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生课程建设直接关系研究生基础知识的拓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位论文的质量。因此,课程教学在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硕士生研究生毕业的学分要求:本专业本科入学者32个学分,非本专业本科或同等学历入学者36个学分。
在培养方案中所列出的A是必修课;B类课程是重要的基础课程,每个硕士生必须至少选修1门B类课程;C类课程是各专业的学位课程,每个硕士生必须至少选修2门C类课程。以下两门课D类课程,要求全系每个硕士生必须选修一到两门课,1)物理学进展;2)现代物理实验技术专题。
博士研究生除必须选修博士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两门公共课,还要求至少选修2门有关博士专业课程及专业英语。
生物物理学专业(07101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建设需要,热爱祖国,思想先进,情操高尚,品德优良,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物物理学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人才。
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生物物理实验和相关应用技术,熟练并掌握本专业至少一个方向上较全面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科学发展与技术应用的动态,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科研、教学和技术工作能力,治学态度严谨。学位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二、研究方向
01结构生物学
02生物信息学
03生物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04脑的结构与功能
05生物电磁学与生物医学信息
06软物质凝聚态
l.硕士研究生:
符合报名资格,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复试合格者。
2.硕-博连读(转入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或软物质博士点):
大学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人学后前二年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享受硕士生待遇。在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优秀者经物理学院推荐,校研究生院批准,直接转为博士生并享受博士生待遇;中期考核合格者按硕士生规格培养。
2.博士研究生
(直接进入凝聚态物理博士、理论物理或软物质博士点):
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三年
硕一博连读研究生∶五年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三年
五、课程设置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自然辩证法(3学分)
英语(4学分)
B类:
生物物理(3学分)
软物质物理(4学分)
C类:
理论生物物理(3学分)
统计物理(Ⅱ)(3学分)
神经生物学(4学分)
计算物理(3学分)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3学分)
D类:
凝聚态物理导论 (4学分)
非线性物理(3学分)
生物化学(3学分)
生理学(3学分)
蛋白质工程(3学分)
生物与软物质物理(3学分)
生物物理实验(3学分)
生物信息学 (3学分)
生物物理(3学分)
理论生物物理(3学分)
Mathematica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 (2学分)
六、培养方式
1.导师根据方案要求以及每个硕士生具体情况,在硕士生人学后的三个月内定出培养计划,征得硕士生同意后付诸实施。
2.采取导师负责和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自学为主,听课为辅。
3.理论结合实践。硕士生应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验工作能力。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完成本专业课的某一专题综述或心得体会,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分析和理解的综合能力和深度。
3.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功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作用出评价,评定成绩,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863、973高科技项目、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相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组织有关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校研究生院备案。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请2位(其中至少有1位是外单位专家)、博士学位论文应约请5位同行专家评阅论文(其中至少有2位是外单位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专家至少两人),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其中外单位的专家不少于2人,至少有3名博导),论文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博士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补充修改论文资料,重新答辩一次。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