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外科学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实验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外科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力,或具有独立担负与外科学相关的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研究生毕业时,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还要掌握一定的与外科学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实验技能。此外,毕业研究生还要掌握1-2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英文专业书籍和文献,能够用英文撰写研究论文,能够用英语进行学术和生活交流。
二.研究方向
1.胃肠外科12,脑血管病
2.临床营养支持13.颅内肿瘤
3. 肠,胰移植14.颅脑创伤
4.腹腔感染15.特发性脊拄恻凸发病机理的研究
5.胃肠肿瘤16,脊柱外科微创技术的基础与临床
6,肝脏移植17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
7.肝胆肿瘤应用研究
8.血管代用品的研究18,泌尿外科
9各种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 19,急性疼痛治疗
10,体外循环器官损伤与保护 20.心脑复苏
11,心脏术后监护与治疗21.消化系统病理
22,.精子发生与调控
三.招生对象
主要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内招收学生,也从数、理、化和工程学科中适量招收有志从事外科学研究的学生。报考博士生者一般需具有硕士学位,不具备硕士学位的考生,按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要求报考(见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四、学习年限
学制3年
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准备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结束学位课程的学习之后进行中期考核,通过中期考核者进入博士论文阶段。
五、课程设置
外科病理学总论
系统病理学诊断
现代病理学技术
男科学基础
生殖医学技术
男科诊断学
神经生物学
外科学进展
肝脏移植学
肝胆肿瘤学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
血管外科学
临床营养支持
脊柱外科基础理论
脊柱外科研究进展
人体组织工程学
器官保存学
必修课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两种方式进行,某些课程将采用英文授课或进行课堂讨论。考试方式为笔试或口试。
六. 培养方式
博士生的培养设立导师指导小组,以学位论文为主,课程为辅。培养过程中实行培养计划的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对研究生及导师的要求,使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位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在此阶段还应进行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综述。
第三阶段:专科定向培养与毕业论文写作,包括进一步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专科临床技能训练,课题研究和实验方法训练等,并按规定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
研究生在学期间,还需积极参加科室和院、校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各种学术讲座,
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采取笔试、面试、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查。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各相关教研室负责。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还要求撰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在第二学期未进行。由导师组成的中期考核小组须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学术动态把握程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做出客观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并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一组论文组成的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博士生学习阶段的科研工作,如果是硕士生学习阶段科研工作的继续和深入,其硕士学位论文的成果可以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引用,但是在博士生阶段应有新的发展,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五人组成,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三人,外单位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博士论文需经所有论文评审人一致通过,并经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审核同意后方可组织答辩系学位评定委员会首先对通过博士学位答辩者进行审核,表决通过后上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学位。
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对在校研究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实行认真、全面的中期考核。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否满足现代医学临床和科研发展的需要。
十一、博士生课程介绍
1.外科病理学总论
主要介绍与外科病理学相关的病理学知识如炎症、肿瘤、损伤和修复、血液循环障碍等新近展。
2.系统病理学诊断
主要介绍人体各器官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大体和镜下病理特点,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以及新近展。
3.现代病理学技术
主要介绍现代病理学研究及诊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如电子显微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子病理学技术,图像分析及定量形态学技术。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外科学(普外)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 研究方向
1. 泌尿外科4.神经外科
2. 普外5.骨科
3. 胸心外6.整形外科
7. 血管外科
三、招生对象
主要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内招收学生,也从数、理、化和工程学科中适量招收有志从事生理科学研究的学生。报考硕士生者需具有学士学位,不接受大专毕业生报考本专业硕士生。
四、学习年限
学制3年
五、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分 | 学时 |
英语 | A类 | 4学分 | 6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A类 | 2学分 | 32 |
自然辩证法 | A类 | 2学分 | 32 |
医学统计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分子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外科学基础 | C类 | 4学分 | 64 |
肝胆胰外科学及器官 移植学进展 | C类 | 4学分 | 64 |
营养支持 | C类 | 4学分 | 64 |
细胞基因操作 | D类 | 2学分 | 32 |
现代生物学技术 | D类 | 3学分 | 48 |
医学文献检索 | D类 | 2学分 | 32 |
质谱选论 | D类 | 2学分 | 32 |
疼痛学 | D类 | 2学分 | 32 |
人体断层解剖 | D类 | 2学分 | 32 |
遗传分析导论 | D类 | 3学分 | 48 |
分子与细胞免疫学 | D类 | 3学分 | 48 |
生殖生物学 | D类 | 3学分 | 48 |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 D类 | 2学分 | 32 |
实验动物学 | D类 | 2学分 | 32 |
六、培养方式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龄前位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科定向培养,包括各专科病房进一步的临床训练,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实验室训练,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与临床教学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校、院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未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在理论上或实际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或本门学科发展应当有一定的意义,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学科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并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一组论文组成的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硕士论文在答辩前需请两位在本学科造诣较深,并发表有学术论文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专家。硕士论文需经所有论文评审人一致通过,并经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审核同意后方可组织答辩。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和具体操作按“南京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执行。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则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充。
学位论文通过答辨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滞满足现代医学科研和临床发展的需要。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选择导师 | 第1学期结束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外科学(骨外)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外科学(骨科)
1.脊柱外科
2.骨关节病
三、招生对象
已获医学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3年
五、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分 | 学时 |
英语 | A类 | 4学分 | 6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A类 | 2学分 | 32 |
自然辩证法 | A类 | 2学分 | 32 |
医学统计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分子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骨科学 | C类 | 4学分 | 64 |
微创骨科:基础与临床 | C类 | 3学分 | 48 |
脊柱矫形学 | C类 | 3学分 | 48 |
细胞基因操作 | D类 | 2学分 | 32 |
现代生物学技术 | D类 | 3学分 | 48 |
医学文献检索 | D类 | 2学分 | 32 |
质谱选论 | D类 | 2学分 | 32 |
疼痛学 | D类 | 2学分 | 32 |
人体断层解剖 | D类 | 2学分 | 32 |
遗传分析导论 | D类 | 3学分 | 48 |
分子与细胞免疫学 | D类 | 3学分 | 48 |
生殖生物学 | D类 | 3学分 | 48 |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 D类 | 2学分 | 32 |
实验动物学 | D类 | 2学分 | 32 |
六、培养方式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前期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科定向培养,包括专科病房进一步临床训练,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实验室训练,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与临床教学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院校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研究生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获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一般应以临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目标。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改进医疗技术方法,提高医疗水平,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863高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组成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充。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否满足现代医学科研和临床发展的需要。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选择导师 | 第1学期结束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外科学(泌尿外)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泌尿系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男科学基础及临床研究
3、泌尿系结石
4、器官移植的基础研究
三、招生对象
已获医学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3年
五、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分 | 学时 |
英语 | A类 | 4学分 | 6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A类 | 2学分 | 32 |
自然辩证法 | A类 | 2学分 | 32 |
医学统计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分子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男科学专业理论与实践 | C类 | 2学分 | 32 |
泌尿外科学专业理论 与实践 | C类 | 4学分 | 64 |
腔内泌尿外科学 | C类 | 1学分 | 16 |
细胞基因操作 | D类 | 2学分 | 32 |
现代生物学技术 | D类 | 3学分 | 48 |
医学文献检索 | D类 | 2学分 | 32 |
质谱选论 | D类 | 2学分 | 32 |
疼痛学 | D类 | 2学分 | 32 |
人体断层解剖 | D类 | 2学分 | 32 |
遗传分析导论 | D类 | 3学分 | 48 |
分子与细胞免疫学 | D类 | 3学分 | 48 |
生殖生物学 | D类 | 3学分 | 48 |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 D类 | 2学分 | 32 |
实验动物学 | D类 | 2学分 | 32 |
六、培养方式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龄前位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教学能力,查问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科定向培养,包括各专科病房进一步的临床训练,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实验室训练,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与临床教学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校、院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七、考核方式
1、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一般应以临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目标。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改进医疗技术方法,提高医疗水平,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能力。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863高科技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订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订,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齐。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否满足现代医学科研和临床发展的需要。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选择导师 | 第1学期结束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外科学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2. 颅内肿瘤,重点是垂体腺瘤的基础研究;
3. 颅脑创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三、招生对象
主要从神经外科临床医师中招收学生,也可从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或神经科学其它领域中适量招收有志从事神经外科研究的学生。报考硕士生者需具有学士学位,已获医学学士学位的神经外科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方可正式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
四、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制2.5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分 | 学时 |
英语 | A类 | 4学分 | 6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A类 | 2学分 | 32 |
自然辩证法 | A类 | 2学分 | 32 |
医学统计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分子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神经外科学进展 | C类 | 4学分 | 64 |
脑血管外科学 | C类 | 2学分 | 32 |
细胞基因操作 | D类 | 2学分 | 32 |
现代生物学技术 | D类 | 3学分 | 48 |
医学文献检索 | D类 | 2学分 | 32 |
质谱选论 | D类 | 2学分 | 32 |
疼痛学 | D类 | 2学分 | 32 |
人体断层解剖 | D类 | 2学分 | 32 |
遗传分析导论 | D类 | 3学分 | 48 |
分子与细胞免疫学 | D类 | 3学分 | 48 |
生殖生物学 | D类 | 3学分 | 48 |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 D类 | 2学分 | 32 |
实验动物学 | D类 | 2学分 | 32 |
六、培养方式
硕士生阶段: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准备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结束学位课程的学习之后进行中期考核,通过中期考核者进入硕士论文和神经外科临床实践阶段,由导师
七、考核方式
必修课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两种方式进行,某些课程将采用英文授课或进行课堂讨论。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
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改进医疗技术方法、提高医疗水平、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一般应以临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目标,由本人独立完成,并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一组论文组成的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订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位论文工作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订,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对本专业发展或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表明作者在神经外科领域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学科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学位论文通过答辨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充。
系学位评定委员会首先对通过硕士学位答辩者进行审核,表决通过后上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授予南京大学硕士学位。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否满足现代医学科研和临床发展的需要。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选择导师 | 第1学期结束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一. 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 研究方向
1、体外循环脏器损伤与保护
2、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生长激素释放肽对慢性心衰心室重构的影响
4、左室减容血流动力学临床研究
5、心肌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三 .招生对象
招收有志从事心胸外科专业临床与基础研究,已获得医学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及应届本科毕业生。要求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并经面试合格。
四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准备开题报告。结束学位课程的学习之后进行中期考核,通过中期考核者进入硕士论文阶段,未通过中期考核者不能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不授予硕士学位。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分 | 学时 |
英语 | A类 | 4学分 | 6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A类 | 2学分 | 32 |
自然辩证法 | A类 | 2学分 | 32 |
医学统计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分子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心胸外科学 | C类 | 4学分 | 64 |
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诊疗 | C类 | 学分 | |
细胞基因操作 | D类 | 2学分 | 32 |
现代生物学技术 | D类 | 3学分 | 48 |
医学文献检索 | D类 | 2学分 | 32 |
质谱选论 | D类 | 2学分 | 32 |
疼痛学 | D类 | 2学分 | 32 |
人体断层解剖 | D类 | 2学分 | 32 |
遗传分析导论 | D类 | 3学分 | 48 |
分子与细胞免疫学 | D类 | 3学分 | 48 |
生殖生物学 | D类 | 3学分 | 48 |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 D类 | 2学分 | 32 |
实验动物学 | D类 | 2学分 | 32 |
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必修课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两种方式进行,某些课程将采用英文授课或进行课堂讨论。考试方式为笔试、口试或论文综述。
硕士生的培养采用专业指导小组形式,以课程为主,论文为辅;培养过程中实行培养计划的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对研究生及导师的要求,使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位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在此阶段还应进行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综述。
第三阶段:专科定向培养与毕业论文写作,包括进一步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专科临床技能训练,课题研究和实验方法训练等,并按规定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
研究生在学期间,还需积极参加科室和院、校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各种学术讲座,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采取笔试、面试、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查。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各相关教研室负责。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还要求撰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阶段培养硕士生的中期考核,在第二学期未进行。由导师组成的中期考核小组须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学术动态把握程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做出客观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由一组论文组成的系统而完整的学术文章,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并要有一定的水平和工作量,表明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基础与临床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有新的、更深入的发展。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则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充.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对通过硕士学位答辩者进行审核,表决通过后上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授予硕士学位。
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对在校研究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实行认真、全面的中期考核。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否满足现代医学临床和科研发展的需要。
附:心胸外科专业点拟设的研究生课程(不含全校公共课)
课程名称 | 主讲教师 | 学时 | 是否学位课程 | ||
姓名 | 技术职称 | 所在单位 | |||
心胸外科学 | 景华 | 教授 |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68 | 是 |
心血管系统应用解剖学 | 李德闽 | 副教授 |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34 | 是 |
重症监护治疗学 | 李忠东 | 副教授 |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34 | 是 |
心胸外科进展 | 胡小南 | 副教授 |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68 | 是 |
体外循环灌注学 | 景华 | 教授 |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68 | 是 |
器官移植进展 | 景华 | 教授 |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68 | 是 |
主要参考书目(包括重点期刊)
1、心脏外科学 汪曾炜
2、实用外科重症监护与治疗 景华
3、体外循环灌注学 李功宋
4、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5、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Surgery
5、中华心胸血管外科杂志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选择导师 | 第1学期结束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外科学
二、研究方向
1、 同种异体全头皮、面颈部、双耳廓复合组织移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2、 同种异体全头皮、面颈部、双耳廓复合组织移植的免疫抑制剂的研究
3、 皮肤软组织扩张后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4、 血液净化对危重烧伤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已获医学学士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相关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年,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可相应延长1年。
五、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分 | 学时 |
英语 | A类 | 4学分 | 6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A类 | 2学分 | 32 |
自然辩证法 | A类 | 2学分 | 32 |
医学统计学 | B类 | 3学分 | 48 |
分子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B类 | 3学分 | 48 |
整形外科 | C类 | 3学分 | 48 |
细胞基因操作 | D类 | 2学分 | 32 |
现代生物学技术 | D类 | 3学分 | 48 |
医学文献检索 | D类 | 2学分 | 32 |
质谱选论 | D类 | 2学分 | 32 |
疼痛学 | D类 | 2学分 | 32 |
人体断层解剖 | D类 | 2学分 | 32 |
遗传分析导论 | D类 | 3学分 | 48 |
分子与细胞免疫学 | D类 | 3学分 | 48 |
生殖生物学 | D类 | 3学分 | 48 |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 D类 | 2学分 | 32 |
实验动物学 | D类 | 2学分 | 32 |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位课程,由医学院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临床训练,培养整形外科学实验与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业定向培养,包括各研究方向特定的实验技能,科研设计,仪器使用,专业知识学习,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毕业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院、校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和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 中期考核: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做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肆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应力求与省部级基金项目或当前有较大影响(研究热点)的研究方向接轨,确保研究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论文题目初选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订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订,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组成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齐。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便全面地了解其能否满足现代整形学科发展的需要,从而改进培养方法,提高毕业生的素质。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选择导师 | 第1学期结束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外科学(血管外)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十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十二、研究方向
血管代用品的研究 各种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
十三、招生对象
已获医学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十四、学习年限
3年
十五、课程设置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自然辩证法(2学分)
英语(4学分)
B类:
分子生物学 (4学分)
生化分析(4学分)
C类:
血管外科学(4学分)
腔内血管外科学(2学分)
医学统计学(4学分)
医学文献检索(2学分)
D类:
医用微机(2学分)
医学电子学(3学分)
细胞操作技术(3学分)
肿瘤学(3学分)
临床病理学(2学分)
临床药理学(2学分)
医学动物实验入门(4学分)
十六、培养方式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前期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科定向培养,包括专科病房进一步临床训练,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实验室训练,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与临床教学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院校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十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研究生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获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十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一般应以临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目标。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改进医疗技术方法,提高医疗水平,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863高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龄前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十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本学科5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临床能力考核和论文答辩委员会,结合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充。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二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否满足现代医学科研和临床发展的需要。
事项 | 时间 | 相关人员 |
入学报到 | 每年9月(详见通知书)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选择导师 | 第1学期结束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进临床 | 第2学期—— | 导师 |
中期考核及开题 | 第3学期末 | 院各学科负责人 |
学位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院学位委员会 |
申请学位 | 学位委员会开始前 | 院学位委员会 |
毕业典礼 | 毕业当年6月份 | 学校相关部门 |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文章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