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维亚教授致辞
本场音乐会的8位创作者皆为今年的硕、博毕业生,对于靠近学历塔尖的他们,郝维亚教授鼓励应该用更加理性与客观的态度对待至今所学的知识,并以“作曲家”的身份与追求对待创作。恳挚地寄语体现出师长对学生的热切期待与憧憬。

《骨月》
(作曲谢天,指挥赖嘉静)
音乐会第一部作品以“骨月”为题,二字选取得极为恰当,整部作品渗出一层坚韧的“骨感”,这得益于以声部间多层线条累叠之后的偶然碰撞。钢琴与短笛在其中成为点出“澄澈清冽”的音色,与之相呼应的是处于观众席的两把大提琴,由此形成了一个较为丰满的声场。值得一提的是,乐队的排列并非标准的形式,而是根据作曲家对作品意象的追求重新排布;舞台右方翛然而来的磬钵声,既起到划分结构之用,又是形散神不散的体现。结尾交付给在舞台左侧观众席中的大提琴独奏,灵动不已。

《南柯梦》
(作曲杨瑞,指挥赖嘉静)
作品取自宋人黄庭坚的诗作《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之一,作者选择了音色鲜亮的声部进行梦境伊始时的雰围塑造,气韵四溢。作曲家极其善用单位时间内各个声部间的力度变换,达到一种此消彼长的升发之状,贴合作品意象中来自“灵坚垄”与“白石源”上的香味。梦境中的谷底动用乐队中低音音色塑造惶恐与不安,历经三次幅度极大的渐强达到高点。如何用音响达到对梦境感知觉的反馈,是一件极需智慧的事情。作者对音高材料的选用张弛有度,头尾相合相应,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环状结构,梦起梦落,是为回望,亦为南柯。

《环·闭》
(作曲张光一,指挥赖嘉静)
作为一部先锋性的作品,《环·闭》运用了较为极致的音响化的写法,搁浅了音乐中清晰的线性进程。从音高到节奏的材料选用,在谱面上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图形和图画,大篇幅的滑音获得的不确定性,使之又具备了偶然音乐的特征;用手心击打号嘴,通过对空气对挤压获得特殊的声响,音气交杂,颇有一种万物生势前的混沌之感。架子鼓清晰循环的节奏型是其中较少能够明确抓住的材料,辅证“循环往复”的设想,体现出作者对声音边界超乎寻常的探索。

《无边的内韵》
(作曲李景元,指挥赖嘉静)
作曲家将此部作品题献给自己的祖母,整部作品透露出浓郁的深情。以“内韵”传达切身的怀念与想象,音响张力实足,即便在内部保持大幅张力的情况下,整部作品依然具备一种向四周缓慢“弥散”之感,与标题中的“无边”相应。作者在中部使用了“音程循环”的创作技术,由弦乐声部伊始逐渐蔓延开来推至高潮,成为产生作品结构力的一种方式。结尾处近乎“留白”的写法,是为对无界之韵无法弥补的遗憾。

《侠》
(作曲胡祉璇,指挥林涛)
侠之大者,扶弱抑强。叱嗟风云的形象在音乐伊始处跳跃的提琴声部展现,与之相配的是龙吟虎啸般的中国鼓。作品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刀光剑影”作者使用分散速度极快的声部完成剑拨弩张时的杀伐之气;“破阵”之时,音色更是灵活难捉、矫健柔韧;长笛突然出现明朗的线性旋律完成了场景的转换,在“云水逍遥”间放恣浪漫,充分调动起观众及演奏者的想象空间。结尾处又重新返还专属侠客的英气刚强,煞尾于中国鼓利落的余韵中。

《极夜》
(作曲李诗媛,指挥林涛)
无处阳光,是为极夜。乐曲开头作者在管乐声部的低音区晕染出了浓浓的墨黑,胶着而甘洌,弦乐与打击乐以清亮的色彩点缀。作者在极夜的意象中分离出“过去”与“现在”;“过去”以“曾”代写,较长的持续音块印衬极夜中无念的黎明;“现在”以“仍”暗喻,在一片波涛汹涌中达到作品中的沸点,依托铜管显豁的线条传达极光与满昼。作者对色调精巧的把握能力体现在音色与材料的取舍之间,对整曲的结构划分投射于明与暗、夜与昼、新与旧的多重关系中。

《鲸落》
(作曲赵泽明,指挥林涛)
《鲸落》像是一卷极其动人的画幅,能够明显看出作者对于场景描摹的捕捉和把控能力,波光粼亮,独鲸缓游,被动下落,沉埋海底,鲸与海被作者用声音赋予了一层绝妙的亲密关系——生养之处也是埋葬之地,两者分属于这个星球上庞大的物种及生态环境,如何用音响描写庞大与浩瀚,并在其中赋予具体的情节走向,对于一部十几分钟的作品来说需要格外精巧的构思。描摹鲸鱼逝去呼吸时的深厚与无悔、被分解啃噬时的恐惧与凶冽,都牢牢抓握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作者对于“鲸落”的感性体验与想象是令人感动的,并以绝对贴合的音响布局让更多的人感同身临。

《冀韵春秋》
(作曲段伯阳,指挥林涛)
对本土意象的描摹是中国作曲家独属的优势,作者对河北丝弦戏的取材巧妙分散在不同声部,并运用大量的不协和音程模仿拉弦乐器伴奏中的抹弦滑音。将各类唱腔与唱段的糅合,敛其特征元素进而转换成管弦乐队的音色,皆为作者创作时的心血之处。“发掘”与“再创造”是当代创作者面对传统时的恒远命题,通过传统戏曲中关键特质的提炼与把握,最终以管弦乐队富厚的声响显现。《冀韵春秋》不仅是对“现代”与“传统”关系的平衡与践诺,更是作者对燕赵之地的眷恋与关照。

8部作品再次向人们展示中央音乐学院的创作及演绎专业的实力风范。对个人往事的感怀与想象、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立新、对具体意象的审美与驾驭,皆悉数展现。
文:王舒凡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