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董锁成,1,2,3, Boldanov Tamir1,2, 厉静文1,2, 杨洋,1,4, 李富佳1,2, 夏冰1, 郑吉5, Bazarzhapov Tcogto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新乡 453007
4.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24
5.香港大学,香港 999077

Ec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of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DONG Suocheng,1,2,3, BOLDANOV Tamir1,2, LI Jingwen1,2, YANG Yang,1,4, LI Fujia1,2, XIA Bing1, ZHENG Ji5, BAZARZHAPOV Tcogto1,2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School of Tourism,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Henan China
4.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5.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999077, China

通讯作者: 杨洋(1990-),女,河南辉县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E-mail: feiyang199012@163.com

收稿日期:2021-02-23接受日期:2021-05-6
基金资助: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7FY100304)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课题(XDA200302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带一路”专项基金(17VDL016)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联合研究合作专项(ANSO-CR-KP-2020-02)


Received:2021-02-23Accepted:2021-05-6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董锁成(1962-),男,甘肃平凉人,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经济学、区域资源与环境经济及可持续发展。E-mail: dongsc3@163.com










摘要
区划是地理学认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和优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有效手段。本文首先借鉴已有研究,对区域生态经济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及生态经济区划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生态经济区划原则。其次,通过设计两级生态经济区划方案,首次对中蒙俄三国重要的经济增长轴带“中蒙俄经济走廊”这一国际区域进行了生态经济区划探索研究。基于研究区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经济开发强度等人文经济要素,首先将研究区划分为6类生态经济区。通过引入人均环境污染物产生量、土地利用类型、产业结构、人均GDP、城镇化率等具体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指标,进一步将研究区细化为19类生态经济亚区。最后,综合对比分析各类生态经济亚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特征及地域分异规律,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其确定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保育发展区3类,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区的绿色发展建议。本研究将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 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经济区划;地域分异规律;绿色发展建议

Abstract
In geographic research, regionalization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regional man-land system.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we firstly define the concept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economics, which is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as well as the concepts of ec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five principles of ec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Then, it is the first time for us to establish a two-level program to explore the ec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of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growth corridors in China, Mongolia, and Russia. We use systematic cluster analysis to revea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hysical geographical factors such as landforms,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and human economic factor such as the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firstly divide the 48 regions of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into six types of eco-economic zones, namely, I. Eastern European Plain eco-economic zone, II. West Siberia Plain eco-economic zone, III. Central Siberia Plateau eco-economic zone, IV. Russian Far East Mountain eco-economic zone, V. Northeast China Plain eco-economic zone, and VI. Mongolian Plateau eco-economic zone. Then, we introduce specific eco-environment factors such as land use type,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emissions,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industrial structure, urbanization rate, GDP per capita, GDP growth rate, and fixed capital investment per capita. We apply entropy to evaluate the eco-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48 regions of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and further divide the six eco-economic zones into 19 eco-economic sub-zones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48 regions. We comparatively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co-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se 19 eco-economic sub-zones, and classify them into three development categories, namely, optimized development zone, key development zone, and conservative development zone. Finally, we put forward targeted suggestions for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each category.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gree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Keywords: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ec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regional differentiation;suggestions for green development


PDF (6004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董锁成, Boldanov Tamir, 厉静文, 杨洋, 李富佳, 夏冰, 郑吉, Bazarzhapov Tcogto. 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经济区划研究[J]. 地理研究, 2021, 40(11): 2949-2966 doi:10.11821/dlyj020210152
DONG Suocheng, BOLDANOV Tamir, LI Jingwen, YANG Yang, LI Fujia, XIA Bing, ZHENG Ji, BAZARZHAPOV Tcogto. Ec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of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1, 40(11): 2949-2966 doi:10.11821/dlyj020210152


编者按: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中第一个规划实施的经济走廊,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国际大通道和我国向北开放合作的国际战略区域,是全球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脆弱敏感,是全球气候变化剧烈响应区和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长期以来我国对该区域研究不足、资料短缺,影响经济走廊的良性发展和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董锁成研究员团队在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绿色丝路与环境演变课题,以及国家社科“一带一路”专项项目支持下,集中蒙俄三国专家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地理环境、战略性资源、城市化和基础设施、社会经济与投资环境,以及生态环境风险等进行了连续数年多学科联合考察和研究。现将其主要成果集成“中蒙俄经济走廊资源环境与绿色发展”专栏,以期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地理环境的科学认知、资源开发、经贸合作以及绿色发展等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参考。

1 引言

2016年6月,《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签署[1],三国将切实推动经贸、基础设施、人文、生态环境等领域深化合作。中蒙俄经济走廊成为“一带一路”倡议规划建设的六大经济走廊中首个落地实施的经济走廊。其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远东开发”、蒙古“草原之路”、中国“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是联通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与增长强劲的东北亚经济圈的桥梁[2],其建设实施将极大地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中蒙俄三国重要的经济增长轴带。然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工程浩大,将产生大量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物,极可能对其生态环境造成干扰和破坏。且中蒙俄经济走廊跨越中蒙俄三国多个地区,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本底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相差巨大,呈现显著不均衡分布格局[3]。中蒙俄经济走廊地貌多样,气候迥异,海拔高度由中部向两端递减,降水由两端向中部递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方面,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莫斯科市、圣彼得堡市及其周边区域以及东南部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开发强度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中部和东北部绝大多数地区经济开发强度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开发强度,生态环境质量同样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这给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亟需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视角,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开展生态经济区划研究,揭示其生态经济空间格局和地域分异规律,科学划定生态经济区,从而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经济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绿色发展建议,以促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健康良性推进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建设路径、障碍、对策及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4,5,6,7,8,9,10,11,12],如于洪洋等指出“中蒙俄三国良好的双边合作关系和稳固的三方合作基础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但也面临着中国威胁论、蒙俄受害论、基础设施不通畅、文化制约等障碍”[4]。董锁成等指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突破口在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中蒙俄高铁是促进交通基础实施互联互通的重要举措”[5]。Borisov等分析了中蒙俄经济走廊背景下中蒙俄经济合作的前景和问题,指出“应建立中蒙俄三方政府间委员会,制定项目合作和实施机制”[6]。Fartyshev等分析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对俄蒙边境地区伊尔库茨克州和蒙古国发展的影响,指出“经济空间距离的缩短将促进俄蒙商品市场的趋同,有助于建立俄蒙跨境区域生产综合体”[7]。Dong等分析了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现状,总结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风险[8]。关于生态经济、绿色发展等研究多围绕中蒙俄三国内部地区展开。如Glazyrina等选取了若干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对比分析了俄罗斯各联邦主体的绿色发展水平[13]。Dong等分析了蒙古国各省级行政单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14]

已有研究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撑,然而缺乏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视角对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区域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格局的研究,不能满足中蒙俄经济走廊绿色发展的现实需求。针对以上不足,本研究基于多年实地考察研究及基础数据支撑,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等特征及地域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对其进行了生态经济区划,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区的绿色发展建议,以期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 生态经济区划研究综述

2.1 生态经济区划研究演进

区划是刻画地球表面基本特征的语言[15],是探索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地域分异规律的手段。区划研究始于19世纪初,至今已经历两个世纪的发展和应用[16]。从19世纪早期Humboldt的“世界植被带”、Докучаев的“世界气候带”、Kopen的“全球气候带”,到Bailey的“美国生态区域”、Wiken的“加拿大生态带”,再到竺可桢的“中国气候带”、黄秉维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傅伯杰的“中国生态区划”,以及中国的“六大经济区”等[15,16,17,18,19],区划研究已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生态和人文经济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已成为紧迫需求和时代潮流,单纯的自然区划、生态区划和经济区划已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急需探索创新能够把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交叉融合的生态经济区划理论和方法,揭示生态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和地域分异规律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962年,《寂静的春天》出版,揭示了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20世纪60年代末,“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发表,开启了生态经济学研究。此后,可持续发展被联合国确定为人类共同的目标,生态经济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关注并快速发展,生态经济学逐渐走向成熟[20]。20世纪80年代,中国生态经济学起步,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等积极推动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重点研究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学家马世骏等于1981年首次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指出“生态系统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21]。王松霈提出“生态经济的研究主体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22]

伴随着生态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为支撑区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区划研究逐渐扩展至生态经济领域。1983年,生态学研究中心发表“生态经济区划原则(讨论稿)”一文,提出“生态经济区划在性质上属于功能单元的区划,从区域的功能总体观点出发,根据其自然环境结构和社会经济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分异规律,把特定的空间环境划分为不同生态经济单元”[23]。时正新等指出“生态经济区是生态与经济的综合体,可以从自然生态、经济以及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统一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24]。此后,****分别从农业、林业等不同产业[25,26]以及微观(生态经济区、县域)[27,28]、中观(城市)[29,30]、宏观(省级、流域等)[31,32,33,34]等不同尺度对生态经济进行区划研究。实践应用方面,1992年,湖南省农业经济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七五”重点项目子课题“长江流域生态经济区划”,将长江流域划分为三大地段十个生态经济区。1999年和2005年,董锁成先后主持完成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课题“西部生态经济类型划分与环境可持续利用对策”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西部生态经济区划与典型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将西北6省409个县市划分为4个一级生态经济地域、22个生态经济地区和27个生态经济区,发表“生态经济区划研究——以西北6省为例[15]”和“西部生态经济区划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35],研究成果被用于西部大开发规划,同时被列入马凯主编的《“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36]和中科院2004年度院工作会议文件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创新成果。2012年,董锁成主持完成国家发改委项目“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区划研究”,2019年,主持国家林草局“林业和草原‘十四五'指导思想和总体布局项目研究”,开展了中国生态经济区划研究,为林草总体布局提供了支持。时至今日,生态经济区划已成为区域生态经济、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广泛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中。

笔者在过去20多年从事区域生态经济学研究生教学和问题导向式的应用研究中发现,区域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及其子系统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地域分异规律,以及系统结构、功能、平衡、效益和调控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生态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生态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学科[37],并在全国开创了唯一的区域生态经济学方向博士招生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则是由一定地域的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子系统及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巨系统。生态经济区划就是按照生态经济学系统思想,综合分析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及其子系统和诸要素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格局的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研究,它是开展区域绿色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基础手段。

2.2 生态经济区划原则

根据区划是地理学认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和优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有效手段的思想,综合生态经济系统及生态经济区划内涵研究,生态经济区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生态经济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生态要素和人文要素,二者互动作用形成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区划既要深入系统地分析生态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和格局,也要综合分析各要素或各子系统之间互动作用的系统关系,揭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确定其在空间上的契合关系。从而为实践中协调区域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2)差异性与相似性原则。差异性是指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系统及系统内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要素具有显著差异性。相似性则是指同类生态经济系统及其要素具有区内相似性。生态经济系统地域分异规律决定了生态经济区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该原则要求生态经济区划必须体现生态经济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最大程度地显示生态经济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3)主导性与综合性原则。生态经济区划要抓住决定或影响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主要特征和发展方向的要素,充分考虑其主导作用,对其赋予较大的权重,也要全面考虑诸要素作用,通过对生态经济系统主导因素和诸要素的定性、定量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界限指标,方能开展科学合理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4)区域性与等级性原则。生态经济区划研究基于特定的区域,区域尺度大小影响甚至决定着生态与经济互动作用过程和区划结果。同时,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包容性等级系统,是由多个层次水平不同的要素和子系统体系构成,不同等级的生态经济系统所反映的要素特征不同。

(5)地域连续性与行政区划完整性原则。地域连续性是指生态经济区在空间上集中连片。同时,为使区划结果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实践中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应尽可能使区划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性,以便于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开展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绩效评价和综合管理。

2.3 生态经济区划方法

(1)聚类分析法。根据分类单元的指标因素及特征将其划分为分类矩阵,通过计算类之间的距离或相近性,逐次合并最相似的两类,直到所有类合并为一类。常用的聚类分析方法包括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星座聚类分析方法等[15,16,17,18]

(2)生态经济综合评价方法。选取典型代表性的生态环境指标和经济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等主观评价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客观评价方法,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区划。

(3)3S分析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高科技手段已广泛应用于生态经济区划研究。如通过解译遥感影像数据,可以获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人类活动强度等生态和人文数据,基于解译数据对研究区进行区划。

3 研究区域概况、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联通中蒙俄三国及欧亚的核心走廊,包括中俄东北铁路、中蒙俄铁路、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以及中蒙俄边境等地区,具体包括中国东北3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东部12个省、直辖市,以及俄罗斯32个州、边疆区、共和国、直辖市,共计48个省级行政单元(图1)。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研究区区位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审图号为GS(2020)4398号)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1Map of the research area



3.2 技术路线及区划指标体系

根据生态经济区划原则,本研究采用两级分类方案,由高到低逐渐纳入自然地理要素、生态环境要素和经济社会要素,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经济区和生态经济亚区两级。首先根据研究区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经济开发强度的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类一级生态经济区。而后,加入典型代表性的生态环境要素指标和经济社会要素指标,综合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分布格局,进一步将生态经济区划分为若干类生态经济亚区。

3.2.1 生态经济区区划指标体系 选取地貌、气候(降水、气温)两类自然地理要素反映研究区的自然地理分布格局,选取地均GDP反映研究区经济开发强度的分布格局。要素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Tab. 1
表1
表1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经济区区划指标体系
Tab. 1Regionaliz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economic zone for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区划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划分标准
生态经济区地貌海拔平原(海拔<200 m)丘陵(海拔200~500 m)山地(海拔500~1000 m)高原(海拔>1000 m)
气候降水干旱((0~200 mm)/年)半干旱((200~400)mm/年)半湿润((400~800)mm/年)湿润(>800 mm/年)
气温极低(-14~0℃)较低(0~4℃)较高(4~8℃)高(8~12℃)
经济开发
强度
地均GDP强度开发区((1000~111418)美元/m2)中度开发区((200~1000)美元/m2)欠开发区((0~200)美元/m2
注:地貌、降水的划定标准采用国际统一标准,气温、地均GDP的划定标准按中蒙俄经济走廊气温和地均GDP的分布格局划定。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2.2 生态经济亚区区划指标体系 本研究的区划对象涉及中蒙俄三国48个省级行政单元,由于三国在统计指标和统计口径上的差别,三国共有的指标非常有限。综合对比分析已有研究中的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15,16,17,18],同时结合本研究区数据指标的典型性、代表性以及中蒙俄三国数据的共有性和可对比性,本研究构建了如下生态经济亚区区划指标体系(表2)。

Tab. 2
表2
表2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经济亚区区划指标体系
Tab. 2Regionalization index system of sub eco-economic zone for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区划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生态经济亚区
生态环境土地利用
林地比例
草地比例
耕地比例
湿地比例
环境污染物人均固体废弃物产生量
经济社会经济质量第一产业比例
第二产业比例
第三产业比例
人均GDP
城市化率
失业率
发展潜力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人口密度
人口增长率
GDP增速
每万人医生数量
注:由于三国数据统计口径和可获得性限制,未获得其他可对比的生态环境指标。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1)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环境指标选取研究单元共有的林地、草地、湿地、耕地占辖区面积的比例和人均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来反映。耕地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对生态环境的开发程度,耕地比例越高,对生态环境的开发越强,对生态环境的干扰越大。因此,林地、草地、湿地比例越高,耕地比例和人均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越小,生态环境越好。

(2)经济社会指标。从经济质量和发展潜力两方面评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质量选取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城市化率和失业率来反映。人均GDP、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率越高,失业率越低,经济质量越高。发展潜力选取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GDP增速和每万人医生数量来反映。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资本要素,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反映劳动力要素,资本和劳动力越丰富,发展潜力越大。GDP增速反映经济增长情况,GDP增速越高,发展潜力越大。每万人医生数量反映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对人口及资本等要素的吸引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

3.3 研究方法

首先根据研究区地貌、气候(降水、气温)等自然地理要素和经济开发强度等人类活动要素的分布格局,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区48个省级行政单元划分为若干类生态经济区。其次,采用能够有效解决多指标间信息重叠问题的熵值法[38,39]来综合评估各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根据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及地域分异规律,将生态经济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类生态经济亚区。

3.4 数据来源

因部分指标的最新数据为2018年,本研究基于2018年数据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进行生态经济区划研究。地貌和气温数据取自WorldClim网站[40],降水数据取自全球降水资料数据集[41]。经济社会指标数据从《2019中国统计年鉴》[42]《2019蒙古统计年鉴》[43]《2019俄罗斯联邦统计年鉴》和俄罗斯联邦统计局网站[44]获取。林地、草地、湿地、耕地占辖区面积的比例通过解译MODIS产品MCD12Q1[45]获取,中国和蒙古地区的人均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从《2019中国统计年鉴》和《2019蒙古统计年鉴》中获取,俄罗斯的人均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从俄罗斯各地区的2019年统计年鉴或地区统计局网站获取。

4 结果分析

4.1 生态经济区

4.1.1 要素分布格局及地域分异规律 中蒙俄经济走廊海拔高度由中部向东西两端降低,中部以高原为主,西部以平原为主,东部以平原和山地为主,表现出垂直地带性特征。经济走廊中部海拔较高,多数地区海拔高于1000 m,主要为高原区。萨彦岭以南为蒙古高原,以北为中西伯利亚高原。经济走廊西部海拔多低于200 m,主要为平原区。乌拉尔山以西为东欧平原,以东为西西伯利亚平原。经济走廊东部地貌多样,海拔高度多介于200~1000 m之间,极少数地区的海拔高于1000 m。东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山地为主,东南部中国东北地区以平原为主。根据地貌分布格局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中蒙俄经济走廊可划分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远东山地、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6类(图2a)。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中蒙俄经济走廊地貌、年降水量、年均气温、经济开发强度空间分布格局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审图号为GS(2020)4398号)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2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andforms, annual precipitation,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nsity in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中蒙俄经济走廊降水自东向西逐步减少,至蒙古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最少,西伯利亚和东欧平原降水有所增加,总体上呈现经向地带性规律。经济走廊东部主要为半湿润区,年降水量介于400~800 mm,少数沿海地区为湿润区,年降水量大于800 mm。大兴安岭是中国400 mm年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中国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大兴安岭以东中国东北地区多为半湿润区,以西蒙古高原为干旱半干旱区。经济走廊其他地区主要为半湿润区(图2b)。

中蒙俄经济走廊整体位于北温带范围内,经济走廊内气温由南向北降低,总体呈现纬向地带性规律。经济走廊西部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温度相对较高,年均气温高于0℃。经济走廊北部及东北部远东山地气温较低,年均气温位于0℃以下,伊尔库茨克州、布里亚特共和国、阿穆尔州等多数地区年均气温更是低于-10℃。蒙古高原南部和经济走廊东南部中国东北平原气温相对较高,年均气温高于0℃(图2c)。

中蒙俄经济走廊经济开发强度呈现两端高、中部低的地域分异规律。经济走廊西部东欧平原呈梯度开发,莫斯科市、圣彼得堡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开发强度较高,其他地区开发强度较低。经济走廊东南部东北平原地区经济开发强度较高,西西伯利亚平原、中部高原和远东山地经济开发强度均较低(图2d)。此外,对比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可知,地势平坦、降水充裕、温度较高的地区经济开发强度高,反之则低,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格局直接影响人类活动强度。

4.1.2 区划结果 综合地貌、气候(降水、气温)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经济开发强度等人类活动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同时考虑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将中蒙俄经济走廊划分为6类生态经济区(图3),包括:

图3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经济区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审图号为GS(2020)4398号)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3Eco-economic zones in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I. 东欧平原生态经济区:以平原为主,半湿润气候,气温相对较高,年均气温高于0℃,西部部分地区年均气温可达8℃以上。莫斯科市、圣彼得堡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开发强度较高,其他地区经济开发强度较低。

II. 西西伯利平原生态经济区:以平原为主,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较低,介于0~4℃,经济开发强度低。

III. 中西伯利亚高原生态经济区:以高原为主,半湿润气候,气温极低,多数地区年均气温低于-10℃,经济开发强度低。

IV. 远东山地生态经济区:以山地为主,多数地区为半湿润气候,少数沿海地区为湿润气候,气温极低,经济开发强度低。

V. 东北平原生态经济区:以平原为主,多数地区为半湿润气候,少数沿海地区为湿润气候,气温相对较高,南部沿海地区年均气温超过10℃,经济开发强度较高。

VI. 蒙古高原生态经济区:以高原为主,降水极少,为干旱半干旱气候,气温相对较高,除了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度开发以外,其他地区均为低度开发。

4.2 生态经济亚区

4.2.1 要素分布格局及地域分异规律 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环境总体呈现北部、东部和西部优于南部和中部的空间格局(图4)。生态环境优良区包括列宁格勒州、彼尔姆边疆区、滨海边疆区等21个地区。上述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人均环境污染物产生量少。以生态环境最好的列宁格勒州为例,其林地比例高达85%,另有9.72%的草地分布,而年人均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仅为1.08t。上述21个地区中,17个地区的林地比例高于50%,其中诺夫哥罗德州、彼尔姆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等13个地区的林地比例更是高于70%。同时,由于俄蒙大多数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环境污染物产生量较少,除了萨哈林(库页)州、秋明州等资源大省及俄罗斯西部个别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以外,多数地区的年人均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不足5t。

图4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环境质量、土地利用类型及人均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空间分布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审图号为GS(2020)4398号)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4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environment quality, land use type, and solid waste production per capita in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生态环境良好区包括经济走廊东南部中国四省、俄罗斯莫斯科州、秋明州等在内的等22个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包括俄罗斯萨哈林(库页)州、外贝加尔边疆区、马里埃尔共和国、图瓦共和国和蒙古国南戈壁省。生态环境脆弱区中,前四者是俄罗斯的能源和工业大省,资源开发和加工导致其产生大量环境污染物。以萨哈林(库页)州为例,其人均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高达384t,是经济走廊平均水平的数十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突出。后者南戈壁省则是因其自身极度恶劣的生态环境本底条件,其裸地占辖区的面积超过90%,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图5)。采用自然间断法将中蒙俄经济走廊划分为经济社会发达区、发展区和欠发达区。经济社会发达区仅包括中蒙俄经济走廊经济最发达的莫斯科市和圣彼得堡市。就其经济质量而言,2018年,莫斯科市和圣彼得堡市的人均GDP分别为22716美元和12466美元,其第三产业比例分别为77.9%和77.7%,城市化率分别高达98.6%和100%,而失业率仅为1.2%和1.5%。根据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46,47],莫斯科市和圣彼得堡市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就其发展潜力而言,上述地区积聚了大量资本、人才、科技等优势资源,发展潜力大。2018年,其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高达3073美元和2215美元,人口数量分别为1261万人和538万人,人口密度分别高达4926人/km2和3848人/km2,人口增长率分别为8.6‰和6.0‰。莫斯科市和圣彼得堡市充足且不断积聚的劳动力和资本为其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要素支撑。

图5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中蒙俄经济走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相关指标的空间分布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审图号为GS(2020)4398号)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5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relevant indices in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经济社会发展区包括首都/直辖市及其周边地区、边境贸易活跃地区及资源富集地区。具体包括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俄罗斯莫斯科州、列宁格勒州,俄蒙边境贸易活跃区鄂尔浑省,俄罗斯资源富集地区萨哈林(库页)州、秋明州、鞑靼斯坦共和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以及中国资源富集地区辽宁、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前两者得益于其毗邻首都/直辖市的区位优势,后者得益于其突出的资源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以秋明州和萨哈林(库页)州为例,其为俄罗斯乃至全球著名的资源富集地区,其矿产资源开采业增加值均超过其地区GDP的60%,两州矿产资源开采业增加值之和约占全俄矿产资源开采业增加值的50%[44]。以矿产资源开采业为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使其具备较高的人均GDP和城市化率,2018年,两者分别超过35000美元和80%。同时,为促进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俄加大了对秋明州和萨哈林(库页)州的投入,其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高达9973美元和7110美元,分别是全俄平均水平的5倍和3.7倍。

其他35个地区属于经济社会欠发达区。该类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人口稀疏,农牧业仍是多数地区的支柱产业,失业率高,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以蒙古国地区为例,中戈壁省、肯特省、中央省等7个地区的第一产业比例仍高于20%,中戈壁省和肯特省更是高于50%。除达尔罕乌拉省以外,其他9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均低于3.2人/km2。伴随着落后的工业化是较低的人均GDP、城市化率以及较高的失业率。蒙古国10个经济社会欠发达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东方省,2018年其人均GDP也仅为4183美元,仅为莫斯科市的1/5,城市化率仅为56.8%,而其失业率则高达6.3%。达尔汗乌拉省、肯特省、戈壁苏木贝尔省的失业率更是高于10%。

4.2.2 区划结果 根据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域分异规律,进一步将6类生态经济区划分为19类生态经济亚区。其中,I.东欧平原生态经济区包括6类生态经济亚区;II.西西伯利亚平原生态经济区包括4类生态经济亚区,III.中西伯利亚高原生态经济区包括2类生态经济亚区;IV.远东山地生态经济区包括2类生态经济亚区;V.东北平原生态经济区包括2类生态经济亚区;VI.蒙古高原生态经济区包括3类生态经济亚区。具体如表3所示,空间分布如图6(见第2961页)所示。

图6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经济区和亚区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审图号为GS(2020)4398号)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6Eco-economic and sub eco-economic zones in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Tab. 3
表3
表3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经济区划结果
Tab. 3Results of ec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for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亚区地区
I.东欧平原生态
经济区
I(1)东欧平原生态优良
经济发达亚区
莫斯科市、圣彼得堡市
I(2)东欧平原生态优良
经济发展亚区
列宁格勒州
I(3)东欧平原生态良好
经济发展亚区
莫斯科州、鞑靼斯坦共和国
I(4)东欧平原生态优良
经济欠发达亚区
彼尔姆边疆区、诺夫哥罗德州、特维尔州、弗拉基米尔州、基洛夫州、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楚瓦什共和国
I(5)东欧平原生态良好
经济欠发达亚区
下诺夫哥罗德州、莫尔多瓦共和国
I(6)东欧平原生态脆弱
经济欠发达亚区
马里埃尔共和国
II.西西伯利亚平原
生态经济区
II(1)西西伯利亚平原
生态优良经济发展亚区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
II(2)西西伯利亚平原
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亚区
秋明州
II(3)西西伯利亚平原
生态优良经济欠发达亚区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新西伯利亚州、哈卡斯共和国、克麦罗沃州
II(4)西西伯利亚平原
生态良好经济欠发达亚区
阿尔泰边疆区、鄂木斯克州
III.中西伯利亚高原
生态经济区
III(1)中西伯利亚高原
生态优良经济欠发达亚区
布里亚特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州
III(2)中西伯利亚高原
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亚区
图瓦共和国、外贝加尔边疆区
IV.远东山地生态
经济区
IV(1)远东山地生态
脆弱经济发展亚区
萨哈林(库页)州
IV(2)远东山地生态
优良经济欠发达亚区
阿穆尔州、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边疆区、滨海边疆区、犹太自治区
V.东北平原生态
经济区
V(1)东北平原生态
良好经济发展亚区
辽宁省、吉林省
V(2)东北平原生态
良好经济欠发达亚区
黑龙江
VI.蒙古高原生态
经济区
VI(1)蒙古高原生态
良好经济发展亚区
乌兰巴托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浑省
VI(2)蒙古高原生态
良好经济欠发达亚区
戈壁苏木贝尔省、肯特省、东戈壁省、苏赫巴托尔省、东方省、中戈壁省、中央省、色楞格省、达尔汗乌拉省
VI(3)蒙古高原生态
脆弱经济欠发达亚区
南戈壁省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4.3 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建议

按照生态经济区划的原则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本研究基于各类生态经济亚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特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进一步将其确定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保育发展区(图7,见第2961页),并提出了针对这3种类型区的绿色发展建议。

图7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7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空间布局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审图号为GS(2020)4398号)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7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of eco-economic zones in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优化发展区:对于I(1),包括莫斯科市和圣彼得堡市,这类地区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协调发展。

重点发展区:对于I(2)、I(4)、II(1)、II(3)、III(1)、IV(2),包括列宁格勒州、彼尔姆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等19个地区。现阶段上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生态环境优良,应抓住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大好机遇,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和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对于I(3)、I(5)、II(2)、II(4)、V(1)、V(2)、VI(1),包括俄罗斯西部莫斯科州、秋明州等7个地区、中国4省以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和鄂尔浑省等13个地区,这类地区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且人口众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其主要功能。因此,应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在维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避免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干扰和破坏,为重点发展区。对于IV(1)的萨哈林(库页)州,由于该地区大规模的煤炭及油气资源开采,导致其污染物产生量较高,生态环境遭到干扰。但该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是俄罗斯主要的能源富集区和近年来的重点开发地区,故而将其划分为重点发展区,但在其发展中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尤其是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保育发展区:对于VI(2),该类地区主要位于人烟稀少的蒙古国地区,区内存在大量的无人区,生态保育是其主要功能,故呈现较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戈壁苏木贝尔省、肯特省等9个地区。根据生态经济区划的主导性和综合性原则,将其划分为保育发展区,即在生态保育中适度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产业。对于I(6)、III(2)和VI(3),包括外贝加尔边疆区、图瓦共和国、马里埃尔共和国和南戈壁省,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同时生态环境脆弱,应加强生态保育和环境治理,慎重布局产业,优先发展对生态干扰或破坏较小的绿色产业和生态产业,叫停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产业,切勿盲目大举开发资源促进经济增长而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 结论

为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进行了生态经济区划研究。首先界定了区域生态经济学及生态经济区划的相关概念,明确了生态经济区划原则。其次,通过设计中蒙俄经济走廊两级生态经济区划方案,首次对中蒙俄三国重要的经济增长轴带“中蒙俄经济走廊”这一国际区域所包括的48个省级行政单元进行了生态经济区划探索性研究,将其划分为6类生态经济区和19类生态经济亚区。最后,基于生态经济亚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与地域分异规律,将其进一步确定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保育发展区三类,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区的绿色发展建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区域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及其子系统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地域分异规律,以及系统结构、功能、平衡、效益和调控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生态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生态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学科。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是由一定地域的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子系统及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巨系统。生态经济区划就是按照生态经济学系统思想,综合分析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及其子系统和诸要素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格局的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研究,它是开展区域绿色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基础手段。生态经济区划要遵循生态经济系统性与整体性、差异性与相似性、主导性与综合性、区域性与等级性、地域连续性与行政区划完整性五个原则。

(2)根据中蒙俄经济走廊地貌、气候(降水、气温)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经济开发强度等人文经济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综合考虑行政区划,将中蒙俄经济走廊划分为I.东欧平原生态经济区,II.西西伯利亚平原生态经济区,III.中西伯利亚高原生态经济区,IV.远东山地生态经济区,V.东北平原生态经济区和VI.蒙古高原生态经济区。通过引入典型代表性生态环境要素指标和经济社会要素指标,揭示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域分异规律。基于此,进一步将生态经济区细化为19类生态经济亚区。

(3)综合对比分析各类生态经济亚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及地域分域规律,按照生态经济区划的原则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将其确定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保育发展区3类,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区的绿色发展建议。优化发展区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应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协调发展;包括莫斯科市、圣彼得堡市。重点发展区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较好,发展经济是其主体功能。应在维持经济社会稳定向前的基础上避免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干扰和破坏,包括列宁格勒州、滨海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等33个地区。保育发展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或其主体功能为生态保育,经济发展滞后。应加强生态保育和修复,优先发展对生态干扰或破坏较小的绿色产业和生态产业,在生态环境保育中适度发展经济,包括外贝加尔边疆区、南戈壁省等13个地区。本研究将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支撑。

致谢

真诚感谢二位匿名评审专家在论文评审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评审专家对本文研究思路、指标选取、结果分析、结论梳理方面的修改意见,使作者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
(2016-09-14)[2020-09-11].http://www.scio.gov.cn/ztk/wh/slxy/htws/Document/1491208/1491208.htm.

URL [本文引用: 1]

[NDRC. Outline of the pl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2016-09-14)[2020-09-11].http://www.scio.gov.cn/ztk/wh/slxy/htws/Document/1491208/1491208.htm.]

URL [本文引用: 1]

董锁成, 黄永斌, 李泽红, .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资源科学, 2014, 36(12): 2451-2458.

[本文引用: 1]

[Dong Suocheng, Huang Yongbin, Li Zehong, et 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modes for the Silk Road Economic Zone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12): 2451-2458.]. DOI: 10.3969/j.issn.10000-8772.2016.12.014

[本文引用: 1]

Suocheng Dong, Yang Yang, Fujia Li, et al. An evaluation of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risks of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8, 28(7): 900-918. DOI: 10.1007/s11442-018-1512-y.

[本文引用: 1]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s is a strategic move to promot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these countries, which will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However, well-planned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s demand accurately identifying construction risks, scientifically evaluating risk levels, and mapp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risks. Therefore, this study established the integrated risk evaluation model (IREM) to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risks of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and determine their magnitud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Based on this analysis, we propose designs for the east and west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to mitigate construction risks. Suggestions include developing innovative cooperation of the "high-speed railway for resources and market",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dissemination, and applying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echniques and setting buffers; establishing collabora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to mitigate the three major ecological risks in the China, Mongolia, and Russia trans-border areas; and promoting economic integration by improving strategic coordination. In summary, this study provides scientific support for designing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s minimizing construction risks.

于洪洋, 欧德卡, 巴殿君. 试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基础与障碍
东北亚论坛, 2015, (1): 96-107.

[本文引用: 2]

[Yu Hongyang, Bekhbaatar Odgerel, Ba Dianjun. On the basis and obstacle of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Northeast Asia Forum, 2015, (1): 96-107.]. DOI: 10.13654/j.cnki.naf.2015.01.010.

[本文引用: 2]

董锁成, 杨洋, 李富佳, . 中蒙俄高铁建设的影响因子、机理及对策研究
地理学报, 2019, 74(2): 297-311.

DOI:10.11821/dlxb201902007 [本文引用: 2]
中蒙俄高铁建设是促进中蒙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国际陆上交通走廊的重要举措,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科学合理地布局中蒙俄高铁线路、规避高铁建设面临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急需理清高铁建设的影响因子,揭示其作用机理和空间分布格局,制定针对性强的防控对策。本文分析了中蒙俄高铁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阐明了各类因子对高铁建设的影响机理,通过构建一种综合集成的影响指数评估模型(IIIEM),量化评估了不同地区各类影响因子的影响指数,揭示了其空间分布格局,并据此制定了消除影响的中蒙俄高铁东线和西线的线路布局建议方案。提出通过“高铁换资源、高铁换市场”等互利共赢创新合作模式,消除经济影响;加强沟通和技术展示,降低社会影响;通过设置缓冲区及高科技手段,规避生态风险;构建中蒙俄跨境地区三大生态风险跨国联合防控体系,加强政策对接,促进中蒙俄经济一体化等防控对策及保障措施。本研究将为中蒙俄高铁建设线路科学合理布局、风险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参考。
[Dong Suocheng, Yang Yang, Li Fujia, et al. Influencing mechanism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f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Acta Geograohica Sinica, 2019, 74(2): 297-311.]. DOI: 10.11821/dlxb201902007.

[本文引用: 2]

Borisov GO, Dondokov ZB, Namzhilova VO.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Standby mode
EKO, 2017, (5): 98-106.

[本文引用: 2]

Fartyshev AN, Davaanyam S.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for the Irkutsk region and Mongolia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1, 629(1): 012061. DOI: 10.1088/1755-1315/629/1/012061.

URL [本文引用: 2]

Dong SC, Li Y, Li ZH, et 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isks and green development modes of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8, 190(1): 012053. DOI: 10.1088/1755-1315/190/1/012053.

URL [本文引用: 2]

李曦辉, 狄洪旭.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蒙俄经济走廊的SWOT分析
区域经济评论, 2016, (6): 127-132.

[本文引用: 1]

[Li Xihui, Di Hongxu. The SWOT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corridor of China, Mongolia and Russ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2016, (6): 127-132.]. DOI: 10.3969/j.issn.1003-4919.2016.06.021.

[本文引用: 1]

陈岩.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开发路径探析
社会科学期刊, 2015, (6): 133-135.

[本文引用: 1]

[Chen Yan.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5, (6): 133-135.]. DOI: CNKI:SUN:SHKK.0.2015-06-023.

[本文引用: 1]

孙玉华, 彭文钊, 刘宏. 中蒙俄经济走廊人文合作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东北亚论坛, 2015, 24(6): 43-57.

[本文引用: 1]

[Sun Yuhua, Peng Wenzhao, Liu Hong.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humanistic cooperation of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Northeast Asia Forum, 2015, 24(6): 43-57.]. DOI: 10.13654/j.cnki.naf.2015.06.004.

[本文引用: 1]

Batkhuyag S, Boris S.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and Mongolia′s energy sector
E3S Web of Conferences, 2019, 77:01005. DOI: 10.1051/e3sconf/20197701005.

URL [本文引用: 1]

Glazyrina IP, Zebelina IA.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Russia in the light of the concept of a green economy: The social context
Geography and Natural Resources, 2018, 39:103-110.

DOI:10.1134/S1875372818020026URL [本文引用: 1]

Dong SC, Zheng J, Li Y,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Mongolia
Chinese Geographic Sciences, 2019, 29(5): 861-871. DOI: 10.11821/dlyj201501009.

[本文引用: 1]

王传胜, 范振军, 董锁成, . 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以西北6省为例
生态学报, 2005, 25(7): 1804-1810.

[本文引用: 5]

[Wang Chuansheng, Fan Zhenjun, Dong Suocheng, et al. Study on the eco-economical regional ization: A case of 6 provinces in Northwest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 25(7): 1804-1810.].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5.07.038.

[本文引用: 5]

刘佳骏. 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19.

[本文引用: 4]

[Liu Jiajun. Study on the eco-economical regionalization of Northern coastal area of China
Beij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 19.]

[本文引用: 4]

李斌. 四川省生态经济区划与发展模式研究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13-16.

[本文引用: 3]

[Li Bin. Ec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Sichuan provinces, China
Beij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13-16.]

[本文引用: 3]

石惠春, 王科明, 周伟, . 生态经济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36): 18120-18121.

[本文引用: 3]

[Shi Huichun, Wang Keming, Zhou Wei, et al. Preliminary theoretical study o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division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e Sciences, 2009, 37(36): 18120-18121.].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09.36.174.

[本文引用: 3]

傅伯杰, 刘国华, 陈利项, . 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生态学报, 2001, 21(1): 1-6.

[本文引用: 1]

[Fu Bojie, Liu Guohua, Chen Lixiang, et al. Scheme of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1, 21(1): 1-6.]

[本文引用: 1]

杨洋. 东北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互动机理及绿色发展模式研究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9: 20.

[本文引用: 1]

[Yang Yang.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ts green development mode
Beij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20.]

[本文引用: 1]

马世骏, 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
生态学报, 1984, 4(1): 3-11.

[本文引用: 1]

[Ma Shijun, Wang Rusong. Social-economic-natural ecosystem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84, 4(1): 3-11.]

[本文引用: 1]

王松霈. 生态经济学.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53.
[本文引用: 1]

[Wang Songpei. Eco-Economics. Xi′ an: Shaanxi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000: 53.]
[本文引用: 1]

生态学研究中心生态区划组. 生态经济区划原则(讨论稿)
生态学报, 1983, 3(2): 102.

[本文引用: 1]

[Ecological Division Group of Ec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Principles of ec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discussion draft)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83, 3(2): 102.]

[本文引用: 1]

时正新, 王干梅, 姜学民, . 生态经济类型区及其特征
贵州社会科学, 1986, (11): 29-33.

[本文引用: 1]

[Shi Zhengxin, Wang Ganmei, Jiang Xuemin, et al. Types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1986, (11): 29-33.]

[本文引用: 1]

刘书楷. 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初步探讨
中国农村经济, 1988, (7): 29-36.

[本文引用: 1]

[Liu Shukai.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hinese Rural Economy, 1988, (7): 29-36.]

[本文引用: 1]

陈静波, 马汉生. 林业生态经济区划的指标及原则
林业经济, 1988, (1): 57-58.

[本文引用: 1]

[Chen Jingbo, Ma Hansheng. Indices and principle of forestry ec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Forestry Economics, 1988, (1): 57-58.]

[本文引用: 1]

龚江丽, 谢正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S2): 87-91.

[本文引用: 1]

[Gong Jiangli, Xie Zhengguan. Study on ec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of Poyang lake economic zone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1(S2): 87-91.]

[本文引用: 1]

高群, 毛汉英. 基于GIS的三峡库区云阳县生态经济区划
生态学报, 2003, 23(1): 74-81.

[本文引用: 1]

[Gao Qun, Mao Hanying. GIS-based study on the ecological-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of Yunyang county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3, 23(1): 74-81.].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3.01.010.

[本文引用: 1]

刘薇. 北京市生态经济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1, 34(4): 56-62+77.

[本文引用: 1]

[Liu Wei. A study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the eco-economic factors in Beijing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2021, 34(4): 56-62+77.]. DOI: https://doi.org/10.19676/j.cnki.1672-6995.000529.

[本文引用: 1]

李乃康, 樊宏, 任茜. 都江堰市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资源与产业, 2007, (1): 85-88.

[本文引用: 1]

[Li Naikang, Fan Hong, Ren Qian, et al. Study on ecological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of Dujiangyan
Resources & Industries, 2007, (1): 85-88.]. DOI: 10.3969/j.issn.1673-2464.2007.01.024.

[本文引用: 1]

孟令尧. 城市生态经济区划: 以承德市为例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4, 10(1): 36-41.

[本文引用: 1]

[Meng Lingyao. Urban ec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Chengde
G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esearch, 1994, 10(1): 36-41.]. DOI: CNKI:SUN:DLGT.0.1994-01-009.

[本文引用: 1]

Qingfeng Zhang, Faqi Wu, Li Wang, et al. Application of PCA integrated with CA and GIS in ec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of Chinese Loess Plateau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1, 70(6). DOI: 10.1016/j.ecolecon.2011.01.016.

[本文引用: 1]

许月卿. 喀斯特山区生态经济区划及生态建设研究: 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 28(6): 31-34.

[本文引用: 1]

[Xu Yueqing. Study of ec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Kast Mountainous area: A case study of the Maotiao river watershed, Guizhou province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07, 28(6): 31-34.]. DOI: 10.3969/j.issn.1005-9121.2007.06.007.

[本文引用: 1]

张青峰, 吴发启. 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的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5): 1023-1028.

[本文引用: 1]

[Zhang Qingfeng, Wu Faqi. Ec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9, 17(5): 1023-1028.]. DOI: CNKI:SUN:ZGTN.0.2009-05-056.

[本文引用: 1]

戚本超, 警体华, 陈维,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7-2008).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307-317.
[本文引用: 1]

[Qi Benchao, Jing Tihua, Chen Wei, et al. China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port (2007-2008).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Literature Press, 2008: 307-317.]
[本文引用: 1]

马凯. “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北京: 中国科技出版社, 2005: 623-647.
[本文引用: 1]

[Ma Kai. Strategic Research on the 11th Five Year Plan.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5: 623-647.]
[本文引用: 1]

吴玉萍, 董锁成. 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比较
生态经济, 2001, (9): 7-10.

[本文引用: 1]

[Wu Yuping, Dong Suocheng. Comparing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with ecological economics by their knowledge systems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 (9): 7-10.]. DOI: 10.3969/j.issn.1671-4407.2001.09.003.

[本文引用: 1]

王富喜, 毛爱华, 李赫龙. 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
地理科学, 2013, 33(11): 1323-1329.

DOI:10.13249/j.cnki.sgs.2013.011.1323 [本文引用: 1]
在明确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发展、生态环境、城乡协调、城镇化效率等6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山东省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依据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通过系统聚类将全省17地市划分为五大类型区:高质量城镇化地区、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城镇化质量中等地区、城镇化质量较低地区和低质量城镇化地区。在总结、概括各类型区共同特点的基础上,对各地市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Wang Fuxi, Mao Aihua, Li Helong, et al. Quality measurement and gegional difference of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entropy method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11): 1323-1329.]. DOI: CNKI:SUN:DLKX.0.2013-11-006.

[本文引用: 1]

马艳梅, 吴玉鸣, 吴柏钧. 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经济地理, 2015, 35(6): 47-54.

[本文引用: 1]

[Ma Yanmei, Wu Yuming, Wu Baiju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entropy method and quadrant method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6): 47-53.]. DOI: 10.15957/j.cnki.jjdl.2015.06.007.

[本文引用: 1]

Fick S.E, R.J. Hijmans. New 1km spatial resolution climate surfaces for global land areas
(2021-03-17) [2021-03-20]. https://www.worldclim.org/.

URL [本文引用: 1]

Robert A, Mathew S, George H, et al. 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 (GPCP) monthly analysis (New Version 2.3) and a review of 2017 global precipitation
(2020-12-09) [2021-03-20]. https://www.ncei.noaa.gov/.

URL [本文引用: 1]

中国国家统计局. 2019中国统计年鉴
(2020-03-26) [2020-09-22].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9/indexch.htm.

URL [本文引用: 1]

[China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9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9/indexch.htm.]

URL [本文引用: 1]

蒙古国家统计局. 2019蒙古统计年鉴
(2020-07-29) [2020-09-22].http://en.nso.mn.

URL [本文引用: 1]

[Mongolian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9 Mongoli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20-07-29) [2020-09-22].http://en.nso.mn.]

URL [本文引用: 1]

俄罗斯联邦统计局. 2019俄罗斯联邦统计年鉴
(2020-01-29) [2020-09-23]. https://eng.gks.ru.

URL [本文引用: 2]

[Russian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9 Russi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20-01-29) [2020-09-23]. https://eng.gks.ru.]

URL [本文引用: 2]

Friedl M, Sulla-Menashe D. MCD12Q1 MODIS/Terra+Aqua land cover type yearly L3 global 500m SIN grid V006
(2020-10-22) [2021-03-20]. https://lpdaac.usgs.gov/products/mcd12q1v006/.

URL [本文引用: 1]

陈佳贵, 黄群慧, 钟宏武.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
经济研究, 2006, (6): 4-15.

[本文引用: 1]

[Chen Jiagui, Huang Qunhui, Zhong Hongwu. The synthetic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n regional industrialization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6, (6): 4-15.]. DOI: CNKI:SUN:JJYJ.0.2006-06-001.

[本文引用: 1]

贾百俊, 刘科伟, 王旭红, . 工业化进程量化划分标准与方法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1(5): 59-64.

[本文引用: 1]

[Jia Baijun, Liu Kewei, Wang Xuhong, et al. A summary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quantification division standard and methods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 41(5): 59-64.]. DOI: 10.3969/j.issn.1000-2731.2011.05.012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经济 生态 系统 指标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