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五答案

暨南大学 /2011-11-25

一、填空类(答)

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思想层面
3.华夏文化的形成、华夷文化的融合、中国与亚洲邻国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交流
4.科举制
5.华夏
6.武力征服、经济文化
7.程颢
8.唐、三省六部制
9.易经、易传
10.关羽
11.哲学
12.孟子、荀子、董仲舒
13.周敦颐
14.君为轻
15.自然宗教、人为宗教
16.功利实用、宽容调和、政教分离
17.喇嘛教
18.九华山
19.教义、教团组织和教主
20.融合儒道
21.本、原、用
22.齐物论
23.循环、克谐、君臣、胜复
24.性善、性恶、性三品
25.文房四宝

二.单项选择题
1-5 ADDDA, 6-10 ACABA, 11-15 CBDAC, 16-20 AABCC

三.解析题(判断对错,并简单说明理由)
1.错。文化具有地域性。
2.错。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3.错。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早期影响因素之一。
4.对。中华文化是五河文明。
5.错。是官僚制度。
6.错。《周易》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7.对。
8.对
9.错。朱熹。
10.对。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11.错。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
12.对。承担了宗教功能。
13.儒、释、道
14.错。隋唐
15.错。人为宗教。

四. 简答类
1. 试述中国多元文化形成的发展阶段。华夏文化的形成、华夷文化的融合、中国与亚洲邻国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交流
2. 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劳动中创造了文化,又用既定的文化观去指导劳动。因此说,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
3. 简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三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
4. 简述宗法制有哪些主要特征。(1)嫡长子继承王位(2)依照血缘关系实行分封(3)大宗小宗之分。总的说,宗法制度的特点:家国同构——家族成员的组织结构与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融为一体。
5. 试比较黄河流域两大文化圈的社会特征。远古父系氏族时代晚期,形成两大文化圈——黄河中、上游的华夏文化圈和黄河下游的鸟夷文化圈。前者属农牧氏族文化,以“龙”为图腾,以血缘关系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后者属游猎氏族文化,以“凤”为图腾,以原始宗教为联结氏族的纽带。
6. 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各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1)丝绸之路成为各民族文化的纽带(2)经济交往使各民族文化互相同化(3)民族宽待政策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前提
7. 简述宋明理学的三个主要派别。(张载的气本论,朱熹的理本论和王阳明的心本论,三者都否认鬼神的存在。)
8. 简述中国辩证思维的具体表现。带有生命发展色彩的过程性思维、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带有普遍联系特点的“月令图式”思维
9. 简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涵义及现实意义。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界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并不以人的思想和意志发生改变。人可以发现规律、认识规律、适应规律,但不要试图改变规律。
10. 简述中国传统宗教观的主要特征。功利实用、宽容调和、政教分离
11. 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与欧洲的人文主义异同。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
12. 简述中国古代系统观的几种关系。循环、克谐、君臣、胜复关系
13. 简述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14. 简述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15. 简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等。)

五、词解题
1. 传统文化: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文化特征或个性。
2.文化结构:文化是系统,包含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思想层面。文化结构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
3. 宗法制:宗法制是古代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其主要精神是嫡长子继承制。
4. 道法自然:老子的自然观。自然界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并不以人的思想和意志发生改变。
5. “月令”图式思维:在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建立时空结构的思维方式,即“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
6. 人文主义 :强调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
7. 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
8.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该学说治三教于一炉,是一种新儒学,其表现:一是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二是表现在其修行方法从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后人称理学是儒表佛里,也证明了这一点。
9. 直觉体悟:即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10.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11. 《周易》:《周易》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是中国的群经之首。
12. 中和:“中”是个性、特征,是立场,是不变;“和”是圆融,,是宽容,是变化,是协调。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13. 狂狷:狂是张扬,狷是内敛。为人处世纵欲而不逾矩。
14. 博弈:在程序规则内,因时因地因人设置条件。?
15. 人性论:中国古代对人性善恶及善恶性质的讨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

六. 研讨类

1. 试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的总的特征是伦理型,此外还有:一是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二是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三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四是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五是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六是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等

2. 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孕育期:殷周时期,以宗教形式接触哲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思想。(2)雏型期:春秋战国时期,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人文意识。百家争鸣,形成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3)定型期:秦汉时期,带有制度化、模式化和程序化的特征。 (4)强化期:宋明时期,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产物——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思潮兴起。)
3. 试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传统文化中整体思维的方法、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文化中人际和谐思想和“以德为先”的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展开阐述。)
4. 试述中国的自然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局面(2)典型的大河使中国文化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3)半封闭的大陆使中国文化遵循一条自成体系的发展道路,从上述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5. 评述科举制。(合理内核:(1)公开竞争,机会均等(2)防止任人唯亲,加强中央集权(3)具有学风导向性。缺陷:窒息了读书人的创新精神;程序繁琐,束缚了人的发展)
6. 评述中国古代人性论,并谈谈你的认识。(结合自己的认识阐述: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董仲舒“性三品说”)
7. 试述中西思维模式的特征。中国的思维方式偏向于辩证、整体性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功能(干什么用),属于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慧”;西方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分析、具体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实质(是什么),属于知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商”。
8. 试析中国古代系统观的几种主要关系。(⑴循环关系;⑵克谐关系;⑶“君臣”关系,即“主导”关系;⑷胜复关系,即平衡关系。)
9. 谈谈对中国“和文化”的认识。(从和的意义探析:存异:和的起点和基础。和谐:和谐:和的主体结构。执中:和的平衡机制。生变:和的功能)
10. 试述中印欧解决矛盾的方式。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 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

           (结束语部分)
 

相关话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