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5日举办的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特邀指挥家林涛教授和杨力教授执棒,青年教师、小提琴演奏家党华莉,青年钢琴家权洪波副教授携手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出。


音乐会伊始,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就音乐会的宗旨、意义做出阐释,并代表作曲系,对学校及科研处、指挥系和交响乐团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隆重邀请中央音乐学院俞峰校长致辞。

俞峰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央音乐学院视音乐创作为发动机,尤其重视新作品的创作和推广。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一贯本着在创作上能拿出高水平音乐艺术作品的学术态度,同时也积极鼓励大家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和乐中西,融创未来’体现我们对音乐创作品质的追求: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中国优质当代音乐文化为基石,借鉴吸收西方优秀音乐文化,在世界上发出‘中国声音’;立足当今,面向未来,以当下创作探索未来音乐创新之路径。”

管弦乐新作品专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分别为(按演出顺序):于梦石创作的《长青马——为管弦乐队而作》、代博创作的《Saudade(追怀)——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贾国平创作的《琴况二则——为管弦乐队而作》、史付红创作的《太阳下的风景——为交响乐队而作》、常平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未来之城》和秦文琛创作的舞蹈组曲《伶伦作乐图——为管弦乐队而作》六部作品。

音乐会以青年作曲家于梦石的作品《长青马——为管弦乐队而作》开篇。该作品以长线条织体,从而营造出置身于辽阔无垠之境的氛围。大提琴“模拟”马头琴音色,吟唱出浓郁的蒙古族长调韵味;色彩性打击乐塑造出游牧民族的性格特征,营造出旷野之中的静谧与喧闹。创作中,作曲家通过对旋律的“脏化”处理,使作品中的意象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民族特色鲜明,这成为该作品的亮点。

“昨日的世界愈发清晰,记忆愈发模糊。过往是灌溉着希望的一片废墟,是环抱着郁郁葱葱的残垣断壁。”青年作曲家代博作的《Suadade(追怀)——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开头部分运用了微复调技术,以独奏小提琴声部演奏点状的织体,与乐队进行复调对位处理,制造出不协和的音响效果。随着音乐的发展,点状的织体逐渐清晰,演变成为一个具有五声性特征的旋律,开头的主题又在结尾部分一闪而过,以此来表现追怀与回忆中的清晰与模糊。作品中灵动的音响和小提琴的精致细腻的演奏引人入胜。

明末琴人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是贾国平教授《琴况二则——为管弦乐队而作》的灵感来源。该作品由《太和》与《清调》两部分构成,作曲家取《琴况》中“和”、“清”二况,“运用管弦乐音响造型的声音塑形方式,来表达《琴况》所蕴含的审美体验与超然意境。”作曲家对管弦乐队音响的塑造与古琴的奏法、虚实相继的发生特点相关。通过丰富的织体变化、音乐留白式等手法使各段落自然的衔接起来。兼具古琴音乐审美意蕴与现代管弦乐作品音响效果是这部作品最为显著的特征。全曲最大的亮点是将多个碎片化的音响片段构成一个具有高度逻辑关联的统一整体。
作曲家史付红副教授的《太阳下的风景——为交响乐队而作》,体现了一位艺术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作品中以空灵、古朴的音响表现自然的神圣与神秘;以原始、粗犷的声音体现自然界对人类的警示和人与自然的冲突;多调叠置的五声性长气息旋律则表现了中国少数民族在原生状态下对自然的认知、敬畏与共生状态。原始神秘,是整部作品最为引人入胜的地方。
“包含着对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憧憬,对人性升华的期盼,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用音乐勾画出一个绚丽的未来世界”。作曲家常平教授的钢琴协奏曲《未来之城》中,不断重复的音型象征着人类的文明与秩序,而随之不断变幻的音色则象征着人们内心对绚丽未来世界的憧憬。如涟漪般不停扩散的声音,带来一种时空变换的感觉。

传说伶伦在小渠川口漫步时,听到万籁之声、凤凰与百鸟和鸣之声,为之震撼,遂造乐器、定律制,以此表现变化万千的万籁之音。作曲家运用色彩性的打击乐来表现风声、水声等天地万籁。《伶伦制乐》的传说是秦文琛教授舞蹈组曲《伶伦作乐图——为管弦乐队而作》的灵感来源。作品中,运用不同乐器的多种特殊演奏法模仿笙的发声和律制,以木管的跳音、滑音、颤音等表现百鸟和鸣之声。通过各种特殊演奏法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以及对笙演奏万籁之音的再模仿是整部作品中尤为独具匠心的设计。

2021年12月10日举办的的民族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由乐团总监陈冰教授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倾情演出。

民族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由作曲系党总支书记陈泳钢教授主持。他阐述了音乐会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并代表作曲系向学校及乐团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民族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的演出曲目依次为(按演出顺序):龚晓婷的《山居竹春——为民族室内乐队而作》、胡银岳的《生生不息——为民族室内乐团而作》、陈泳钢的《夜歌——为民族室内乐团而作》、郭文景的六重奏《寒山——为梆笛、曲笛、高音笙、次中音笙,大阮和管钟而作》、纪宇的《小组曲——为单簧管与民族室内乐团而作》、陈欣若的《倾杯乐——为民族室内乐团而作》六部作品。为了使听众更好的理解作品,本场音乐会在每部作品演奏之前,指挥陈冰分别邀请作曲家上台对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并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与思路。

本场音乐会由作曲家龚晓婷教授的《山居竹春》开篇,这部作品受唐诗的启发,以民乐点线交织的五声性音响,营造出诗词中的画意,描绘出仲秋时节的甘醇色彩。作曲家的笔触生动细腻,悠扬婉转的竹笛旋律、萧瑟斑驳的弹拨乐织体、灵动清透的打击乐点缀,以及变化音造成的变化万千的和声色彩,共同绘制出秋色之斑斓,整部作品充满文人清雅气质。
五台山中,络绎不绝的人群、匆匆行走的脚步、旋转的经纶,均给作曲家以时间万物“生生不息”的印象。由此联想到清代哲人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道》中“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描述。胡银岳教授的《生生不息》中,以节奏密集、起伏平缓均匀又变化万千的点状织体贯穿全曲,以此象征天地万物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作品的构思与主要材料的来源均基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明的礼赞,以此表达作曲家期盼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愿景。
来自于静谧之夜的《夜歌》由作曲家陈泳钢教授创作。贯穿于首段的古琴为作品奠定了清丽的基调。在笙、打击乐以及多种弹拨乐的配合下,作曲家仍然为古琴留出充分发挥乐器个性化音韵特征的空间,这也是赋予音乐曲韵悠扬、信步闲庭之悠然意境的关键。作品的末段,胡琴与笛的长线条旋律婉转动人,令听者印象深刻。这部作品音乐婉转悦耳,充满中国文人高洁文雅的气质,同时也体现了作曲家在创作中对音乐可听性的追求。
为纪念勋伯格逝世七十周年和缅怀刚刚逝世的罗忠镕先生,作曲家郭文景教授以勋伯格《一个华沙幸存者》音列创作六重奏《寒山》。作曲家在创作中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神韵融入十二音技法,力图用该音列表现出中国山水画的意韵。该曲将音乐材料碎片化,运用发挥乐器特性的演奏法,以及加入对音高材料的润饰等手法,探索采用勋伯格的音列为基本材料写出具有中国音乐风格的可能性。
整场音乐会唯一一部加入西洋乐器的作品是青年作曲家纪宇的《小组曲》。作曲家力图“通过对单簧管与民族室内乐的融合,形成新鲜的音响质地”。该作品由三个乐章构成,其中对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体现了鲜明的五声性特征。作曲家对音色、节奏的多层次安排、组织与发展,使音乐张弛有度。整部作品清新、灵动,娓娓道来。
唐朝万国来朝、多民族融合充分的体现在音乐中,多民族音乐风格的兼收并蓄是唐乐的最大特点,这恰恰与青年作曲家陈欣若在创作中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作曲家以唐朝教坊曲《倾杯乐》为线索,将文人音乐、京剧音乐、中东音乐等多种风格贯穿、融合,创作了这部同名民族室内乐作品。多种风格的音乐材料被连贯而流畅地组织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逻辑的统一整体。

此次“和乐中西,融创未来”的两场音乐会是在林涛教授、杨力教授和陈冰教授三位指挥家与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和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的通力合作下成功举办的。音乐会既展示了指挥与乐团的精湛技艺,以及对当代新作品的热情与关注。同时也呈现了作曲系教师高质量新作,体现了中央音乐学院对音乐创作及新作品推广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值得关注的是,两场音乐会中的大部分作品,在实现作曲家创作理念与艺术追求的同时,兼具很强的可听性。正如俞峰校长在音乐会致辞中所言,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创作在确保作品高水准、高艺术性的同时,也在积极地谱写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文:张思捷 尚家子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