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国家公园体系构建方法研究——以自然保护区为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周睿1,2,3,, 钟林生1,, 刘家明1, 唐承财1,4, 孙雷刚1,3,5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呼和浩特010070
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4.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北京100024
5. 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石家庄050011

Establishing a national park category system in China

ZHOURui1,2,3,, ZHONGLinsheng1,, LIUJiaming1, TANGChengcai1,4, SUNLeigang1,3,5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2. College of History and Tourism Cultur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 010070,China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4.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24,China
5. Hebei Provinc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Shijiazhuang 050011,China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钟林生,E-mail:zhongls@igsnrr.ac.cn
收稿日期:2015-06-15
修回日期:2016-02-29
网络出版日期:2016-04-25
版权声明:2016《资源科学》编辑部《资源科学》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435)环境保护部项目:“国家公园体制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周睿,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保护地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研究。E-mail:catherine-rui@hotmail.com



展开

摘要
中国保护地体系庞杂类型丰富,存在保护对象交叉、管理主体多头、功能定位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理顺保护地体系是协调好保护与发展关系的重要内容。国家公园是一种承担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双重任务,能够有效协调保护与利用矛盾的保护地类型。基于国家公园内涵与功能定位的梳理,本文认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地体系中的II类国家公园是对全球国家公园较为完整和准确的概括。将IUCN界定的国家公园入选条件归纳为面积适宜性、资源代表性、人类影响度和功能全面性,以此作为构建中国国家公园的基本标准。以中国自然保护区为例,逐条按照构建标准筛选出了55处面积不小于1 000hm2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国家公园备选单位。其中,对于人类影响程度的判定借助了ArcGIS工具与人类足迹指数数据集。

关键词:保护地;国家公园体系;自然保护区;IUCN保护地体系;人类足迹指数;中国
Abstract
It is inevitable that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s have become disordered and function-positioning improper since the categories of protected areas in China are abundant and with overlapping protected objectives. Therefore,straightening out the protected area category system is significant to coordin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National parks are a branch under the protected area system that undertakes dual tasks in natural ecological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this article teases out the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s of national parks worldwide and states that national park under the IUCN protected area category system is a more complete and accurate generalization for global single national parks. The basic criteria of designating any protected area to be national park are concluded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national parks under the IUCN protected area category system. The basic criteria should consist of area suitability,nature resource representative,degree of human influence and function comprehensiveness. We then use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as cases to filter candidates for national parks in China. First,a global ‘national park’ should be no less than 1 000hm2. Second,nature reserves at a national level in China have been designated to b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for unique nature resources and ecosystem. The degree of human influence in every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s evaluated by virtue of human footprint index dataset which indicates a degree of human activities influence to every of 100hm2 terrestrial area. Therefore,a total of 55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at national levels with areas not less than 1 000hm2 are finally determined to be candidate national parks. In the end,an approach of five ‘nested’ categories of protected areas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meet the final criteria of functional comprehensiveness.

Keywords:protected area;national park category system;nature reserve;IUCN protected area category system;Human footprint index;China

-->0
PDF (1441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周睿, 钟林生, 刘家明, 唐承财, 孙雷刚. 中国国家公园体系构建方法研究——以自然保护区为例[J]. , 2016, 38(4): 577-587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04.01
ZHOU Rui, ZHONG Linsheng, LIU Jiaming, TANG Chengcai, SUN Leigang. Establishing a national park category system in China[J]. 资源科学, 2016, 38(4): 577-587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04.01

1 引言

保护地(Protected Area)是通过立法和其他有效途径得到管理的陆地和(或者)海洋地域,特别致力于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以及或相关联的文化资源[1],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野生动植物保护地、海洋类保护地等多种形式。中国已经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8 000余处保护地,占国土面积18%。多年来各类保护地对中国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管理问题。一方面,保护地功能定位非“严格保护”即“资源利用”,保护性利用的可持续理念并未有效体现。比如,自然保护区从立法上明确其功能偏重“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而非合理利用自然资源[2];相比而言,风景名胜区则更多强调旅游利用以满足大众需求。另外,现有保护地类型划分不科学。除自然保护区中包含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之外,其他类型保护地大都是水利、林业、国土等职能管理部门根据自身的管理要素划分类型,导致人为割裂了生态系统中“水、林、山”等要素和结构的完整性。
国家公园最早是世界各国为“保护国家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目的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和管理的面积较大的自然区域”而设立的名称为“National Park”的保护地[3]。国家公园是一种承担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双重任务,能够有效协调保护与利用矛盾的保护地类型。作为公共资源,国家公园有效地发挥着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旅游休闲、自然资源供给的生态服务功能[4],较好地处理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已经在世界各国发展成熟且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密度差异,国家公园在协调资源保护和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程度并不相同。比如人口稀少的新西兰,国家公园通过在外围规划旅游小镇迁入社区居民的方式为游客提供休闲游憩设施和服务[5];而人口密度较大的英国,国家公园在其内部通过合理利用土地发展现代化农业来协调资源生态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矛盾[6]
由于各国国家公园在功能和利用强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使用“共同的语言”进行保护交流,达成对国家公园的共识[7],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经过不断修订保护地分类标准最终于1994年将全球保护地划为6种类型,即Ia严格自然保护区、Ib荒野区、II国家公园、III自然纪念区、IV栖息地/物种管理区、V陆地/海洋景观保护区和VI资源管理保护区[1]。其中,II类国家公园被定义为:“①为当代或子孙后代保护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②排除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开采或占有行为;③提供在环境上和文化上相容的、精神的、科学的、教育的、娱乐的和游览的机会[1]。此后,所有名为“National Park”的国家公园都可以在IUCN保护地体系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Swiss National Park(瑞士)归属于Ia类,Everglades National Park(美国)归属于Ib 类,New Forest National Park(英国)归属于V类等等[8]。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是目前各国公认的比较全面、比较合适并被普遍接受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此后,联合国保护地名录《United Nations List of Protected Areas》[9]更将此分类系统作为统计各国保护地的数据标准。归纳后的II类国家公园在功能定位上是以生态保护、科研宣教和游憩利用为管理目标的一种保护地类型,始终将公益服务排在首位[10],其自然性程度仅次于Ia严格自然保护区和Ib荒野区,且在一定空间范围和资源利用上为游憩和社区发展留有余地[11]。这种理念和功能并不会因为国情和体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也不会因为资源的基础条件存在差异而难以借鉴[12]
如何构建中国国家公园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问题,且焦点集中于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部分****认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的《GB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13],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即等同于国家公园[14];另有****根据风景名胜区的概念、旅游资源级别[15]、功能和性质[16],同样判断风景名胜区最符合国家公园内涵。然而反对的意见认为,风景名胜区是基于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划分的保护地,不同于国家公园所保护的完整自然生态系统[17]。另外风景名胜区强调发挥休憩娱乐功能,受游客干扰程度较强,而国家公园游憩利用需要控制旅游承载力。因此,无论是国标还是****将风景名胜区等同于国家公园的论断有待商榷。
有****认为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与国家公园最为吻合,而且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允许的科考和旅游等人类活动也完全符合国家公园功能定位[18]。因此,如果从立法上调整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定位,融入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思想,一部分符合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即可进入国家公园体系[19]
关于国家公园的构建标准问题,由于各国国家公园准入标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难以统一借鉴和参照。例如美国标准包括“国家重要性、适宜性、可行性和不可替代性”[20];加拿大标准则包括选择“在野生动物、地质、植被和地形方面具有代表性”并且“人类影响程度应该最小”的区域[21]。中国****提出以生物多样性、自然及其相关文化资源保护和维持现状作为调整自然保护区进入国家公园体系的依据[22]。然而,这些基本入选条件在中国仍然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缺乏坚实的数据和案例作为支撑。
理顺中国保护地类型,建立国家公园,是解决中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本文基于国家公园研究综述,提出构建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方法,并以自然保护区为例示范构建步骤。构建国家公园体系可以填补中国保护地体系的空白,为其他具备资格转型为国家公园的保护地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以期为中国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事业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参考。

2 构建标准与步骤

本文以IUCN保护地体系中的II类国家公园准入条件及功能定位为依据确定构建标准与步骤。IUCN在1974年出版的《世界各国国家公园及同类保护地名录》[1]提出了II类国家公园准入条件为:①面积不小于1 000hm2,具有国家代表性的特殊生态系统或特殊地形地貌、景观优美且未经过人类开采、聚居或开发建设的自然区;②为长期保护自然、原野景观、野生动植物、特殊生态体系而设置的保护区域;③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采取步骤和有效措施维护自然生态、自然景观,限制开发工业区、商业区及聚居之地区,并禁止伐林、采矿、设电厂、农耕、放牧、狩猎等行为的区域;④维护原始自然状态,作为当代及未来世代的科学、教育、游憩、启智资产的区域,在一定范围和特定情况下,准许游客进入[1]
(1)“面积不小于1 000hm2,具有国家代表性……”说明了国家公园应具备的面积条件和资源条件。中国主要保护地中的国家级别都是根据其自然资源代表性、景观独特性、生态系统完整性或者自然野生种群数量丰富性而划分的。例如,国家级地质公园“具有国家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因此,中国各类面积不小于1 000hm2的国家级保护地应当首先进入备选单位。
(2)“……保护自然、原野景观、野生动植物、特殊生态体系……”说明了国家公园的保护主体并非人文类要素。因此,备选单位应进一步锁定面积不小于1 000hm2的国家级原生境保护地(表1)。
Table 1
表1
表1中国原生境保护地类型及定义
Table 1Categories and definition of original habitat protected areas in China
原生境保护地定义
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风景名胜区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特别优美,人文景观比较集中,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
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
海洋特别保护区指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求,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的区域
湿地公园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
地质公园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重点公园历史遗存、历史文化景观、动植物、自然地质资源有重要影响和较高价值,且在全国有典型性、示范性或代表性的公园
生态功能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
矿山公园指的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后,国家鼓励开发的以展示矿产地质遗迹和矿业生产过程中探、采、选、冶、加工等活动的遗迹、遗址和史迹等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的特定的空间地域
城市湿地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水土流失重点
防治区
为了明确国家级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分类指导,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划定的区域
典型地震遗址国家依法保护典型地震遗址、遗迹而设立的保护区〔点〕
公益林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水产种质资源
保护区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在保护对象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的水域滩涂和必要的土地,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注:(1)资料来源:《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3]、《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4]、百度百科[25];(2)自然保护区包括3大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自然遗迹类)9个亚类(森林生态系统类、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荒漠生态系统类、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野生动物类、野生植物类、地质遗迹类、古生物遗迹类);风景名胜区包括山岳型、湖泊型、河川型、瀑布型、海岛海滨型、森林型、岩溶型、火山型和人文风景型;水利风景区包括水库型、湿地型、自然河湖型、城市河湖型、灌区型、水土保持型。
新窗口打开
(3)“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限制开发工业区、商业区及聚居之地区,并禁止伐林、采矿、设电厂、农耕、放牧、狩猎……”说明了国家公园的管理机构以及人类影响程度要求。其中,中国国家级保护地现由各国家级部门进行管理,符合入选条件;人类影响程度不仅应包括对旅游者活动强度的度量,还应包括保护地周边社区居民的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等数据的计算。然而,目前中国各类保护地都没有明确规定且尚无数据测算,因此如何确定保护地中的人类影响程度是筛选国家公园备选单位的关键性内容。
(4)“……作为当代及未来世代的科学、教育、游憩、启智资产的区域……准许游客进入”说明了国家公园应当具备的功能条件。中国原生境保护地中与之相吻合的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与地质公园6种。
综上所述,逐条按照构建标准筛选的中国国家公园备选单位应初步锁定面积不小于1 000hm2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与地质公园(图1)。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中国国家公园体系构建标准与步骤
-->Figure 1Establishing criteria and steps of national parks category system in China
-->

3 基于自然保护区的案例研究

3.1 中国自然保护区概况

中国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是对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科研和管理的区域[23]。《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规定了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的划分[26]。其中,根据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进行了类别划分;分级管理是根据物种和资源的珍稀程度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进行管理。另外,自然保护区还采用“三区”功能分区管理办法,即核心区是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核心区外围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的备选单位构建标准与步骤,应选取面积不小于1 000hm2,在适宜的人类影响程度范围内,并具备科教游憩等功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和级别数据信息来源于自然保护区数据库(不含港、澳、台地区)[27],矢量数据来自于IUCN-WDPA数据库[28]
目前中国自然保护区内主要存在三种人类影响。第一种是必要的人为干预活动,比如以鹿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物种栖息地需要科学干预活动限制乔木生长来实现生态平衡保证保护效果[29],通常这类人类影响数量少且程度低可以被忽略;第二种是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存在的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和游客活动,同样由于设施数量少且旅游活动范围小而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压力影响较小;第三种来自于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生产生活活动,如猎捕、砍伐、放牧、耕作等,有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蚕食了部分自然保护区的面积[30],甚至已经有碍于自然保护区恢复到原始自然状态。
人类足迹指数可以有效地度量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人类影响程度。人类足迹指数数据集由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在全球搜集并公开发布,包括人口压力(人口密度)、人类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筑区、夜间灯光、土地利用覆盖)、人类进入性(海岸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指标,这9种数据集合在100hm2空间分辨率的陆地格网中经过缓冲、插值和建模构建而成的栅格数据[31]。该指数表达陆地表面100hm2内固有人口活动程度,可以有效度量人类在每一个陆地生物群落中的相对影响程度。其指数数据值从0~100分布,值0表示人类影响最少,即生物群落区中“最自然原始”的区域;而值100代表人类影响最多即“自然原始”最少的区域[32]
由于人类足迹指数仅对面积不小于100hm2的陆地生物群落空间有意义,而“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位于海洋区域或跨越陆地和海洋区域,因此样本最终锁定国家级别、面积不小于 1 000hm2的以及除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以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终得到样本数为299个。
使用ArcGIS10.1中的空间分析工具计算每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人类足迹指数平均值(Human footprints index mean),值从0~87呈正态分布(图2)。参照IUCN对I-VI类保护地中人类干扰程度依次递增规律的规定[1],使用标准差方法将计算所得的自然保护区人类足迹指数平均值进行分类,结果自动得到7个值区间,中断值分别为1.769、11.446、21.123、30.800、40.477、50.154。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足迹指数平均值分布
-->Figure 2Distribution of human footprints index mean of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

3.3 构建结果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如图3所示。平均值在0.000~1.769之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有羌塘(内陆湿地类,mean=0.326,area=2 980.000万hm2)和额济纳旗梭梭林(荒漠生态类,mean=0.390,area=6.667万hm2)2处。值在1.769~11.446之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14处。这1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位于中国西部地区,承担资源水源、环境养护和生态屏障的功能,人迹罕至,基础设施缺乏,需要实施严格的保护,不适宜开展旅游和资源利用活动。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 3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状况注:由于数据获取原因,此次研究不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
-->Figure 3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

值在11.446~21.123之间的5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都位于中国边疆省份,生态和自然价值高,面积普遍适中,有少量人口分布和一定基础设施,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可满足当地初级的农业生产需求。
值在21.123~30.800之间的17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都位于中国中部地区,主要保护古生物、地质遗迹,自然性程度一般,允许资源利用度适宜,人口密度和可进入性适中,有部分基础设施,允许合理开展旅游活动。
值在30.800~40.477之间的3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都位于中国中东部地区,承担维持物种和环境服务功能,人口密度和可进入性良好,基础设施充足,允许开展旅游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活动。
值在40.477~87.000之间的的1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资源可利用程度最强,人口密集,可进入性强。保护区周围由于发展经济和城镇化的需要而允许畜牧业、农业、水利灌溉用地等利用方式,并且具备提供休闲游憩度假机会的功能。
使用IUCN-WDPA数据库[28] 与人类足迹指数栅格数据[31]和3.2章节中的数据处理方法计算得出国际上1 689个II类国家公园的人类影响程度阈值范围为11.512~25.286(mean=18.399,SD=6.887),因此本文采用第三区间(11.446~21.123)的5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家公园备选单位(图4)。这55处备选单位中,人类影响程度较高的备选单位在16省份中均有分布,最高值是浙江天目山(野生植物类,mean=21.031,area=4 284.000万hm2);而人类影响程度较低的备选单位基本集中在中国西部地区,最低值是四川海子山(内陆湿地类,mean=11.436,area=31.850万hm2)(表2)。 从“功能条件”标准上看,上述备选单位也都符合要求。例如,陕西太白山(森林生态类,mean=18.670,area=5.633万hm2)主要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历史遗迹,其实验区内已开发建成龙山、凤山、风泉三大旅游区。还有湖南阳明山(野生植物类,mean=21.000,area=2 800hm2)这类自然保护区,同时具有国家森林公园、4A景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其旅游发展已经进入到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并且在全国范围都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Table 2
表2
表2基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建的中国国家公园备选名单
Table 2List of national park candidates filtered from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新窗口打开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 4基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国国家公园备选单位空间分布注:图中数字为筛选出的5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代码,代码与表2内容相对应;由于数据获取原因,此次研究不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
-->Figure 4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park candidates filtered from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

4 分析与讨论

4.1 备选单位的类型整合

55处备选单位共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9处(其中森林生态类27处、内陆湿地类9处、荒漠生态类3处);野生生物类共计16处(野生动物类15处、野生植物类1处)(表2)。一直以来,对于自然保护区将自然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类分割管理就存在争议。由于自然生态系统内任何野生生物都不可能离开其环境而单独生存,因此仅按照单一保护目标划分的自然保护区类型难免会弱化其他保护主体而造成生态系统完整性割裂的局面[33]。例如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珍稀动物、高寒湿地、森林和高寒草甸等,由于划为“内陆湿地”类型而难以兼顾所有保护目标,而导致其他保护主体的生态差异被弱化和资源价值被忽视的结果。因此,建议备选单位中的自然生态类和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合并为自然生态类国家公园。
今后,备选的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与湿地公园也可以进一步合并为自然生态类国家公园;备选风景名胜区中的岩溶型、火山型,与地质公园可以进一步合并为自然遗迹类国家公园。如此,可以简化中国国家公园体系中的项目类型,减少管理部门与交叉管理(图5)。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国家公园备选单位整合方案
-->Figure 5An integration solution of candidates protected areas under national park category system in China
-->

4.2 备选单位的空间整合

对于毗邻的几处备选单位可以通过调整功能分区与土地利用整合为国家公园。保持原有备选单位的区域范围与保护力度,按照主要功能调整为国家公园内部功能区,从而共同维持物种、基因多样性、地质地貌、景观资源;游憩利用区域之间以一定生态承载力的道路相连接,但需要严格控制道路与游憩区内部的游客通行数量及旅游开发规模;对于原属各类的保护地外围的其他用地类型,在周边居民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设施外围缓冲区允许初级农、牧、水利等需要,但应注意保护性利用并且禁止工矿业、城镇、商用等开发。因此,进行空间整合后实质上扩大了原有保护性区域的面积,并且有利于从国家公园全局角度提高各个功能区域的保护和利用效率。该方法同样适用于自然保护区与其他保护地的空间整合问题(图6)。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 6中国备选保护地嵌套为国家公园方案
-->Figure 6A nested approach of candidate protected areas to be national park in China
-->

然而该方法究竟适用于多大尺度范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否则保护性面积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保护效果和社会经济发展。今后可以结合具体案例的土地利用、人口状况、基础设施等因素深入研究空间整合标准。

4.3 备选单位与现有“国家公园”的关系

为了探索中国西南生态资源富集区内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相结合的路径,借助国家公园品牌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云南省最早开始探索国家公园试点,现已有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了迪庆普达措、梅里雪山、丽江老君山、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普洱太阳河、保山高黎贡山、临沧南滚河、红河大围山等8处国家公园试点。其中,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南滚河国家公园(野生生物类,mean=15.237,area=5.089万hm2)和高黎贡山国家公园(森林生态类,mean=19.313,area=40.520万hm2)恰好在55个备选单位内;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森林生态类,mean=25.251,area=2 418.000万hm2)和红河大围山国家公园(森林生态类,mean=33.055,area=4.399万hm2)中的人类影响程度分别在文中计算的第四(21.123~30.800)和第五区间(30.800~40.477);普达措,梅里雪山、丽江老君山、普洱太阳河国家公园都是依托其他单一保护地或几个保护地组合建成的,例如普达措国家公园范围内就包含了国际重要湿地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哈巴片区之属都湖景区。
2008年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批准的汤旺河国家公园是由单一的国家森林公园转型而来的,在探索保护地整合与理顺管理体制方面的典型性并不突出。于是,国家发改委牵头建立了包括北京、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云南、青海在内的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基本依托临近保护地建设国家公园试点,目的在于探索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并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资金保障机制,理清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归属。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程度高于其他保护地,因此对于其他类保护地中的人类影响程度是否采取与自然保护区一致的阈值范围还有待于研究分析。而对于保护地组合而成的国家公园,则建议按照不同功能片区计算人类影响程度,进而明确国家公园的总体人类影响程度。

5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国家公园是全球保护地的一种类型,其“公益性”本质决定了其应属国家所有,受法律保护,不准任意开垦、占据和买卖,以保持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实现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的[34]。现已在全球广泛推广,成为各国生态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35]。与其他保护地类型相比,国家公园的优越性在于它是一种兼顾生态资源保护和适度开发利用从而有效协调保护与发展矛盾的资源管理制度。
本文在梳理国际上国家公园内涵和中国国家公园构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国应当参照IUCN中II类国家公园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并依据IUCN归纳的面积适宜性、资源代表性、人类影响度和功能全面性4项构建标准得出面积不小于1 000hm2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与地质公园是国家公园备选单位的结论。进而,文章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筛选。其中,人类影响程度是筛选难点。使用人类足迹指数数据集可以有效明确每一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影响程度,从而明确与IUCN保护地体系的对应位置、管理目标和功能定位。最终,文章筛选出5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家公园备选单位。并且,建议备选单位可以进一步调整类型以简化管理程序。

5.2 研究不足

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人类足迹指数侧重每100hm2内稳定人口的影响程度,比较适用于人口流量较小的自然保护区,而对于其他5类保护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与地质公园的旅游强度较大,季节性旅游活动较多,周边分布社区较少—人类足迹指数并未有效测算这部分“动态的”人口压力。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保护地类型改进数据指标重新确定阈值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其次,就中国国家公园发展趋势看,组合型保护地对于探索国家公园各项管理机制更具挑战和实践意义。自然保护区备选单位的人类影响程度阈值范围可能并不适用其他类保护地,而且,每种保护地的阈值范围也不必完全一致。因此如何将人类影响程度与空间整合方法相结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再次,文章仅针对IUCN中国家公园的面积和人类影响程度标准进行了量化,对其他标准—资源代表性和功能条件—分别采用了国标和定性说明,今后可针对这两项标准进行定量化研究,从而使国家公园备选单位范围的确定更具科学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Nigel D.Guidelines for Applying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Categories
[M]. Gland:IUCN Publications Services,2008.
[本文引用: 6]
[2]刘信中. 试论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类和管理体系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4):42-47.
[本文引用: 1]

[Liu X Z.A discussion on natural reserve classified-system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J].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1989,(4):42-47.]
[本文引用: 1]
[3]杨锐.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J]. 中国园林,2001,(1):62-64.
[本文引用: 1]

[Yang R.Reviewed on U.S. national park planning system
[J]. Chinese Gardens,2001,(1):62-64.]
[本文引用: 1]
[4]张倩,李文军.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借鉴:以加拿大国家公园改革为例
[J].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3):417-423.
[本文引用: 1]

[Zhang Q,Li W J.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 in national parks of Canada and its reference to China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6,21(3):417-423.]
[本文引用: 1]
[5]张进伟. 云南省国家公园与社区旅游利益分配制度必要性研究
[J]. 经济研究导刊,2012,(34):163-164.
[本文引用: 1]

[Zhang J W.Research on the significance of benefit sharing system on community tourism in Yunnan National Park
[J].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12,(34):163-164.]
[本文引用: 1]
[6]王应临,杨锐,埃卡特兰格. 英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评述
[J]. 中国园林,2013,(9):11-19.
[本文引用: 1]

[Wang Y L,Yang R,Lange E.Review o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national parks in Great Britain
[J]. Chinese Gardens,2013,(9):11-19.]
[本文引用: 1]
[7]陶一舟,赵书彬. 美国保护地体系研究
[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4):40-42.
[本文引用: 1]

[Tao Y Z,Zhao S B.Research on United States protected area system
[J].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7,(4):40-42.]
[本文引用: 1]
[8]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 [EB/OL]. (2014-12-12)[2015-12-31]. .
URL [本文引用: 1]
[9]Chape S,Blyth S,Fish L,et al.United Nations list of protected areas
[M]. UK,IUCN Publishers,2003.
[本文引用: 1]
[10]陈耀华,黄丹,颜思琦. 论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
[J]. 地理科学,2014,(3):257-264.
[本文引用: 1]

[Chen Y H,Huang D,Yan S Q.Discussions on public welfare,state dominance and scientificity of national park discussions park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4,(3):257-264.]
[本文引用: 1]
[11]董波. 美国国家公园:起源、性质和功能
[J]. 黑龙江水专学报,1996,(2):69-74.
[本文引用: 1]

[Dong B.The national park in the United State:Its origion,nature and functions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1996,(2):69-74.]
[本文引用: 1]
[12]余菡,刘新,李波. 浅析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经验对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启示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61-64.
[本文引用: 1]

[Yu H,Liu X,Li B.Revelation of the management experiences of national park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2006,5(3):61-64.]
[本文引用: 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本文引用: 1]

[Ministry of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GB50298-1999 Planning Criteria of Senic Area>[M]
.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08.]
[本文引用: 1]
[14]官卫华,姚士谋. 国外国家公园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实践创新的启示
[J]. 江苏城市规划,2007,(2):27-30.
[本文引用: 1]

[Guan W H,Yao S M.Experience of world national park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national scenic sites in China
[J]. Jiangsu Urban Planning,2007,(2):27-30.]
[本文引用: 1]
[15]陈苹苹. 美国国家公园的经验及其启示
[J].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4(2):55-58.
[本文引用: 1]

[Chen P P.The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of national parks in the U.S
[J].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2004,14(2):55-58.]
[本文引用: 1]
[16]谢凝高. 世界国家公园的发展和对我国风景区的思考
[J]. 城乡建设,1995,(8):24-26.
[本文引用: 1]

[Xie N G.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national park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scenic sites in China
[J].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1995,(8):24-26. ]
[本文引用: 1]
[17]唐芳林.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本文引用: 1]

[Tang F L.Study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ational Parks Construction in China[D].
Nanjing: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10.]
[本文引用: 1]
[18]杨锐. 美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评述
[J]. 中国园林,2003,19(1):45-48.
[本文引用: 1]

[Yang R.Reviewed on U.S. national park planning system
[J]. Chinese Gardens,2003,19(1):45-48.]
[本文引用: 1]
[19]夏友照,解焱,John M.保护地管理类别和功能分区结合体系
[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1,17(6):767-773.
[本文引用: 1]

[Xia Y Z,Xie Y,John M.Integrative system of management categories and function zones of protected areas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Biology,2011,17(6):767-773.]
[本文引用: 1]
[20]袁朱. 国外有关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的研究与启示
[J]. 中国发展观察,2007,(2):54-56.
[本文引用: 1]

[Yuan Z.Research and enlightment on the policy and classification of global main zoning
[J]. 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2007,(2):54-56.]
[本文引用: 1]
[21]刘鸿雁. 加拿大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生态学杂志,2001,20(6):50-55.
[本文引用: 1]

[Liu H Y.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nada national park and enlightenment to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01,20(6):50-55.]
[本文引用: 1]
[22]王智,蒋明康,朱广庆,. IUCN保护区分类系统与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标准的比较
[J]. 农村生态环境,2004,20(2):72-76.
[本文引用: 1]

[Wang Z,Jiang M K,Zhu G Q,et al.A comparison of IUCN protected area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Chinese nature reserv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J]. Rural Eco-Environment,2004,20(2):72-76.]
[本文引用: 1]
[2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EB/OL].(1994-12-01)[2015-06-15]. .
URL [本文引用: 2]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ure Reserve Protection Regulation
[EB/OL].(1994-12-01)[2015-06-15]. .]
URL [本文引用: 2]
[2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
[EB/OL].(2006-09-19)[2015-06-15]. .
URL [本文引用: 1]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Park Regulation
[EB/OL]. (2006-09-19)[2015-06-15]. .]
URL [本文引用: 1]
[25]百度百科. 中国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暨旅游资源开发列表
[EB/OL]. [2015-06-15]..
URL [本文引用: 1]

[Baidu encyclopedia. List of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Biodiversity,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EB/OL]. [2015-06-15]. .]
URL [本文引用: 1]
[26]国家环境保护局.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425-93
[EB/OL]. [2015-06-15]. .
URL [本文引用: 1]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 Principle for Categories Grades of Nature Reserves.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riteria GB/T1425-93
[EB/OL]. [2015-06-15]..]
URL [本文引用: 1]
[27]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西南地区动物资源数据库
[EB/OL]. [2015-06-15]. .
URL [本文引用: 1]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CAS. China Southwest Animal Resources Database
[EB/OL]. [2015-06-15]. .]
URL [本文引用: 1]
[28]Protected Planet
[EB/OL]. (2014-12-12)[2015-06-15]..
URL [本文引用: 2]
[29]张晓妮. 中国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
.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本文引用: 1]

[Zhang X N.China's Nature Reserve and Community Management Mode [D].
Yangling:Northwest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2012.]
[本文引用: 1]
[30]蔡燕燕.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研究[D]
.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
[本文引用: 1]

[Cai Y Y.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D].
Hangzhou:Zhejiang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2012.]
[本文引用: 1]
[31]Socioeconomic Data and Applications Center (SEDAC).Global Human Footprint (Geographic),V2(1995-2004)
[EB/OL].(2014-06-30)[2015-06-15]. .
URL [本文引用: 2]
[32]Olson D M,Dinerstein E,Wikramanayake E D,et al.Terrestrial ecoregions of the worlds:A new map of life on Earth
[J]. Bio-Science,2001,51(11):933-938.
[本文引用: 1]
[33]李小双,张良,李华,. 浅析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
[J]. 林业建设,2012,(2):24-27.
[本文引用: 1]

[Li X S,Zhang L,Li H,et al.Analysis on nature reserve zoning
[J]. Forestry Construction,2012,(2):24-27.]
[本文引用: 1]
[34]孟宪民.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管理经验:兼谈对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启示
[J]. 世界林业研究,2007,20(1):75-79.
[本文引用: 1]

[Meng X M.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American national park system
[J]. World Forestry Research,2007,20(1):75-79.]
[本文引用: 1]
[35]罗金华. 中国国家公园设置及其标准研究[D]
.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本文引用: 1]

[Luo J H.A Study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Standards for National Parks in China[D].
Fuzhou:Fujian Normal University,2013.]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人类 资源 生态 自然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