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年6月)
一、专业概况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旨在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以及课程与教学研究和管理的专门人才。该专业于2003年创建。
本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学科群体优势、学术研究氛围,融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力量,统整式、前瞻式地培养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有张红霞教授、汪霞教授、吕林海副教授和汪学立教授、王海啸教授、吕浩雪教授等。
授予学位:教育学硕士。
二、培养目标
1、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科研、教学和为课程与教学实践服务的能力。
2、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知识和能力,并具有在本学科前沿进行科学研究的潜力。
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技术;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的态度和能力。
4、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诚朴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道德。
5、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关注国外课程与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和最新动态,并能够在本学科使用一门外语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
三、研究方向
1. 大学课程与教学
2. 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
四、招生对象
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大专毕业生。考生须通过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科目为:101 政治、201英语和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复试为课程与教学论笔试和综合素质考察两部分。
1. 学历教育:学制一般为3年。
2. 非学历教育: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2年,折合全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A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2学分)
英语(4学分)
B类:
教育学导论(2学分)
高等教育管理(2学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2学分)
C类:
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实践(2学分)
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2学分)
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2学分)
教育研究的质性方法 (2学分)
D类:
※课程·教师·学生专题研究(2学分)
另可选修本院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学专业或其他院系地相关课程。
七、培养方式
1.教师集体培养和导师制相结合,集体制定培养方案和承担课程教学;论文阶段由专门的导师指导,并实行学生和导师互选制。
2.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要求研究生参加教师的有关课题研究工作,参加校内外有关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协作,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服务能力。
3.专业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自学、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提倡研究生广泛研读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的重要著作,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八、学习要求与考核方式
(一)课程学习要求
学生应认真、投入地学习各门课程,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课程学习活动,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加强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广泛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做中学,通过研究和反思,学会研究、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对于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如未修过本专业低一级学位的基础课程,需补修4门以上的学位基础课,学分另计,但不能顶替所攻读学位的课程学分。
(二)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书面考试与课程论文考核相结合;因课程性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部分课程的考核可以结合学生课堂报告或答辩的形式。
(三)实践环节要求
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习或社会实践或课题研究,累计不少于40学时。
(四)科研成果数量要求
学位论文答辩以前需要在公开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篇(署名第一作者)。 (五)中期考核
在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内容以课程学习和自学阅读为主,学位论文计划制订或准备工作为辅。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九、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学生在确定论文的选题前,需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与导师充分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
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前人、他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研究要具有学术价值或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所研究的问题要进行批判性思考,要提出新的见解。
(二)论文开题
在中期考核结束后,学生可以开始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根据院里拟定的统一格式)。一般在第四学期中期以前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举行开题报告论证会。
(三)论文撰写
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必须保证投入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内容应反映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清楚的认识、对本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了解,研究方法得当,研究结论有理有据。字数要求在三万字左右。
十、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生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在考核合格和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后,方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本专业实行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制度(正式答辩前3个月)。在预答辩合格或通过修改合格后可申请正式答辩。对学委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合格者方可参加答辩。通过论文答辩并在规定级别期刊上独自发表至少一篇论文者可获得硕士学位。
答辩后根据答辩委员提出的合理的意见,进行修改,并由导师签字认可后,提交学位管理部门。
十一、参考书目
(一)必读书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钟启泉总主编“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学原理》、《教学机智》、《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后现代课程观》、《比较课程论》、《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08年版。
3. 徐辉主编“国外大学教学与教改”译丛:《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使用指南》、《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掌握教学技巧》、《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Daniel Tanner& Laurel Tanner.(1995).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into Practice. PrenticeHall,Inc.
5. Bruce A. Marlowe.(1998).Creatingand Sustaining the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 Corwin Press,Inc.
(二 )选读书目
1.钟启泉主编“当代中小学课程研究”丛书:《课程设计基础》、《课程流派研究》、《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顾明远等主编“卓越教师专业发展译丛”:《学习的视界》、《教学伦理》、《课程与目的》、《教学的方法》。
3.钟启泉主编“世界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译丛”:《教学论》、《课程开发:实践指南》、《情境中的课程》、《课程领导》。
4.“教学之道丛书”:《理解教与学》、《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
5.“古典教育与通识教育丛书”:《苏格拉底之道》、《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教育》。
6.“教育学科经典教材译丛”:《教育的哲学基础》、《学习与教学》、《课程导论》、《设计有效教学》。
7.“学问之道丛书”:《教育研究方法》、《比较教育前沿》、《社会研究:问题、方法与过程》、《心理学研究方法》、《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
8.施良方、崔允漷等主编《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教育学文集: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1. 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 张红霞著:《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 张红霞等译著:《大学理工科教学的评价与改进》,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年版。
14. 汪霞著:《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 汪霞著:《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6. 吕林海译:《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 高文著:《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 Giroux,H.,Penna,A., &Pinar, W. (Eds.).1981.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Berkeley, CA: McCutchan.
19. Beard,R. M. & Hartley, J., 1984 (4th 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Higher Education. London: Harper & Row, Publisher.
20. Lisa R. Lattuca & JoanS. Stark,2009(2nd ed.) .Shaping the College Curriculum.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