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第六届中国史研习营举行开营仪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朱浒主持,出席的还有华东师范大学冯筱才、中山大学温春来、厦门大学张侃,四川大学王东杰、张循,中国人民大学胡恒、邱靖嘉。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开营合影.jpg)
开营仪式后,北京大学历史系邓小南以“宋代历史再认识”为题,给营员们带来本次中国史研习营的第一场专题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邱靖嘉主持。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邓小南老师.jpg)
8日下午,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带来“走上日常统治之路”的精彩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夏炎主持。
讲座之后,学生从史料与视角、如何运用“一手材料”、初****如何面对日常生活史的角度提出问题,侯旭东一一解答。本次讲座提倡转换视角,发现新视野与新问题,给学生带来很多启发。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侯旭东老师.jpg)
8日晚间,举行了第一场史料研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冯筱才向学员们传授了多年治学中研读报纸史料的方法与心得。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冯筱才老师.jpg)
9日上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治安进行了题为“元明‘君父’至上与全民‘配户当差’”的讲座,主持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刘文鹏。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李治安老师.jpg)
9日下午,澳门大学茅海建进行了题为“康有为与进化论”的主题讲座,由四川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王东杰担任主持。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茅海建老师.jpg)
9日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循以《张溥<七录斋集·史绪>》为例,与研习营的同学们进行了仔细的研读与讨论。本次研读以小见大,通过重点解读“史”字在张溥一文中的内涵,对明末清初思想和学术世界进行了重审。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张循老师.jpg)
10日上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进行了以“中国近世宗族——从人类学的问题到历史学的解释”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温春来主持。讲座最后,刘志伟还谈及自身对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展望。虽然讲座以宗族问题为核心,但学员们对历史人类学的整体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刘志伟老师.jpg)
10日下午,厦门大学历史学系郑振满为研习营的学员们带来了以“明清史的新认识”为题的学术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周健主持。郑振满从中国与全球化、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政治体制的转型、礼仪秩序的建构四个问题出发,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明清史的理解。讲座中,郑振满还针对各个专题向学员们推荐了经典著作及新近****的论著,为同学们把握明清史发展脉络及了解学术界前沿动态提供了有益指导。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郑振满老师.jpg)
10日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夏炎以中古石刻史料龙藏寺碑为例,给研习营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史料研读课,并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与互动。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夏炎老师.jpg)
11日上午,厦门大学历史系张侃与研习营的学员们围绕1876年的《救护遇险船只章程》及相关材料进行了史料研读。张侃从前因后果、历史纵横对该则史料做了不同层次的分析。为学员们独立进行科研工作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同时,在史料研读的过程中,张侃与学员们分享了许多地方风俗与田野经验,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沿海地方社会的整体化认识。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张侃老师.jpg)
1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胡恒围绕“大数据与清史研究:以《缙绅录》解读为例”,给研习营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史料研读课。胡恒对前数字时代史学研究中的数据使用以及数据资源的类型与发展进行了讲解,也介绍了《缙绅录》文本及其特点,并结合《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与研习营的同学们进行了讨论。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胡恒老师.jpg)
11日晚,第六届中国史研习营学术沙龙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朱浒主持,复旦大学刘永华、中山大学吴滔、华东师范大学周健、中国人民大学胡恒参加。
经过连续四天高强度的学习与交流,这场沙龙给了学员们一个放松下来畅谈心声的机会。学员们普遍认为,这几天授课信息量很大,与同学及老师们的交流能够提供新思路,产生新兴趣,同时也提出若干建议,对下一届中国史研习营表达了更高的期待。
辅导老师也与学员们交流自己的治学经验和心得。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学术沙龙.jpg)
12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杨奎松为学员们解读了美苏冷战形成之际毛泽东一份“内部传阅”的文字。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杨奎松老师.jpg)
1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黄兴涛带来关于概念史研究的讲座,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朱浒主持。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黄兴涛老师.jpg)
研习营的特色之一是田野考察,此次考察点安排在门头沟区的妙峰山。12日晚,复旦大学历史系刘永华针对次日的考察进行了指导与说明,并对妙峰山的两个文本——金勋的《妙峰山志》、顾颉刚主编的《妙峰山》——向同学们提出行前需要思考的若干问题。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刘永华老师.jpg)
13日一早,经过一小时的车程,研习营考察人员一行来到了标有“金顶妙峰山”的大门前。从东岳大帝庙开始,刘永华带领同学们一一领会妙峰山的空间结构,并用上了田野考察的“独门武器”——面粉。用面粉抹过的清代碑刻,识读起来更为清晰方便。师生围在一起现场读碑,并加以抄录,探究碑文背后的人群和时代。随后走到惠济祠、灵感宫、玉皇顶、傻佛殿,并和当地的管理人员聊天,让同学们见到了田野中如何做口述。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田野考察合影.jpg)
13日晚,第六届中国史研习营迎来结营仪式,由朱浒主持。南开大学余新忠、复旦大学刘永华、华东师范大学周健、中国人民大学邱靖嘉参与了仪式。朱浒结合与在座同道同仁认识的经历,指出集合各学校之力、搭建学习平台的公益精神要传承下去,并肯定这几天来学员们的学习态度。随后,老师们一一为学员发放结业证书,并祝贺各位学员圆满结业。余新忠感慨道,中国史研习营薪火相传、不断接力,带给承办者一种工作的使命感,也希望学员传递这种精神,保持学人的理想和情怀,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7/s结营仪式.jpg)
从2013年起,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秉承“合作、共享、公益、传承”的理念,联合举办中国史研习营,面向全国,选拔优秀本科生进行高水准的学术训练,已连续举办五届。今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接力,承办第六届。此次研习营在严格选拔的基础上,共录取20名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