本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了解,研究方法得当,研究结论有理有据。字数要求在三万字左右。
在正式答辩之前,进行预答辩,并根据情况再次修改后方可提交。
十、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生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在考核合格和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后,方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本专业实行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制度(正式答辩前3个月)。在预答辩合格或通过修改合格后可申请正式答辩。对学委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合格者方可参加答辩。通过论文答辩并在规定级别期刊上独自发表至少一篇论文者可获得硕士学位。
答辩后根据答辩委员提出的合理的意见,进行修改,并由导师签字认可后,提交学位管理部门。
加 * 者为重点阅读书目。
*1、桑新民主编:《学习科学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梁林梅 杨九民著:《教育技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梁林梅 孙俊华编著:《知识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李曙华著:《从系统论到混沌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5、[美]加涅著:《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美]加涅著:《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美]巴巴拉·西尔斯等:《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美]迪克等:《教学系统化设计》(第六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美]Smaldino等:《教学媒体与技术》(第八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0、[美]瑞泽等:《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美]戴维·H·乔纳森等编,郑太年等译,高文审校:《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杨九民 梁林梅:《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王众托:《知识管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美]Wenger等: 《实践社团——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版。
17、苏新宁等:《组织的知识管理》,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8、梁林梅著:《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爱尔兰]德斯蒙德·基更著.丁新等译:《远程教育基础》,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20、武法提著:网络教育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1、张红霞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Seels, Barbara B. Richey, Rita C. (1994).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he definition and domains of the field. WashingtonDC: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 Technology.
2 、RobertGagne (E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undations. Hillsdale, NJ: LawrenceErlbaum Associates.
*3、Saettler, Paul (1990). The Evolution of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4、RobertReiser & John V. Dempsey(2002 ),T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Technology,Prentice Hall PTR.
5、Charles M.Reigeluth (Editor) (1983).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Overview oftheir Current Statu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6、 Ely,D.P., & Plomp, T. (Eds.). (1996),Classic Writings o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Vol.),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7 、Ely, DP,and Plomp, T. (Eds.). (2001). Classic writings o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volume 2.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8、Jonassen,D. H. (Ed.) (2009),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