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由学生创作的歌曲开始,郭老师说从你们创作的歌曲中,可以看出要比我们这代人在这个年龄段写得要好,这说明你们的起点不错。之后,郭老师还询问学生们除了钢琴外,还学了什么乐器,鼓励同学们要学精一门乐器,这对音乐综合理论的学习是非常有用的。
对于未来的作曲家来说,阅读与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阅读对一个作曲家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你们选择古诗词进行歌曲创作,说明在创作存在阅读范围太窄的问题,这不利于音乐创作,同学们不仅要阅读散文、小说,还应将诗歌(重点现当代)、剧本纳入阅读范围。关于技术方面,郭老师指出同学们的技术训练强度远远不够,技术如同练功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提升,训练没有一定的强度,功力难于上去。作曲就是加强笔头训练,一切的功力都是通过写作得以提升。同学们应该把和声习题当作游戏来做,最后达到3分钟做一道和声题。要让天才得以发挥和展示必须要有技术,你们这个年龄段正是学技术最好的时段。
郭老师提出困扰学生音乐创作的两个问题:一、如何将和声与音乐创作结合起来?二、面对无灵感状态怎样进行创作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郭老师以自己的学习经历给学生们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在学好斯波索宾和声的基础上,为中国民歌、戏曲配和声。自选民歌、戏曲旋律在下方配置四声部和声,熟练掌握为民歌配和声,将会在以后的创作中受益匪浅,做到很自然为中国传统调式配置和声。为民歌配和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预设的,即按照一种理论模式,如,斯波索宾和声理论进行和声配置;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完全自由的、无预设的,不管写在纸上与已知的理论有多么大的差距,只要自己的耳朵、心灵是接受的,就可以进行配置。实践永远走在理论前面,和已知理论相冲突时,要相信自己的心、耳朵,相信自己是有才华的。通过为民歌配和声,可以培养听觉、和声想象、色彩想象,锻炼技术。同时记住众多民歌。你们这个年龄段必须要“死记硬背”,掌握更多的民歌,这是一笔重要的财富。
关于第二个问题,郭老师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告诉同学们最好的方式就是改编。郭老师说自己的第一、第二弦乐四重奏就是分别改编自《唱支山歌给党听》、《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改编可以选自经典作品、喜爱的作曲家作品。从自己喜欢一首歌、主题进行创作,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始。通过改编培养自己作曲兴趣、增强信心,并逐步实现独立创作。
要成为一个作曲家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技术,还要具备某些品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毅力与良知。
郭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同学们,要坚持一日三餐、坚持锻炼身体,这看起来与作曲无关,但这种坚持却体现了坚忍不拔的毅力,这对作曲家来说尤为重要。
郭老师期望同学们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不仅要有知识、有本领更为重要的要有良知,同学们要关心社会、关心弱势,要有一个勇敢的心、善良的心、探索的心。没有良知不可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在讲座即将结束之际,郭老师给同学带来竹笛三重奏《竹枝词》,这是一部没有低音同家族乐器作品,其写作意图是批驳中国传统民乐合奏没有低音是个缺点的认识。要在有低音的西洋乐器民乐队情况下,尝试只用无低音的中国传统乐器写出有时代感有张力的作品。这就是带着一个艺术问题,以逆反的、挑战的思维,也是获得灵感进行创作的一种方式。
在美妙的《竹枝词》音乐中,郭老师的作曲讲座圆满结束。同学们对郭老师的讲座及其作品致以热烈的掌声。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