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讲中,Isabel Lacruz博士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回顾了实证研究及认知研究兴起的时代及社会背景,介绍了翻译研究中的认知研究及实证研究所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研究话题,并指出记忆作为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在翻译实证研究中占据关键地位,同时也是翻译认知研究的重要主题。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9/10/t1.png)
讲座第二讲主要梳理了翻译实证研究的发展脉络。Isabel Lacruz博士从翻译实证研究的核心概念的界定出发,结合实例讲述了翻译实证研究中的常见实验范式及研究方法,并着重介绍了屏幕记录法、键盘记录法、眼动仪法及脑电技术的应用范围、常见指标及局限性等。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9/10/t3.png)
第三讲主要结合最新国际研究,向参会者介绍了翻译过程中及译后编辑中的认知负荷测量方法。Isabel Lacruz老师在讲座中介绍了pause-word-ratio(PWR)指标在检测译者译后编辑活动中的信度,并讨论了提高译后编辑效率的两种方式(去掉NTI’s和双语对齐)及其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9/10/t4.png)
最后一讲中Isabel Lacruz博士结合自己团队的最新研究,介绍了翻译过程中有关停顿的相关性研究。肯特州立大学研究团队通过采用CRITT-TPR数据库的数据,对比了英语-日语和英语-西班牙语的翻译及译后编辑过程中停顿现象的差异。研究发现英语-日语翻译所需的认知努力远大于英语-西班牙语所需的认知努力。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9/10/t2.png)
每场讲座结束后,Lacruz老师都会与现场听众进行热烈的讨论与交流,耐心详细地回答与会者所提出的问题。该系列讲座不仅为外院教师们深入理解和学习实证研究的主要研究范式、统计方法和实验设计等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增强了我院教师与国际****的交流与联系,还激起了诸多校内外研究者对认知翻译研究、实证研究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