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 and performance transmission paths of different types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industrial enterprises
WANG Mingyue,1, LI Yingming,1,2, WANG Zitong1,2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20-09-9修回日期:2020-12-28
基金资助: |
Received:2020-09-9Revised:2020-12-28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汪明月,男,江西南昌人,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绿色技术创新与环境治理政策。E-mail: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PDF (0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汪明月, 李颖明, 王子彤. 工业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内在关联与绩效传导路径[J]. 资源科学, 2021, 43(8): 1534-1548 doi:10.18402/resci.2021.08.03
WANG Mingyue, LI Yingming, WANG Zitong.
1 引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时,生态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和气候变暖等问题层出不穷[1]。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优化产业和经济结构,必须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2]。绿色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只有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才能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筹融合[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可以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原材料和废物的循环利用,是解决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4,5]。然而,当前企业还未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多数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动力不足、能力不强[5]。为此,如何提升企业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成为****、决策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生产的环境污染可以被看作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有效证据,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或利润[6]。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通过减轻污染物排放强度,可以有效降低生产的隐性成本,即改善企业的环境绩效[7]。Hojnik等[8]的研究揭示,企业技术创新是经济技术现代化的过程,降低了企业生产的环境负效应,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绩效。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生产的非期望产出,其作为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方式,还能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9,10]。企业是重要的市场载体,绿色技术创新是企业重要的经济行为,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则是企业决策其经济行为的重要参考依据。为此,要让企业自发投入到绿色技术创新中,首先需要在理论上弄清楚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经济收益的路径,识别出其传导路径上的重要因素。
已有的研究中,通常将绿色技术创新归为3种类型,即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11,12]。很多研究表明,尽管不同类型的绿色技术创新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在改善企业经济绩效方面具有共同的特性[13,14]。现实的管理实践中,许多制造型企业也关注到了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是大部分市场主体追求的重要目标,如果采取绿色技术创新策略能够获得相对同行竞争者更多的经济绩效,那么这样的策略也将成为企业愿意采取的模式。创新的本质在于优化生产函数,绿色技术创新也不例外[11]。然而,正如Xie等[14]研究指出的,绿色技术创新转化为经济绩效依赖于许多内在机制和外在条件。创新失败,即创新投入得不到有效收益来弥补的情况也受到了研究关注,特别是与重污染行业相关的企业,有必要就采取绿色技术创新策略后影响企业经济绩效的路径和路径上的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研究[15]。
围绕上述研究关注的问题,国内外****从不同视角展开了探索。关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路径研究方面,已有的文献主要将企业的环境绩效和市场竞争力作为重要的中介因素。例如,Dong等[16]、Long等[17]、Dangelico等[18]均认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最初是产生环境效益,通过改善生产的环境绩效来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Hojnik等[8]、Dong等[16]的研究认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收益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中创新的直接收益的产生与企业生产运营紧密关联,根本原因在于提高了能源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效率;创新的间接收益表现为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最为直接的体现为改善了企业的社会形象,优化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保障了员工的健康安全利益,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满意度等[19]。除此之外,Xie等[14]的实证结论表明,企业高大的绿色形象能够正向调节绿色产品与经济绩效的促进关系,这也侧面回应了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市场竞争的关系。
对于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的处理,已有研究的处理方式大致分为两种:①大部分研究将不同类型的绿色技术创新独立进行考虑,即认为它们之间的传导是不存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路径的分析。Triguero等[12]从绿色技术对环境作用出发,将企业绿色技术分归为3个层次,即末端治理型技术创新、清洁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Marin等[20]、Lin等[21]的做法也是将不同类型的绿色技术创新彼此独立分析,而不考虑两种绿色技术创新类型的关联性。②部分****通过更细致的研究指出了不同类型的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性。Oke等[22]、Li等[23]、Bigliardi等[24]的研究均表明,企业的绿色工业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Xie等[14]的研究结论也表明,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均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经济绩效,且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正向相关。因此,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符合一定的传导规律,这种规律的识别、判断对于加深对绿色技术创新升级的理解有重要作用。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于提升其环境绩效、市场竞争力及经济绩效有促进作用,且不同类型的绿色技术创新可能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符合一定的传导规律。然而,现有研究对于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的探索还不全面,对于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内在关系的关注较少。为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内含绿色技术创新升级的经济绩效改善分析的关系模型,以微观企业信息为研究样本,定量分析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环境绩效、市场竞争力及经济绩效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传导路径的相对重要性。本文旨在通过上述研究,深化对绿色技术创新过程的认识,为相关政策优化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假设
2.1.1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其经济绩效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一般技术创新的范畴,可以通过要素优化配置来改善企业的经济绩效[8]。绿色技术创新改善企业经济绩效的路径包括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获得绿色专利转化收益等。正如曲峰庚等[25]指出,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价值,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还有可能获得绿色技术专利转让的收益。Marin等[20]研究发现,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将有效降低不必要的生产成本,获得持续的比较优势,最终能够改善企业经济绩效。Dangelico等[18]认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够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与各类资源的消耗,而且部分绿色技术创新行为还能有效利用废料进行再生产,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除此之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社会责任的体现,能够获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信赖,赢得政策的支持、官方推广宣传等优势资源,通过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来改善经济绩效[14]。企业层面的绿色技术创新不仅能够赢得政府的信赖,也能够得到更多市场消费者的青睐,形成绿色产品溢价和品牌口碑[18]。
针对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而言,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能够显著提高创新主体生产废弃物的处理和降解能力,一方面,能够降低企业生产的合法、合规成本;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利用废弃物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进而提高企业生产的经济绩效。Li等[23]指出,有效的绿色工艺创新能够降低产品生产和废弃物循环再利用过程的能源和其他资源的使用强度,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通过绿色工艺创新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能源和其他生产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正是由于绿色工艺具有上述特性,故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进而提高产品生产的边际利润,也即提高了绿色工艺创新企业的经济绩效。绿色产品也具备一定的特性,表现为其强调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使用不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可被自然降解的材料,以此来完全改变或部分优化产品的设计;除此之外,绿色产品创新还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的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Qiu等[26]认为,企业绿色产品创新能够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并通过向市场供给新的绿色产品满足环保消费者的需求。绿色产品创新可以帮助企业顺利打开新产品市场,进而提高企业的营业收入和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产品开发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和产品销售收入;同时,绿色产品创新对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和企业形象均有正向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显著正相关。
H2:企业绿色工艺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显著正相关。
H3:企业绿色产品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显著正相关。
2.1.2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其环境绩效
环境绩效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进行阐述。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环境绩效涉及当前环境规制下的各种标准或者直接的管理指标,包括水质量、空气污染物排放、固体废物产生及噪声水平等[27]。这些环境指标通常是定量和标准化的,可以聚合成单一指标,或者作为衡量各种环境影响的加权指标[16]。从宏观层面来看,环境绩效是从系统、动态的角度评价了企业在污染控制、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恢复等方面的长期努力[27]。微观层面的环境绩效则刻画了企业生产的环境合法性。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以减少和治理污染、降低消耗、改善生态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统称,是技术创新的一种。为此,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都可以证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其环境绩效均能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对环境绩效的影响方式具体体现为:通过吸收、存储和降低生产末端的废弃物改善生产的环境绩效;通过改善生产工艺和流程,在生产过程中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间接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绩效;另外,通过直接使用环境友好型、低(无)毒材料可以在源头避免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针对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而言,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设备或装置对生产废弃物的吸收和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收集到的“废物”可以作为其他企业生产的原料,间接降低全社会生产对环境资源的压力,最终改善企业的环境绩效。企业绿色工艺创新改善环境绩效的途径包括:①提高能源、水、矿产等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资源的消耗;②工艺的改进能显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企业的环境绩效。绿色产品创新是最高级的绿色技术创新,一方面,其在满足产品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降低了生产的环境资源压力;另一方面,绿色产品生产、使用全生命周期的负外部性较小。正如刘贝贝等[28]的研究认为,无论何种类型的绿色技术创新,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自身的环境收益。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4: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其环境绩效提升。
H5:企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够促进其环境绩效提升。
H6:企业绿色产品创新能够促进其环境绩效提升。
2.1.3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其市场竞争力
企业市场竞争力如同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盈利能力一样,是较高水平的国际优势和资金流的体现。已有研究中,部分****以短期市场盈利能力(如投资回报率、净盈利、利润增加等)和长期增长潜力(如市场份额、现金流增长等)来衡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8]。理论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均表明,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中国很多企业崛起的机会窗口之一[29]。绿色技术创新也不例外,正如Porter等[30]所指出的那样,致力于环境技术创新的企业不仅可以以更低的成本适应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环境技术创新还能为其赢得市场竞争力。Singjai等[31]的研究表明,企业实施绿色战略有利于环境可持续性的创新,可以极大地帮助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在更长远的视角下,绿色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让企业获得相对的成本优势。在社会公众绿色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能够起到类似于广告的效应,有利于树立企业负责任的社会形象,进而提高创新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对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而言,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降低了生产的合法性成本,避免了因社会公众反抗所带来的损失,又可得地方政府的青睐,这些均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绿色工艺创新的引入,一方面,能够使单位产品的投入强度降低,很大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降低来自合法生产、社会融资等方面的约束。企业绿色产品创新能够开拓新市场,并使其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在进行绿色创新的过程中,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可以向市场消费者释放企业对自然环境的承诺的强烈信号,进而得以享受先行者的竞争地位[32]。正如Hojnik[8]的实证结果所揭示的那样,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间接效益与企业形象、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效益及员工满意度息息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关于产品、过程及管理的绿色创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改善产品质量,进而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7: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其市场竞争力提升。
H8:企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够促进其市场竞争力提升。
H9:企业绿色产品创新能够促进其市场竞争力提升。
2.1.4 企业环境绩效与其经济绩效
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的环境绩效改善将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生产成本和经济负担,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和市场竞争力[33]。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企业通过识别和利用环境机会,能够有效改善其经济绩效[34]。企业环境绩效的提高有助于其自身形象的改善,进而帮助企业拓展新的商业机遇和竞争优势[35]。除此之外,企业制定环境策略的能力能够正向影响组织能力,也将影响其环境绩效,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绩效[36]。Lin等[21]发现环境绩效指标与越南主要摩托车外企的财务绩效指标呈正相关。Nishitani等[37]发现无论公司对环境管理的立场如何,公司都可以通过改善环境绩效来提高财务绩效。
企业环境绩效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企业环境绩效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能够提升其市场竞争力;②随着资源和环境确权、市场交易等制度的确立,环境绩效将成为一类具有市场交换价值的商品;③企业环境绩效是响应国家号召和战略的体现,能够获得相应的支持和帮助,进而转化成企业的经济绩效。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归根到底也就是要实现绿色产品(服务)价值化。Wang等[38]的结果也实证了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之间存在转化的关系和路径。可以说在当前的时代,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环境绩效可以有效地转化为经济绩效。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0: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2.1.5 企业环境绩效、市场竞争力与经济绩效
首先,绿色技术创新企业进一步优化了要素的配置效率,进而能够在同等投入下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收益,或在同等收益的前提下,使得投入成本更低。相对于同行业竞争者而言,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拥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通常表现为较低的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质量、较低的环境污染及较好的企业形象,相应地这些能力又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包括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14]。绿色形象不仅是企业特有的资源,而且是一种杠杆性资源,能够将企业在同行竞争者中有效凸显出来,形成基于环境的领导声誉,以此获得先动优势,进而撬动其他资源,进而提升企业绩效[31]。基于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绩效及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可以发现采取绿色技术创新的企业在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产品环境影响及企业形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总体而言,环境绩效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能够显著改善企业的形象,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认可度,同时也能获得政府的青睐,进而有效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于企业市场竞争力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可以从内部作用机制和外部作用机制两方面进行解释。在外部作用机制上,首先,绿色技术创新企业通过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绿色化需求,进而通过差异化的战略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定价能力,以此改变企业的经济绩效;其次,市场竞争结构的特点表明,处于准入门槛较低、市场竞争激烈的产品或服务市场的企业只能获取最低程度的利润水平,而拥有较大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凭借自身市场控制能力,能够获得超一般水平的利润。在内部作用机制上,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往往具有较好的市场声誉,良好的市场声誉能够有效减少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进而改善企业的经济绩效;另一方面,竞争能力较强的企业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完全的问题,对企业管理者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以此获得较优的管理效率和经济绩效水平。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1:企业环境绩效与市场竞争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H12:企业市场竞争力与经济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2.1.6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
从环境治理的历史沿革中可以发现,末端治理是最早被提出和运用的,随后才出现绿色工艺创新与清洁生产概念[39]。末端治理技术创新是被动型的环境响应方式,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较小;绿色工艺创新是主动型的环境响应方式,在技术经济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因此,后者是前者的升级版[40]。随着末端治理技术的推广和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的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减排目标与减排压力会促进企业的绿色工艺创新。末端治理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目标控制污染物的化学、物理属性,能够为绿色工艺创新提供基础。从正面来看,末端治理技术创新能够激发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进而加大对绿色工艺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从侧面来看,末端治理技术创新挤占了企业的生产资金,促使企业寻找更为高效的创新模式,在满足生产合法性的同时提高综合效益[41]。
绿色产品创新以设计和研发更加环保的产品为目标,通过有机整合功能、绿色两大属性来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和使用过程)对环境产生的负向影响。已有的许多研究都发现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呈紧密关联的状态[14,21]。Li等[23]指出,企业在开展绿色工艺创新的过程中势必需要对内部的运营和管理流程进行系统化改造,以此实现提高各类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企业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Bigliardi等[24]进一步强调,企业绿色工艺创新行为能够通过开发新产品来培育竞争优势,进而帮助企业通过绿色产品创新生产出绿色产品。Tang等[42]的研究发现,企业绿色流程创新可以有效改善企业产品的质量,促进企业产品种类的增加,还能够生产出多样化的全新产品。基于这个分析,有理由判断企业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之间是显著正向关联的,即企业绿色工艺创新会激发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
从一般创新的规律可以看出,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再到商业模式创新,这些创新模式均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普遍认可,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也不例外。已有的研究中,大多将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与清洁工艺创新统称为绿色工艺创新[43],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之间的相关关系。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作为微笑曲线的3个状态阶段下的创新活动,创新附加值不断提升。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一定程度上强调生产废弃物排放的处理能力和动力的提升,同时也为合理利用废弃物提供了条件,为绿色产品设计和开发提供了基础。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与绿色工艺类似,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竞争优势、增加企业产品种类、降低企业生产的长期成本、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等路径来促进绿色产品创新[41]。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3: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与绿色工艺创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H14: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H15:企业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在上述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本文围绕研究目标,构建了内含绿色技术创新升级的经济绩效改善分析的关系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1概念模型
Figure 1A conceptual model of innovation and benefits of companies
2.2 数据样本
在收集数据之前,分两个阶段对所设计量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论证:在第一阶段,邀请课题组研究人员对问卷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人员的反馈对量表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以提高测量的清晰度和适当性;第二阶段,邀请实施绿色技术创新的企业部门经理就问卷内容的可读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预调研,并对问卷内容进行了二次修改和论证,尽可能降低问卷的社会称许偏差。考虑到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且能够保证样本的数量,本次调研的企业全部为工业制造企业。本文对除宁夏、新疆、西藏、香港、澳门及台湾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会城市的主要工业企业,包括石油化工、化学纤维、医药制造业、橡胶、速率、黑色金属等行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每个企业“受访企业员工数量”大于8名。为了保证数据的随机性,对28个城市的工业园区制造企业随机发放电子问卷。此次问卷调查持续的时间为2019年1—4月,总共向2000家工业企业发放了电子问卷,882家受访企业回复了邮件或者直接参加了问卷调查,剔除信息缺失和答案基本相同的样本,有效问卷的数量为642,有效率为72.789%。由于问卷的调研得到了部分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支持与帮助,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被调查者参与的积极性,有效降低了无回答偏差。在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中,受访对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占比15.421%;企业运营总监占12.773%;企业生产总监占24.455%;企业技术总监占22.118%;其他职位共计占比25.234%。从企业的在职员工数量来看,人数<20的企业占比为5.2%;20~300人的企业占36.6%;301~700人的企业占25.4%;701~1000人的企业占12.0%;1001~2000人的企业占15.7%;人数>2000的企业占5.1%。从企业的营业收入情况来看,收入<300万元的企业占比为9.1%;收入在(300万,1000万]区间内的企业占16.9%;收入在(1000万,2000万]区间内的企业占25.2%;收入在(2000万,1亿]区间内的企业占28.6%;收入在(1亿,4亿]区间内的企业占18.2%;收入>4亿元的企业占2.0%。可以发现,无论是从哪个变量来看,样本企业分布都较为离散,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为实证检验提供了较好的数据基础。
2.3 变量测度
本文所采用的量表均源自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测度工具,或者是以经典理论文献为基础,结合本文目标、绿色技术创新特征、工业企业实际情况设计修改。通过课题组成员背靠背式的单独翻译、邀请企业和同行专家咨询、小范围的预调查等方式,确保问卷与中国企业生产情景的有效融合。本文采用7点式的李克特量表对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市场竞争力、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进行测度,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比较不同意,4代表一般,5代表比较同意,6代表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EGT)主要参考Li[23]设计的量表,主要从提高生产污水排放的处理率、提高生产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置率、调整经营活动以再利用废弃物、提高生产废气的末端收集处置力度、提高对生产末端设备采购的力度5个方面进行测度(表1中EGT1-EGT5)。绿色工艺创新(PGT)主要参考Xie等[14]设计的量表,从加大环保工艺的研发投资力度、升级现有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采用绿色工艺规划支持系统、采用循环技术和材料进行测度(PGT1-PGT5);绿色产品创新(GPI)主要参考Ar[43]的做法,从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替代传统产品、提高和改善环境友好型包装、回收企业生产的废旧产品、倡导使用绿色产品标签4个方面进行测度(GPI1-GPI4)。环境绩效(GEP)主要参考Yook等[36]的作法,从减少了单位生产能源和水的消耗强度、废弃物排放达标率居同行领先水平、履行甚至加强了环境管理标准、减少了潜在危险物质的使用量、减少了环境事故发生频率进行测度(GEP1-GEP5)。市场竞争力(MCP)主要参考Huang等[44]设计的量表,从企业总体市场竞争优势比竞争者大、企业环境友好型市场形象比竞争者高、消费者对产品满意度比竞争者高、研发投入占比比竞争者高、产品市场份额提高比竞争者快进行测度(MCP1-MCP5)。经济绩效(GFP)主要参考Dong等[16]设计的量表,从企业产品质量提高比竞争者快、企业股本回报率提高比竞争者快、新产品盈利能力比竞争者领先、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提高比竞争者迅速、企业营运成本降低比竞争者更多来测度(GFP1-GFP5)。
Table 1
表1
表1潜变量的信度和效度
Table 1
构念 | 题项 | 因子载荷 | 组合信度 | 平均变抽取(AVE) | Cronbach’s α |
---|---|---|---|---|---|
EGT | EGT1 | 0.831 | 0.916 | 0.685 | 0.885 |
EGT2 | 0.847 | ||||
EGT3 | 0.828 | ||||
EGT4 | 0.801 | ||||
EGT5 | 0.831 | ||||
PGT | PGT1 | 0.799 | 0.901 | 0.646 | 0.863 |
PGT2 | 0.830 | ||||
PGT3 | 0.808 | ||||
PGT4 | 0.776 | ||||
PGT5 | 0.806 | ||||
GPI | GPI1 | 0.777 | 0.893 | 0.677 | 0.836 |
GPI2 | 0.807 | ||||
GPI3 | 0.806 | ||||
GPI4 | 0.896 | ||||
GEP | GEP1 | 0.815 | 0.899 | 0.639 | 0.859 |
GEP2 | 0.805 | ||||
GEP3 | 0.783 | ||||
GEP4 | 0.794 | ||||
GEP5 | 0.801 | ||||
MCP | MCP1 | 0.831 | 0.931 | 0.730 | 0.907 |
MCP2 | 0.820 | ||||
MCP3 | 0.933 | ||||
MCP4 | 0.847 | ||||
MCP5 | 0.835 | ||||
GFP | GFP1 | 0.831 | 0.895 | 0.632 | 0.854 |
GFP2 | 0.763 | ||||
GFP3 | 0.804 | ||||
GFP4 | 0.803 | ||||
GFP5 | 0.771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本文选取企业的年龄、规模、员工结构及营业收入作为控制变量。企业年龄通过数据采集年份与企业成立年份的差值来衡量,年龄越大的企业越有可能开展绿色技术创新,进而获得经济绩效;企业规模采用员工数量进行测度,员工人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知识储备和富裕程度,会影响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员工结构主要通过计算高级工程师与研究生学历员工所占比重来进行测度,是员工整体素质的体现,员工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管理经验积攒及隐形知识储备等,会影响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企业营业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资金富裕程度,是决定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的主要因素。
本文主要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来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来检定所设计量表的效度。表1结果表明,各题项的载荷系数均大于0.600;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市场竞争力、企业环境绩效、企业经济绩效的组合信度值分别为0.916、0.901、0.893、0.931、0.899和0.895,均大于0.700;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均为P=0.000,在0.00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可以确定上述量表均满足因子分析的前提,也说明收集的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市场竞争力、企业环境绩效、企业经济绩效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885、0.863、0.836、0.907、0.859、0.854,均大于0.800,说明所有变量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很好。从表2中也可以发现,平均方差萃取量的平方根(对角线上的6个数字),其值都要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进一步说明各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Table 2
表2
表2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矩阵
Table 2
变量 | AVE | STE | EGT | PGT | GPI | GEP | MCP | GFP |
---|---|---|---|---|---|---|---|---|
EGT | 5.400 | 0.698 | 0.828 | |||||
PGT | 5.504 | 0.771 | 0.472** | 0.804 | ||||
GPI | 5.481 | 0.830 | 0.345** | 0.482** | 0.823 | |||
GEP | 5.506 | 0.770 | 0.479** | 0.471** | 0.410** | 0.799 | ||
MCP | 5.126 | 0.895 | 0.421** | 0.423** | 0.359** | 0.454** | 0.854 | |
GFP | 4.949 | 0.918 | 0.322** | 0.388** | 0.283** | 0.427** | 0.614** | 0.795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 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性分析
表2给出了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企业环境绩效、市场竞争力、企业经济绩效及控制变量均值、标准误及相关系数。结果表明,6个变量的均值和方差都处在合理范围内,主要关键变量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部分关键变量与控制变量也相关,且相关系数均小于0.500。Harman单因素检验结果表明,在未旋转情况下,6个因子累计解释了总方差的67.434%,析出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35.159%,小于50%的判定门槛值,且因变量与自变量负载不同的因子,因此各关键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进一步检验发现,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10,容忍度TOF>0.1,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3.2 数据处理与假设检验
借助SPSS 25中的Process插件方法,检验本文假设。模型1主要是验证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与绿色工艺创新之间的关系;模型2主要是验证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产品之间的关系;模型3主要是验证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与企业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4主要是验证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企业环境绩效与企业市场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模型5验证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企业环境绩效、企业市场竞争力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所有的模型都加了4个控制变量,包括企业年龄、企业规模、企业员工结构和企业营业收入。表3给出了具体的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模型的F值均在0.00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Table 3
表3
表3回归分析结果
Table 3
绿色工艺创新 | 绿色产品创新 | 企业环境绩效 | 企业市场竞争力 | 企业经济绩效 | |
---|---|---|---|---|---|
模型1 | 模型2 | 模型3 | 模型4 | 模型5 | |
常数项 | 2.533*** | 2.256*** | 1.575*** | 0.589 | 2.434*** |
自变量 | |||||
末端治理技术创新 | 0.514*** | 0.466*** | 0.338*** | 0.204*** | -0.034 |
绿色工艺创新 | 0.177*** | 0.233*** | 0.187*** | 0.142** | |
绿色产品创新 | 0.179*** | 0.120** | -0.019 | ||
企业环境绩效 | 0.292*** | 0.200*** | |||
企业市场竞争力 | 0.496*** | ||||
控制变量 | |||||
企业年龄 | 0.028 | -0.044 | -0.013 | -0.006 | -0.020 |
企业规模 | 0.009 | -0.043 | -0.021 | 0.025 | -0.025 |
员工结构 | -0.020 | 0.035 | -0.042 | 0.106*** | 0.070* |
营业收入 | 0.033 | 0.003 | 0.018 | 0.033 | 0.028 |
检验值 | |||||
R2 | 0.228 | 0.256 | 0.339 | 0.330 | 0.423 |
F值 | 37.568*** | 36.350*** | 46.413*** | 41.270*** | 51.446***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表3中的模型1结果表明,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与绿色工艺创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β=0.514,P<0.001),即末端治理技术创新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绿色工艺创新,H13得到验证。模型2的结果表明,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β1=0.466,P1<0.001;β2=0.177,P2<0.001),说明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行为能正向促进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H14和H15得到验证。模型3的结果表明,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与其环境绩效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β1=0.338,P1<0.001;β2=0.233,P2<0.001;β3=0.179,P<0.001),说明企业的3类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均可以有效改善其环境绩效,H4、H5和H6得到验证。模型4的结果表明,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与其市场竞争力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β1=0.204,P1<0.001;β2=0.187,P2<0.001; β3=0.120,P<0.001),说明企业的3种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均可以有效改善其市场竞争力,H7、H8和H9得以证明;同时,企业环境绩效与其市场竞争力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β4=0.292,P<0.001),说明企业良好的环境绩效能够提高其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H10得以证明。模型5的结果表明,企业绿色工艺创新与其经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β2=0.142,P1<0.005),说明企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够直接显著改善其经济绩效,H2得到验证;同时,企业环境绩效、市场竞争力与其经济绩效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β4=0.200,P1<0.001;β5=0.496,P2<0.001),说明企业良好的环境绩效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均能改善企业的经济绩效,H11和H12得以证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与其经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说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还不能够直接改善经济绩效,H1和H3没有得到验证。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够显著改善其环境绩效、市场竞争力和经济绩效,这同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在此不再赘述。企业的环境绩效能够正向影响经济绩效的原因可能在于:企业环境绩效的提高降低了生产的合法成本,提高了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等;企业市场竞争力对经济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的可能原因在于通过差异化的战略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定价能力,降低风险成本和搜寻成本,以此改变企业的经济绩效。企业的环境绩效与市场竞争力正向相关的主要缘由在于: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高环境绩效企业被认为是企业社会责任强的表现,消费者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一定的偏爱,为此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同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升级的关系,这与现实情况也是相符合的,相对而言末端治理技术创新投入小、风险小,是很多中小企业倾向使用的治污方式;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有能力和动力进行更高级的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的最高阶段是开展绿色产品创新,能够从全生命周期维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需要低级绿色技术创新经验的积累和财力的支撑。为此,绿色技术创新有一个升级的过程,可以逐步推进。
3.3 中介效应对比
如上文所述,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不能直接改善经济绩效,表4的检验结果也验证了直接效益是不存在的([LLCI,ULCI]=[-0.131,0.062],其中LLCI表示置信区间的下界,ULCI表示置信区间的上界,如果置信区间不包含0,则表明这条路径显著存在)。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可能存在的间接效应(表4、表5)。特定路径的间接效应结果表明(表4):在15条间接路径中只有2条在统计水平上不显著(Ind 02:EGT→GPI→GFP、Ind 05:EGT→PGT→GPI→GFP),其余13条路径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在13条显著存在的中介路径中,Ind 04(EGT→MCP→GF)、Ind 01(EGT→PGT→GFP)、Ind 03(EGT→GEP→GFP)、Ind 10(EGT→GEP→MCP→GFP)、Ind 07(EGT→PGT→MCP→GFP)是最重要的5条传导路径。尽管在数值上可以看出路径的重要程度,但是差异在统计上是否显著需要进一步确定。为此,本文将任意2条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共有105种情形,删除差异不显著的路径后剩下37条路径(表5)。表4和表5的结果表明:①重要度排名前5的路径重要性的差异在统计水平上不显著(Bootstrap=5000次),即重要程度相当;②重要度排名第6以后的路径,其重要性与排名前5的路径开始出现显著性差异,例如,路径Ind 04比Ind 13(排名第7)的重要程度要大0.084,且显著成立;③在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的所有路径中,企业市场竞争力是所有中介因素重要程度最高的一类(大部分路径中均有MCP);④企业不同绿色技术创新的升级是产生高经济绩效的重要路径之一(表示绿色技术创新升级的路径Ind 01比其他路径高)。Table 4
表4
表4直接与间接效应检验
Table 4
路径效应 | 估计值 | 标准误 | LLCI | ULCI |
---|---|---|---|---|
总效应 | 0.386 | 0.049 | 0.290 | 0.483 |
直接效应 | -0.034 | 0.049 | -0.131 | 0.062 |
总间接效应 | 0.420 | 0.042 | 0.342 | 0.505 |
特定间接路径 | ||||
Ind 01:EGT→PGT→GFP | 0.073 | 0.030 | 0.015 | 0.133 |
Ind 02:EGT→GPI→GFP | -0.003 | 0.009 | -0.022 | 0.012 |
Ind 03:EGT→GEP→GFP | 0.067 | 0.019 | 0.032 | 0.107 |
Ind 04:EGT→MCP→GFP | 0.101 | 0.027 | 0.049 | 0.155 |
Ind 05:EGT→PGT→GPI→GFP | -0.004 | 0.011 | -0.026 | 0.016 |
Ind 06:EGT→PGT→GEP→GFP | 0.024 | 0.009 | 0.010 | 0.044 |
Ind 07:EGT→PGT→MCP→GFP | 0.048 | 0.016 | 0.018 | 0.081 |
Ind 08:EGT→GPI→GEP→GFP | 0.006 | 0.003 | 0.002 | 0.013 |
Ind 09:EGT→GPI→MCP→GFP | 0.011 | 0.005 | 0.002 | 0.023 |
Ind 10:EGT→GEP→MCP→GFP | 0.049 | 0.013 | 0.027 | 0.079 |
Ind 11:EGT→PGT→GPI→GEP→GFP | 0.008 | 0.003 | 0.003 | 0.016 |
Ind 12:EGT→PGT→GPI→MCP→GFP | 0.014 | 0.006 | 0.003 | 0.026 |
Ind 13:EGT→PGT→GEP→MCP→GFP | 0.017 | 0.006 | 0.008 | 0.031 |
Ind 14:EGT→GPI→GEP→MCP→GFP | 0.005 | 0.002 | 0.002 | 0.009 |
Ind 15:EGT→PGT→GPI→GEP→MCP→GFP | 0.006 | 0.002 | 0.003 | 0.010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Table 5
表5
表5间接效应比较
Table 5
路径比较 | 估计值 | 标准误 | LLCI | ULCI | 路径比较 | 估计值 | 标准误 | LLCI | ULCI |
---|---|---|---|---|---|---|---|---|---|
Ind 01-Ind 08 | 0.067 | 0.030 | 0.009 | 0.127 | Ind 04-Ind 14 | 0.096 | 0.027 | 0.044 | 0.151 |
Ind 01-Ind 09 | 0.063 | 0.031 | 0.004 | 0.123 | Ind 04-Ind 15 | 0.095 | 0.027 | 0.044 | 0.149 |
Ind 01-Ind 11 | 0.065 | 0.031 | 0.006 | 0.125 | Ind 06-Ind 08 | 0.018 | 0.009 | 0.004 | 0.038 |
Ind 01-Ind 14 | 0.069 | 0.030 | 0.011 | 0.128 | Ind 06-Ind 11 | 0.016 | 0.008 | 0.003 | 0.035 |
Ind 01-Ind 15 | 0.067 | 0.030 | 0.009 | 0.127 | Ind 06-Ind 14 | 0.019 | 0.009 | 0.003 | 0.040 |
Ind 03-Ind 06 | 0.044 | 0.016 | 0.015 | 0.078 | Ind 06-Ind 15 | 0.018 | 0.009 | 0.003 | 0.039 |
Ind 03-Ind 08 | 0.061 | 0.018 | 0.028 | 0.098 | Ind 07-Ind 08 | 0.041 | 0.016 | 0.011 | 0.074 |
Ind 03-Ind 09 | 0.057 | 0.020 | 0.019 | 0.096 | Ind 07-Ind 09 | 0.037 | 0.017 | 0.005 | 0.073 |
Ind 03-Ind 11 | 0.059 | 0.018 | 0.027 | 0.095 | Ind 07-Ind 11 | 0.039 | 0.016 | 0.008 | 0.073 |
Ind 03-Ind 12 | 0.054 | 0.020 | 0.015 | 0.094 | Ind 07-Ind 14 | 0.043 | 0.016 | 0.013 | 0.076 |
Ind 03-Ind 13 | 0.050 | 0.021 | 0.010 | 0.092 | Ind 07-Ind 15 | 0.042 | 0.016 | 0.012 | 0.075 |
Ind 03-Ind 14 | 0.063 | 0.019 | 0.027 | 0.102 | Ind 10-Ind 11 | 0.041 | 0.014 | 0.016 | 0.073 |
Ind 03-Ind 15 | 0.062 | 0.019 | 0.025 | 0.101 | Ind 10-Ind 12 | 0.035 | 0.014 | 0.011 | 0.066 |
Ind 04-Ind 06 | 0.077 | 0.028 | 0.022 | 0.133 | Ind 10-Ind 13 | 0.032 | 0.012 | 0.012 | 0.057 |
Ind 04-Ind 08 | 0.095 | 0.027 | 0.044 | 0.149 | Ind 10-Ind 14 | 0.044 | 0.013 | 0.023 | 0.073 |
Ind 04-Ind 09 | 0.091 | 0.028 | 0.034 | 0.147 | Ind 10-Ind 15 | 0.043 | 0.013 | 0.023 | 0.072 |
Ind 04-Ind 11 | 0.093 | 0.026 | 0.041 | 0.146 | Ind 13-Ind 15 | 0.013 | 0.006 | 0.003 | 0.026 |
Ind 04-Ind 12 | 0.087 | 0.028 | 0.031 | 0.143 | Ind 14-Ind 15 | 0.011 | 0.006 | 0.002 | 0.025 |
Ind 04-Ind 13 | 0.084 | 0.028 | 0.028 | 0.139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4 结论与管理启示
4.1 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概念模型,以调研获得的642家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系统论证了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及其向经济绩效传导路径的异同性。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提高其经济绩效。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被视为3项重要的组织资源,积极实施这3类创新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的环境绩效和市场竞争力,进而带来更大的经济绩效。
(2)企业环境绩效和市场竞争力是传导过程中的重要中介变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的可能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传导路径。间接传导路径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市场竞争力以提高企业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的改善也带来直接的经济绩效,包括降低生产的环境成本,也包括由于改善环境所带来的社会绩效和企业形象、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最终改善企业的经济绩效。
(3)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路径是显著存在的,即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的开展有助于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的衍生;同时,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类型的绿色技术创新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遵循一个不断高级化的演变规律。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一定程度上强调生产废弃物排放的处理能力和动力的提升,同时也为合理利用废弃物提供了条件,为绿色产品设计和开发提供了基础。绿色工艺创新能够为绿色产品创新提供相关要素,包括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及人力资本等,这也完全符合渐进式创新的内在规律。绿色工艺创新向绿色产品创新转化是创新升级的过程,也是创新附加值增长的过程,是企业获取经济收益的重要渠道。
(4)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的路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表现为绿色工艺创新能够直接产生经济绩效,而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只能通过间接路径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
4.2 管理启示
通过本文研究,提出以下几点管理启示:(1)对于企业而言:①需要将更多的人才、资金等要素配置向改善企业生产工艺和创新新产品领域,以此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对于面临资源限制的企业要优先关注绿色工艺创新,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向绿色产品创新延伸。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改善自身经济绩效的重要着力点。企业要通过各种可用的渠道来培育绿色形象,提高市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青睐程度,进而改善企业经济绩效。例如,利用广告、媒体、网络平台等来宣传其在绿色生产和绿色创新的实践,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声誉或绿色形象。
(2)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而言:①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充分发挥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②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开展面向技术应用的研究创新。③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创新上下游联动的一体化创新和全产业链协同技术发展模式。④引导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充分考虑创新联合体各方贡献,有效应对成果转化风险、创新失败风险等。
5 讨论与研究展望
5.1 讨论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进一步揭示了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之间的内在传导性。对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其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已有的研究大多聚焦到某一类绿色技术创新,或者将所有类型绿色技术创新进行“打包”处理,没有开展细分研究,更没有系统研究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在关联性。本文通过将绿色技术创新进行细化,并识别了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拓宽了已有研究的范围和广度。②通过识别更多的中介因素,探索了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的更多可能性。已有研究关于绿色技术创新是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经济绩效改善的分析还比较少,部分研究虽然对此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大多聚焦到改善环境绩效,没有系统研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的传导路径。本文发现在传导路径中除了环境绩效之外,企业市场竞争力也是重要的中介变量,是对已有传导路径分析的完善。③通过不同间接路径的比较,给出了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路径重要程度的优先序。已有研究主要回答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否改善了自身的经济收益水平的问题,但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通过何种方式来改善其经济绩效的分析还不系统,且对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路径的异同分析更少。本文系统对比了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工艺创新的可能路径,给出了路径的相对重要程度,是对已有研究的细化。5.2 研究展望
本文对于丰富绿色技术创新理论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优化绿色技术创新政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在研究对象、方法和视角方面尚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据此提出几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1)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绩效的路径。本文发现环境绩效、市场竞争力是两个重要的中介因素,然而,是否还存在其他中介因素还需进一步分析,中介因素的内在关联也需进一步分析。
(2)进一步讨论相关因素对经济绩效传导路径的干扰作用。本文的多中介变量模型属远程中介模型,对于外部环境动态性、企业高管环保意识等干扰因素的作用机理识别尚不清楚,同时对于企业所有制、规模、行业属性等内在特质的调节作用的研究也需进一步完善。
(3)进一步优化检验方法来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稳健性。未来需要进一步借助企业生产的实际数据和案例进行校验,并对现有的模型进行优化。
(4)进一步关注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未来需要进一步厘清在促进不同绿色技术创新升级换代、绿色技术创新向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转化过程中,政策如何通过影响市场均衡来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DOI:S0956-053X(19)30158-8PMID:31079654 [本文引用: 1]
In the last 15?years, eco-innovation has been able to raise the interest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policy makers. Parallel to the on-going debate on eco-innovation, the no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recently shaded - if not replaced - other concepts or approache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efficiency, eco-innovation included. This paper tackles the notion and rationale of 'eco-innovation' in today's debate among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t constitutes an attempt to clarify, and define the current and potential future role of eco-innovation also as a counterpart of circular economy. After analysing the most relevant scientific and policy literature on the subject, eco-innovation emerges as a still relevant and promising research field, with a larger scope than the circular economy one. It is therefore recommended that discussion and investigation on eco-innovation is pursued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waste management and resource flows, as outlined by circular economy, so a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global scale.Copyright © 2019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2]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016/j.jclepro.2016.06.002URL [本文引用: 5]
[J]. ,
DOI:10.1016/j.spc.2020.04.007URL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016/j.jbusres.2019.01.010URL [本文引用: 2]
[J]. ,
[本文引用: 2]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109/TEM.2015.2507585URL [本文引用: 8]
[J]. ,
DOI:10.1016/j.tre.2016.12.009URL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016/j.jengtecman.2013.11.001URL [本文引用: 4]
[J]. ,
DOI:10.1016/j.jclepro.2017.08.070URL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002/bse.v24.6URL [本文引用: 3]
[J]. ,
DOI:10.1162/108819899569368URL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016/j.respol.2013.10.015URL [本文引用: 2]
[J]. ,
DOI:10.1016/j.jclepro.2012.01.001URL [本文引用: 3]
[J]. ,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016/j.jclepro.2016.08.123URL [本文引用: 4]
[J]. ,
DOI:10.1108/14601061211272385URL [本文引用: 2]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002/csr.v27.1URL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2]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504/IJTM.2010.035978URL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257/jep.9.4.97URL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016/j.ijhm.2018.03.007URL [本文引用: 2]
[J]. ,
DOI:10.1016/j.spc.2020.12.031URL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162/108819899569368URL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007/s10551-007-9522-1URL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016/j.pursup.2017.09.001URL [本文引用: 2]
[J]. ,
DOI:10.1016/j.envdev.2017.06.003URL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016/j.jclepro.2018.04.013URL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016/j.ecolecon.2013.04.009URL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111/bjom.2010.21.issue-4URL [本文引用: 2]
[J]. ,
DOI:10.1002/bse.v27.1URL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016/j.sbspro.2012.09.144URL [本文引用: 2]
[J]. ,
DOI:10.1016/j.jclepro.2015.10.106URL [本文引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