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经济权力视角下中美战略均势的地理透视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杨文龙1,2,, 杜德斌1,2,, 马亚华2,3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2. 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
3.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235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on the Sino-U.S. strategic balance of economic power

YANGWenlong1,2,, DUDebin1,2,, MAYahua2,3
1. School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2.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and Strategic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62, China
3. School of Busines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5, China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杜德斌(1963- ),男,湖北宜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地理和科技创新问题研究。E-mail: dbdu@re.ecnu.edu.cn
收稿日期:2017-04-3
修回日期:2017-07-6
网络出版日期:2017-10-20
版权声明:2017《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08)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杨文龙(1991- ),男,福建平潭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地理和创新地理研究。E-mail: yangwenlong_pt@163.com



展开

摘要
大国崛起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展战略空间并与守成大国建立动态战略平衡的过程。中美经济高度相互依存内生于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外部潜在战略空间的有效部署和经济权力的争夺成为中美博弈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中美经济权力静态比较模型,勾勒出2000-2014年中美经济权力博弈的空间过程;基于权力均势理论,构建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的互动图景,得出以下结论:① 中美经济权力博弈在空间上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形成东西并立的竞争式格局;② 2014年,中美经济权力空间的边界与斯皮克曼边缘地带的分布存在高度耦合性,呈现“斜Y”字型的带状结构;③ 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的国家主要有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国家对中美的政策偏好差异显著,经济发达型国家在中美博弈中“两边下注”,能源禀赋型国家强调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政经分化型国家的政治战略倾向美国而经济政策依附中国,战略通道型国家在中美博弈中“左右逢源”,边缘孤立型国家力求自保;④ 综合中美经济和军事的战略评估,中美战略均势区的大致地理范围为西太平洋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南亚沿海地区、中东和北非沿海地区以及拉丁美洲东海岸地区。

关键词:经济权力;战略均势;空间度量;中美博弈;静态比较模型
Abstract
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 i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strategic spatial expansion and negotiation of a dynamic strategic balance between the incumbent powers. The strong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US) is an endogenous variable in their bilateral political relationship. The strategic targeting of potential extraterritorial space and the scramble for economic power are key elements in the Sino-US geopolitical game. Based on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this study used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indexes to establish the economic power equilibrium zone from a Sino-US interactive view. Results indicate: (1) Spatially, the economic power of China and the US showed contradictory development. The China's spaces of economic power continued expanding to Africa, Europe, and even Latin America, while those of the US shrank to the Americas. Sino-US economic power revealed a pattern of competition in the global East and West. (2) The specific pattern of Sino-US economic equilibrium zones emerged and wa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Spykman's Rimland Theory of 2014. These zones included the coastal countries in Europe, the coastal countries of North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the countries on the east coast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oastal countries of South Asia, showing an italic "Y" pattern. (3) Countries in the Sino-US economic equilibrium zones fell into five categories, distinguished by their preferences vis-à-vis Sino-US policy. In the Sino-US geopolitical gam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ountries hedged their bets; Resource endowment countries focused on domestic social and economic growth; Policy-economy divided countries tended to support the politics of the US and to rely on China's economy; Strategic channel countries played both sides in the Sino-US game, and edge-isolated countries merely tried to protect themselves. (4) Considering the economy and military forces, Sino-US economic power equilibrium zones were located in the West Pacific Ocean, the coastal areas of Europe, the coastal areas of South Asia, the coastal areas of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and the coastal areas of Latin America.

Keywords:economic power;strategic balance;spatial measurement;Sino-US geopolitical game;static comparative model

-->0
PDF (3683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杨文龙, 杜德斌, 马亚华. 经济权力视角下中美战略均势的地理透视[J]. 地理研究, 2017, 36(10): 1901-191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10007
YANG Wenlong, DU Debin, MA Yahua.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on the Sino-U.S. strategic balance of economic power[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10): 1901-191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10007
主旨聚焦:阐释经济权力与均势理论的内在逻辑,勾勒中美权力均势区的轮廓,归纳均势区不同类型国家的政策偏好,为中国定位经济资源的投放空间和制定大国博弈的地缘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

鉴于全球资源的稀缺性,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权力半径的延伸和利益空间的拓展,同时压缩其他大国的战略空间[1]。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战略空间此消彼长的图景构成世界历史演进的重要内容。以权力界定利益是政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如果定义空间为“事物对外联系的总和”,权力和利益就被赋予了空间属性,大国崛起就成为了一种空间现象[2,3]。因此,权力半径可用于刻画一个国家权力向外延伸的宽度,即国家政治经济影响力辐射距离的地理投影。利益空间可用于体现一个国家得以实现最高目标的区域,即有利于国家实现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军事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区域。作为当今国际体系的霸权国家,美国无疑是中国和平崛起所面临外部空间约束的集中代表和不确定性的最大来源,中国要最终完成崛起与复兴必须突破这种空间约束。对中美战略均势发展态势的准确评估和地理范围的精确定位能让中国在制定对美战略时知彼知己,而且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也都在密切地关注着中美战略均势的动态变化。一言蔽之,中美战略均势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外部战略空间的争夺态势,既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也关乎未来人类和平的走向。
均势理论(balance theory)隶属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安全、均势和势力范围等议题,以及均势转变的规律、特点、手段、原则和形式[4,5]。均势(balance)主要内涵是:一种局面和状态;一种普通倾向或国家行为的准则;政治家的一种行动指南;某些类型的国际体系特有的维持自身系统运行方式[6]。战略均势(strategy balance)是均势的特殊状态,表示国家之间权势均等、平衡;表示国际斗争中特殊的稳定状态,即权势平均分配在一些国家之间;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特殊手段和特殊政策[4]。均势理论化是伴随战后现实主义学派的兴起与发展,成为唯一具有特征性的国际政治理论[7-9]。随后,国际关系****反复阐释不同均势模式的内生机制。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N Waltz)对系统结构进行区分,引入“极”的概念以增强均势模型的解释效力[10]。史蒂夫·沃尔特(Stephen M Walt)将国家动机内生于国家间战略互动模型,认为国家动机的变化与国际力量配置的变化不完全同步,强调对威胁的认识是国家均势行为的必要条件[11]。托马斯·克里斯坦森(Thomas J Christensen)等从单位层次解释国家均势战略的选择[12,13]
权力(power)是均势理论的基础,也是均势的后盾[14,15]。均势本质是特定时期内国家力量对比关系以及权力分布规律,均势状态是指权力是否均等的状况[5]。国家行为体的权力形成于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源于国家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2,3]。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政治集中化以及大众参与的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全球性相互依存正成为主导国际关系的普遍特征,经济成为大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与支撑,国际关系的重心向低政治领域倾斜,经济权力在权力政治中升至主导地位[2,16-18]。罗伯特·基欧汉等提出复合相互依赖概念,借助国家对外贸易指标,构建敏感性相互依赖和脆弱性相互依赖两个概念以衡量非对称相互依赖,认为非对称相互依赖是国际社会的常态,也是国家权力的来源,依赖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19]。基于此,有****深入研究中美在金融、投资、贸易等领域的相互依赖度,对相互依赖理论进行拓展。项卫星等发现在双边资本循环关系中,中国的资本敏感性和脆弱性高于美国[20];高尚涛发现中国经济整体上仍然依赖美国,但在投资上已摆脱了对美国的依赖;Dias等指出美国以贸易为传导机制,继续对巴西产生以邻为壑的效应,影响巴西国内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21,22]。潘峰华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中国与周边的经济关系,发现在经济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非对称依赖性,中国对周边国家的经济依赖度远低于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依赖度[23]。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双边或多边非对称经济关系阐释权力的形成[2],基于全球尺度,尤其从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的关系视角研究经济权力均势的形成过程尚未涉及。国际关系****也已意识到经济要素的重要性,却未能将经济合作与竞争纳入均势理论分析,对均势理论的诠释也缺少空间内涵,导致均势理论对均势战略的阐释缺乏完整性和空间异质性[24,25]
中美在军事层面的战略平衡线位于第一岛链(甚至更靠近中国沿海的地方),在西太平洋地区形成分庭抗礼的战略态势,保持着“斗而不破”的均势格局[26,27]。各类研究和战略报告评估,中美军事实力至少需要15~20年后才有可能发生逆转,突破第一岛链的战略均势[28,29]。在双边经济关系层面,中美利益耦合度逐渐提高,双边交往与互动愈发紧密,中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30,31],两国经济联系在深度和广度日益强化。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国博弈的重要内容也已从高政治领域向低政治领域转移[17,32]。仅按照军事能力分析,显然会低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无法真实反映出中美两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实际影响力或综合国力对比,故中美战略力量亟待重新度量。然而,学界对中美均势的探讨却是乏善可陈,有****对中美战略均势的形成从军事和安全层面进行定性的逻辑推演[26,33],但缺乏空间维度和经济权力视角。不论是国际关系抑或是地理学在应用经典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理论指导地缘实践,常常囿于“真理的永恒性”,忽视理论诞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34]。鉴于此,本文借助经济权力的概念对中美战略均势进行研究,尝试突破中美双边经济关系相互依赖的传统研究视角,强调中美经济权力在全球层面的空间非均质性;构建中美经济权力静态比较模型,划定中美经济权力的空间范围;运用竞争式均势理论,将经济权力纳入均势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经济权力均势区的概念,考察中美经济权力均势的空间过程及其内部的空间异质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的识别,结合前人基于军事视角对中美战略均衡点的判断,明确中美战略均势的地理范围,展示空间因素如何在国家权力中核算,以期填补均势理论中经济权力维度的空缺,在地缘政治关于国家权力的定量测算方面有所突破,在实践上为中国经济战略资源的投放空间、中国与美国博弈的地缘战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经济权力均势模式的构建

2.1 经济权力静态比较模型和空间类型划分

经济权力源于国家经济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的不对称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2]。经济权力静态比较模型是在对敏感性和脆弱性概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定量化,用于衡量两国对第三方国家的经济权力大小,予以比较两国经济权力强弱程度。在时间序列上,该模型既能反映两国在资源争夺中经济权力的变化,还能刻画两国经济权力在空间上的拓展格局。敏感性指的是某政策框架内做出反应的程度——一国变化导致另一国家发生有代价变化的速度多快?所付出的代价多大?脆弱性是行为体因外部事件(甚至是在政策发生变化之后)强加的作用而遭受损失的程度[2,19]。可进一步理解为:敏感性反映一国变化导致另一国发生变化的成本有多高,即前者的变化影响后者对外经济所付出成本的变化;脆弱性反映一国变化对另一国国内经济造成的损害有多大,即前者的变化对后者国内经济的损害程度。如,A国对B国贸易政策改变,对B国的商品进口总额减少,引起B国出口量的大幅度减少,则B国将面临两种政策选择:一是中断与A国的经贸关系而在国际寻求替代市场;二是向A国妥协,遵循A国的政策提议。B国对第一种选择与第二种选择的成本进行比较,如果第一种选择的成本高,则B国对A国的敏感性高,反之,B国对A国的敏感性低。同理可得,如果第一种选择对B国经济造成的损害程度大,即中断与A国的经贸关系将导致B国的GDP严重受损,则B国对A国的脆弱性高,反之,B国对A国的脆弱性低。根据敏感性与脆弱性定义,选取两国进口和出口之和占其中一方贸易总额的比例以及两国进口和出口之和占其中一方GDP的比例测算两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建立模型如下。
2.1.1 敏感性:
Sji,t=(Eij,t+Iij,t)/Tj,t(1)
式中: Eij,tt年份 i国家向 j国家的出口总额; Iij,tt年份 i国家来自 j国家的进口总额; Tj,tt年份 j国家的贸易总额; Sji,tt年份 j国家对 i国家的敏感性,该值越大, j国家对 i国家的贸易政策越敏感,反之则越不敏感。
2.1.2 脆弱性: Vji,t=(Eij,t+Iij,t)/Gj,t(2)
式中: Eij,tt年份 i国家向 j国家的出口总额; Iij,tt年份 i国家来自 j国家的进口总额; Gj,tt年份 j国家的GDP; Vji,tt年份 j国家对 i国家的脆弱性性,该值越大, j国家对 i国家的政策脆弱,反之则越不脆弱。
2.1.3 静态比较模型: EPi,t=(Vji,t×D1+Sji,t×D2)×100(3)
EP(A-B)j,t=EPAj,t-EPBj,tEPBj,t×100(4)
式中: EPi,t表示 i国在 t时间的经济权力指数,指 i国利用自身经济实力改变 j国意志的能力[2]; D1D2分别表示脆弱性和敏感性指标的权重(①由于“经济权力的静态比较模型”为本文首次构建的一个比较两个国家经济权力相对大小的计量模型,基于敏感性和脆弱性测度方法及涵义,本文采取德尔菲法,即专家打分法来对这两个指标进行赋权,分别为0.4和0.6。); EP(A-B)j,t表示A、B两国在 t年份对 j国家的经济权力大小差异; EPAj,t表示A国家在 t年份对 j国家的经济权力指数, EPBj,t表示B国家在 t年份对 j国家的经济权力指数;如 EP(A-B)j,t的值大于0,且值越大,则A国家相比较于B国家对 j国家的经济权力大,相反地, EP(A-B)j,t的值小于0,且值越小,则A国家相比较于B国家对 j国家的经济权力小。
2.1.4 两国经济权力的空间类型划分 低敏感性和低脆弱性的国家握有经济支配权,在双方经济交往中具备讨价还价的能力,而另一方由于高度依赖与对方的经济联系而失去二者经济互动关系的主导权,后者的国内政策只能依附于对方的经济政策而变动。经济权力的空间划分取决于处于竞争状态下的两个国家被依赖的深度和广度。在经济权力强度比较的层面,如C国家对竞争关系的A、B两国都具有经济依赖性,A、B两国被C国依赖程度高的一方有更强的经济权力。在空间广度比较的层面,如存在竞争关系的A、B两国,其中一方被依赖的国家数量越多,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和支配力越强,经济权力辐射的空间越广。基于西奥多·考伦毕斯(Theodore A. Couloumbis)等限定均势国家数量为全世界民族国家的10%~20%[15]以及罗伯特·基欧汉等认为世界不存在绝对对称相互依赖[19]确定数据断点,分成四个经济权力的空间类型(表1)。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UNCTAD-TRAINS数据库。
Tab. 1
表1
表1A、B两国经济权力的空间类型划分
Tab. 1Spatial type division of economic power between A and B
非对称相互依赖对称相互依赖
Vcountryi>0.1,Scountryi>0.10<Vcountryi<0.1,0<Scountryi<0.1
EPi>100<EPi<10
EPA-B<-30EPA-B>30-30<EPA-B<300<EPA<10,0<EPB<10
A国经济权力区B国经济权力区A、B两国经济权力均势区A、B两国经济权力真空区


新窗口打开

2.2 经济权力均势区的内涵

均势关系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对抗式;一种是竞争式。当甲国对丙国实施了霸权政策,丙国要么默认要么抗拒,而乙国可能对甲国控制丙国表示反对,进而甲、乙两国为争夺对丙国的控制权导致两国竞争,就形成了竞争式均势,因为甲方为统治丙国所需的实力被乙国平衡,反过来说,乙国对统治丙国的所需实力也被甲国平衡[4]。本文是对两国经济权力博弈的探讨,相应地,均势状态表示竞争关系的两个国家对第三方国家经济力量的大致平衡,由此得出经济权力均势区的概念,与经济权力真空区加以区分。所谓经济权力均势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竞争式经济权力行使者拥有同等或相近经济权力的分布区域。该区域承受不同经济权力行使者行使经济权力时付出的成本和受到的损害相当,使其在对外政治和经济的政策选择上更具灵活性。如,C国对A国和B国的经济依赖程度近似相等,则A国和B国对C国的经济权力相当,此时C国在对外经济政策的选择具有替代性,A国和B国对C国的经济权力失效。经济权力真空区是对他国经济相互依赖具有对称性的区域,即对他国的经济依赖不具备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国家或地区。经济权力均势区和经济权力真空区的本质区别是前提条件的差异,前者嵌入于非对称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后者是对称相互依赖的内涵延伸。

2.3 竞争式均势下经济权力的互动和反馈

国际体系可理解为具有多边反馈的复杂系统,任何一对国家间现存的、潜在的和期望的关系,都会影响每一方与第三方的关系,且与第三方的关系也将影响着双边关系。而第三方国家偏好的选择一定程度取决于与竞争式国家经济互相依存的模式和水平,甚至影响国家的战略选择:安于现状还是联盟转移?经济要素作为主要内生变量,是权力政治系统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竞争式均势下的经济要素互动过程遵守国际关系系统的运行机制[35]。如图1所示,假定A国和B国对C国的经济权力对等时,C国具有不同的偏好,而这种偏好蕴含着稀缺性信息,A国和B国根据C国释放的信号对其偏好进行判断,进而决定政策选择。当A国对C国实施强制性的经济政策,B国作为C国的替代性选择,使得C国的经济资源流向B国,此时C国释放的信号将反馈至A国,在权力角逐的绝对竞争机制下,A国为防止B国的实力增强,将会向C国妥协,终止强制性经济政策的进程,形成均衡。同理可得,B国对C国实施强制性经济政策,最终也会形成一种均衡。在国家理性思维驱动下,竞争式国家在政策选择上会着重关注该政策对第三方国家的影响,第三方国家的政策偏好以及本国对这种影响所支付的成本。由此可见,经济权力均势区的国家成为现行国际体系机制均势状态下的战略空间,是竞争式国家争夺的焦点。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经济权力均势的互动与反馈
-->Fig. 1The interaction picture and feedback mechanism between economic power areas
-->

3 中美经济权力均势的形成与变化

3.1 中美经济权力的消长态势

采用经济权力静态比较模型测度2000-2014年中美经济权力空间结构的时序演化,可得,中国经济权力在空间上不断向外拓展,而美国呈现收缩的态势,中美经济权力在空间上此消彼长,逐步形成东西并立的竞争式格局(图2)。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2000-2014年中美经济权力空间的分布格局
-->Fig. 2Spatial pattern of Sino-U.S. economic power in 2000, 2005, 2010 and 2014
-->

中国经济权力区。2000年,中国经济权力区的国家数量仅为20个,主要集中在邻近国家,零散分布于西亚、西非、东非、东亚、东南亚,其中只有韩国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而其他国家均为第三世界国家。2005年,中国经济权力区的国家数量上升至40个,相对于2000年翻了一番,在2000年经济权力区中的国家的邻近地区拓展,分布区域仍主要集中于西亚、西非、东非、东亚、东南亚,相应延伸至东欧的部分国家。2010年,中国经济权力区的国家数量增长至83个,空间分布呈现连片式生长,经济权力几乎覆盖东欧、西亚、东亚、东南亚以及大洋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区域,南美的智利和乌拉圭的经济也出现高度依赖中国的特征。2014年,中国经济权力区的国家数量略微增加至93个,空间分布格局与2010年相当。这一结论表明,随着中国的崛起,其经济权力空间呈现不断向外拓展的态势。
美国经济权力区。2000年,美国经济权力区的国家数量为119个,可见该时期美国经济影响力无远弗届,几乎辐射全球。2005年,美国经济权力区的国家数量减少为87个,该时期美国对东亚以及东南亚的经济权力减弱。2010年,美国经济权力区的国家数量出现断崖式下跌,减少至42个,主要分布于北美、加勒比、南美、北欧以及非洲的少数国家,而欧洲的法国、英国、奥地利和瑞典仍处于美国经济权力区。这一结果指示了美国整体经济衰退和全球霸权地位的削弱,美国经济权力空间范围呈现收缩态势。2014年,美国经济权力区的国家数量继续下降至28个,集中分布于北美、加勒比、南美地区,美国的经济权力空间退至美洲区域。
由中美经济权力时空演化特征可得,中国经济整体复兴以及美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霸权衰弱,中美经济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发生逆转,空间上形成东西并立的格局。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中心的区位优势日显,美国在空间阻滞效应的作用下在欧亚大陆的经济权力随着距离的延伸而逐渐减弱。在中美大国博弈中,距离将成为国家经济权力资源投送的重要限制条件,同时中美经济权力空间格局体现了权力博弈空间的“零和性”。

3.2 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与边缘地带

基于竞争式均势理论,经济权力均势区是大国博弈的主要空间,是决定未来国际关系走势的重要因素。如图2所示,2000年和2005年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碎片式地散布在非洲和亚洲,国家数量分别为13个和27个,该时期全球的经济权力呈现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格局。2010年和2014年趋向集中,近似“斜Y”字型的带状结构,国家数量依次为30个和34个,中美权力均势区范围不断扩大,中美经济权力的均势态势渐逐显露。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作为中美经济权力空间边界地带,把中美经济权力空间分成三大区域,大致勾勒出2014年中美经济权力版图:一是亚洲和东欧;二是非洲和大洋洲;三是北美、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中国在前两个区域(亚洲和东欧、非洲和大洋洲)控制了经济主导权,美国经济权力雄踞于第三区域(北美、加勒比海地区以及南美洲部分国家)。
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与斯皮克曼(Nicholas J. Spykman)“边缘地带论”的空间格局呈现高度耦合性,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和南美洲的边缘地区。如图3所示,处于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的国家有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德国、荷兰、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和意大利等,主要集中在欧洲沿海地区;巴西、阿根廷、秘鲁等,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东海岸地区;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主要集中在中东沿地中海地区;印度、柬埔寨等,主要集中在少数东南亚国家和南亚沿海地区;阿尔及利亚、贝宁、中非、博茨瓦纳等,主要集中在北非沿地中海地区。其空间格局与“围堵教父”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分布高度吻合。边缘地带主要包括北美大西洋沿海地区、欧洲沿海地区、东亚沿海地区、南亚和中东沿海地区。斯皮克曼是从海权遏制陆权的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出发,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假说加以修正,提出欧亚大陆边缘地区是世界战略的要害,是大国对决的主战场和通向未来世界的钥匙,“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中美经济权力分界地带的空间格局日益呈现与边缘地带分布的高度空间耦合性,指示未来该地区将成为中美权力争夺的潜在区域。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2014年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的空间格局
-->Fig. 3Spatial pattern of Sino-U.S. economic power balance area in 2014
-->

从时间横向对比,2010年与2014年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的空间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化,显示其空间分布具有良好的时间惯性,意味着在研究期内中美权力空间边界的稳定性。鉴于全球经济现状,新兴国家增速回落,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以及美国经济疲软态势短期难以扭转,未来中美经济权力军事区的空间格局相对稳定,但随着中美经济实力的消长而呈现动态变化。

3.3 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的空间分异与政策偏好

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主要集中在欧洲沿海国家、北非和中东沿地中海国家、拉丁美洲东海岸国家、少数东南亚国家和南亚沿海国家是中美对外经济拓展力与空间阻滞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均势区内,地缘环境、地缘战略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是决定不同国家与中美地缘关系发展态势的主导因子。鉴于此,基于国家地缘特征对中美战略均势影响的异质性和层次性,根据两个层面划分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的国家,并对不同层次内部的国家类型进一步划分:一是国家经济特征典型性层面,包括经济发达型国家、能源禀赋型国家和边缘孤立型国家;二是国家地缘战略需求性层面,包括政经倾向分化型国家和战略通道型国家;最后,考察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政策偏好。
3.3.1 经济发达型国家 代表国家有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荷兰、比利时、瑞士、挪威、丹麦、葡萄牙、西班牙、芬兰,主要集中在欧洲沿海地区。该类型的国家在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占主导,对国际市场具有相对可替代性,对政治经济决策具有相对独立性,受中美两国经济博弈的制约力小。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国、美国和西欧结构性的共同利益增加。在“零和游戏”和单边主义思维的驱动下,中美欧三边关系向均衡化发展。从多维关系层面来看,经贸关系在西欧与中美的关系中占据主导,如果西欧战略力量向其中一方倾斜,将对中美经济权力博弈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从西欧自身发展的角度,其将成为中美博弈的最大收益者,因此“两边下注”必然作为西欧国家对中国和美国的战略方向。美欧曾是最紧密的一组全球关系,同为北约组织的西欧和美国显示出稳定的“婚姻模式”,但是随着中美欧三方的动态博弈,美欧在TTIP谈判中的讨价还价以及TTIP合作协定的失败暴露出美欧在各自利益的分歧以及对待中国关系发展的政策差异,未来西欧对中美战略的变化态势也露出端倪。当前,西欧国家不顾美国阻扰加入“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市场对欧洲政策产生影响,西欧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使得中国在欧洲地区获得经济权力,相应地,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权力日渐衰减,未来美国对西欧的影响必然进一步减弱。虽然,在政治安全、军事、文化等领域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力依然高于中国,但长期陷入经济危机的欧洲,逐渐收起因中国崛起导致欧洲地位相对下降的失衡心理,为中国与西欧构建良性互动关系提供契机。因此,运用经济领域手段向政治、文化领域渗透宜成为中国对西欧地缘战略的选择。
3.3.2 能源禀赋型国家 代表国家有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巴西、摩洛哥、突尼斯,主要集中在北非和中东沿地中海地区,多为OPEC成员国。该类型国家能源储量丰富,以石油出口为主。能源贸易在国际上被赋予了政治和经济属性,是大国为实现本国关键利益的主要竞争内容。随着全球油气经济由“墨西哥湾石油”向“波斯湾石油”的系统性东移,标志了油气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和世界能源体系的重构,有“世界油库”之称的北非和中东成为石油消耗大国的中国和美国资源竞争的焦点。虽然,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的数据,2015年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下降至22%。但根据预测2025年美国石油净进口占国内需求的比例仍高达68%,来自中东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进口达到80%[36]。2015年,中国对外依存度超60%。至2025年石油净进口占国内需求的比例仍达50%以上,其中70%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36]。美国对资源的争夺主要运用政治干预,甚至采用军事武力对中东产油国发动战争,以达到对石油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强硬的霸权政策更是造成中东和北非大部分地区战乱频繁、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停滞的复杂局面。同时,美国的中东政策与西太平洋战略形成一种“跷跷板”效应。虽然中国对中东地区的影响稍弱与美国,但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将让其陷入顾此失彼的状况,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出现权力真空,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适应了中东和北非国家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中东和北非地区“向东看”的势头与中国“向西”步伐的战略契合点也为中国与中东和北非的合作创造了历史机遇。虽然美国能源进口空间集中度较高,但美国能源进口集中的国家多处于美国的经济权力空间,而中国能源进口集中的国家多数是中东和北非地区,处于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这些国家在安全领域更依赖于美国,同时该地区政局动荡、地缘风险较高,对中国能源进口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因此,中国宜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为中东和北非注入安全砝码。考虑到中东和北非的地缘政治风险,中国宜同时兼顾能源安全方面的战略选择,丰富能源需求结构和能源进口地区的多元化,减少对中东和北非的能源依赖,构建和完善能源储备体系,降低对世界能源进口的依存度,增强能源的独立性。
3.3.3 政经倾向分化型国家 代表国家有印度、柬埔寨,主要集中在南亚、少数东南亚国家。这种类型的国家在对中美两国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倾向存在分化,有政治战略倾向美国和经济政策依附中国的偏好。南亚独特的地缘要素,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和印度洋的天然通道,使其能在地区内部实现地缘战略的自主性。然而,南亚地区内部的印巴阿三角矛盾、印巴纠葛、各国经济发展停滞以及印度的“大国情结”和扩张型地缘战略思想对周边国家造成的地缘挤压,使南亚国家主要依附外部大国力量平衡自身利益。印度和柬埔寨对中国崛起虽存在不同的政治心理,而政经分离的地缘战略却是不谋而合。在政治层面,中印作为毗邻的崛起大国必然存在地缘碰撞和摩擦,中国崛起被美国和印度视为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最大威胁,“中国威胁”和遏制中国成为美印战略联合的“粘合剂”。2016年8月,美印签署后勤交换协议,包括开放本国军事基地为对方提供油料、维修零部件和其他军事补给(②美国和印度两国国防部2016年8月29日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了《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允许两国军方使用对方的军事基地进行后勤作业。)。在经济层面,中印美三角“暧昧”关系极其微妙。印度反对霸权主义破坏国际经济秩序、因地缘临近优势与中国经济的相互依存,让印度对中美的经济权力博弈有着“政经分化”的偏好。在防范印度洋存在一个主导势力而威胁海上通道方面,让中美又可相互借重。这些都成为中国未来对印度地缘战略的突破口。柬埔寨对中国的崛起有着周边小国的心态,它们对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信心不足,对中国未来地缘战略存有怀疑,对国内经济高度依附中国感到焦虑,心态的失衡是周边小国倾向于借助域外大国制衡中国崛起的关键因素。中国宜运用经济手段推动外交的政策布局,如增强与南亚和东南亚等周边贸易联系、扩大投资、促进自贸区建设,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增强与中国合作共赢的信心。
3.3.4 战略通道型国家 代表国家有土耳其、巴拿马、约旦,是全球经济联系的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身处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土耳其,北倚黑海,南拥地中海,横跨欧亚大陆,是连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航道,素有欧亚“十字路口”之称,有着极为重要的地缘政治战略意义。在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中土耳其被视为欧亚大陆棋盘上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之一[37]。土耳其得天独厚的地缘区位赋予其成为能源通道型国家的内在基础,周边国家巨大的能源储量为其地缘战略地位提升创造了外部条件。《2016年世界能源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土耳其周边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量比例高达59.2%和43.2%(③ http://www.bp.com/content/dam/bp/pdf/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2016/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16-full-report.pdf.)。美国视土耳其为中东扩张政策的战略支点,土耳其也乐意充当着美国忠实盟友的角色。但在涉及重大利益的问题上,美国和土耳其不断存在着“不和谐的声音”。2016年7月,土耳其军事政变更导致其与美国的关系进入冰期。土耳其“向东看”的外交政策显示其向亚洲靠拢的倾向以及与中国建立亲密关系的战略态势转变。2010年9月,中土举行军事联合演习,随后两国的关系逐渐升级为“战略合作关系”,在货币结算、经贸合作和文化等领域广泛合作;2016年4月15日,中国财政部公布的亚洲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名单中,土耳其就是其中一员;这些都成为土耳其“疏美亲中”战略转向的标志性事件。土耳其作为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国,2014年土耳其对中国和美国的贸易额占国内贸易总额的比例依次为7.88%和6.48%,占国内GDP的比例依次为2.88%和2.38%。基于此,中国宜准确把握土耳其的现实利益,以外交政策为支点、经济手段为杠杆,应准确把握其试图拓展多领域和多层面外交空间的心态。巴拿马和约旦分别临近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具备世界经贸联系的枢纽和中转功能,使其能在中美的经济权力博弈中“左右逢源”。应对海上战略通道的国家,中国宜拓展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向制海权的渗透,引导和塑造海上安全态势,防范美国对战略通道的绝对控制。
3.3.5 边缘孤立型国家 代表国家有格鲁吉亚、斐济、马其顿、贝宁、立陶宛、匈牙利等国家。该类型的国家受领土和人口的限制,具有经济规模小、政治体系小的特点,由此衍生出政治经济的依赖性和边缘性。所谓“弱国无外交”,物理规模界定了市场规模和经济规模,小国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中维持着生存[38]。因此,单个小国的战略纵深不足,对大国间的政治经济博弈影响甚微。然而,全球小国数量众多,小国的联合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不容小觑。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世界人口低于一千万国家的数量为131个,约占世界国家总数的57%。美国一贯的霸权主义已逐渐在小国中失去“民心”,小国向中国的倒戈成为必然趋势。而中国在争取小国过程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崛起大国给小国所带来不安全感,小国也会为求自保而投身强者,与其他地区结盟。因此,中国宜摒弃小国仅仅是体系的“服从者”的传统观念,运用纵横捭阖的地缘战略思想,积极开展与小国间的经济合作,明确和平战略目标、对其分享崛起收益、提供安全保护的承诺,提升全球语境的话语权,增强国际影响力。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经济全球化时代,由经济权力分配所形成的战略均势正超越由军事实力对比所形成的战略均势。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双方经济权力对比和消长态势关乎国际体系的基本格局。本文基于均势理论,从经济权力视角透视中美博弈的空间过程,分析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的地缘特征和政策偏好。研究结果如下:
(1)随时间推移,中美经济权力在空间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态势。中国经济权力空间从周边国家向东欧、西亚、东亚、东南亚以及大洋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区域拓展,而美国经济权力空间由遍布全球退至北美、加勒比、中美、南美等地区,中美经济权力逐步形成东西并立的空间格局。
(2)2010-2014年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的空间格局呈现良好的时间惯性。2014年,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的空间格局近似“斜Y”字型带状结构,分布区域与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空间格局具有高度耦合性,主要分布在欧洲沿海地区、拉丁美洲东海岸地区、南亚沿海地区以及中东和北非沿海地区。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未来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受到中美经济实力的消长和中美经济权力的博弈态势而变化。
(3)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包含五大类型:经济发达型国家、能源禀赋型国家、政经倾向分化型国家、战略通道型国家、边缘孤立性国家。不同类型的均势国家在中美的经济权力博弈中有不同的政策偏好,经济发达型国家对中美博弈的“两边下注”;能源禀赋型国家的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政经分化型国家的政治战略倾向美国和经济政策依附中国的政策选择;战略通道型国家在中美博弈中的“左右逢源”;边缘孤立型国家力求自保。中国对经济发达型国家宜运用经济领域手段向政治、文化领域渗透;对能源禀赋型国家宜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注入安全砝码,兼顾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对政经倾向分化型国家宜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推动外交政策的布局;对战略通道型国家宜引导和塑造海上安全态势,防范美国对战略通道的绝对控制;对边缘孤立型国家宜明确和平战略目标、提供安全保护的承诺、对其分享崛起收益。

4.2 讨论

经济权力是国家主体行使政治、军事权力的重要支撑,商品贸易相互依赖的不对称关系是经济权力来源的基础。结合本研究,进一步剖析中美战略均势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贸易商品类型差异形成的经济权力结构性,阐释金融和货币权力与经济权力的关系。
(1)结合前人的研究,综合中美军事和经济的战略均势评估,本文为中美战略均衡空间画出一个大致地理范围。在军事博弈层面,双方的焦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区,依然分布在台海、东海以及南海等中国近海海域,着力点是台湾问题与涉华海洋争端[26];在经济权力博弈层面,双方的焦点集中在欧洲沿海地区、南亚沿海地区、中东和北非沿海地区以及拉丁美洲东海岸地区,着力点是能源的争夺、货币权力的竞争、贸易和投资平台的搭建等;二者共同形成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并向拉丁美洲东海岸地区延伸。中国宜适度加大对这些地区战略资源的投放力度,在中美均势时期到来前占领战略制高点。
(2)贸易商品类型的相互依存差异决定经济权力结构特征。① 从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国家贸易商品结构特征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和地位,在价值链上游拥有控制权的国家有更高层次的经济权力。美国在主导全球产业链有显著优势,而中国对价值链上游商品进口仍占较高的比例,且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等。随着中国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得到较大提升,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比较优势日益加强。② 从战略性商品的依赖度视角,大国在产油区域的控制权是其行使经济权力的支撑。中国能源进口主要集中于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俄罗斯、阿曼等中东和北非国家,美国能源进口主要集中于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虽然美国能源进口在空间上呈现更高的集聚程度,但美国能源进口集中国多处于美国的经济权力空间,而且在中东和北非安全领域的影响力高于中国。而中国对能源进口依赖国的经济权力处于相对弱势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遏制中国经济权力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释放。因此,中国应在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行业方面有所建树;以相互依赖关系为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亚投行平台为支点,构筑与中东和北非国家安全可靠、互惠互利的能源合作关系,并丰富能源进口国的选择。
(3)贸易非对称关系是经济权力来源的基础,金融、货币权力是经济权力形成的最高表现。① 国际结算货币是全球市场选择的结果,其作为跨境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主要由国家对外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决定。中国商品在行销全世界的同时,经济权力也逐渐延伸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向其他领域渗透。中国跨境贸易空间范围的拓展、跨境贸易流量的增加,会不断加大跨境结算规模的提升,人民币的需求也将随之增长,势必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其中,亚洲投资银行建设得到欧亚大陆国家的积极响应、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等一系列国际事件是中国基于非对称性经济权力向金融、货币领域渗透的结果。美元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遭遇了长期贸易逆差和“特里芬两难”的系统性矛盾也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具有正向作用。② 金融、货币权力对经济权力辐射功能形成拉动效应,促进经济权力效用的最大化。国际能源的结算货币是美元,使得美国掌控着能源的定价权,而中国对战略性国际能源资源的依赖度日益增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权力的释放。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不仅能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投资和金融的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对中国经济权力形成正向反馈,而且能降低战略性资源风险,从而让中国获取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的政治利益,强化经济权力向政治领域的渗透力。中国当今已占据着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正逐步构建以中国大陆为核心的经济圈,经济权力持续地向外拓展,迟早将推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和重构。但是,中国目前国内证券市场尚不完善,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尚有差距。因此,中国宜借助完善证券市场和改革人民币兑换制度的杠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本文基于全球各国与中美贸易相互依赖关系的特征,探讨在经济权力层面中美均势的空间格局,一定程度上覆盖了中美经济权力空间分布的特征,弱化了由贸易商品结构空间异质性所形成的中美经济权力的空间差异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进一步加强贸易商品结构以及金融和货币层面对中美经济权力均势格局影响的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杜德斌, 马亚华. “一带一路”: 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
. 地理研究, 2015, 34(6): 1005-101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6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当前中国已经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节点,在经济利益已经遍布世界的同时,必须面对日渐趋紧的外部约束,因此亟须在国际上实现战略突破.欧亚大陆是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在综合国力尚存结构性缺陷之际,中国的全球战略应围绕欧亚大陆率先展开部署.“一带一路”为21世纪中国国家大战略指明了地理方向,是中国在新的地理历史条件下融入欧亚大陆的第一次尝试.在空间上,“一带一路”分别从欧亚大陆中部心脏地带和南部边缘地带,从东向西把这块大陆上的主要战略枢纽区串连了起来,其成功实施将赋予中国作为重要力量参与欧亚大陆战略态势的基本能力,并极大优化中国外部安全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一带一路”的地缘战略内涵,预测“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四大战略风险,提出“一带一路”的五大地理支点,勾勒出“一带一路”地缘战略的总体轮廓.
[Du Debin, Ma Yahua.One Belt and One Road: The grand geo-strategy of China's ris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6): 1005-101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6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当前中国已经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节点,在经济利益已经遍布世界的同时,必须面对日渐趋紧的外部约束,因此亟须在国际上实现战略突破.欧亚大陆是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在综合国力尚存结构性缺陷之际,中国的全球战略应围绕欧亚大陆率先展开部署.“一带一路”为21世纪中国国家大战略指明了地理方向,是中国在新的地理历史条件下融入欧亚大陆的第一次尝试.在空间上,“一带一路”分别从欧亚大陆中部心脏地带和南部边缘地带,从东向西把这块大陆上的主要战略枢纽区串连了起来,其成功实施将赋予中国作为重要力量参与欧亚大陆战略态势的基本能力,并极大优化中国外部安全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一带一路”的地缘战略内涵,预测“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四大战略风险,提出“一带一路”的五大地理支点,勾勒出“一带一路”地缘战略的总体轮廓.
[2]杜德斌, 段德忠, 杨文龙, .. 中国经济权力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基于国家间相互依存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分析
. 地理学报, 2016, 71(10): 1741-1752.
[本文引用: 7]

[Du Debin, Duan Dezhong, Yang Wenlong, et al.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 of Chinese economic power: Based on the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of states interdependence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71(10): 1741-1752.]
[本文引用: 7]
[3]马亚华, 冯春萍. 空间视角下的东亚权力分布: 一种基于引力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4, (11): 121-134.
[本文引用: 2]

[Ma Yahua, Feng Chunping.On the economic power distribution in East Asia: A 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based on gravity model
.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2014, (11): 121-134.]
[本文引用: 2]
[4]倪世雄. 均势与当代均势理论: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简介之五
. 国际展望, 1987, (5): 25-27.
URL [本文引用: 3]摘要
正 在西方国家的官方文件、学术著作乃至报刊杂志有关国际关系的报道中,“均势”也许是使用最频繁的字眼之一了。从有关均势的研究中衍生出了当代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到维也纳会议美国****戴维·休姆在《关于均势》一书中指出,均势一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他认为,均势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后雅典与斯巴达两大城邦集团间处理争霸关系的主要手段和策略。罗马帝国建立以后,没有任何国家能与其匹敌,均势不复存在。直到中世纪末,随着欧洲的分裂和争斗,均势之说才从消沉中得以恢复。第一个较系统运用均势原理分析意大利北部梅迪西、斯图萨斯、维斯康提和
[Ni Shixiong.Balance of power and contemporary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 World Outlook, 1987, (5): 25-27.]
URL [本文引用: 3]摘要
正 在西方国家的官方文件、学术著作乃至报刊杂志有关国际关系的报道中,“均势”也许是使用最频繁的字眼之一了。从有关均势的研究中衍生出了当代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到维也纳会议美国****戴维·休姆在《关于均势》一书中指出,均势一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他认为,均势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后雅典与斯巴达两大城邦集团间处理争霸关系的主要手段和策略。罗马帝国建立以后,没有任何国家能与其匹敌,均势不复存在。直到中世纪末,随着欧洲的分裂和争斗,均势之说才从消沉中得以恢复。第一个较系统运用均势原理分析意大利北部梅迪西、斯图萨斯、维斯康提和
[5]倪世雄.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本文引用: 2]

[Ni Shixiong.Contemporary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1.] [本文引用: 2]
[6]陈琪. 经济相互依存与制衡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 (9): 11-16.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首先指出在均势政治中国家的制衡行为存在着不确定性,然后分析现实主义均势模型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信号-博弈理论逻辑把经济相互依存变量引入均势研究,并讨论了不同类型的经济相互依存下的国家制衡行为模式,最后对这一模型的政策意义作了简单说明。
[Chen Qi.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balance
.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2002, (9): 11-16.]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首先指出在均势政治中国家的制衡行为存在着不确定性,然后分析现实主义均势模型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信号-博弈理论逻辑把经济相互依存变量引入均势研究,并讨论了不同类型的经济相互依存下的国家制衡行为模式,最后对这一模型的政策意义作了简单说明。
[7]Lieber R J.Theory and World Politics
. Rock Hill: Winthrop, 1972.
[本文引用: 1]
[8]Waltz K N.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93, 18(2): 44-79.
https://doi.org/10.2307/2539097URL
[9]魏炜. 均势的理论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国际观察, 2006, (1): 55-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812.2006.01.00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均势和均势思想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均势理论则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长盛不衰的理论之一。均势思想来源于古老欧洲的政治经验和外交实践,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休谟和卢梭等著名****堪称是均势思想史上的坐标,他们完成了“均势”从历史经验到国际体系构想的思想演进过程。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均势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摩根索、怀特、基辛格和沃尔兹等****在均势概念、生成机理和功能等方面的学术论争使均势理论日臻成熟,奠定了均势理论作为现实主义学派基本逻辑的学理地位。
[Wei Wei.Theoreticization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and its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6, (1): 55-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812.2006.01.00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均势和均势思想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均势理论则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长盛不衰的理论之一。均势思想来源于古老欧洲的政治经验和外交实践,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休谟和卢梭等著名****堪称是均势思想史上的坐标,他们完成了“均势”从历史经验到国际体系构想的思想演进过程。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均势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摩根索、怀特、基辛格和沃尔兹等****在均势概念、生成机理和功能等方面的学术论争使均势理论日臻成熟,奠定了均势理论作为现实主义学派基本逻辑的学理地位。
[10]肯尼思·华尔兹. 国际政治理论. 信强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本文引用: 1]

[Waltz K N.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ranslated by Xin Qiang.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3.] [本文引用: 1]
[11]Walt S M.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1990.
[本文引用: 1]
[12]Christensen T J, Snyder J.Chain gangs and passed bucks: Predicting alliance patterns in multipolarity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0, 44(2): 137-168.
https://doi.org/10.1017/S002081830003523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Contemporary balance-of-power theory has become too parsimonious to yield determinate predictions about state alliance strategies in multipolarity. Kenneth Waltz's theory predicts only that multipolarity predisposes states to either of two opposite errors, which this article characterizes as chain-ganging and buck-passing. To predict which of these two policies will prevail, it is necessary to complicate Waltz's theory by adding a variable from Robert Jervis's theory of the security dilemma: the variable of whether offense or defense is perceived to have the advantage. At least under the checkerboar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in Europe before World Wars I and II, perceived offensive advantage bred unconditional alliances, whereas perceived defensive advantage bred free riding on the balancing efforts of others.
[13]Snyde J.Myth of Empire: Domesti.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mbitio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1. [本文引用: 1]
[14]Morgenthau H J.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ABSTRACT 7th ed. Terminologick05 slovník
[15]Couloumbis T A, Wolfe J H.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wer and Justice
.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Hall, 1986.
URL [本文引用: 2]
[16]范炜烽. 论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互动关系
. 现代经济探讨, 2008, (12): 44-47.
[本文引用: 1]

[Fan Weifeng.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power and political power
.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2008, (12): 44-47.]
[本文引用: 1]
[17]杨文龙, 杜德斌, 刘承良, .. 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机制
. 地理学报, 2016, 71(6): 956-969.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600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冷战结束以及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明显加强,地缘政治在内容和形式上从以安全为主的高政治向以经济为主的低政治转变,地缘经济成为研究焦点。本文运用空间探索性方法、碎化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工具,揭示中国在全球经济空间中地缘经济联系的演化特征;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索中国地缘经济联系演化的内部机制。结论为:1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经历了"孕育—萌芽—兴起—繁荣"四个阶段,与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2中国的优势部门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形成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初级产品劣势日益显现;3中国经济权力空间的异质化特征明显,地缘经济联系呈现大国集聚效应和地理临近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地缘经济联系空间趋于均质化,经济权力半径不断向外围拓展,不仅同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保持稳定的地缘经济联系,与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也不断加强;4资本禀赋、科技禀赋和人力禀赋是中国地缘经济联系时空演化的主要内在动力,资本禀赋是中国地缘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禀赋是重要的推动力,人力禀赋是主要的基础优势。
[Yang Wenlong, Du Debin, Liu Chengliang, et al.Study on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geo-economic connections of China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71(6): 956-969.]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600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冷战结束以及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明显加强,地缘政治在内容和形式上从以安全为主的高政治向以经济为主的低政治转变,地缘经济成为研究焦点。本文运用空间探索性方法、碎化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工具,揭示中国在全球经济空间中地缘经济联系的演化特征;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索中国地缘经济联系演化的内部机制。结论为:1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经历了"孕育—萌芽—兴起—繁荣"四个阶段,与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2中国的优势部门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形成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初级产品劣势日益显现;3中国经济权力空间的异质化特征明显,地缘经济联系呈现大国集聚效应和地理临近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地缘经济联系空间趋于均质化,经济权力半径不断向外围拓展,不仅同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保持稳定的地缘经济联系,与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也不断加强;4资本禀赋、科技禀赋和人力禀赋是中国地缘经济联系时空演化的主要内在动力,资本禀赋是中国地缘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禀赋是重要的推动力,人力禀赋是主要的基础优势。
[18]王礼茂, 牟初夫, 陆大道. 地缘政治演变驱动力变化与地缘政治学研究新趋势
. 地理研究, 2016, 31(1): 3-1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1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技术的进步、高速运输工具的诞生,传统的地理空间关系和地域联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间距离所产生的效应在降低;其次,地缘政治博弈主体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借助互联网,原来相对弱势的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在上升;第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利益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上升,地缘政治的冲突逻辑,正逐渐让位于地缘经济的竞争逻辑;第四,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新因素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碳排放权等相对虚化的权利发展成为新的地缘政治争夺对象.在上述驱动力的作用下,地缘政治学发展和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①更加关注全球问题和从全人类视角研究问题,传统的主权国家概念受到严重挑战;②从对土地、能源矿产和海上战略通道等实体资源争夺,向信息权、碳排放权等相对虚拟的资源转变;③重视新的能源类型和新的地域空间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④通过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批判,在研究内容上向所谓的“低政治”问题拓展,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交叉和融合成为趋势;⑤地缘政治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多元;⑥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成为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也为地缘政治研究带来机遇.
[Wang Limao, Mou Chufu, Lu Dadao.Changes in driving forces of geopolitical evolution and the new trends in geopolitics studies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1(1): 3-1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1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技术的进步、高速运输工具的诞生,传统的地理空间关系和地域联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间距离所产生的效应在降低;其次,地缘政治博弈主体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借助互联网,原来相对弱势的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在上升;第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利益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上升,地缘政治的冲突逻辑,正逐渐让位于地缘经济的竞争逻辑;第四,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新因素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碳排放权等相对虚化的权利发展成为新的地缘政治争夺对象.在上述驱动力的作用下,地缘政治学发展和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①更加关注全球问题和从全人类视角研究问题,传统的主权国家概念受到严重挑战;②从对土地、能源矿产和海上战略通道等实体资源争夺,向信息权、碳排放权等相对虚拟的资源转变;③重视新的能源类型和新的地域空间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④通过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批判,在研究内容上向所谓的“低政治”问题拓展,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交叉和融合成为趋势;⑤地缘政治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多元;⑥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成为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也为地缘政治研究带来机遇.
[19]罗伯特·基欧汉, 约瑟夫·奈. 权力与相互依赖. 门洪华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本文引用: 3]

[Keohane R.O.,Nye J.S. Powe.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 Politics in Transition. Translated by Men Honghua.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本文引用: 3]
[20]项卫星, 王冠楠.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基于“金融恐怖平衡”视角的分析
. 当代亚太, 2012, (6): 90-111.
[本文引用: 1]

[Xiang Weixing, Wang Guannan.Sensitivity and fragility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Sino-U. S. relations: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balance of financial terror"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Pacific Studies, 2012, (6): 90-111.]
[本文引用: 1]
[21]Dias M H A, Dias J. Macroeconomic policy transmission and international interdependence: A SVAR application to Brazil and US
. Economia, 2013, 14(2): 27-45.
https://doi.org/10.1016/j.econ.2013.08.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Economic policy transmission between trade partners has been analyzed over different contexts in the literature. Depending on real or nominal fric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possible beggar-thy-neighbor effects for policies, giv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need for coordinating policies. The baseline model is Corsetti and Pesenti (2001) of macro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Th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suggests that a no anticipated economic policy of exchange rate depreciation creates a beggar-thyself effect. Yet, many economies have engaged in this policy to enhance exports and improve welfare. Here, fiscal policy transmissions over Brazilian economic aggregates are investigated, considering Brazil as home and US as foreign country. The problem is specified in a Structural VAR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taking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and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as econometric applic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in US has a beggar-thy-neighbor effect for the Brazilian economy in the long-run. The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relies on the terms of trade. In addition, real money balances are affected by foreign fiscal policy, affecting the efficiency of domestic monetary policy.
[22]林珏, 谢汶莉. 中美非对称相互依赖与权力变迁的实证分析
. 世界经济研究, 2015, (10): 44-53.
[本文引用: 1]

[Lin Jue, Xie Wenli.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asymmetric interdependence and power 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USA
. World Economy Studies, 2015, (10): 44-53.]
[本文引用: 1]
[23]潘峰华, 赖志勇, 葛岳静. 经贸视角下中国周边地缘环境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 地理研究, 2015, 34(4): 775-78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401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周边对一国地区稳定、经济发展等影响重大,中国也一直奉行"邻国是首要"的外交战略,推行"睦邻、富邻、安邻"的邻国政策。主要分析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贸易网络,在经济依赖度分析等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进行程度中心性分析、结构同型分析等一系列分析,从而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贸易网络进行多方面解剖。结果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不平等的经济依赖度;贸易网络存在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中国在周边贸易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影响力不断上升。研究表明,地缘政治研究中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实现空间关系的网络化和网络关系的空间化,深化对地缘环境的认识。
[Pan Fenghua, Lai Zhiyong, Ge Yuejing.The surrounding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China: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based on trade dat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4): 775-78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401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周边对一国地区稳定、经济发展等影响重大,中国也一直奉行"邻国是首要"的外交战略,推行"睦邻、富邻、安邻"的邻国政策。主要分析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贸易网络,在经济依赖度分析等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进行程度中心性分析、结构同型分析等一系列分析,从而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贸易网络进行多方面解剖。结果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不平等的经济依赖度;贸易网络存在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中国在周边贸易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影响力不断上升。研究表明,地缘政治研究中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实现空间关系的网络化和网络关系的空间化,深化对地缘环境的认识。
[24]Paul T V, Wirtz J J, Fortmann M.Balanc. of Power: Theor. and Practice in the 21st Century.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本文引用: 1]
[25]Benjamin C W.Revisionist Economic Prebalancers and Status Quo Bandwagoners: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Great Ppowers in Unipolar Systems
.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2014.
URL [本文引用: 1]
[26]胡波. 中美在西太平洋的军事竞争与战略平衡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4, (5): 64-84.
[本文引用: 3]

[Hu Bo. Sino-U.S. military competition and strategic balanc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 World Economic and Politics, 2014, (5): 64-84.]
[本文引用: 3]
[27]杜德斌, 马亚华. 中国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研究
. 世界地理研究, 2012, 21(1): 1-16.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围堵与反围堵是世界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常态.本文立足于结构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原理,运用地理学的空间相互作用和区位选择等理论,探讨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权力—利益半径外延的必然性、与本文为竞争利益空间而发生的全球性战略互动,以及由此诱发的周边地缘风险.作者指出,由于区域的非均质性,中国向外实现战略突破时只能依循非均衡路径,即集中优势资源在空间阻滞效应较弱、“投资”回报较高的局部地区率先实现突破,并以此为“极轴”向其他地区辐射战略影响.在全球层面上,由于综合国力的结构性缺陷,目前中国宜把战略资源优先投放到“低政治”领域,运用渗透性较强的经济手段,争取尽快在非洲、拉美与西欧等地获取必要的战略立足点;而在区域层面上,中国应追求在“高政治”领域有所建树,选择与中国在地理上接近、文化亲缘性较强、战略互信度较高的国家进行对外拓展,如:巴基斯坦、缅甸、蒙古、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
[Du Debin, Ma Yahua.Geography of containment and anti-containment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2, 21(1): 1-16.]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围堵与反围堵是世界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常态.本文立足于结构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原理,运用地理学的空间相互作用和区位选择等理论,探讨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权力—利益半径外延的必然性、与本文为竞争利益空间而发生的全球性战略互动,以及由此诱发的周边地缘风险.作者指出,由于区域的非均质性,中国向外实现战略突破时只能依循非均衡路径,即集中优势资源在空间阻滞效应较弱、“投资”回报较高的局部地区率先实现突破,并以此为“极轴”向其他地区辐射战略影响.在全球层面上,由于综合国力的结构性缺陷,目前中国宜把战略资源优先投放到“低政治”领域,运用渗透性较强的经济手段,争取尽快在非洲、拉美与西欧等地获取必要的战略立足点;而在区域层面上,中国应追求在“高政治”领域有所建树,选择与中国在地理上接近、文化亲缘性较强、战略互信度较高的国家进行对外拓展,如:巴基斯坦、缅甸、蒙古、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
[28]Swaine M D, Mochizuki M M, Brown M L, et al.China's Military and the U.S.-Japan Alliance in 2030: A Strategic Net Assessment
. Washington: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1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e first and only unclassified strategic net assessment of the future impact of China’s growing military power o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29]史春林, 李秀英. 美国岛链封锁及其对我国海上安全的影响
. 世界地理研究, 2013, 22(2): 1-10.
[本文引用: 1]

[Shi Chunlin, Li Xiuying.The impact of the US island chain blockage on China's access to the sea
.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3, 22(2): 1-10.]
[本文引用: 1]
[30]邝艳湘. 经济相互依赖与中美贸易摩擦:基于多阶段博弈模型的研究
. 国际贸易问题, 2010, (11): 36-4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关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也日趋频繁。中关间经济 相互依赖与贸易摩擦有何联系?中美贸易摩擦是否会升级为贸易战?本文基于中美两国间经贸关系的现实,构建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对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如何影响 中关间贸易摩擦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两国间发生低级别贸易摩擦事件的概率增加,但低级别贸易摩擦升级为贸易战 的概率下降。近期中关贸易摩擦的现实佐证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Kuang Yanxiang.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Sino-US trade frictions: A research based on multi-stage game model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0, (11): 36-4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关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也日趋频繁。中关间经济 相互依赖与贸易摩擦有何联系?中美贸易摩擦是否会升级为贸易战?本文基于中美两国间经贸关系的现实,构建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对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如何影响 中关间贸易摩擦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两国间发生低级别贸易摩擦事件的概率增加,但低级别贸易摩擦升级为贸易战 的概率下降。近期中关贸易摩擦的现实佐证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31]邝艳湘. 经济相互依赖、退出成本与国家间冲突升级: 基于动态博弈模型的理论分析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 (4): 123-138.
[本文引用: 1]

[Kuang Yanxiang.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exit cost and conflict escalati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based on dynamic game model
.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2010, (4): 123-138.]
[本文引用: 1]
[32]王淑芳, 葛岳静, 曹原, .. 中国周边地缘影响力的建模与测算: 以南亚为例
.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2(6): 738-74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6.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当今国际社会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实力转移的时代,如何顺应当代国际关系中实力结构变化的趋势,科学合理地测度一国在周边地缘环境中的影响力,成为国家外交政策和周边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权力理论、硬实力和软实力理论、相互依赖理论,在突出主导因素和可操作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地缘影响力的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近10年来中国在南亚各国和南亚地区的地缘影响力。结果表明:①2012年中国与南亚七国的综合实力比较,按照差距从小到大排序,分别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说明国家本身的地缘重量,尤其是硬实力依旧是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②近10年来,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中国在不丹、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的地缘影响力最大,而在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最小。表明地缘影响力受国家间地理位置的制约,呈距离衰减的空间分布。③国家的实力和地缘影响力并非成正比关系。国家实力强大并不能代表其对外的影响力就强大。④无论在政策制度、国家形象还是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与南亚各国间的软实力差距不大。
[Wang Shufang, Ge Yuejing, Liu Yuli, et al.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geopolitical influence of China and the US in South Asia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4, 32(6): 738-74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6.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当今国际社会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实力转移的时代,如何顺应当代国际关系中实力结构变化的趋势,科学合理地测度一国在周边地缘环境中的影响力,成为国家外交政策和周边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权力理论、硬实力和软实力理论、相互依赖理论,在突出主导因素和可操作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地缘影响力的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近10年来中国在南亚各国和南亚地区的地缘影响力。结果表明:①2012年中国与南亚七国的综合实力比较,按照差距从小到大排序,分别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说明国家本身的地缘重量,尤其是硬实力依旧是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②近10年来,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中国在不丹、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的地缘影响力最大,而在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最小。表明地缘影响力受国家间地理位置的制约,呈距离衰减的空间分布。③国家的实力和地缘影响力并非成正比关系。国家实力强大并不能代表其对外的影响力就强大。④无论在政策制度、国家形象还是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与南亚各国间的软实力差距不大。
[33]赵葆珉. 中美战略均势时代的到来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4): 58-63.
[本文引用: 1]

[Zhao Baomin.Arrival of the age of Sino-American strategic equilibrium.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1, (4): 58-63.]
[本文引用: 1]
[34]胡志丁, 陆大道. 基于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解读经典地缘政治理论
. 地理学报, 2015, 70(6): 851-863.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6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大国间的争霸与兴衰更替,无不受地缘法则的支配.地理****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准确把握国家利益之所在,抓住机遇为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但是,缺乏对地缘政治学的历史和哲学的批判将不能准确理解和有效实践地缘政治理论.本文简要介绍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总结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3个特点,据此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解读.为了简化解读过程,首先提出了一个解读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分析框架;其次根据这个分析框架重点解读了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最后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批判性总结.通过批判性解读,得出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既有科学性一面,也有假说性和理念性的一面.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构建是基于国际地缘格局、国家利益空间分布、国家间空间冲突而构建的,并展现了理论建构者的身份,体现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历史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地理知识-权力结构.
[Hu Zhiding, Lu Dadao.The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al geopolitical theories from a critical geopolitical perspective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6): 851-863.]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6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大国间的争霸与兴衰更替,无不受地缘法则的支配.地理****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准确把握国家利益之所在,抓住机遇为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但是,缺乏对地缘政治学的历史和哲学的批判将不能准确理解和有效实践地缘政治理论.本文简要介绍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总结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3个特点,据此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解读.为了简化解读过程,首先提出了一个解读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分析框架;其次根据这个分析框架重点解读了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最后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批判性总结.通过批判性解读,得出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既有科学性一面,也有假说性和理念性的一面.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构建是基于国际地缘格局、国家利益空间分布、国家间空间冲突而构建的,并展现了理论建构者的身份,体现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历史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地理知识-权力结构.
[35]单许昌. 霸权兴衰逻辑: 三种权力的反馈环机制解读
. 太平洋学报, 2013, 21(9): 45-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8049.2013.09.00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霸权的生成与瓦解是由经济霸权、文化霸权和政治霸权三种权力反馈机制决定的。资本积累的反馈环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与衰退。经济权力、文化权力与政治权力构成了权力的三位一体反馈环运作机制,决定着权力强化与削弱。美国霸权同样受到权力反馈环机制的控制,摆脱不了霸权周期律的影响,表现为霸权的强化与瓦解。
[Shan Xuchang.Logic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hegemony: Interpretation on feedback loop mechanism of three kinds of powers
. Pacific Journal, 2013, 21(9): 45-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8049.2013.09.00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霸权的生成与瓦解是由经济霸权、文化霸权和政治霸权三种权力反馈机制决定的。资本积累的反馈环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与衰退。经济权力、文化权力与政治权力构成了权力的三位一体反馈环运作机制,决定着权力强化与削弱。美国霸权同样受到权力反馈环机制的控制,摆脱不了霸权周期律的影响,表现为霸权的强化与瓦解。
[36]肖炼. 中美利益攸关的能源合作
. 国际贸易, 2008, (2): 16-21.
[本文引用: 2]

[Xiao Lian.Sino-US energy cooperation. Intertrade, 2008(2): 16-21.] [本文引用: 2]
[37]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大棋局: 美国的首要地位极其地缘战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本文引用: 1]

[Brzezinski Z.Th.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Translated by China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7.] [本文引用: 1]
[38]韦民. 规模、体系与小国脆弱性
. 国际政治研究, 2013, (1): 65-87.
[本文引用: 1]

[Wei Min.Size, system, and the vulnerability of small states
. International Politics Quarterly, 2013, (1): 65-87.]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经济 空间 政治 贸易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