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思想道德方面:本专业致力于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个人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团结敬业、立志将自己的理论研究献给祖国的现代化事业的专门人才。
业务素质方面:
1、博士研究生:应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学术研究功底,并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与写作能力。在本专业研究领域内,应了解最新学术前沿研究动态;在已有的具体研究方向上,应具备独立承担相关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应达到相应要求。
2、硕士研究生:应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在本专业研究领域,应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具备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专业研究与教学的能力。学位论文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专业介绍
科学技术哲学是关于探索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获得相应知识以及改造和保护自然一般方法的学科领域。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2)科学技术与社会(3)科学思想史。
三、招生对象
1、 硕士研究生:优秀本科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人员,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并复试合格者。
2、 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研究生,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并复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1、 硕士研究生:三年
2、 博士研究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马列原著选读 (2学分)
英语 (4学分)
B类:
哲学动态与评论 (3学分)
C类:
科学技术哲学专题(核心课程)(3学分)
西方科学哲学(3学分)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3学分)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3学分)
D类:
科学史经典著作选读(3学分)
科学思想史 (3学分)
科学与文化(后现代科学) (3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课 (3学分)
(二)博士阶段
博士外语
专业外语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科学技术与社会专题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专题研究
科学的社会与文化研究
科学哲学的后实证研究
系统科学及其哲学问题
中西科学思想比较研究
六、培养方式
1、 硕士研究生在入学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学科组协调、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由导师全面负责培养工作。选拔优秀硕士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
2、 博士研究生在招生录取时即明确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确定培养计划,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共同负责培养工作。条件成熟时可聘请外校知名教授担任指导小组成员。
3、 公共课以讲授为主,基础课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进行相关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与交叉研究。
4、 研究生的德育及思想品德教育由研究生领导小组和导师共同负责。
七、考核方式
1、 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学单位负责相关课程考核。
2、 专业课采取笔试和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 硕士生中期考核:为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硕士生在入学后第三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由学科组组织相关教师组成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进展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选拔优秀硕士生实施硕博连读,对考核不合格者提出批评,对完成学业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4、 博士生开题报告:在毕业论文方面,要严格强化开题报告程序,及早把握好论文质量。开题报告不合格者,建议系里推迟或取消其答辩资格。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硕士论文选题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博士论文选题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并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接轨。题目选定后,研究生要做开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学科组通过后方可进行论文写作。
论文题目选定后,研究生要制定写作计划,明确各阶段的主要写作任务。该计划在导师审阅后经系学位委员会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在答辩之前必须严格按照《南京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办理。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人)。论文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完成,重新答辩一次。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要在校定重要期刊发表一篇论文,
十、质量监测
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与研究档案,并对毕业后研究生进行不定期的回访调查。
十一、参考书目
《科学思想史》,林德宏著,江苏科技出版社
《自然科学史》,斯蒂芬·梅森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科学的旅程》,雷·斯潘恩贝格、黛安娜·莫泽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李约瑟著,科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
《继承与叛逆》,陈方正著,三联书店
《科学的生命》,乔治·萨顿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自然的观念》,柯林武德,华夏出版社
《科学史学导论》,赫尔奇·克拉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胡塞尔著,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科学与近代世界》,怀特海,商务印书馆
《从存在到演化》,【比】普里戈金著,上海科技出版社
《从混沌到有序》,【比】普里戈金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混沌:开创新科学》,【美】格莱克著,张淑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美】沃尔德罗普著,陈玲译,三联书店
《系统科学》,许国志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系统科学精要》,苗东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系统科学学》,陈忠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从系统论到混沌学》,李曙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
《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融合》,张祥龙著,北京:三联书店
《海德格尔传:来自德国的大师》,迪格尔﹒萨弗兰斯基著,靳希平译,商务印书馆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尚杰著,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