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HTML
--> --> -->现在的光学频率梳一般是通过将超快激光器锁定住重复频率和偏移频率来产生的. 而超快激光器又主要有固体激光器、可饱和吸收体锁模激光器和光纤锁模激光器等几种类型, 他们都是根据锁模原理直接生成脉宽极窄的激光脉冲, 对应的光谱宽度也能达到数十乃至数百纳米以上的半高全宽. 这些锁模机制的超快激光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其稳定性也有很大提高. 不过基于锁模激光器的光频梳的稳定性还有待发展, 其目前所采用的一些主流的频率锁定机构在应对一些环境变化或者振动等条件下有可能会失去其锁频状态, 剧烈的变化还有可能导致模式“失锁”, 在工业现场的大规模应用还存在挑战. 然而, 基于电光调制的光学频率梳生成技术在近些年得到比较快的发展, 电光调制光频梳因生成机理不同, 不存在锁模激光器所有的“失锁”状态, 且其重复频率易于锁定和溯源, 有望解决光频梳运行稳定性的问题. 1993年, Kourogi等[17]开始尝试使用铌酸锂(LiNbO3)相位调制器在一个输出波长为1.5 μm的半导体激光器周围调制出多根梳齿, 得到了类似光频梳的基本频域特征, 随后, 基于强度调制器和基于相位调制器的光频梳生成技术被陆续提出并得到广泛的研究[18-22]. 科学家们还发现, 通过将调制器级联可以生成更多的梳齿和更宽的光谱, 并且光谱平坦度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调制器组合的方式得到优化[23], 这使得电光调制光频梳在精密光谱学等领域得到很高的重视. 2013年, Wu等[24]发现可以通过单模光纤将电光调制光频梳的时域脉冲压缩到ps量级, 压缩后的光频梳脉冲经过高非线性光纤可以完成超连续谱的生成. 2014年, Yang等[25]开始将电光调制光梳应用到测距中, 使用双电光调制光频梳通过合成波长测距法在10 m范围内得到15 μm的测距精度. 2018年, 本课题组提出三电光调制光频梳绝对测距方案, 使用粗精结合的外差合成波长测距方案将测距系统的非模糊范围提升到百米以上, 同时绝对测距精度保持在1 μm以内[10]. 电光调制光频梳生成简单、易维护, 不存在传统锁模激光器的“失锁”情况, 可长时间运行. 但如果使用上述基于双光频梳或三光频梳的测距方法就会失去成本优势, 且数据处理过程比较复杂. 如果能将电光调制光频梳与光谱干涉测距方法结合起来, 将会极大提高整套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并有效降低成本, 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光调制光学频率梳的光谱干涉测距方法, 使用三组级联的相位调制器对一个单频连续波激光器进行光谱调制得到光学频率梳, 并通过单模光纤和高非线性光纤对生成的光频梳进行光谱展宽, 得到重复频率为10 GHz, 光谱全宽约30 nm的电光调制光学频率梳. 将该光频梳作为光源引入到光谱干涉测距系统中, 在光谱仪上采集干涉信号, 并使用等频率间隔重采样和脉冲二次方程拟合等算法对测距结果进行处理, 在绝对测距验证实验中得到了优于 ± 15 μm的测距不确定度.
图 1 电光调制光频梳生成示意图 (PS: 移相器)Figure1. Schematic setup of the electro-optic (EO) comb generation (PS, phase shifter).
单频连续波激光可以被表示为









经过多个相位调制器的级联, 具有多根梳齿的光频梳生成了, 但经电光调制器调制出的边带(梳齿)数量毕竟有限, 致使此时光频梳光谱宽度比较窄, 不利于光谱干涉测距方法的应用, 所以需要对输出的电光调制光频梳光谱进行扩展. 光谱扩展的第一步是进行色散补偿, 实验证明, 电光调制器与单模光纤的色散系数是相反的[24], 所以可以将电光调制光频梳的输出信号接入单模光纤进行色散补偿. 色散补偿后每根梳齿的线宽都将得到收缩, 进而这些梳齿的峰值功率会升高, 在光纤中传播时会由于四波混频等非线性效应产生新的频率成分. 但单模光纤的非线性效应比较微弱, 产生的新频率成分数量较少且功率较低. 为了有效进行光谱扩展, 就需要使用高非线性光纤, 并且在高非线性光纤之前最好先使用光功率放大器来进一步放大峰值功率. 通过使用上述非线性扩谱技术, 光频梳光谱宽度一般可被扩展数倍以上. 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 电光调制光频梳光源内的大部分时候光都不是脉冲形式. 在光源的前半段, 光的时域形式只是有着多个频率成分的连续波激光, 只在扩谱模块的光纤内最后一部分才可能产生脉冲.
3.1.光谱干涉测距原理
据前文所述, 光谱干涉现象产生的物理原因是光谱内的各阶频率成分的光进入干涉仪发生干涉, 不同频率的光在相同距离下相位变化不一样, 干涉后的强度也不一样, 组合起来就有了光谱干涉条纹. 光谱干涉测距装置使用迈克耳孙干涉仪, 光频梳












在传统的激光测距系统中, 解算出激光传播时间后将其乘以传输介质里的光速就可以直接得出待测距离. 但光频梳的重复频率一般较高, 所以测距时还需考虑“非模糊范围”的问题. 因为光频梳在时域上是等间隔的脉冲周期, 相邻脉冲之间的空间距离为





















2
3.2.光谱干涉测距非模糊范围及精度理论分析
在上一节提到, 光谱干涉测距的非模糊范围与光频梳相邻脉冲的间距(



图 2 光谱干涉测距非模糊范围理论示意图Figure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non-ambiguous range of spectral interference ranging.
上述分析是建立在光谱仪分辨力足够高, 以至于能采集到光频梳的每根梳齿的基础上. 事实上, 常规的商用光谱仪波长分辨力为十皮米量级, 而常见的超快激光器主要工作在中近红外波段, 他们的重频一般在数十兆赫兹至数百兆赫兹量级, 在这个分辨力下很难采到光频梳的梳齿. 在此情况下, 限制非模糊范围的因素就是光谱仪的频率分辨力(也是光谱仪的最高频率采样率). 假设光谱仪可分辨的最小频率间隔为




















根据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变换后横坐标的分辨力(即时间分辨力)等于采样率与采样点数的商, 可以表述为


除了分辨力之外, 光谱干涉的测距精度还要受光谱仪采样方式的影响, 光谱仪的采样是按照等波长间隔采样的, 而我们使用的傅里叶变换等数据处理算法是根据等频率间隔采样来计算的. 光的波长与频率并不是线性的, 所以如果直接对光谱仪采样结果做傅里叶变换分析就会引入采样误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课题组提出过一种对光谱仪采样结果进行等频率间隔重采样的方法[26]. 图3表述了光谱仪采样及等频率间隔重采样的过程. 在光谱仪等波长间隔重采样的情况下, 采集到的光谱干涉条纹不是恒定周期的信号, 如图3(a)所示; 直接将图3(a)的横坐标换算成频率的话, 换算出的频率值



图 3 等频率间隔重采样处理示意图 (a)光谱仪等波长间隔采样得到的信号; (b)对横坐标进行波长-频率变换后的信号; (c)对横坐标进行线性坐标转换后的信号; (d)对转换后的信号进行等频率间隔重采样的结果Figure3. Schematic diagram of equal frequency interval resampling: (a) Signal obtained by spectrometer with equal wavelength interval sampling; (b) the signal after wavelength-frequency transformed; (c) the signal after linear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on the abscissa; (d) the signal after equal frequency interval resampling.
根据前文针对光谱干涉测距方法的非模糊范围和测距精度问题做的理论分析, 对应到现有的商用光谱仪来讨论, 常用的光谱仪其波长采样率最高在皮米或数十皮米量级, 那么在1550 nm波长附近对应频率采样率

另外, 根据前文的分析, 光谱宽度决定了光谱干涉测距的分辨力, 越宽的光谱就会有越高的分辨力. 电光调制光频梳的宽度是由级联调制器的个数、电光调制器的输入功率与非线性扩谱的结果来共同决定的. 虽然决定因素较多, 但总体来说, 电光调制光频梳的光谱宽度与光频梳制作的成本是正相关的. 然而, 即使刚开始通过傅里叶计算得到的系统分辨力不高, 我们仍有机会通过脉冲波形拟合等办法来提高测距精度[26]. 所以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中需要平衡考虑成本与精度, 以设计出更符合应用需要的测距仪器.
4.1.光谱干涉测距实验
光谱干涉测距装置见图4, 其包括光源部分和测距部分两大模块. 光源部分的核心是三只级联的电光相位调制器(EOspace PM-5SE-10-SRF2W), 电光调制器将种子光源(RIO ORION, 中心波长1543.7 nm, 输出功率7 mW)调制出多个边带, 形成光学频率梳. 电光调制器的调制电压由一个定制的微波信号源(湖南全波段 MW1956H, 10 GHz输出频率)经移相器(北京谷波 GDL22-T50)输入, 通过调整移相器的输出相位或者改变信号源的输出功率来改变输出光频梳梳齿的数量和梳齿的功率分布. 为了保证光频梳重复频率的稳定性, 定制的信号源直接以铷原子钟(SRS FS725)的输出信号作为频率基准源, 以实现光频梳重复频率对原子钟频率的溯源.
图 4 电光调制光频梳光谱干涉测距结构图(BS, 分光棱镜; EDFA, 掺铒光纤放大器)Figure4. Experimental setup of EO comb dispersion interferometry (BS, beam splitter; EDFA, erbium doped fiber amplifier).
种子源经过级联的电光调制器后输出的信号如图5(a)所示, 此时, 超过40根功率较高且相对平坦的梳齿被调制出来. 输出的光频梳以种子光源的频率(1543.7 nm)为中心频率, 以微波调制频率(10 GHz)为重复频率对称分布, 高功率梳齿所在的光谱宽度约为4 nm. 接下来, 对初步生成的光频梳进行光谱扩展, 使用的单模光纤(Corning G.652)长度为2.4 km, 该型光纤在1550 nm波长附近的色散系数约为18 (ps/nm)·km. 单模光纤输出的光先进入掺铒光纤放大器(erbium doped fiber amplifier, EDFA, 上海瀚宇 MARS), EDFA将总功率提升到840 mW再进入到高非线性光纤. 实验中使用的高非线性光纤(OFS HNLF Zero-Slope)长为850 m, 非线性系数约为10.8 W–1·km–1, 扩谱后的光谱全宽接近30 nm, 如图5(b)所示. 实验中发现, 光谱宽度与高非线性光纤的长度直接相关, 更长的光纤可以获得更宽的光谱, 但也要EDFA有足够的输出功率来支撑. 可以看到, 扩展后的光谱呈现中间高, 两边低的形态, 尤其是初始光谱所在的波段功率特别高, 相比扩谱产生的新频率成分的功率高出10 dB以上, 换算成线性坐标就是将近10倍, 这将严重影响光谱包络信号的识别与提取. 为了使输出光谱相对平坦, 定制了一个基于啁啾光纤光栅的带阻滤波器, 其阻带中心频率为1543 nm, 在4.8 nm的带宽内光反射率达到了92.5%, 其余波长几乎无衰减, 经过带阻滤波器后的光频梳光谱如图5(c)所示. 但因为主要功率都集中在滤波器的阻带上, 经滤波器后的输出光功率将明显衰减. 另外可以看到, 经过高非线性光纤的光谱长波部分比短波部分的基底功率要高. 在 图5(c)中没有采集到的长波方向, 与主光谱间隔约100 nm的波段也有一些频率成分, 但功率相对较低. 所以光源内或许存在一些受激拉曼散射效应, 但该效应不影响测距, 且拉曼效应的光谱不与主光谱连接, 不方便处理干涉条纹, 所以本系统不对其进行采集.
图 5 电光调制光频梳光谱图 (a)电光调制器输出的光频梳光谱; (b)经过扩谱后的光频梳光谱; (c)经过带阻滤波后的光频梳光谱Figure5. The spectrum of EO comb: (a) The spectrum of EO comb generated by cascaded EO modulators; (b) the EO comb spectrum after spectrum expansion; (c) the EO comb spectrum after band elimination filter.
理论上说, 电光效应和非线性效应都会受光的偏振态和相位的影响, 所以光源内的偏振扰动和相位变化会对光谱的稳定性尤其是光谱的宽度产生影响. 在级联电光调制器部分, 在种子光源和电光调制器之间加了偏振控制器, 电光调制器之间使用保偏光纤连接, 并在每个电光调制器和信号源之间都加了移相器, 这样可以方便偏振态和相位的调控和维护. 在光谱扩展部分, 由于使用了很长的单模光纤, 偏振扰动不可避免, 不过我们使用的EDFA有自动功率控制的功能, 使其可以满足无论输入光功率和偏振态有何变化, 它都能输出固定功率, 而且输出光的偏振态也基本是固定的. 所以在这一部件上完成了对偏振变化的“免疫”, 所以没有在这部分使用偏振控制器. 然而, 调节相位调制器前端的移相器仍然能改变进入到高非线性光纤的光的相位, 这样可以通过调节移相器来完成相位匹配, 以达到更好的非线性扩谱效果.
而测距部分主要由一套迈克耳孙干涉光路构成. 啁啾光纤光栅滤波后的光经准直镜转化为空间光, 再由分光棱镜转化为参考光和测量光, 测量反射镜安置在导轨上, 而参考反射镜固定不动. 参考反射镜与测量反射镜的回光再经分光棱镜合束送入到光谱分析仪(横河 AQ6370D)中, 光谱仪上显示的就是被光谱干涉条纹调制后的光谱. 图6显示的就是参考镜和测量镜在不同相对距离的情况下被调制后的光谱图, 为了方便后续数据处理, 将纵坐标(功率)转换为线性坐标, 此时有效的光谱宽度还有约26 nm, 对应测距分辨力约为92.3 μm. 从图6可以看出, 参考镜和测量镜的相对位置不同, 光谱上光谱干涉包络的频率也不同, 解调出这个包络频率, 就可以解算出被测距离. 不过在解算出距离之前, 还要使用前文所述的等频率间隔重采样算法进行预处理.
图 6 参考臂与测量臂在不同相对位置下的光谱干涉图 (a)相对位置0.3 mm; (b)相对位置0.6 mm; (c)相对位置1 mm; (d)相对位置2 mmFigure6. Spectral interferogram of reference arm and measuring arm at a relative position of (a) 0.3 mm, (b) 0.5 mm, (c) 1 mm, (d) 2 mm.
图7显示了在参考臂与测量臂的相对位置为2 mm的时候进行等频率间隔重采样的数据处理过程. 首先使用寻峰算法得到干涉光谱上的包络信号, 如图7(a)所示. 如果直接对包络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 解算后将得到如图7(c)所示的结果. 可以看到FFT后的脉冲有一些展宽, 脉冲峰值的位置也未必准确. 将图7(a)中的光谱横坐标转换成频率, 并按照等频率间隔进行重新采样, 得到图7(b)所示的频域信号, 再对这个信号进行FFT处理, 并将横坐标换算为距离, 就可以得到图7(d)所示的结果. 此时, 脉冲形状相对7(c)中有了明显的改善, 峰值位置也有所修正.
图 7 等频率间隔重采样数据处理过程图 (a)寻峰算法处理后的光谱干涉图; (b)横坐标转化成频率后的光谱干涉图; (c)对图(a)做傅里叶变换后的结果; (d)对图(b)做傅里叶变换后的结果Figure7. Data processing of equal frequency interval resampling. (a) Spectral interferogram processed by peak seeking algorithm; (b) spectrum interferogram after the abscissa is converted into frequency; (c) Fourier transform of panel (a); (d) Fourier transform of panel (b).
另外, 依据前文所述, 由于分辨力不足, 如果直接取脉冲峰值附近的数据点作为测距结果将会造成很大的测量误差. 在实验中, 将脉冲峰值前后三个数据点合起来做一元二次方程拟合, 提取拟合后曲线的峰值点作为最终测量点, 测距结果将会得到进一步修正(如图8所示).
图 8 脉冲峰值数据二次方程拟合过程图(插图是对脉冲及拟合曲线的放大)Figure8. Peak position fitting according to quadratic equation. The inset is an enlargement of the pulse and the fitted curve.
2
4.2.光谱干涉测距实验结果
在本系统10 GHz的光频梳重复频率下, 测距非模糊范围约为7.5 mm. 在实验中, 发现在非模糊范围的起始位置, 因为光谱宽度的问题, 无法提取到一个完整周期的包络信号. 无法提取信号的光程范围与系统的分辨力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也就是说, 在非模糊范围的起始阶段也存在一段的“死区”, 其长度等于系统原本的分辨力. 但过了这段距离之后就可以通过等频率间隔重采样和脉冲二次方程拟合的方法来对测量数据做处理, 测距精度就不再受上述分辨力的制约.在测距能力的验证实验中, 首先调节导轨, 使参考臂与测量臂相等, 将这个点设定为起始点. 然后每移动1.4 mm测一组数据, 每组数据测量5次. 环境温度、湿度和气压信息由传感器测定, 结果分别为温度20.83 ℃, 空气湿度41.22%, 气压1005.12 hPa. 根据改进的艾德伦公式进行空气折射率计算[27], 得到群折射率约为1.00026528. 测量结果与参考干涉仪(雷尼绍 XL-80)数值的对比如图9所示. 其中红色叉号表示单次测量数值与干涉仪参考值对比的误差, 蓝色圆圈表示在该位置所有测量数据平均值与干涉仪参考值对比的误差, 蓝色线段的长度表示该位置所有测量结果的二倍标准差. 可以看到, 经过数据处理后, 在一个非模糊范围内可以实现 ± 15 μm的绝对测距精度. 另外可以看到, 在7 mm的位置时, 有一个测量数据相对其他数据发生明显的跳变, 致使该位置上的二倍标准差显著增加. 在工程上, 可以通过3σ准则将这个数据删去. 不过在1.4 mm的位置上仍然可以观察到类似的跳变. 在图9还可以看出, 如果除去这些过分明显的跳变, 测距结果的重复性精度基本稳定在4 μm以内. 在任何激光测距系统中, 空气湍流、目标振动、热变化等问题带来的一些非高斯噪声皆有可能引起数据跳变, 进而增加测距不确定度. 而在该系统中数据跳变幅度这么大其实是系统初始的测距分辨力不高遗留下的问题. 在数据处理中, 通过使用二次方程拟合算法提高了伪时域脉冲峰值提取精度, 但是脉冲上的信号点毕竟比较少, 如果信号点位置发生跳动, 拟合的结果仍会受之影响. 此外, 前文提到, 如果光的相位发生抖动, 光谱宽度也会有所变化, 进而也有可能增加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不过在实验过程中, 没有观察到光谱宽度有明显变化, 光谱宽度的轻微变化引起的测距不确定度包含在了上述4 μm的重复性精度以内.
图 9 一个非模糊范围内光谱干涉绝对测距实验结果Figure9.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spectral interferometry in a non-ambiguous range.
下一步, 我们在导轨上验证了跨非模糊范围的绝对测距能力, 在1 m范围内每隔0.1 m测一个组数, 每组数据同样测量5次. 7.5 mm的非模糊范围足够大, 可以提前估算待测距离在第几个非模糊范围内. 与参考干涉仪对比的绝对测距结果如图10所示, 可以发现在跨非模糊范围的测距中, 测距不确定度依然没有明显变化, 仍约为 ± 15 μm.
图 10 跨非模糊范围光谱干涉绝对测距实验结果Figure10.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spectral interferometry beyond serial non-ambiguous ranges.
2
4.3.光谱干涉测距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根据(14)式, 光谱干涉测距的合成不确定度可以表示为


(24)式中, 根号内第一项与空气折射率的不确定度有关, 改进的艾德伦公式自身的相对测量不确定度约为



得益于近些年科学家的探索, 电光调制光频梳的低成本、高稳定性和重频调节的高自由度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很有工业应用的潜力; 而光谱干涉测距方法是当前被报道的所有基于光频梳的测距方法中最便捷、成本最低、复现性最好的绝对测距手段之一. 一段时间以来, 光谱干涉方法的应用一直受到测量“死区”的限制, 若想消除这个“死区”, 需要对光谱仪或光源做进一步的改进, 客观上升高了系统的成本. 这套基于电光调制光频梳的光谱干涉测距方法可以将两者的优势相结合, 并且利用电光调制光频梳的高重频来消除测距“死区”, 不需增加系统成本, 也能同时保障测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然而, 本系统中电光调制光频梳的光谱宽度比较窄, 客观上限制了系统的测距分辨力. 不过可以通过更高的电光调制频率, 更多的级联调制器, 更大的调制功率或者更充分的非线性扩谱来提高光源的光谱宽度, 但这也会造成系统成本的上升. 未来还需研究成本更低的电光调制光频梳光谱扩展方法. 另外, 由于本系统对光谱仪的带宽和分辨力要求不是很高, 如果未来对本系统进行仪器化研发, 还可以使用一些成本更低的光栅和图像传感器来代替商用光谱仪[15], 以尽可能平衡仪器性能与系统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