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年)
指导思想
根据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特点和国家对本学科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参照国际通行的在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经验,确定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治学严谨、学风端正、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现代知识结构、适应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硕士
一、硕士生培养目标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本领域的学术动态,能够从事艺术学理论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或实际应用价值。
二、硕士生招生
应届本科毕业生,已获得学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合格,再经本专业复试合格者,可录取为当年硕士研究生。
三、学制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
四、专业方向
1、艺术理论与美学
2、艺术史与艺术文献学
3、美育与艺术教育理论
4、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
五、硕士生课程设置(适应于所有方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硕士生须修满32学分,并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合格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全部硕士生课程由A、B、C、D四类组成:
A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2. 马列原著选读(2学分)
3. 硕士英语(4学分)
B
1. 艺术理论专题(3学分)
2. 美学专题(3学分)
3. 艺术批评理论与方法(3学分)
4. 艺术史学(3学分)
5. 美育与艺术教育理论(3学分)
6. 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3学分)
C
1. 比较艺术学(2学分)
2. 艺术社会学(2学分)
3. 艺术心理学(2学分)
4. 艺术符号学(2学分)
5. 视觉文化研究(2学分)
6. 中国美学(史)(2学分)
7. 西方美学(史)(2学分)
8. 文化研究(2学分)
9. 中国艺术史(2学分)
10. 西方艺术史(2学分)
11.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专题(2学分)
12. 中国艺术批评史(2学分)
13. 西方艺术批评史(2学分)
14. 中国艺术文献学(2学分)
15. 西方艺术文献学(2学分)
15. 美育与艺术教育专题(2学分)
16. 艺术文化产业政策(2学分)
17. 美术馆与艺术策展专题 (2学分)
18. 艺术品鉴定与保护(2学分)
19. 文化遗产 (2学分)
20.艺术体制与艺术体制论 (2学分)
D
1. 跨一级学科任选
2. 专业英语
3. 计算机网络
六、硕士生培养
1、硕士生学习时间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两年,撰写学位论文1年。硕士生入学后不分专业,不定导师,实行年级导师负责制。第一学期末进行师生互选,进入专业(二级学科),制定培养计划。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同时实施三级分流。
2、公共课以讲授为主,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讲授、自学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重在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各种专业文献、资料和论著,提倡研究生选修跨专业课程,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学单位负责相关课程考试。
2、专业课采取笔试与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为保证研究生质量,在入学后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做出评价,评定成绩。对考核优秀和符合条件者,准予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应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以及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论文题目选定后,由学科组组织有关专家审核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该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院系导师指导小组审核批准后送校研究生院备案。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应在答辩前至少请2位专家(其中1位是外单位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其中教授不少于2人),答辩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完成,重新答辩一次。申请硕士学位者应按南京大学规定,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具体指标见《研究生工作手册》)。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
1、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与研究档案。
2、认真遵守中期考核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检查与评估。
3、对研究生的奖学金评奖,严格按专业成绩和科研成果进行。
4、对毕业后的研究生进行不定期的跟踪调查。
博士
一、博士生培养目标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能够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观点与方法富有创新性,并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达到相应要求。
二、博士生招生
应届硕士毕业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在职人员,参加博士入学考试,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可录取为当年博士研究生。
三、学制
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时间为3-4年,在职博士生为4-5年。
四、专业方向
1、艺术理论与美学
2、艺术史与艺术文献学
3、美育与艺术教育理论
4、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
五、博士生课程设置(适应于所有方向)
A
1. 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
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B
1. 西方经典文献选读(专业英语)
2. 中国经典文献选读
3. 美学与艺术理论专题
4. 艺术批评理论专题
5. 艺术史论专题
6. 艺术文献学专题
7. 美育和艺术教育专题
8. 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专题
C. 跨一级学科相关课程
六、博士生培养
1、博士研究生在招生录取时明确研究方向,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本人填写,在第一学期末完成,一式两份,一份由学生自己保存,一份交系备案。培养计划中应体现出集体培养的特色,有宽口径培养博士生的具体措施。
2、公共课以讲授为主,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讲授、自学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重在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各种专业文献、资料和论著,提倡研究生选修跨专业课程,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学单位负责相关课程考试。
2、专业课采取笔试与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为保证研究生质量,在入学后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做出评价,评定成绩。对考核优秀和符合条件者,准予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应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以及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论文题目选定后,由学科组组织有关专家审核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该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院系导师指导小组审核批准后送校研究生院备案。博士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做出阶段性成果。博士论文完成后,论文进行预答辩,通过预答辩的论文方可进行正式答辩;未通过预答辩的,要求研究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论文进行修改,经有关专家认可后,再提交正式答辩。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博士学位论文请5位同行专家(其中至少有2位外单位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其中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人)。答辩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完成,重新答辩一次。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
1、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与研究档案。
2、认真遵守中期考核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检查与评估。
3、对研究生的奖学金评奖,严格按专业成绩和科研成果进行。
4、对毕业后的研究生进行不定期的跟踪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