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声形合一、音画共情——记2021第九季音舞集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6

11月22日晚,由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的合作项目第九季音舞集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成功举行。该项目于2011年启动,是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在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的支持下的协同创新舞蹈音乐创编人才培养项目,每年都在两院分别举行。今年由于疫情原因,未能在北京舞蹈学院演出,本场音舞集采取无观众的演出形式。


  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致辞道,多年来两院的学生通过合作,让创作由教室走向舞台,同学们从对方的专业中共同学习舞蹈的精髓和对音乐的更深入的理解,并将其中的沟通成果转化成各自的艺术表现,这对于“作曲家”的身份和职业来说,不仅是一次次珍贵的磨炼与实践机会,更是与时代沟通磨合不可缺少的能力。此外,郝维亚教授特别感谢了台前辛勤排演的表演人员,并对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与学位办、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部学科办所有为之付出劳动的老师们,抱以最诚挚的敬意。


  第一首作品敦煌双人古典舞《迁想飞天》,孙香怡编舞,安冬妮作曲。在这首作品中作曲者用鲜明的动机素材塑造了敦煌壁画中飞神的形象,描绘借助云朵、飘逸的衣裙和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图景。同时在混合室内乐中加入了中国乐器琵琶,更清晰地勾勒出作品所展现的良好气质。
  作曲安冬妮说:“在数次与编舞的沟通中,我更加明确了长绸在甩动中的飘逸感觉从而使我在乐曲中运用流动的音型和数次升调的手法来象征灵魂的羽化升天,也更加明确了用比较传统的写作方式将乐曲划分为慢板和快板,既凸显飞天的迎风飞翔,又兼顾飞天身轻如燕的一面。”


  第二首作品古典舞《一生一戏》,吕心怡编舞,于子桐作曲。作品凄美动人的旋律与恰到好处的音乐气质描述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蝶衣一生为戏痴狂的画面。
  作曲于子桐说:“感谢编导对我的信任,感谢舞蹈赋予作品生命力。在此次作品的编排过程中我们彼此交流、相互包容。《一生一戏》凝聚了大家共同的思想火花。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每一次的排练中,编导和舞蹈演员的精益求精和对舞台的虔诚。整个编排过程虽辛苦,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满意。尽管有不足之处,但都会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动力,再次感谢为这场演出努力付出的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


  第三首作品现代舞《江姐》,谷敬一编舞,李尧作曲。作品创作时恰逢我党建党100周年,在这样伟大而又光荣的时刻,编创团队以江姐的故事为背景来回顾那段红岩往事。“敌人可以使我们的皮肉烧焦,筋骨折断,但却撬不开革命战士紧咬的嘴唇!”江姐用一生来诠释“英雄”二字如何书写。在音乐的设计中,作曲者将鲜明的主题动机在各调中不断延展,旋律气质与江姐的人物形象十分吻合,音乐与舞蹈共同致敬了伟大的革命先烈。
  作曲李尧说:“作为作曲,我与编导和演员共同了查阅了江姐的故事背景,对那一段刻苦铭心的历史,达到了思想上的共鸣。当作品在演出时,音乐的完美处理与舞蹈的精彩表现都让我们极为振奋与感动。在作曲,编导与舞者三者的同心协力下,我们让音乐与舞蹈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上达到极致统一,铭记党的历史,歌颂党的英雄。”


  第四首作品现代双人袖舞《生轮》,李姿敏编舞,李玥锦作曲。“生死如旋火,轮回似麻稻。不解早觉悟,为人枉虚老”。在音乐设计中作曲者用古琴做慢板部分的主奏乐器,以表现出袖舞由内而外延伸出的张力;快板部分则使用锣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整个作品用弦乐群渲染出作品混沌与厚重的基调,加之青衣、老生唱腔的点缀,使得一部现代舞蹈作品融入了更多传统文化底蕴。
  编舞李姿敏说:“这一次的音、舞相合的过程,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精准的表达自己想要的原创音乐内容,我和玥锦性格迥异,最后竟然融合出另一种奇效。结果很满意,前面的磨合也都变成宝贵的经验。”
  作曲李玥锦说:“谢谢母校与北舞让年轻艺术家们有这样合作的机会,其实音乐和舞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就像两个星球的人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他们都有对美的追求。作曲者一定要多写作、多经历,让音乐有“共情”的能力。姿敏设计的动作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让我很震撼,就像她人的性格一样,沉静、坚守、独到。希望接下来有更多合作。”


  第五首作品双人袖舞《阿咪》,邓紫嶷编舞,朱啟揚作曲。作品用双人现代袖舞的形式表现出抑郁症女孩饱受精神上的压迫与折磨而不得不在自杀的边缘徘徊。抑郁症在当代社会是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群体,就像一个黑洞,如果不幸陷入只得不断挣扎,等待他们的除了救赎,还有死亡。黑白色调的服装设计给了观众特别的舞台呈现,作曲者的音乐设计拿捏恰到好处,以钢琴铺底,其他乐器如无形的压力般一点点叠加,使得观众的带入性非常强烈。
  作曲朱啟揚说:“非常开心能够有机会参与‘音舞集’这个表演,结识了一群对艺术充满热情热爱的朋友,虽然大家各自对艺术以及“美”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不过这却无碍大家之间的合作,反而为我自己的创作带来了不少火花与新的冲激,让我反思到平常在纯音乐创作中可能会忽略的地方,特别是音乐跟情感连结这一部分,能够呈现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够打动大众的音乐,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共鸣,开拓自己作品的受众层面。”


  第六首作品现代舞《换位》,袁浩编舞,王啸尘作曲。“一切都在他们的深算中”。这部作品用三位舞者扮演了三幅博物馆中的名画,一位舞者则扮演了博物馆中的管理人员。四位舞者借助画框将舞蹈所含的深意展现出来:到底是我们在看画还是画在看我们?在音乐的设计中作曲者运用“摩斯电码”巧妙设计出了独特的八声音阶,在混合室内乐的写作中使用了对位的写作手法,加之三连音的不断裂变,创作出一首精致且充满新意的现代舞蹈配乐。
  作曲王啸尘说:“我的编舞实属不易,整个作品是先有音乐,再编舞的。编导完全根据音乐进行编舞,音乐很难,编舞很有创意,演出效果很好,有意外收获和惊喜!感谢编导袁浩。”


  第七首作品现代双人袖舞《椅·倚》,曹力丹编舞,丁木作曲。作品中巧妙运用了钢琴与打击乐,简单的编制表现出的是不简单的设计,两位舞蹈演员借助一只长凳,表现了椅与倚之间,时空与人、心间的对话。独特的动作设计与妆造,让观众近距离体验了现代舞虚实结合的无限魅力。
  作曲丁木说:“合作愉快、顺畅!风格契合,沟通很和谐!期待下次合作!”


  第八首作品民族舞《他乡》,曾雪琦编舞,马小喆作曲。本作品试图探讨社会结构改造下“奔赴异乡”的不可抗性与边缘群体的选择权话题,窥探光明面背后那暗潮汹涌的另一种可能。人在他乡,或是对美好未来的主动追求,也可能是无奈的流放;或是满心期待和憧憬,也可能是深感恐惧彷徨。“我所依恋的额尔古纳河是一轮月亮,悉数抚摸我的伤痛;我所神往的额尔古纳河是一轮太阳,由神托举着照亮我回家的路。”音乐设计中,呼麦的开场与极其带感的中国大鼓可谓是作品中的亮点,浓厚而深沉,将观众引入音与舞的奇妙盛宴,感受蒙古族大气且深沉的情怀…


  第九首作品是群舞《移山》,靳骅编舞,姚远作曲。“愚公移山”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讲述莽莽大山阻挡前进道路,“愚公”敢为人先,挖山不止,从一己之力到子孙后代,凝心聚力代代相传,以永不言弃,坚韧不拔的精神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该舞蹈作品主以“山”的意象为开端,逐渐发展为“移”的动势,服装以油墨画的色调为主体现山的意象,八位舞者的默契配合表现出华夏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


  第十首作品现代舞《钓》,李文宇编舞,孟桓锋作曲。《钓》从钓鱼这一日常生活行为出发,以鱼的视角重新看待人与鱼的生存关系,通过鱼吃鱼饵、鱼上钩、鱼挣脱等情节,设计鱼的形象性动作予以表现。作品结尾巧妙设定鱼钓人的反转情节,传达出编导对自然生态环保意识的呼吁,同时以鱼象征人类,试图反映当下人与人之间的“钓”与“被钓”,引发观众的联想与思考。整体舞台与灯光设计朦胧梦幻,带给观众极佳的视觉体验。音乐的设计恰到好处,作曲者使用传统的单三部结构,由钓鱼到上钩,再到反转鱼钓人的“再现”。第一段的音高组织由一个和弦构成,通过音色、织体的变化体现鱼从一开始的好奇,到吃鱼饵时的欢喜,再到意识到危险,由弦乐拨弦音色描写水,再由管乐轻盈的肢体描写鱼。混合室内乐的编制轻盈不厚重,拉出足够的空间感。


  第十一首作品双人民族舞《时祈》,蒋钰茜编舞,马胥斌作曲。时间的重量拖着大地,滚动的步履锁住了天空,恍惚间,回转了一个年轮……蒋钰茜自导自演,将一支藏族双人民族舞呈现在观众眼前。动作与音乐的设计都颇具民族风格,将藏族舞蹈特有的大气与厚重表现出来。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在设计中融入了藏族音乐特有的长线条和鲜明的节奏,观众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远在天边的云朵、展翅翱翔的雄鹰、一望无际的大地……


  第十二首作品古典舞《排忧》,尤佳悦编舞,马晓晴作曲。创作团队想通过这首作品展现汉代时期排忧俑的形象,它个子矮小,身体天生患有残疾,以供人取乐作为谋生之道,国家博物馆现珍藏在四川出土的排忧佣,这首作品便是以它作为原型。音乐与舞蹈的风格十分融洽,用琵琶在室内乐的基础上作轻巧点缀,将一个幽默滑稽的排忧俑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作品的含义令人深思,排忧俑为博观众一笑使尽浑身解数,他们的内心又有谁人知晓……
  作曲马晓晴说:“在正式动笔之前,我们还去国博看了这件艺术品。从构思创意,到作品的展现,整个规程有趣且顺利,因为我和编舞的整体想法非常一致,经过几次的修改与探讨,完成了整部作品。”


  第十三首作品现代舞《影》,毛尧蕾编舞,杨佳昕作曲。作品通过双人舞表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追随,你陪伴的人与影。音乐主要描绘了两种“影”的形象:第一种形象的描绘,以木管点状动机为主,音色之间呼应回答有不同的疏密程度,塑造了“影”与“人”追逐跟随的形态。第二种形象的描绘,以钢琴、中国大鼓和弦乐拨奏为主要音色。块状和弦以不同力度在高低音区构成对比,描绘“影”的力量感。
  作曲杨佳昕说:“纯音乐创作与自己对话的过程。而为舞蹈写音乐,则要在此基础上倾听编舞者的声音。在沟通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们在试图明了对方心中的那方天地。我与编导互相探索的创作过程,正如标题一般:“我寻找那个影,也是在寻找我自己”。在音乐写作中我一直在想象舞蹈会是什么样子?当舞者登台与音乐结合,就像谜底揭晓的一刻,她听懂了我,我理解了她。”


  第十四首作品现代双人舞《Dizygotic》,谢佳轩编舞,石梦迪作曲。Dizygotic中文為異卵,探討意識與淺意識之間的反覆狀態;挖掘人性將記憶中看見的自己與未看見的本我,回憶重現。作品借用门框、牛皮纸等道具,配合黑白色的妆造,塑造出了舞台的神秘与玄幻感。在音乐的设计与电子音乐制作中使用了大量预制音色,将音乐的空间感逐渐体现。


  第十五首作品民族三人舞《Between the shadow》,孟婷婷、谭舒雨、林洁天编舞,李姿璇作曲;《Between the shadow》译为《对影》:“当月光洒在身上,我看到了影子,但那不是我。”这首作品以朝鲜族风格的音乐作为基础,整体音乐轻盈灵动,赋有变化。作曲者在西洋编制的室内乐团中加入了中国民族乐器古筝与室内乐团对立,正如“她”与两个“影子”的关系。古筝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滑音与二度揉弦技巧,生动形象的刻画出她们之间的分离与融合,体现出了三者之间的对立和统一。
  作曲李姿璇说:“这是一次跨艺术领域的合作,在不断的沟通、磨合、理解中,依然可以碰撞出艺术的火花。在合作过程中,最让我钦佩的是编导们对舞台严谨的态度,和对舞蹈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动作和音乐上的不断修改,艺术思维的不断碰撞,使这部作品趋于完美。我们对舞台的呈现效果十分满意,虽也有不足之处,但却是我们一次宝贵的经历,也是今后努力的动力。舞台的完美呈现也少不了各位指挥和演奏员的付出,衷心感谢大家!”


  第十六首作品现代舞《生命如流》,吴静编舞,姚佳旭作曲。作品采用独舞的形式,表达的是生命的流动像流水一样美好却难以挽留。音乐安静平缓的同时又具有内在的推动力,结合精心设计编排的舞蹈动作,展现出舞者扎实的功底与细腻的处理,创作团队希望能够在舞台上表现出水的张力,诠释生命的永恒。
  作曲姚佳旭说:“从创意的构思到作品最终的呈现,我们保持了高效且积极的沟通,分享彼此的经验与见解,不断斟酌与打磨,这样的过程让我们收获良多。”


  最后一首作品古典群舞《檐间秋雨》,龙宇晴编舞,郭海萌作曲。一部赏心悦目的作品,音乐部分以“雨”作为核心乐思,表现听雨、赏雨、接雨、戏雨等多种场景,乐队编制采用中西混合编制,突出民族乐器琵琶的泛音、摘音等音色以描绘雨之情境。力图贴合古典舞的动作表演,与舞蹈紧密结合。
  作曲郭海萌说:“在创作初期,我与编导就作品的结构及每部分的时长与大致设计进行了沟通并建立起作品架构。经过反复磨合,融合彼此的灵感与创意,最终完成定稿。”


  演出结束后,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研究生部主任苏娅、副主任李卿、研究生部王欣悦与音舞集项目负责人中央音乐学院前党委书记郭淑兰、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秦文琛、作曲系主任郝维亚、作曲系党总支书记陈泳钢、青年教师纪宇上台与同学们合影,并对同学们的成功演出表示热烈祝贺。
  声形合一、音画共情,音舞集多年来的成功举办为将来从事创作领域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数月的积累、与不同专业的合作伙伴沟通,每一个环节都获益良多,有付出的辛劳与收获的喜悦。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不负众望、砥砺前行!
  
  文:李玥锦
  图:粟国光、常洁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相关话题/作曲 音乐 舞蹈 设计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