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s of China from 1978 to 2018: A study using news reports from the People's Daily
ZHANG Xuezhen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20-03-16接受日期:2020-09-3网络出版日期:2021-04-10
基金资助: |
Received:2020-03-16Accepted:2020-09-3Online:2021-04-1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学珍(1981-),男,山东济宁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 E-mail: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PDF (3402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张学珍, 王发浩, 罗海江. 1978—2018年中国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 地理研究[J], 2021, 40(4): 1134-1145 doi:10.11821/dlyj020200206
ZHANG Xuezhen, WANG Fahao, LUO Haijiang.
1 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0.37万亿元增至2018年的90.03万亿元[1],其全球排名由第九位跃升至第二位。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资源开发强度和环境干扰强度也逐渐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2,3]。发达国家长达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近几十年内都已集中出现[4]。环境污染事件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也阻碍了“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5,6,7]。为应对当前环境污染的挑战,减少未来的环境污染事件,从历史视角深入研究环境污染事件的时空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梳理近几年关于中国环境污染时空规律的研究成果发现,大多数研究采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主管部门发布的《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采用的指标一般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和环境污染事件频次,研究时段大部分是2000年以后的部分年份。例如:李名升等利用地级及以上城市2002年以来的监测数据分析了PM10污染的时空格局[8];陈祖海等利用统计年鉴的数据分别分析了2003—2013年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时空特征及2012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空间分异和聚集效应[9,10];杨洁等采用统计年鉴的数据分别分析了1992—2006年、1995—2012年、2006—2016年的中国环境污染事件频数的时空演化特征[11,12,13]。许静等通过新闻门户网站、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官方网站、学术论文,收集了2006—2016年突发水污染事件874例,研究了中国突发水污染事件时空分布特征[14]。
总结来说,数据源决定了当前的研究具有两大特点:① 主要从污染源的角度展示了环境污染的时空规律,② 大多数的研究时段为2000年以后。针对第一点而言,环境污染事件的属性是多维度的,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污染源的排放强度和主管部门数量统计体现了环境污染事件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由污染源与社会状况共同决定,目前鲜有研究从“社会属性”的角度揭示环境污染的时空规律。针对第二点而言,如前所述,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实施40余年,但是现有研究大多数是针对2000年以来开展的,且是2000年以来的部分时段,导致对改革开放以来环境污染变化的整体特征认识不足。
为弥补既有研究的上述不足,本文拟采用《人民日报》环境污染事件的新闻报道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社会属性”的角度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人民日报》的环境污染事件新闻报道。真实性、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新闻报道“忠实”地记录了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报刊的新闻报道,作为独具特色的数据源已被用于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15]、中华民国时期的降水与干湿变化[16]等长期的环境变化研究。《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一份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坚持高品位、高格调、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其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更是毋容置疑[17]。并且,《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已有70余年的历史,完全满足改革开放40年以来环境污染时空特征研究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与基于专业仪器的生态环境指标监测相比,新闻报道具有鲜明的特色,记录了专业仪器难以探测的环境污染事件的“社会属性”,具有不可替代性[18]。能作为新闻事件被媒体报道的环境污染事件一般是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环境污染事件的影响和受关注程度是污染物排放量与社会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社会对污染事件的响应,属于污染事件“社会属性”的范畴。特别是被《人民日报》报道的环境污染事件,其影响和受关注程度通常已经达到了国家层面。更进一步来说,媒体报道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多个维度描述了污染事件的“社会属性”,其中既包括事件强度信息,如污染物排放量、浓度等,也包括事件造成的影响,如公共健康影响、经济影响,还包括应对事件采取的对策(响应),如停工停产、产业转型、机动车限行,等。
2.2 数据获取及处理方法
为确保数据获取的完整性,本研究采用了人工查阅与计算机关键词搜索两种途径摘录《人民日报》的环境污染事件新闻报道,时间段限定为1978—2018年,摘录内容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新闻报道,既有突发性新闻报道,也有渐进性新闻报道。具体地,本研究首先通过人工查阅的方式,查阅了1978—2018年逐日的《人民日报》。鉴于该报刊的要闻版和新闻版主要报道突发性和渐进性事件,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党政方针、国家经济建设成就及生态环境问题等,因而要闻版和新闻版是生态环境事件新闻采集过程中重点关注的版面。本研究从中摘录了与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近海污染、噪音污染相关的所有新闻报道。进而,根据人工查阅过程中总结提炼的环境污染新闻报道措辞风格,针对《人民日报》的环境污染新闻报道,编制了主要关键词表,包括污染、污水、雾霾、废水、废气等。然后,再利用这些关键词,基于《人民日报》数字化平台,进行了搜索,用于弥补人工查阅的疏漏。最终摘录了环境污染事件新闻报道2238条。新闻报道示例如图1。图1

图1《人民日报》环境污染事件新闻报道示例
Fig. 1Example of news repor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vents in People's Daily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包括三部分。首先是通过报道数量(条数)计数法,分析了环境污染的类型与报道热度的时间演变,以及改革开放40年间各省(市)主要类型环境污染新闻报道总条数的空间分布。进而,把1979—2018年等间距分成4个时期,每个时期包括10年,统计分析每个时期各省(市)主要类型环境污染新闻报道总条数的空间分布,以此展示环境污染受关注程度的空间(省际)差异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最后,针对每个时期,逐一分析了环境污染报道条数空间(省际)差异与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环境污染新闻报道热度的空间差异,本研究对每个时期各省(市)环境污染报道数量分别进行了极差归一化(公式1),转换成0~1之间的报道热度指数。
式中:Nij表示i个时期、第j个省的记录条数;Nix和Nim分别表示第i个时期记录最多和记录最少省份的记录条数;Iij表示归一化的报道热度指数。
3 结果分析
3.1 时间演变与空间格局
如图2所示,1978—2018年间污染事件报道数量的时间变化呈现“三峰两谷”的波动特征。三个峰值期大致依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和2015年前后,年均新闻报道数量分别为40条(1985—1989年)、73条(1996—2000年)和123条(2013—2017年),其代表性年份及新闻报道条数分别是1986年58条、1998年128条和2013年172条。峰值期之间为谷值期,大致依次是1990s初期和2000s,年均新闻报道数量分别为23条(1990—1994年)和47条(2001—2010年)。由此表明,从社会舆论和公众关心程度来看,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环境质量变化整体呈现一定的波动特征,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和2015年前后3个污染相对严重的时期,形成了3个新闻报道的热点时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21世纪最初10年两个污染相对轻缓的时期。图2

图21978—2018年环境污染事件新闻报道频次直方分布图
Fig. 2Frequency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news reports during 1978-2018
进一步分析污染事件类型,研究发现环境污染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报道数量分别占52%和34%,二者总计占比高达86%。其中,在第一峰值期和第二峰值期水污染报道数量占比分别为56%和62%,第三峰值期水污染报道数量占比降至36%,空气污染报道数量占比则由第一、第二峰值期的30%和23%,增至第三峰值期的53%。由此说明,就改革开放以来40年整体而言,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是影响广泛、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两类环境污染,其中尤以水污染为甚。不过,二者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和所受关注度随时间而变,第一和第二峰值期以水污染为主,第三峰值期则是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并重。这表明改革开放40年间水污染一直是最受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近年来空气污染的受关注程度较前期明显提升,并略微超过水污染。
与国家统计数据(数据来源
就新闻报道热度的空间分布看(图3),改革开放40年间空气污染报道的首位热点地区是华北的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四省(市)的报道数量占全国的43%,平均每省(市)的报道数量是全国平均的3.5倍。报道热度位居其次的是毗邻首位热点地区的山东、辽宁、湖北、河南、江苏,五省累积报道数量占全国的22%,平均每省的报道量是全国平均的1.4倍。再次是北方的陕西、内蒙、甘肃与南方的浙江、湖南及南部沿海的广东、广西,报道量均低于全国平均,平均每省报道量是全国平均的0.8倍。相对而言,新疆、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以及西南地区、港澳台地区的报道较少,同时江西、安徽、福建三省报道较周边省份也明显偏少,属于被热点包围的“冷岛”。
图3

图31978—2018年空气污染与水污染报道总数量的空间格局
注:基于国家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服务网站的标准地图(GS(2020)4632号)绘制,底图无修改。
Fig. 3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total number of air and water pollution reports from 1978 to 2018
水污染报道的首位热点地区是沿淮四省(江苏、河南、山东、安徽)及其南部毗邻的浙江、湖北,六省累积报道数量占全国的41%,平均每省报道数量是全国的2.2倍,其中江苏报道数量位居首位,占全国的10%。报道热度位居其次的是毗邻首位热点地区的山西、河北、湖南及辽宁,四省累积报道数量占全国的18%,平均每省报道数量是全国平均的1.4倍。再次是南方的多个省份,包括广西、广东与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重庆及东南部的江西、福建,八省累积报道数量占全国的23%,平均每省报道数量与全国平均值大致相当。相对而言,新疆、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报道较少。
3.2 空间格局的时间演变
分时段来看,空气污染报道的热点地区随时间而变(图4)。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第一个10年(1979—1988年),空气污染报道首位热点是黄淮海地区的江苏、山东、河北、山西、天津、北京及辽宁,七省市累积报道数量占同期全国的51%,平均每省报道数量为全国平均的2.3倍;其次是中部的湖北和湖南,平均每省报道数量为全国平均的1.9倍。由此导致这一时期报道热点地区呈现南、北双中心的空间格局。在这一时期,空气污染事件多为工厂排放废气和烟尘的报道,多描述为白烟、黄烟、黑烟和废气等,主要污染成分为二氧化硫、颗粒物、飘尘等。主要污染源为化工厂、制漆厂、发电厂、石灰厂、化肥厂等。图4

图41978—2018年空气污染报道数量的空间分布
注:基于国家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服务网站的标准地图(GS(2020)4632号)绘制,底图无修改。
Fig. 4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air pollution reports from 1978 to 2018
在第二个10年(1989—1998年),报道的热点地区仍然呈现南、北双中心的格局,南部中心的位置向东移至浙江和江苏,北部中心的位置略向北移,主要包括北京、辽宁和内蒙古,这五省(市)的报道数量约占全国同期报道数量的50%,平均每省(市)报道数量约为全国平均的3.1倍。由此来看这一时期空气污染新闻报道的空间聚集度增强。在这一时期,仍然以工厂排放废气和烟尘导致的空气污染为主,多描述为黑烟、黄色、灰色烟尘等,主要排放源为炼铁厂、发电厂、焦化厂、水泥厂等。另外,在北京,出现了很多汽车尾气导致的空气污染现象。
在第三个10年(1999—2008年),空气污染报道热点地区在空间上相对分散,报道数量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山西、北京、河南、江苏,累积报道数量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0%,其中山西一省报道数量就高达19%;位居其后且报道数量超过全国平均的省份分散于两个条带,其中北方条带包括甘肃、陕西、河北、山东,南方条带包括云南、贵州、湖南、福建和广东,九省累积报道数量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0%。这一时期多为电石、冶金、煤焦、钢铁、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排放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导致的空气污染。
在第四个10年(2009—2018年),空气污染呈现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华北普遍偏高的空间格局,其中京津冀三地报道条数占全国的51%,辽宁、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报道条数总计114条,十省(市)累积报道数量占同期全国总量的78%。这一时期多为雾霾、浮尘天气,新闻标题中多“笼罩、再袭”等措辞。另外,从新闻报道的内容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污染事件往往是区域性的,其波及的空间范围明显大于此前的空气污染事件。
水污染新闻报道热点地区也随时间而变(图5)。在第一个10年,水污染报道的首位热点地区是江苏,报道数量占同期全国总量的15%,是全国平均的4.7倍,是位居第二位的湖北的两倍;其次是南方的湖北、浙江与北方的辽宁、山西、北京,五省累积报道量占同期全国总量的33%,每省(市)平均报道量是全国平均的2.1倍。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热点地区相对比较分散。在这一时期,多为工厂排放有毒有害工业污水和废水的报道,报道内容多含水体颜色和气味异常的描述,例如紫黑发臭、黑水、红水、腥臭、臭气熏天等,部分报道涉及水污染成分,包括重金属和氮氧化物等,造纸厂、印染厂、电镀厂、化工厂等企业是主要排放源。
图5

图51978—2018年水污染报道数量空间分布图
注:基于国家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服务网站的标准地图(GS(2020)4632号)绘制,底图无修改。
Fig. 5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water pollution reports from 1978 to 2018
在第二个10年,报道首位热点区域是沿淮四省,包括江苏、山东、安徽、河南,以及浙江,其中尤以江苏报道最多,占同期全国的15%,是第二位山东的1.5倍,五省累积报道数量占同期全国的51%,每省平均报道量是全国平均的3.3倍;其次是湖北、山西、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六省累积报道数量占全国同期的25%。在这一时期,水污染仍然以造纸、纺织、印染、制革、制药、化工、炼焦、电镀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工业废水排放为主,其中沿淮四省造纸、化工厂工业废水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生活污水排放作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开始见诸报端,由此导致的水污染事件开始受到社会关注。为应对这一时期的水污染,国家采取了“实施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的措施[19]。
在第三个10年,报道热点的空间格局有所变化,沿淮的河南、江苏仍然位居前列,山西和河北报道数量相对增加,同时湖南的报道数量也明显增加。这五省形成了东、西两个热点区域的格局,累积报道数量占同期全国数量的35%,平均每省报道数量是全国平均的2.3倍。其次是东部沿淮的山东、安徽及中西部的湖北、四川、重庆,五省报道数量占同期全国数量的26%,平均每省报道数量是全国平均的1.7倍。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热点地区相对比较分散。城市生活废水、企业超标排放的污水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污染源。沿长江各省,工业污水直排长江的现象较为普遍,长江污染被报道的频次明显增加,逐渐成为一个报道热点。从统计数据来看,本世纪初长江经济带工业废水排放量持续增加,2005年达到顶峰[20]。
在第四个10年,报道热点延续了相对分散的空间格局,东中部各省的报道数量相差较小。相对而言,东部及南部沿海的报道热度较高,江苏再次升至首位,其次是浙江及华南的广东、广西,再次是中部的湖北和江西,六省累积报道数量占全国报道数量的41%,平均每省报道数量为全国平均的2.2倍。之后,报道较多的省份还包括黄淮海地区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与辽宁及云南、湖南,七省累积报道数量占全国报道数量的30%,平均每省报道数量为全国平均的1.4倍。这一时期主要污染源为未达标处理的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排放污水造成的城市黑臭水体等。
3.3 与社会经济指标的关系
上述空气污染与水污染新闻报道数量指示的环境污染程度空间分布与同期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但最敏感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随时间而变。如表1所示,在第一个10年,空气污染与水污染新闻报道数量的空间差异均与同期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显著正相关。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越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越高的地区空气污染与水污染新闻报道也越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构成中,建筑业产值相对较少,第二产业产值主要由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贡献,其产值占比高意味着它占据产业的主要地位。由于当时工业生产工艺水平相对较低,工业三废排放量也相对较大,因而环境污染报道也较多。Tab. 1
表1
表1空气污染、水污染报道数量与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省级差异的相关系数
Tab. 1
类型 | 时期 | 公路里程 增长率 | 人均GDP 增长率 | 货运量 增长率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 第二产业 占比 | 第二产业 产值增长率 |
---|---|---|---|---|---|---|---|
空气 污染 | 1979—1988 | 0.073 | -0.113 | -0.136 | 0.395** | 0.469*** | 0.097 |
1989—1998 | 0.127 | 0.362** | -0.076 | 0.116 | 0.222 | 0.074 | |
1999—2008 | -0.002 | 0.107 | -0.264 | -0.021 | 0.139 | -0.059 | |
2009—2018 | -0.329* | -0.378** | -0.283 | -0.264 | -0.282 | -0.233 | |
水污染 | 1979—1988 | 0.181 | -0.017 | -0.076 | 0.536*** | 0.400** | 0.228 |
1989—1998 | 0.236 | 0.427** | -0.103 | 0.165 | 0.193 | 0.489*** | |
1999—2008 | 0.488*** | 0.195 | 0.105 | 0.319* | 0.330* | -0.043 | |
2009—2018 | -0.292 | 0.101 | 0.296 | -0.056 | 0.186 | 0.069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在第二个10年,空气污染、水污染与社会经济指标的关系开始分化。空气污染报道数量的空间差异与人均GDP增长率显著正相关,而水污染不仅与人均GDP增长率显著正相关,同时还与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率显著正相关。在这一时期,人均GDP增长率与同期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率、前一个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6(P<0.01)、0.50(P<0.01)。这意味着,人均GDP增长率与污染新闻报道数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能是第二产业与污染之间关系的直接表现,工业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污染源,水污染报道数量与同期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率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及相关新闻报道的内容也印证了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空气污染报道数量与同期第二产业产值之间虽然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意味着,空气污染与第二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相对于第一个时期开始弱化,新的空气污染源开始出现,例如北京地区汽车尾气导致空气污染的报道开始大量出现。
在第三个10年,空气污染、水污染与社会经济指标的关系进一步分化。水污染报道数量与公路里程增长率、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在这一时期仍然维持第二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占比越大,水污染问题越严重的关系,第二产业仍然是水污染的主要源头。相关新闻报道的内容也印证了这一点。然而,空气污染的新闻报道数量与纳入本研究的六个社会经济指标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就污染报道数量第一、第二的山西和北京来说。山西省同期的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与增长率均位居前列,其空气污染符合工业污染的特征。而北京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与增长率均位居末位,工业污染贡献很小。这意味,这一时期空气污染源的类型明显多样化,单一的社会经济指标已难以解释全国空气污染空间差异的成因。
在第四个10年,空气污染、水污染与社会经济指标的关系分化更加明显。空气污染的报道数量与人均GDP增长率、公路里程增长率显著负相关,同时与其余社会经济指标也是负相关关系。但是,从其散点图(图略)分析来看,负相关关系主要由极值所致,而非大多数样本都服从的关系。具体来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报道数量极多,平均报道数量是其余各省(市)报道数量的5.1倍,而这三个地区的公路里程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低于其他大多数省(市),由此造成了污染报道数量与社会经济指标的负相关关系。就其与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的关系来看,扣除北京后,包括河北、天津在内的其余省份空气污染报道数量与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仍然是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5(P<0.05)。这意味着,除北京之外的其余省(市)空气污染可能仍与其第二产业产值占比有关,而北京则属于“另类”。这进一步说明,这一时期空气污染源的类型明显多样化,单一的社会经济指标已难以解释全国空气污染空间差异的成因。在这一时期,水污染报道数量与货运量增长率、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之间是正相关,但是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一时期的水污染成因多样,除了工业排放,生活污水成为一种新型的水污染源,新闻媒体在这一时期频频报道城市黑臭水体。Chen等就曾指出生活废水已经成为水污染的一个新的重要来源[21],而不同水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差异显著[22]。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述对《人民日报》环境污染事件报道的分析,研究发现1978—2018年中国的环境污染经历了3个新闻报道热点时期,依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和2015年前后,其中前两个热点时期重点关注水污染问题,第三个热点时期关注重点兼顾水污染与空气污染。在空间维度上,空气污染报道的热点地区是京津冀和山西省,其次是其周边各省;水污染报道的热点地区是沿淮四省(江苏、河南、山东、安徽)及其南部毗邻的浙江、湖北。进一步分析发现新闻报道热点地区的空间分布随时间而变,其中空气污染的热点地区由最初的南、北双中心格局,演变成相对分散的格局,再进一步演变成以京津冀为中心的格局;水污染的热点地区由最初热点相对分散的格局,演变成以沿淮四省为中心的格局,进一步变成东、西双中心的格局,然后形成近年来热点地区相对分散的格局。从热点地区空间分布与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及新闻报道内容来看,最初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排放所致,之后逐渐演变成工业生产排放与生活排放共同导致。本文首次利用《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作为数据源,从环境污染事件“社会属性”的角度,揭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定量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成因。但是,本研究基于新闻报道的计数法,处于量化分析的初步阶段,暂未考虑污染事件的严重程度,如:波及的空间范围、持续的时间、环境指标的超标程度等,以及细分的污染类型,因而研究结果尚待进一步深化,定量化程度有待提高。众所周知,环境经济学领域通常采用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定量表达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的数据本质上属于人为排放污染物致使自然环境变化影响人类福祉之后人类社会在舆论层面的响应,从污染物排放到社会舆论响应中间存在复杂的自然过程与人文社会过程。因而,利用这套数据进一步定量研究污染物排放与社会舆论响应之间的关系,阐明其中的关键过程,将对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形成有益互补,进一步阐明“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
致谢:
真诚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在论文评审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评审专家对本文结论梳理方面的修改意见,使本文获益匪浅。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URL [本文引用: 1]
URL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