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课程为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开设,专门为教学改革设计,为期一学年。第一学期以民族乐队常用乐器的乐器法讲解为主,通过演奏家进课堂做示范,演奏学生们的写作片段等方式,使得学生对于民族乐队的构成有个直观、准确的了解。第二学期则是通过大量的民族乐队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重要作品,辅以具体的缩谱,民歌改编乐队等课堂练习,并由民乐系组织乐队,安排视奏,直观其作业的音响效果,以达到最佳教学成效。旨在培养和吸引更多的青年作曲家参与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中来,为学生们未来的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教改获得民乐系领导和师生们的鼎力支持,把学生创作的作品以乐队排练的形式引入到教学中,学生亲自指挥自己的作品,同时任课教师参与排练,并对作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指导,这一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0月11日、12日,先后安排了两场乐队排练课,共有11首学生作品参加排练。

伏未:10月11日,排练作品《多巴胺》。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各种民族乐器的发音原理与演奏法。这首是把一种演奏法用活,烙印到一部具体的作品中去,而不是在一部作品中用一百种演奏法。排练后,我体会到和声的重要意义在于音与音之间的互相支撑,尤其是在乐队作品中,更需要这种支撑,而不只是丰富旋律。

付文杰:10月11日,排练作品《清平调》。通过这次写作以及指挥自己的作品,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民族管弦乐队各乐器之间的不同,这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自己指挥与在台下聆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何才能真正找寻到自己内心声音?怎样写作才能让乐队演出达到最佳效果等,都是这次指挥后我所思考的问题。非常感老师们给予我们这样一次宝贵的机会!

党思齐:10月11日,排练作品《丝路之舞》。得益于本课的开设,我第一次有机会写作并参与民乐队作品的排练。通过写作学习,可以感受到民乐队写作在独奏乐器选择、音区、整体音色的要求上是苛刻的。心里对于作品音响有一定预期,但排练时还是状况百出,正因如此,我对于民乐队有了更深的认知,对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师郭长润:10月11日,排练作品《望舒伽蓝》。在一学年的课程学习中,通过片段化的写作练习,我对每件民族乐器的都有了更全面了解,一些特殊的演奏技法也在演奏家的帮助下找到了更合适的记谱、创作组合方式。在按照时间脉络,大量的缩谱、分析了民族管弦乐队作品后,也对我本次的创作有了极大启发:要写适合民乐队演奏的作品,要具有中国传统气韵。在排练过程中,站在指挥台上挥自己作品的感受,与在台下听大相径庭。气口过密或过松、速度变化突兀、记谱不准确等一系列问题,都被无限放大了……这些问题也通过这次的排练经历,给予了我深刻的印象,警示我之后的创作。

薛韵轩:10月11日,排练作品《惊梦》。通过课上对音频、乐谱的分析和对各个乐器的写作,让我对乐队声部的音响平衡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而在排练自己的作品中,就更直观的感受到各乐器组之间的音响关系。通过这次排练,我认识到对于民乐队,过多的分部和织体形态的分层,反而会让音响浑浊。非常感谢学校和系里能够给我们这样的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自己指挥更能意识到作品中的一些问题,而对于民乐队音色的组合也有了更多的想象力,这对于我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刘天琪:10月12日,排练作品《秦声》。在两个学期的课程中,任课老师向我们细致地讲解了民族乐队中常用的各乐器性能与配器要识,这些知识在这次乐队创作中对我助益良多。比如乐队中吹管乐器与弓弦乐器的音响平衡,以及弹拨乐器的乐队功能等,这些所学知识在真实的乐队排练中都有体现和帮助。这也是我第一次站在指挥台上,面对乐队时内心亢奋而紧张。真正指挥演奏和旁听果然是不同的,为乐队演奏家们不断调整记谱标记也是对创作的进一步完善与修改,甚至触发了更多灵感。

叶镭烁:10月12日,排练作品《花信风》。在与乐队沟通的过程中,更清晰的认识到吹奏、拉弦、弹拨、打击乐之间的音色配合,并对之前课程中从独奏学习到乐队合奏的演变过程有了自我实践排练检验机会,更清楚的认识到在旋律布局,横向纵向配器处理以及整体乐队织体的选项上,如何调整运用最适合民族乐队的音响效果来表达自己的乐思。任课老师在这门课程中一直强调的创作环节,也让我们在最后的排练中有了更全面的深度体验和创作反馈,受益匪浅!

周天琦: 10月12日,排练作品《端阳霁景》。感恩课程设立,这门课程不仅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还给了我们难得的排练机会,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排练过程中我对声音的想象得到了印证,也更加意识到了记谱的重要性。在记谱时,要常常站在演奏家的角度将自己的想法,准确有效的写下来,方能使排练事半功倍。

刘豫徽:10月12日,排练作品《吕韵·陆——年画》。首先,我要感谢作曲系与民乐系老师给我们的这次宝贵的民乐队排练机会。在这短短三十分钟磨合中,让我亲身体会到纸上谈兵与身体力行之间的距离感、民乐队与西乐队在配器上的异同点以及指挥家与作曲家在乐曲理解方面的异同点。其次,这次排练反映出的四点使我印象深刻。第一,民乐器因其极大的演奏自由性而带来的感染力十分引人入胜,不必刻板的将乐谱的每一个音生硬的记出,有时只需给一个音乐的方向,就会带来惊喜;第二、乐谱上所有细腻的文字注释将会为演奏家理解音乐提供捷径,极大地提高了排练效率;第三、用复调思维解决和声问题在民乐队的配器中真实有效!这样做不仅使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思维得以体现,又能有很立体的音响效果;第四、对民乐器混合音色的使用是我乐曲中的特点,得到的效果与课上所学基本一致,那便是“混合音色即纯音色”,通过混合音色将民乐的独奏特点磨平,才能使它们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在呈现丰富音响色彩的同时增强乐队音响合力。最后,还是要感谢作曲系这次的研究生教学改革,在让我们增加创作与实践经验的同时,极大的增强了我们对创作的信心与憧憬——唯有创作才能感知世界,唯有用心创作才能打动人心。

胡一轩:10月12日,排练作品《远方的歌》。通过自己排练自己的作品,收获了非常多的学习成果,例如如何处理乐队各声部的声量平衡,作品编制与乐队的兼容程度,乐队织体写法的实用性,排练作品时的紧急状况,等等。同时,在课程的进程中,我们也通过写作独奏小品,深入地近距离接触了每一个组别的乐器。在课程结束后,我从独奏与乐队的角度都完整地了解了民族管弦乐队的写作。

陈俊先:10月12日,排练作品《野山行》。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我于研究生一年级时较为系统的了解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术与音响表现力,亦对中国民族乐队作品发展的历史与风格变迁有了新的理解。本次作品排练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由作曲者亲自指挥乐团,让我对乐团整体音响,乐器的实际演奏,以及指挥时的布局把控,有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认识。虽然本次作品在写作中还有诸多不足,但亦为我今后民族乐队作品的创作带来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在此感谢民乐系、研究生部,感谢民乐系主任章红艳、副系主任王磊,特别感谢民乐系马帅、王帅老师为乐队排练辛苦付出。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