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2021-06-25
PDF (384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陆大道. 《中国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论》评介. 地理学报[J], 2021, 76(6): 00-00 doi:
城乡关系是经济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地理国情、经济基础和制度特点,使得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关系演进更具综合性、复杂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因此,如何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刘彦随研究员新著《中国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论》(科学出版社,2020年),是一部着眼于现代城乡关系与城乡融合发展领域前沿,致力于理论探究、模式梳理与政策探索综合研究的专业著作。该书的出版对于贯彻落实中国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创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从整体结构看,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1)对中国城乡发展与农业农村现实问题和历史机遇做了详尽的阐释。① 通过大量数据和实例说明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受到“城市优先”战略影响和制度约束,而长期处于要素流出与发展弱势地位;② 指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尚未根本破除,城乡收入差距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明显,土地空废与乡村衰落问题普遍存在;③ 通过解析水、气、土污染状况,揭示了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农村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功能衰退等现实问题;④ 强调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半城镇化、城乡土地配置的矛盾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全新审视中国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问题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
(2)着眼多学科视角,构建了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交互作用的理论框架。作者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深度解析了乡村人地系统特点、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的理论内涵。全书始终贯穿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思维,基于文献研阅与系统耦合分析重点针对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作用机制、互促路径和地域模式,阐明了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平等、协调与一体关系,创新了现代人地系统新认知与乡村地理学理论。
(3)分级评判城镇化时空态势及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路径与程度。依据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大量实证研究,定量评估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态势及综合效应,分级评判了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发展影响路径和程度。① 以“格局—过程—机理—效应”为主线,阐释了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揭示了多尺度、多时段的分异规律,深化了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定量研究;② 从“影响因素、作用路径、作用强度”入手,定量模拟和测度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路径、作用强度。在理论上,探明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双轮驱动”的传导机制。在实践中,形成依据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贡献进行规划决策的管理范式。
(4)分类解析城镇化助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和长远战略。该书提出城乡是一个有机体、命运共同体,乡村孕育了城镇、支撑了工业,乡—城关系是母子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系统创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其核心是面向乡村地域系统的转型、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创新城乡土地配置与管理方式,建立工业反哺农业长效机制,加快构筑村镇建设新格局,深化改革城乡均衡发展体制,深入推进农村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产业制度的系统性创新。
综上可见,该书体现了理论创新、实践探究与服务决策有机结合的科学研究思路,展望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及其协同发展的未来趋向,指出了地理学面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研究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重点领域。该书对全面认识中国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路径、解决途径很有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