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主任、民乐系主任章红艳教授主持本次讲座。“作为文明形态而言,礼乐既包括思想也包括制度、规范和艺术涵养”,她提到,我们即将通过系列讲座感受到“礼乐文化在长江流域所呈现出来的绚丽多彩”,并向《礼乐文明与长江音乐文化系列讲座》的三位主讲人:杨华教授、张昌平教授与李幼平教授表示感谢。

在上午的首讲中,杨华教授以《礼制与中国传统文化》为题,围绕礼学的基本概念、中国传统礼制的分类和内容以及传统礼制与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三部分,系统分析了礼学、礼制、中国社会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

杨华教授首先提到,礼学是研究礼制的学问。礼学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狭义的礼学为“三礼”文献之学,广义的礼学则近乎一种文化史研究,涉及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文学、法学、人类学、民族学、音乐学等多个学科。他从中国文化与中外比较的两个视角来看“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强调“礼制的连续性,维系了文化的连续性”。
中国古代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礼制也是现实需要。杨华教授通过对国家层面的“五礼制度”、社会和个人的“四礼模式”的具体阐释,与基础文本“三礼”(《仪礼》、《周礼》与《礼记》)文献主要内容的讲述,论证了“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所体现的礼制的繁复,由此引申到礼制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功能,他指出“越来越多的****相信,中国早期文明的出现,其推动力并不是生产技术的突破,而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礼制活动”,认为这是“中国早期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模式的特点之一”。

关于“礼”与“乐”的关系,杨华教授提到,“礼乐相须”的制度,即称为“礼乐制度”。他以《大唐开元礼》的程序、过程与具体细节为例,讲解了历代制定礼制的繁琐。
随后,他引出有关“礼制下移”的讨论,从礼制、礼法规范、个人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理析礼制由古及今的变化。他从古人饮食的“一献之礼”、行立坐卧、说话和眼神、朋友交接等具体要求与规范,多角度讲述了礼制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的体现。在讲座结尾,杨华教授谈及“德主刑辅”对当代社会治理可发挥的作用与贡献,并鼓励当代年轻人从传统中汲取适用于当今社会的优秀文化内容。
下午,张昌平教授带来第二讲《曾国、曾侯与曾侯乙编钟》。整场讲座围绕“曾国与曾国之谜”、“考古写史与曾世家:曾侯的世系与礼制”、“曾侯乙编钟:前世与今生”三个主题层层推进,通过丰富的文献与实证为听众呈现曾国的历史面貌。

张昌平教授首先回顾了曾侯乙墓的发掘过程,提出曾侯乙墓年代的确定对楚文化考古的重要意义,并对曾侯乙编钟的完整情况予以简要介绍,指出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与演奏成功,让其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特别突出的代言形象,并提到曾侯乙墓的文化背景,在中原文化与长江文化之间的过渡位置,而曾国除曾侯乙墓外,还有广泛的文物发现。随后他用“曾、鄫、缯、随”的族姓为立足点,通过曾师季盘等实物与《春秋经》《国语》等传世文献记载,提出“青铜器铭文的曾国”、“文献的山东之鄫”、“文献的灭周之缯”、“文献的随国”与“青铜器铭文的随国”,为听众全面呈现“曾国之谜”。
在“考古写史与曾世家:曾侯的世系与礼制”部分,张昌平教授通过一张从西周早期、两周之际到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中时期,在随州叶家山,枣阳段营、曹门湾,京山苏家垄,随州季氏梁墓、义地岗与擂鼓墩等地的出土文物列表,总结曾侯世系的考古发现时间。他形象地指出,“考古发现如拼图一样”,揭示了曾国历史文化面貌。随后,张昌平教授从曾国青铜器所见的礼制引申至中国文化的礼制。他提到,基于新石器时代水稻与粟的种植,中国发展出发达的陶器文化,人们将生活器皿物化成代表身份等级的器皿。“用鼎制度”在西周中期开始成型,器皿构成器用的制度,构成礼制。礼制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分配,由此维系社会的稳定形态。

张昌平教授围绕编钟的源流与曾侯乙墓编钟的基本情况,向听众分享了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与今生。他指出,从考古发现的角度来说,音乐是人类社会往前发展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在与编钟相关联的源头中,我国曾出现与钟相类似的乐器,在西周早期偏晚开始出现编钟,西周中晚期长江流域的编钟十分发达,如有宜昌万福垴出土的编钟、叶家山出土的甬种等。在上海博物馆所藏晋侯苏钟上还可发现钟体底部有调音槽,用以打磨调整乐音。在介绍曾侯乙墓出土乐器与随葬曾国前辈青铜器等内容后,张昌平教授提出“何以曾侯乙拥有如此大的一套编钟?”之问,通过与西方公元前2000年乌尔王朝礼乐场面复原场景的对比,结合铁器使用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曾国的地域范围、同楚国及楚文化的密切联系与历史渊源等内容,分享了这一问题可能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礼乐文明与长江音乐文化系列讲座》前两讲聚焦礼乐文明与长江音乐文化的视域,从整体体察局部,从局部回看整体,带领听众感知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加深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12月31日,武汉音乐学院副校长李幼平教授将以《不鸣则已的楚国 一鸣惊人的楚乐》为题带来本次系列讲座第三讲,敬请期待!
文:高欣然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