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张雪飞1,2,3, 王传胜,1,2,3, 李萌1,2,3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3.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

Demarcating ecological spac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ZHANG Xuefei1,2,3, WANG Chuansheng,1,2,3, LI Meng1,2,3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3.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通讯作者: 王传胜(1965- ),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与资源环境保护。E-mail: wangcs@igsnrr.ac.cn

收稿日期:2017-12-14修回日期:2019-04-28网络出版日期:2019-10-20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63064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09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6
中国科学院STS项目.KFJ-EWSTS-089


Received:2017-12-14Revised:2019-04-28Online:2019-10-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雪飞(1990-),男,河北徐水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zhangxf.15b@igsnrr.ac.cn。





摘要
省级空间规划是为实现“多规合一”而开展的基础性制度尝试,其核心内容划定“三区三线”是通过科学分析自然与社会本底,对各类空间边界进行严格勘定,作为管控国土空间的抓手。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是“三区三线”中“生态先行”理念的载体。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为基础,对福建省开展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要求的陆上全域生态保护等级和保护优先序评价,探讨和实践省级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分方法,以期为沿海多山省份的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结果显示:福建省生态空间陆域占比为78.76%,涵盖了88.07%的森林、71.23%的草地、64.44%的水域和47.72%的裸地;生态保护红线陆域占比为20.90%,以生物多样性维护红线、水源地保护及水源涵养红线为主。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等级;生态保护优先序;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福建

Abstract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s a brand-new attempt of "multiple planning integration" fundamental regime. The core content is demarcating the "urban space, agriculture space, ecological space,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 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to analyze natur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scientifically, which are the strict assignments of all kinds of space boundary, so as to strengthen national spatial control. The "ecological spac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refered to "ecological spac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which i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concept of ecology prior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is the core of ecological space, which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the strongly underlying constraints, the wide range of coverage and the high level of constraints. With full absorption of the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Demarcating the Red Lin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mulg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study, taking the whole land area of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arried out double assignment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leve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iority,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suitability; and then discussed and practiced the demarcation of ecological spac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provincial spatial planning, so as to put forward "multiple planning integration" and to b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marcation of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in coastal and mountainous provi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hole area of Fujian ecological spac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is about 95932.88 square kilometers, accounting for 78.76% of the province's land area.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is about 25461.39 square kilometers, taking 20.90% of the province's land area. The "biodiversity maintenance red line" and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d line ", which were subordinated to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accounting for 11.96% and 6.26% of the province's land area. The "biodiversity maintenance red line" and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d line" were concentrated in Wuyi Mountains, Daiyun mountain, Zhejiang-Fujian mountainous region, southern Fujian mountainous region and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 which are mainly consistent with Fujian ecological function zones.
Keywords: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ecological protection level;ecological protection priority;ecological space;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Fujian province


PDF (24466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张雪飞, 王传胜, 李萌.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地理研究[J], 2019, 38(10): 2430-2446 doi:10.11821/dlyj020171221
ZHANG Xuefei. Demarcating ecological spac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Geographical Research[J], 2019, 38(10): 2430-2446 doi:10.11821/dlyj020171221


1 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新时期注重国土开发强度管制、控制线落地、统筹各类规划的一次革新。2016年12月《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将福建省纳入“多规合一”战略部署试点省份。《试点方案》明确空间规划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划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再于各类空间中划定最核心的区域,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简称“三区三线”。生态空间中最核心的刚性约束区域是“生态保护红线”,而生态空间中具有一定弹性的区域即为“其他生态空间”。

开展生态保护等级和保护优先序评价、划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是《试点方案》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任务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之后国家水利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林业局等先后出台了各部门管辖范畴内的红线意见和纲要。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要求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的要求进行管理,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各部门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分工作是对国务院部署的落实和细化,但也增加了空间规划中多规融合的难度,一是各部门对红线的认识标准不一致,导致红线划定时指标的选择和阈值的确定不同;二是按照“宁多勿少”的原则,各部门尽量多地把需保护的和能够保护的生态空间划成红线,导致在“多规融合”中为兼顾各部门利益不得不在国土空间中划出较大比例的生态保护红线,为避免此类问题,还需要再次进行生态保护红线分级评价;三是各部门采用的基础数据多是来自本部门,数据精度尺度不一,地物分类标准不一,导致对地表同一地物形成了不同的划分结果。为此,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了“划定并严守一条生态保护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的要求。

根据上述问题以及《试点方案》和《若干意见》的要求,以福建省为例,探索省级空间规划中自上而下的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分方法,探讨在空间规划中识别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融合各类生态保护红线的路径,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的进一步实施,以及沿海多山省份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有益参考。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两个自然地理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闽东南沿海年平均降水量1 000~1 700 mm,闽西北则达1 700~2 000 mm[1]。福建省面山背海(图1),生态环境区域分异特征突出,景观破碎复杂[2],形成了境内植被种类丰富且分布广阔的特点。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河谷、盆地穿插其间[3]。全省森林面积约8.01万km2,自然植被分属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个植被地带,但原生植被多遭破坏,现状植被以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4]。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红壤和黄壤[5],土壤侵蚀以水力为主,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6]。福建省辖1个副省级市、8个地级市,共包括29个市辖区,12个县级市,44个县(含金门县)。截至2016年底省内建成自然保护区93个,建成森林公园175个,国家湿地公园6处[7]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福建省行政区划

注:此图基于国家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的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19)3333号)绘制,底图无修改。
Fig. 1The administrative map of Fujian province



2.2 数据来源

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所需数据可分为地貌数据、行政区划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植被数据(表1)。数据类型主要为栅格数据、矢量数据,统一转为高斯克里格投影西安80坐标系后,将栅格与矢量数据全部转为50 m空间分辨率栅格数据;气象数据为带有坐标点的文本数据,插值为50 m空间分辨率栅格数据使用。

Tab. 1
表1
表1数据类型及来源
Tab. 1The types and sources of data
数据类型数据名称数据格式数据来源
地貌数据DEM数据50 m栅格数据福建省测绘厅
行政区划数据福建省行政区划矢量数据福建省民政厅
福建省禁止开发区矢量数据福建省发改委
气象数据月均温度数据、月均降水数据文本数据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土壤数据土壤质地数据1 km栅格数据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
植被数据福建省林业普查数据矢量数据福建省林业厅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矢量数据福建省测绘厅
NDVI月合成数据集1 km栅格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
NPP月合成数据集250 m栅格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进展

国外对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识别与认定主要是划分生态保护地[8,9],主要指通过立法等有效手段,为保护自然资源及维持生态稳定而划定的山川、河流、湖泊、湿地、滩涂、森林、草原、荒野、冰川和冻土以及物种栖息地、迁移路线和避难所等,其范围包括陆域和水域[10,11,12]。如俄罗斯的《俄罗斯联邦特保自然区法》、日本的《自然环境保全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案》等[13]

中国政府从宏观层面对省级以上生态空间的识别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做了大量工作,2010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14]明确了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界限,按国土空间开发方式提出了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水源地等,其中禁止开发区的面积占全国陆域面积的12.5%,两类区域大致圈定了全国重点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2015年环保部修订实施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15],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划分出242个生态功能区,其中63个重要生态功能区是全国生态空间的重点部分,覆盖中国陆域面积的49.4%。上述生态功能区为划分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提供了宏观层面的依据。此外,部分地方政府率先进行了本省范围内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分工作(表2),但红线占陆域面积的比例差别较大,如北京、天津分别占73%和13%。由此可见,政府层面对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范围界定还比较模糊,但也为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Tab. 2
表2
表2部分省份生态保护红线陆域占比(%)
Tab. 2Propor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in some provincial regions of China (%)
省份红线占比省份红线占比省份红线占比省份红线占比
江苏22.23上海44.50江西33.09湖北33.40
海南33.50四川40.60陕西38.60北京73.00
贵州31.92重庆37.30天津13.00云南30.00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国内****从案例区入手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分的相关理论[16,17,18,19,20]和评价方法[21,22,23,24,25,26,27]进行了探讨和实践(表3),整体特点是结合评价区社会及自然生态本底,选取恰当的评价视角及评价对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评价范围涵盖陆海,评价尺度跨越大,从乡镇到省级皆有,评价视角主要集中在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环境灾害危险性、生态服务维持及价值等几个维度,评价因素涉及生态功能、生态价值、自然地理条件及灾害风险等领域。另外,脱胎于景观安全“源-汇理论”[28]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有相似的作用,其一般应用在市级以下尺度,从景观连通性、生态安全性与风险性、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等角度[29,30,31,32],识别出需保护的生态源地和战略点,并构建廊道[33],从而组建理想的生态安全格局,成为化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矛盾的途径[34]。这些研究都为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分和指标选择提供了宝贵经验。

Tab. 3
表3
表3近几年国内****有关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
Tab. 3Studies on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by Chinese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作者,年份研究区域评价因素具体指标
俞孔坚等[29],
2009年
北京市综合水安全、地质灾害安全、生物保护安全、文化遗产安全、游憩安全降水、地形、径流系数、历史洪涝、地质灾害分布、坡度、地表覆盖、指示物种、栖息地适宜性、遗产分布、游憩资源分布与适宜性
苏泳娴等[30],
2013年
广东省深圳市水安全、地质灾害安全、大气安全、生物保护安全、农田安全地形、水系、洪水位、地质灾害、植被分布、风向风频、生物多样性、物种栖息地、农田适宜性、基本农田
许妍等[21],
2013年
渤海海域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环境灾害危险性湿地面积、生物资源量、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分布、生物多样性、自然岸线类型、海岸侵蚀程度、海水入侵面积
燕守广等[22],
2014年
江苏省生态环境现状评估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特征、气候调节、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环境净化、营养物质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研文化等
马世发等[23],
2015年
湖南省生态功能服务可持续、生态安全格局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荒漠化防治
黄伟等[24],
2016年
海南省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海洋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海洋保护区、重要渔业海域、重要河口、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海岛、砂质岸线、砂源保护海域、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海洋生物多样性敏感区、海岸侵蚀敏感区、海平面上升影响区、风暴潮增水影响区
杨姗姗等[25],
2016年
江西省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土壤保持重要性、水源涵养重要性、水土流失敏感性、地质灾害敏感性
丁雨賝等[26],
2016年
重庆涪陵区义和镇山地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价值坡度、植被盖度、水体、土壤类型和降水侵蚀力;食物原料生产、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土壤保持、养分循环、生物多样性和美学景观
杜光华等[27],
2017年
贵州普定县喀斯特山区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水土流失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河湖滨岸缓冲带敏感性
吴健生等[31],
2017年
重庆市两江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气体调节、气候调节、碳固定、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生产、原材料、娱乐文化、
陈昕等[32],
2017年
广东省云浮市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洪涝风险、水质污染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2 总体研究框架

本研究的总体框架是先在承载力和适宜性理念下开展生态保护等级和保护优先序评价,再叠加禁止开发区中的核心区进行修补校正,最后划定福建省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等级评价是指在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的集成评价结果上,将区域划分为5个生态保护等级,最高级作为优先保护区,其余作为备选保护区;生态保护优先序评价是在前者评价基础上,叠加重要生态廊道和重点生态工程等,形成生态保护优先序,其中的优先保护区可直接作为生态保护红线预选区。再用禁止开发区中的核心区与生态保护优先序中剩余部分进叠加,重叠部分按照等级分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预选区和其他生态空间预选区,未重叠部分中次优先保护区作为其他生态空间预选区,而一般区则不属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最后将生态保护红线预选区进行类型拆分,再与其他生态空间一起叠加行政区划,实现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落界(图2)。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总体研究框架

Fig. 2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spac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本研究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国家环保部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具有相似的目标和理念,所以充分吸纳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评价方法,将其作为全域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等级和保护优先序评价”中生态保护等级评价的基础方法。但生态保护等级评价只是对于基础生态本底的评价,缺乏对相关生态工程延续性和生态廊道完整性方面的考虑,所以又从适宜性角度开展了生态保护优先序评价,以期综合考虑自然与人工两方面对生态保护的影响。生态保护等级和保护优先序评价基本上确立了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但为了使其尽量完整并能与现行主体功能区划对接,叠加了禁止开发区中的核心区域作为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补充。

3.3 技术路线和指标计算方法

3.3.1 技术路线 根据《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全省陆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类型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三大类,为此选择水源涵养功能保护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保护重要性作为生态重要性评价的指标,水土流失作为敏感性评价的指标。

生态保护等级和保护优先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识别和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对重要和生态环境相对敏感的区域。开展生态保护等级和保护优先序评价的优点在于既关注生态本底的重要性与敏感性,又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还兼顾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的延续性。其中,生态保护等级评价是对生态系统中重要与敏感区域的分等定级,首先选取具有地方生态特点的重要性和敏感性特征分别进行评价,然后集成重要性与敏感性等级作为生态保护等级评价结果;生态保护优先序关注的是国土空间保护中需要关注和维护的重要生态区域,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生态工程的重要性为依据,是在生态保护等级评价基础上遴选重要的生态廊道和生态工程作为补充,形成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备选区。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禁止开发区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两个维度拆分后再叠加行政区划即可实现落界(图3)。

图3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分的技术路线

Fig. 3The technical route of ecological spac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demarcation



3.3.2 生态保护等级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生态保护等级评价需先对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开展单项评价,再进行评价结果集成。针对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特点,选取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和水土流失敏感性作为评价指标。

(1)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单项指标的评价方法。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主要来自于2017年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7],在此基础上根据福建的生态特点增加了评价指标(表4)。

Tab. 4
表4
表4生态功能重要性与敏感性的计算公式
Tab. 4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ecological function importance and ecological sensitivity
生态功能重要性与敏感性计算公式(加粗斜体为本研究增加的评价因子)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NPPmean]×Fpre×Ftemp×(1-Falt)×物种生境因子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NPPmean]×Fsic×Fpre×(1-Fslp)×地表覆盖因子×海拔分异因子
水土保持功能保护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NPPmean]×(1-K)×(1-Fslp)
水土流失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R×K×LS×C4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物种生境因子”是指不同的物种适应于不同的生境,在受不同生境因子的限制的同时占有不同资源、时间和空间来实现共存,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生境相关性[35]。“地表覆盖因子”来源于****发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会从正反两面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小气候等生态环境[36]。本研究增加的“物种生境因子”和“地表覆盖因子”系数是对地表覆被的加权,该系数对天然植被、人工植被赋予较高权重,对裸地和建设用地赋予较低权重,在实践中起到了加强地表植被权重的作用,对于产生区分度并提高评价精度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该数据来源于《2015年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中对地表覆被的分类。“海拔分异因子”主要是以阔叶林与针叶林的海拔400 m分界线为标准,以每个像元的高程值为分子,高程大于400 m的不变,小于400 m的一律取400 m;以评价区域海拔高度的最大值为分母,对每一个像元开展计算(表5)。

Tab. 5
表5
表5“物种生境因子”系数赋值
Tab. 5The coefficient of "species habitat factor"
赋值1.00.80.60.40.20.01
物种生境因子乔木林灌木林、乔灌混合林、竹林、疏林、高覆盖度草地、水面绿化林地、人工幼林、稀疏灌丛、中/低覆盖度草地园地、水田、人工草地、水渠旱地、荒漠与裸露地表房屋建筑区、道路、构筑物、人工堆掘地
赋值0.90.70.50.30.1
地表覆盖因子乔木林、竹林、水域灌木林、乔灌混合林、疏林、稀疏灌丛、高覆盖度草地绿化林地、人工幼林、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人工草地耕地、园地、荒漠与裸露地表房屋建筑区、道路、构筑物、人工堆掘地
海拔分异因子海拔分异因子=HiHmax,HiHmax;if(Hi<H针叶林Hi=H针叶林)
式中:Hi为像元高程值;Hmax为评价区域海拔高度的最大值;H针叶林为评价区域针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海拔高度值。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生态保护等级的集成评价。集成评价首先需对评价因子分等定级。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和水土保持服务功能重要性因子,按照重要性功能面积累计百分率为33%、50%、66%和80%对应的评价结果值,将重要性分为五级,由最高级到最低级分别赋值为9、7、5、3、1。然后,集成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即按最大值法集成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下一步将水土流失敏感性作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结果,建立矩阵权重赋值表,由最高级到最低级分别赋值为Ⅴ、Ⅳ、Ⅲ、Ⅱ、Ⅰ集成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得到生态保护等级评价结果(表6)。

Tab. 6
表6
表6生态保护等级的集成
Tab. 6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level
敏感性重要性
97531
9
7
5
3
1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3.3 生态保护优先序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生态保护优先序指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的优先程度,评价目的是在国土空间中划分出优先区、次优先区和一般区,遴选指标包括重要生态廊道和重点生态工程。通常,优先保护区生态保护等级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好;次优先保护区生态保护等级较高、具有一定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而一般区的人工痕迹明显,生态保护等级低。

(1)重要生态廊道。植被廊道是按照植被的地带性指示意义、地方特有性为主要原则选择地带性指示物种,包括林业普查中的有林地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以及优势树种。按照优势树种生境面积由高到低排序赋值,分别取面积累积百分率为50%和80%的面积值作为分级标准,划分3个等级;对于珍贵树种,按照每个栅格斑块对应的实际面积赋值(表7)。山体廊道是依据山体水系脉络,识别评价区域内主要河流源头及分水岭地区,设置相应的分级标准。地形参数的选择标准参照植被的垂直分异趋势,兼顾各地主要河流分水岭地区的海拔及不同高程面积占全省面积的比例(表8)。水域廊道是识别和评价具有饮水、灌溉、防洪等重要功能的主要河流、湖泊、水库作为评价对象,以此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其中大中型湖泊为面积100 km2及以上的湖泊,大型水库为库容1亿m3及以上的水库(表9)。

Tab. 7
表7
表7植被廊道遴选参数及分级赋值表
Tab. 7The parameter selection and grading coefficient of vegetation corridor
廊道类型遴选参数
植被廊道优势树种累积面积占
总面积比例(%)
珍贵树种
面积(hm2
分级值
50≥53
30<52
20-1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Tab. 8
表8
表8山体廊道遴选参数及分级赋值表
Tab. 8The parameter selection and grading coefficient of mountain corridor
廊道类型遴选参数河流级别植被参数地形参数分级值
山体廊道流域分水岭主要河流及一级支流森林、灌木、草地≥1400 m3
河流源区主要河流及一级支流森林、灌木、草地500~1400 m且坡度在≥25°2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Tab. 9
表9
表9水域廊道遴选参数及分级赋值表
Tab. 9The parameter selection and grading coefficient of waters corridor
廊道类型遴选参数河流湖泊水库分级值
水域廊道主要河流/大中型湖泊/大型水库缓冲区半径10 m半径100 m半径100 m3
半径50 m半径500 m半径500 m2
一般河流/小型湖泊/中小型水库缓冲区半径10 m半径100 m半径100 m2
重要湿地一级管控区---3
重要湿地二级管控区---2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重点生态工程。依据福建省林业普查数据,以国家重点公益林和林业保护等级为评价对象,遴选出重点生态工程,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分级赋值。具体标准为公益林的一级、林业保护等级的一级和二级,分级值设定为3;公益林的二级、林业保护等级的三级和四级,分级值设定为2。

3.4 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方案集成

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是“三区三线”中的重要一环,需套合其他区线以实现最终划定。但由于生态保护红线的刚性原则和优先特性,其类型、面积、位置确定以后,其他区线都不得占用。其他生态空间原则上也是优先保护和禁止开发的区域,由于有弹性,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和调整后的其他生态空间就构成了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

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集成划定分为四步。① 充分吸纳禁止开发区。以生态保护等级和保护优先序评价结果为基础,综合考虑禁止开发区分布现状,将其中的最高级管控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次高级管控区归入其他生态空间。禁止开发区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沿海基干林带等。当生态保护优先序评价中的优先区域和次优先遇到上述区域时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当一般区域遇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沿海基干林一级保护区时升级为生态保护红线;当一般区域遇到其他禁止开发区时升级为其他生态空间。②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功能重要性与敏感性等级评价结果,将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级高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纳入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红线;将水源涵养服务功能高的生态保护红线区纳入水源地保护及水源涵养功能红线;将水土保持服务功能高和水土流失敏感性高的区域纳入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防治功能红线;将禁止开发区内的沿海基干带林一级保护区纳入海岸保护与灾害防护红线。③ 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划分结果,矢量化后进行数据聚合和破碎斑块处理,对小于的0.5 km2破碎斑块降级为其他生态空间。④ 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落界。将划分出的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与行政区划叠加,将生态保护红线和其他生态空间落界到地市、区县上,并进行比例核定,以待开展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勘界。

4 结果分析

4.1 生态保护等级和保护优先序评价结果

(1)重要性与敏感性区域分布特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级高的区域集中在武夷山脉、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这两条山体带及周边(图4a)。水源涵养重要性高的区域集中在闽江、汀江、九龙江、建溪、北溪、沙溪、雁石溪流域(图4b)。水土保持重要性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低山及丘陵(图4c)。前三者集成出了生态保护重要性,其中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水域周边及山地中高海拔区(图4e)。作为生态敏感性代表的水土流失敏感区分布较零散,高等级区域一般分布在中海拔山地丘陵、谷地、水域周边和沿海台地等区域(图4d)。由生态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集成出了福建省生态保护等级,Ⅴ级和Ⅳ级区域分别为6.58%和28.72%,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山地丘陵、沿海台地等区域;Ⅲ级和Ⅱ级区域分别为21.15%和29.43%;Ⅰ级区域为14.12%(图4f)。

图4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生态保护等级评价及空间分布

注:此图基于国家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的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19)3333号)绘制,底图无修改。
Fig. 4The evalu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level



(2)生态保护优先区域分布特征。将生态保护等级评价结果中的Ⅴ级区域直接纳入生态保护优先区域(图5a),其他区域依次叠加植被廊道(图5b)、山体廊道(图5c)、水域廊道(图5d)、重点生态工程(图5e),再扣除城镇区及农业区,最终形成生态保护优先序(图5f)。该评价结果已有连片分布的特征,其中,生态保护优先区域占比为29.10%,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戴云山、汀江流域、闽江流域、沙溪流域和雁石溪流域等;次优先区域为49.86%;一般区域为21.04%。

图5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生态保护优先序评价及空间分布

注:此图基于国家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的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19)3333号)绘制,底图无修改。
Fig. 5The evalu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iority



4.2 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集成与落界

在生态保护优先序评价的基础上叠加各类禁止开发区的核心区(图6a),形成生态保护红线预选区、其他生态空间预选区和其他区线。将生态保护红线预选区与生态功能重要性与敏感性的高值区叠加(图6b),拆分出四种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并进行聚合与去破碎处理,形成生态保护红线。最后再叠加行政区划,实现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落界。

图6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集成要素

注:此图基于国家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的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19)3333号)绘制,底图无修改。
Fig. 6The element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spac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福建生态空间总面积约为95 932.88 km2,占陆域面积的78.76%。其中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约为25 461.39 km2,占陆域面积的20.90%,以生物多样性维护红线、水源地保护及水源涵养红线为主,分别为11.96%和6.26%,这两条红线的集中连片区域交错分布在武夷山、戴云山、浙闽山地、闽南山地、东南沿海等区域,与生态功能区划框定范围相符(图7);另外,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防治红线分布较为分散,比例为2.45%;海岸保护与灾害防护红线在沿海区域分布,比例为0.23%。生物多样性维护红线以福州、龙岩、宁德、三明、漳州地区比例较高。水源地保护及水源涵养红线以莆田地区为最多,其次是宁德和福州地区。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防治红线占比较高的是福州、宁德和漳州地区。海岸保护与灾害防护红线占比较高的是宁德和福州地区(表9)。

图7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7福建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分布

注:此图基于国家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的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19)3333号)绘制,底图无修改。
Fig. 7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spac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in Fujian province



福建省9个地区生态保护红线比例在12.81%~36.85%,生态保护红线占比超过20%的地区有5个,依次为莆田、福州、宁德、龙岩、三明;漳州、南平、厦门、泉州比例接近。总的生态空间占本地区面积比例前三的依次是龙岩、宁德和三明,占比都在80%以上(表10)。区县间生态红线占比0.17%~49.18%不等,差异较大,体现了生态本底的不均衡性。生态红线占比在40%以上的为莆田地区的城厢区和涵江区;占比在30%以上的有14个,分别是莆田地区的仙游县,福州地区的晋安区、罗源县、马尾区、永泰县和连江县,三明地区的三元区和清流县,南平地区的松溪县,宁德地区的蕉城区,漳州地区的华安县和南靖县,厦门的集美区,龙岩的漳平市;占比在20%以上的有21个区县;占比在10%以上的有30个区县;占比在10%以下的为17个区县,最低为泉州鲤城区仅0.17%。

Tab. 10
表10
表10福建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落界统计(%)
Tab. 10The statistics of ecological spac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in Fujian province (%)
生物多样性
维护红线
水源地保护及
水源涵养红线
水土保持与水土
流失防治红线
海岸保护与
灾害防护红线
生态保护
红线合计比例
其他生态
空间
生态空间
合计比例
福州17.126.753.410.8928.1748.9577.11
龙岩16.145.471.970.0023.5964.6188.20
南平8.325.321.630.0015.2761.8677.13
宁德15.056.893.191.0026.1361.4987.62
莆田9.0525.222.210.3636.8532.8069.65
泉州7.162.802.770.0712.8157.2870.08
三明11.716.682.500.0020.8964.2085.09
厦门5.188.391.550.0015.1233.0448.16
漳州11.674.663.060.2219.6142.8562.46
全省11.966.262.450.2320.9057.8678.76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对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叠加地理国情普查土地利用分类,得到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表11),其中林地占比最高,园地和耕地占比较少,草地、水域、荒漠与裸地等类型占比最低。林地在生态保护红线、其他生态空间、总体生态空间中占比依次是83.01%、79.32%和80.30%。少量的园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存在于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经过图斑抽样对比发现,其原因是该地类位于禁止开发区内。

Tab. 11
表11
表11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
Tab. 11The land use type proportion of ecological spac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
土地利用类型占红线总面积的比例占其他生态空间的比例占生态空间比例
林地83.0179.3280.30
草地2.723.963.64
水域2.571.411.72
裸地0.600.350.41
园地5.146.476.12
耕地5.155.955.73
建设用地0.802.542.08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5 结论与讨论

福建生态空间纳入了全省88.07%的森林、71.23%的草地、64.44%的水域和47.72%的裸地。由于每个省份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本底差异较大,单纯比较红线比例并不恰当。另外适度的生态保护红线体现了红线的刚性和严谨性,其限定范围并非越大越好,对于次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宜划入其他生态空间进行保护。

从评价的全面性比较,已有相关研究往往仅针对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区或者土地利用中的林地、草地、水域等做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但本研究以“生态优先”为理念,除对福建省陆上全域开展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以外,为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新增了生态保护优先序评价,其重要意义有三:其一在于将连绵山体、河流、湖泊、湿地等重点生态廊道纳入了红线备选区;其二使具有地带性指示意义、面积大且空间分布集中的生态系统被识别,确保了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第三,考虑到已有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工程的延续性,将国家重点公益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纳入了评价体系。另外,为兼顾福建海陆交界处的生态特点,比如对于沿海区域,若多种类型的生态保护红线重复落在同一区域,为突显海陆交界的重要生境特点,优先归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类型;同时,针对沿海基干带林在陆域生态评价中其生态等级不突出的区域,因考虑到其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岸防护等重要生态功能,提高了该区域生态等级,专门划出海岸保护与灾害防护红线。

在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自上而下贯通的可行性上,本研究为满足空间规划自上而下落到每个区县的要求,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进行了改进。一是体现在提高了精度,如物种生境因子和地表覆盖因子保证了区县尺度生态空间面积的纳入。二是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定位更加准确,如海拔分异因子对水源涵养区的划分,根据测试指南方法遗漏了重要河流的分水岭区域,改进的方法考虑了上述区域。三是不盲从于已有区划。已有研究的生态评价受限于既有的主体功能区框定,一方面无法将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内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范畴;另一方面不对禁止开发区开展评价而是全盘纳入红线,使得禁止开发区内应该调出的区域没有及时调整。而本研究在生态保护等级和保护优先序评价的结果上仅纳入禁止开发区的最高级管控区域,使得红线结果保留了最核心的禁止开发区并调出了部分不具有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的区域。四是在评价过程中打破了行政边界及现有区划的束缚。

在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落界方面,本研究改进了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集成与落界方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中生态保护红线的落界方法是在生态重要性与敏感性区域上叠加禁止开发区和其他各类保护地,再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最新遥感影像获得红线保护区域。但该方法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单独评价每类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并各自落界,无法统筹解决各条生态红线互相重叠的问题;其二是在遇到较为破碎的红线时,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修正红线区域会稀释生态评价的意义,修正过的红线不再是自然斑块而变成齐整的地块,掩盖了生态保护红线的自然分布规律。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采取了更合理的落界方式:首先,将生态空间备选区只与禁止开发区中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叠加,校正备选区结果形成初步红线;第二,以生态功能重要性和敏感性的高值区去拆分红线,避免了生态红线落界时重叠的问题;第三,将未入选生态保护红线的次高级区域作为其他生态空间。最后叠加行政区划实现落界。

本研究评价方法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生态多样性评价无法精准识别珍稀物种的栖息地,需要补充更多的长期实地监测站点数据;二是在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中,NPP法无法评估出水域范围,只能按照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补入水域;三是生态保护等级和保护优先序评价后,还有部分禁止开发区的核心管控区没有被评价出来,只能通过叠加的方法补充入;四是在省域尺度自上而下划分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后,还需要在区县尺度自下而上进行划分完成校验,以此确认其合理性。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鹿世瑾 . 福建气候.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9.
[本文引用: 1]

[ Lu Shijin. Climate in Fujian.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1999.]
[本文引用: 1]

曾从盛 . 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本文引用: 1]

[ Zeng Congsheng.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Fujian.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3.]
[本文引用: 1]

童万亨 . 福建农业资源与区划: 省级卷.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本文引用: 1]

[ Tong Wanheng. Fujia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Zoning:Provincial Volume. Fuzhou: Fuj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0.]
[本文引用: 1]

林鹏 . 福建植被.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本文引用: 1]

[ Lin Peng. Vegetation in Fujian. Fuzhou: Fuj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0.]
[本文引用: 1]

李洪义, 史舟, 郭亚东 , .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6, ( 1):49-54.

[本文引用: 1]

[ Li Hongyi, Shi Zhou, Guo Yadong , et 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of Fujian provinc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2006, ( 1):49-54.]

[本文引用: 1]

林捷 .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实践与探索
中国水土保持, 2015, ( 10):27-28.

[本文引用: 1]

[ Lin Jie .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soil erosion control in Fujian provinc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2015, ( 10):27-28.]

[本文引用: 1]

环境保护部.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 , 2017-07-20.
URL [本文引用: 2]

[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Guidelines for the delineation of the red line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Eco group of the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7]48th. ).
, 2017-07-20.]

URL [本文引用: 2]

Ervin J . Protected area assessments in perspective
Bioscience, 2003,53(9):819-822.

[本文引用: 1]

Hannah L, Midgley G, Andelman S , et al. Protected area needs in a changing climate
Frontiers in Ecology & the Environment, 2007,5(3):131-138.

[本文引用: 1]

Rodrigues AS, Andelman SJ, Andelman SJ , et al. Effectiveness of the global protected area network in representing species diversity
Nature. 2004,428(6983):640-643.

[本文引用: 1]

Leverington F, Costa K L, Pavese H , et al. A global analysis of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46(5):685.

[本文引用: 1]

Mcdonald R I, Boucher T M . Global development and the future of the protected area strategy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1,144(1):383-392.

[本文引用: 1]

刘冬, 林乃峰, 邹长新 , . 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启示
生物多样性, 2015,23(6):708-715.

Magsci [本文引用: 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环境保护法》明确提出依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最为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将天然或近天然的区域划作保护地、建立生态空间体系对物种及其栖息地生境进行保护。在国际上虽未有“生态保护红线”这一提法,但是划定“生态保护区域”的做法是相似的。本文基于相关文献综述,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保护地系统、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生态保护体系地(区)体系的保护地面积和管理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大多数国家的生态保护地(区)的面积在5-40%之间,并建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职能部门或成立了多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根据人类活动对环境改造程度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管控措施。对比我国现有保护地体系的空缺分析以及保护地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整合与优化我国现有各类保护区域,通过重要性、敏感性评价对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和生物生境保护最重要作用的土地优先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面积比例以占到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0%以上为宜。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根据我国现有部门职能分工,建议强化环境保护部门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 Liu Dong, Lin Naifeng, Zou Changxin , et al.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system abroad on the delimit and management of the red lin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China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5,23(6):708-715.]

Magsci [本文引用: 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环境保护法》明确提出依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最为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将天然或近天然的区域划作保护地、建立生态空间体系对物种及其栖息地生境进行保护。在国际上虽未有“生态保护红线”这一提法,但是划定“生态保护区域”的做法是相似的。本文基于相关文献综述,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保护地系统、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生态保护体系地(区)体系的保护地面积和管理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大多数国家的生态保护地(区)的面积在5-40%之间,并建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职能部门或成立了多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根据人类活动对环境改造程度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管控措施。对比我国现有保护地体系的空缺分析以及保护地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整合与优化我国现有各类保护区域,通过重要性、敏感性评价对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和生物生境保护最重要作用的土地优先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面积比例以占到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0%以上为宜。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根据我国现有部门职能分工,建议强化环境保护部门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国务院.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 , 2011-06-08.
URL [本文引用: 1]

[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Main Function Area Planning(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2010) 46th). , 2011-06-08.]
URL [本文引用: 1]

环境保护部, 中国科学院.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公告(2015)61号). , 2015-11-23.
URL [本文引用: 1]

[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Ecological Function Zoning: Revised Edition (Bulletin of th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5)61th. , 2015-11-23.]
URL [本文引用: 1]

刘晟呈 . 城市生态红线规划方法研究
上海城市规划, 2012, ( 6):24-29.

[本文引用: 1]

[ Liu Shengcheng . Research on urban ecological red line planning methods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12, ( 6):24-29.]

[本文引用: 1]

饶胜, 张强, 牟雪洁 . 划定生态红线, 创新生态系统管理
环境经济, 2012, ( 6):57-60.

[本文引用: 1]

[ Rao Sheng, Zhang Qiang, Mou Xuejie . Demarcate the ecological red line and innovate ecosystem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Economy, 2012, ( 6):57-60.]

[本文引用: 1]

高吉喜 .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建设构想
环境保护, 2014,42(s1):18-21.

[本文引用: 1]

[ Gao Jixi . Conception of nation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system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4,42(s1):18-21.]

[本文引用: 1]

蒋大林, 曹晓峰, 匡鸿海 , . 生态保护红线及其划定关键问题浅析
资源科学, 2015,37(9):1755-1764.

Magsci [本文引用: 1]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目前已上升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要战略,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中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中国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和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现状,就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各个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应考虑的关键生态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就划定指标体系和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中国区域尺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的关键问题及对应的初步建议,为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全面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Jiang Dalin, Cao Xiaofeng, Kuang Honghai , et al. Analysis on the key problems of the red lin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its demarcation
Resources Science, 2015,37(9):1755-1764.]

Magsci [本文引用: 1]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目前已上升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要战略,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中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中国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和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现状,就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各个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应考虑的关键生态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就划定指标体系和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中国区域尺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的关键问题及对应的初步建议,为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全面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苏同向, 王浩 . 生态红线概念辨析及其划定策略研究
中国园林, 2015,31(5):75-79.

[本文引用: 1]

[ Su Tongxiang, Wang Hao . Study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red line and its defining strategy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5,31(5):75-79.]

[本文引用: 1]

许妍, 梁斌, 鲍晨光 , . 渤海生态红线划定的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研究
海洋通报, 2013,32(4):361-367.

[本文引用: 2]

[ Xu Yan, Liang Bin, Bao Chenguang , et al. Study on the index system and technical metho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ecological red line in Bohai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2013,32(4):361-367.]

[本文引用: 2]

燕守广, 林乃峰, 沈渭寿 . 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划分与保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30(3):294-299.

[本文引用: 2]

[ Yan Shouguang, Lin Naifeng, Shen Weishou . Regional division and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red line in Jiangsu province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2014,30(3):294-299.]

[本文引用: 2]

马世发, 马梅, 蔡玉梅 , . 省级尺度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以湖南省为例
热带地理, 2015,35(1):43-50.

URLMagsci [本文引用: 2]
<p>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荒漠化防治等作为省级尺度国土空间核心生态问题,从生态安全格局维持角度,通过&ldquo;自上而下&rdquo;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骨架分析和基于遥感与GIS的&ldquo;自下而上&rdquo;定量评价,以湖南省为案例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通过单要素低、中、高3种划分情景分析发现,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需要在现有保护区的基础上加强生态廊道的保护;洪水调蓄主要以洞庭湖及其淹没区为主;水源涵养能力较强的地区主要是东部、西部和南部的大型山脉地带,中北部的丘陵平原地区相对较弱;水土流失强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于西部的武陵、雪峰、罗霄等山脉,尤其是大型山脉向丘陵平原过渡地带。基于单要素生态评价的综合划分结果显示,湖南省约有50%的国土空间具有重要生态安全维持功能,且红线范围打破了县级行政区划界限,强调生态保护的自然地理界线,呈空间网状分布的红线格局符合湖南省&ldquo;一湖三山四水&rdquo;的生态安全战略构想。</p>
[ Ma Shifa, Ma Mei, Cai Yumei , et al.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red line of land and spac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aking Hunan as an example
Tropical Geography, 2015,35(1):43-50.]

URLMagsci [本文引用: 2]
<p>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荒漠化防治等作为省级尺度国土空间核心生态问题,从生态安全格局维持角度,通过&ldquo;自上而下&rdquo;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骨架分析和基于遥感与GIS的&ldquo;自下而上&rdquo;定量评价,以湖南省为案例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通过单要素低、中、高3种划分情景分析发现,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需要在现有保护区的基础上加强生态廊道的保护;洪水调蓄主要以洞庭湖及其淹没区为主;水源涵养能力较强的地区主要是东部、西部和南部的大型山脉地带,中北部的丘陵平原地区相对较弱;水土流失强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于西部的武陵、雪峰、罗霄等山脉,尤其是大型山脉向丘陵平原过渡地带。基于单要素生态评价的综合划分结果显示,湖南省约有50%的国土空间具有重要生态安全维持功能,且红线范围打破了县级行政区划界限,强调生态保护的自然地理界线,呈空间网状分布的红线格局符合湖南省&ldquo;一湖三山四水&rdquo;的生态安全战略构想。</p>

黄伟, 曾江宁, 陈全震 , . 海洋生态红线区划: 以海南省为例
生态学报, 2016,36(1):268-276.

DOI:10.5846/stxb201404030635Magsci [本文引用: 2]
随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种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已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严重威胁,亟需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为海洋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优化区域开发与产业布局提供合理空间边界。介绍了生态红线概念的起源和内涵,提出了海洋生态红线的定义和基本原则,并以海南省为例介绍了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的技术框架,同时针对海洋生态红线区划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研究提供参考。
[ Huang Wei, Zeng Jiangning, Chen Quanzhen , et al. The delimit of the marine ecological red line: Taking Hai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Ecology, 2016,36(1):268-276.]

DOI:10.5846/stxb201404030635Magsci [本文引用: 2]
随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种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已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严重威胁,亟需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为海洋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优化区域开发与产业布局提供合理空间边界。介绍了生态红线概念的起源和内涵,提出了海洋生态红线的定义和基本原则,并以海南省为例介绍了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的技术框架,同时针对海洋生态红线区划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研究提供参考。

杨姗姗, 邹长新, 沈渭寿 , . 基于生态红线划分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以江西省为例
生态学杂志, 2016,35(1):250-258.

Magsci [本文引用: 2]
<p>生态红线是对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空间区域,也是实现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通过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并结合现有的生态保护地区,划定江西省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为59608.16 km<sup>2</sup>,占全省总面积的35.71%。然后以生态红线区域作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了江西省生态安全格局,确定了生态廊道、辐射通道、生态战略节点等生态安全格局组分的空间分布,并划分为低、中、高3种水平生态安全格局。其中低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78285.47 km<sup>2</sup>,占研究区面积的46.89%;中水平安全格局和高水平安全格局面积分别是49405.89和23104.93 km<sup>2</sup>,各占研究区面积的29.59%和13.84%。</p>
[ Yang Shanshan, Zou Changxin, Shen Weishou , et al.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based on ecological red line division: Taking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6,35(1):250-258.]

Magsci [本文引用: 2]
<p>生态红线是对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空间区域,也是实现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通过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并结合现有的生态保护地区,划定江西省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为59608.16 km<sup>2</sup>,占全省总面积的35.71%。然后以生态红线区域作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了江西省生态安全格局,确定了生态廊道、辐射通道、生态战略节点等生态安全格局组分的空间分布,并划分为低、中、高3种水平生态安全格局。其中低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78285.47 km<sup>2</sup>,占研究区面积的46.89%;中水平安全格局和高水平安全格局面积分别是49405.89和23104.93 km<sup>2</sup>,各占研究区面积的29.59%和13.84%。</p>

丁雨賝, 冯长春, 王利伟 . 山地区域土地生态红线划定方法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6,35(7):851-859.

[本文引用: 2]

[ Ding Yuchen, Feng Changchun, Wang Liwei . The method and empirical study of the land ecological red line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 A case study of Yihe town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6,35(7):851-859.]

[本文引用: 2]

杜光华, 兰安军, 秦志佳 , . 喀斯特山区县域生态红线划定方法研究: 以贵州省普定县为例
环保科技, 2017,23(1):54-60.

[本文引用: 2]

[ Du Guanghua, Lan Anjun, Qin Zhijia , et al. Study on the method of delimiting the ecological red line in the county of Karst mountainous area: Taking Puding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echnology, 2017,23(1):54-60.]

[本文引用: 2]

李杨帆, 林静玉, 孙翔 . 城市区域生态风险预警方法及其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调控中的应用
地理研究, 2017,36(3):485-494.

[本文引用: 1]

[ Li Yangfan, Lin Jingyu, Sun Xiang . An early warning method on ecological ris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mprove 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regulat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36(3):485-494.]

[本文引用: 1]

俞孔坚, 王思思, 李迪华 , .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
生态学报, 2009,29(3):1189-1204.

Magsci [本文引用: 2]
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在梳理国内外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的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网络和城市发展空间格局。通过对北京市水文、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和游憩过程的系统分析,运用GIS和空间分析技术,判别出维护上述各种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景观安全格局),进而综合、叠加各单一过程的安全格局,构建具有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形成保障北京城市和区域生态安全的生态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空间发展预景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战略。对不同预景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可以维持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并克服常规城市发展模式下的蔓延,基于“满意生态安全格局”(中安全水平)的城市空间格局可以同时满足生态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需求,是一个同时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工具。
[ Yu Kongjian, Wang Sisi, Li Dihua , et al. The func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as an urban growth framework in Bejing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29(3):1189-1204.]

Magsci [本文引用: 2]
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在梳理国内外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的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网络和城市发展空间格局。通过对北京市水文、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和游憩过程的系统分析,运用GIS和空间分析技术,判别出维护上述各种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景观安全格局),进而综合、叠加各单一过程的安全格局,构建具有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形成保障北京城市和区域生态安全的生态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空间发展预景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战略。对不同预景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可以维持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并克服常规城市发展模式下的蔓延,基于“满意生态安全格局”(中安全水平)的城市空间格局可以同时满足生态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需求,是一个同时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工具。

苏泳娴, 张虹鸥, 陈修治 , . 佛山市高明区生态安全格局和建设用地扩展预案
生态学报, 2013,33(5):1524-1534.

DOI:10.5846/stxb201205160733Magsci [本文引用: 2]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上升到生态安全的层面。以人类生存安全和理想人居环境为目标,基于空间数据和统计资料,利用景观安全格局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包含基本保障格局-缓冲格局-最优格局3个级别的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大气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和农田安全格局,叠加得到高明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明区建设用地扩展最优方案和生态功能分区。结果显示,并非生态安全格局水平越高,城乡发展模式越优,缓冲生态安全格局下的高明区建设用地扩展模式,最可能实现生态安全保护与城镇扩展的和谐发展。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明确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为区域生态功能分区提供了新的思路。
[ Su Yongxian, Zhang Hongou, Chen Xiuzhi , et al.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and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simulation in Gaoming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3,33(5):1524-1534.]

DOI:10.5846/stxb201205160733Magsci [本文引用: 2]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上升到生态安全的层面。以人类生存安全和理想人居环境为目标,基于空间数据和统计资料,利用景观安全格局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包含基本保障格局-缓冲格局-最优格局3个级别的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大气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和农田安全格局,叠加得到高明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明区建设用地扩展最优方案和生态功能分区。结果显示,并非生态安全格局水平越高,城乡发展模式越优,缓冲生态安全格局下的高明区建设用地扩展模式,最可能实现生态安全保护与城镇扩展的和谐发展。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明确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为区域生态功能分区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昕, 彭建, 刘焱序 , . 基于“重要性-敏感性-连通性”框架的云浮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地理研究, 2017,36(3):471-484.

[本文引用: 2]

[ Chen Xin, Peng Jian, Yang Yang , et al.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in Yunfu city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importance-sensitivity-connectivit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36(3):471-484.]

[本文引用: 2]

吴健生, 岳新欣, 秦维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构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17,36(3):429-440.

[本文引用: 2]

[ Wu Jiansheng, Yue Xinxin, Qin Wei .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based on the redistribu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 case study in the Liangjiang New Area, Chongqing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36(3):429-440.]

[本文引用: 2]

彭建, 赵会娟, 刘焱序 , .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研究, 2017,36(3):407-419.

[本文引用: 1]

[ Peng Jian, Zhao Huijuan, Liu Yanxu ,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n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construct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36(3):407-419.]

[本文引用: 1]

欧定华, 夏建国, 张莉 , .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进展及规划技术流程探讨
生态环境学报, 2015,24(1):163-173.

[本文引用: 1]

[ Ou Dinghua, Xia Jianguo, Zhang Li ,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planning and discussion of planning technique flow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5,24(1):163-173.]

[本文引用: 1]

袁志良, 陈云, 韦博良 , . 暖温带-北亚热带生态过渡区物种生境相关性分析
生态学报, 2013,33(24):7819-7826.

DOI:10.5846/stxb201306201742Magsci [本文引用: 1]
物种生境相关性分析有利于更好的理解群落构建机制。以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1 ha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数据为依托,选择胸径(<em>DBH</em>)≥1 cm、个体数≥5的43种木本植物作为分析对象,选择4个地形因子和15个土壤因子作为两类环境因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用Torus-translation检验来分析物种与不同生境的关联。结果如下:(1)CCA分析表明地形因子对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为7.3%,土壤因子对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为16.2%。(2)Torus-translation检验结果表明,被检验的43个物种中,23.3%的物种与地形4个生境关联,其中正相关物种数最多的是山脊,占正相关数的57%;46.5%的物种与土壤6个生境关联,正相关物种数最多的是两个主分量中的高浓度区,占正相关数的52.6%,明显高于中浓度区和低浓度区正相关的物种数,负相关物种数最多的仍是高浓度区,占负相关数的42.8%,其次为低浓度区,占26.3%。结果表明,土壤生境分化对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物种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作用;样地内大部分物种存在生境分化,这不仅是对地形生境分化的利用,而且更多的是对土壤生境分化的利用;研究结果支持物种共存机制中的生态位理论,地形和土壤生境分化是宝天曼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区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 Yuan Zhiliang, Chen Yun, Wei Boliang , et al. Species habitat correlation analysis in temperate-subtropical ecological transition zone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3,33(24) : 7819-7826.]

DOI:10.5846/stxb201306201742Magsci [本文引用: 1]
物种生境相关性分析有利于更好的理解群落构建机制。以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1 ha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数据为依托,选择胸径(<em>DBH</em>)≥1 cm、个体数≥5的43种木本植物作为分析对象,选择4个地形因子和15个土壤因子作为两类环境因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用Torus-translation检验来分析物种与不同生境的关联。结果如下:(1)CCA分析表明地形因子对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为7.3%,土壤因子对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为16.2%。(2)Torus-translation检验结果表明,被检验的43个物种中,23.3%的物种与地形4个生境关联,其中正相关物种数最多的是山脊,占正相关数的57%;46.5%的物种与土壤6个生境关联,正相关物种数最多的是两个主分量中的高浓度区,占正相关数的52.6%,明显高于中浓度区和低浓度区正相关的物种数,负相关物种数最多的仍是高浓度区,占负相关数的42.8%,其次为低浓度区,占26.3%。结果表明,土壤生境分化对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物种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作用;样地内大部分物种存在生境分化,这不仅是对地形生境分化的利用,而且更多的是对土壤生境分化的利用;研究结果支持物种共存机制中的生态位理论,地形和土壤生境分化是宝天曼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区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吴彩莲, 查轩 . 福建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2004, ( 6):41-44.

[本文引用: 1]

[ Wu Cailian, Zha Xuan . Effects of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s on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Fujian province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4, ( 6):41-44.]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生态 空间 数据 国土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