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考研导师简介-姜洪源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2019-05-25

基本信息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论文专著国际合作与交流组内成员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组内业余生活友情链接
基本信息


姜洪源 教授/博士导师



个人简介
工学博士,哈工大金属橡胶技术研究所所长,哈尔滨工业大学—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俄)振动防护联合实验室负责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带头人。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国家科委、航空航天及总装预先研究、省市科委重点攻关等多项研究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完成奖1项,省部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人,硕士研究生80余人。

招生信息
欢迎有志从事金属橡胶、微纳流体操控以及新型同步带传动技术相关研究的优秀学子报考本实验室!

我的新闻

新闻标题工大老师印象——记机电学院姜洪源老师

发表时间2013-01-22

工大老师印象——记机电学院姜洪源老师
发布时间:2009-7-13 10:17:30 阅读数: 602
作者简介:
机电学院-姜洪源-李姗姗(07S008275)
哈工大报讯(李姗姗/文)
我相信没有一个大学生没议论过自己认识的教授,不管是教过自己的还是没有教过的。读过谢泳先生的书《逝去的大学》,不禁叹服老清华们在描述老师们时的大胆与深情,更向往那个年代的师生氛围居然那么宽松。书中俞平伯先生被描述成“一个五短身材的人,秃光着脑袋,穿着宽大的衣服,走起来蹒蹒跚跚”的老先生。国文老师刘叔雅先生更被写成是“一位憔悴得可怕的人物”,相貌“长头高举兮如望空之孤鹤,肌肤黄瘦兮似辟谷之老衲”,声音“尖锐兮又无力,初如饥鼠兮终类猿”,作者先抑后扬,马上极力抒写刘先生学问的渊博精深,对学生的恳挚,对国事的热忱,其精神的力量远远盖过了相貌的不足,矗立着的仍然是一个可敬可爱者。巍巍清华园,名教授们卓尔不凡,这些妙笔生花的文字留给我们的恰似一幅幅鲜活的素描,让我们读过之后都宛若亲临过俞平伯刘叔雅这些泰斗们的课堂一般,心灵非常的快活。
来工大之前,听我的本科导师讲过袁哲俊老先生的一些逸事。袁老先生是上海人,机械加工领域的泰斗。且不说他老人家在学术上如何如何的牛,单单提起他在全校的公开选修课就够震撼的了。老先生喜欢旅游和摄影,讲过摄影的选修课,拿了很多自己拍的照片出来“秀”,深入浅出的就把摄影的那点事给说明白了。老先生还讲过诗歌欣赏,据说讲到西方诗歌的那堂课会穿笔挺的西装,系黑色的领结,就像来自中世纪欧洲一位绅士;讲到中国古典诗词,便会长袍马褂,俨然一位国学老学究,配上这经典的装束,朗读诗歌时候的神态极为传神和可爱。
刚来工大的时候,我在一向被同学们冷落的方便食堂见过蔡鹤皋老先生在那里排队买饭,当时我就排在他的后面,一眼就认出了这位身材不高穿着像退休煤矿工人的老头儿就是机器人领域鼎鼎大名的蔡鹤皋老先生,他只买了一个包子和一碗大馇粥,安静的坐在一个靠窗的角落吃他的午饭……,这是我工大老教授留给我的第一次深刻印象。
上过卢泽生老教授的《控制理论》这门课,如果不写一下卢老师我的工大生活就不完整。他虽然是南方人,可是国语讲得够漂亮,一个字一个字都字正腔圆,就想专门学过声乐,字吐得非常清楚,慢悠悠的,一点也不显得吃力。上卢老师的课,没有人偷偷的睡觉(当然更没有明目张胆打盹的了),生怕错过了哪一段精彩的内容。我们07级硕士里面有一位特殊的学生,是来工大读学位的留学生,结课以后的考试卢老师专门出了一份英文版的试卷给他做。这里还有一段传闻,卢老师英文版的试卷比中文版的题目相对简单一些,不想这位留学生朋友几乎全部答对。据说开始阅卷的老师给了满分的,卢老师重审的时候仔细核对,发现了一处小的纰漏,结果给判了98分。事情的真实性无从考证,可从中可以看出卢老先生做事的细微程度来,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我的导师姜洪源教授,没有袁哲俊老先生的多才多艺,没有蔡鹤皋老先生的名声斐然,也没有卢泽生先生京剧般的独特魅力,作为老先生面前的小字辈 ,姜老师失色很多。然而,他身材伟岸又不失温文儒雅,声音洪亮字字掷地有声,第一眼看去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对,他有大家之气。第一次拨通姜老师的电话咨询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事情,心里有点胆怯,直到他在email中非常客气也非常明确的表明愿意接受我加入他的研究组我悬的心才算落了地。Email开头的内容到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晰,姜老师称呼我为“李老师”(我当时在一所中专学校教书),可见他待人有多么的谦逊和客气。
上个月,姜老师的父亲去世,我们实验室的同学去参加了葬礼,我也因此得见了他为人子为人夫为人兄为人父的一面。遗体告别仪式的氛围非常特殊,几天的辛苦操劳姜老师的身形忽然显得瘦小了很多,眼圈深陷,里面全是红红的血丝,表情非常憔悴。听姜老师悲怆地喊了一声爸,显得那么孤独和无助,我忽然感觉身形伟岸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幼年失去父亲的小孩子,泪水哗哗的流了下来……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姜老师的父亲却幸运的拥有一群孝顺的子女。从几位师兄那里得知,姜老师的父亲卧床多年,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神智也有时清醒有时模糊,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居然能保持天天穿戴整洁,不能不说是儿女们的一片孝心。百善孝为先,为人子,姜老师让我看到了他伟岸身形里包裹着的那颗柔软的心。
姜老师给我们这些学生开会的时候,有时候会讲起他如何管教自己的儿子。他对自己的儿子要求严厉,很符合东北大汉的特质。他要求儿子每天最晚六点半起床,不允许睡懒觉,不允许有杂七杂八的坏习惯。为了检验儿子是否按时起床,为此还经常一早打电话到儿子的寝室“验证”。虎父无犬子,在姜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小伙子的学习成绩相当不错。如果把姜老师对儿子的全副严厉比作北京老白干,到了学生们这里,就变成半杯严厉半杯慈爱的软饮料了。在科研上,姜老师那是相当的严厉,说好了今天做出结果来就绝对不能拖到明天,不管以任何理由——这让我们实验室内部养成了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的好风气。
对学生,姜老师总强调一定要保证时间的投入。他常说,“投入了时间不一定都会有成果,没有时间的投入肯定不会有成果。”他要求大家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稳下心来做课题。工作上严厉一些总是好的,我有时开玩笑就说,“姜老师如果能像催命鬼一样天天催着我们做试验、写论文,还用愁什么EI、SCI啊?” 只可惜我们的姜老师不但不是催命鬼,还是蛮可爱的财神爷——在购买实验仪器和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上,他不惜散尽千金。我们课题组最令别人羡慕的有两件事,这都归功于姜老师的两个“特别能”:一是姜老师特别能请客,每逢节假日,必能改善伙食或者出门旅游;二是姜老师特别能和国外专家合作,每年总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来我们实验室讲学,俄罗斯的,基本常驻,西班牙的,英国的,美国的,都会定期来访,有一些还是领域内顶尖的骨灰级人物。拜在姜老师门下,几年博士读下来,在身形上“可能”会发福,在语言上“肯定”会是第一外语说的嗷嗷好,顺便还能学点二外。
十几年前,一次偶然的讲座,姜老师和金属橡胶结下了不解之缘。俄罗斯的一位院士来工大“兜售”他研究的金属橡胶材料研究成果,所谓金属橡胶,绝对不是橡胶,而是用细细的金属丝缠绕压缩成小块头的类似饮料瓶盖的形状,质地比金属软很多,具有橡胶的很多力学性质,这种新材料就是因此而得名。他看到了这种材料的光明前景,预想它将会在未来十年内大放异彩,他放弃了手头的行政职务,开始了对金属橡胶材料的漫长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金属橡胶研究所在中国逐渐有了不小的名气。这给我们这些年轻人一点启示:眼光要放长远,要能从微弱的亮光中嗅出一个研究领域长远的光芒来。
继五百壮士之后,工大的老师,如繁星点点。我所见到的,所能记录的,只是繁星中的一两颗。然而,正是这一两点闪烁的星光,汇聚成了冰城工大历史长河里璀璨的光芒。


新闻标题开启创新路——访“教学带头人”姜洪源教授

发表时间2013-01-22



开启创新路——访“教学带头人”姜洪源教授
发布时间:2007-3-9 16:02:23 阅读数: 525
哈工大报讯(闫明星) 1米82的个子,大嗓门,铿锵有力的语调,机电学院姜洪源教授站在全国最大的、节距31.75mm的新型平顶同步带专用实验设备前,举手投足自有一股师长的威严,而乳白色的外套配上牛仔裤,在休闲与写意之中又透出学者的儒雅之气。
作为“教学带头人”,姜教授的科研成果卓著,2002年在英国进修的3个月内,他对10多所大学进行调研,带回了新的研究方向——功能性电刺激(FES)技术;自2000年以来,他与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组建了金属橡胶技术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在金属橡胶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我被评为‘教学带头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姜教授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不仅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同学,而且把科研的方法以及如何创新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不要被动接受知识,要敢于提出疑问,多进行逆向思维。在他看来,任何的创新,主要都源于发现问题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方法上,姜教授利用PowerPoint、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注重与学生沟通,开展启发性教学。“我鼓励学生提前自学教材相关内容,通过笔记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为自学效果突出的同学提供机会,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演讲,并给予补充和讲评,对上讲台的学生在期末成绩上给予鼓励。实践表明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既保护了有潜力学生的积极性,对其他同学也具有极大的映射和促进作用,深受学生欢迎。”
姜教授说:“作为一名教师,仅有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良好的团队与合作精神对事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姜教授多次提到他所在的集体和科研团队,个人的每一点进步都与集体的荣誉紧密相连。正是这种奉献精神与合作精神的结合,使得姜教授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中的优秀教师”。

编辑:闫明星 来源:哈工大报




新闻标题我校金属橡胶技术成功应用于嫦娥三号着陆器

发表时间2014-07-03

发布时间:2014-1-7 11:38:47阅读数: 4114
  哈工大报讯(机电/文) 嫦娥三号探测器在2013年12月14日成功登陆月球,并释放了“玉兔”月球车,标志着中国太空计划迈出了关键一步。在发射和着陆过程中,我校金属橡胶技术研究所研制的金属橡胶高阻尼缓冲装置为着陆器中的光学观测设备承受住复杂力学环境提供了保障;在舱盖展收机构中采用由金属橡胶材料制成的限位装置在极端温度下可以实现可靠的热密封,其刚度连续可调,并借助于其他机构的压缩,保证了光学设备小舱体的热密封及遮盖,使得密封更加紧密、重复工作性能更稳定。
  自1998年以来,金属橡胶技术研究所姜洪源教授带领的团队一直致力于金属橡胶技术研究,研究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多项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重要项目中。研究所开发的金属橡胶弹性多孔材料及其结构件适用于航空航天等特殊环境下的阻尼减振、密封、节流、过滤及吸声降噪等需求。该团队与航天五院501部合作研制成功了具有高阻尼缓冲性能的金属橡胶缓冲及限位装置,为着陆器光学仪器舱盖机械结构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与传统的火工压紧装置相比,该结构可靠性更高。目前,研究所正在与相关院所配合,为金属橡胶应用于月壤采样设备的缓冲减振结构进行专项技术攻关。


编辑:闫明星 来源:哈工大报


新闻标题我校研制的金属橡胶阻尼环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动机上成功应用

发表时间2016年11月21日

2016年11月21日 16时21分02秒新闻网浏览次数:5255

哈工大报讯(王计/文 兰锐/图)日前,我国全新研制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校机电学院金属橡胶技术研究所姜洪源教授和骨干成员敖宏瑞、闫辉、任玉坤等研制开发的金属橡胶阻尼环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动机上成功应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发来贺信。

金属橡胶技术是解决航空航天领域高真空、大温差、强辐射等极端工况下阻尼减振等技术难题的专用技术。金属橡胶阻尼环具有可设计性的阻尼性能,其组合结构可实现复杂力学环境工况下设备的隔振。

依托我校的研发基础与优势,金属橡胶技术研究所围绕航空航天及武器装备等领域的重大需求,瞄准特殊工作环境和工作介质下的阻尼减振、密封等技术领域的瓶颈难题,制备了满足不同工况和不同结构需求的金属橡胶构件,部分金属橡胶元件成功替代了重要装备上的进口元器件,并在嫦娥三号着陆器等任务中得到成功应用。


新闻标题姜洪源教授课题组在新型微纳米颗粒电动驱动领域取得新成果

发表时间2015年05月08日

2015年05月08日 07时25分26秒哈工大报浏览次数:72

哈工大报讯(机电/文)在我校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下,机电学院机械设计系姜洪源教授团队在新型微纳米颗粒电动驱动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诱导电荷-电渗的颗粒聚集》(Induced-Charge Electroosmotic Trapping of Particles)发表于微流控芯片领域的著名期刊《芯片实验室》(Lab on a Chip,影响因子5.748,5年平均影响因子6.2),并被推选为封面文章。文章第一作者为机电学院青年教师任玉坤副教授,我校为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这也是我校首次以第一通讯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
微流控技术是近10年迅速崛起的一项涉及机械、力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型研究方向,其中如何在微量流体中准确控制其中的微纳米尺度颗粒是实现后续检测等操作的最核心技术。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诱导电荷电渗的、全新的、位置可灵活控制的颗粒聚集手段,这一技术开拓了微流控研究领域的一种新型颗粒操纵方法,对于基于微流控的快速免疫检测、便携式细胞计数器开发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方向的前期研究基础,任玉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青年英才计划以及哈工大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等多项支持。
姜洪源教授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交流电场控制微尺度流体的相关研究,并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快速免疫检测、新材料合成等多个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在《芯片实验室》、《生物传感与生物电子》(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影响因子6.451)、《朗谬尔》(Langmuir,影响因子4.384)、《生物微流体》(Biomicrofluidics,影响因子3.78)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发表。

论文链接: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5/lc/c5lc00058k


新闻标题哈工大在微流控纳升级微反应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7年04月13日

光明网(http://difang.gmw.cn/hlj/2017-04/13/content_**.htm)2017-04-13报道: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机械设计系姜洪源教授研究团队在基于液滴的纳升级微反应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题为《双核双乳液滴中内核液滴的连续电融合及其微反应应用》和《双乳液滴中成对内核液滴的电致融合》的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美国化学协会《应用材料与界面》杂志和英国皇家化学协会《芯片实验室》杂志上。

  液滴微流控技术以其超高通量、避免交叉污染及快速反应等诸多优势迅速成为微流控研究领域的热点。双乳液滴(即液滴中包裹液滴)以其新颖的核-壳结构保证了所有内核液滴所处的环境相同,有效避免了微反应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同时能在纳升尺度上实现预期的可控反应过程,在材料合成、人工洗护、生物监测、药物筛选与缓释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如何高效操控双核及多核双乳液滴内核液滴的融合是实现上述应用的前提,也是液滴作为微反应器的一大难题。多年来姜洪源教授团队在电场调控微纳米流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低压交流电场实现双核双乳液滴可控融合的新方法,并实现了连续流中双乳液滴的大批量精准操控融合,成功解决了上述难题,为纳升乃至皮升级生物、化学等微反应提供了高效、可控的反应平台。

  任玉坤副教授和姜洪源教授为通讯作者,该团队博士生侯立凯和贾延凯分别为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哈工大为上述论文的唯一署名单位。该项目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以及“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工作经历
时间

工作经历


1982年7月至1987年7月

哈工大机械设计教研室助教;
1987年8月至1992年1月

哈工大机械工程系讲师
1992年2月至1998年7月

哈工大机械工程系副教授,1993年起为硕士导师;
1998年8月至2005年4月

哈工大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系教授
2005年至目前

哈工大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2年7月本科毕业于哈工大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2年3月哈工大机械工程系机械学学科,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5年1月于哈工大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2年7月~2002年10月在英国做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带传动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

全国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日本带传动恳话会海外会员

中国航空学会机械动力传输委员会委员

中国康复学会康复医学工程委员会委员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高级会员

哈尔滨市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主任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

1、金属橡胶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金属橡胶技术是军民两用国防关键技术,它起源于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金属橡胶技术的研究旨在以金属丝为原材料,开发研制一种弹性多孔材料,利用该材料可以制备出具有特殊性能金属橡胶构件,金属橡胶构件以金属丝为原材料,不含有任何普通橡胶,但却具有橡胶一样的弹性和多孔性,特别适合于解决高低温、大温差、高压、高真空、强辐射及剧烈振动等环境下的阻尼减振、过滤、密封、节流及吸音降噪等疑难问题,是航空航天、国防武器装备及民品特殊工况下普通橡胶的最佳替代品。

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橡胶技术研究所自1998年开始对金属橡胶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金属橡胶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研究所与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的相关专家建立有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成立有“哈尔滨工业大学-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俄)振动防护联合实验室”,近几年来,中外专家学者成功实现互访合作研究60余人次。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航天工艺预研项目、航空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省市重点攻关项目及产业化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结合军品需求开发研制的金属橡胶隔振器和金属橡胶密封件,在不同型号中应用获得了成功。对金属橡胶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产品成功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及国防领域。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优秀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和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三等奖各2项,。拥有相关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和俄罗斯发明专利1项。培养金属橡胶技术研究领域博士9人,硕士40余人,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

2、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

微/纳流控芯片是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它以芯片为操作平台,同时以分析化学为基础,以微机电加工技术为依托,以微管道网络为结构特征,以生命科学为目前主要应用对象,是当前微全分析系统领域发展的重点。我们针对微/纳流控中的机械学、力学方面的一些基础科学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同时也对微/纳流控技术在新型机械加工、深海测试、生物免疫检测等方面进行了拓展。

本实验室自2003年起组织团队从事相关技术的研究,十年来,与美国哈佛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的相关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成功实现互访合作研究10余次,在国家CSC项目的资助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0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1项。获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论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120。目前,在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3、康复工程及功能性电刺激(FES)理论和控制技术研究

由于车祸、竞技运动、从高处跌落受伤或其它的不可预料的外部伤害而造成的脊柱损伤可能会导致下肢的完全瘫痪,也就是所谓的“截瘫”。由于下肢包含身体重要的肌肉群,瘫痪后会对呼吸、循环系统及心脏造成长期负面的影响。并且,脊髓损伤还会给患者带来如压痛、骨质疏松和骨骼肌萎缩等严重的并发症。从生活方面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不仅给患者带来的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创伤。并且,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占用了很大的社会资源,这不仅对患者的家庭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所以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一直是世界各个医疗机构和康复机构研究的热点。

康复工程及功能性电刺激(FES)技术是机械、控制及临床医学相互交叉领域的前沿技术,该技术的研究旨在利用专用康复机械装置和电刺激的方法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使截瘫患者的残疾肢体实现重新自主运动,减缓肌肉萎缩及心肺功能衰竭,逐步实现运动功能康复。研究采用主动训练模式,通过外部方式使肌肉能够主动收缩进行训练,此种方式不仅可以防止肌肉继续萎缩,还能够使肌肉做有氧运动,增加肌肉力量,同时还能够改善身体的其它机能。

在该领域的研究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和黑龙江省康复医院具有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专用康复运动器械的开发、控制方法及应用软件的设计、临床应用实验等开创性的研究。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与斯洛文尼亚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2项)和哈工大跨学科基金资助项目等多项课题,联合培养博士2人,硕士10余人,获得发明专利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

4、现代机械设计及工程技术研究

带传动是机械传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械工程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按照工作原理不同,带传动分为摩擦型带传动和啮合型带传动(即同步带传动),摩擦型带传动通过带与带轮接触面间摩擦力传递运动和动力,启动平稳,具有过载保护作用。同步带传动通过带齿与轮齿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传动比准确,兼有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的共同特点。带传动适合于大中心距传递,在输入输出相距较远的结构中,带传动表现出的优良特性是其它传动形式所不可比拟的。

面对机械设备不断提出的高效节能、绿色环保、长寿命、低噪声以及低成本的苛刻需求,改进现有带传动形式中存在的不足,完善其相应的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挑战传统制带工艺方法,将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应用于传动带的生产中,开发研制带传动的新形式,设计新的同步带齿形,揭示其工作机理,确定其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工程实际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研究重点和进行的主要工作。

本实验室是全国高校对带传动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最持久的团队之一,三十年来,对普通V带传动、联组V带传动、窄V带传动、新型平顶圆弧齿同步带传动、斜齿同步带传动以及人字齿同步带传动等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开发研制了多台套带传动专用实验设备,参与了多项带传动国家标准的制修订。研究工作中与日本大阪工业大学、日本阪东株式会社、青岛产品质量检测所以及国内多家传动带生产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培养研究生20余人,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具有直流偏置的快速交流电动微流体驱动及混合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功能性电刺激康复截瘫患者肢体运功功能理论及实现技术研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承载低噪音新型同步带传动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路支承用金属隔振器设计方法及失效机理研究;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属橡胶构件内部微观组织结构对其性能影响的机理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具有干摩擦阻尼和粘性阻尼的多层钢板阻尼器的研究;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金属橡胶构件应用基础研究;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导体微纳米粒子的特殊介电泳行为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交流电热的低浓度抗体快速检测机理及实验研究;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加载/卸载过程的硬盘TFC磁头/盘界面超薄气体润滑机理及相关热力学性能研究;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场调控液态金属驱动生物流体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核双乳液滴的电场调控融合机理及其在抗肿瘤组合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无线双极性电极阵列的大规模单细胞捕获机理及实验研究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乳液滴电控破裂机制及其在微纤维可控裁剪中的应用研究

15、航天工艺预研项目: 航天器件用金属橡胶构件制备工艺研究;

16、总装备部预研项目: 金属橡胶减振件、密封件结构设计及分析技术;

17、空军武器装备预研项目:特种金属橡胶构件应用技术研究。

国家发明专利




奖项成果


主讲课程
1. 机械设计基础 (本科生课程)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近机械类和非机械类专业本科生,该课程是哈工大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设计性的技术基础课,重点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主要机械传动形式以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课程包含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两部分内容,在充分考虑授课对象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从整机设计要求出发,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课程内容从机械的组成入手,重点讲授了机械系统中机械传动部分设计的基本知识、常用机构和机械传动形式,通用零部件的设计与选择原则。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利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一般机械传动装置的分析计算及结构设计。该课程在近机械类或非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一门主干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组教师是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主要成员,作为该课程的教学带头人,负责该课程建设的全面工作。

2. 微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 (研究生课程)

课程简介: 《微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课程是针对微纳米尺度内的设计与制造展开的一项基础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微机电系统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内容包括微机电系统的制造技术、设计方法、微机电系统动力学简介、微弱信号监测与处理、微机电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一些典型微机电器件和系统微机电系统的应用、以及相关设计软件及应用。

本课程教学中,将以微纳米尺度内的最新国际研究前沿为导向(每周的Nature、Science最新文章为参考),拓展学生视野,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以达到研究生教学的目的。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微机电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概念,了解微机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微机电器件和系统的材料,微机电器件和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工艺、微机电器件与系统的封装,微机电系统的检测以及微机电系统的集成及控制技术。具体要求:1) 学习并了解微机电器件与系统这一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2) 了解微机电系统的基本设计原则及技巧; 3) 掌握微机电器件典型的加工工艺; 4) .结合工程需求,积极参与各种微机电器件及系统的设计。

研究生培养
姜洪源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情况

序号毕业博士导师论文题目时间
1敖宏瑞王树国、姜洪源金属橡胶隔振特性及其理论研究1999.3~2003.4
2

夏宇宏李瑰贤、姜洪源金属橡胶节流基础理论及特性的研究2000.8~2004.8
3闫辉李瑰贤、姜洪源面向航空发动机管路支承的金属隔振器研究2002.8~2007.6
4张蕊华赵克定、姜洪源新型金属橡胶挤压油膜阻尼器理论及实验研究2002.8~2006.11
5郝德刚孙毅、姜洪源多层钢板转子阻尼器及相关技术研究2003.8~2008.6
6杨胡坤王扬、姜洪源基于微流体驱动的电渗流理论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2005.3~2008.10
7马长波陆念力、姜洪源基于电机辅助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系统的研究2005.8~2010.07
8武国启姜洪源金属橡胶材料吸声降噪特性理论及试验研究2006.8~2009.9
9国亚东陈照波、姜洪源金属橡胶过滤性能的理论及实验研究2006.8~2010.7
10魏浩东姜洪源硬盘加载与卸载及冲击过程中的动力学和摩擦学特性研究2007.8~2011.6
11任玉坤姜洪源微粒及两相微流体交流电动操控机理及相关技术研究2008.8~2011.6
12李胜波姜洪源金属橡胶环与圆锥轴承组合支承转子系统振动性能研究2007.3~2012.6
13安德烈姜洪源冻土及特殊强度表面圆形钻探理论及实验研究2009.8~2012.6
14王志强姜洪源、Roman站立康复功能辅助机器人系统的控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2009.8~2014.4
15李姗姗侯珍秀、姜洪源基于交流电场的生物分子快速检测及其实验研究2009.8~2014.4
16潘登姜洪源、敖宏瑞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润滑剂转移行为及实验研究2010.8~2014.7
17郭建华姜洪源新齿廓人字齿同步带传动及其性能研究2009.3~2014.12
18郎琦姜洪源基于交流电热的微流体驱动与混合及其生物实验研究2011.8~2016.7
19陶冶姜洪源基于液滴微流控的病毒颗粒检测与分选关键技术研究2011.7~2016.7
20侯立凯姜洪源双乳液滴内核可控包裹与融合机制及实验研究2012.8~2017.7
21冯相松姜洪源基于分裂重组与漩涡诱导的被动微混合机理及其应用研究2013.3~2019.3
22贾延凯姜洪源、任玉坤交流电场调控复核液滴的融合与释放机理及实验研究2014.9~2019.3

姜洪源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情况

序号

姓名

入学时间

序号

姓名

入学时间

序号

姓名

入学时间

序号

姓名

入学时间
1

葛研军

1993.8

15

董春芳

2001.8

29

闫宝森

2005.8

43

陶冶

2009.9
2

王亚波

1994.8

16

王玉

2002.8

30

任玉坤

2006.8

44

郑娜

2009.9
3

李曙生

1995.8

17

贾长海

2002.8

31

陈云菲

2006.8

45

马志飞

2009.9
4

许金霞

1995.8(在职)

18

耿建辉

2002.8

32

尚栋

2006.8

46

那鑫晨

2009.9
5

王召堂

1996.8

19

马长波

2003.8

33

高艳文

2006.8

47

颜秉金

2009.9
6

张金川

1997.8

20

李 娜

2003.8

34

赵宏宇

2006.8

48

尹协镇

2009.9
7

金世伟

1997.8

21

崔 虎

2003.8

25

郝振东

2007.9

49

侯立凯

2010.9
8

吕克法

1997.8

22

魏伟

2004.8

36

李姗姗

2007.9

50

冯国静

2010.9
9

孙朝阳

1998.8

23

武国启

2004.8

37

顾建忠

2007.9

51

陈亮

2010.9
10

孙 瑜

1999.8

24

廖志伟

2004.8

38

唐斌

2008.9

52

房华

2010.9
11

闫 辉

2000.8

25

江涛

2004.8

39

霍彦婷

2008.9

53

耿翠肖

2011.9
12

陈嘉全

2000.8(工程)

26

魏浩东

2005.8

40

王洪翠

2008.9

54

陈漪

2011.9
13

刘 宁

2000.8(工程)

27

伏和红

2005.8

41

王亮

2008.9

55

于帅

2011.9
14

郝德刚

2001.8

28

刘 笑

2005.8

42

孙永军

2008.9

56

王希超

2011.9
57

李远超

2011.9

58

张文静

2012.9

59

侯立凯

2012.9

60

李彬

2012.9
61

董明

2012.9

62

李国富

2012.9

63陈漪2013.964李远超2013.9
65于帅2013.966王小龙2014.967贾延凯2014.968李彬2014.9
69张凯2015.970张露2015.971刘建国2015.972韩志英2015.9
73刘江伟2016.974关雪伟2016.975赵亚磊2016.976王先彪2016.9
77陈晓明2017.978柏添2017.979陈建烨2017.980姚伟2017.9
81刘显昱2017.982汤郑2017.983杨东升2018.984曾秦阳2018.9
85肖明宇2018.986袁涛2018.987赵艳鑫2018.988付尧2018.9
姜洪源课题组研究生获奖情况

序号学生姓名导师获奖情况时间
1李姗姗姜洪源博士生国家奖学金2012.11
2

冯相松姜洪源博士生国家奖学金2016.11
3贾延凯姜洪源博士生国家奖学金2016.11
4吴玉潘姜洪源博士生国家奖学金2017.11
5陈漪姜洪源硕士生国家奖学金2012.11
6赵亚磊姜洪源硕士生国家奖学金2015.11
7姚伟姜洪源硕士生国家奖学金2016.11
8袁涛姜洪源硕士生国家奖学金2017.11
9宋春磊任玉坤硕士生国家奖学金2018.11
10任玉坤夏宇宏硕士生毕业设计金牌2008.07
11耿翠肖夏宇宏硕士生毕业设计金牌2013.07
12张文静闫辉硕士生毕业设计金牌2014.07
13董明敖宏瑞硕士生毕业设计银牌2014.07
14刘建国姜洪源硕士生毕业设计银牌2015.07
15张露闫辉硕士生毕业设计银牌2015.07
16关雪伟姜洪源硕士生毕业设计银牌2016.07
17刘江伟姜洪源硕士生毕业设计金牌2016.07
18陈晓明姜洪源硕士生毕业设计银牌2017.07
19袁涛姜洪源硕士生毕业设计金牌2018.07



教学成果
1.1999年“八达”奖教金获得者。

2.1998-2000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获得者。

3.2000年度教与学研究会组织全校学生评出的首届(10名)“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之一。

4.2002年9月教务处公布的“98级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中,本人列全校前100名,机电工程学院第一名。

5.2004年被评为哈工大《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带头人。

6.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与青年教师一道探讨教育教学方法,指导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组内多位青年教师顺利通过课堂教学关。夏宇宏、闫辉老师先后参

加 2007年和2011年度哈工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分别获得一、二等奖,本人为指导教师。

7.指导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60余人,其中指导的留学博士研究生安德烈2012年顺利毕业,他是俄罗斯第一位获得哈工大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任玉坤获得了黑龙江省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博士期间获得了教育部首届博士学术新人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中有10余人获得金银

牌。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李姗姗、硕士研究生陈漪获得2012年首届国家研究生奖学金。

8.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与国外来访专家进行科研合作研究的同时,积极进行相关教学与学生培养方面的探讨和交流,在来访专家俄罗斯奥廖尔

国立技术大学萨维.列奥尼特院士的建议和推荐下,撰写的教学论文“《机械设计基础》理工科大学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2007年俄罗斯奥廖尔举办

的“俄罗斯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并被收入会议论文集。
俄罗斯奥廖尔国立技术大学专家、俄罗斯工程院院士萨维.列奥尼特教授参观教学实验室时与学生交谈

俄罗斯第一位在哈工大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姜洪源教授指导的博士

毕业生安德烈在学位授予仪式上代表留学生发言

主要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及自编教材情况


论文(著)题目/教材名称

期刊名称、卷次/出版社

时间
主编《机械设计试题精选与

答题技巧》

哈工大出版社

2003.08-2012.10

第1-5版
《机械设计》(参编)

哈工大出版社

2003.08-2011.08
《机械设计》/机械类本专科(参编)

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哈工大出版社

2006.09第2版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带传动、链传动、弹簧三篇的篇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02
机械设计基础—工科教育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俄罗斯机械零件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10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究论文集


在工科教育中注重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黑龙江高教研究


机械设计教学改革的尝试

科教论坛


在教学环节中注意创新人才

的培养

黑龙江高教研究


从教“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体会

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重视教学设计,面向国际交流

机械设计教学研究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设计教学研究


机械设计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21世纪第一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经验交流会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世纪第一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经验交流会


机械设计教学改革重在创新

21世纪第一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经验交流会


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促进机械设计教学改革

21世纪第一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经验交流会


机械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世纪第一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经验交流会


机械设计教学设计的理论初探

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学术论文
代表性学术论文(20篇):

(1) Jia, Y.; Ren, Y.; Hou, L.; Liu, W.; Deng, X.; Jiang, H. Sequential Coalescence Enabled Two-Step Microreactions in Triple-Core Double-Emulsion Droplets Triggered by an Electric Field. Small 2017, 13 (46), **. (封面文章,SCI: 影响因子9.598)

(2) Li s s, Jiang H Y, et al.Dielectrophoretic responsesof DNA and fluorophore in physiological solution by impedimetric characterization.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2,41:649-655.(SCI,影响因子8.173)

(3) Li, S.; Cui, H.; Yuan, Q.; Wu, J.; Wadhwa, A.; Eda, S.; Jiang, H. AC electrokinetics-enhanced capacitive immunosensor for point-of-care serodiagnosi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4, 51, 437-43.(SCI,影响因子8.173)

(4) Deng, X.; Ren, Y.; Hou, L.; Liu, W.; Jia, Y.; Jiang, H. Electric Field-Induced Cutting of Hydrogel Microfibers with Precise Length Control for Micromotors and Building Block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8, 10 (46), 40228-40237. (SCI: 影响因子8.097)

(5) Hou, L.; Ren, Y.; Jia, Y.; Deng, X.; Liu, W.; Feng, X.; Jiang, H. Continuously Electrotriggered Core Coalescence of Double-Emulsion Drops for Microreaction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7, 9 (14), 12282-12289. (SCI: 影响因子8.097)

(6) Lang, Q.; Wu, Y.; Ren, Y.; Tao, Y.; Lei, L.; Jiang, H. AC Electrothermal Circulatory Pumping Chip for Cell Culture.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5, 7 (48), 26792-801. (SCI: 影响因子8.097)

(7) Chen, X.; Ren, Y.; Hou, L.; Feng, X.; Jiang, T.; Jiang, H. Induced Charge Electro-osmotic Particle Separation. Nanoscale 2019. (SCI: 影响因子7.233)

(8) Feng, X.; Ren, Y.; Sun, H.; Chen, X.; Zhang, K.; Jia, Y.; Hou, L.; Xiao, M.; Jiang, H. Effect of vortex on mass transport and mixing in microcapillary channel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9, 362, 442-452. (SCI: 影响因子6.735)

(9) Zhang, K.; Ren, Y.; Tao, Y.; Liu, W.; Jiang, T.; Jiang, H. Efficient Micro/Nanoparticle Concentration using Direct Current Induced Thermal Buoyancy Convection for Multiple Liquid Media.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9. (SCI: 影响因子6.042)

(10) Sun, H.; Ren, Y.; Liu, W.; Feng, X.; Hou, L.; Tao, Y.; Jiang, H. Flexible continuous particle-beam switching via external-field-reconfigurable asymmetric induced-charge electroosmosi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 (SCI: 影响因子6.042)

(11) Wu, Y.; Ren, Y.; Tao, Y.; Hou, L.; Jiang, H. High-Throughput Separation, Trapping, and Manipulation of Single Cells and Particles by Combined Dielectrophoresis at a Bipolar Electrode Array.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 90 (19), 11461-11469. (SCI: 影响因子6.042)

(12) Chen, X.; Ren, Y.; Liu, W.; Feng, X.; Jia, Y.; Tao, Y.; Jiang, H. A Simplified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Particle Separation with Two Consecutive Steps: Induced Charge Electro-osmotic Prefocusing and Dielectrophoretic Separatio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7, 89 (17), 9583-9592. (SCI: 影响因子6.042)

(13) Wu, Y.; Ren, Y.; Tao, Y.; Hou, L.; Jiang, H. Large-Scale Single Particle and Cell Trapping based on Rotating Electric Field Induced-Charge Electroosmosi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88 (23), 11791-11798. (SCI: 影响因子6.042)

(14) Sun, H.; Ren, Y.; Hou, L.; Tao, Y.; Liu, W.; Jiang, T.; Jiang, H. Continuous Particle Trapping, Switching, and Sorting Utilizing a Combination of Dielectrophoresis and Alternating Current Electrothermal Flow.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9, 91 (9), 5729-5738. (SCI: 影响因子6.042)
(15) Jia, Y.; Ren, Y.; Hou, L.; Liu, W.; Jiang, T.; Deng, X.; Tao, Y.; Jiang, H.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rapid release of actives encapsulated in double-emulsion droplets. Lab on a chip 2018, 18 (7), 1121-1129. (SCI: 影响因子5.995)
(16) Wu, Y.; Ren, Y.; Tao, Y.; Hou, L.; Hu, Q.; Jiang, H. A novel micromixer based on the alternating current-flow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Lab on a chip 2016, 17 (1), 186-197. (SCI: 影响因子5.995)

(17) Jia, Y.; Ren, Y.; Liu, W.; Hou, L.; Tao, Y.; Hu, Q.; Jiang, H. Electrocoalescence of paired droplets encapsulated in double-emulsion drops. Lab on a chip 2016, 16 (22), 4313-4318. (封面文章,SCI: 影响因子5.995)

(18) Ren, Y.; Liu, J.; Liu, W.; Lang, Q.; Tao, Y.; Hu, Q.; Hou, L.; Jiang, H. Scaled particle focusing in a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asymmetric electrodes utilizing induced-charge electroosmosis. Lab on a chip 2016, 16 (15), 2803-12. (封面文章,SCI: 影响因子5.995)

(19) Ren, Y.; Liu, W.; Jia, Y.; Tao, Y.; Shao, J.; Ding, Y.; Jiang, H. Induced-charge electroosmotic trapping of particles. Lab on a chip 2015, 15 (10), 2181-91. (封面文章,SCI: 影响因子5.995)

(20) Feng, X.; Fu, Z.; Kaledhonkar, S.; Jia, Y.; Shah, B.; Jin, A.; Liu, Z.; Sun, M.; Chen, B.; Grassucci, R. A.; Ren, Y.; Jiang, H.; Frank, J.; Lin, Q. A Fast and Effective Microfluidic Spraying-Plunging Method for High-Resolution Single-Particle Cryo-EM. Structure 2017, 25 (4), 663-670 e3. (与2017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oachim Frank合作的重要研究成果,亮点文章,SCI: 影响因子4.907)

近五年发表的学术论文:

2019年
(1) Wu, Y.; Ren, Y.; Han, L.; Yan, Y.; Jiang, H. Three-dimensional paper based platform for automatically running multiple assays in a single step. Talanta 2019. (SCI: 影响因子4.244)

(2) Zhang, K.; Ren, Y.; Tao, Y.; Liu, W.; Jiang, T.; Jiang, H. Efficient Micro/Nanoparticle Concentration using Direct Current Induced Thermal Buoyancy Convection for Multiple Liquid Media.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9. (SCI: 影响因子6.042)

(3) Feng, X.; Ren, Y.; Sun, H.; Chen, X.; Zhang, K.; Jia, Y.; Hou, L.; Xiao, M.; Jiang, H. Effect of vortex on mass transport and mixing in microcapillary channel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9, 362, 442-452. (SCI: 影响因子6.735)

(4) Chen, X.; Ren, Y.; Hou, L.; Feng, X.; Jiang, T.; Jiang, H. Induced Charge Electro-osmotic Particle Separation. Nanoscale 2019. (SCI: 影响因子7.233)

(5) Jia, Y.; Huang, R.; Lan, Y.; Ren, Y.; Jiang, H.; Lee, D. Reversible Aggregation and Dispersion of Particles at a Liquid-Liquid Interface Using Space Charge Injection.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9, 6 (5), **. (SCI: 影响因子4.834)

(6) Hu, Q.; Ren, Y.; Zheng, X.; Hou, L.; Jiang, T.; Liu, W.; Tao, Y.; Jiang, H. A micro-needle induced strategy for preparation of monodisperse liquid metal droplets in glass capillary microfluidics.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2019, 23 (1). (SCI: 影响因子2.384)

(7) Jiang, T.; Tao, Y.; Jiang, H.; Liu, W.; Hu, Y.; Tang, D.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3D Electrode-Facilitated Particle Traffic Flow-Focusing Driven by Induced-Charge Electroosmosis. Micromachines (Basel) 2019, 10 (2). (SCI: 影响因子2.222)

(8) Sun, H.; Ren, Y.; Hou, L.; Tao, Y.; Liu, W.; Jiang, T.; Jiang, H. Continuous Particle Trapping, Switching, and Sorting Utilizing a Combination of Dielectrophoresis and Alternating Current Electrothermal Flow.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9, 91 (9), 5729-5738. (SCI: 影响因子6.042)

2018年

(1) Ren, Y.; Song, C.; Liu, W.; Jiang, T.; Song, J.; Wu, Q.; Jiang, H. On hybrid electroosmotic kinetics for field-effect-reconfigurable nanoparticle trapping in a four-terminal spiral microelectrode array. Electrophoresis 2018. (SCI: 影响因子2.569)
(2) Jiang, T.; Ren, Y.; Liu, W.; Tang, D.; Tao, Y.; Xue, R.; Jiang, H. Dielectrophoretic separation with a floating-electrode array embedded in microfabricated fluidic networks. Physics of Fluids 2018, 30 (11), 112003. (SCI: 影响因子2.279)

(3) Zhang, K.; Ren, Y.; Hou, L.; Feng, X.; Chen, X.; Jiang, H. An efficient micromixer actuated by induced-charge electroosmosis using asymmetrical floating electrodes.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2018, 22 (11). (SCI: 影响因子2.384)

(4) Deng, X.; Ren, Y.; Hou, L.; Liu, W.; Jia, Y.; Jiang, H. Electric Field-Induced Cutting of Hydrogel Microfibers with Precise Length Control for Micromotors and Building Block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8, 10 (46), 40228-40237. (SCI: 影响因子8.097)

(5) Sun, H.; Ren, Y.; Liu, W.; Feng, X.; Hou, L.; Tao, Y.; Jiang, H. Flexible continuous particle-beam switching via external-field-reconfigurable asymmetric induced-charge electroosmosi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 (SCI: 影响因子6.042)

(6) Wu, Y.; Ren, Y.; Tao, Y.; Hou, L.; Jiang, H. High-Throughput Separation, Trapping, and Manipulation of Single Cells and Particles by Combined Dielectrophoresis at a Bipolar Electrode Array.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 90 (19), 11461-11469. (SCI: 影响因子6.042)

(7) Ren, Y.; Liu, X.; Liu, W.; Tao, Y.; Jia, Y.; Hou, L.; Li, W.; Jiang, H. Flexible particle flow-focusing in microchannel driven by droplet-directed induced-charge electroosmosis. Electrophoresis 2018, 39 (4), 597-607. (SCI: 影响因子2.569)

(8) Jia, Y.; Ren, Y.; Hou, L.; Liu, W.; Jiang, T.; Deng, X.; Tao, Y.; Jiang, H.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rapid release of actives encapsulated in double-emulsion droplets. Lab on a chip 2018, 18 (7), 1121-1129. (SCI: 影响因子5.995)

2017年

(1) Jia, Y.; Ren, Y.; Hou, L.; Liu, W.; Deng, X.; Jiang, H. Sequential Coalescence Enabled Two-Step Microreactions in Triple-Core Double-Emulsion Droplets Triggered by an Electric Field. Small 2017, 13 (46), **. (SCI: 影响因子9.598)
(2) Chen, X.; Ren, Y.; Liu, W.; Feng, X.; Jia, Y.; Tao, Y.; Jiang, H. A Simplified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Particle Separation with Two Consecutive Steps: Induced Charge Electro-osmotic Prefocusing and Dielectrophoretic Separatio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7, 89 (17), 9583-9592. (SCI: 影响因子6.042)

(3) Feng, X.; Fu, Z.; Kaledhonkar, S.; Jia, Y.; Shah, B.; Jin, A.; Liu, Z.; Sun, M.; Chen, B.; Grassucci, R. A.; Ren, Y.; Jiang, H.; Frank, J.; Lin, Q. A Fast and Effective Microfluidic Spraying-Plunging Method for High-Resolution Single-Particle Cryo-EM. Structure 2017, 25 (4), 663-670 e3. (SCI: 影响因子4.907)

(4) Hou, L.; Ren, Y.; Jia, Y.; Deng, X.; Liu, W.; Feng, X.; Jiang, H. Continuously Electrotriggered Core Coalescence of Double-Emulsion Drops for Microreaction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7, 9 (14), 12282-12289. (SCI: 影响因子8.097)

(5) Hou, L.; Ren, Y.; Jia, Y.; Deng, X.; Tang, Z.; Tao, Y.; Jiang, H. A simple microfluidic method for one-step encapsulation of reagents with varying concentrations in double emulsion drops for nanoliter-scale reactions and analyses. Analytical Methods 2017, 9 (17), 2511-2516. (SCI: 影响因子2.073)

(6) Li, Y.; Ren, Y.; Liu, W.; Chen, X.; Tao, Y.; Jiang, H. On controlling the flow behavior driven by induction electrohydrodynamics in microfluidic channels. Electrophoresis 2017, 38 (7), 983-995. (SCI: 影响因子2.569)

(7) Hou, L.; Ren, Y.; Jia, Y.; Chen, X.; Deng, X.; Tang, Z.; Hu, Q.; Tao, Y.; Jiang, H. Osmolarity-controlled swelling behaviors of dual-cored double-emulsion drops.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2017, 21 (4). (SCI: 影响因子2.384)

(8) Hu, Q.; Ren, Y.; Liu, W.; Chen, X.; Tao, Y.; Jiang, H. Fluid Flow and Mixing Induced by AC Continuous Electrowetting of Liquid Metal Droplet. Micromachines 2017, 8 (4), 119. (SCI: 影响因子2.222)

(9) Hu, Q.; Ren, Y.; Liu, W.; Tao, Y.; Jiang, H. Simulation Analysis of Improving Microfluidic Heterogeneous Immunoassay Using Induced Charge Electroosmosis on a Floating Gate. Micromachines (Basel) 2017, 8 (7). (SCI: 影响因子2.222)

(10) Wu, Y.; Ren, Y.; Tao, Y.; Jiang, H. Fluid pumping and cells separation by DC-biased traveling wave electroosmosis and dielectrophoresis.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2017, 21 (3). (SCI: 影响因子2.384)

(11) Wu, Y.; Ren, Y.; Jiang, H. Enhanced model-based design of a high-throughput three dimensional micromixer driven by alternating-current electrothermal flow. Electrophoresis 2017, 38 (2), 258-269. (SCI: 影响因子2.569)

2016年

(1) Wu, Y.; Ren, Y.; Tao, Y.; Hou, L.; Hu, Q.; Jiang, H. A novel micromixer based on the alternating current-flow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Lab on a chip 2016, 17 (1), 186-197. (SCI: 影响因子5.995)
(2) Wu, Y.; Ren, Y.; Tao, Y.; Hou, L.; Jiang, H. Large-Scale Single Particle and Cell Trapping based on Rotating Electric Field Induced-Charge Electroosmosi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88 (23), 11791-11798. (SCI: 影响因子6.042)

(3) Lang, Q.; Ren, Y.; Hobson, D.; Tao, Y.; Hou, L.; Jia, Y.; Hu, Q.; Liu, J.; Zhao, X.; Jiang, H. In-plane microvortices micromixer-based AC electrothermal for testing drug induced death of tumor cells. Biomicrofluidics 2016, 10 (6), 064102. (SCI: 影响因子2.571)

(4) Jia, Y.; Ren, Y.; Liu, W.; Hou, L.; Tao, Y.; Hu, Q.; Jiang, H. Electrocoalescence of paired droplets encapsulated in double-emulsion drops. Lab on a chip 2016, 16 (22), 4313-4318. (SCI: 影响因子5.995)

(5) Ren, Y.; Liu, W.; Liu, J.; Tao, Y.; Guo, Y.; Jiang, H. Particle rotational trapping on a floating electrode by rotating induced-charge electroosmosis. Biomicrofluidics 2016, 10 (5), 054103. (SCI: 影响因子2.571)

(6) Liu, W.; Shao, J.; Ren, Y.; Wu, Y.; Wang, C.; Ding, H.; Jiang, H.; Ding, Y. Effects of discrete-electrode arrangement on traveling-wave electroosmotic pumping.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2016, 26 (9), 095003. (SCI: 影响因子1.888)

(7) Lang, Q.; Ren, Y.; Wu, Y.; Guo, Y.; Zhao, X.; Tao, Y.; Liu, J.; Zhao, H.; Lei, L.; Jiang, H. A multifunctional resealable perfusion chip for cell culture and tissue engineering. RSC Advances 2016, 6 (32), 27183-27190. (SCI: 影响因子2.936)

(8) Tao, Y.; Ren, Y.; Liu, W.; Wu, Y.; Jia, Y.; Lang, Q.; Jiang, H. Enhanced particle trapping performance of induced charge electroosmosis. Electrophoresis 2016, 37 (10), 1326-36. (SCI: 影响因子2.569)

(9) Guan, X.; Hou, L.; Ren, Y.; Deng, X.; Lang, Q.; Jia, Y.; Hu, Q.; Tao, Y.; Liu, J.; Jiang, H. A dual-core double emulsion platform for osmolarity-controlled microreactor triggered by coalescence of encapsulated droplets. Biomicrofluidics 2016, 10 (3), 034111. (SCI: 影响因子2.571)

(10) Liu, W.; Shao, J.; Ren, Y.; Liu, J.; Tao, Y.; Jiang, H.; Ding, Y. On utilizing alternating current-flow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for flexibly manipulating particles in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Biomicrofluidics 2016, 10 (3), 034105. (SCI: 影响因子2.571)

(11) Ren, Y.; Liu, J.; Liu, W.; Lang, Q.; Tao, Y.; Hu, Q.; Hou, L.; Jiang, H. Scaled particle focusing in a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asymmetric electrodes utilizing induced-charge electroosmosis. Lab on a chip 2016, 16 (15), 2803-12. (SCI: 影响因子5.995)

(12) Yan, H.; Zhang, L.; Jiang, H.-Y.; Ulanov, A. M. Calculation of multi-layer plate damper under one-axial load. Chinese Physics B 2016, 25 (2), 024306.(SCI: 影响因子1.321)

(13) Yan, H.; Zhao, Y.; Liu, J.; Jiang, H. Analyses toward factors influencing sealing clearance of a metal rubber seal and derivation of a calculation formula.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2016, 29 (1), 292-296. (SCI: 影响因子1.614)

2015年

(1) Tao, Y.; Ren, Y.; Yan, H.; Jiang, H. Continuous separation of multiple size microparticles using alternating current dielectrophoresis in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acupuncture needle electrodes.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5, 29 (2), 325-331.
(2) Li, S.; Ren, Y.; Cui, H.; Yuan, Q.; Wu, J.; Eda, S.; Jiang, H. Alternating current electrokinetics enhanced in situ capacitive immunoassay. Electrophoresis 2015, 36 (3), 471-4. (SCI: 影响因子2.569)

(3) Jia, Y.; Ren, Y.; Jiang, H. Continuous dielectrophoretic particle separation using a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3D electrodes and vaulted obstacles. Electrophoresis 2015, 36 (15), 1744-53. (SCI: 影响因子2.569)

(4) Jia, Y.; Ren, Y.; Jiang, H. Continuous-flow focusing of microparticles using induced-charge electroosmosis in a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3D AgPDMS electrodes. RSC Advances 2015, 5 (82), 66602-66610. (SCI: 影响因子2.936)

(5) Ren, Y.; Liu, W.; Jia, Y.; Tao, Y.; Shao, J.; Ding, Y.; Jiang, H. Induced-charge electroosmotic trapping of particles. Lab on a chip 2015, 15 (10), 2181-91. (SCI: 影响因子5.995)

(6) Liu, W.; Shao, J.; Jia, Y.; Tao, Y.; Ding, Y.; Jiang, H.; Ren, Y. Trapping and chaining self-assembly of colloidal polystyrene particles over a floating electrode by using combined induced-charge electroosmosis and attractive dipole–dipole interactions. Soft matter 2015, 11 (41), 8105-8112. (SCI: 影响因子3.709)

(7) Lang, Q.; Wu, Y.; Ren, Y.; Tao, Y.; Lei, L.; Jiang, H. AC Electrothermal Circulatory Pumping Chip for Cell Culture.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5, 7 (48), 26792-801. (SCI: 影响因子8.097)

2014年前发表的学术论文:
(1) Li s s, Jiang H Y, et al.Dielectrophoretic responsesof DNA and fluorophore in physiological solution by impedimetric characterization.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2,41:649-655.(SCI,影响因子5.637)

(2) Ren Y K, Jiang H Y, et al. Effects of chip geometries on dielectrophoresis and electrorotation investigation. Chin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2(SCI,accepted).

(3) Ren Y K, Jiang H Y, et al.Electrorotation of metallic microspheres. Langmuir, 2011,27:2128-2131.(SCI,影响因子4.268).

(4) Jiang H Y, Ren Y K , Han X J, Tao Y, Li S S. Manipulation of gold coated microspheres by electrorotation. Sci China Tech Sci, 2011, 54: 643-649.

(SCI, 中国科学E辑).

(5) Jiang H Y, Ren Y K, Tao Y. Microwire formation based on dielectrophoresis of electroless gold plated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Chin. Phys. B.

2011, 20(5):057701 (SCI,影响因子1.6).

(6) 姜洪源,任玉坤,韩晓军,陶冶,李姗姗. 表面镀金微球电动旋转操控.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1, 41: 318-325.

(7) 姜洪源,任玉坤,陶冶.微系统中转矩及电渗流作用下的微粒子电动旋转操控.物理学报.2011, 60: 010701-010710.(SCI,影响因子1.3).

(8) 姜洪源,李姗姗,侯珍秀,任玉坤,孙永军. 非对称电极表面微观形貌对交流电渗流速的影响. 物理学报2011, 60: 020702..(SCI,影响因子1.3).

(9) Ren Y K, Jiang H Y, Yang H K, Ramos A, Garcia-sanchez P. Electrical manipulation of electrolytes with conductivity gradients in microsystem. J.

Electrost. 2009,67:372-376(SCI,影响因子1.5).

(10) Ren Y K, Yan H, Jiang H Y,Gu J Z, Ramos A. Force criterion of different electrolytes in microchannel. Chin. Phys. B. 2009.18(10): 4349-4352.

(SCI,影响因子1.6).

(11) 李姗姗、敖宏瑞、侯珍秀、姜洪源,基于三电层模型的交流电渗流速分析,机械工程学报,2011.47 (24):135-140 (SCI/EI, 检索号:**211

影响因子0.783)

(12) 任玉坤、敖宏瑞、顾建忠、姜洪源、A.Ramos,面向微系统的介电泳力微纳粒子操控研究,物理学报,2009,58(11):7869-09.(SCI收录,检索号:

**6,if=1.3)

(13) 姜洪源、任玉坤、A.Ramos,微系统中具有导电率梯度的两相流体控制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43(2):109-113(EI收录,检索号:

**387)

(14) Yang H K、Jiang H Y、Shang D. Experiments on Traveling-wave Electroosmosis: Effect of Electrolyte Conductivity. IEEE Transactions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 2009.16(2)417-423。

(15) 王志强、姜洪源、Roman Kamnik,辅助起立机器人反馈控制与速度前馈控制性能对比研究,机器人,2012.11.No.6(34)641~645。

(16) 李胜波、闫辉、姜洪源等,应用于高速转子系统金属橡胶阻尼环动力特性分析,物理学报,2012.1 (SCI收录:检索号:879VB)。

(17) 姜洪源、武国启等,金属橡胶材料非线性吸声特性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10.05。

(18) 姜洪源,马长波,陆念力,敖宏瑞;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训练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系统仿真学报,2010.22(10)2459-2463。

(19) 姜洪源,武国启等;金属橡胶材料非线性吸声特性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10.46(19)70~77。

(20) 郭建华、姜洪源等;新型高斜齿同步带啮合特性、噪声及疲劳寿命试验研究,机械传动,2010.34(6)43-45。

(21) 姜洪源、杨胡坤、敖宏瑞、A.Ramos;行波电渗微流体驱动理论模型与实验,光学 精密工程,2009.17(5)1093-1098。(影响因子2.239)

(22) 姜洪源,马长波,伏和红,KAMNIK Roman;基于功能性电刺激无支撑站立姿态控制环的设计和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9.28(3)

338~344。

(23) 姜洪源,任玉坤,杨胡坤,闫辉,A.Ramos;交流电渗粒子收集的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30(5)559-563。

(24) 姜洪源,国亚东,陈照波;А. И. Белоусов;0Cr18Ni9Ti金属橡胶过滤材料最大孔径研究,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38(12)2116~2120。

(25)Jiang Hongyuan, Hao Degang,Xia Yuhong, Yu.K.Ponomarev, A.M.Ulanov;AN APPLICATION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CALCULATION OF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DRY FRICTION VIBRATION ISOLATORS,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英文版),

2008.17(2)173~177。

(26) 姜洪源,杨胡坤,王扬;交流电渗微泵流速影响因素的研究,传感器技术学报,2008.21(7)1093~1096。

(27) JIANG Hongyuan,WU Guoqi,E.A.Izzheurov;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 Study on the Acoustic Parameters of Metal,声学学报(英

文版),2008.21(7)1093~1096。

(28) 姜洪源、杨胡坤、王扬;直流电渗流在微通道内的控制与仿真研究,微纳电子技术,2008.45(3)166~169。

(29) 姜洪源、武国启 、Е. А. Изжеуров;金属橡胶材料吸声特性研究,声学学报,2008.33(4)334~339。

(30) 姜洪源、郝德刚、孙毅;多层波纹钢板转子阻尼器能量耗散系数计算方法,机械工程学报,2008.44(7)129~133。

(31) 姜洪源,国亚东,陈照波,А. И. Белоусов;0Cr18Ni9Ti金属橡胶过滤介质压力损失特性,功能材料,2008.39(10)1646~1648。

(32) Jiang Hong-Yuan 、Ren Yu-Kun、Yang Hu-Kun、Antonio Ramos、P.Garcia-Sanchez;Hydromechanical analysis based on conductivity gradient

in microchannel,中国物理(英文版),2008,17(12)4541-4546。

(33) 姜洪源、武国启、夏宇宏、Е.А.Изжеуров;金属橡胶材料声学特性参数经验公式建立,内燃机学报,2008.26(6)561~564。

(34) 姜洪源、武国启、闫辉、Е.А.Изжеуров;金属橡胶吸声降噪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机械科学与技术,2007.04-403-407。

(35) 姜洪源、魏伟、马长波;基于FES cycling训练的刺激模式的设计与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02-147-150。

(36) 姜洪源、马长波、廖志伟;FES脚踏车电机辅助系统的速度控制,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02

(37) Hukun Yang, Hongyuan Jiang, Hui Yan, Changbo Ma;Determination of the Accumulated Location of Microparticle Collection Caused by AC EO,

2007.05IEEE会议(哈工大),(EI:**,SCI:BHC89)

(38) 姜洪源、郝德刚、孙毅;钢板厚度对多层波纹转子阻尼器刚度特性的影响,湖南大学学报,2007. (22)02,23~26。

(39) 姜洪源、武国启、. А. Изжеуров;金属橡胶材料声学参数理论计算及实验研究,声学学报,2007.(22)02,23~26。

(40) 姜洪源、武国启、夏宇宏、Е. А. Изжеуров;金属橡胶特征参数对其吸声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振动与冲击,2007.11。

(41) Jiang Hongyuan、Yan Hui、Ao Hongrui、Alexander M. Ulanov;CALCULATION OF ELASTIC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SUPPORT MADE OF METAL RUBBER MATERIAL UNDER PRECESSION LOAD,机械工程学报,2007.20(6)45-49。

(42) 姜洪源、董春芳、敖宏瑞、夏宇宏、A.M. Ulanov,航空发动机用金属橡胶隔振器动静态性能的研究,航空学报,2004,25(2):139-141。

(43) 姜洪源、敖宏瑞、李瑰贤、董春芳、夏宇宏,金属橡胶隔振器动力学模型与分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9(3): 23-27。

(44) 姜洪源、郝德刚、夏宇宏、敖宏瑞;多层环形钢板阻尼器隔振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36(3). 290-293。(EI收录)

(45) 姜洪源、王玉、敖宏瑞、闫辉;多层波纹钢板式干摩擦减振器实验研究.实验力学.2004.19(4).423-429。

(46) 姜洪源、闫辉、李瑰贤;专用多层钢板隔振器实验研究. 推进技术. 2005.26(6).531-534。 (EI收录)

(47) 姜洪源、夏宇宏、苏代忠;А.И.Белоусов. ANALYSIS ON INFILT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BLE POROUS MATAL RUBBER

MATERIAL AND PARAMATERS IDENTIFICATION. 机械工程学报. 2005.18(4),562-565。

(48) 姜洪源、夏宇宏、敖宏瑞、董春芳; Lifetime of Metal Rubber isolator with different vibration amplitudes. 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2005.12(2), 181-

185。(EI:**)

(49) 姜洪源、张蕊华、赵克定、Новиков. Д. К;金属橡胶挤压油膜阻尼器阻尼性能的分析. 推进技术. 2005.26(2). 174-177。(EI:**)

(50) 姜洪源、郝德刚、敖宏瑞;环形金属橡胶隔振器系统建模与实验研究.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20(1), 13-16。(EI:**)

(51) 姜洪源、夏宇宏、闫辉;树脂基复合材料环形减振器设计及实验研究. 材料工程.2005. (7), 28-31。(EI:**)

(52) 姜洪源、耿建辉、敖宏瑞、胡秀丽、K.J.Hunt;鲁棒PID控制策略在FES脚踏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及仿真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5.24(2),217-

221.(EI:**)

(53) 姜洪源、张蕊华、赵克定、Новиков. Д. К;采用金属橡胶节流环的挤压油膜阻尼器的流量特性分析. 润滑与密封. 2005.01 (1), 5-6。(EI:

**)

(54) 姜洪源、廖志伟、魏伟、李娜;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系统在康复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中国临床康复,2006.10(9)153-157。

(55) 姜洪源、魏伟、廖志伟、岳伟;FES脚踏车座椅的减振优化设计,医疗装备,2006.19(6),9~12。

(56) 敖宏瑞,姜洪源,闫辉,Ulanov, AM. Dry friction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metallic rubber isolator under two-dimensional loading processes.

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 Modelling Simul.Mater.Sci.Eng. 2005.13. (EI:**)

(57) 敖宏瑞,孟庆鑫,姜洪源 ULANOV A M. 安装预紧量对金属橡胶构件干摩擦阻尼的影响. 材料科学与工艺.13(3), 225-227, 2005.03

(58) 敖宏瑞; 姜洪源; 闫辉; 夏宇宏; A.M.Ulanov. 基于复刚度模型的金属橡胶隔振系统的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37(12),1615-1617,2005.12

(59) 敖宏瑞; 姜洪源; 闫辉; 夏宇宏. 基于小波变换的金属橡胶干摩擦系统阻尼识别. 机械设计,21(7),27-30,2004,07

(60) 敖宏瑞; 姜洪源; 夏宇宏; A M Ulanov. 金属橡胶弹性迟滞回线的一种新的建模方法.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33(4) , 453-456, 2004,7

(61) 夏宇宏、姜洪源、闫辉、敖宏瑞、Ф.В.Паровай,直角滑环式组合型金属橡胶密封件的密封机理及应用研究。宇航学报.24(4).404-409.2003.7

(62) Xia Yuhong、Jiang Hongyuan、Hao Degang CALCULATION OF ELASTIC-DAMPING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LAYER STEEL STRIPE

VIBRATION ISOLATORS《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18(2).259-262,2005.12 (EI收录).

(63) 夏宇宏、姜洪源、李瑰贤,闫辉. 0Cr18Ni9Ti金属橡胶多孔材料气体渗透性.功能材料. (2):267-270, 2004.2

(64) 夏宇宏,姜洪源,敖宏瑞, 闫辉. 圆柱形金属橡胶多孔材料流体动压性能相似性判据的确定. 机械工程学报. 41(6),50-54, 2005 .06.(EI:

**)

(65) 夏宇宏,姜洪源,郝德刚,А.М. Уланов. CALCULATION OF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LAYER STEEL STRIPE VIBRATION

ISOLATORS. 机械工程学报. 18(2), 259-262, 2005.02. (EI:**)

(66) 夏宇宏,姜洪源,孟庆鑫, 闫辉. 环形多孔金属橡胶节流元件水力特性相似判据确定.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2), 33-36, 2005.02. (EI:**)

(67) 夏宇宏,姜洪源,敖宏瑞, 闫辉. 圆柱形金属橡胶节流元件水力学特性参数计算. 哈工大学报. 37(5), 584-586, 2005.05. (EI:**)

(68) 闫辉,姜洪源,李瑰贤,敖宏瑞. 空间载荷作用下金属橡胶材料静态实验研究. 功能材料.36(6), 937-939, 2005.06 (EI:**)

(69) 闫辉、姜洪源、李瑰贤、崔虎;航空发动机管路支承用钢丝绳隔振器仿真研究;《航空学报》.27(4).2006.4

(70) 张蕊华、姜洪源,不同密封结构的挤压油膜阻尼器,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33(9),8~9,2005.09

(71) Zhang Ruihua、Jiang Hongyuan、Zhao Keding,Damping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squeeze film damper with metal rubber,哈工大学报(英文

版),13(2),146~150,2006.02

(72) 魏浩东,敖宏瑞,姜洪源.;磁头/磁盘界面超薄气体润滑雷诺方程的数值求解,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41(9):682-686.(EI收录号:

**771)

(73) 魏浩东,敖宏瑞,姜洪源;硬盘加载/卸载过程磁头悬臂接触面的动力学仿真,振动与冲击. 2010,29(5):78-81.(EI收录号:**531)

(74) Wei H D,Ao H R,Jiang H Y;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ltra-thin gas flow at the head/disk interface of hard

disk drives[C]. 2010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2010:259-262.(EI收录号:**027)

(75) Wei H D,Ao H R,Jiang H Y;Simulation of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for a hard disk drive during Load/Unload process subject to an external

shock[C].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ymposium on systems and Control in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Haerbin,2010:WeL4-

04。(EI收录号:**027)

(76) 魏浩东,敖宏瑞,姜洪源;磁头/磁盘界面超薄气膜挤压效应和动压效应研究,摩擦学学报,2010,30(5):505-512。(EI收录号:

**958)

(77) 魏浩东,敖宏瑞,姜洪源;硬盘加载/卸载过程的动力学仿真及参数优化,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43(1):74-78.(EI收录号:

**671)

(78) 魏浩东,敖宏瑞,姜洪源;微型硬盘驱动器的在工作状态下的冲击特性仿真.振动与冲击,2011,30(12):88-92(EI收录)

(79) Wei H D,Ao H R,Jiang H Y;The Ultra-Thin Film Lubrication at the Head-Disk Interface During Load/Unload Process of Hard Disk Drives[C].

Proc of 2009 JSME-IIP/ASME-ISPS Joint Conference on Micromechatronics for Information and Precision Equipment (MIPE 2009)Japan,

2009:123-124。

(80)王志强,姜洪源,KAMNIK Roman.辅助起立机器人轨迹追踪仿真及试验研究. 医用生物力学. 2013, 28(2): 171-177.

(81)Zhi-qiang Wang, Yu-kun Ren, Hong-yuan Jiang.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Knee Joint for Estimation of Forces and Torques During Standing-up. ITME 2013,269:21-28 (EI收录,检索号:**230)

(82)王志强,姜洪源,Roman Kamnik.辅助起立机器人人体运动学建模与试验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4, 35(2):233-237 (EI,**906)

(83)王志强,姜洪源,Roman Kamnik.康复机器人辅助站立人体质心动量测试与建模.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4,3.

(84)王志强,姜洪源,Roman Kamnik.基于辅助起立机器人人体起立动力学建模与试验研究. 力学学报. 2014,46(3) :457-464 (EI,**536)

(85)王志强,姜洪源,Roman Kamnik.康复机器人辅助人体站立的关节力矩模拟与试验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

(86)Pan D, Ovcharenko A, Tangaraj R, Yang M, Talke F E. Investigation of Lubricant Transfer between Slider and Disk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Tribology Letters. 2014, 53(1): 373-381. (SCI收录, IDS号:284LC, IF:1.743)

(87)Pan D, Ovcharenko A, Yang M, Radicati F,Talke F E. Effect of Pitch and Roll Static Angle on Lubricant Transfer between Disk and Slider. Tribology Letters. 2014, 53(1): 261-270. (SCI收录, IDS号:284LC, IF:1.743)

(88)Pan D, Ovcharenko A, Peng J P, Sanchez S, Radicati F, Yang M. Effect of Flying Pitch and Roll Angles on Lubricant Transfer between Disk and Slider.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14. (SCI收录, IF:1.422)

(89)Pan D, Ovcharenko A, Peng J P, Jiang H. Effect of Lubricant Fragments on Lubricant Transfer: A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14. (SCI收录, IF:1.422)

(90)潘登, 闫辉, 姜洪源. 磁头/磁盘间润滑剂转移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物理学报. 2014.63(12)128104.(SCI收录, IF: 1.027).

(91)潘登, 闫辉, 姜洪源. 磁盘表面形貌对润滑剂分布及磁头/磁盘之间润滑剂转移的影响.中国科学.2014. (SCI收录, IF: 1.187)

(92)Ao H, Pan D, Jiang H. Simulation of Contact Behavior of the Thin Film of Hard Disk at Head/Disk Interface. Applications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1, 287 - 290: 2339-2342 (EI收录号:**130).

(93)Ao H, Pan D, Dong M, and Jiang H, The Performance of TFC Slider under Second-order Discontinuous Boundary Conditions.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Journal. 2014, 541-542: 645-648.

(94)Yan, H.; Zhang, W.-J.; Jiang, H.-Y.; Chen, L. Energy dissipation of a ring-like metal rubber isolator. Chinese Physics B 2014, 23 (4), 040702. (SCI收录, IF: 1.321)

(95) Yan, H.; Zhang, W. J.; Jiang, H. Y.; Chen, L. Experimental Study on Fatigue of Metal Rubber Vibration Isolator under Pulsating Cyclic Stress.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3, 385-386, 180-183. (EI 检索)

(96) Yan, H.; Chen, L.; Ao, H. R.; Jiang, H. Y.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Vibration Isolation Performance of MR Isolator at High Temperature.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2, 184-185, 525-528. (EI 检索)

(97) Yan, H.; Zhang, W. J.; Jiang, H. Y.; Li, Y. C. Study on Dedicated Test Bed for the Sealing Performance of Metal Rubber Seal.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3, 470, 471-474.(EI 检索)

(98) 李胜波,闫辉,姜洪源,陈亮. 应用于高速转子系统的金属橡胶阻尼环动力特性分析. 物理学报 2012, 61, 010702.(SCI收录,IF: 1.259)


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
在潜心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我们十分关注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发展动态,与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保持着紧密的学术联系,十年多来,与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哈佛医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田纳西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俄罗斯波罗的海国立技术大学、俄罗斯奥廖尔国立技术大学、俄罗斯萨玛拉铁道学院、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相关专家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组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俄)振动防护联合实验室”,成功实现互访合作研究70余人次,联合培养研究生10余人,联合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有效的保证了课题组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前沿性和先进性。




组建“哈尔滨工业大学----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俄)振动防护联合实验室”
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简称:萨航)是金属橡胶技术的发源地,多年来,萨航的专家学者利用金属橡胶技术解决了航空航天及国防武器装备等特种环境下的很多疑难问题,金属橡胶结构件被誉为推动俄罗斯国防进步的功勋元器件。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橡胶技术研究所是我国最早开展金属橡胶技术系统研究的研发机构,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拥有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金属橡胶结构件制备工艺方法,对金属橡胶技术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及专用设备的研发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了充分发挥中俄两国的技术特点,实现强强联合,共同促进金属橡胶技术不断发展,经双方学校批准,2004年组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俄)振动防护联合实验室”,近十年来,中俄专家学者实现互访合作研究60余人次,联合申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合作获得中国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俄罗斯发明专利1项,联合培养研究生7人,联合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与国外合作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国际合作专家及合作成果


序号

专家所在院校

合作专家姓名

合作成果
1

美国哈佛大学

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Weitz教授

联合培养博士生1名,来华访问1次
2

美国哈佛医学院

Ali Khademhosseini教授

联合培养博士生1名
3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美国工程院院士Frank E Talke教授

联合培养博士生1名,来华访问1次
4

美国田纳西大学

吴杰教授

联合培养博士生1名,来华访问2次,联合发表论文5篇
5

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BELOUSOV ANATOLY教授

哈工大兼职教授,联合培养博士1人,硕士1人,来华访问3次,联合发表论文7篇,联合申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6

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

IZZHEUROVEVGENY 教授

联合培养博士1人,硕士1人,来华访问5次,联合发表论文9篇,联合申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7

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

ALEXANDER ULANOV教授

联合培养博士2人,硕士3人,来华访问29次,联合发表论文20余篇,联合申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8

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

Новиков Дмитрий Констатинович 教授

联合培养博士1人,来华访问2次,联合发表论文3篇。
9

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

Федо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Паровай副教授

哈工大研究生兼职导师,联合指导硕士研究生1人,来华访问1次
10

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

Фалалеев Сергей Викторинович教授

来华访问1次
11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

Hywel Morgan教授

联合培养博士1人,来华访问1次,联合发表论文5余篇,联合申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12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K. J. Hunt 教授

来华访问1次,联合申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13

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

Antonio Ramos教授

联合培养博士2人,硕士1人,来华访问2次,联合发表论文10余篇,联合申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14

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

Antonio Castellanos教授

来华访问1次
15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

Kamnik Roman教授

联合培养博士1人,硕士1人,来华访问2次,联合发表论文4余篇,联合申报中国--斯洛文尼亚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2项。
16

俄罗斯奥廖尔国立技术大学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Savin Leonid教授

来华访问1次
17

俄罗斯萨玛拉铁道学院

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Антипов教授

来华访问1次
18

俄罗斯波罗的海国立技术大学

Олег Георгиевич Цыплаков教授

来华访问1次


教师团队



姜洪源,男,汉族,1960年生。工学博士,哈工大金属橡胶技术研究所所长。《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带头人。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国家科委、航空航天及总装预先研究、省市科委重点攻关等多项研究课题。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带传动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本带传动恳话会海外会员、中国航空学会机械动力传输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学会康复医学工程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高级会员、哈尔滨市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主任等。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人,硕士研究生80余人,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



敖宏瑞,副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主持承担(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黑龙江省留学归国基金、哈尔滨市青年基金、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空军预研项目、装备重大专项子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 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已经发表学术论文及教学论文7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2项。曾经多次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访问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交流;2000年受哈工大派遣,赴俄罗斯远东国立技术大学进修;2005-2008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主要从事微纳米摩擦学、超薄气体润滑技术、阻尼减振关键技术的研究;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相关实验室紧密合作,从事硬盘驱动器磁存储相关技术的研究。

>>>>>>>>>>>>>>>>>>>>>>>>>>>>>>>>>>>>>>>>>>>>>>>>>>>>>>>>>>>>>>



闫辉,男,汉族,1974年6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哈工大-萨航(俄罗斯)振动防护联合实验室”和“哈工大金属橡胶技术研究所”主要成员。现任哈工大机械设计系副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转子动力学分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主持及参加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航空航天预研、总装武器装备预研、空军武器装备预研等课题和多项省市基金项目。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和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获国家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面向航空航天、国防与高端装备等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针对金属减隔振系统、吸声降噪、特种密封、被动约束阻尼及其应用、智能材料/结构在振动主动半主动控制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部分成果已得到实际应用,显著改善了装备的动力学特性及可靠性。主要研究方向有:特种环境下阻尼隔振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金属橡胶技术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现代机械传动及控制方法研究。

>>>>>>>>>>>>>>>>>>>>>>>>>>>>>>>>>>>>>>>>>>>>>>>>>>>>>>>>>>>>>>



夏宇宏,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留校任教。

主要从事金属橡胶节流技术的研究;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航天预先研究项目及省市攻关项目等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完成了省市青年基金及校青年基金等研究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

任玉坤,男,汉族,工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7.10-2008.3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留学;2009.12-2011.1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联合培养留学;200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首批公派留学预留师资人员;2010年教育部首届博士学术新人奖获得者;2011年黑龙江省优秀博士毕业生;201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专(兼)职工作者标兵。2014年哈工大青年拔尖人才,先后承担国家博士后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多项合作项目,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13篇。



>>>>>>>>>>>>>>>>>>>>>>>>>>>>>>>>>>>>>>>>>>>>>>>>>>>>>>>>>>>>>>

侯立凯,男,汉族,工学博士,讲师/师资博士后。

主要从事液滴微流控技术相关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并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发表SCI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1项。


在读研究生
课题组在读博士研究生

序号

在研博士

导师

研究方向

入学时间
1

吴 昊

姜洪源

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

2019.3
2

张凯亮

姜洪源

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

2018.3
3

薛 睿

任玉坤

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

2018.8
4

张传兵

敖宏瑞

硬盘摩擦学技术研究

2018.8
5

姜天一

唐德威

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

2018.8
6

孙海振

姜洪源

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

2017.8
7
陈晓明姜洪源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2017.8
8高珊敖宏瑞微能量回收2017.8
9邓小康姜洪源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2016.8
10赵亚磊姜洪源

闫 辉

金属橡胶技术研究2016.8
11吴玉潘姜洪源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2015.8
12
胡清明姜洪源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2014.8
课题组在读硕士研究生

序号

在研硕士

导师

研究方向

入学时间
1

郑焱

姜洪源

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

2018.8
2
吴文龙

姜洪源

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

2018.8
3

邱桃

姜洪源

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

2018.8
4

李一浩

敖宏瑞

微能量回收

2018.8
5

庄雷

敖宏瑞

微能量回收

2018.8
6

周壮壮

敖宏瑞

硬盘摩擦学技术研究

2018.8
7

宁双

闫辉

金属橡胶技术研究

2018.8
8苏海洋闫辉金属橡胶技术研究2018.8
9周健任玉坤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2018.8
10熊晓腾任玉坤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2018.8
11刘嘉琛姜洪源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2017.8
12何文俊姜洪源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2017.8
13阎旭姜洪源金属橡胶技术研究2017.8
14张重扬敖宏瑞微能量回收2017.8
15曹强敖宏瑞微能量回收2017.8
16姜雨薇闫辉金属橡胶技术研究2017.8
17宋春磊任玉坤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2017.8
18

陈承东

任玉坤

微纳流体操控相关技术研究

2017.8
充满活力的青年科研人员


David Weitz


David Weitz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BASF高级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微纳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物理与应用物理系Mallinckrodt教授;哈佛大学材料研究科学与工程中心主任;哈佛大学应用物理与化学教授; 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

现在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 胶体分散系,泡沫和乳状液,生物材料及其力学特性;微流体控制技术与在复杂流体结构中的应用,微纳粒子操控技术与芯片实验室;基于微流体的微滴的制造、控制和操纵,在生物和化学科学中的应用; 生化检测,筛选,新型软质材料的合成,细胞流变技术;古典波的多重散射.

主要研究成果: 开发漫散波光谱在软材料领域的研究; 开发微观流变学,并将其应用于生物材料,聚合物,胶体和乳液领域;开发微流控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生物测定和新型材料合成中;基于微流控的微滴操控技术在生物化学领域的成熟研究和应用;建立研究细胞流变学的新技术,并发现呈现非线性的重要特征;开发利用自组装合成新的封装结构;建立扩散声波光谱用于研究流体中固体颗粒动力学特性; 建立各向异性流体与液晶乳液中新型胶体相互作用特性;在美国宇航局的支持下,在太空进行了多次实验验证基本的胶体物理理论.

目前在Nature、Science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Ali Khademhosseini


Ali Khademhosseini博士是哈佛-麻省理工健康科学研究所、汉姆女子医院、哈佛医学院副教授,同时担任威斯生物工程中心副教研员。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微纳米技术的细胞控制及组织培养技术。目前,他正致力于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血管化组织与肝细胞分化的相关研究。主要著作有:专著3本、2期特刊、150余篇学术论文、35本专著章节、125篇短评及17项专利。其主要文章大多数发布在PNAS, JACS, Advanced Materials, Biomaterials and Lab on a chip and highlighted in Nature, Scientific American 及Technology Review Magazine等杂志,并被引用了3600余次。拥有超过50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并获得过50余项来自世界各国的学术奖项。



Hywel Morgan


Hywel Morgan 教授/博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学院教授访问本课题组。Hywel Morgan教授,现就任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该学院排名全欧第一,世界第三名。2001年10月被选为英国牛津大学凯萨琳学院的访问学者;2004年9月获得Desty分离科学创新纪念奖章;2008年3月任世界物理协会会员;已发表300余篇学术论文和著作;主要兼职包括:电动势生物研究协会顾问;欧洲及国际会议组织者;欧洲纳米技术主席;PhD examiner (Universities in European and UK);MSc examiner nano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Wales, Bangor。为以下国际学术期刊担任编辑工作: Journal of Statics ; IET Proc. Nanobiotechnology;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Hywel Morgan 教授的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电场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微纳米系统中的应用,首先提出了微纳粒子的新型操控方法,并对微系统中的流体动力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近十年来,承担完成科研课题10余项,科研总经费400余万英镑。Hywel Morgan教授与本项目负责人建立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于2009年5月应邀前来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并联合指导博士研究生进行微流体操控等领域的研究。

Antonio Ramos


Antonio Ramos 教授/博士,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电子与电磁系终身教授,近二十年来始终致力于微机电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1998年首先发现了交流电渗与直流电渗类似的实验现象,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办法,提出了经典的交流电渗理论模型,成功解释了对称电极及非对称电极交流电渗流体驱动的实验现象,目前该篇论文的他引次数已超过600,为交流电渗微泵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他的许多研究成果被相关研究学者所引用,其论文引用总次数达到了2000次左右,在交流电渗技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其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近二十年来,Ramos教授不断拓展交变电场微流体驱动领域的研究,负责和参与完成相关科研课题近20项,撰写专著1部,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在著名的Physics Review杂志上发表的4篇论文首次对交流电渗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计算,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Ramos教授与本项目负责人建立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2008年和2009年两次应邀前来本项目组进行合作研究,并与项目申请者任玉坤联合发表学术论文8篇。

Jane Wu


吴杰 教授,美国田纳西大学副教授吴杰访问本课题组。

吴杰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该校研究生,1996年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国家传感器技术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2004年就读于美国Notre Dame大学,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并博士后工作出站。2004年至今在美国田纳西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系任教。2004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2006年晋升为助理教授,2011年晋升为副教授。主要教授的课程:微电子器件、微电子电路设计、纳米/生物电子和传感器(专题)、纳米电子机械在工程学与生物学上的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微机电系统关键器件及相关理论研究。主要社会兼职:田纳西大学电子束光刻及微加工设备顾问、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会员、电泳、IEEE控制系统技术学报、IEEE生物医学学报、IEEE电路与系统学报评审员。近五年,承担和参与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3本,获得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Frank E Talke


Frank E Talke院士是国际上磁记录微观力学和摩擦学领域的著名专家,作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磁记录研究中心(CMRR)创始人之一,长期致力于有关磁记录技术的磁盘磁头与磁带磁头界面的摩擦学,微结构设计、建模以及超高精度精密仪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磁盘浮动块与盘面之间的接触力学、磁盘磁头浮动块飞行动力学、悬臂架微观力学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空气轴承润滑设计、摩擦磨损等方面,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突出的科技成就和重大的经济效益,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其中,多次获得“IBM杰出贡献奖”,和“IBM杰出革新奖”等荣誉,1999年获得国际上著名的“马普研究奖”(Max-Planck Research Award),2002年获ASME“首届希捷信息技术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得国际摩擦学金奖。截止到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270多篇,获得13项美国发明专利。其中,近五年来共发表期刊和会议论文100余篇。

Daeyeon Lee


Daeyeon Lee 教授/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微流控与软物质研究组教授。2007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2007年~2008年在哈佛大学David Weitz院士课题组进行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至今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2013年晋升为副教授,2015年晋升为教授。他的跨学科研究已经荣获: 2014年联合利华杰出青年科学家家奖,2013年范内斯奖,2012年KIChE青年科学家总统奖,2011年美国国家自然基金杰出教授奖,2011年韩裔美国科学家工程协会青年研究者奖,2010年Victor K. LaMer奖等。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学者,拥有10余项美国专利,超过100次的被邀请到各地演讲。自2009年起,Daeyeon教授所获国际及美国国内奖项基金近30项,在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所发文章引用总次数达到了8300次以上,2019年H因子达到45,并担任40余期刊审稿专家。

飞跃重洋(知名高校联合培养)



杨胡坤博士生


杨胡坤博士,入学时间:2005年3月,毕业时间:2008年10月。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CSC)和导师姜洪源教授的联合资助下,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Antonio Ramos教授所在的研究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工作。

任玉坤博士


任玉坤博士,入学时间:2008年9月,毕业时间:2011年6月。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CSC)和导师姜洪源教授的联合资助下,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Hywel Morgan教授所在的研究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工作。硕士学习期间,在导师姜洪源教授的资助下于2007年10月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Antonio Ramos教授所在的研究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工作。

王志强博士生


王志强博士生,入学时间:2009年9月,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CSC)和导师姜洪源教授的联合资助下,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Roman Kamnik 教授所在的研究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工作。

李姗姗博士生


李姗姗博士生,入学时间:2009年9月,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CSC)和导师姜洪源教授的联合资助下,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美国田纳西大学吴杰教授所在的研究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学习工作。

潘登博士生


潘登博士生,入学时间:2010年9月,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CSC)和导师姜洪源教授的联合资助下,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工程院院士Frank E Talke教授所在的研究组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工作。

陶冶博士生


陶冶博士生,入学时间:2011年9月,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CSC)和导师姜洪源教授的联合资助下,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Weitz教授所在的研究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学习工作。硕士学习期间,在导师姜洪源教授的资助下于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Antonio Ramos教授所在的研究组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工作。

郎琦博士生


郎琦博士生,入学时间:2011年9月,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CSC)和导师姜洪源教授的联合资助下,2012年11月至2014年4月在美国哈佛大学Ali Khademhosseini教授所在的研究组进行为期一半年的学习工作。

侯立凯博士生


侯立凯博士生,入学时间:2012年9月,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CSC)和导师姜洪源教授的联合资助下,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Daeyeon Lee教授所在的研究组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工作。

冯相松博士生


冯相松博士生,入学时间:2013年3月,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CSC)和导师姜洪源教授的联合资助下,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哥伦比亚大学 Qiao Lin教授所在的研究组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工作。

贾延凯博士生


贾延凯博士生,入学时间:2014年9月,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CSC)和导师姜洪源教授的联合资助下,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Daeyeon Lee教授所在的研究组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工作。

吴玉潘博士生


吴玉潘博士生,入学时间:2015年9月,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CSC)和导师姜洪源教授的联合资助下,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Daeyeon Lee教授所在的研究组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工作。

^_^快乐的组内生活 ^_^
3008正在以及曾经奋斗过的兄弟姐妹们的全家福!
科研之余,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生活啊!






微流控相关期刊链接
Microfluidic Related Journals
Science
www.sciencemag.org
china.sciencemag.org

Nature
www.nature.com
nature.calis.edu.c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www.pnas.org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www3.interscience.wiley.com/cgi-bin/jhome/26737
www.angewandte.or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
pubs.acs.org/jacs

Analytical Chemistry
pubs.acs.org/ac

Lab On a Chip
www.rsc.org/loc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

Physical Review Letter http://prl.aps.org

Physical Review:E
http://pre.aps.org

Applied Physics Letter
http://apl.aip.org

Electrophoresis
www3.interscience.wiley.com/cgi-bin/jhome/**

Analytica Chimica Acta
www.elsevier.com/locate/aca

Analyst
www.rsc.org/Publishing/Journals/AN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www.springerlink.com/openurl.asp?genre=journal&issn=1613-4982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 (-765, 25 December 2001)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 (766-)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www.elsevier.com/locate/trac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Fresenius'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link.springer.de/link/service/journals/00216/index.htm
springer.lib.tsinghua.edu.cn/link.asp?id=100417



机械设计类相关期刊链接
http://www.cjmenet.com.cn/


相关话题/金属 技术 系统 微纳 机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