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席建超1,2,
1.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Theoretical basis and key issues in a national tourism demonstrations base

XIJianchao1,2,
1.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收稿日期:2016-06-19
修回日期:2016-11-14
网络出版日期:2016-12-20
版权声明:2016《资源科学》编辑部《资源科学》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51)国家旅游局“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标准”项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席建超 ,男,河南确山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旅游城镇化和旅游环境效应研究工作。xijc@igsnrr.ac.cn



展开

摘要
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是新阶段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国家精品旅游目的地体系建立,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结合新阶段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的发展定位、发展要素、市场依托、空间布局、产业构成和管理运营六方面的趋势,系统分析了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要素构成,探讨了国家旅游示范基地选建涉及到的空间导向与科学基础、基地 “依托区”与“核心区”的关系处理、基地的准入标准与监测评估体系联动、基地的推广建设与国家全域旅游区推进协同、基地创建中利益主体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等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对指导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的规划建设和具体创建,推进国家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基地建设;准入标准;理论问题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demonstration destinations for tourism is important to improving construction of a tourism destination system,implementing strategies for global tourism and establishing reasonable regional tourism product systems. Clarifying the space form and access standard system of various nation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will deepen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of the Nation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 Combining six aspects of trends in new tourism destin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evelopment orientation,development factors,market relocation,spatial distribution,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this work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he nation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ying area and core area,and the science base and space orientation which may be involved in base selection. The framework of the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the basic space structure and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 are proposed. The paper also studies the scientific basis,spatial orientation,access standards,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 and core area,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of th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destination for tourism sele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milar demonstration destinations. Establishing a national demonstration destination for tourism greatly promote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This article will guid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destination for tourism in the new tourism development stage. It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nhancing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Keywords:national demonstration destination;background;theory;structure

-->0
PDF (1570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席建超. 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相关理论问题研究[J]. , 2016, 38(12): 2201-2209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12.01
XI Jianchao. Theoretical basis and key issues in a national tourism demonstrations base[J]. 资源科学, 2016, 38(12): 2201-2209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12.01

1 引言

自1978年旅游业起步以来至今,中国旅游业基本实现了向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旅游目的地体系也开始由点状景区为核心逐步向全域旅游发展。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扩展,一些问题也更加突出,包括:中国旅游目的地总体数量不足,特别是高质量旅游目的地短缺[1,2];旅游目的地产业地位突出,但是产业发展缺乏系统支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滞后,与旅游者期待不相适应[3-5];一些观光、休闲和专项旅游目的地游离在旅游监管体系之外,行业监管薄弱[6,7]等。旅游目的地培育是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领域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旅游学术界研究关注的焦点[8-10],也是全球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管理的重点[11]。对中国30多年旅游业发展而言,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创建是推进国家特色精品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和落实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2016年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创建的4项行业准入标准。因此,本文基于《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制定[12-14],在系统分析其提出背景、概念界定、核心内涵、总体架构的基础上,剖析其基本理论问题,以助于展现标准制定的基本思路,对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2 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的提出背景与意义

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制定背景,源于新常态阶段,旅游目的地建设转型升级和系统完善涉及到旅游吸引物、服务依托区、中转通道和区内通道等旅游目的体系建设的内容[15,16]。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下,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制定主要基于旅游业发展的以下背景。

2.1 发展定位:从战略性支柱产业向综合性战略产业提升

中国旅游业产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初的事业型接待阶段;20世纪90年代面向大众旅游的产业型快速提升阶段;2014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17]颁布后惠及全体国民旅游休闲事业型回归阶段;以及2015年以后的旅游新常态阶段。旅游业成为国家经济社会重要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繁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对外交往的重要桥梁。

2.2 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向多要素整合提升

从旅游业发展要素依托看,旅游目的地核心吸引物发展大抵经过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早期旅游目的地建设属于旅游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主要依托传统精品绝品旅游资源开发为基础,以旅游区建设为核心,主要以中国最早的两批国家5A级景区创建为标志;第二个阶段是自然人文环境+资本依托型发展模式阶段,主要依托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国家级旅游度假规划建设为重点,其标志是2015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定和全面推进。第三个阶段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依托旅游市场需求,联动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以及科学技术支撑等形成的复合型开发模式,主要以主题公园的规划建设为标志,如2016年建成的上海迪斯尼乐园。该时期,随着旅游核心吸引物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和城市旅游全面崛起,围绕市场主体,社会要素、环境要素、运营要素等得到全方位整合和提升,逐步形成全要素的发展推进模式。

2.3 市场依托:从域外市场向全域市场协同推进

传统旅游目的地主要以域外旅游市场为依托主体。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18],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实现小康型旅游大国目标。如果以年人均5次的出游率计算,未来旅游人次将达到60亿人次,国内旅游市场为中国旅游市场的主体。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随着19个国家级或区域级城市群的崛起,区域城市“同城化”趋势加快,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城市群市场为主体域内的休闲度假消费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旅游需求大众化、个性化、多样化、家庭化的形成以及区域性的互联互通网络的形成,将带动旅游市场联动和协同,并形成域内市场-国内市场-国际旅游市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态势。

2.4 空间布局:从景区(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拓展

现阶段,旅游目的地建设呈现出全方位开放开发,向内向外全面拓展态势。从外向拓展看,以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起点,“区域”旅游逐步向“流域”(长江)和“疆域”(“一带一路”) 扩展,这种更大规模尺度旅游统筹开发格局,不仅促进中国旅游业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更加快了旅游业对外开放开发进程,在国家区域战略和国际合作格局扮演先导先行的角色[19]。从向内深入看,传统旅游目的地产业空间格局也逐步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扩展,从以传统核心旅游景区为依托,逐步向“城区”(城市旅游)、“社区”(城镇或乡村)、“园区”(各种类型园区)全面推进和发展,这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5 产业构成: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产业向泛旅游产业转变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旅游+”的方面,重点以传统精品旅游景区旅游为核心,通过对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功能完善和复合提升,形成以旅游景区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集聚。另外一种是“+旅游”的方面,即从区域产业统筹发展视角,将传统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在区域内形成更大的产业分工协作,形成新型产业链,扩展产业面,最终完成产业集群,见图1。这是旅游业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的必然结果。如果说观光旅游是“一根针”,那么休闲度假旅游就是“万根线”[20-22]。以观光旅游规模容量为基础,以休闲度假消费体系为核心,实现区域范围内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的对接与联动,进而形成服务于千家万户,联动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的新的旅游产业链,并催生出巨大的旅游休闲产业集群,进而推动区域或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旅游产业功能区建立,形成新的以旅游空间消费为核心的产业集聚。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旅游产业融合体系
-->Figure 1Convergence pedigree chart of tourism industry
-->

2.6 管理运营:从行业管理向区域综合治理提升

全域旅游发展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需要建立全新的旅游治理模式。这是一个旅游管理体制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再逐步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其中最典型的是在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大力发展背景下城市居民和农民全民参与的跨界、跨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活动。这一新的旅游发展趋势,要求旅游目的地管理要逐步从原有行业管理,向全域依法治理转变,需要有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全体参与、各司其职,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23,24]

3 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的概念、内涵与要素构成

3.1 基本概念

综合国家“绿色”、“蓝色”以及“人文”等国家旅游示范基地行业标准的相关界定。 “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可以定义为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主打产品明确,旅游市场影响力大,旅游产业覆盖度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对全国旅游业发展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引领性作用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区域。

3.2 内涵特征

(1)以推进国家级特色精品旅游目的地建设为基本导向,推进国家旅游目的地建设,实现建设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和标准化的基本要求。这要求旅游目的地要具有类型多样、市场影响力高的复合型产品体系、多元化的高端精品接待住宿体系、规范化标准化行业管理体系、系统便捷方便的终端旅游交通体系以及自驾车散客旅游服务体系,最终推进旅游目的地区域城镇化乡村特色发展,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国际化水准,形成具有国家影响力或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精品旅游目的地体系。
(2)以完善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是旅游部门存在的现实基础,也是其基本社会职责和功能所在。但是与旅游目的地政府职能部门不同,旅游公共服务具有外向型特征。新常态下,核心旅游区向休闲度假化转型,并推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费从核心旅游区向周边城镇,乃至整个区域扩散,这要求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智能化消费,国际化提升的要求,推进在旅游区中较为成熟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模式向旅游目的地城乡扩展,把区域旅游消费价值最大化,塑造自身独特品牌形象,把旅游区吸引力逐步上升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的均衡发展。
(3)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地域空间集群集聚为抓手。“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现有旅游目的地建设模式,从传统的核心景区和中心城市的“点对点”发展,逐步向以旅游廊道为连接,向周边的“社区”、“园区”(乡村休闲观光园、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等)旅游全面拓展,实现“景区”、“城区”、“社区”和“园区”等的全域一体化和网络化提升。旅游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空间过程消费。这种旅游消费空间内涵和外延的拓展过程本质也是旅游消费链条的延伸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旅游产业链条延伸和旅游产业的集群集聚上。并呈现出两种主要空间模式:一是景区集聚型模式,即以核心景区或者主题公园为依托,联动城镇、乡村(社区)、园区以及其他休闲度假业态为一体的产业集聚模式;二是城市集聚型模式,以城市旅游化功能提升为中心,特别是通过“中央休闲区(RBD)来激发旅游集群效应”,包括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新城文化旅游区等。
(4)以构成全国地域分工协作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为终极目标。总体而言,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特征对旅游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基础作用。中国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三大地形阶梯的过渡区域以及三大阶梯和三大纬向构造分割的网状低矮区。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与国家生态脆弱区以及贫困人口集中区相对重叠,决定了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和发展导向及其在全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经过30余年的发展,旅游资源集聚区的主打旅游产品建设基本成型,且已经形成较大的市场影响力。现阶段,则需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进一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区域旅游业特色发展,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系列在主体类型划分、旅游功能设定和发展导向选择上强调和明确基地的主题特征,进一步强化和彰显了旅游业发展的地域特色,先期出台的绿色旅游示范基地、蓝色旅游示范基地、人文旅游示范基地和康养旅游基地4个行业标准代表了这种发展思路。

3.3 要素构成

国家旅游示范基地以推进国家级精品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目标导向,以旅游目的地城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为重点,以旅游产业链条完善和区域性产业空间集群集聚为抓手,最终建立全国性地域分工协作的特色旅游目的地体系,在基本架构上包含(图2):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旅游示范基地基本空间架构
-->Figure 2Basic space structure of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
-->

(1)空间基本形态。“基地”首先是特定地域空间的概念,在具体空间形态上,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包括3个空间要素,核心区(Core Area of Tourism Destination)、依托区(Supporting Area of Tourism Destination)以及连接两者之间的旅游廊道。其中“核心区”是能为旅游者游客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探险科普等旅游服务功能的各类国家级旅游区,主要以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基地为主。“依托区”指能够为核心区提供综合配套服务支撑的城镇、乡村和生态人文环境部分,这些区域要求旅游要素齐备、旅游产业链条完整,行政边界明确。当然,在两者间串联的旅游廊道不仅是交通廊道,也是风景廊道和产业廊道。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核心区、依托区以及旅游廊道等可能是一个或多个主要空间要素形态的有机组合。
(2)主要构成要素。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的推进重点是旅游目的地体系中,旅游区和城乡旅游公共服务均质化、一体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其中作为核心依托的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因此,需以示范基地为重点,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向旅游目的地区域扩展,并形成以依托区为核心,蔓延到依托城市、重要旅游社区、以及各种特色园区,如各种休闲农业园区、各种旅游科技、旅游工业园区等。这种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旅游公共交通服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公共安全服务、旅游公共环境服务、旅游公共救助服务等五方面(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旅游交通、旅游安全保障、信息和咨询、便民惠民、绿色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图3)。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旅游示范基地空间架构和要素构成
-->Figure 3Basic space structure and elements of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
-->

4 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4.1 示范基地选建的系统评估

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是具有国家示范意义和引领作用的旅游产业基地,因为其选建具有明确的空间导向和现实基础。通常从资源基础条件看,如果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基础较好,旅游资源丰富且禀赋较高,则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有比较优势的世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等。从现实看,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具有相当规模,并具有旅游综合服务配套较为完善的依托城市(镇);从未来发展潜力看,靠近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多的中心城市或城市群,有丰富的客源支撑等。当然,适宜区域空间选择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对比和科学评估。这种评估需要涉及三方面内容:①综合基础评估。包括区域(一般以地级市和县级市)旅游资源基础、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等;②旅游业发展现状评估。包括旅游业发展综合水平评估,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③未来旅游业发展潜力综合评估。重点评估旅游业市场潜力(譬如区域人口规模、潜力旅游市场需求)以及交通网络化和便利化程度等。

4.2 示范基地“依托区”与“核心区”的旅游公共服务延伸

“核心区”和“依托区”是基地最基本的两个空间组成要素,两者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核心区”主要以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及其他各类国家级旅游景区为主体,其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立较为完备,旅游经营管理较为标准和规范。而依托区因为主要依托传统的城镇和乡村,许多不具备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或者旅游公共服务功能不足。譬如,旅游标识标牌体系,对本地人其实是不需要的,对旅游者是获得地区旅游体验的重要符号。但是,因为在城镇和乡村地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涉及到交通、城管、市容、公安、消防、卫生、医疗、环境、电信、邮政等诸多部门,范围广、任务重,因此其推进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特别对于许多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基地推进过程中,“依托区”是关注的重点。当然在不同类型的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核心区”和“依托区”扮演的角色不同,推进重点也不尽相同,如表1所示。
Table 1
表1
表1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特征及其关注重点
Table 1Characteristics and emphases of nation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基地类型蓝色旅游示范基地绿色旅游示范基地人文旅游示范基地
区域特征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旅游业占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地位较低,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中优化提升区和重点建设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山地丘陵区,旅游业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是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区或者禁止开发区在中、东、西经济发达地和相对困落后地区都有分布、旅游业占GDP比例较高,是各地文化建设与传承的核心区
发展趋势


服务于区域城市群崛起和一体化进程,作为城市群休闲度假基地存在,是全面推进旅游国际化核心区,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引领区域服务业发展转型为发展重心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功能区建设以及旅游扶贫等重大国家战略,以旅游业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发展,以旅游主业化全域化推进为发展重心构建以旅游业引导文化旅游“产城”融合模式,以旅游引领产业发展

核心区和依
托区关系
一般属于典型的“小景区、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核心区(景区)仅仅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支点一般属于典型的“大景区、小城市”,核心区(景区)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有决定推进作用,城镇是景区的重要支点属于典型的的“景城一体”社区型景区模式,城市(镇)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相互融合
公共服务
重点
发挥核心区(景区)在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依托城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规划建设绿色旅游廊道以文化廊道串联起的文化社区


新窗口打开

4.3 示范基地的准入标准与监测评估体系

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准入和评价,都需要明确定量可比的各类指标以及相应的标准。从现有标准体系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性强制指标,必须达标;第二部分为一般要求条件,是可比较指标。第一部分主要包含空间要素组成和范围、旅游经济水平、生态环境条件。第二部分包含依托区城镇、依托城市(镇)基础设施、旅游交通、旅游安全保障、信息和咨询、便民惠民、绿色管理等指标要求。总体看来,重点是从旅游业发展基础和旅游公共领域可见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的。当然,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在选建后,围绕基地未来的发展目标设定,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考评体系。这要求在评价体系选择上,首先要保障指标数据可获取性,要有简便的方式获得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统计数据,另外所选择指标简明和通用,指标体系具有导向性和可比性。其次,要求随着《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实施,也要对重点指标,特别是对于强制性基础指标的空间要素组成和范围、旅游经济水平、生态环境条件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基地发展的不断变化。第三,作为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标准的准入指标体系,应该更加强调统一,阈值标准也要尽可能保持一致或在个别指标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切实维护国家级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的全局意义和权威性。最后,要积极促进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指标体系及其阈值标准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加快实现电子化和信息化,搭建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创新的平台,为国内外旅游者、各类投资者以及政府提供基本信息和参考,同时也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4.4 示范基地的推进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协同

这涉及到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关系。本质上,“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基地”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从现阶段看,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是贯彻落实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和核心抓手。
(1)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是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推进的手段。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是以国家5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或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和著名休闲旅游城市为依托的,是接待旅游者最为集中、旅游经济最为发达、旅游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最为完善、旅游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为深远、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矛盾最为集中、对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最为迫切的地区。
(2)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是全域旅游工作推进的示范区。从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看,需要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职能、空间、规划、建设、资源、管理、政策和营销等各领域进行全方位系统整合,以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所选择的许多旅游示范基地也是中国旅游综合改革重要试点区,可以说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旅游休闲城市是全域旅游发展创建的先行区。
(3)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是全域旅游工作推进的引领者。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重点在于区域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迄今为止,各地地方政府在旅游5A级景区创建和日常旅游区管理服务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以5A级旅游区成果经验为基础,以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为重点,全面推动旅游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是推进旅游业发展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

4.5 示范基地创建中核心利益相关者政府与企业关系处理

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的重点是完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由于特定行政区所辖范围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与景区内具有经营性旅游公共服务体规划建设不同,这种区域性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公益性质,应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满足旅游者和本地居民的共同需要,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从区域公共服务体系上,相关投资一般都强调政府主导和投入。但是完善的区域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仍然需要大量的投资。如果纯粹按市场机制,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旅游公共服务领域。因此这需要建立适应的合作模式,政府和市场要合理承担其应尽的责任。就政府而言,首先要建立公共导向的旅游发展政策,以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整合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通过与国家公共服务政策体系结合,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结合,与旅游业态创新和服务创新结合,拓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渠道,实现旅游公共服务最大化;最后,要结合旅游市场化的特点和程度,培育与之相对应的公共服务平台。如培育扶持自主独立的行业协会,促进其发展成为公共服务组织,承担相应的任务。例如,在旅游信息服务、宣传促销、安全保障等领域尝试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企业合作,把一些专业性的服务外包,通过政府招标采购,实现公共服务;直接面向市场的市场评估、信息收集和发布等公共服务,可以采取有价补偿机制,将政府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结合,形成市场化的准公共服务生产和供应机制等。当然,对于贫困地区而言,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要必须加大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税收和信贷优惠、对口支援等各领域的扶持和倾斜力度,妥善解决旅游示范基地依托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配套问题,

5 结论与讨论

结合《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制定[12-14],本文阐述了标准制定的背景,并就基本概念、核心内涵与要素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基地选建的科学基础与空间导向确定、基地 “依托区”与“核心区”的关系、基地的准入标准与监测评估体系、基地与国家全域旅游区协同推进的关系、基地推进主体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关键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引导中国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国家示范样本,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是新阶段国家旅游业能够参与全球旅游业竞争的重要载体。因此,明确各类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空间形态及其准入标准体系,有助于深化对解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的认知理解和实践推进。
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是契合旅游业发展全域化转型升级的时代需求而提出的,其以完善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配套为着力点。与传统旅游区概念不同,国家旅游基地是旅游景区+依托城镇(乡村)+旅游廊道+生态人文环境区域性旅游目的地概念。这其中最主要的要求,是把以5A级旅游区或其他相关旅游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向景区外围的城市和乡村拓展。这是因为,30多年旅游业发展实践证明,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系统化的旅游公共服务植入,提供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公共服务,是旅游行业获得社会认同主要途径和实现旅游行业管理主要抓手。这其中以《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25] 最为典型,通过对于传统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传统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植入,使得5A级旅游区成为代表着世界级旅游品质和中国旅游精品景区的标杆。但是旅游公共需求是随着旅游消费水平、产业规模和社会功能的不断提升而变迁并逐步扩展的。也就是说,当旅游业发展逐步趋于全域化阶段,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也需要向全域化拓展,其职责和功能就是为了满足旅游公共需求。中国现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在新常态背景下,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新引擎和战略支点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的标准制定与实践推进,具有以下重要意义:有利于放大5A级旅游区的示范效应,推进旅游目的地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全面释放旅游景区综合带动效应,探索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和旅游目的地创新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业原则,系统完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功能和精细化服务;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服务品质,在国内外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旅游旅游活动的综合效益;有序推进旅游目的地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全民参与、政府、企业、旅游者和当地社区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Alastair Morrison,李菲菲. 中国旅游目的地定位与品牌化仍很滞后
[J]. 旅游学刊,2013,28(2):6-9.
[本文引用: 1]

[Morrison A,Li F F.Destination positioning and branding:Still on the slow boat to China
[J]. Tourism Tribune,2013,28(2):6-9.]
[本文引用: 1]
[2]厉新建. 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转型
[EB/OL].(2012-08-21)[2016-11-14].
URL [本文引用: 1]

[Li X J.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EB/OL]. (2012-08-21)[2016-11-14].
URL [本文引用: 1]

shtml.]URL [本文引用: 1]
[3]金卫东. 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J]. 旅游学刊,2012,27(2):6-7.
[本文引用: 1]

[Jin W D.Wisdom tourism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public service system
[J]. Tourism Tribune,2012,27(2):6-7.]
[本文引用: 1]
[4]李军鹏. 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J]. 旅游学刊,2012,27(1):4-6.


[Li J P.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tourism public service system
[J]. Tourism Tribune,2012,27(1):4-6.]

[5]刘昌雪,汪德根. 外国游客对中国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满意度评价-以苏州市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2015,22(7):101-110.
[本文引用: 1]

[Liu C X,Wang D G.Satisfaction of foreign visitors with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Chinese urban tourism in Suzhou
[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2015,22(7):101-110.]
[本文引用: 1]
[6]孙小婷,耿莉萍. 基于行业角度的旅游业服务质量研究-以焦作旅游业为例
[J]. 现代商业,2009,(32):60-61.
[本文引用: 1]

[Sun X T,Geng L P.Research on tourism service quality based on industry angle-taking Jiaozuo as an example
[J]. Modern Business,2009,(32):60-61.]
[本文引用: 1]
[7]董雪. 基于波特竞争模型的青岛旅游业行业环境分析
[J]. 商场现代化,2010,(31):137-138.
[本文引用: 1]

[Dong X.Analysis on the industry environment of Qingdao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the porter competition model
[J]. Market Modernization,2010,(31):137-138.]
[本文引用: 1]
[8]Leiper N.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17(3):367-384.
[本文引用: 1]
[9]Maccannell D.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M]. New York:Schocken Books,1976.

[10]Pearce P L.Analysing tourist attractions
[J].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1,2(1):46-55.
[本文引用: 1]
[11]WTO. A Practical Guide to 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EB/OL].(2011-03-04)[2016-11-14].
URL [本文引用: 1]
[12]国家旅游局. 《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LB/T 048-2016)
[EB/OL]. (2016-01-07)[2016-11-14].
URL [本文引用: 2]
[13]国家旅游局. 《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LB/T 049-2016)
[EB/OL]. (2016-01-07)[2016-11-14].
URL
[14]国家旅游局. 《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LB/T 050-2016)
[EB/OL]. (2016-01-07)[2016-11-14].
URL [本文引用: 2]
[15]Gunn C A.Tourism Planning
[M]. New York:Taylor and Francis,1988.
[本文引用: 1]
[16]刘力. 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
[J]. 旅游学刊,2013,28(9):61-72.
[本文引用: 1]

[Liu L.Screen-induced tourism:Perceived destination image and intention to visit
[J]. Tourism Tribune,2013,28(9):61-72.]
[本文引用: 1]
[17]国务院办公厅.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EB/OL].
(2013-2-2)[2016-11-14].
URL [本文引用: 1]
[18]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EB/OL]
. (2016-05-18)[2016-11-14]. .
URL [本文引用: 1]
[19]席建超,葛全胜. 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对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的启示
[J].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449-1457.
[本文引用: 1]

[Xi J C,Ge Q S.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golden tourism belt to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J]. Progress in Geography,2015,34(11):1449-1457.]
[本文引用: 1]
[20]席建超. 中国式旅游将拉动城镇化,休闲产业链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EB/OL].(2013-09-27)[2016-11-14].
URL [本文引用: 1]

[Xi J C. Chinese-style Tourism Will Drive the Urbanization,Leisure Industry Chain Boost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EB/OL].(2013-09-27)[2016-11-14].
URL [本文引用: 1]
[21]葛全胜,席建超. 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
[J].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7):793-799.


[Ge Q S,Xi J C.Strategic choices of regional tourism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J]. Progress in Geography,2015,34(7):793-799.]

[22]席建超. 新阶段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新趋势
[N]. 中国旅游报,2015-06-24(14).
[本文引用: 1]

[Xi J C.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Regional Tourism in the New Stage
[N]. China Tourism,2015-06-24(14).]
[本文引用: 1]
[23]李金早. 务实科学发展全域旅游-在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EB/OL].(2016-05-26)[2016-11-14].
URL [本文引用: 1]

[Li J Z. Be Pragmatic and Scientific on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Tourism-Speech at the Spot Meeting of Global Tourism Creation
[EB/OL]. (2016-05-26)[2016-11-14].
URL [本文引用: 1]
[24]李金早.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EB/OL]
. (2015-01-16)[2016-11-14].
URL [本文引用: 1]

[Li J Z. Full Report at the National Tourism Work Conference 2015
[EB/OL]. (2015-01-16)[2016-11-14].
URL [本文引用: 1]
[25]国家旅游局.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
[EB/OL]. (2012-5-1)[2016-11-14].
URL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旅游 空间 市场 政府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