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HTML
--> --> -->目前对于此类团簇结构具高稳定性的原因、巨磁效应的产生原因以及团簇的磁稳定性尚不清楚. 为进一步对氮化铜团簇结构和磁性的全面理解, 我们选择TM@Cu12N12 (TM = Mn, Fe, Co, Ni, Cu, Ru, Rh, Pd, Ir, Pt)组建类二十面体团簇结构, 对其稳定性和磁性演变进行理论研究, 揭示不同掺杂原子对其磁性影响的物理机制, 促进该聚合材料在磁性存储、催化和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功能化应用; 同时, 由Cu掺杂GaN产生稀磁半导体演变而来的Cu-N团簇磁性研究可再次回归至DMS的研发中, 进一步促进该类DMS磁性起源的理解.
考虑到TM@Cu12N12 (TM = Mn, Fe, Co, Ni, Cu, Ru, Rh, Pd, Ir, Pt)体系中含有较强的d电子间相互关联作用的4d, 5d原子, 我们将库仑相互作用U加入其中. 本文中不同原子采用的U (Ueff)值均为LDAUU与LDAUJ的差值(Ueff = LDAUU – LDAUJ), 且均以其十三原子团簇所具有的Ueff值为标准. 结合文献, 现已得出Mn[16], Fe[17], Co以及Rh[18]的十三原子团簇在保持其结构和总自旋磁矩不变的情况下, 可用的最大U值分别为0, 2.5, 1.0, 0.7 eV. 此外, 我们选择U值为0.5, 1.0, 1.5, 2.0, 2.5, 3.0, 4.0及5.0 eV分别作用于Ni, Cu, Ru, Pd, Ir, Pt十三原子团簇的不同结构进行Ueff值测试(详见
图 1 利用GGA + U方法计算Cu13和Ru13团簇在设置不同Ueff值下拥有不同初始结构时的相对稳定性和总自旋磁矩Figure1. Using GGA + U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relative stability and total spin magnetic moment of Cu13 and Ru13 clusters with different initial structures under different Ueff values.
3.1.TM@Cu12N12 (TM = Mn, Fe, Co, Ni, Cu, Ru, Rh, Pd, Ir, Pt)团簇的几何结构及稳定性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纯Cu13团簇的稳定态呈BBP结构[14,19,20], 若对其进行整体氮化, 最终的稳定构型将会发生明显变化[15]. Datta等[15]针对Cu13N12团簇考虑将Cu13的初始结构设定为HBL, ICO以及BBP, 分别将表面用N原子均匀覆盖并进行结构优化. 结果表明, 以ICO结构的Cu13团簇作为内核会使Cu13N12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在此基础上, 我们聚焦Cu13N12团簇的二十面体结构, 对其中心原子进行了替代掺杂, TM@Cu12N12 (TM = Mn, Fe, Co, Ni, Cu, Ru, Rh, Pd, Ir, Pt)团簇内部的金属原子总体仍保持二十面体构型, 除中心原子外, 二十面体表面的12个Cu原子被12个N原子均匀覆盖, 如图2所示. 对上述结构进行GGA + U优化后, 发现在优化过程中此类团簇保持构型不变的同时其对称性会明显降低(除Ir@Cu12N12外, 所有团簇均由原先设计的Ih点群降为C1和Cs点群结构). 作为人为设计的团簇结构, 稳定性成为大家首先关注的问题. 表1中列出了包括纯Cu13团簇在内的11个团簇的结合能(Eb)和杂化指数(hkl), 其被分别定义为
图 2 Cu13N12和TM@Cu12N12(TM = Mn, Fe, Co, Ni, Ru, Rh, Pd, Ir, Pt)团簇结构图Figure2. The geometry structures of Cu13N12 and TM@ Cu12N12 (TM = Mn, Fe, Co, Ni, Ru, Rh, Pd, Ir, Pt) clusters.
| Clusters | Binding energy Eb/eV·atom–1 | Hybridization index | |||
| hsp | hsd | hpd | Htol | ||
| Cu13 | 1.50 | 0.06 | 0.21 | 0.14 | 0.40 |
| Mn@Cu12N12 | 1.58 | 0.09 | 0.20 | 0.15 | 0.43 |
| Fe@Cu12N12 | 1.58 | 0.12 | 0.21 | 0.17 | 0.50 |
| Co@Cu12N12 | 1.62 | 0.10 | 0.19 | 0.16 | 0.45 |
| Ni@Cu12N12 | 1.63 | 0.17 | 0.27 | 0.24 | 0.68 |
| Cu13N12 | 1.56 | 0.12 | 0.20 | 0.19 | 0.51 |
| Ru@Cu12N12 | 1.64 | 0.25 | 0.29 | 0.26 | 0.80 |
| Rh@Cu12N12 | 1.67 | 0.21 | 0.28 | 0.25 | 0.74 |
| Pd@Cu12N12 | 1.60 | 0.16 | 0.25 | 0.23 | 0.65 |
| Ir@Cu12N12 | 1.70 | 0.22 | 0.30 | 0.23 | 0.75 |
| Pt@Cu12N12 | 1.69 | 0.21 | 0.26 | 0.23 | 0.70 |
表1Cu13以及TM@Cu12N12团簇的结合能(Eb)和杂化指数(Hkl)
Table1.The binding energies and hybridization index of Cu13 and TM@Cu12N12 clusters.

而究其原因, 可归功于结构内部键种类的改变. 对纯Cu13团簇而言, 原子间只成Cu—Cu键, 但在TM@Cu12N12 (TM = Mn, Fe, Co, Ni, Cu, Ru, Rh, Pd, Ir, Pt)中, 除Cu—Cu键外, 加入了大量Cu—N键, 且部分Cu—Cu键被TM—Cu键所取代. 对比结构中不同种类键长随中心原子的改变而呈现出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Cu—N键的产生是决定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如图3(a)所示, 团簇的总杂化指数与Cu—N键长呈完美负相关, 随着Cu—N键长的缩短, 杂化指数逐渐增高, 团簇稳定性增强. 我们以Cu2和CuN二聚体的成键情况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图3(b)中分别给出了Cu2和CuN二聚体的最高已占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轨道(LUMO)图, 不难看出, Cu2的HOMO和LUMO是分别由两个dz2和两个s原子轨道形成的反键轨道. CuN二聚体的HOMO轨道是由N原子的pz和Cu原子的s轨道形成的σ成键轨道, LUMO轨道为N原子的pz和Cu原子的s轨道形成的σ反键轨道. 相比之下, 电子填入成键轨道会使结构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此外, 中心原子被不同的过渡金属取代, 部分Cu—Cu键被替换为TM—Cu键, 根据图4对于不同的二聚体结合能的计算结果可知, 图中列出的众多二聚体中, Cu—Cu二聚体的稳定性最差, 用更稳定的TM—Cu键替换Cu—Cu键也可使结构的稳定性有所提高. 外部以N原子覆盖对结构进行整体加固, 内部替换部分不稳定键对结构的稳定性加以辅助, 有效地说明该类二十面体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图 3 (a) TM@Cu12N12总杂化趋势与平均Cu—N键长的关系; (b) Cu2和CuN二聚体HOMO, LUMO图Figure3.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hybridization index of TM@Cu12N12 and Cu—N average bond length in clusters; (b) the HOMO and LUMO of Cu2 and CuN dimers.
图 4 Cu-TM (TM = Mn, Fe, Co, Ni, Cu, Ru, Rh, Pd, Ir, Pt)二聚体平均结合能Figure4. The average binding energy of Cu-TM (TM = Mn, Fe, Co, Ni, Cu, Ru, Rh, Pd, Ir, Pt) dimers.
值得注意的是, 此类团簇的设计并不能为了调控其性质而随意改变内部掺杂原子的种类. 通过对团簇原子间距的进一步分析, 发现随着中心掺杂原子半径的逐渐增大, Cu原子与中心原子的距离随之增大, 中间层的Cu12笼由于内部原子尺寸的增大而逐渐扩大, 导致Cu—Cu键被拉长(图5(a)); 同时, 经过测量最外层N原子与未成键Cu原子的距离(图5(b)), 可以看出Cu原子与N原子的间距要明显小于N原子与N原子的间距. 加之最外层N有较多的未配对电子, 极易与Cu原子成键, 进一步破坏人为设计的类二十面体笼状结构, 导致磁性猝灭. 这种现象在掺杂稀土原子时尤为明显, 对结构进行优化的结果显示类二十面体结构已经完全被破坏. 因此, 该类结构的设计并不适用于尺寸较大的原子掺杂.
图 5 (a) Cu—Cu, Cu—TM(TM = Mn, Fe, Co, Ni, Cu, Ru, Rh, Pd, Ir, Pt)键长; (b) 结构表面N—N, N—Cu原子间距Figure5. (a) Bond lengths of Cu—Cu, Cu—TM (TM = Mn, Fe, Co, Ni, Cu, Ru, Rh, Pd, Ir, Pt); (b) atomic distance of N—N, N—Cu on cluster surface.
2
3.2.TM@Cu12N12(TM = Mn, Fe, Co, Ni, Cu, Ru, Rh, Pd, Ir, Pt)团簇的自旋磁矩
通过对Cu13N12团簇的研究, Datta等[15]指出, 相比于纯Cu13团簇1μB的磁矩而言, 氮化后的Cu13N12磁矩可达29μB, 磁性显著提高. 究其原因, Cu13表面的N原子(平均局域磁矩可达1.4μB)为团簇提供了主要磁矩; 与此同时, Cu原子的部分电子转移至表面N原子, 原本排满的d轨道产生孤电子, 进而产生0.25μB的平均原子磁矩; 此外, N原子与Cu原子的磁矩呈铁磁性耦合, 致使团簇磁矩显著增大, 产生巨磁效应[15]. 而在本节中, 我们将结构中心Cu原子用TM(Mn, Fe, Co, Ni, Ru, Rh, Pd, Ir, Pt)原子替代, 对团簇磁性的调控进行进一步讨论.图6(a)给出了TM@Cu12N12(TM = Mn, Fe, Co, Ni, Cu, Ru, Rh, Pd, Ir, Pt)团簇的总磁矩. 不难发现, 当中心原子为Mn, Fe, Co时, 团簇的磁矩明显高于Cu13N12的29μB, 分别达到35μB, 32μB和33μB, 而替换为Ni, Ru, Rh, Pd, Ir, Pt时磁矩明显降低, 分别为24μB, 11μB, 15μB, 20μB, 15μB和22μB, 但仍远高于Cu13团簇所拥有的磁矩值1μB. 通过分析结构自旋密度可知, N原子间和Cu原子间的反铁磁耦合是造成部分团簇磁矩降低的最直接原因. 如图7所示, 与Cu13N12相同, TM@Cu12N12(TM = Mn, Fe, Co, Ni, Cu, Ru, Rh, Pd, Ir, Pt)团簇的磁矩主要还是来自于表面N原子, 对于具有较小磁矩的TM@Cu12N12(TM = Ni, Ru, Rh, Pd, Ir, Pt)团簇而言, 其内部部分N原子之间和与之相连的Cu原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反铁磁耦合现象, 致使团簇磁矩降低. 而这与团簇的结构, 特别是Cu—N键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图6(b)给出了不同团簇的平均Cu—N键长, 显然, 与团簇的磁矩变化呈现明显正相关, 且当Cu—N键长小于1.78 ?(Cu13N12团簇的平均Cu—N键长)时, 团簇内部出现反铁磁态, 进而影响团簇总体磁矩. 具体到一个团簇中也是如此, 反铁磁态总是出现在具有较小Cu—N键长的Cu原子和N原子上. 而对于Cu—N键长与反铁磁之间的关系, 还需进一步分析团簇内部的电子分布状态.
图 6 (a) TM@Cu12N12团簇总磁矩; (b)团簇内部Cu—N平均键长Figure6. Total magnetic moments (a) and average Cu—N bond lengths (b) of TM@Cu12N12 clusters.
图 7 TM@Cu12N12团簇自旋密度图(isosurfaces level = 0.024)Figure7. The plot of spin density isosurfaces of TM@Cu12N12 clusters (the isosurfaces level set as 0.024).
以结构优化后呈现不同磁性状态的Ni@Cu12N12, Ru@Cu12N12和Rh@Cu12N12团簇(从自旋密度图中可以看出分别具有1个, 4个和3个反铁磁态的N原子)为例对键长与反铁磁之间的关系加以说明. 对于每一个团簇, 中心TM原子与中间层4个Cu原子和与Cu原子相连的4个N原子可形成一个9原子单元, 在每个团簇中可得三个不同的9原子单元, 即三个不同方位的电子局域函数(the electron localization function, ELF)切片, 结果如图8所示. 根据ELF定义可知, ELF的数值一般分布在0和1之间, 分别代表电子的完全离域(或者说此处无电子)和完全局域, 数值为0.5则表示此处形成了类似于电子气的电子对分布(the electron-gas-like pair probabilities)[22-24]. 如图, 在较短的Cu—N键中, N原子的一侧和Cu, N原子之间的电子密度可达到1.00, 表明此处电子的高度局域, 这与其他Cu—N离子键上的电荷分布有明显差别. 另外, 由Bader电荷分析(表2)可知, 结构中Cu原子上部分电子会向N原子转移, 对于Ni@Cu12N12, Ru@Cu12N12和Rh@Cu12N12 团簇而言, 部分Cu, N原子之间表现明显的电子局域行为, 且这几个Cu—N键长较其他Cu—N键偏小, N原子又具有较高的电负性, 致使电子对更倾向于靠近N原子一侧, 进而使N上本身的孤电子向Cu—N键的另一侧偏移, ELF显现的更加局域, 造成N上的电子分布明显不同于其他N原子, 导致自旋方向改变.
图 8 Ni@Cu12N12(a1)—(a3), Ru@Cu12N12(b1)—(b3)及Rh@Cu12N12(c1)—(c3)团簇的结构和ELF图Figure8. The plot of structures and ELF for Ni@Cu12N12 (a1)?(a3), Ru@Cu12N12 (b1)?(b3) and Rh@Cu12N12 (c1)?(c3) clusters.
| Cluters | Bader charge/e | Local magnetic moments/μB | |||||
| TM | Cu | N | TM | Cu | N | ||
| Mn@Cu12N12 | 0.29 | 0.25 | –0.27 | 3.49 | 0.39 | 1.50 | |
| Fe@Cu12N12 | 0.09 | 0.27 | –0.28 | 2.73 | 0.31 | 1.44 | |
| Co@Cu12N12 | –0.15 | 0.29 | –0.28 | 1.69 | 0.39 | 1.49 | |
| Ni@Cu12N12 | –0.33 | 0.31 | –0.28 | 0.10 | 0.27 | 1.40 | |
| Cu13N12 | –0.19 | 0.30 | –0.28 | 0.05 | 0.29 | 1.43 | |
| Ru@Cu12N12 | –0.59 | 0.35 | –0.30 | 0.29 | 0.27 | 1.33 | |
| Rh@Cu12N12 | –0.64 | 0.35 | –0.30 | 0.09 | 0.31 | 1.42 | |
| Pd@Cu12N12 | –0.62 | 0.33 | –0.28 | 0.03 | 0.29 | 1.41 | |
| Ir@Cu12N12 | –0.94 | 0.37 | –0.29 | 0.14 | 0.30 | 1.34 | |
| Pt@Cu12N12 | –0.92 | 0.36 | –0.29 | 0.10 | 0.31 | 1.41 | |
表2TM@Cu12N12团簇的原子平均Bader电荷分布和原子平均局域磁矩
Table2.The excess Bader charge and local magnetic moments of atoms in TM@Cu12N12 clusters.
表2列出了各团簇中的原子平均Bader电荷分布. 很明显, 随着结构中心TM原子的电负性的逐渐增强, Cu原子上电子的转出情况呈逐渐增多趋势. 一方面, 与之成键的N原子由于强电负性会吸引部分Cu原子电荷转出; 另一方面, 除中心TM原子为Mn, Fe时会提供部分电荷至Cu或N原子外, 其他TM原子的掺入都会不同程度地吸引Cu上电子转出. 对于中间层Cu原子而言, 内外双向的电荷转出可增加其d轨道上的单电子数量, 进而产生微小磁矩; N原子由于具有半满的P轨道填充(2s22p3), 电荷的转进使得磁矩较孤立的N原子有所减小, 但并不影响其对团簇总磁矩的贡献; 最后, 对于中心TM原子, 电荷的转入对于后过渡金属而言会使其磁矩降低. 因此造成团簇内部不同原子的磁矩随着不同TM的掺杂呈逐渐降低趋势. 同时, 可以注意到, 随着TM原子电负性的增强, 中间层的Cu原子的电荷转出量虽逐渐增大, 但其磁矩却始终保持降低趋势. 对此, 我们进行了团簇的分波态密分析. 如图9所示, 根据不同团簇中Cu原子的d电子分布情况可知, 以Cu13N12为界, 中心原子为Ru, Rh, Pd, Ir, Pt时, 随着电荷转出量的增大, Cu原子d轨道电子密度降低, 且自旋向下d电子的离域程度明显增大, 能级劈裂减弱, 导致Cu原子磁性不增反降. 此外, TM与Cu原子之间始终存在微弱的d-d轨道杂化. 而在TM = Ru, Rh, Pd, Ir, Pt时, TM原子存在不同程度的d电子离域, 与Cu原子间的作用增强, 是导致部分TM原子几乎不提供磁矩的原因之一.
图 9 TM@Cu12N12团簇分波态密度(PDOS)Figure9. The PDOS of TM@Cu12N12 clusters.
2
3.3.TM@Cu12N12团簇的轨道磁矩和MAE
图10(a)给出了团簇TM@Cu12N12随着TM原子的更替, 其轨道磁矩的变化情况. 根据洪特规则可知, 理论上当TM = Co, Ni, Ru, Rh, Ir时, 由于原子本身具有较大的轨道角动量, 可以诱导团簇产生可观的轨道磁矩. 而实际情况表明只有在TM = Co, Ru, Ir时, 团簇的轨道磁矩出现极大值. 这与原子间的电荷转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图 10 TM@Cu12N12团簇固有轨道角动量和轨道磁矩(a)及每个团簇的MAE(b)Figure10. The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rbital moment (a) and MAE (b) of TM@Cu12N12 clusters.
根据轨道角动量的产生原理可知, d轨道的空穴可以为电子提供移动空间, 从而使电子在绕核运动中形成环电流, 产生轨道磁矩[25]. 而通过Bader电荷分析(表2)可知, 从Co原子开始, 中心TM原子始终保持吸引中间层Cu原子电子的状态, 且随着TM原子电负性的不断增大, 吸引的电子数目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d轨道空穴逐渐减少; 相反, 由于中间层Cu原子的电荷转出, 使原先排满的d轨道出现空位, 继而产生微弱的轨道磁矩. 理论上团簇的轨道磁矩由中心TM原子和中间层Cu原子共同给出, 但TM原子作为轨道磁矩的主要提供者, 其轨道磁矩值的减小直接影响到团簇的总体轨道磁矩的降低; 同时又受到其固有轨道角动量的影响, 导致在TM = Co, Ru, Ir时出现极大值.
图10(b)给出了团簇TM@Cu12N12的MAE值, 通过不同原子的掺杂, 我们得到了具有较大MAE值的Rh@Cu12N12 (15.34 meV/atom)和Pt@Cu12N12(6.76 meV/atom)团簇. 因此, 部分4d, 5d元素的掺杂确实可起到提高团簇MAE值的效果, 使团簇的磁稳定性增强.
为了进一步探究MAE大小的物理起源, 在这里我们将以Rh@Cu12N12 (15.34 meV/atom), Pt@Cu12N12 (6.76 meV/atom), Ni@Cu12N12 (0.78 meV/atom) 三种团簇为例, 阐释其具有较大的MAE的原因. 首先基于二阶微扰理论[26], MAE这个值是来自于体系的SOC效应在垂直和平行于体系平面方向的能量差, 可以根据角动量算符Lz和Lx近似地计算:






图 11 TM@Cu12N12(TM = Rh, Pt, Ni)团簇中原子的d轨道的分波态密度(PDOS)Figure11. PDOS of Rh (a), Pt (b), Ni (c) atoms in Rh@Cu12N12(a), Pt@Cu12N12(b), Ni@Cu12N12(c) clusters, respective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