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转型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以淮南市、淮北市为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杨显明1,2,, 焦华富1,
1.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 241003
2.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南充 637002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al resource-based ci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A case study of Huainan city and Huaibei city

YANGXianming1,2,, JIAOHuafu1,
1.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Anhui, China
2.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2, Sichuan, China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焦华富(1962-), 男, 安徽黄山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城市经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E-mail: jiaohuafu@263.net
收稿日期:2015-05-28
修回日期:2016-03-20
网络出版日期:2016-08-25
版权声明:2016《地理学报》编辑部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44)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杨显明(1980-), 男, 四川安岳人, 博士,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10210M), 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城市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空间发展规划的教学和研究工作。E-mail: 21cnyjs@163.com



展开

摘要
以淮南市、淮北市4次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运用ArcGIS软件对案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进程进行可视化表达和计量分析,揭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特征。通过对不同时点、不同用地类型的叠置分析,基于城市主要用地类型间的置换规模、频度、广度、强度及空间邻近关系,总结出商—居置换重构、商—工置换重构、居—工置换重构、工—居置换重构4种空间重构模式。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以商—居置换重构和居—工置换重构为主,其空间置换面积大、频率高。最后,分析了经济发展、产业演替、体制改革、城市化、环境保护以及城市规划6个因素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内部空间重构是一种自我修复过程。

关键词:空间重构;模式;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市;淮北市
Abstract
Based on charts of four present urban planning land uses in Huainan city and Huaibei city, and with the aid of Arcgis software, the process and features of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al evolution in coal source-based cities are disclosed by performing visualization presenta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process of spatial structural evolution in the two cities. By overlaying analysis on different time point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use, four spatial reconstruction patterns a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replacement scales, frequencies, extents, intensities and spatial adjace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main types of land uses in the cities, i.e., replacement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mmercial—residential lands, replacement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mmercial—industrial lands, replacement and re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industrial lands, and replacement and re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residential lands.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present coal source-based cities mainly focus on the replacements and reconstructions of commercial—residential lands and those of residential—industrial lands due to their large replacement areas and high frequencies. In conclusion, the influences on the spatial reconstructions in coal source-based cities have been analyzed in six aspects, i.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uccession, system reformation,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urban planning. The internal spatial reconstruction is believed to be a self-repairment process for the coal source-based cities.

Keywords:spatial reconstruction;patterns;coal source-based cities;Huainan city;Huaibei city

-->0
PDF (4105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杨显明, 焦华富. 转型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以淮南市、淮北市为例[J]. , 2016, 71(8): 1343-135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8005
YANG Xianming, JIAO Huafu.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al resource-based ci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A case study of Huainan city and Huaibei city[J]. 地理学报, 2016, 71(8): 1343-135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8005
城市空间重构是空间要素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组与再结构化,既是一个空间过程,也是一种空间结果[1]。形式上表现为建筑和用地性质的转化,内容上包括物质元素的再结构化、社会元素的再结构化和制度元素的再结构化3个方面,本质是不同主体利益冲突下的空间利益再分配[2]。以企业为代表的资本力量、以政府为代表的权力力量和以居民为代表的抗争力量构成了城市空间重构的3个重要驱动因子。柴彦威等[3]认为单位是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缩影和核心组成,单位社区—单位居民—单位空间是解读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视角。学术界对中国煤炭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先期注重对煤炭城市社会结构的研究[4]、后期偏重于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演化机理[5-6]以及划规调控的研究[7],当前研究热点是对转型期城市内部功能空间和社会空间重构的研究[8-10],以更好地为城市规划、旧城改造、产业规划提供理论支撑,推进产城融合、城矿协调发展[11]。在点层面上,一些****对转型期以前阶段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形态、结构特征、成长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5, 12-14];杨显明等动态追踪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全生命周期阶段的空间形态演化,对比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异同,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因素[15-17]。面域层面上,梅林等[18]实证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演变动力、存在的客观问题,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的4条途径;张玉民等[19]强调通过加强城乡居民点合理规划来推进空间结构的重组。现有的研究在方法、内容等方面与非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趋同,偏重于从形态学视角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结构及演化,不足以明晰转型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转型和重构的特点、规律。
与非资源型城市相比,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内部结构、空间组织和城市功能以及空间演化等方面有其特殊性,进一步从微观视角探讨其内部空间的置换特征、路径、模式,有利于以宗地为对象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和旧城改造,更能深刻揭示转型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转型,为推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研究区概况

淮南市是典型的无依托型煤炭资源城市,1910年(宣统二年)开发大通煤矿,以大通集为基础形成淮南城市的雏形。到1930年,两矿一集(大通矿、九龙岗矿、田家庵集)构成淮南三镇,形成东部城市组团的主体;1950s和1960s先后依托八公山煤矿、谢家集矿、李嘴孜矿形成城镇,奠定了城市西部组团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百里煤城”的空间格局;1980s以后,东部老矿区及西部矿区部分矿井资源逐步枯竭,国家加大了对淮河北岸煤炭资源的开发力度,以潘二矿为基础形成了泥河镇,此后逐步扩展,最终形成了以袁庄为中心的北部城区组团;进入21世纪,通过城市规划,逐步引导城市空间向舜耕山以南地区发展,在空间上形成了相对松散的“三组团一新区”城市空间形态[20]。到201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110 km2、城区常驻人口接近114万[21]
淮北市是典型的有依托型煤炭资源城市,依托1950年设县的濉溪县濉溪镇逐步发展壮大。1957年开始开矿并设立濉溪市,相继依托烈山矿、沈庄、张庄、朱庄、相城、岱河、杨庄等煤矿新建了烈山镇、相城、杜集以及矿山集等煤矿城镇,形成“一城多镇”、离散布局的城市空间格局;1970年濉溪市更名为淮北市,市政府驻地移驻相城;1990s中期以后,城市化、新型工业化驱动相城、濉溪镇、杜集3大城镇空间扩展融合、烈山镇东扩,新建龙湖工业园、濉溪经济开发区、凤凰山工业园3大园区,形成“中空环形”城市空间形态[22]。到2011年,淮北城市建成区面积接近100 km2,城镇人口达76万[23]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案例城市4次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对比3次《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后进行归并,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矢量化和可视化表达,进而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得到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图;运用该软件叠置分析模块对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仓储用地、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个主要城市用地类型进行交叉叠置,得到淮南市、淮北市两个案例城市4类功能用地相互转化数据及空间分布图,进而揭示不同时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特征,总结空间重构的模式。

3 案例城市空间重构过程、特征分析

运用上述方法,参照已有的研究成果[15-17],得到案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图(图1)。进一步对案例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叠置、统计和分析,得到各个历史时期案例城市空间重构数据(表1)。结果表明:作为不同类别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市、淮北市城市空间重构发生时间、重构类型、数量、广度、频度、强度等方面,既具共性特征,也各有特点。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淮南市、淮北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注:引自参考文献[15-17],并作细微修改

-->Fig. 1Evolution of the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of Huainan city and Huaibei city
-->

Tab. 1
表1
表1淮南市、淮北市城区内部各功能用地面积相互转化情况(块、km2)
Tab. 1Trans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 land for Huainan city and Huaibei city
城市时间项目居住用地
置换工业
用地
居住用地
置换仓储
用地
商业及公共设
施用地置换居
住用地
商业及公共设
施用地置换工
业用地
商业及公共设
施用地置换仓
仓储用地
工业用地
置换居住
用地
淮南市1960-
1984年
重构斑块数量5
最小斑块面积0.0009
最大斑块面积0.0724
重构面积0.1033
平均面积0.0207
1984-
1996年
重构斑块数量1036
最小斑块面积00.0001
最大斑块面积0.10100.0572
重构面积1.25490.0829
平均面积0.01220.0138
1996-
2009年
重构斑块数量46611028646
最小斑块面积000000
最大斑块面积0.00200.00100.06890.21150.01110.0020
重构面积0.01260.00131.15720.49350.03170.0126
平均面积0.00030.00020.01050.01760.00530.0003
淮北市1962-
1980年
重构斑块数量11
最小斑块面积0.0006
最大斑块面积0.0926
重构面积0.3262
平均面积0.0297
1980-
1995年
重构斑块数量4177824
最小斑块面积00.000200.00070.00200
最大斑块面积0.00300.00020.00790.00750.02890.0030
重构面积0.00340.00020.68220.03240.04860.0034
平均面积0.00080.00020.00890.00400.02430.0008
1995-
2010年
重构斑块数量13731116641947
最小斑块面积00000.00010
最大斑块面积0.07940.02370.04320.10290.03200.0391
重构面积1.61700.21060.63170.61980.13340.4386
平均面积0.01180.00680.00540.00970.00700.0093


新窗口打开

3.1 1960s至1980s空间重构

与全国城市空间演化进程较为缓慢态势一致,本期案例城市空间扩展缓慢,在用地构成和用地扩展方面,都是以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导;受“重生产轻生活”指导思想的影响,煤炭资源型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程度较弱。淮南市居住用地比重由43.72%上升到56.98%、工业用地比重则由40.39%下降到27.96%、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比重从4.32%下降为3.3%,而仓储用地比重稳定在3%左右。因矿区职工人数增多,为了满足城市管理和居民就医、子弟上学的需要,在田家庵和谢家集中心城区兴建学校、增建医院,仅0.1 km2左右的居住用地转化为公共设施用地。同期淮北市居住用地比重由27.33%上升到48.97%、工业用地比重则由62.37%下降到37.59%,而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比重自3.88%下降到2.89%、仓储用地比重从6.42%下降为2.1%。因早期新城选择缺乏充分的科学论证,“压煤建城发展”导致城市空间扩展时工矿用地被居住用地所取代,以及濉溪老县城工业用地受挤压而逐步向城市外缘迁移(图2),约有0.3 km2的工业用地转化为居住用地。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1960s-1980s中期淮南市、淮北市城市空间重构
-->Fig. 2Reconstruction of urban space for Huainan city and Huaibei city from the 1960s to 1980s
-->

3.2 1980s至1990s中期空间重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增加,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导致商业用地增加,另一方面教育、医疗卫生需求促进用地空间扩展,空间重构的强度和频度逐步增强。但不同类型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亦产生分化:淮南市居住用地面积增幅不大、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工业用地比重上升了11个百分点,仓储用地比重增长1.7%,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扩张加快,用地比重上升到10%以上。空间重构主要以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取代居住用地为主,用地之间的转换主要发生在各个城镇中心地段的主要交通线附近。本期共计约1.255 km2居住用地转换为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0.083 km2工业用地转化为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同期,淮北市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仓储用地、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扩展面积不大,只增加了1%的用地比例,经济发展促使内城空间结构分异、“压煤发展”继续产生空间效应,形成以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取代居住用地为主、取代工业用地为辅,兼有其他用地类型相互转化的空间重构。本期共计0.68 km2居住用地地块转化为商业和公共设施用地、0.03 km2工业用地地块转化为商业与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转化为居住用地与居住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的面积大致相等。这类功能空间重构主要发生在相城和濉溪县城中心地段的主要街道,受城市规模的制约,转化的程度不及淮南市(图3)。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1980s-1990s中期淮南市、淮北市城市空间重构
-->Fig. 3Reconstruction of urban space for Huainan city and Huaibei city from the 1980s to 1990s
-->

3.3 1990s中期至21世纪初城市空间重构

1990s中期开始,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城市空间高速扩展,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频度、强度、广度增强,呈现“全面开花”态势。本期内,淮南市居住用地净增27.5 km2,用地比重增加到56.7%,工业用地增加面积不到5 km2,用地比重下降为27.6%;仓储用地持续减少,其比例约1.6%;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36 km2多,用地比例保持在10%水平。在中心城区内部高强度地发生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取代居住用地,“退二进三”加剧了工业用地间的空间置换程度,由前期的沿街线状分布转变为块状分布。同期,淮北市居住用地增加25.5 km2,用地比重上升约5%;工业用地净增 19 km2,用地比重维持在36.5%;仓储用地仅增加0.2 km2,而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净增面积达10 km2,用地比例接近15%。城区内部,商业用地置换居住用地,但受人口规模和经济成本的影响,转化的面积仅为淮南的1/2;因老城区工厂进园集中发展和房地产业在老城外缘扩展,在杜集、烈山、矿山集等矿区城镇和相城区、濉溪县城的边缘地带共约1.6 km2的工业用地转换为居住用地、约0.2 km2仓储用地转化为居住用地;城郊兴建工业园区导致约0.4 km2的居住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老城中心地带,约0.62 km2居住用地转化为商业用地(图4)。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1990s-2010s中期淮南市、淮北市城市空间重构
-->Fig. 4Reconstruction of urban space for Huainan city and Huaibei city from the 1990s to 2010s
-->

可见,两个不同发展类型、处于不同发展生命周期阶段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城市内部空间重构上共性与差异性并存:共性表现为空间重构起步的时间大体一致,且与全国城市发展进程相吻合;城市内部都存在4类用地间的置换重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用地之间相互置换重构类型不同——淮南市以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取代居住用地为主、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取代工业用地次之;淮北市则以居住用地取代工业用地为主,伴有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取代居住用地、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取代工业用地、工业用地取代居住用地,但用地间置换重构的类型、总量、强度、广度和频率都高于淮南,主要与城市早期选址的科学性有较大关系。

4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模式研究

城市空间是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等在空间上的投影[2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要素、资本要素、人口要素在空间上发生移动,加之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城市空间重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生产各要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的“生态位”发生变化,促使煤炭资源型城市内部各功能用地的数量和空间位置发生明显改变,推动城市内部空间格局的演化。本文基于对淮南市、淮北市两个案例城市内部主要功能用地的空间关系、形态特征以及组合情况,探讨和总结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模式与特征。

4.1 模式Ⅰ(商—居置换重构模式)

居住用地转换为商业用地是当前中心城区空间重构最为主要的类型(图5),其相互转化的强度及其空间效应、经济效应等,在不同等级、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有所差别:在大城市,居住用地转换为商业用地的规模大,空间上呈面状分布、经济发展驱动能力强、集聚效应大,CBD、城市商圈等为典型代表;在中小城市,用地置换规模小,空间上呈线状、段状甚至点状分布,经济发展驱动能力和空间集聚效应总量相对较弱,以商业街、步行街为代表。煤炭资源型城市多数以中小城市为主,城市内部用地结构较其他职能城市复杂。商—居重构表现为以中心城区商业活动中心所在的街道为基础,在以经济效应为调控手段的一系列机制作用下,居住用地向商业用地或商住混合用地转换,同时兼有其他用地类型向商业用地转化的过程,其结果在中观尺度上形成以居住空间为主、商业空间为辅的景观格局,但经济活动却以商业活动为主体(图5)。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商—居置换重构模式
-->Fig. 5The model of the commercial land into residential land
-->

水平空间上,商—居置换重构促使煤炭资源型城市原本功能混杂的用地格局逐步向以商业或商住用地为主、生产生活空间向商贸活动空间转变,小尺度内的空间均质性增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逐步形成和强化;垂直空间而言,商—居置换重构使煤炭资源型城市内部原本5~7层的建筑景观矮化为3~4层,且商住混合区出现垂直分异:1~3层为商用楼层、3~4层为办公楼层、以上为居住楼层;早前的生产、生活空间转变为商业活动空间,同时城市用地空间的投资强度以及产出强度增强,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
就案例城市商—居置换重构地块的空间分布来看,主要是沿中心城区的主要街道布局,在交通方便、人流集中的街角路口或商业集中街道呈线状、段状或块状团聚:淮南田家庵区主要沿国庆中路、朝阳路、人民路、洞山路呈块状、线状、段状分布,西部组团沿蔡新路、平山路线状、段状延伸;淮北则沿相城区淮海路、古城路、人民路、相山南路以及濉溪县城淮海路分布,成为城市人气最旺、经济活力最强的地方(图6图7)。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1995年和2009年淮南市居住用地转化为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地块空间分布
-->Fig. 6Location of the conversion of residential land into commercial and public facilities lands in Huainan city in 1995, 2009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71996年和2010年淮北市居住用地转化为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地块空间分布
-->Fig. 7Location of the conversion of residential land into commercial and public facilities lands in Huaibei city in 1996, 2010
-->

4.2 模式Ⅱ(商—工置换重构模式)

以轻工业为主体的联厂成镇城区内,工厂和居住区混杂布局,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退二进三”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企业外迁,内城改造启动,一部分工业用地因处于城市中心区或邻近街道,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经济效益显著,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成为商业街区的一部分,空间上呈散点状分布;或因城市规模扩大、早期城市布局选择不合理,原本处于城郊的工业用地逐渐与新城区融合,为满足新城区集聚的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商业活动频繁产生空间需求。鉴于工业用地的环境安全性,一部分工厂区被规划建成农贸市场、商贸区,以块状态势镶嵌在以居住用地为主体的城市空间内(图8)。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8商—工置换重构模式
-->Fig. 8The model of the commercial land into industrial land
-->

水平空间上,原本以单位制为主体、厂居合一的城市建筑景观演变为以商业用地嵌入居住用地的城市建筑景观;垂直方向上,原有低矮的工厂建筑逐渐增高为3~4层,早前的生产空间转化为商贸活动空间。这类置换重构地块在淮南市田家庵区西北部的城市扩展区、淮北市与濉溪县城市扩展融合区比较典型:朝阳中学附近,原有的机械厂、小型化工厂外迁,在原有空间上新建了建材城、农贸市场;淮北电厂、洗煤厂及纺织厂停产、迁建,部分厂区规划新建为盛世商贸城、淮北汽车城和汽车交易中心等(图9)。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921世纪初淮南市、淮北市工业用地转化为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地块空间分布
-->Fig. 9Location of the conversion of industrial land into commercial and public facilities lands in Huainan city and Huaibei city in early 2000s
-->

4.3 模式Ⅲ(居—工置换重构)

工业用地转化为居住用地是当前城市空间重构进程中最为普遍的现象。因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前期布局相对合理的一些工厂,包括纺织厂、机械厂、电缆厂、日用品加工厂等,受付租能力、环境保护政策的驱动向城市外缘迁移,留置“棕地”的位置不临街靠市,但土地受到工业污染小,宜居性好导致生产空间转化为居住空间,建成居住小区(图10)。尤其是那些前期选址不合理、城区压煤发展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既有早期城市内部的制造加工型工业用地转变为居住用地,也有处于城郊的重化工用地转变为居住用地。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0居—工置换重构模式
-->Fig. 10The model of the residential land replace the industry land
-->

水平空间上,原本以工业用地为主、居住用地为辅,厂居混杂布局的用地格局被以居住用地为主、商业用地为辅的用地格局所取代,建筑密度加大,成为当前城市空间重构的主流形式;垂直方向上,为降低土地成本,原有低层建筑演变为高层建筑,生产、居住、生活综合性活动空间转变为居住和生活相对单一的活动空间,这是新时期快速城市化的空间效应的表现。因早期城市选址不合理,城市与煤矿过近,淮北城区压煤发展。到了1990s城市快速扩展时期,为满足城市扩展的空间需求,在早期开发建设的烈山矿、相城煤矿、岱河煤矿、张庄煤矿、杨庄煤矿附近,包括电厂、煤炭选洗厂、化工厂在内的停产、在产工厂用地转变为居住用地;在相山区及濉溪县城,早期的纺织厂、机械厂、日化加工厂以及食品加工厂外迁,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腾地(图11)。同样,1980s在淮南田家庵区布局的一大批轻工业企业,到1990s末、20世纪初开始向城郊工业园区集中,原有空间转化为居住空间。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12010年淮北市工业用地转化为居住用地、居住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块空间分布
-->Fig. 11Lo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land into residential land and the residential land into industrial land in Huaibei city in 2010
-->

4.4 模式Ⅳ(工—居置换重构模式)

居住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是新型工业化空间效应的表现。工厂企业之间为能共享基础设施、降低成本,分享资源、技术、信息,加强合作,产生集聚经济效应[25],自1990s开始,全国兴起建设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集中发展区的热潮,煤炭资源型城市也紧随其中,导致城市空间不断扩张、重构。在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城市外缘,大量的非建设性用地和零散的乡村居住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同时在其附近建设集中安置区,形成以工业用地为主、居住用地为辅的用地格局(图12)。这也导致外部景观发生改变:水平方向上,农村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分散的建筑集中化;垂直方向上,原有的农地、低矮的乡村民居转化为有一定高度的工厂和居住区,其实质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空间效应。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2工—居置换重构模式
-->Fig. 12The model of the industrial land into residential land
-->

空间上,这种置换重构地块主要分布在城郊。在内城,一些发展态势良好、符合环保政策的工厂因扩大生产的需要,也会通过土地市场化交易将厂区附近的居住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但并非城市空间重构的主流。
以上4种空间重构模式是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的主要类型,其发生的空间位置、产生的空间效应、空间置换面积和发生频率等都有所差别(表2),这也不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所独有,在非资源型城市也存在。唯一的区别在于空间置换面积及置换重构的频率不同。
Tab. 2
表2
表24种空间重构模式的比较
Tab. 2Comparison of four space reconstruction models
重构模式性质发生的空间位置置换面积、频率空间形态特征
居—工置换重构模式置换型重构城市内部、外缘皆有
以内部为主
置换面积大
频率高
斑点状
商—居置换重构模式置换型重构城市内部置换面积较大、频率最高块状、现状、点状
商—工置换重构模式置换型重构城市内部置换面积小、频率低点状、块状
工—居置换重构模式扩张型重构城市外缘为主、内部为辅频率低面状、点状


新窗口打开

5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驱动因素分析

城市空间可以理解为一个容纳资源、人口、社会、环境各要素并产生作用的容器。按照哈维的空间生长理论,城市空间重构实质是城市空间的一种自我修复过程:当原有的城市空间要素出现阻碍城市空间生长情况时,就会动用包括经济的、环境的、政策的手段和途径对其进行修复,进而营造出利于城市生长的空间条件。只是不同的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阻碍因子不同,所采取的修复措施不同[26-27]。对于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城市空间修复,起主要作用的是经济杠杆,即土地利用冲突中各种利益集团间的博弈互动塑造了城市空间结构[28],通过土地租金的支付能力差异来实现空间竞争;制度因素对非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城市空间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有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城市空间扩展与重构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和驱动的结果[3, 29]

5.1 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重构的元驱动力;城市空间既是社会生产赖以存在的场所,也是资本循环增长的源泉[30]。随着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一方面城市居民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带动房地产、商业、文教、医疗卫生及关联产业的发展,空间需求类型和总量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改变,产生重构效应;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者用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量不断增加,工人村和旧城综合整治为主体的旧城改造进程加快,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新时期市场经营主体类型不断增多,尤其是外资以及民间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助推了城市空间重构进程。借用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将城市建成区各主要用地类型看作不同类别的斑块,用不同时期斑块多样化指数来反映案例城市空间重构情况,通过对淮南市斑块多样化指数(y)与GDP总量(x1)和工业产值(x2)进行趋势分析(图13),分别得到两者间的拟合关系式:
y=0.1296-0.0058lnx12+0.0475lnx1(1)
y=0.154-0.005lnx22+0.0384lnx(2)
两者的R2分别为0.999和0.8578,表明拟合状态较好,反映出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3淮南市城市用地斑块多样性指数与GDP、工业产值二元拟合关系
-->Fig. 13Fitting trend between urban land patch diversity index and GDP, industrial output of Huainan city
-->

5.2 产业结构演替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演替对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是微观的、具体的: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支撑其发展的资源存量不同、技术水平相异,产业结构和投入的主体生产要素各不相同,由此而产生的空间需求和空间效应相异,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不断重构。不同产业结构环境下,主体要素之间通过经济调制机制—不同产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来进行空间的重新分配,原来那些处在城区内的加工制造企业,诸如纺织工厂、印刷包装厂等,产品本身的附加值低,付租能力弱,在空间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被迫向城区边缘迁移,让位于产品价值较高、付租能力较强的金融业、商业以及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产业的扩散与集聚导致了空间的解构与重构[31];产业结构演替也导致人口就业空间、居住空间、消费空间的改变,加速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化重构和自我修复。同样,投资主体的变化(即有制结构不同)导致其所属企业的空间偏好相异,对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有别。以淮南市为例,城市用地斑块多样化指数(y)与工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指数(x)之间存在 y=0.3863+0.0905x2-0.2711xR2 = 0.9036)二元函数关系,表明随着所有制结构的演化,城市空间重构程度也在不断变化。

5.3 体制改革的影响

与非资源型城市一样,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是伴随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发生、深化的[1]。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产生重大影响的体制改革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后,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明确了自身在管理和经营活动中的身份,为寻求生产的最佳区位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必然展开空间竞争以争夺最优发展区位。城市土地由无偿划拨转为有偿使用后,不同生产活动主体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展开竞争,最后在经济调节机制下达成空间均衡,实现城市空间重构。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而言,住房制度改革由此产生的城市空间调整动力和体量不可小视:一方面住房商品化终结了单位福利分房的历史,进而瓦解了单位制为主体、厂居混杂的传统城市空间格局;另一方,福利分房制度的终结催生了市场化的城市开发和再开发[32],其结果是城市居住空间、消费空间及其它活动空间得以发展,加之开发商为降低生产成本、追求经济效益搞连片开发,加快了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重构,导致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的广度、频度、强度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5.4 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城市空间重构一定程度上又是城市化质量提升的必然结果与外在表现。中国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生、发展具有突发性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的基础上,短期内数以万计的非农人口进入矿区或“母城”,是依靠外力来实现城市化水平短期提升的,而当地的农村人口未能“被城市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本地农业人口沿着正常城市发展的轨迹逐步进入城市化阶段,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巨大的城市化驱动力,导致煤炭资源型城市人口规模剧增,由此产生相应的住房、交通出行、消费购物需求、休闲娱乐、文教医疗服务等需求,导致相应的城市用地空间扩张或调整,从而实现城市物质空间的重构。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能力、文化偏好的分化进一步促进城市社会的分层,从而推动社会空间的重构。

5.5 环境保护的影响

环境保护对当前城市空间重构,尤其是对生产性空间的调整有重大影响。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其工业结构中本身就包含了一些产生并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还有一些产生噪音干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工厂企业。在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早期,城市规模小,人口少、空间分散,企业的布局相对合理、科学,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原来城区的工厂、车间邻近甚至融入城市内部,由此而产生的环境后果必然导致其向城市外缘搬迁,从而导致空间的重构。

5.6 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市规划是城市经营管理者调控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具有刚性特征——在满足城市发展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一切的经济规律、个人行为偏好通通失去影响力:即经济调节机制对其不产生空间调整作用。典型的就是工业集中发展分区的规划布局,“一切厂家企业入园区”导致工业区位选址不再遵循级差地租导致空间分异的原则。同样产生影响的还有教育园区、居住区等,原本在自由竞争环境下的经济区位竞争活动必须接受城市规划的指导和制约。

6 结论与讨论

以淮南市、淮北市两市为案例,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重构过程的研究,认为:
(1)煤炭资源型城市内部空间重构始于1980s,空间重构的频度、广度、强度由弱到强,与非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相一致;空间重构有商—居置换重构、商—工置换重构、居—工置换重构和工—居置换重构4种模式,当前以商—居置换重构和居—工置换重构为主,其空间置换面积大、频率高,体现不出矿业城市生命周期阶段性的差异。
(2)城市内部空间重构是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自我修复行为,深受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替、制度演化、城市化、环境保护以及城市规划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驱动,内在本质是产业结构演替过程中不同经济活动对经济区位的竞争和重新分配。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和过程,本文主要以物质空间的重构为基础,以两种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为案例,能否揭示所有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的基本特征,值得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别和不同发展阶段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空间、社会空间的重构应各具特色,也值得深入探究,以更好地促进当前的转型发展。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Zhang Jingxiang, Luo Zhendong, He Jianyi.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Urban Spati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7: 31-34. [本文引用: 2]

[张京祥, 罗震东, 何建颐. 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31-34.] [本文引用: 2]
[2]Ma Xueguang, Wang Aimin, Yan Xiaopei.A study on land use conflicts in the uran spatial recon-struction process: Acase study of Guangzhou city
. Human Geophy, 2010, 25(3): 72-77.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目前,城市空间重构所孳生的土地利用冲突现象已成为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获得了学术界、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的高度重视,而对土地利用冲突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的探讨构成了后续治理途径研究的根本前提。本文基于城市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社会空间辩证统一的视角,以广州市为例,选取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广泛存在的旧城更新、工业用地置换和城中村改造等城市空间重构的重点领域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土地利用冲突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证实了空间调整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马学广, 王爱民, 闫小培. 城市空间重构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冲突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人文地理, 2010, 25(3): 72-77.]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目前,城市空间重构所孳生的土地利用冲突现象已成为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获得了学术界、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的高度重视,而对土地利用冲突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的探讨构成了后续治理途径研究的根本前提。本文基于城市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社会空间辩证统一的视角,以广州市为例,选取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广泛存在的旧城更新、工业用地置换和城中村改造等城市空间重构的重点领域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土地利用冲突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证实了空间调整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3]Chai Yanwei, Tana, Mao Zidan.Urban spatial reconstruction in citie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nwei
. Modern City Research, 2011(3): 5-9.
URL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表现为均质的城市空间向异质的多元的城市空间转变.单位转型是城市空间重构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单位的空间和社区特点对于构建单位退休者社区和基于新单位制的低碳城市空间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单位的制度因素和社会特征和居民迁居,对于重塑城市居住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单位居民迁居和单位隐性化作用是城市空间重构的中心环节.因此,基于单位视角解读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柴彦威, 塔娜, 毛子丹. 单位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 现代城市研究, 2011(3): 5-9.]
URL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表现为均质的城市空间向异质的多元的城市空间转变.单位转型是城市空间重构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单位的空间和社区特点对于构建单位退休者社区和基于新单位制的低碳城市空间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单位的制度因素和社会特征和居民迁居,对于重塑城市居住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单位居民迁居和单位隐性化作用是城市空间重构的中心环节.因此,基于单位视角解读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Jiao Huafu.Study on the evolution laws of the population natural structure of coal-dependent cities in
China, 2001, 21(4): 423-4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1.04.00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以淮南、淮北两个典型煤炭城市为案例 ,对煤炭城市的人口增长机制进行了研究 ,采用不同年份的人口普查资料对其人口的自然结构及其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初步概括了煤炭城市人口自然结构演化的基本特征。
[焦华富. 试论煤炭资源城市人口自然结构的演化特征: 以淮南、淮北市为例
. 经济地理, 2001, 21(4): 423-4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1.04.00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以淮南、淮北两个典型煤炭城市为案例 ,对煤炭城市的人口增长机制进行了研究 ,采用不同年份的人口普查资料对其人口的自然结构及其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初步概括了煤炭城市人口自然结构演化的基本特征。
[5]Ma Qingyu.Study on the Rational Layout of cities and towns in Mining Area
. City Planning Review, 1981(2): 20-31.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正 建国以来,随着采矿业的迅速发展,相应地出现了许多新的矿业城镇,全国煤矿区和金属矿区已设市的、已从1951年的11座发展到1979年的33座,其中煤矿城市25座,铁矿城市4座,有色金属矿城市4座。按城市人口规模分,5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10座,20—50万中等城市15座,20万人以下9座。1979年全国矿区城市总人口共1230万人,占全国城市人口的14.3%。 矿业城市是城市居民点一种特殊类型,它在城市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以及城镇分
[马清裕. 关于矿区城镇合理布局问题的探讨
. 城市规划, 1981(2): 20-31.]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正 建国以来,随着采矿业的迅速发展,相应地出现了许多新的矿业城镇,全国煤矿区和金属矿区已设市的、已从1951年的11座发展到1979年的33座,其中煤矿城市25座,铁矿城市4座,有色金属矿城市4座。按城市人口规模分,5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10座,20—50万中等城市15座,20万人以下9座。1979年全国矿区城市总人口共1230万人,占全国城市人口的14.3%。 矿业城市是城市居民点一种特殊类型,它在城市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以及城镇分
[6]Jiao Huafu.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coal resource-based city of China
[D].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1998.
[本文引用: 1]

[焦华富. 中国煤矿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
. 北京: 北京大学, 1998.]
[本文引用: 1]
[7]Gao Yicheng, Shen Yuming, Qiu Ling.Study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for Jincheng of Shanxi Provinc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7): 1231-1242.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基于对山西省晋城市城市空间演化的分析,采用空间相互作用中的潜能公式方法,研究城市规模的边际效益,对晋城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阶段进行判定,得出以下结论:① 晋城市空间增长方式以内聚为主的蔓延式增长,经济增长趋缓,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中心区发展动力不足,经济效率下降;② 晋城市空间演化处于一个较为稳定时期,短时期内不会出现阶段性演化,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其团块状形态;③ 晋城市空间结构重构应采取“精明增长”模式;④ 针对晋城市提出城市精明增长的途径有划定城市增长区、填充式开发与在开发和协调城市组团分工。
[高宜程, 申玉铭, 邱灵. 山西省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重构
. 地理研究, 2013, 32(7): 1231-1242.]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基于对山西省晋城市城市空间演化的分析,采用空间相互作用中的潜能公式方法,研究城市规模的边际效益,对晋城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阶段进行判定,得出以下结论:① 晋城市空间增长方式以内聚为主的蔓延式增长,经济增长趋缓,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中心区发展动力不足,经济效率下降;② 晋城市空间演化处于一个较为稳定时期,短时期内不会出现阶段性演化,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其团块状形态;③ 晋城市空间结构重构应采取“精明增长”模式;④ 针对晋城市提出城市精明增长的途径有划定城市增长区、填充式开发与在开发和协调城市组团分工。
[8]Xu Jili, Jiao Huafu.Social spatial structure model of coal city in mature period: A case study of Huainan City in Anhui Province
. Ecomomic Geography, 2014, 34(1): 61-6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基于“六普”分街区数据,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采用因子生态分析 研究成熟期煤炭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将其社会区划分为:①政府机关、知识分子及非资源型产业从业者居住区;②低学历、农业及贫困人口居住区;③一般工薪阶 层及退休人员居住区;④煤炭资源初加工从业者聚居区;⑤煤炭资源开采与勘测从业者聚居区;⑥煤炭资源深加工从业者聚居区.基于社会区的空间特征和实地调研 的经验研究,采用模型抽象法总结出淮南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为:“城—矿—乡”的三元结构特征和“东城—西矿—乡村边缘化”的空间隔离特征显著;“城区”呈 同心圆、扇形格局;“矿区”呈飞地型组团式格局;“乡村地区”呈边缘化离散型格局.
[许吉黎, 焦华富. 成熟期煤炭资源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
. 经济地理, 2014, 34(1): 61-6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基于“六普”分街区数据,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采用因子生态分析 研究成熟期煤炭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将其社会区划分为:①政府机关、知识分子及非资源型产业从业者居住区;②低学历、农业及贫困人口居住区;③一般工薪阶 层及退休人员居住区;④煤炭资源初加工从业者聚居区;⑤煤炭资源开采与勘测从业者聚居区;⑥煤炭资源深加工从业者聚居区.基于社会区的空间特征和实地调研 的经验研究,采用模型抽象法总结出淮南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为:“城—矿—乡”的三元结构特征和“东城—西矿—乡村边缘化”的空间隔离特征显著;“城区”呈 同心圆、扇形格局;“矿区”呈飞地型组团式格局;“乡村地区”呈边缘化离散型格局.
[9]Li He, Zhang Pingyu.Vulnerability of urban employment of mining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3): 751-76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253-9993.2008.01.026URLMagsci摘要
<p>利用&quot;脆弱性&quot;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对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具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从矿业城市社会就业的敏感性及其应对下岗失业问题的能力两方面建立社会就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脆弱性评价指数模型对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敏感性普遍较高,不同矿业城市应对下岗失业问题的能力差异较大,二者之间并无明显相关关系,应对下岗失业问题能力的强弱在决定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程度方面作用更为明显;东北地区不同资源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差异较为明显,石油类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相对较低,煤炭类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普遍较高,老年期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普遍高于中、幼年期矿业城市。</p>
[李鹤, 张平宇.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分析
. 地理研究, 2009, 28(3): 751-76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253-9993.2008.01.026URLMagsci摘要
<p>利用&quot;脆弱性&quot;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对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具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从矿业城市社会就业的敏感性及其应对下岗失业问题的能力两方面建立社会就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脆弱性评价指数模型对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敏感性普遍较高,不同矿业城市应对下岗失业问题的能力差异较大,二者之间并无明显相关关系,应对下岗失业问题能力的强弱在决定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程度方面作用更为明显;东北地区不同资源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差异较为明显,石油类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相对较低,煤炭类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普遍较高,老年期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普遍高于中、幼年期矿业城市。</p>
[10]Wei Ye, Zhang Zhe, Xiu Chunliang.Social space structure of coal city in transition: A case study of Fuxin City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7): 850-857.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作为煤炭工业城市,阜新市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中,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以及演变特征与国内外通常关注的综合性中心城市的案例均有所不同。利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得第一手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得到阜新市社会空间结构的5个主因子,即贫困人口、"体制内"就业人员、(原)矿业人口、私营及个体从业者以及棚户区及老旧住宅居民等;利用改进的区位商方法结合GIS制图,展示了5个主因子的空间集聚状况;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提取出"体制内"就业人员聚集区、原矿业人口他转移地区、原矿业人口自转移地区(私营及个体从业者聚集区)、待改造棚户区、贫困人口高度集中区等5类社会区;最后根据这5类社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抽象出了转型中阜新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简化模型。探讨了阜新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认为原矿业人口的转移、铁路的分隔作用、资源开发的阶段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煤炭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问题、职业分化的体制因素等是促使阜新市独特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魏冶, 张哲, 修春亮. 煤炭城市转型中的社会空间结构: 以阜新为例
. 地理科学, 2011, 31(7): 850-857.]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作为煤炭工业城市,阜新市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中,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以及演变特征与国内外通常关注的综合性中心城市的案例均有所不同。利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得第一手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得到阜新市社会空间结构的5个主因子,即贫困人口、"体制内"就业人员、(原)矿业人口、私营及个体从业者以及棚户区及老旧住宅居民等;利用改进的区位商方法结合GIS制图,展示了5个主因子的空间集聚状况;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提取出"体制内"就业人员聚集区、原矿业人口他转移地区、原矿业人口自转移地区(私营及个体从业者聚集区)、待改造棚户区、贫困人口高度集中区等5类社会区;最后根据这5类社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抽象出了转型中阜新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简化模型。探讨了阜新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认为原矿业人口的转移、铁路的分隔作用、资源开发的阶段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煤炭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问题、职业分化的体制因素等是促使阜新市独特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11]Chen Xiaofang, Deng Fukang.The new mode of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for Suzhou urban, town and the coal mine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4, 30(9): 39-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260X.2014.17.018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从城矿乡一体化角度分析了宿州市城镇化发展现状,提出了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发展的愿景。优势条件主要表现在宿州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矿产资源开采 状况等方面,这些成为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重点指出了当前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城乡矛盾、城 矿乡之间的矛盾,两类矛盾导致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发展出现一些问题,文章针对这些不合理现象有目的的提出宿州城矿乡发展的新模式。
[陈小芳, 邓福康. 探索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0(9): 39-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260X.2014.17.018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从城矿乡一体化角度分析了宿州市城镇化发展现状,提出了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发展的愿景。优势条件主要表现在宿州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矿产资源开采 状况等方面,这些成为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重点指出了当前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城乡矛盾、城 矿乡之间的矛盾,两类矛盾导致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发展出现一些问题,文章针对这些不合理现象有目的的提出宿州城矿乡发展的新模式。
[12]Bao Shobai, Hu Zhaoliang, Jiao Huafu, et al.The Model of the Professional Mining City's Development.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0. [本文引用: 1]

[鲍寿柏, 胡兆量, 焦华富, . 专业性工矿城市发展模式.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本文引用: 1]
[13]Li Rong.From coal-mining city to shan-shui city: A case study spatial structure of Huainan city
[D]. Nanjing: Dongnan University, 2003.


[李荣. 从煤矿城市到山水城市: 淮南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
. 南京: 东南大学, 2003.]

[14]Fan Jialong.Theory and empirical stud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in coal dependent city: A case study on Huainan
[D]. Wuhu: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2007.
[本文引用: 1]

[樊家龙. 煤矿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淮南市为例[D]
.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2007.]
[本文引用: 1]
[15]Yang Xianming, Jiao Huafu, Xu Jili.Study on the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Huainan city's spatial expansion from the embryology perspective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5): 563-570.
URL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p>以淮南市为案例,结合历次城市规划用地现状资料和产业发展数据,利用GIS 技术平台,对不同考察时点淮南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叠加对比研究、测算不同时期城市空间扩展形态紧凑度、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指数,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2 个方面考察了淮南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作为无依托型煤炭城市,淮南城市空间发展经历了散点发展、节点集聚扩展、飞地拓展、轴向延伸、内向填充、整合优化、区位再造7 个阶段,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取向和圈层结构特征;在空间扩展过程中,深受资源分布的控制和煤炭产业的影响,城市空间围绕煤炭企业为中心生长扩展,导致城市空间从紧凑形态向分散发展,经多次嵌套填充、优化调整,再次向紧凑形态演化。分析认为,淮南在不同演化阶段,影响城市空间生长的主导因素有所差异:资源状况和通勤条件主导发生期城市空间形态、成长期受国家能源战略和交通运输的引导、中兴期则以产业结构演替为主导因素、转型期深受空间经济相互作用引导和规划调控的影响。</p>
[杨显明, 焦华富, 许吉黎. 基于发生学视角的淮南城市城市空间生长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 地理科学, 2014, 34(5): 563-570.]
URL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p>以淮南市为案例,结合历次城市规划用地现状资料和产业发展数据,利用GIS 技术平台,对不同考察时点淮南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叠加对比研究、测算不同时期城市空间扩展形态紧凑度、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指数,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2 个方面考察了淮南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作为无依托型煤炭城市,淮南城市空间发展经历了散点发展、节点集聚扩展、飞地拓展、轴向延伸、内向填充、整合优化、区位再造7 个阶段,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取向和圈层结构特征;在空间扩展过程中,深受资源分布的控制和煤炭产业的影响,城市空间围绕煤炭企业为中心生长扩展,导致城市空间从紧凑形态向分散发展,经多次嵌套填充、优化调整,再次向紧凑形态演化。分析认为,淮南在不同演化阶段,影响城市空间生长的主导因素有所差异:资源状况和通勤条件主导发生期城市空间形态、成长期受国家能源战略和交通运输的引导、中兴期则以产业结构演替为主导因素、转型期深受空间经济相互作用引导和规划调控的影响。</p>
[16]Yang Xianming, Jiao Huafu, Xu Jili.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The coal resource-based cities: Taking Huainan and Huaibei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5, 30(1): 92-105.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5.01.008URL摘要
通过追踪淮南、淮北城市空间扩展,对比分析了中兴期和枯竭衰退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扩展过程、特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城市空间形态较为分散,都会经历"相对紧凑→分散布局→再度集聚"的演化过程、具有沿交通线轴向延伸的共性;都会经历飞地拓展、轴向延伸、内向填充、区位再造4个阶段,但无依托型煤炭资源城市初期还会经历缘矿建镇阶段;城市空间扩展总量、扩展速度、扩展强度方面又具有阶段性差异。城市规模的扩张主要依靠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的增长来推动,空间重构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逐步加强,并以居住用地取代工业用地、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取代居住用地两种形式为主。从影响因素角度看,资源禀赋与矿区开发建设、地形及地质条件、交通运输、技术进步、城市职能以及城市规划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共性影响。
[杨显明, 焦华富, 许吉黎. 不同发展阶段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对比研究: 以淮南、淮北为例
.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 92-105.]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5.01.008URL摘要
通过追踪淮南、淮北城市空间扩展,对比分析了中兴期和枯竭衰退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扩展过程、特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城市空间形态较为分散,都会经历"相对紧凑→分散布局→再度集聚"的演化过程、具有沿交通线轴向延伸的共性;都会经历飞地拓展、轴向延伸、内向填充、区位再造4个阶段,但无依托型煤炭资源城市初期还会经历缘矿建镇阶段;城市空间扩展总量、扩展速度、扩展强度方面又具有阶段性差异。城市规模的扩张主要依靠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的增长来推动,空间重构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逐步加强,并以居住用地取代工业用地、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取代居住用地两种形式为主。从影响因素角度看,资源禀赋与矿区开发建设、地形及地质条件、交通运输、技术进步、城市职能以及城市规划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共性影响。
[17]Yang Xianming, Jiao Huafu, Xu Jili.Study on the evolution model , proces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coal resource-based cities' spatial structure: A case study of Huainan city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3): 513-52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3010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p>以淮南市为案例,结合历次城市规划用地现状资料,利用GIS软件,动态追踪了淮南城市空间结构时空演化进程。结果表明: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城市空间形态较为分散,正逐步填充向紧凑布局演化;内部空间以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的增长为主,空间重构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加强,并以居住用地取代工业用地和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取代居住用地两种形式为主。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不同:发生期以城矿共生扩张模式为主,成长期以厂兴镇、联厂成镇、延伸扩展模式为主,中兴期以后多通过新区扩张模式来实现空间结构演化,自组织扩展模式贯穿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始终。最后分析了资源、自然环境、交通、产业结构以及城市规划等主要因素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p>
[杨显明, 焦华富, 许吉黎.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模式及影响因素: 基于淮南市的实证研究
. 地理研究, 2015, 34(3): 513-52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3010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p>以淮南市为案例,结合历次城市规划用地现状资料,利用GIS软件,动态追踪了淮南城市空间结构时空演化进程。结果表明: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城市空间形态较为分散,正逐步填充向紧凑布局演化;内部空间以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的增长为主,空间重构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加强,并以居住用地取代工业用地和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取代居住用地两种形式为主。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不同:发生期以城矿共生扩张模式为主,成长期以厂兴镇、联厂成镇、延伸扩展模式为主,中兴期以后多通过新区扩张模式来实现空间结构演化,自组织扩展模式贯穿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始终。最后分析了资源、自然环境、交通、产业结构以及城市规划等主要因素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p>
[18]Mei Lin, Sun Chunnuan.A study on reconstruc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coal resource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A case of Liaoyuan city
.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26(6): 949-952, 9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6.06.01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都 处于改革创新之中,城市空间结构需要优化和重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产业结构畸形、社会就业困难以及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等问题.结合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利用和空间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就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重构问题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以辽源市为例,对煤炭资源型城 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的构建和优化途径进行探索.
[梅林, 孙春暖. 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 以辽源市为例
. 经济地理, 2006, 26(6): 949-952, 9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6.06.01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都 处于改革创新之中,城市空间结构需要优化和重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产业结构畸形、社会就业困难以及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等问题.结合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利用和空间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就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重构问题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以辽源市为例,对煤炭资源型城 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的构建和优化途径进行探索.
[19]Zhang Yumin, Zhen Jiasu.Spatial restructuring pattern of coal resources based cities: A case study of Xiaoyi city of Shanxi province
.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0, 34(9): 82-85.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由于对煤炭的长期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城乡用地与产业空间布局混乱、产业结构畸形、自然生态破坏严重及人居环境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重组作为切入点,提出建设紧凑型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并以孝义市为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和途径进行探索。
[张玉民, 郑甲苏.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重组战略模式研究: 以山西省孝义市为例
. 城市规划, 2010, 34(9): 82-85.]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由于对煤炭的长期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城乡用地与产业空间布局混乱、产业结构畸形、自然生态破坏严重及人居环境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重组作为切入点,提出建设紧凑型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并以孝义市为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和途径进行探索。
[20]The Urban Planning Bureau of Huainan. Huainan City Planning (Revision) (2011-2030). 2012. [本文引用: 1]

[淮南市城乡规划局. 淮南市城市规划(修编) (2011-2030). 2012.] [本文引用: 1]
[21]Huainan Bureau of Statistics. Huain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1). Bejing: China Statistica Press, 2012. [本文引用: 1]

[淮南市统计局. 淮南市统计年鉴(2011).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本文引用: 1]
[22]The Local Chronicles Office of Huaibei. Huaibei Local Chronicles (Pressed in electronic draft). Beijing: FangZhi Press, 2012. [本文引用: 1]

[淮北地方志办公室. 淮北地方志(电子稿).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2.] [本文引用: 1]
[23]Huaibei Bureau of Statistics. Huaibei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1). Hefei: Huangshan Publishing House, 2012. [本文引用: 1]

[淮北市统计局. 淮北市统计年鉴(2011). 合肥: 黄山书社, 2012.] [本文引用: 1]
[24]Li Xiande, Bai Guangrun.Study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space in Shanghai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 Modern City Research, 2008(9): 1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6000.2008.09.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转型期间,上海城市空间重构主 要表现在郊区化、城市土地利用优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新城市空间浮现、公共空间失落、历史文化街区消亡等方面。影响上海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主体是政府、 企业、个人。政府通过制度和政策经营城市空间,企业通过市场实现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个人主要通过对居住空间选择等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制度变迁、技术进 步、经济发展、居民活动共同驱动着上海城市空间重构。
[李仙德, 白光润. 转型期上海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探讨
. 现代城市研究, 2008(9): 1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6000.2008.09.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转型期间,上海城市空间重构主 要表现在郊区化、城市土地利用优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新城市空间浮现、公共空间失落、历史文化街区消亡等方面。影响上海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主体是政府、 企业、个人。政府通过制度和政策经营城市空间,企业通过市场实现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个人主要通过对居住空间选择等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制度变迁、技术进 步、经济发展、居民活动共同驱动着上海城市空间重构。
[25]Miao Changhong, Wei Yehua, Lv Lachang. New Economic Geography.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1. [本文引用: 1]

[苗长虹, 魏也华, 吕拉昌. 新经济地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本文引用: 1]
[26]Chai Yanwei, et al.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City Geograph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2. [本文引用: 1]

[柴彦威, .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本文引用: 1]
[27]Harvey D.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 Oxford: Bsil Blackwell, 1973: 181.
https://doi.org/10.2307/195842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No abstract provided.
[28]Cox K R, Johnston R J.Conflict, Politics and the Urban Scene
. London: Longman, 1982: 13-25.
URL [本文引用: 1]
[29]Wu Fulong.Urban restructuring in China's emerging market economy: Toward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 Regional Research, 1997, 21(4): 640-663.
https://doi.org/10.1111/1468-2427.00106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peculate on the urban restructuring process in China’s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 that a broad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much needed to develop hypotheses for further empirical studies. This paper draws its insights from relevant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capitalist cities, in particular, 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of the urban process and capital switching, the structure of building provision and the creation of a rent gap,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Summarily, it suggests that the basic logic of prod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socialist city requires a specific way of coordinating — through economic planning and a specific configuration — the state work-unit system. Manifested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was project-specific development. The structural tendency to disinvest in developed land has engendered a rent gap, which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hase of redevelopment in reforming socialist economies. Urban restructuring in the recent emerging market economy, which mainly involves decentralization, reorganizing the produc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an increasing local-global link through overseas capital, is understood through this perspective. The post-reform built environ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land-use restructuring and polycentric development. It is argued that the physical reshaping of Chinese cities can be understood with respect to the redefinition of property rights, hence, capturing the rent gap by the main actors — state work-units, municipalities, the central state, real-estate investors, original residents and farmers. By its nature, the process favours big builders who have either de facto rights over existing urban land property or huge capital that enables them to ‘wipe out’ small owners. Western experience of gentrification reminds us that social problems may be created during the process, which calls for continuing insights to shed light on urban restructuring in post-reform China. L’objectif de cet article est de spéculer sur le processus de restructuration urbaine durant la période de transition de la Chine à une économie de marché. Les études précédentes suggèrent qu’un modèle théorique large est absolument nécessaire pour développer des hypothèses pour des études empiriques additionnelles. Cet article tire ses idées des études des villes capitalistes contemporaines, en particulier des analyses d’économie politique du processus urbain et du tranfert de capitaux, de la structure de la provision de b09timents et de l’écart entre les loyers, et de l’analyse institutionnelle des droits de propriété. Succintement, cet article suggère que la logique fondamentale de la production dans le contexte d’une ville socialiste demande une méthode particulière de coordination — par la planification économique et une configuration spécifique — le système d’unité de travail de l’état. Le développement spécific de certains projets était manifeste dans la production de l’environnement urbain. La tendance structurelle au désinvestissement des terres développées a produit un écart dans les loyers, qui a créé une base pour une phase de redéveloppement des économies socialistes en réforme. La restructuration urbaine dans l’économie de marché naissante, qui implique principalement la décentralisation, la réorganisation de la production de l’environnement urbain, et, de plus en plus, un lien entre le local et le global gr09ce au capital d’outremer, peut être comprise dans cette perspective. L’environnement urbain d’après les réformes est caractérisé par la restructuration de l’aménagement du territoire et le développement polycentrique. Cet article soutient que le remaniement physique des villes chinoises peut être compris par rapport à la redéfinition des droits de propriété, et l’écart des loyers est donc accaparé par les agents principaux — les unités de travail de l’état, les municipalités, l’état central, les investisseurs immobiliers, les résidents d’origine et les fermiers. Vu sa nature, ce processus favorise les gros entrepreneurs qui ont soit les droits de facto aux terres urbaines existantes soit des capitaux considérables qui leur permettent de ‘liquider’ les petits propriétaires. L’expérience occidentale d’embourgeoisement nous rappelle que les problèmes sociaux peuvent être créés durant ce processus, qui demande une attention continue afin d’expliquer la restructuration urbaine dans la Chine d’après les réformes.
[30]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
. Oxford: Blackwell, 1997: 15-35.
[本文引用: 1]
[31]Lv Weiguo, Chen Wen.Manufaturing industry enterpriss location choice and the urban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Nanjing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2): 142-145.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企业区位选择研究是从微观角度理解城市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 本文构造了一个制造业区位选择作用于城市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 并以南京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理论框架的 基础上, 首先采用计量模型检验了制造业企业郊区化扩散和重新集聚一系列影响要素, 其次 从要素空间分布及集聚经济的角度分析制造业的扩散和集聚的微观行为对城市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由于土地有偿使用、城市外围交通改善、政府&ldquo;退二进三&rdquo; 的规划管理、城市开发区建设等因素的作用, 南京制造业明显的郊区化扩散和集聚, 对南京城市的郊区化 和空间重构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 污染密集型制造业较其他制造业具有更加强烈的郊区化趋势, 这对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p>
[吕卫国, 陈雯. 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与南京城市空间重构
. 地理学报, 2009, 64(2): 142-145.]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企业区位选择研究是从微观角度理解城市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 本文构造了一个制造业区位选择作用于城市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 并以南京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理论框架的 基础上, 首先采用计量模型检验了制造业企业郊区化扩散和重新集聚一系列影响要素, 其次 从要素空间分布及集聚经济的角度分析制造业的扩散和集聚的微观行为对城市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由于土地有偿使用、城市外围交通改善、政府&ldquo;退二进三&rdquo; 的规划管理、城市开发区建设等因素的作用, 南京制造业明显的郊区化扩散和集聚, 对南京城市的郊区化 和空间重构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 污染密集型制造业较其他制造业具有更加强烈的郊区化趋势, 这对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p>
[32]Wu Fulong, Li Zhigang.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rogress and space in subdistricts of Shanghai
. Urban Geography, 2005, 26(2): 137-166.
https://doi.org/10.2747/0272-3638.26.2.13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Social space in urban China has been experiencing fundamental reorganization in line with economic reform. This paper aims to develop a conceptual framework concerning the processes of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s well as to shed light on major outcomes of differentiation. Specifically, we examin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spaces of subdistricts (jiedao). The processes of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clude the revealing of historical legacies of inequalities that existed prior to the socialist city and the inequalities forged under socialism, fragment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housing provision, the market economy of urban development,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At the subdistrict level, these processes are interacting and reinforcing each other and creating new social spaces in urban China. Through comparing the demographic composition of selected subdistricts, spatial inequalities among these districts are reveale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sp...
相关话题/城市 空间 社会 矿业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