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虹的研究重点是德国社会与文化以及中德关系。目前,她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德国联邦议会与‘记忆文化’建构研究(1990—2015)”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重危机背景下的欧洲一体化与德国的政策走向”子课题。此外,她还担任中国德国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和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中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侨联副主席、柏林自由大学中国校友会副会长和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理事。

(柏林“中德全球化论坛”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亚工作部副主任吕宏伟[右五]主持)
12月3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戴姆勒股份公司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在德国首都柏林联合举办“中德全球化论坛”,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宋敬武、中国前驻德国大使马灿荣、德国联盟党议会党团干事长古伦德、阿登纳基金会国际部副主任普利斯出席论坛并致辞。30余名来自中德政治、经济和学术等领域的专家****围绕全球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在这一背景下中德合作现状与前景进行深入交流。
孟虹就“历史记忆与新时代中德跨文化合作的挑战”作专题发言,重点围绕历史记忆的现时性、中德作为全球化进程中新型“建构大国”、中德多元化合作与相互认知模式、跨文化合作的预见性问题及四项举措建议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孟虹表示,中德作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全球新秩序的建构大国,加强各领域的跨文化合作是必然趋势,但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造成的差异,重视相互间的积极有效沟通,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她结合跨文化合作理论,尤其提出了要大力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促进双边文化合作议程的落实、促进跨文化合作中的历史教育、促进系统化跨文化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四项倡议。

会后,孟虹还参加了由马灿荣带队的中德关系调研组活动,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先后在柏林与德国总理府、外交部、联邦议会等机构相关中国事务负责人、在布鲁塞尔与欧洲对外行动署、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等与负责中欧关系的专员及智库专家、在巴伐利亚与州政府相关负责人和西门子公司“一带一路”专员等进行了会晤,并就两国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未来角色问题及如何携手应对面临的挑战,展开了深入交流。参加调研活动的还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盟研究所主任崔洪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主任杨解朴副研究员以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亚部副主任吕宏伟和欧亚部五处副处长王薇。

(代表团一行在中国驻欧盟使团大使官邸与张明大使[左四]和公使衔参赞熊伟[左一]合影,右四为马灿荣)

(代表团一行在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与蔡浩副总领事[右二])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是我国从事民间外交事业的全国性人民团体,以增进人民友谊、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工作宗旨,代表中国人民在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广交深交朋友,奠定和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的社会基础,致力于全人类团结进步的事业。此次论坛和调研活动是在中德两国推动国际合作、建立交流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基础上的一次深入交流,是促进双边在经济、科技、人才等多领域的务实合作的体现,为实现两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近期,孟虹还围绕其主持的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的境外调研结果,分别于11月11日在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与“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举办的“欧洲形势与中欧关系研讨会”,以及11月2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与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组办的“2018年德国形势研讨会”上,就“历史记忆与德希(腊)关系”及“历史记忆与德波(兰)关系”作专题报告,就德国战后的和解政策与历史反思举措及其影响展开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