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风湿病)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内科学(风湿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造血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2.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
三、招生对象
已获医学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3年
五、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分 | 学时 |
英语 | A类 | 4学分 | 6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A类 | 2学分 | 32 |
自然辩证法 | A类 | 2学分 | 32 |
医学统计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分子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风湿病学 | C类 | 4学分 | 64 |
细胞免疫学 | C类 | 2学分 | 32 |
细胞基因操作 | D类 | 2学分 | 32 |
现代生物学技术 | D类 | 3学分 | 48 |
医学文献检索 | D类 | 2学分 | 32 |
质谱选论 | D类 | 2学分 | 32 |
疼痛学 | D类 | 2学分 | 32 |
人体断层解剖 | D类 | 2学分 | 32 |
遗传分析导论 | D类 | 3学分 | 48 |
分子与细胞免疫学 | D类 | 3学分 | 48 |
生殖生物学 | D类 | 3学分 | 48 |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 D类 | 2学分 | 32 |
实验动物学 | D类 | 2学分 | 32 |
1
六、培养方式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前期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科定向培养,包括专科病房进一步临床训练,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实验室训练,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与临床教学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院校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研究生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获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一般应以临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目标。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改进医疗技术方法,提高医疗水平,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863高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龄前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组成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充。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否满足现代医学科研和临床发展的需要。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选择导师 | 第1学期结束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呼吸内科
1、弥漫性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
2、支气管哮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断和治疗
4、肺部感染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
三、招生对象
已获医学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3年
五、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分 | 学时 |
英语 | A类 | 4学分 | 6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A类 | 2学分 | 32 |
自然辩证法 | A类 | 2学分 | 32 |
医学统计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分子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呼吸内科学 | C类 | 3学分 | 48 |
肺弥漫性疾病诊治进展 | C类 | 3学分 | 48 |
当代呼吸病学进展 | C类 | 3学分 | 48 |
细胞基因操作 | D类 | 2学分 | 32 |
现代生物学技术 | D类 | 3学分 | 48 |
医学文献检索 | D类 | 2学分 | 32 |
质谱选论 | D类 | 2学分 | 32 |
疼痛学 | D类 | 2学分 | 32 |
人体断层解剖 | D类 | 2学分 | 32 |
遗传分析导论 | D类 | 3学分 | 48 |
分子与细胞免疫学 | D类 | 3学分 | 48 |
生殖生物学 | D类 | 3学分 | 48 |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 D类 | 2学分 | 32 |
实验动物学 | D类 | 2学分 | 32 |
六、培养方式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位课程,和基础课的学习,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完成规定的学分。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在本专科病房参加临床工作至少6个月。
第三阶段:进行专科定向培养,包括各专科病房进一步的临床训练,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实验室训练,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与临床教学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校、院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肆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一般应以临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目标。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改进医疗技术方法,提高医疗水平,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863高科技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订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订,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组成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充。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否满足现代医学科研和临床发展的需要。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选择导师 | 第1学期结束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2、 胰岛素抵抗
3、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免疫治疗
4、 肥胖症发病机理
三、招生对象
已获医学学士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相关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五、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分 | 学时 |
英语 | A类 | 4学分 | 6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A类 | 2学分 | 32 |
自然辩证法 | A类 | 2学分 | 32 |
医学统计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分子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内分泌学 | C类 | 3学分 | 48 |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研究及诊治进展 | C类 | 2学分 | 32 |
细胞基因操作 | D类 | 2学分 | 32 |
现代生物学技术 | D类 | 3学分 | 48 |
医学文献检索 | D类 | 2学分 | 32 |
质谱选论 | D类 | 2学分 | 32 |
疼痛学 | D类 | 2学分 | 32 |
人体断层解剖 | D类 | 2学分 | 32 |
遗传分析导论 | D类 | 3学分 | 48 |
分子与细胞免疫学 | D类 | 3学分 | 48 |
生殖生物学 | D类 | 3学分 | 48 |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 D类 | 2学分 | 32 |
实验动物学 | D类 | 2学分 | 32 |
六、培养方式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位课程,由医学院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临床训练,培养内分泌学实验与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业定向培养,包括各研究方向特定的实验技能,科研设计,仪器使用,专业知识学习,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毕业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院、校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和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 中期考核: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
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做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肆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应力求与省部级基金项目或当前有较大影响(研究热点)的研究方向接轨,确保研究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论文题目初选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订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订,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写出评审意见。评审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齐。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便全面了解其能否满足现代内分泌学科学发展的需要,从而改进培养方法提高毕业生的素质。7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选择导师 | 第1学期结束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内科学(传染病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病毒性肝炎的基础免疫与细胞治疗
2、细菌耐药性机制研究与监测
3、巨细胞病毒DNA疫苗的基础实验研究
三、招生对象
应届医学本科毕业生、或有临床或/和科研工作经历的已获医学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3年
五、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分 | 学时 |
英语 | A类 | 4学分 | 6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A类 | 2学分 | 32 |
自然辩证法 | A类 | 2学分 | 32 |
医学统计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分子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感染性疾病新进展 | C类 | 3学分 | 48 |
抗生素的发展现状与合理应用 | C类 | 3学分 | 48 |
细胞基因操作 | D类 | 2学分 | 32 |
现代生物学技术 | D类 | 3学分 | 48 |
医学文献检索 | D类 | 2学分 | 32 |
质谱选论 | D类 | 2学分 | 32 |
疼痛学 | D类 | 2学分 | 32 |
人体断层解剖 | D类 | 2学分 | 32 |
遗传分析导论 | D类 | 3学分 | 48 |
分子与细胞免疫学 | D类 | 3学分 | 48 |
生殖生物学 | D类 | 3学分 | 48 |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 D类 | 2学分 | 32 |
实验动物学 | D类 | 2学分 | 32 |
六、培养方式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校统一安排。
第二阶段:临床基础培训,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实践能力。
第三阶段:临床科研培训,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验室培训,课题研究,
撰写论文,毕业答辩。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临床和科研学术讲座与讨论。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与基础课以笔试为主。
2.专业课除笔试外,还可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
3.中期考核:第三学期末进行,由导师负责考核,评定成绩。8
八、学位论文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选定学位课题,进行实验设计,预实验,开题报告,定期进行研讨,写成论文,完成结题报告,撰写学位论文,提交答辩。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组成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充。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档案。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选择导师 | 第1学期结束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内科学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内科学(肾脏)
1.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诊断及其治疗
2.糖尿病肾病发病机理及治疗
3.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危重疾病救治中的理论及实践
4.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
5.肾移植免疫及免疫抑制剂的研究
三、招生对象
已获医学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准备开题报告。结束学位课程的学习之后进行中期考核,通过中期考核者进入硕士论文阶段,未通过中期考核者不能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不授予硕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分 | 学时 |
英语 | A类 | 4学分 | 6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A类 | 2学分 | 32 |
自然辩证法 | A类 | 2学分 | 32 |
医学统计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分子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及病理诊断 | C类 | 3学分 | 48 |
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理论及实践 | C类 | 3学分 | 48 |
肾脏病常用诊疗技术 | C类 | 3学分 | 48 |
细胞基因操作 | D类 | 2学分 | 32 |
现代生物学技术 | D类 | 3学分 | 48 |
医学文献检索 | D类 | 2学分 | 32 |
质谱选论 | D类 | 2学分 | 32 |
疼痛学 | D类 | 2学分 | 32 |
人体断层解剖 | D类 | 2学分 | 32 |
遗传分析导论 | D类 | 3学分 | 48 |
分子与细胞免疫学 | D类 | 3学分 | 48 |
生殖生物学 | D类 | 3学分 | 48 |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 D类 | 2学分 | 32 |
实验动物学 | D类 | 2学分 | 32 |
六、培养方式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龄前位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科定向培养,包括各专科病房进一步的临床训练,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实验室训练,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与临床教学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校、院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未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一般应以临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目标。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改进医疗技术方法,提高医疗水平,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863高科技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订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订,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充。
学位论文通过答辨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滞满足现代医学科研和临床发展的需要。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选择导师 | 第1学期结束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内科学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实验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内科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力,或具有独立担负与内科学相关的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研究生毕业时,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还要掌握一定的内科的基本临床技能.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独立完成内科的基本操作.与内科学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实验技能。此外,毕业研究生还要掌握1-2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英文专业书籍和文献、能够用英文撰写研究论文、能够用英语进行学术和生活交流。
二.研究方向
1。糖尿病肾病及代谢综合症肾脏损伤的部分 13,肺部感染
2.狼疮性肾炎及自身免疫病肾脏损伤的防治 14,.急性肺损伤
3.肾小球肾炎分子发病机制15,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分子机制
4.移植 免疫及免疫抑制剂疗效机制研究 16。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方向
5.体外循环干预技术(CRRT)临床应用 17。心血管病的内皮功能调控
及其机制研究18,心肌衰竭发病机理
6.肿瘤治疗新技术19.冠状动脉疾病治疗
7.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20,临床药理学
8.脑神经元损伤的修复与再生21,药物代谢
9.脑血管内膜损伤的机制22。药物分析
10,恶性肿瘤转移机制及其疹治23,疾病蛋白组学
11,急性肺损伤24,药理学
12,肺癌,25,疾病易感性的遗传
三、招生对象
主要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内招收学生,也从数、理、化和工程学科中适量招收有志从事内科学科学研究的学生。报考博士生者需具有硕士学位,不具备硕士学位的考生,按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要求报考(见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四、学习年限
博士生学制3年
博士生阶段: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准备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结束学位课程的学习之后进行中期考核,通过中期考核者进入博士论文阶段。在职博士生的学位课程学习阶段为一年半,毕业论文阶段为二年。
五、课程设置
小脑神经生物学(4学分)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4学分)
分子药理学(4学分)
肾脏病学(4学分)
肾脏免疫学基础(2学分)
临床肾脏病理学(2学分)
血液净化技术(2学分)
心脏病学的理论和实践(2学分)
临床心血管病学的研究进展(2学分)
临床心血管药理学研究进展(2学分)
必修课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两种方式进行,某些课程将采用英文授课或进行课堂讨论。考试方式为笔试或口试。
六. 培养方式
博士生的培养设立导师指导小组,以学位论文为主,课程为辅。培养过程中实行培养计划的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对研究生及导师的要求,使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位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在此阶段还应进行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综述。
第三阶段:专科定向培养与毕业论文写作,包括进一步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专科临床技能训练,课题研究和实验方法训练等,并按规定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
研究生在学期间,还需积极参加科室和院、校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各种学术讲座,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七 考核方式
采取笔试、面试、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查。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各相关教研室负责。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还要求撰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在第二学期未进行。由导师组成的中期考核小组须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学术动态把握程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做出客观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并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一组论文组成的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博士生学习阶段的科研工作,如果是硕士生学习阶段科研工作的继续和深入,其硕士学位论文的成果可以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引用,但是在博士生阶段应有新的发展,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五人组成,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三人,外单位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博士论文需经所有论文评审人一致通过,并经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审核同意后方可组织答辩系学位评定委员会首先对
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对在校研究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实行认真、全面的中期考核。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否满足现代医学临床和科研发展的需要。
十一、博士生课程介绍
1.小脑神经生物学
主要介绍小脑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理论,并适当地介绍小脑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最新的进展。
2.细胞与分子免疫学
主要介绍细胞与分子免疫学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和技能,同时介绍一些免疫学的当前进展等
3.分子药理学
主要介绍分子药理学的基础理论、技术及其最新进展,并联系疾病的病理机制,阐述药物治疗的分子基础。
4. 肾脏病学
主要介绍肾脏生理学研究进展、肾脏病分子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因诊断在肾脏病中的应用、肾脏病治疗学的发展以及高血压研究的进展。
本学科、专业点研究生主要课程设置(不含全校公共课) | ||||||
主要课程名称 | 授课主要对象 |
|
|
| 学时 | 注明已开设或拟开设 |
姓名 | 专业技术 职 务 | 所在单位 | ||||
肾脏病学
肾脏免疫学基础
临床肾脏病理学
血液净化技术 |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 黎磊石 刘志红 唐政
刘志红
陈惠萍
季大玺 |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 南大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南大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南大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南大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 54
20
30
20 | 已开设
已开设
已开设
已开设
|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内科学(消化系疾病)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内科学(消化疾病)
1.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理(基础研究)
2.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临床研究)
3.消化道反流性疾病的研究
4.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治疗
5.胰胆管疾病的内镜下治疗
三、招生对象
已获医学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3年
五、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分 | 学时 |
英语 | A类 | 4学分 | 6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A类 | 2学分 | 32 |
自然辩证法 | A类 | 2学分 | 32 |
医学统计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分子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消化病学 | C类 | 4学分 | 64 |
消化内镜学 | C类 | 2学分 | 32 |
消化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治 | C类 | 2学分 | 32 |
细胞基因操作 | D类 | 2学分 | 32 |
现代生物学技术 | D类 | 3学分 | 48 |
医学文献检索 | D类 | 2学分 | 32 |
质谱选论 | D类 | 2学分 | 32 |
疼痛学 | D类 | 2学分 | 32 |
人体断层解剖 | D类 | 2学分 | 32 |
遗传分析导论 | D类 | 3学分 | 48 |
分子与细胞免疫学 | D类 | 3学分 | 48 |
生殖生物学 | D类 | 3学分 | 48 |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 D类 | 2学分 | 32 |
实验动物学 | D类 | 2学分 | 32 |
六、培养方式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前期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科定向培养,包括专科病房进一步临床训练,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实验室训练,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与临床教学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院校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七、考核方式
a)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b)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c)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研究生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获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一般应以临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目标。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改进医疗技术方法,提高医疗水平,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863高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龄前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组成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否满足现代医学科研和临床发展的需要。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选择导师 | 第1学期结束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内科学(心血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2. 介入心脏病学研究;
3.心脏电生理研究。
三、招生对象
主要从心血管内科临床医师中招收学生,也可从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或相应其它领域中适量招收有志从事心血管内科研究的学生。报考硕士生者需具有学士学位,已获医学学士学位的心血管内科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方可正式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
四、学习年限
3年
五、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分 | 学时 |
英语 | A类 | 4学分 | 6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A类 | 2学分 | 32 |
自然辩证法 | A类 | 2学分 | 32 |
医学统计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分子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心血管病学 | C类 | 学分 | |
介入心脏病学 | C类 | 学分 | |
细胞基因操作 | D类 | 2学分 | 32 |
现代生物学技术 | D类 | 3学分 | 48 |
医学文献检索 | D类 | 2学分 | 32 |
质谱选论 | D类 | 2学分 | 32 |
疼痛学 | D类 | 2学分 | 32 |
人体断层解剖 | D类 | 2学分 | 32 |
遗传分析导论 | D类 | 3学分 | 48 |
分子与细胞免疫学 | D类 | 3学分 | 48 |
生殖生物学 | D类 | 3学分 | 48 |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 D类 | 2学分 | 32 |
实验动物学 | D类 | 2学分 | 32 |
六、培养方式
硕士生阶段: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准备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结束学位课程的学习之后进行中期考核,通过中期考核者进入硕士论文和心血管内科临床实践阶段,由导师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校、院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如有机会,参加全国或全军心血管内科学术交流会1-2次。
七、考核方式
必修课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两种方式进行,某些课程将采用英文授课或进行课堂讨论。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改进医疗技术方法、提高医疗水平、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一般应以临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目标,由本人独立完成,并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一组论文组成的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工作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订,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对本专业发展或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表明作者在心血管内科领域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学科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组成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充。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否满足现代医学科研和临床发展的需要.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选择导师 | 第1学期结束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内科学(血液病)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
1、恶性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相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2、重症自身免疫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相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三、招生对象
已获医学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3年
五、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分 | 学时 |
英语 | A类 | 4学分 | 6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A类 | 2学分 | 32 |
自然辩证法 | A类 | 2学分 | 32 |
医学统计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分子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血液病学 | C类 | 4学分 | 64 |
细胞基因操作 | D类 | 2学分 | 32 |
现代生物学技术 | D类 | 3学分 | 48 |
医学文献检索 | D类 | 2学分 | 32 |
质谱选论 | D类 | 2学分 | 32 |
疼痛学 | D类 | 2学分 | 32 |
人体断层解剖 | D类 | 2学分 | 32 |
遗传分析导论 | D类 | 3学分 | 48 |
分子与细胞免疫学 | D类 | 3学分 | 48 |
生殖生物学 | D类 | 3学分 | 48 |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 D类 | 2学分 | 32 |
实验动物学 | D类 | 2学分 | 32 |
六、培养方式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前期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科定向培养,包括专科病房进一步临床训练,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实验室训练,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与临床教学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院校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研究生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获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一般应以临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目标。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改进医疗技术方法,提高医疗水平,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863高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龄前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充。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否满足现代医学科研和临床发展的需要。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选择导师 | 第1学期结束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内科学(皮肤性病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1.深浅部真菌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2.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研究
3.色素性皮肤病的研究
4.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的研究
已获医学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3年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分 | 学时 |
英语 | A类 | 4学分 | 6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A类 | 2学分 | 32 |
自然辩证法 | A类 | 2学分 | 32 |
医学统计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分子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皮肤性病学 | C类 | 4学分 | 64 |
真菌病学 | C类 | 2学分 | 32 |
皮肤组织病理学 | C类 | 2学分 | 32 |
免疫皮肤病学 | C类 | 2学分 | 32 |
药理学(外要用) | C类 | 2学分 | 32 |
细胞基因操作 | D类 | 2学分 | 32 |
现代生物学技术 | D类 | 3学分 | 48 |
医学文献检索 | D类 | 2学分 | 32 |
质谱选论 | D类 | 2学分 | 32 |
疼痛学 | D类 | 2学分 | 32 |
人体断层解剖 | D类 | 2学分 | 32 |
遗传分析导论 | D类 | 3学分 | 48 |
分子与细胞免疫学 | D类 | 3学分 | 48 |
生殖生物学 | D类 | 3学分 | 48 |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 D类 | 2学分 | 32 |
实验动物学 | D类 | 2学分 | 32 |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位课程,由医学院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临床训练,培养皮肤性病学实验与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业定向培养,包括各研究方向特定的实验技能,科研设计,仪器使用,专业知识学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院、校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和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做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应力求与省部级基金项目或当前有较大影响(研究热点)的研究方向接轨,确保研究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论文题目初选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为外单位)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交。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其能否满足现代皮肤性病学科学发展的需要,从而改进培养方法,提高毕业生的素质。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选择导师 | 第1学期结束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