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硕士导师和研究方向简介(3)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24



10、指导老师:鄢小燕,女,研究馆员,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硕士毕业,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业务处处长。长期从事科技文献管理、科技文献资源分析研究、文献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SPIE二次文献数据库的开发研究》课题,获四川省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作为项目管理负责人完成“全球图书情报系统资源门户网站”项目;作为项目副组长,主持研建“专利信息门户网站”;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SDP项目“国际防灾减灾重大计划(规划)和前沿技术情报研究”;作为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参与 “中国科学院—西藏自治区院区合作信息平台(一期、二期)”项目、战略高技术·专利创新信息平台、药物创新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发表论文20余篇,2005年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当前在研项目有“四川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规划与战略研究专项项目管理系统”,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区域性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战略情报研究、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用户与服务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关注的核心和焦点。在网络、数字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也为图书情报机构的用户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开展新的环境下用户心理和行为研究,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全新的信息服务体系,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网络数字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用户认知与行为变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组织管理,信息服务的开拓与创新。

11、指导老师:江洪,女,研究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现任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业务处处长,湖北省科技信息学会理事、湖北省信息学会理事,2007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主要工作和研究领域有:图书馆战略规划、图书馆用户组织与管理、信息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信息资源质量管理与评价,学科信息导航、产业技术分析、竞争情报研究等。曾组织、参与多个情报研究项目的研究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包括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基金项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科学文献数据库研究”、湖北省科技厅项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全文数据库研究”;“CSDL服务百所行项目”、 “CSDL全院联合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知识库数据著录标准”、“文献情报中心服务和管理考核体系研究项目”、 “文献情报中心馆藏空间布局研究”;国家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国家光电信息中心建设项目”、“湖北省科技文献信息平台建设项目” 、“科学数据共享机制与制度的研究”、产业技术分析研究项目以及产业分析、政策分析和企业竞争分析等项目研究,曾获湖北省科技信息成果一等奖3项(2005年)(2010年)(2013年),湖北省科技信息成果二等奖4项(2003年)(2005年)(2010年)(2013),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发表论文50余篇。 出版专著:《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

用户与服务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关注的核心和焦点。在网络、数字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也为图书情报机构的用户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开展新的环境下用户心理和行为研究,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全新的信息服务体系,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 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网络数字环境下新的用户行为和用户认知方式,研究在新型用户需求的模式下,如何共享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组织信息服务体系,开拓用户服务模式和新型服务模式的质量评价;利用产业、技术、企业、社会等发展的信息研究推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知识服务与决策咨询问题;利用竞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研究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服务过程。

12、指导老师:吴跃伟,女,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本科毕业,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信息服务部主任,湖北省图书馆学会资源建设委员会、读者工作委员会委员,1999年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组织、参考咨询服务、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数字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及其信息行为、新型服务模式等相关研究。目前主要从事学科化服务及学科馆员工作及研究,探索面向用户的学科化、知识化、个性化服务模式及其服务效果评价理论与方法,重点从事面向科研的用户组织、专业信息获取、特色资源建设、知识化服务组织、学科情报分析、科研机构竞争力分析、个性化信息环境建设等方面工作与研究。曾参加“中科院《全国期刊联合目录》”、“中科院文献资源合理布局”研究,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近年来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知识服务集成融汇关键技术研究》、《领域知识环境建设》、《开放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数字知识资源环境开放组织引擎系统》、《数字档案信息融汇服务系统研究》、《重要会议开放采集与服务系统》、《嵌入式泛在个人研究平台》等多个新型服务项目用户研究与试点应用,发表论文10多篇,合作撰写专著1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用户所面临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带来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的变化,图书馆需要不断研究这些变化特点与及其发展趋势,使图书馆服务不断适应发展变化,探索和研究服务对策,持续创新服务模式,才能确保发挥图书馆在支持国家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信息技术变革引发的环境变化对图书馆服务产生的影响,研究新形势下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服务变化机理,新形势下的用户研究方法,研究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包括用户信息环境、用户信息需求、用户信息行为及其变化规律;探索新形势下用户组织与信息服务模式,重点探索知识服务组织、服务机制与服务模式;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4:科技信息编辑与传播

科技信息编辑与传播是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辑学、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从传播学的一般规律入手,研究科技信息传播模式,揭示科技期刊传播是信息传播的本质属性。科技论文是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的信源,作者提供的是粗加工信息,编辑借助同行专家对信息进行精加工,编辑直接参与信息的生产过程。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渠道是信息传播的通道,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者是科技信息的传播者。科技论文、科技期刊、发行渠道、编辑模式、出版模式(如数字出版)均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图书情报学概论、编辑学原理、传播学理论、编辑思维、编辑出版与传播理论、学术出版管理、广告与营销。

1、指导老师:张宏翔,男,研究馆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辑出版中心副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刊《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常务副主编,兼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中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China BIC)负责人。现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和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加主持多项国家级科技期刊研究项目,包括科学技术部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科技文献资源—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第一子课题“国外科技期刊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研究”、中国科协“中外学会科技期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比较研究”、中国科协“《学术期刊出版与管理指南》研究编制”项目;曾主持多项生物技术领域发展战略软课题研究,包括中科院SDP项目“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生物技术信息平台建设与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对策研究”、中科院重点项目“生物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中科院院长基金项目“生物技术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等。

2、指导老师:马建华,女,副研究馆员。南开大学化学系学士,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进行交流和学习,曾任《化学进展》编辑,《中国基础科学》副主编,现任《科学观察》执行主编,中国科学院学术期刊审读专家。现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和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加主持多项国家级及院级研究项目,包括中国科协“《学术期刊出版与管理指南》研究编制”项目,主持《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研究》和《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建设研究》,参与科技部项目《世界科学中的中国系列报告之五: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重要研究方向发展态势分析》、《世界科学中的中国系列报告之六:物理学重要研究方向发展态势分析》、《世界科学中的中国系列报告之八:免疫学领域重要研究方向发展态势分析》、《世界科学中的中国系列报告之九:地球科学领域重要研究方向发展态势分析》,参与基金委项目《学科发展态势评估系列研究报告之一——化学十年:中国与世界》、院规划战略局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国际合作策略研究》等。

3、指导老师:杨琳,女,副研究馆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毕业,文学博士,曾作为中科院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Cornell University传播学系进行学习交流。主要从事科学传播理论及实践研究及特色科学传播资源建设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科学传播领域新闻报道19篇,主持、参加多项国家及院级科研项目,如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建设”项目、中国科协“国立科研机构科学文化传播模式研究”、“杨福愉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十三五’规划研究”、“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系列巡展”项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基于新媒体环境的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发展模式研究”、“特色科学文化网络资源组织机制建设及网络传播服务预研”项目等。曾荣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第二作者)。兼任《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审稿专家。

研究方向:科学传播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与科学传播的力度密切相关,科学传播力度大的国家必然会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因此,近年来科学传播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伴随着新媒体和大数据环境的发展,科学传播由“公众理解科学”阶段逐渐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转变。在此前提下,本研究方向立足国立科研机构特点,在借鉴国内外前沿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科学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开展系列研究,范围包括:适合公众需求和科研机构发展需要的科学传播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科学传播公众需求机制的变革;特色科学传播资源的体系架构和构建模式;科学传播平台的构建理念、规划设计、建设流程、规范体系、数据应用和传播机制等。

4、指导老师:刘凤红,女,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专业博士后,201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印第安纳大学信息、计算与工程学院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英文学术期刊《数据智能》(Data Intelligence)编辑部主任,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现主要从事数据期刊和数据论文出版研究。数据期刊(data journal)是通过模仿传统学术出版模式实现“数据出版”的期刊,属于学术出版的范畴。它“严格遵照标准学术出版的惯例和流程,发表描述单个或一组数据集的文档”,该文档即为数据论文,对应于传统意义的学术论文,但内容是对一个或多个在线数据集的描述。数据期刊的出现,一方面通过学术出版的方式为数据共享人员提供了有效的学术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因为论文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背景描述资料,也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元数据的替代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数据被发现和重用的可能。目前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数据期刊和数据论文对数据重用的效用性问题上。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