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 and trad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in Central China
SONGZhouying收稿日期:2017-06-3
修回日期:2017-09-2
网络出版日期:2017-12-15
版权声明:2017《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
展开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0
PDF (9372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水平不断提高,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36326亿美元,翻了将近176倍。2000年以来,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速达18.9%,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依靠对外贸易拉动,中国经济取得了数十年的快速增长,并逐渐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1]。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板块,长期以来,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中部各省的贸易规模远低于东部各省。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印发实施后,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水平明显提升,2007年进出口增速达37.7%,超全国平均增速14.2个百分点。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产业转移浪潮,国务院出台《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推动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中部对外贸易再次迅速增长。此外,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为中部地区贸易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时空格局、商品结构两个维度研究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格局,以期进一步丰富区域层面的对外贸易研究,解析发展方式、区域禀赋、政策对于对外贸易的影响,对进一步推动中部地区贸易发展、扩展经济增长空间、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关于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一是通过计量分析对比中部各省贸易发展态势及其存在问题。例如,郝娜等测算了中部各省的贸易量、对外贸易乘数、对外贸易依存度等,对比分析中部各省的贸易总量、贸易结构发展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2-5]。二是分析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效应与影响。例如,郭庆然等分析了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6,7]、与环境污染的关系[8,9]以及就业效应[10]。相比之下,对外贸易的地理学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例如,周一星等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空间格局、省际差异、演变过程及其成因[11-18];花俊等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与地区商品结构转型、地区经济水平差异、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19-23]。在区域尺度的研究中,郑蕾等分别研究了西部、东北地区的贸易发展格局[24,25];但关于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在此背景下,利用海关总署及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的贸易数据,分析中部地区贸易发展的时空格局,采用贸易结合度指数、Gephi网络模块度来分析中部地区的贸易伙伴格局,并通过测算显性比较优势、进口(出口)相似度指数等深入刻画中部地区的贸易商品结构及其省份组团,以期从空间格局、商品结构两个方面深入刻画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态势,为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丰富对外贸易的相关地理学研究。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1)贸易结合度指数(TII, Trade Intensity Index)由Brown提出,之后经小岛清等完善[26,27],一般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本文用其衡量中部地区与各国家、地区的贸易相互依存度。具体公式如下:式中:Xij代表i国向j国出口额;Xi代表i国出口总额;Xwi代表世界向j国的出口额;Xw代表世界出口总额;此时计算的为出口贸易结合度指数,TIIij大于1时,表示i国对j国出口能力大于j国的进口能力,i国在出口方面与j国关系密切。将公式中出口数据换为进口数据即进口贸易结合度指数。
(2)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又称出口效绩指数,由Balassa提出,用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28]。本文用其甄别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优势产品。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Xij代表i国j产品出口额;Xi代表i国出口总额;Xwj代表j产品的世界出口额;Xw代表世界出口总额;此时计算的为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ij值大于1,表示i国在j产品的出口上相对集中,i国的j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出口优势。将公式中出口数据换为进口数据,即进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3)出口相似度指数(ESI,Export similar Index)由Finger和Krein提出,用来衡量两个地区的出口结构的相似程度[29]。本文用其衡量中部省份两两之间出口、进口商品结构的相似程度。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Xik和Xjk表示i省和j省产品k的出口额;Xi和Xj分别表示i省和j省的出口总额;ESI越大表示两地区出口结构越相似,而ESI越小则两地区出口结构差异越大。将公式中出口数据换为进口数据,即进口相似度指数(ISI,Import similar Index)。
(4)模块度(Modularity)由Newman提出,用来比较组团内部联系密度与组团间联系密度的相对大小[30]。模块度越高,网络的组团现象越明显;模块度越低,网络的组团结构特征越不突出。本文用其甄别进、出口贸易伙伴或商品结构相似的组团。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
2.2 数据来源
涉及的1978-2016年中国及各省区市的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00-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及2016年中国与各省区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和2008年的地级市贸易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2015年地级市贸易数据来源于各市《201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关于贸易商品结构的数据,由于数据获取比较困难,目前只能更新到2014年。2014年各省区市分204个国家和地区、分98个产品类别的贸易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2014年世界各国相应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基于统计口径一致性和可对比性原则,采用《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Harmonized System,HS)2位数编码对贸易产品进行分类,共98个产品类别。3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时空格局分析
3.1 中部地区总体外贸格局
如图1所示,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整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 改革开放后的平稳发展时期(1978-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起步,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也开始发展。该阶段,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从5.3亿美元增长至147.1亿美元,但总体发展较为滞缓,年均增速为15.5%,比全国平均增速仅高0.2个百分点;在全国对外贸易地位先上升后下降,但在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占比仍略有上升,由2.6%上升至3.1%。② 加入WTO后的较快增长时期(2001-2005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的超高速增长,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加快,年均增速达26.5%,但比全国平均增速低3.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全国对外贸易额的比例下降至2.9%,在四大区域的对外贸易地位持续走低。③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后的快速增长时期(2006-2016年)。2006-2016年,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速达17.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2百分点;在全国占比上升至6.5%。期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部地区外贸总额有所回落;但金融危机之后,在全国对外贸易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逐渐成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增长点。2009-2016年,中部对外贸易总额从779.0亿美元增长到2367.7亿美元,年均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6百分点。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1978-2016年中部地区的外贸易额及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比例
-->Fig. 1Trade volume of Central China and share of China, 1978-2016
-->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部崛起战略、《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区域政策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的东部产业转移升级浪潮中,中部地区在区域政策支持下,凭借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及地理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全国外贸增长最快的区域。由于2001年前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格局变化较小,本文接下来重点分析2001年以后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格局演变。
3.2 中部地区外贸发展的空间格局
从省域尺度看,2001-2015年,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格局呈现逐渐向北转移的态势,并形成了以河南核心的外贸格局。如图2所示,2001年,中部地区外贸格局以安徽与湖北为核心。金融危机前,中部各省对外贸易发展相对比较均衡,发展速度接近,贸易格局变化较小。2001-2008年,湖南、安徽、湖北等省外贸发展相对较慢,湖南占中部地区外贸比例迅速降低,安徽、湖北占中部地区外贸比例略有下降但仍保持核心地位;江西外贸发展较快,其在中部地区占比由9.4%上升至13.8%;山西外贸占比在波动中上升。金融危机后,随着中部各省对外贸易发展态势不同,省际差异逐渐显现,贸易中心逐渐向河南转移。2008-2015年,山西、湖南两省外贸发展较为滞缓,在中部地区外贸地位逐渐下降;河南等其他四省外贸发展较迅速。该阶段,河南成为全国外贸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年均增速达25.2%;特别是2011年后,在其他五省外贸发展逐渐趋缓的态势下,河南仍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中部地区呈现出以河南为核心,安徽、湖北、江西为第二梯队,湖南、山西为边缘的外贸格局。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2001-2015年中部地区省域对外贸易空间格局
-->Fig. 2Spatial pattern of foreign trade at provincial level in Central China, 2001-2015
-->
中部地区外贸格局变化主要受产业转移浪潮与区位、外贸方式、外贸主体、资源禀赋、外贸政策的影响。首先,金融危机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特别是出口加工型产业的转移,极大促进了中部地区外贸的发展。近年,东部地区外贸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整个东部地区扩展的态势,珠三角对中部地区外贸的辐射带动减弱,长三角的溢出效应增强,带来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格局逐渐向北转移。其次,各省外贸主导方式不同,中部各省最主要的外贸方式为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占比高的省份利用国内外市场、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水平更高,对外贸易的带动作用明显[31]。2001-2008年,江西、山西的加工贸易占比存在明显的提升,两省对外贸易额在中部地区占比也相应提升;2008-2015年,河南加工贸易占比由18%上升至69%,其迅速发展为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中心。第三,各省外贸主体的不同,中部地区过去外贸发展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拉动;近年来,其外贸主体转变为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灵活性增强,推动了中部地区外贸快速发展。2015年,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的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在全省占比分别达64.6%、61.1%、51.2%、48.0%,河南、山西的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在全省占比分别达67.4%、51.8%。比较中部六省外贸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外资企业占比提升一般伴随着资本、生产要素、技术的转移,对当地外贸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第四,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外贸政策对各省的对外贸易发展存在较大影响。例如,河南与山西的贸易方式与主体较为一致,但两省对外贸易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河南为人力资源大省、人力成本较低,且是全国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适宜加工贸易的发展;山西远离出海口,运输路线长、成本高、铁路口岸建设滞后,不方便大宗货物直接进出。另外,2006年海关总署公布并实施《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限制高耗能、资源型产品的加工贸易,对以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山西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从地级市尺度看,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优势,是中部地区贸易发展的重要节点。如图3所示,2001年,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的外贸优势非常突出,郑州、合肥、武汉、长沙、南昌、太原占其所在省份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5.7%、56.7%、60.3%、59.9%、63.5%和61.0%,除河南外其余省份均处于高集聚水平。2001-2008年,大部分中部地区对外贸易逐渐由省会城市向周边区域扩散,对外贸易集中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这一阶段,以资源型商品出口为主导的太原、武汉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年均增速分别达34.4%、30.6%,促使山西、湖北对外贸易集中程度进一步上升。2008-2015年,中部地区外贸发展的集中化与分散化并存。山西、河南由于省会城市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外贸集中度上升。其中,郑州对外贸易发展尤为突出,2015年郑州占河南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高达77.3%,比2008年上升了52.7个百分点。江西、安徽的省会对周边地区外贸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渐形成对外贸易发展较好的城市连片区。受到外贸环境与外贸政策的作用,2015年,中部地区外贸发展仍集中于省会城市及门户城市。从外贸环境看,省会城市经济水平高、产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优势;从投资政策看,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港区等特殊经济区可发挥功能性平台的优势、带动所在城市对外贸易发展,而这些特殊经济区大部分集中在省会城市,进一步提升了省会城市对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吸引力。同时,政策干预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格局可以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例如,湖南省商务厅于2014年启动“破零倍增”计划,要求所有零进出口县市区、园区实现外贸突破,促使湖南外贸发展逐渐走向均衡化。但目前此类政策仍较少,外贸环境与优惠政策仍是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中部地区仍是以省会城市为节点的外贸集聚格局。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2001-2015年中部地区地级市单元对外贸易空间格局
-->Fig. 3Spatial pattern of foreign trade at prefecture level in Central China, 2001-2015
-->
3.3 中部地区的贸易伙伴空间分布
3.3.1 区域层面 中部地区最大贸易伙伴为北美、东亚、欧盟(表1),共占中部地区外贸总额的45.8%。北美是中部地区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目的地,中部地区对北美贸易规模和出口额为817.5亿美元和653.7亿美元,分别占中部地区外贸总额、出口总额的17.17%、22.0%。东亚是中部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地,中部地区与其贸易规模为653.1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361.5亿美元,出口额为291.6亿美元,是中部地区外贸中唯一存在贸易逆差的区域。欧盟与中部地区的贸易规模为650.5亿美元,占中部地区外贸总额的14.1%。Tab. 1
表1
表12014年中部地区与世界八大区域贸易额及占比
Tab. 1Volume and share of trade between Central China and eight regions in the world in 2014
中部地区贸易额(亿美元) | 中国贸易额(亿美元) | 中部地区占中国比例(%) | |||||||
---|---|---|---|---|---|---|---|---|---|
贸易总额 | 出口 | 进口 | 贸易总额 | 出口 | 进口 | 贸易总额 | 出口 | 进口 | |
北美 | 817.46 | 653.72 | 163.73 | 13079.29 | 9170.57 | 3908.72 | 6.25 | 7.13 | 4.19 |
东亚 | 653.10 | 291.59 | 361.51 | 12331.48 | 5110.29 | 7221.19 | 5.30 | 5.71 | 5.01 |
欧盟 | 650.52 | 458.04 | 192.47 | 12301.23 | 7417.22 | 4884.01 | 5.29 | 6.18 | 3.94 |
东盟 | 463.91 | 337.10 | 126.81 | 8494.34 | 5441.23 | 3053.11 | 5.46 | 6.20 | 4.15 |
西亚 | 234.66 | 214.28 | 20.38 | 6103.72 | 2793.40 | 3310.32 | 3.84 | 7.67 | 0.62 |
南亚 | 163.98 | 139.98 | 24.00 | 2112.34 | 1708.87 | 403.47 | 7.76 | 8.19 | 5.95 |
中东欧 | 67.83 | 55.09 | 12.74 | 1204.38 | 874.13 | 330.25 | 5.63 | 6.30 | 3.86 |
中亚 | 30.42 | 21.19 | 9.23 | 908.38 | 489.00 | 419.38 | 3.35 | 4.33 | 2.20 |
世界 | 4626.53 | 2977.77 | 1648.76 | 83155.90 | 46852.35 | 36303.55 | 5.56 | 6.36 | 4.54 |
新窗口打开
从全国层面看,中部地区贸易伙伴较为集中,与全国的贸易伙伴格局高度相似。2014年,中国最主要贸易伙伴也为北美、东亚、欧盟,中部地区在全国与上述区域对外贸易总额的占比分别为6.3%、5.3%、5.4%。同时,中部地区仅占中国对北美出口总额的7.1%,占中国从东亚进口总额的5.0%。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在全国层面不具有明显比较 优势。
从具体国别与地区看,中部地区最大出口目的地为美国、日本、韩国、荷兰、印度、越南等国(图4a)。其中,美国是中部最大出口国,2014年中部地区对美国的出口额达到565.6亿美元,占中部地区出口总额的19.0%,但仅占中国对美国出口额的7.1%。中部地区占中国对上述主要出口国的出口额比例均在9.0%以下,不具有明显出口优势。中部地区主要进口货源地为中国台湾、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智利、德国等(图4b);其中,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分别占中部地区进口总额的12.3%、11.9%、10.2%,但中部地区占中国从中国台湾、韩国、日本进口总额的比例不足7.0%,进口优势不明显。从外贸结合度看,中部地区出口结合度较高的贸易伙伴为贝宁、多哥、巴拿马、马耳他、越南、冈比亚、文莱、菲律宾、巴基斯坦、几内亚、尼日利亚等(图4c);进口依存关系最密切的为塞拉利昂、毛里塔尼亚、新喀里多尼亚、赞比亚、黑山、智利、秘鲁、亚美尼亚、卢旺达、澳大利亚、蒙古、韩国等(图4d)。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2014年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伙伴的空间格局
-->Fig. 4Distribution of Central China's trade partner in 2014
-->
可见,中部地区最大贸易伙伴为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发达地区,而贸易依存度较高的贸易伙伴为东南亚国家和非洲部分经济欠发达国家,主要贸易伙伴与贸易依存度较高的贸易伙伴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不利于未来贸易进一步发展。其中,中部出口额较大且出口结合度较高的国家只有越南,中部进口额较大且进口结合度较高的国家只有智利。
3.3.2 省际层面 从出口贸易看,中部六省的出口目的地相似程度较高,中部各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均包括美国、日本、中国香港、越南、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但从全国层面看,中部六省在中国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格局中地位偏低,除河南占中国对美、日出口额的3.4%和2.3%外,其他省份占比均低于2%(图5)。从进口贸易看,中部各省主要进口来源地相对比较分散,但仍集中在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从全国层面看,中部六省在中国进口贸易中地位也偏低,仅河南占中国从韩国、中国台湾进口额的3.3%、2.1%,其他省份在上述国家及地区进口占比均低于2%。可见,中部各省对外贸易伙伴的空间相似度较高,省际外贸竞争压力大;且在全国层面对主要贸易伙伴的竞争优势不突出。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2014年中部各省主要贸易伙伴及中部地区占中国对其贸易比例(%)
-->Fig. 5Major trade partners of Central China and proportion of Central China to China in 2014 (%)
-->
为避免各省对外贸易伙伴高度相似引起恶性竞争,通过模块度方法,进一步明确中部各省在进口、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贸易伙伴。结果显示,从出口贸易看,山西、河南两省优势度较高的出口目的地为北美、东亚;湖南、江西两省出口优势地区为东南亚、西亚及中国港台地区;安徽出口优势地区为欧洲、西亚,湖北出口优势地区为中东欧。从进口贸易看,安徽、江西两省进口优势地区为南美和中国香港地区;河南进口优势地区为东亚和中国港台地区;山西、湖北进口优势地区为欧洲、澳大利亚;湖南进口优势地区为北美、南非。在未来中部地区的外贸发展中,一方面应巩固自身对外贸易市场,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在现有贸易基础上结合自身贸易优势区域,加大对新兴经济体、潜在市场的调查,进行错位发展,实现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避免恶性竞争。
4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
4.1 区域层面
2014年,中部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以电机设备及其零件、机械器具及其零件为主导。其中,最大出口产品为电机设备及零件,占中部出口总额的27.3%;其次为机械器具及零件,占11.3%。但显性比较优势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中部地区电机设备、机械器具的RCA值分别为2.2、1.0,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相反,加工羽毛羽绒制品、易燃材料制品、纺织纤维及其织物、其他贱金属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大比较优势,其RCA值分别为38.4、15.8、13.2、11.1。Tab. 2
表2
表22014年中部地区对外贸易RCA指数排名前15位的产品①
Tab. 2Top 20 commodities of Central China by export RCA in 2014
出口 | 进口 | ||||||
---|---|---|---|---|---|---|---|
2位HS代码 | 出口额(亿美元) | 占中部总出口比例(%) | RCA | 2位HS代码 | 进口额(亿美元) | 占中部总进口比例(%) | RCA |
67 | 26.16 | 1.76 | 38.39 | 26 | 212.20 | 23.60 | 17.30 |
36 | 8.11 | 0.54 | 15.75 | 67 | 2.04 | 0.23 | 8.07 |
53 | 4.90 | 0.33 | 13.16 | 47 | 13.78 | 1.53 | 5.67 |
81 | 15.98 | 1.07 | 11.08 | 74 | 34.52 | 3.84 | 4.42 |
46 | 1.76 | 0.12 | 9.11 | 53 | 0.66 | 0.07 | 3.55 |
43 | 7.95 | 0.53 | 8.01 | 41 | 5.86 | 0.65 | 3.42 |
5 | 4.35 | 0.29 | 5.13 | 81 | 2.73 | 0.30 | 3.08 |
66 | 1.34 | 0.09 | 4.24 | 14 | 0.16 | 0.02 | 2.91 |
28 | 36.80 | 2.47 | 3.84 | 52 | 7.40 | 0.82 | 2.75 |
61 | 72.00 | 4.84 | 3.81 | 85 | 305.86 | 34.01 | 2.51 |
69 | 16.47 | 1.11 | 3.75 | 70 | 8.52 | 0.95 | 2.37 |
62 | 65.02 | 4.37 | 3.53 | 12 | 11.91 | 1.32 | 2.28 |
14 | 0.22 | 0.01 | 3.10 | 43 | 0.81 | 0.09 | 1.95 |
7 | 15.90 | 1.07 | 3.01 | 24 | 3.94 | 0.44 | 1.78 |
64 | 33.13 | 2.23 | 2.96 | 86 | 2.29 | 0.25 | 1.45 |
新窗口打开
中部地区进口商品结构相对比较集中,主要进口商品为电机设备、矿砂矿渣等两类。其中,最大进口商品为电机设备,占中部进口总额的34.1%;但其RCA值仅为2.5,在国际贸易上不具备明显比较优势。第二大进口商品为矿砂及矿渣,占中部进口总额的23.6%,且RCA值达到17.3,在进口规模及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上均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另外,中部地区其他进口优势比较明显的商品还包括加工羽毛羽绒制品、纸及纸板,但其进口总额较小,不是进口主导商品。
4.2 省际差异与组团
4.2.1 出口组团 中部各省主要出口商品为电机设备、机械器具、钢铁、矿物燃料等,但省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计算中部地区省份间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并对其进行Gephi模块度分析,结果显示中部六省可以划分成三个典型的出口组团(图6a)。第一组团由安徽、湖北组成,出口贸易结构以机械器具类商品为绝对主导,两省出口相似度达70.1%;两省其他出口商品还包括电机设备类、车辆类、服装及衣着附件等。第二组团由湖南、江西组成,主要表现为以电机设备、机械器具类商品出口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两省出口相似度为65.7%。第三组团由河南、山西组成,出口商品结构以电机设备类产品为主导,出口相似度指数为53.8%。二者出口相似度高,主要源于两省主导出口商品均为电机设备,但除电机设备类外,河南主要出口商品为机械器具,而山西主要出口商品为钢铁、矿物燃料。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2014年中部地区各省出口、进口关系结构图
-->Fig. 6The ESI-relation and ISI-relation map of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in 2014
-->
4.2.2 进口组团 中部各省主要进口商品为矿砂、电机设备、机械器具等商品,省际之间进口商品结构的差异相对较小。计算中部省份间进口相似度指数,将Gephi模块度分析结果可视化如图6b所示,中部六省可以分为两个进口组团。第一组团由湖北、湖南、安徽组成,其进口商品结构以矿砂、机械器具等商品为主导。组团内部,湖北与湖南进口相似程度更高,进口相似度达80.3%;除上述两类主导商品外,两省主要进口商品均包括电机设备类商品。第二组团由山西、河南、江西组成,其特征是以电机设备、矿砂为主的进口商品结构。组团内部,江西与山西进口相似度更高,矿砂、电机设备两类商品的进口占比基本持平;河南的电机设备进口占比高达65.8%,远高于矿砂等其他商品。
中部地区相似程度较高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源于中部各省相似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生产要素禀赋及其利用方式的综合反映,对外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集中体现。一方面,中部地区,尤其是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产业结构同构程度较高[32]。中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以山西、河南为首的各省均以能源、化工、冶金等基础原材料行业为主导;同时,除山西外,其他五省近年来均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电子通讯产业,主导产业高度重合。另一方面,中部各省产业内贸易比例较低,即区域内部产业联系不强[32],产业联系主要以区域外贸易及对外贸易为主。另外,近年来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电子设备、信息产品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中部地区外贸商品结构的同质化。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1)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后的平稳发展时期、加入WTO后的较快增长时期、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后的快速增长时期。(2)2001年以来,在产业转移、外贸主体转变、资源禀赋、外贸政策的影响下,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中心呈现逐渐向北转移的态势,形成了以河南为核心的外贸格局;地级市层面上,中部地区贸易发展呈现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演化格局,但受制于外贸环境与政策,外贸发展仍集中于省会和门户城市。
(3)外贸伙伴的空间分布方面,中部地区最大贸易伙伴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及澳大利亚等资源型出口国家,但与全国的贸易伙伴高度重合、且无明显比较优势;中部地区相互依存度较高的贸易伙伴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和非洲部分经济欠发达国家,主要贸易伙伴与相互依存的贸易伙伴之间存在明显空间错位。
(4)外贸商品类型方面,中部地区出口商品以电机设备、机械器具类商品为主,但均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进口商品以矿砂、电机设备类商品为主,但仅矿砂进口具有比较优势。根据进出口商品结构相似性,中部六省可分为三大出口组团与两大进口组团。由于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且外商投资产业类型较为单一,中部地区外贸商品结构同质化程度较高。
5.2 讨论
在未来贸易发展中,中部地区应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占中部地区外贸总额的比例,积极吸引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强自身产业转型升级。在对外贸易伙伴方面,中部地区应进一步加强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联系;同时,中部各省应给予与自身贸易结合度较高的贸易伙伴更多重视,例如出口结合度较高的越南、文莱、菲律宾等,及进口结合度较高的赞比亚、黑山、智利等。在外贸商品方面,中部地区应加强机械器具、电机设备等高附加值商品的外贸竞争优势,提高加工羽毛羽绒制品、纺织纤维及其织物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的进出口额;同时,应注重引导中部各省形成有差别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培育不同省区市的差异化外贸商品结构,降低区域内竞争,不断优化中部地区的外贸商品结构。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31] | . , |
[32] | . , |
[1] | |
[2] | . , , |
[3] | . , 对外贸易规模、结构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文章通过比较中部六省的对外贸易发展状况,找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原因,提出了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中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对外贸易规模、结构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文章通过比较中部六省的对外贸易发展状况,找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原因,提出了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中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4] | . , 文章通过对2007-2012年中部六省的对外贸易规模、外贸商品结构、外贸依存度等指标的测度,分析了中部六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情况,探求了中部六省外贸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国家实施的中部六省外贸支持政策给出了一些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建议。 , 文章通过对2007-2012年中部六省的对外贸易规模、外贸商品结构、外贸依存度等指标的测度,分析了中部六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情况,探求了中部六省外贸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国家实施的中部六省外贸支持政策给出了一些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建议。 |
[5] | . , 自从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振兴战略以后,中部地区经济发 展落后问题便进一步显露出来,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原因。2006年,中部地区拥有全国26.8%的人口和20.5%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是,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却分别只占到全国总量 的3.1%和9.4%。世界许多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的实践都表明,开放型经济发展对促进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不积极融入世界 经济,不去充分享受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所带来的... , 自从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振兴战略以后,中部地区经济发 展落后问题便进一步显露出来,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原因。2006年,中部地区拥有全国26.8%的人口和20.5%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是,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却分别只占到全国总量 的3.1%和9.4%。世界许多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的实践都表明,开放型经济发展对促进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不积极融入世界 经济,不去充分享受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所带来的... |
[6] | . , 本文利用1980-2004年的经济数据,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部地区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进口,应该继续坚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同时重视进口的作用。 , 本文利用1980-2004年的经济数据,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部地区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进口,应该继续坚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同时重视进口的作用。 |
[7] | . , , |
[8] | . , 运用1999-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当前产业结构升级对减少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环境污染作用有限,出口规模的扩大加剧了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环境污染,进口规模的变化未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环境污染产生明显的影响。 , 运用1999-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当前产业结构升级对减少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环境污染作用有限,出口规模的扩大加剧了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环境污染,进口规模的变化未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环境污染产生明显的影响。 |
[9] | . , 通过建立非限定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考察了我国中部六省的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机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环境污染与进口、出口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环境与贸易间相互影响。短期内进口和出口都加剧了环境污染,但长期看来,这种负面影响有减弱的趋势,并且长期来看,进口对环境的效应为正。我国中部地区正处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对外贸易的大好时机,同时,中部地区是我国资源、能源重要产出地。中部六省应避免以环境资源禀赋作为比较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与环境、资源要协调发展。 , 通过建立非限定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考察了我国中部六省的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机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环境污染与进口、出口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环境与贸易间相互影响。短期内进口和出口都加剧了环境污染,但长期看来,这种负面影响有减弱的趋势,并且长期来看,进口对环境的效应为正。我国中部地区正处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对外贸易的大好时机,同时,中部地区是我国资源、能源重要产出地。中部六省应避免以环境资源禀赋作为比较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与环境、资源要协调发展。 |
[10] | . , 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农业大省聚集地,总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26.5%,其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更具显著性,农村人口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1/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城乡分割就业的局面已被打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到城镇去就业,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已成为一大现实常态。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增进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福利,关于对外贸易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成为了****们重点研究的对象。根据现有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近年来的“一带一路”战略给中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如何发展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才能更好地带动就业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对已有的关于对外贸易与就业关系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接下来对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现状、城镇化发展现状以及就业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其次,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本文的实证分析主要是围绕两条路径展开的:贸易结构的就业效应和进、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本文在对进、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分析时引入了城镇化指标。最后,针对前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对中部地区就业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较低,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并不像已有研究中那么显著,中部地区应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提升开放水平;(2)工业制成品的对外贸易对增加就业更有效果,要努力实现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额的快速增长;(3)重视进口在拉动就业上的作用,改变“出大于进”的旧观念;(4)在研究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时,要把城镇化因素考虑进来。 , 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农业大省聚集地,总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26.5%,其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更具显著性,农村人口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1/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城乡分割就业的局面已被打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到城镇去就业,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已成为一大现实常态。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增进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福利,关于对外贸易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成为了****们重点研究的对象。根据现有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近年来的“一带一路”战略给中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如何发展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才能更好地带动就业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对已有的关于对外贸易与就业关系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接下来对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现状、城镇化发展现状以及就业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其次,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本文的实证分析主要是围绕两条路径展开的:贸易结构的就业效应和进、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本文在对进、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分析时引入了城镇化指标。最后,针对前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对中部地区就业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较低,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并不像已有研究中那么显著,中部地区应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提升开放水平;(2)工业制成品的对外贸易对增加就业更有效果,要努力实现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额的快速增长;(3)重视进口在拉动就业上的作用,改变“出大于进”的旧观念;(4)在研究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时,要把城镇化因素考虑进来。 |
[11] | . , , |
[12] | . , 全球化已经成为对国家、地区和企业制定发展策略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参与经济全球化已经对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分析中国国际贸易和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预测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可能情景。中国的比较生产成本和市场规模优势仍将对外商直接投资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随着中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外资和外贸的发展将促进和强化中国的"T"型空间格局的形成。在这个"T"型空间骨架上将形成若干个以主要门户城市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经济区。 , 全球化已经成为对国家、地区和企业制定发展策略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参与经济全球化已经对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分析中国国际贸易和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预测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可能情景。中国的比较生产成本和市场规模优势仍将对外商直接投资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随着中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外资和外贸的发展将促进和强化中国的"T"型空间格局的形成。在这个"T"型空间骨架上将形成若干个以主要门户城市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经济区。 |
[13] | . , 在研究近40年(1965-2004)全国及三大地带对外贸易总量、对外贸易密度、对外依存度变化及对外贸易区域格局演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分析我国七大经济区近40年对外贸易总量、对外贸易密度、对外依存度变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区域格局演变的基本趋势,并总结对外贸易区域格局形成的基本成因.研究发现,与全国和三大地带的演变趋势相似,①从时间尺度看,近40年,七大经济区的对外贸易发展亦呈长期增长态势,外贸年均增长速度长期高于GDP年均增长速度;②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战略、制度、政策的变革加剧推动了时间尺度上七大经济区的对外贸易发展;③但从空间尺度看,东南沿海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对外贸易的区域差异格局却没有根本改变;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他六大经济区的相对地位反呈较大下降趋势. , 在研究近40年(1965-2004)全国及三大地带对外贸易总量、对外贸易密度、对外依存度变化及对外贸易区域格局演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分析我国七大经济区近40年对外贸易总量、对外贸易密度、对外依存度变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区域格局演变的基本趋势,并总结对外贸易区域格局形成的基本成因.研究发现,与全国和三大地带的演变趋势相似,①从时间尺度看,近40年,七大经济区的对外贸易发展亦呈长期增长态势,外贸年均增长速度长期高于GDP年均增长速度;②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战略、制度、政策的变革加剧推动了时间尺度上七大经济区的对外贸易发展;③但从空间尺度看,东南沿海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对外贸易的区域差异格局却没有根本改变;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他六大经济区的相对地位反呈较大下降趋势. |
[14] | . , , |
[15] | . , 文章分析了1978-200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省际差异, 并运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总体差异进行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分解.分析表明,从地区结构来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在总体差异中占主导地位;从产 业结构来看,制成品贸易上的差异构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的主体.中国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应该着重降低三大地带之间制成品贸易发展上的差异. , 文章分析了1978-200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省际差异, 并运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总体差异进行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分解.分析表明,从地区结构来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在总体差异中占主导地位;从产 业结构来看,制成品贸易上的差异构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的主体.中国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应该着重降低三大地带之间制成品贸易发展上的差异. |
[16] | . , 根据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 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的综合评价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对外贸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以中国大陆1985—2006年间28省份的人均GDP、进出 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三者的变异系数为样本空间进行的VECM模型检验发现,地区外贸差异与经济差距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外贸易差异是地区差距的格兰杰成 因。总的来说,对外贸易差异主要通过要素收益变化与要素流动制约性、技术溢出与要素收益变化、要素积累与要素收益变化、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4个方面对地区 差距的变化产生影响。 , 根据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 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的综合评价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对外贸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以中国大陆1985—2006年间28省份的人均GDP、进出 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三者的变异系数为样本空间进行的VECM模型检验发现,地区外贸差异与经济差距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外贸易差异是地区差距的格兰杰成 因。总的来说,对外贸易差异主要通过要素收益变化与要素流动制约性、技术溢出与要素收益变化、要素积累与要素收益变化、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4个方面对地区 差距的变化产生影响。 |
[17] | . , , |
[18] | . , <p>伴随着亚太地区逐步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焦点地区,周边国家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周边国家是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中国同周边国家地缘相近,文化相联,彼此在重大的国家和地区问题上有较多共识,经济合作便利,且成本较低潜力巨大。中国地处沟通亚太沿海与内陆的重要通道位置,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发展较早已具备一定规模,在近年国际重大事件的影响下,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商品出口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发展态势。研究表明:① 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环境呈现出全球化日益明显、国际经贸发展恢复缓慢、国际货币体系初现变革以及全球经济重心转移加快的新形势。② 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标分析周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处地位,并通过地理集中度指标分析出中国对周边国家商品出口空间格局在国际贸易环境新形势下出现了商品出口规模差距显著、主要出口商品地理集中程度较高、区域性较为明显以东南北为主,沿地缘通道展开辐射的特征。③ 预测中国对周边国家商品出口空间格局发展态势为,中国对中等贸易规模国家商品出口发展迅速、主要商品出口地理集中程度减弱、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主要商品份额增大。</p> , <p>伴随着亚太地区逐步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焦点地区,周边国家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周边国家是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中国同周边国家地缘相近,文化相联,彼此在重大的国家和地区问题上有较多共识,经济合作便利,且成本较低潜力巨大。中国地处沟通亚太沿海与内陆的重要通道位置,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发展较早已具备一定规模,在近年国际重大事件的影响下,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商品出口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发展态势。研究表明:① 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环境呈现出全球化日益明显、国际经贸发展恢复缓慢、国际货币体系初现变革以及全球经济重心转移加快的新形势。② 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标分析周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处地位,并通过地理集中度指标分析出中国对周边国家商品出口空间格局在国际贸易环境新形势下出现了商品出口规模差距显著、主要出口商品地理集中程度较高、区域性较为明显以东南北为主,沿地缘通道展开辐射的特征。③ 预测中国对周边国家商品出口空间格局发展态势为,中国对中等贸易规模国家商品出口发展迅速、主要商品出口地理集中程度减弱、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主要商品份额增大。</p> |
[19] | . , 将国际经济学中的增长与贸易的 大国模型应用于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过程等 ,发现在区域的地域分工中 ,经济的增长导致贸易的扩大 ,使得某些区域的贸易条件恶化 ,相对福利下降。最后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趋势 ,用数据加以检验 ,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1)在区域间的地域分工中 ,由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总有一些区域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由于贸易的扩大而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 ,使得该区域的福利水平相对下降 ,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扩大。 (2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要素变动表现为贸易倾向的一致性 ,而需求的变动则表现相反 ,因此需求成为影响贸易条件的主要因素 , 将国际经济学中的增长与贸易的 大国模型应用于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过程等 ,发现在区域的地域分工中 ,经济的增长导致贸易的扩大 ,使得某些区域的贸易条件恶化 ,相对福利下降。最后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趋势 ,用数据加以检验 ,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1)在区域间的地域分工中 ,由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总有一些区域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由于贸易的扩大而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 ,使得该区域的福利水平相对下降 ,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扩大。 (2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要素变动表现为贸易倾向的一致性 ,而需求的变动则表现相反 ,因此需求成为影响贸易条件的主要因素 |
[20] | . ,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不仅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出口大幅度下降。因而,定量研究出口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变的作用,对理解金融危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投入产出表方法,计算了中国各省市区对欧、美、日的商品出口对各自产业增加值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对欧、美、日出口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沿海地区。 ,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不仅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出口大幅度下降。因而,定量研究出口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变的作用,对理解金融危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投入产出表方法,计算了中国各省市区对欧、美、日的商品出口对各自产业增加值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对欧、美、日出口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沿海地区。 |
[21] | . , 根据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对外贸易水平呈现明显的非均衡发展态势。以变异系数度量的对外贸易总量差异表明,1985~2006年间,地带间外贸总量差异呈逐步增大的态势,地带内部外贸总量差异呈趋于收敛的态势。以制成品进出口占全国比重度量的对外贸易结构表明,四大地带中,东部始终占据全国主导地位且占比逐年上升。在地区对外贸易差异的形成过程中,对外开放政策、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经济性基础设施、国内投资和地理区位等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以对数单位模型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加大道路交通建设、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水平、扩大投资规模、改善人力资本状况、提升通讯水平和加强省际外贸合作,是促进地区对外贸易向均衡方向发展的有效路径。 , 根据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对外贸易水平呈现明显的非均衡发展态势。以变异系数度量的对外贸易总量差异表明,1985~2006年间,地带间外贸总量差异呈逐步增大的态势,地带内部外贸总量差异呈趋于收敛的态势。以制成品进出口占全国比重度量的对外贸易结构表明,四大地带中,东部始终占据全国主导地位且占比逐年上升。在地区对外贸易差异的形成过程中,对外开放政策、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经济性基础设施、国内投资和地理区位等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以对数单位模型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加大道路交通建设、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水平、扩大投资规模、改善人力资本状况、提升通讯水平和加强省际外贸合作,是促进地区对外贸易向均衡方向发展的有效路径。 |
[22] | . , , |
[23] | . , 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除了对它作价值判断外,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在结构VAR模型基础上,讨论实际汇率、贸易开放对城乡收入差距潜在的动态影响. 研究发现:①实际汇率升值和贸易自由化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②实际汇率冲击能解释50%左右的贸易开放度波动,累积负效应在长期内才能转化成正效应.③ 贸易开放度冲击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呈W型,累积影响是持续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④实际汇率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呈M型.尽管实际汇率冲击在一年之后只能解释8% 左右的收入差距波动,但累积传递率从第7个季度开始不断上升. , 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除了对它作价值判断外,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在结构VAR模型基础上,讨论实际汇率、贸易开放对城乡收入差距潜在的动态影响. 研究发现:①实际汇率升值和贸易自由化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②实际汇率冲击能解释50%左右的贸易开放度波动,累积负效应在长期内才能转化成正效应.③ 贸易开放度冲击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呈W型,累积影响是持续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④实际汇率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呈M型.尽管实际汇率冲击在一年之后只能解释8% 左右的收入差距波动,但累积传递率从第7个季度开始不断上升. |
[24] | . ,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更为其提供了绝好机遇。采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和出口相似度指数等方法,从空间结构和产品结构刻画西部地区外贸格局及其省际差异。研究发现:1西部地区形成以重庆、四川为核心,广西、云南、新疆三大边疆省份为高地的对外开放格局;2外贸规模最大的是美国等传统贸易大国和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资源型出口国,外贸依存关系最密切的是周边国家和非洲部分经济欠发达国家;3外贸结构趋于优化,机电设备等产品出口比重提高,但具有强竞争优势的仍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4呈现结构相近的两大出口组团和三大进口组团,其中四川和重庆外贸结构较优,以较高技术含量的机器电气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为主。 ,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更为其提供了绝好机遇。采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和出口相似度指数等方法,从空间结构和产品结构刻画西部地区外贸格局及其省际差异。研究发现:1西部地区形成以重庆、四川为核心,广西、云南、新疆三大边疆省份为高地的对外开放格局;2外贸规模最大的是美国等传统贸易大国和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资源型出口国,外贸依存关系最密切的是周边国家和非洲部分经济欠发达国家;3外贸结构趋于优化,机电设备等产品出口比重提高,但具有强竞争优势的仍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4呈现结构相近的两大出口组团和三大进口组团,其中四川和重庆外贸结构较优,以较高技术含量的机器电气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为主。 |
[25] | . , <p>分析了东北三省整体的对外贸易规模及贸易伙伴,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省级和地市级尺度比较研究了东北三省内部对外贸易空间格局,以及东北三省在不同贸易空间方向上的商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i>① </i>东北三省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贸易规模有所增长,但日韩、德国、美国和俄罗斯等依然是其主要的贸易伙伴;<i>② </i>东北三省对外贸易的商品多为原材料、初级加工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且商品结构趋同明显,不利于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i>③ </i>大城市和沿海港口城市是东北三省对外贸易重要的空间载体。根据东北三省及各自的对外贸易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差异化的进出口贸易空间格局优化策略。</p> , <p>分析了东北三省整体的对外贸易规模及贸易伙伴,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省级和地市级尺度比较研究了东北三省内部对外贸易空间格局,以及东北三省在不同贸易空间方向上的商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i>① </i>东北三省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贸易规模有所增长,但日韩、德国、美国和俄罗斯等依然是其主要的贸易伙伴;<i>② </i>东北三省对外贸易的商品多为原材料、初级加工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且商品结构趋同明显,不利于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i>③ </i>大城市和沿海港口城市是东北三省对外贸易重要的空间载体。根据东北三省及各自的对外贸易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差异化的进出口贸易空间格局优化策略。</p> |
[26] | |
[27] | |
[28] | , |
[29] | , No abstract is available for this item. |
[30] | , Abstract Many networks display community structure--groups of vertices within which connections are dense but between which they are sparser--and sensitive computer algorithms have in recent years been developed for detecting this structure. These algorithms, however, are computationally demanding, which limits their application to small networks. Here we describe an algorithm which gives excellent results when tested on both computer-generated and real-world networks and is much faster, typically thousands of times faster, than previous algorithms. We give several example applications, including one to a collaboration network of more than 50,000 physicists. |
[31] | . , |
[3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