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2021-03-25
PDF (390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张雷. 《侯仁之手稿笔记:留英期间手稿笔记》评介. 地理学报[J], 2021, 76(3): 765-765 doi:
近代中国地理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从西方引进,然后再本土化的过程,其中地理留学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22年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哈佛大学博士竺可桢就曾请求学校向欧美派遣地理留学生。地理留学如此重要,但其史料散见于众多的回忆和学术机构之中,第一手资料非常罕见。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在英国留学期间留下了大量的课堂讲义、研究札记、日记、译稿、地图批注以及信札。2020年文津出版社出版侯馥兴和唐晓峰编写的《侯仁之手稿笔记:留英期间手稿笔记》一书,详细记录了侯仁之在英国留学期间的文稿笔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民国地理留学的史料缺憾。
侯仁之(1911—2013),山东恩县人,其学术之路始于燕京大学历史系。本着择名校不如投名师的原则,其导师洪业推荐侯仁之去利物浦大学投奔著名地理学家罗士培(Percy M R, 1880—1947)。罗士培主持的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是中国地理留学的一大中心。1944年罗士培在退休之际再次录取2位中国学生攻读博士:一是燕京大学的侯仁之,一是中央大学的吴传钧,均由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继任系主任达贝(Darby H C, 1909—1992)代为培养。1946年夏,侯仁之负笈利物浦大学。1949年夏,侯仁之以论文《北平历史地理》(A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eiping)获得博士学位。
《侯仁之手稿笔记:留英期间手稿笔记》选编了侯仁之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期间的学习笔记,英文博士论文手稿章节及附图,札记与短文,社会活动记录等档案,其中学习笔记为首次面世。留英手稿笔记首先反映了侯仁之的学术之路,其学术路径是以燕京大学校园为起点,推及海淀与西山园林,再至北京城,以水系解读北京城与河流水道变迁的关系。在利物浦大学期间,侯仁之割断与沿革地理的联系,接受严谨而系统的西方地理学训练,进入现代历史地理学领域。
其次,留英手稿笔记反映了侯仁之的思想历程。侯仁之曾就读于教会中学和大学,其留学的基本抱负是“替国人说话,替国人观察,替国人受教育”,即以专业所长,打开民族的愚盲,进而从教育上恢复自觉、自信与自主。在英国留学期间,侯仁之信念升华,倾向共产主义信仰,担任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留英中国学生会的副主席,动员争取留英学生归国,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侯仁之学成回国。10月1日,侯仁之代表燕京大学出席开国大典。
留学成就了侯仁之的既专又红,使其后来居上,迅速成为中国地理学界的中流砥柱。1948年底在伦敦访问的竺可桢遇到吴传钧,才首次得知有位叫侯仁之的燕京毕业生在利物浦攻读地理学博士。4年之后的1952年,侯仁之即执掌北京大学新组建的地质地理系,同时担任《地理学报》主编,主持中国地理学界最重要的学术刊物,将历史地理学纳入地理学范畴,形成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一大脉络。总而言之,《侯仁之手稿笔记:留英期间手稿笔记》以当事人角度记录地理留学经历,是近代地理学史、知识分子史以及留学史的第一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