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9/06/x-图片1-1.jpg)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来炯致开幕词,他向参会师生表示欢迎,并表示本次论坛从社会史和文化史角度研讨翻译现象,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辜正坤以《金刚经》等佛教经典的翻译为例,探讨了典籍翻译的标准与对策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对外传播问题。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9/06/x-图片2-1.jpg)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东风系统追溯了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提出了翻译对新中国建立的深刻意义。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9/06/x-图片3-1.jpg)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刁克利通过萧乾、文洁若译《尤利西斯》例示了译者生态研究的丰富内涵和基础性作用。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9/06/x-图片4-1.jpg)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主任陈章云表示,多层次、多方位地比较中外文化交流现象与实质,可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的逻辑起点。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9/06/x-图片5-1.jpg)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容新芳提出了文学领域内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以“迷茫一代”译文的得与失为例,证明文本细读对翻译过程和译文质量的决定作用。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9/06/x-图片6-1.jpg)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马士奎以潘光旦的植入式翻译实践为例,表示我国近代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中存在大量的写译现象。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9/06/x-图片7-1.jpg)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政以《国训》的编纂和英译为例,探讨了中华典籍英译的原则、难点以及解决之道。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9/06/x-图片8-1.jpg)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牛云平阐述了贝壳形认知经验世界这一意义生成机制对翻译过程的规约作用,以及“中国译释学”概念系统的形成逻辑。
与会师生还就相关话题展开研讨互动,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9/06/x-图片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