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评贺灿飞著《高级经济地理学》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李小建1.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郑州 450046
2. 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开封 475001



Online:2021-09-10



PDF (844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李小建. 评贺灿飞著《高级经济地理学》[J]. 地理研究, 2021, 40(9): 2704-2706 doi:


贺灿飞教授是一位创新力旺盛的杰出经济地理****。尽管我们保持着一定的接触,但是和他的著述见面的频率远远超过人际实际交往。近些年来,他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出版的中英文著作如雨后笋立,在演化经济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等领域很有建树。几个月前,又欣喜地读到他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100万字宏大著作《高级经济地理学》。这是他在20年来给北京大学研究生讲授“经济地理学进展”的基础上,将相关讲义系统梳理和提炼的成果。本书出版,标志着中国高水平的经济地理学教材建设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必将在推动中国经济地理学教学与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接到这本寄赠的著作,我从书架熟悉的位置中取出杨吾扬、梁进社的《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并排放在书桌上,静静凝视,感触良多。首先是作者的切换。灿飞教授风华正茂的容貌闪现瞬间之后,我脑海清晰浮现出杨吾扬先生精神矍铄的智者身影。由于杨先生童年曾在河南生活过一段时间,非常关心河南大学地理学的发展,他又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专业,也称我的导师鲍觉民先生为师。这使我在较多接触中向杨先生请教良多,他给我留下了可敬可亲的印象。其次,两本“高”水平的“经济地理学”叠加。虽有一字之差,但两本书都是面向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优秀教科书,分别代表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20年代的学术高度。第三,两本书都出自北京大学。这个事实,以及其他诸位先生有影响力的经济地理(包括世界经济地理)、工业地理、区域发展、产业集群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将该校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高地充分展示给国内外学术界。



作为较早阅读该书的读者之一,本人初读后首先的感觉是,该书很好处理了教科书编写中的一些两难选择。我曾作为一名作者,编著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2018年第三版)。在22年的使用与修编过程中,以下一些问题常被思考而难有明晰答案。首先,教科书如何把握难易程度?无论作者采取什么样的难度标准,都会接到采用该书作为教材书的读者提出的一些不同意见。其次是广度与深度的把握。有些读者偏好专而深,另一些读者喜欢较广博些。第三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处理。偏重于理论阐述会让读者枯燥乏味,而偏重于实例研究则使学生难获真谛。第四是国际理论与中国成果的处理。在经济地理学中,很多理论源于西方国家,我国经济地理学家引入这些理论后,结合中国实际做了很多工作,并在逐步总结和提炼理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突出中国特色问题,仍有一定难度。灿飞教授的《高级经济地理学》,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该书在难度上,与书名中的“高级”相对应,突出经济地理学当今的最新成果,并给予清晰的背景说明和要点逻辑阐释,读者只要认真阅读、思考,可基本掌握这些理论。同时,该书涉猎当今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各个方面,很好兼顾了深度与广度。在理论分析中,适当引入了一些实例分析,以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在理论进展中,努力注意介绍中国****的代表性成果。

除了全书这种把握处理的特点外,在具体内容上,《高级经济地理学》又突出以下重点:

第一,集中体现了近40年来经济地理学的最新进展。与以前相关书籍相比,该书集中体现了西方经济地理学近40年来的最新发展,核心是经济地理学的制度、文化、关系与演化转向。不论是产业地理、创新地理、金融地理、劳动力地理、消费地理还是经济全球化,制度、文化与社会等“软”的因素始终贯穿于研究之中。与此同时,演化经济地理学及其历史过程分析也被纳入到了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之中。从国家发展历程来看,一国发展初期往往依靠自然资源开发,后期依靠廉价劳动力与较低的土地成本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当其基本完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后,要想继续维持竞争优势,往往需要从制度与社会文化等方面来寻求力量之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非常契合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可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第二,注重突出经济地理学发展历程和相关研究视角变化。本书第一章总括性介绍了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历程,第二章在方法论层面介绍了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类不同研究方法及其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第三章至第六章系统性地阐述了过去40年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进展,包括其制度、文化与关系转向、演化经济地理学、政治经济地理学和以克鲁格曼为主要代表的地理经济学。在此基础上,本书有针对性地选取过去40年变化最为显著的经济领域,对其空间过程与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本书第七章至十六章详细介绍在全球化上升期,金融、创新、产业、消费、劳动力、环境等领域的空间演变特征。概括来说,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倡导国家内部去管制、国家间投资与贸易自由化;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研发、设计、生产、贸易与销售,形成了全球生产网络式的生产组织模式。在发达国家内部,通过继续在本国范围内引领创新活动,催生出大量具有活力的创新集群;发展中国家则形成了大量以生产制造为主要功能的产业集群。不论是创新、生产、贸易、销售还是消费活动,均离不开金融支持。在创新不断强化、生产和消费不断增长、贸易网络不断形成与拓展过程中,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中心崛起,全球金融网络快速形成。同时,全球技术人才与精英阶层不断向全球顶级城市集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国家与地区消费迅速增长,一些国家与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产生了大量资源与环境问题,环境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在对企业与部门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本书第十七章至十九章将重点上升到区域、国家和全球维度。阅读本书可以发现,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始终贯穿于各具体研究领域的分析之中,这是本书的重要特色。

第三,注重对经济地理学的多重理论介绍。西方经济地理学从最初的计量革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地理学到之后的制度、文化、关系与演化转向,理论多元化尽管给统一理论的构建带来了麻烦,但也有助于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空间与时间尺度看问题,形成全面、多角度、多时空尺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有些理论视角更适合于微观层面的企业空间行为分析,有些更适合中层层面部门空间格局演变分析,有些更适合于宏观层面的重大经济地理过程分析。理论视角变化的背后往往反映着人们基本哲学立场的差异,这些基本哲学与方法论立场的差异会对具体研究方法产生影响,本书第二章进行了详细介绍。除了介绍经济地理学基本哲学立场、方法论基础、多重理论视角外,本书在介绍具体研究领域时往往从主流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科学等吸收营养,基于不同学科理论基础对经济地理现象进行全方位透视。例如,在介绍产业地理学时,基于主流经济学分析产业区位,引入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分析产业集群与集聚;在劳动力地理学一章中则引入新古典经济地理学、政治经济地理学和制度主义地理学分析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流动和劳工抗争;在分析金融地理现象时则引入主流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并且强调制度与文化因素作用。经济地理学的制度、文化、关系与演化转向将更多因素纳入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之中,要求引入更多学科的基础理论,这一方面有助于经济地理学研究边界的拓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经济地理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分析。与此同时,制度、文化、关系与演化方法渗透到经济地理学各个具体领域的研究之中,必然要求在研究方法上实现对自身的超越。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和分析经济地理学问题,有助于读者从单一理论视角中解放出来,获得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兼顾西方理论前沿与本土理论创新。本书注重经济地理学前沿理论的本土化与中国本土理论的一般化。过去40年,中国大量接收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全球生产网络,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大量产业集群,并且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出口市场迅速拓展。与此同此,中国推动国内市场化改革,大量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迁移;资本自由流动增强,金融业发展壮大,个别领域金融化显著。在工业化不断推进、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因素的变化为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许多现象也与国外研究热点相契合。在此背景下,中国****引入西方经济地理学理论对中国经济地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当然,也有****发现建立在西方政治、社会、制度与文化基础上的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这片土壤,需要选择性吸纳,使之能够更好嵌入到中国政治、社会、制度与文化之中,实现理论本土化。本书在多个章节专辟一节,讲述中国经济地理学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本身的特点及西方理论的适用性。同时,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许多问题都可以为其它国家提供借鉴,例如融入全球价值链导致本地产学研相互分离、内向整合型的区域创新系统难以形成等问题。本书最后一章总结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既受到前苏联地理学的影响,也受到欧美西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前者倡导以国家任务代学科发展,注重在宏观层面进行结构性分析,注重与自然科学各分支学科的交叉;后者多吸收了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社会化转向,关注了更多制度、社会、文化等“软”的因素,在分析中观与微观层面的经济地理现象时更强调人的能动作用。二者实际上是互补的,宏观尺度的结构性问题往往需要在结构层面加以解决,而落实到地方层面则需要积极调动人的能动性、适应或重塑当地社会文化规则。阅读本书既有助于读者掌握西方理论前沿,又有助于读者立足当地实践进行一般化的理论探索,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总体而言,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地理学尤其是近40年来的研究进展,内容全面而又不失深刻,可以帮助本科生与研究生掌握经济地理学思维,深入理解经济地理学及各研究领域的理论脉络,快速了解学科前沿,形成多学科视角,养成良好的思辨能力。我强烈推荐经济地理学领域的教学人员将本书作为研究生教材或列入重点参考与研读书目。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者研读本书必将提升自己的理论思维,获得全球视野与多学科视角,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政策。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相关话题/地理 创新 介绍 经济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