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评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樊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版权声明:2016《地理学报》编辑部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展开


-->0
PDF (250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樊杰. 《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评介[J]. , 2016, 71(8): 1472-1472 https://doi.org/
“十三五”期间,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仍然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我国将在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础上,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产业转移是要素流动的体现,合理有序的产业转移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并改变生产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区域间的经济依赖关系,促使包括经济轴带在内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化。因此,合理引导产业转移是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和途径。基于这一思路,北京大学李国平教授等撰写的《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一书从产业转移和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出发,全面回顾我国产业转移和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历程,在不同视角和尺度下探讨了区域不同产业的转移特征和趋势,并提出以产业转移为路径的中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战略构想。纵观全书,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研究视角新颖。该书将产业转移与区域空间结构两者结合在一起,改变了以往多数研究只关注其中之一的研究思路。一方面,该书总结了影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五类主要因素,并基于区域发展阶段视角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创新性的整合和阐释;另一方面,该书对经典的产业转移理论及基于新经济地理的空间一般均衡理论框架所观察的相关逻辑机制进行梳理。在两者的基础上,构建了整合要素转移和产业关联两大集聚机制的空间经济模型,作为探求产业转移与区域空间结构相互影响的分析框架,在相关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
第二,研究内容全面系统。该书在不同视角和尺度下,全面系统刻画了中国整体、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产业转移和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和趋势。从分行业视角,该书对典型行业的产业转移与空间结构演化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多角度展示了区域产业转移对中国空间结构特征变迁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从不同空间尺度,该书选取典型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包括城镇群、大都市圈和城市等不同空间尺度上,产业地理格局变化同样具有推动和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和方向的效应。相关成果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产业转移政策制定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经验依据。
第三,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决策价值。该书政策研究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出在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导向下,中国未来应继续坚持自东向西的区际产业转移推进路径,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大区层面,东部沿海地区应重点推动区域内部优势分散化的扩散式转移,促进空间格局继续向“多核心、网络化”演化;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应积极推动空间格局由“点轴”向“网络化”演化。在都市圈层面,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作为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优化开发区域,产业转移推进的重点是在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构建基于价值链分工的区域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相关政策建议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产业转移政策制定提供了决策支撑。
该书以理论创新为指导,以实证分析为抓手,遵循由理论研究到实证分析、由宏观到微观的基本原则,力图在多个空间尺度以及不同视角下对近年来我国产业转移和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和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对产业转移助推下的区域空间结构变迁过程进行了深入刻画,进而提出面向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产业转移路径及其政策。该书不仅可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及产业转移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也对国家和各地区管理部门、以及区域经济和经济地理领域的研究者与研究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相关话题/优化 空间 经济 政策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