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论战缘起再审视--地域,认同与形象构建的视角
外文标题:Rethinking the Origins of the Debate on Socialis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ity,Identity and Image Formation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高波[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年:2015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期:6
页码范围:51-60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所属部门:历史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1-022X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qlxk201506009.aspx
DOI:10.3969/j.issn.1001-022X.2015.06.009
人气指数:1
浏览次数:1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晚清士人天下观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论战;内地;认同;张东荪;罗素
摘要:张东荪一篇不到600字的时评何以会引发社会主义论战?之前的内地演讲所提示的地域与认同因素在论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进而言之,该论战的思想论争层面与社会、心态与认同层面的关系如何?通过对论战参与者社会位置、认同与言说的分析,上述问题当可得一合理解答。论战中思想论争的关键在于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关系问题。张东荪以湖南与罗素为背景的评论,触发了离乡新知识分子内地认同与“世界民”心态和形象之间的矛盾,导致其发言以争夺代表内地的资格,并激辩中国在世界中位置与作用为主题。这一争论在一战后西方日益分裂的大背景下,提示着思想权势从美国向新俄的转移。既存研究所强调的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者对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胜利,更多体现在心态与认同层面,而非思想层面。
作者其他论文
挑战与机遇,传承与创新: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展望--第二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访谈之一.李明杰;朱少强;任全娥,等.图书情报知识.2006,5-9.
《白鹿原》的礼法与革命.高波.北大法律评论.2013,190-204.
新旧之争与新文化运动的正统问题——以张东荪与傅斯年等人的论争为中心.高波.天津社会科学.2014,139-145.
《白鹿原》的礼法与革命.高波.北大法律评论.2013,188-202.
公德与对抗力:张东荪对民初共和政治的反思.高波.政治思想史.2015,6(4),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