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山东省城市关联网络演化特征——基于“中心地”和“流空间”理论的对比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王成, 王茂军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48

Evolution of associated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Comparing central place and flow space theories

WANGCheng, WANGMaojun
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48, China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王茂军(1973- ),男,山东临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E-mail:maojunw@yeah.net
收稿日期:2017-03-20
修回日期:2017-08-4
网络出版日期:2017-11-20
版权声明:2017《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83,41571154)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成(1989- ),女,山东青岛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和城市网络。E-mail:wangchengcnu@163.com



展开

摘要
基于“中心地”和“流空间”理论,综合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和改进后的引力模型,从城市外向服务可能性的角度,分析山东省城市经济联系强弱,并结合省内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跨地域布局,构建基于要素流动的抽象城市关联。对比探究2000-2009年山东省两类城市关联格局多中心网络化的演化趋势,判别省内四个地区两类城市关联动向,印证了“流空间”理论基础上的城市关联研究,能够克服“中心地”理论对于空间距离和城市属性相对稳定性的过分依赖,客观有效地反映城市关联结构和方向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① 山东省城市关联结构从“点—线—网”三个维度均表现出多中心演化态势,城市网络关联均衡化趋势显现。② 城市网络关联日趋紧密,关联结构发育成熟,城市区域内部形成紧密高效的多核心“环形”骨干网络。③ 鲁东、鲁中地区内部经济联系的向心性消减,鲁南、鲁西北城市经济关联局域内向集中,“抱团取暖”发展成效显著。④ 鲁东半岛企业关联内向集中明显,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关键词:经济关联;企业关联;多中心;城市网络;格局演化;山东省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entral place' and 'flow space', this paper used the urban flow intensity model and the improved gravity model to analyze urban economic 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network development from the city center. We built an abstract city association based on elements flow by combining geographic space of enterprise groups in Shandong province. We compared the evolution of a polycentric network from the two types of urban association patterns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09 to determine the trends in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in two types of cities in four regions. We confirmed that the study of city relationships based on flow space theory avoided an over reliance on space-distance concepts. We also found that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urban attribute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based on central place theory effectively could not reflect the dynamic processes of city connection structures and direction. 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 (1) The urban structure correla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showed the evolution of a multi-center pattern from the dimensions of 'point-line-network', and a trend of urban network association equilibrium was emerging. (2) City network connections became more closely related. The structure of the association was mature, which provided additional possibil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polycentric network. A close and efficient multi-core ring network was formed in the urban area, which provided a more extensive and convenient channel for the circulation of regional elements. (3)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parts of Shandong, cities' concentric internal economic ties tended to decline. However,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western parts of the province, cities' close internal economic interactions were maintained with the central city and there was strong development of their economy. (4) The inward-focus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associations in eastern Shandong were obvious, but the eastern part had weaker cooperation with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Keywords:economic correlation;enterprises correlation;polycentricity;city network;pattern evolution;Shandong province

-->0
PDF (17001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王成, 王茂军. 山东省城市关联网络演化特征——基于“中心地”和“流空间”理论的对比[J]. 地理研究, 2017, 36(11): 2197-221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11013
WANG Cheng, WANG Maojun. Evolution of associated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Comparing central place and flow space theories[J]. , 2017, 36(11): 2197-221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11013

1 引言

“中心地”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城市地理研究主体从单个城市转向城市体系[1],并基于空间距离这一决定因素,探讨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创城市关系研究之先河。对于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研究,有助于辅助解构城市体系特征,刻画多尺度区域层级嵌套的中心地体系空间结构,明确城市个体在空间结构上的显性整合和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属于“城市第二性”(the second nature of cities)的研究。研究者尝试采用单一的城市属性指标,或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以综合实力指数表征城市质量[2-4],利用引力模型[5,6]或改进后的NegF法、SumF法,测算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对城市的影响范围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7],分析中心城市分布及其紧密/松散腹地的变动,成为早期城市关系研究的主流。对于本文讨论对象的相关研究发现,截至2000年,山东省城市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复杂化、有序化的过程,由青岛和济南“双子”体系并存的长期过程,向以青岛为中心的单一共同体系转化[8];区域性的城镇组群逐渐形成[9],城镇体系空间作用格局的真实情形介于双核与多核两种极限情境之间[10]
随着社会生产专业化分工日趋明晰和现代交通运输的日臻完善,中心地理论的现实基础受到挑战。20世纪后半段,Friedmann受Frobel和Scott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关于全球生产和分工体系思想的启示[11],认为全球层面的跨国公司,以要素“流动”的方式架构起城市间的横向和纵向关联[12,13];Taylory也认为这种跨区域的要素流动,打破了中心地—腹地的关联范围局限,使区域空间关联模式开始从“地方空间”孕育的向心型中心地模式,向“流空间”塑造的多中心网络化模式转化[14],具有形态、功能和治理三个维度特征的多中心城市区域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15]。其中,专业化分工细化、基础设施拓展、通讯技术日趋完备推动的人、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架构的城市功能多中心结构,是多中心区域的本质特点,同样也是多中心区域结构演进的关键阶段[16]。然而Burger却发现由于区域主要中心的规模、外部连通性和自给自足程度的差异,大多数区域倾向于形态上多中心而不是功能多中心[17]
Meijers对于兰斯塔德地区的相关分析发现,对于产生了互补性和外部效应的多中心城市区域而言,通过有意识的合作获取的协同能力优于各个组成部分之和[18],结合多中心的实际优点将其确定为一种发展战略,并建立朝向多中心城市系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多中心区域发展的可取之处[19],而不同空间尺度企业生产的多区位布局及其地域分工营造的“流空间”[20],为功能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发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1]
西方****依据“流空间”理论开展的世界城市网络(world city network,WCN)研究,打破了现实距离阻尼的束缚,基于各类关联“要素流”进行世界城市体系探索,揭示城市间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领域的多层次隐性融合[22],关注城市间跨地域的复杂关联,以网络思维来研究现代城市关系与城市发展,弥补了传统“中心地”理论的城市关系研究受制于等级界定和空间距离而忽略城市间水平关联和远域关联的缺憾[23],建立起研究城市关系和城市问题的重要框架,属于“城市第三性” (① 王铮在“2016年中国人文地理学联合学术年会”所作的《区域的三次地理本性与三个地理“定律”》大会报告,强调人文地理的“第三大定律(Third Law)”,认为“地理效应倾向于沿着网络传播,如果没有网络,它会自己开拓网络”。) the third nature of cities )的研究。伴随着我国城市群和城市区域的发育成熟,以及WCN研究范式的地方化,对全国范围和城市区域内部多中心城市网络关联的研究,逐步成为探索我国城市与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重要领域。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空间结构正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转化,“准网络化”的空间格局逐渐显现[24];基于轨道交通、互联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媒介开展的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25]、中原地区[26]等典型城市群内部关联特征研究,均揭示出区域空间结构多中心程度增强的趋势。
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相互作用的新兴主体,区域经济的联合过程实质上是企业的运行过程[27]。与WCN研究视角一致,企业关联也成为研究我国城市网络的重要维度。研究表明,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深受地区人力禀赋和非国有化进程的影响[28],而上述因素又是企业区位选择和集团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企业区位选择与城市规模和对外服务职能呈现密切的正相关关系[29,30]。因此,基于企业集团多区位空间布局架构的城市关联网络,与城市经济关联网络应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并且还能够矫正空间距离对于城市间关联真相的扭曲,相对客观地反映城市间相互关联的真实特征。
对于城市关系的思考,无论是“中心地”理论,还是“流空间”理论,均包含对城市节点和关系“流”的讨论,区别就在于“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仅是基于城市属性特征的物理作用力,强调向心型的垂直控制,认为节点等级决定“城市流”的流量和流向(图1)。然而,在区域城市化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互动并非局限于垂直的单向关联,以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为代表的城市行为主体的跨区域布局及其地域分工,以要素传递的方式架构起城市“流空间”,其间“要素流”的汇集决定城市节点等级[31],为多中心城市区域和复杂城市网络的发育提供更多可能,并为准确把脉区域发展动向呈现了更合理的依据。此外,传统的城市经济关联分析,基于城市属性规模并过分受制于空间距离阻尼,导致以此为指导的区域空间治理大多数倾向于形态上的多中心规划,而不是功能多中心引导;对于“流空间”理论基础上的城市关系研究,能够克服“中心地”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经济关联分析对于城市静态属性和空间距离过分依赖的弊端,以不同类型的要素流动为媒介,架构起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的网络化流动空间。尽管基于“中心地”和“流空间”理论的相关研究为揭示城市关联特征提供了多种可能,但现有研究尚存在些许不足:
第一,经济联系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单一属性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城市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32];城市综合竞争力也不能从城市外向服务可能性的角度,分析经济联系强弱。城市流是城市间人、物、信息、资金和技术等在城市频繁发生的双向或者多向流动[33],其强度能够描述城市对外服务能力,为表征城市经济关联特征和区域空间联系提供可能。
第二,研究多着眼于单一的中心地模式[34,35]或网络化模式[36,37],探讨城市/区域关联特征,鲜有对中心地效应与网络交互效应作用下的区域空间组织结构的对比。局域城市关联研究侧重于网络研究范式的引介,没有预判地方城市关联结构多中心发展趋向,缺乏对区域城市关联的网络演化过程的缜密逻辑还原。
第三,城市关联网络是由“点—轴—网”共同架构的复杂系统,其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是影响各城市节点在网络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决定因素。现有的城市关联结构的多中心演化探索,多侧重于城市(点)中心性的时序变动,缺乏城市关系(线)强弱变动的基本判断,以及整体关联结构(网络)特征演化过程分析,无法准确地判别城市关联动向和城市节点网络地位的变化。
2009年山东省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三,被誉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十二五”期末,山东省为优化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规划构建“一群一带双核六区”的新型城镇化总体格局,以期促进行政区跨域协同。显然,在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面向孤立的城市个体属性或封闭的城市区域,依赖于聚类整合城市个体的属性数据,排列判别各地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综合竞争实力,探讨竞争范式下以“三大结构”为基本框架、等级严明的城镇体系,以及城市属性特征的衍生效应[38],忽略城市体系的开放性,充斥着局地性和排它性的山东省内城市空间结构的现有研究难以揭示山东省逐渐被松散链接并具有半渗透边界的局部城市系统[39]的关联格局。基于要素流动,以全省均质区域作为空间基底的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缺乏与区域发展战略空间基底的有效耦合,不利于指导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中心地”和“流空间”理论对应的城市关联结构
-->Fig. 1Urban correlation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entral place' and 'flow space'
-->

山东省城市之间历来保持着怎样的交互联系?基于“中心地”和“流空间”理论勾勒的省域城市关联格局演化特征几何?主要关联轴线是否易位?不同战略规划区内部的城市互动关联效率怎样?各行政区跨域协同发展有何动向?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是判断现行城镇体系和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是否合理,保证山东省未来准确选择城镇化道路和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自2009年“蓝黄”两大经济区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省逐步形成“两区一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2009年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三,被誉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经济增长有赖于各类大型工业企业,其中企业集团纳税百强企业贡献了全省税收收入的1/3,399个企业集团及其下设的2625家子公司,作为城市关联的“代理人”,通过原料采购、委托加工、产品销售以及提供各类服务等内部交易,促使各城市基本部门链网形成高密度的多中心网络,通过基本部门的经济技术联系架构起紧密链接[40]
“十二五”期末,山东省为优化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根据全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构建“一群一带双核六区”的新型城镇化总体格局(表1),着力依托“经济区”促进行政区跨域协同。
Tab.1
表1
表1山东省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战略格局
Tab.1The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Shandong province
省域新型城镇化总体格局“一群一带双核六区”
空间载体山东半岛城市群鲁南城镇发展带双核城市六个城镇密集区
范围2个副省级城市(济南、青岛);11个地级市(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泰安、威海、日照、莱芜、德州、聊城、滨州)5个地级市(枣庄、济宁、日照、临沂、菏泽)济南青岛济淄泰莱德聊、青潍、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
对应战略区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
范围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滨州的无棣、沾化,共涉及6市、2县(市、区)东营、滨州两个市和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市的19个县(市、区)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共涉及7个市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6市和泰安市的宁阳县、东平县,共60个县(市、区)
省域发展战略格局“两区一圈一带”

注:根据《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整理。
新窗口打开

2.2 数据来源和矩阵构建

首先,利用2001年、2010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获得2000年和2009年山东省17个地市的主要行业单位从业人员数和人口、GDP数据;借助百度地图查询得到研究时点城市之间公路里程。利用城市流强度表征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并结合经济活动的主体数量(人口)和城市的经济总量(GDP),共同测算城市质量,采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城市i、城市j的经济关联,计算公式为:
Lij=n=1mEin×Gi2×Ki3×n=1mEjn×Gj2×Kj3Dij2(1)
式中:Lij代表城市i、城市j的经济关联度;EinEjn代表两城市n部门(涉及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的外向服务功能量,即区位商>1的专业化部门n的从业人员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部分;KiKj代表两城市的人口数/从业人员数;GiGj代表两城市的GDP。
其次,根据(2001年、2010年)《山东企业年鉴》提供的省内企业集团名称、地址、主营行业信息,基于城市i与城市j共有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数量,获得山东省“城市—企业”“城市—城市”之间的关联矩阵(表2表3),以此投影企业区位选择架构的城市关联。由于2009年山东省“十一五”规划实施接近尾声,期间推行的企业集团发展措施初显成效,2000年及2009年也是《山东企业年鉴》公布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信息的起止年份,因此以此为时间节点。
Tab.2
表2
表2“城市-企业”0/1布尔矩阵
Tab.2"City-enterprise" 0/1 Boolean matrix
企业城市
滨州东营青岛济南济宁莱芜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000100
海尔集团001000
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001101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100000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01000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000100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001000


新窗口打开
Tab.3
表3
表3“城市-城市”0/1布尔矩阵
Tab.3"City-city" 0/1 Boolean matrix
城市滨州德州东营菏泽济南济宁莱芜
滨州0040000
德州0000120
东营4000000
菏泽0000100
济南0101020
济宁0200200
莱芜0000000


新窗口打开
最后,为保证不同关联类型在时间横/纵截面的可比性,将城市i与城市j的关联强度进行最大值归一化处理,分别构建山东省城市之间17×17的经济关联矩阵和企业关联矩阵。

2.3 城市关联变动测度方法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模型,结合反映关联结构的相关指标(表4),从“点—线—网”三个维度,涉及个体节点和整体网络两个视角,对比两类城市关联,揭示城市关联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和城市主要关联方向变动。
Tab.4
表4
表4评价节点网络地位及演变趋势的相关指标
Tab.4The indicators used to evaluate the status of nodes and the trends of network evolution
指标内涵表征意义表达式
关联规模城市对外关联总量城市节点在网络中的影响度,即广义的网络关联地位Ai=i=1naij
关联强度两个城市节点之间的关系量与网络中最大关系量的比值城市关联对在网络关联中的重要性Qi=aij/aijmax
多中心测度σZ表示网络中节点关联值的标准差;括号部分表示节点层次多中心程度;?为网络密度;φ为全局效率反映低密度网络多中心程度;基于网络效率表征区域多中心程度Y(Z,N)=1-σZσZmax×Δ×φ
φ=ijdij-1n(n-1)/2
网络
密度
城市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总数与理论上可能存在的最多关系数量之比整体网络关联疏密程度及多中心趋势Δ=L/Lmax
网络
中心势
比较最核心节点的度数中心性指数与其他节点的差值总和,与最大可能差值的总和之比度量整个网络的中心化程度,反映区域整体网络发展的均衡与偏离程度CA=i=1NCmax-Cimaxi=1nCmax-Ci
关联
隶属度
某一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关联规模,与该城市对外关联总量的比值加和对称化处理城市节点的主要关联方向Symmetrizingsi-j=Miji=1nAjsj-i=Miji=1nAi


新窗口打开
2.3.1 多中心趋势判断 利用城市(点)的网络关联规模,表征城市的联系量,衡量个体城市节点在网络中的影响度及其地位变动;对比城市节点关联规模的基尼系数,反映关联中心性的均衡分布特征,参考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势,判断整体关联水平的变动趋势。由于2000年企业关联数量有限,关联密度偏低,因而结合多中心测度方法[16,25],判断低密度关联的多中心趋势。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经济关联和企业关联强度分布图
-->Fig. 2The intensity of economic ties and business contacts
-->

2.3.2 主要轴线识别 将所有城市节点之间最大值标准化处理后的经济关联强度和企业关联强度进行排频分析,并参照已有研究[41]的阈值选取标准,以5%、10%、20%和50%为阈值,划分城市关联强度层级,识别关联强度在50%以上的城际核心骨干关联(线),判读山东省主要发展轴线的演化,对比“中心地”与“流空间”理论映射的城市关联特征,判别骨干关联结构变动对应的整体网络全局效率演化过程。
2.3.3 城市关联方向判读 从空间联系的角度分析,“两区一圈一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空间单元划分,各区域发展战略惠及的城市存在明显重叠[42]图3),该经济区划同样是认识型的经济区划,而不是以调控为目的的经济区划[43]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山东省城镇化格局与战略区域示意图
-->Fig. 3The sketch map of urbanization patterns and the strategic region in Shandong
-->

为了明确各空间单元的关联效率和关联方向演变,参照已有传统,基于山东省内各地区自然地理空间和由东向西的地带间经济梯度差异[44],将山东省划分为鲁东(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鲁中(包括济南、泰安、淄博、莱芜)、鲁南(包括临沂、济宁、枣庄、日照、菏泽)和鲁西北(包括德州、东营、滨州、聊城)四个地区[45],如图4所示。这种划分与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的空间基底基本吻合,且相互之间不存在空间重叠。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山东省空间单元划分示意图
-->Fig. 4The sketch map of the space unit in Shandong
-->

以鲁省四个地区为基底,基于经济/企业关联隶属度,参照关联强度层级划分 标准,判断城市三个方向的关联变动。其中,Ci-j表征地区内部引力中心城市与其 它城市之间关联;Cj-j表征地区内部非引力中心城市之间的关联;Cout表征跨地区城市关联。

3 结果分析

3.1 多中心特征

3.1.1 城市关联日趋紧密,节点多中心趋势显现 基于时间纵截面,2000-2009年经济关联和企业关联密度均有所提升,其中企业关联密度提升尤为明显。研究时段内,山东省企业集团数由100个增长为399个,增长率高达292%,城市关联规模和密度也随之扩大。2000年企业关联密度仅为0.10,多中心网络的形成条件尚未成熟,多数城市之间处于低水平均衡关联状态;2009年企业关联密度增至0.43,企业集团跨市域布局,致使城市关联日趋紧密,为区域多中心网络关联格局发育提供了更多可能。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三类地域关联示意图注:参考相关文献[41]绘制。
-->Fig. 5Sketch map of three types of regional association
-->

同时,两类关联规模的基尼系数、网络中心势下降,节点层次多中心程度明显上升(表5),从整体网络结构视角,印证了省内城市中心性均衡化发展、关联结构泛中心趋势显现、关联层级扁平化特征显著[46]的关联趋势。
Tab.5
表5
表52000-2009年山东省整体网络关联特征指标变化
Tab.5Index changes in the overall network associ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handong in 2000-2009
关联类型基尼系数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势节点层次多中心程度全局效率
2000年2009年2000年2009年2000年2009年2000年2009年2000年2009年
经济关联0.5300.5230.290.301.63%1.34%0.670.720.790.85
企业关联0.5760.5640.100.434.48%2.96%0.610.630.720.98


新窗口打开
基于时间横截面对比发现,经济关联的多中心性强于企业关联,多中心演化趋势却相对迟滞,主要是由于城市属性的相对均质性和遍在性,使得以此为基础的经济关联呈现均质化特点,较之企业关联,其识别中心城市、映射网络特征及其演化趋势的客观真实性相对有限。
结合城市质量变动来看,经济关联逐步从青岛单一辐射中心,发展成为青岛、济南、临沂、济宁四个强辐射中心,分别担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的中心城市;淄博、潍坊、泰安、济宁、德州、聊城等胶济、京沪、京九铁路沿线交通优势明显的城市,对外辐射的城市流强度增大,经济关联度明显提高(图6)。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2000-2009年山东省不同类型城市关联变动情况
-->Fig.6Changes in different urban relationship types in Shandong in 2000-2009
-->

2000年企业跨城布局有限,城市关联主要集中于济青“双核”以及淄博、临沂等少数城市节点;2009年,东部沿海城市成为企业集团的重要集聚地和关键的要素输出点,城际关联参与度明显提升,关联中心由济青“双核”发展为青岛、烟台、潍坊三个关键节点,处于省域空间几何重心和交通要道的济南、临沂、淄博等城市优势不再,关联中心地位下滑(图7)。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7两种类型城市关联的“波士顿矩阵”变动情况
-->Fig. 7The changes in the 'Boston matrix' of two types of city connection
-->

通常认为城市质量越高,与外界联系越紧密[47],对外经济关联度越高。然而,由于空间距离的削弱作用,城市实际对外经济关联度与城市质量并不一致,由城市属性所表征的城市中心性,与城市节点在实际关联网络中的地位不相匹配(图8)。其中,青岛的城市流强度最大,城市质量最高,经济网络关联地位却极低。这一结果揭示出基于城市属性描述城市间关联特征的局限性,体现了WCN研究范式的优势所在。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82000年、2009年山东省城市经济关联结构
-->Fig. 8The linkage structure of the urban economy in Shandong in 2000 and 2009
-->

3.1.2 城市功能角色转换,经济服务与企业协作中心错位 作为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沪经济轴上的重要交汇点,济南市2000年的经济关联和企业关联均位居榜首,是省内绝对的经济关联中心和企业集团布局重地,经济服务功能和对外协作能力相匹配,是省内最为重要的综合关联枢纽;在“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的“三个突破”战略实施过程中,省会效应明显,伴随着济宁、淄博、泰安等周边次级中心城市的成长,济南市的经济关联中心地位日益稳固,而企业关联地位却不断下滑,这意味着济南作为经济服务中心城市,企业外向协作能力趋于弱化。
位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交汇处的潍坊市,扼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之咽喉,2009年在烟台镇华百货、六和集团、晨鸣纸业、山水水泥等企业集团跨区域布局作用下,与青岛、烟台、威海、济南、济宁、菏泽等东西部城市联系日益紧密,由半岛城市群的地理中心,逐步发育成为对外经济服务和企业分工协作的重地。
烟台市同样抓住“三个突破”战略契机,加之200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烟台为副中心城市,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在此集聚,企业关联规模层级和企业数量层级差距最为悬殊,利于加速城市纵深融入省域关联网络,使之一跃成为与青岛并驾齐驱的企业关联中心城市。
除了济宁、临沂等少数城市之外,鲁西北和鲁南地区的大部分城市,经济发展体量和对外协作活力相对不足,多处于省域城市关联边缘。

3.2 关联结构演化特征

3.2.1 整体网络结构优化,全局关联效率提升 从城市关联强度的时空间变化来看,高强度城市关联增多。其中,经济关联强度在5%以上的城市对由2000年的45对增长为2009年的69对(表6);企业关联强度在5%以上的城市对由41对增长到99对,城市强关联呈现出明显的扩散趋势,网络关联层级性分异趋于明朗(表6)。
Tab.6
表6
表6山东省不同关联强度层级包含的城市对数量变动
Tab.6The change in the number of city pairs of different grades of correlation intensity in Shandong
关联类型年份5%~10%11%~20%21%~50%50%以上合计
经济关联200019177245
2009292013769
企业关联200015910741
2009403517799


新窗口打开
省域经济骨干关联由效率较低的胶济沿线“线型”网络,发育形成以济南为中心的高等级关联“星型”网络(图8);山东省的企业关联网络高层级关联由青岛、济南为中心的“星形”结构向着青—烟—威—潍围合的“环形”结构转变(图9),节点内部连通性加强,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形成关联密切的多核心“环形”骨干网络。已有研究表明,“环形”结构比“星形”结构具有更高的关联效率[48],企业跨区域布局提高了整体网络全局的关联效率,为区域内部的要素集聚和扩散提供更为广泛便捷的通道。
3.2.2 骨干网络关联轴线变向重构,核心关联东向偏移 如图8所示,2000-2009年,核心经济关联明显增多(2对~7对),中西部城市经济关联紧密,省会城市群内部城市关联提升。其中,2000年主要经济关联轴线集中在以济南为中心的胶济铁路和京沪铁路沿线。2009年,随着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滨州等省会周边城市经济的发展,省会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关联总量提升,原有经济骨干关联轴线得到强化。
期间,虽然企业核心关联对数保持不变(均为7对),但关联主体城市明显易位:2000年为济南—青岛、济南—淄博、济南—烟台、青岛—潍坊、济南—泰安、济南—临沂、青岛—济宁;2009年分别为青岛—烟台、青岛—潍坊、青岛—济南、烟台—威海、烟台—潍坊、青岛—威海、青岛—淄博(图9)。可见,骨干网络关联明显东向转移,规划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范围,成为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由轴带集聚向网络化转变的重要空间单元。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92000年、2009年基于企业空间布局的城市关联结构
-->Fig. 9Urban correlation structure based on enterpris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Shandong in 2000 and 2009
-->

3.3 主要关联方向特征

对比经济关联隶属度变动图(图10)发现,省内经济关联网络始终保持着以胶济铁路和鲁南经济带为主要通道的格局。这种稳定性难以揭示省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的现实动向。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02000年、2009年山东省经济关联隶属度
-->Fig. 10Membership degree of urban economic linkages in Shandong in 2000 and 2009
-->

观察企业关联网络隶属度(图11)发现,以济南、青岛两节点为核心的城市关联格局逐渐被打破,沿胶济线的横向发展轴线趋于淡化,青岛的关联归属地位凸显,是德州、淄博、泰安、济宁等远域城市最为重要的合作通道,有望成为推动省域经济东西联动,“一体两翼”全局协同发展的关联核心。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12000年、2009年山东省企业关联隶属度
-->Fig. 11Membership degree of enterprise linkages in Shandong in 2000 and 2009
-->

对比两类关联方向的演化过程,进一步佐证了基于传统中心地理论的城市经济关联研究,对城市质量和距离的过分依赖,难以动态揭示省域经济关联动向;而基于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跨区域布局的现实情况的相关讨论,打破了城市属性相对稳定性和空间距离的束缚,更为真实有效地反映出省域经济活动行为主体空间关联的客观态势。
虽然经济关联整体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动,但就各空间单元内外部关联占比和各城市关联对的关联强度(隶属度)而言,都随时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动,据此可辅助判断各地域单元的经济活动的内外部联动变化,以及各引力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的增减情况。
城市流强度表征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强弱,综合城市流强度、经济活动的主体数量和城市的经济总量,共同测得的城市质量,能够更好地诠释引力中心城市为其以外地区服务的相对重要性。通常认为城市质量越大,其对外服务的范围越广,引力场越强。结合研究基期的城市质量,识别青岛、济南、临沂、德州分别作为鲁东、鲁中、鲁南、鲁西北四个次级地域单元的引力中心,结合关联隶属度判断各地区Ci-jCj-jCout三个方向的主要关联变动(表7)。
Tab.7
表7
表7城市不同方向关联占比变动
Tab.7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degree of city correlation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地区鲁东鲁中鲁南鲁西北
关联类型经济关联企业关联经济关联企业关联经济关联企业关联经济关联企业关联
Ci-j关联占比200016.515.822.418.713.29.14.313.4
200914.117.6206.314.74.45.34.2
变动-2.41.8-2.4-12.41.5-4.71-9.2
Cj-j关联占比200027.509.41212.107.213.3
200921.613.86.42.317.87.59.34.7
变动-5.913.8-3-9.75.77.52.1-8.6
Cout关联占比20005684.268.269.374.790.988.573.3
200964.368.673.691.467.588.185.491.1
变动8.3-15.65.422.1-7.2-2.8-3.117.8


新窗口打开
综合山东省城市经济关联和企业关联的变动(表8),尝试结合山东省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判断2000-2009年之间,省域各次级地域单元之间的互动过程。研究发现,关联方向演化总体趋势表现为济青“双核”外向辐射能力弱化,省域边界城市关联局域内向集中。
3.3.1 鲁东地区:经济联系向心性弱化,企业关联外向带动不足 2000-2009年间,鲁东地区内部城市之间的企业协作关联强度均呈上升趋势,烟台—威海—潍坊三市在与引力中心城市青岛建立紧密关联的同时,相互之间也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尤其是烟台市和潍坊市,企业跨市协作占比高,企业关联规模层级明显高于企业数量层级(图11b),外向协作态势明朗,在企业多区位布局要素频繁流动的作用下,加速山东一体化进程。
Tab.8
表8
表82000-2009年山东省城市关联结构变动
Tab.8Changes in urban related structures in Shandong during 2000-2009
类型年份节点轴线网络
经济关联2000青岛;济南胶济、京沪沿线线型
2009青岛、济南、临沂、济宁;
济南、淄博、潍坊、泰安
胶济、京沪沿线强化星型
企业关联2000青岛、济南济南—青岛、济南—淄博、济南—烟台等星型
2009青岛、烟台、潍坊青岛—烟台、青岛—潍坊、青岛—济南等环型


新窗口打开
与此同时,鲁东地区跨区域企业关联占比明显下降,城市关联内向集中特征明显,与中西部地区的协同互动发展相对不足,在山东省中西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鲁东地区城市在全省的经济地位相对下滑,地区内部经济联系的向心性减弱,引力中心城市青岛的经济辐射强度消减,同一层级城市之间的经济关联相对弱化。
3.3.2 鲁中地区:核心辐射带动势颓,外向协作趋势显现 研究时段内,鲁中地区企业跨区域合作趋势明显,有望成为省会城市群加速对外协作的有力推手。但就地区内部关联而言,无论是经济协同还是企业合作,均表现出向心性消减的趋势,中心城市济南对外围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削减,企业协作关系明显弱化,地区内部非中心城市之间协作互动关系也趋于松散。
3.3.3 鲁南地区:内部协同紧密,外部关联整体弱化 鲁南地区内部城市分工日益明确,企业跨市布局频繁,城市协同关系越发紧密;济宁—菏泽—枣庄—日照四城市相互保持良好的经济互动,共同推动鲁南地区跨越发展进程。然而,鲁南地区的引力中心并未成就“要素流”集聚地,临沂与其他城市的企业协作关系弱化,统领地区协作共赢的能力下降。
作为省内重要的物流基地和交通枢纽,鲁南地区始终受到企业集团区位选择的青睐,处于跨区域关联的重要阵地,但研究时段内企业跨区域关联也有所下滑。
3.3.4 鲁西北地区:企业关联消减,对外吸引力凸显 长期以来,鲁西北地区处在山东经济发展轴线的辐射盲区,表现出空间临近的地缘特征和发展整体滞后的均质性,具有加快发展的共同政策诉求。研究时段内,鲁西北地区城市“抱团取暖”的方式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成效显著,地区内部城市经济关联局域内向集中。
随着鲁西北综合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多项区域发展政策叠加,地区惯有的区位优势强化,外部“要素流”吸引力凸显,企业跨地区外向关联提升。但由于各城市要素特色不甚突出,产业结构同质性显著,差异化分工有待细化,企业集团多区位布局选择的替代性较强,地区内部城市企业互动关联减弱。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论文基于“中心地”和“流空间”理论,分别从经济关联和企业关联两个角度,从“点—线—网”三个维度,开展山东省城市网络关联格局变动的实证分析,探究山东省城市网络发育演进过程。对比发现,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城市经济关联研究,能够识别区域对外服务关键节点城市,并有效反映城市属性规模的变动,然而由于城市属性的相对稳定性和空间距离的限制,难以客观反映要素跨地域流动过程中的城市关联演化特征;“流空间”理论指导的网络分析思维,能够基于城市分工协作和母子公司的跨地域布局,架构城市之间富于动态变化的关联格局,对于全面刻画并优化调整城市关联结构,把握区域主要关联方向变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地方适应性。研究发现:
第一,山东省城市关联结构无论是从个体城市节点关联度还是整体网络关联特征,均表现出多中心演化态势。城市关联日趋紧密,区域多中心网络关联格局发育,城市网络关联均衡化趋势显现。
第二,企业跨市布局推动城市网络关联结构发育成熟并趋于高效完善,城市区域内部形成紧密高效的多核心“环形”骨干网络,内部要素流通更为广泛便捷。
第三,鲁东、鲁中地区内部经济关联向心性消减,鲁省边界地区“抱团取暖”发展成效显著,内部城市互动关联良好,城市经济关联局域内向集中;企业多区位布局活动,对于激发省内经济服务中心的协同带动作用效果不甚理想。
此外,两类关联的主要节点和关联轴线的差异所在,正是城市经济活力与现实属性体量不相匹配的地方,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

4.2 讨论

随着区域城市关联向纵深发展,传统的极核单中心或双中心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多中心网络化空间发展模式必将成为省域城市空间发展的最佳选择。在引导省域经济活动空间布局过程中,应结合各节点城市均衡发展的实际,充分利用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和开放的要素交换市场,引导生产要素流动,优化城市的功能分工,减少经济增长的机会成本,完善省域城市独立发展又协同互补的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
在后续研究中,可对比分析关联规模和要素规模的差距,识别地区内生型或外向型发展动力来源;着力完善对于城市关联内容和关联方向的讨论,深入探究基于企业集团内部分工所架构的城市功能网络;并以多类型的城市行为主体的空间布局为依托,对比分析不同关联媒介、要素流动架构的区域城市空间结构,以期全方位反映城市空间关联基本特征,探索其结构效应和格局演化机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29]姜海宁, 谷人旭, 李广斌.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格局及区位选择
. 经济地理, 2011, 31(10): 1666-167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运用Arc GIS 9.2软件并基于点和面两个方面对2004—2008年的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度,具体结合核密度指数、Morans’I、Getis-Ord General G和Getis-Ord Gi*等指标,结果表明:基于点层面,企业总部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环渤海以及珠三角等区域,尤以前两者更显著;基于面的层面,全局空间集聚程度较低,其中热点区布局较稳定,并以长三角和环渤海为主,而珠三角有日益衰退趋势,而其增长格局呈现出极强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2004—2005、2005—2006和2006—2007年时段增长热点区与冷点区均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2007—2008年热点区范围与数量远高于前3个时段,而全国大部分区域已由次冷区转为次热区。以此为基础,本文结合城市的服务业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可达性、人力资源以及拥有权力等方面的11个影响因素,并采用Eviews 3.1软件对其进行定量测度和分析。
[Jiang Haining, Gu Renxu, Li Guangbin.Headquarter spatial pattern and location choice of Top500 enterpris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10): 1666-167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运用Arc GIS 9.2软件并基于点和面两个方面对2004—2008年的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度,具体结合核密度指数、Morans’I、Getis-Ord General G和Getis-Ord Gi*等指标,结果表明:基于点层面,企业总部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环渤海以及珠三角等区域,尤以前两者更显著;基于面的层面,全局空间集聚程度较低,其中热点区布局较稳定,并以长三角和环渤海为主,而珠三角有日益衰退趋势,而其增长格局呈现出极强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2004—2005、2005—2006和2006—2007年时段增长热点区与冷点区均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2007—2008年热点区范围与数量远高于前3个时段,而全国大部分区域已由次冷区转为次热区。以此为基础,本文结合城市的服务业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可达性、人力资源以及拥有权力等方面的11个影响因素,并采用Eviews 3.1软件对其进行定量测度和分析。
[30]王帅, 陈忠暖, 黄方方. 广州市连锁超市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经济地理, 2015, 35(11): 85-93.
[本文引用: 1]

[Wang Shuai, Chen Zhongnuan, Huang Fangfang.Spatial pattern and location choice of chain supermarkets in Guangzhou.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11): 85-93.]
[本文引用: 1]
[31]Taylor P J, Derudder B, Saey P, et al.Cities in Globalization: Practices, Policies and Theories.
London: Routledge, 2007.
https://doi.org/10.1002/acp.235002021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book{365798, editor = {TAYLOR, P and Derudder, Ben and Saey, Pieter and Witlox, Frank}, isbn = {0-415-40984-5}, publisher = {Routledge}, title = {Cities in globalization: practices, policies and theories}, year = {2007}, }
[32]王欣, 吴殿廷, 王红强. 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
. 城市发展研究, 2006, 13(3): 55-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06.03.01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是制定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本文考察了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途径。经济联系是个不可能精确表述的量,本文通过逻辑思辩和数学推导,梳理了相关概念和模型,给出了描述经济联系相对量的表达式。实践证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是可行的,也是比较可靠的,而且我们还发现,经典引力模型中的人口因素并不那么重要。
[Wang Xin, Wu Dianting, Wang Hongqiang.An attempt to calculate economic links between cities
. Urban Studies. 2006, 13(3): 55-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06.03.01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是制定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本文考察了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途径。经济联系是个不可能精确表述的量,本文通过逻辑思辩和数学推导,梳理了相关概念和模型,给出了描述经济联系相对量的表达式。实践证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是可行的,也是比较可靠的,而且我们还发现,经典引力模型中的人口因素并不那么重要。
[33]徐慧超, 韩增林, 赵林, . 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时空变化分析: 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
. 经济地理, 2013, 33(6): 53-5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03、2006和2009年4个时间截面,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了测度。根据计算结果,运用Q形聚类法,将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划分为15种类型,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内各部门的外向服务能力不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空间联系较为松散;②随时间变化,城市流强度的绝对差异在增大,相对差异在减小,区内城市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相差较大;③郑州居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高值区中心,且郑州与区内外围城市的城市流梯度差不断缩小,溢出效应开始显现;④空间格局变化较小,且基本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⑤特殊的区位优势对区域内城市流强度的影响显著。
[Xu Huichao, Han Zenglin, Zhao Lin, et al.Analysis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flow intensity.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6): 53-5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03、2006和2009年4个时间截面,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了测度。根据计算结果,运用Q形聚类法,将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划分为15种类型,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内各部门的外向服务能力不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空间联系较为松散;②随时间变化,城市流强度的绝对差异在增大,相对差异在减小,区内城市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相差较大;③郑州居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高值区中心,且郑州与区内外围城市的城市流梯度差不断缩小,溢出效应开始显现;④空间格局变化较小,且基本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⑤特殊的区位优势对区域内城市流强度的影响显著。
[34]许政, 陈钊, 陆铭. 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
. 世界经济, 2010, 13(7): 144-160.
[本文引用: 1]

[Xu Zheng, Chen Zhao, Lu Ming.The "center-periphery" model of Chinese urban system.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2010, 13(7): 144-160.]
[本文引用: 1]
[35]张莉, 陆玉麒. 基于可达性的中心地体系的空间分析
. 地理科学, 2013, 33(6): 649-658.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以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为基础, 以最短通行时间、加权平均出行时间作为可达性的评价指标, 以基于GIS平台开发的可达性计算模块为技术支撑, 从空间可达性、空间相互作用、空间服务范围几个方面对均质背景和交通背景下的中心地体系进行空间分析, 探讨中心地体系的空间演化及空间重构, 以期对中心地体系的过程模拟和空间表达进行初步探索性的尝试。结果表明:均质背景下, 次一级中心地产生于上一级中心地可达时间最长的地方;基于加权平均出行时间的可达性在同等级的中心地间出现了差异, 相同等级的中心地越是靠近高等级中心地, 其加权平均出行时间越短, 由于中心地相对区位的不同, 同一等级的中心地之间出现了差异增长, 其结果会形成连续的中心地等级。伴随着交通网络的演进, 中心地空间结构进入由&ldquo;点-轴-网&rdquo;构成的全面有组织的均衡发展阶段。</p>
[Zhang Li, Lu Yuqi.Spatial analysis of the central place system based on accessibilit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6): 649-658.]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以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为基础, 以最短通行时间、加权平均出行时间作为可达性的评价指标, 以基于GIS平台开发的可达性计算模块为技术支撑, 从空间可达性、空间相互作用、空间服务范围几个方面对均质背景和交通背景下的中心地体系进行空间分析, 探讨中心地体系的空间演化及空间重构, 以期对中心地体系的过程模拟和空间表达进行初步探索性的尝试。结果表明:均质背景下, 次一级中心地产生于上一级中心地可达时间最长的地方;基于加权平均出行时间的可达性在同等级的中心地间出现了差异, 相同等级的中心地越是靠近高等级中心地, 其加权平均出行时间越短, 由于中心地相对区位的不同, 同一等级的中心地之间出现了差异增长, 其结果会形成连续的中心地等级。伴随着交通网络的演进, 中心地空间结构进入由&ldquo;点-轴-网&rdquo;构成的全面有组织的均衡发展阶段。</p>
[36]李仙德. 基于上市公司网络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
.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2): 1587-160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12.00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公司内部网络研究是当前城市经济网络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2005、2010 年长三角A股上市公司企业网络数据库,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位序—规模分析法等,分析了2005、2010 年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长三角上市公司总部沿沪宁—沪杭—杭甬Z字形轴线集聚,从一主(上海)二副(杭州、南京)三中心向一主(上海)三副(杭州、苏州、南京)四中心空间结构演变;苏州超过南京成为第三大企业总部集聚中心。② 长三角城市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整体延续,Z字形轴线城市维持核心地位,具备强大的网络权力与威望。③ 长三角城市网络除等级扩散、邻近扩散等特征之外,还具有明显的行政地域性。主要体现在省会南京、杭州分别成为江苏、浙江省内外上市公司子公司的重要据点;尤其是南京凭借省会优势,中心度仍然高于总部职能较强的苏州。④ 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跨行政地域性的联系有所加强,特别是上海、苏南向苏中、苏北的扩散明显;浙西南仍是网络相对封闭、孤立的地带,中心度相对较低。⑤ 行政等级和区划,市场容量等是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到上海高速公路时间距离、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影响在统计上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Li Xiande.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network based on the pattern of listed companies network.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4, 33(12): 1587-160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12.00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公司内部网络研究是当前城市经济网络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2005、2010 年长三角A股上市公司企业网络数据库,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位序—规模分析法等,分析了2005、2010 年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长三角上市公司总部沿沪宁—沪杭—杭甬Z字形轴线集聚,从一主(上海)二副(杭州、南京)三中心向一主(上海)三副(杭州、苏州、南京)四中心空间结构演变;苏州超过南京成为第三大企业总部集聚中心。② 长三角城市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整体延续,Z字形轴线城市维持核心地位,具备强大的网络权力与威望。③ 长三角城市网络除等级扩散、邻近扩散等特征之外,还具有明显的行政地域性。主要体现在省会南京、杭州分别成为江苏、浙江省内外上市公司子公司的重要据点;尤其是南京凭借省会优势,中心度仍然高于总部职能较强的苏州。④ 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跨行政地域性的联系有所加强,特别是上海、苏南向苏中、苏北的扩散明显;浙西南仍是网络相对封闭、孤立的地带,中心度相对较低。⑤ 行政等级和区划,市场容量等是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到上海高速公路时间距离、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影响在统计上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37]吴康, 方创琳, 赵渺希. 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及其复杂性结构特征
. 地理研究, 2015, 34(4): 711-72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401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全球化、信息化与快速城市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城市体系,多区位企业组织所形成的城市网络正处于日益复杂的空间嬗变过程.基于2010年企业名录的总部—分支机构型关联数据,研究构建了330×330的地级以上城市网络连接关系,并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工具来探索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国的城市网络联系呈现以“北京—上海—广深—成都”为核心的菱形空间结构,不同等级的网络流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是一个择优性和地理邻近性复杂作用的过程;②中国城市网络正处于一个简单随机向复杂有序结构的转化期,整体大尺度的网络结构还有待形成;③中国城市网络整体表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效应;④中国城市的二值点度网络为明显的异配性连接特征,而加权强度网络连接则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富人圈”的现象;⑤中国城市网络的层级性并不明显,城市网络的点度和强度的关系呈非线性增加特征.
[Wu Kang, Fang Chuanglin, Zhao Miaoxi.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complexity of Chinese intercity network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4): 711-72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401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全球化、信息化与快速城市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城市体系,多区位企业组织所形成的城市网络正处于日益复杂的空间嬗变过程.基于2010年企业名录的总部—分支机构型关联数据,研究构建了330×330的地级以上城市网络连接关系,并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工具来探索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国的城市网络联系呈现以“北京—上海—广深—成都”为核心的菱形空间结构,不同等级的网络流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是一个择优性和地理邻近性复杂作用的过程;②中国城市网络正处于一个简单随机向复杂有序结构的转化期,整体大尺度的网络结构还有待形成;③中国城市网络整体表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效应;④中国城市的二值点度网络为明显的异配性连接特征,而加权强度网络连接则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富人圈”的现象;⑤中国城市网络的层级性并不明显,城市网络的点度和强度的关系呈非线性增加特征.
[38]柴箐, 王茂军, 许洁. 区域城市规模与网络中心性的关系分析: 基于山东省基本部门链接网络的讨论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656-166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12.0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是城市体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城市网络视角出发讨论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 基于经济基础理论模型, 利用2007 年山东省投入产出基础数据, 构建城市基本部门链接网络, 讨论了城市的网络中心性与城市规模分布、空间特征及相互关系。结论如下:①山东省基本部门链网为高密度、多中心网络, 每个城市既是其他城市的链接机会, 也是链接约束;②城市的网络中心性呈线性分布, 无明显分层, 中、低等层次的城市较多;③城市人口规模呈幂率分布, 存在明显分层, 高位次城市城口规模突出, 中、低位次城市规模减少趋缓, 且基本连续;④网络中心性与人口规模大致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 尤其是人口规模大于50 万的城市, 其正向关系更为显著, 表明城市在基本部门链接网络的权力地位越高, 经济联系链接的城市越广泛, 对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越积极。
[Chai Qing, Wang Maojun, Xu Ji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ity's size and its centrality in the regional city network: A case study of the city network by linkage of basic sectors in Shandong province.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12): 1656-166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12.0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是城市体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城市网络视角出发讨论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 基于经济基础理论模型, 利用2007 年山东省投入产出基础数据, 构建城市基本部门链接网络, 讨论了城市的网络中心性与城市规模分布、空间特征及相互关系。结论如下:①山东省基本部门链网为高密度、多中心网络, 每个城市既是其他城市的链接机会, 也是链接约束;②城市的网络中心性呈线性分布, 无明显分层, 中、低等层次的城市较多;③城市人口规模呈幂率分布, 存在明显分层, 高位次城市城口规模突出, 中、低位次城市规模减少趋缓, 且基本连续;④网络中心性与人口规模大致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 尤其是人口规模大于50 万的城市, 其正向关系更为显著, 表明城市在基本部门链接网络的权力地位越高, 经济联系链接的城市越广泛, 对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越积极。
[39]王茂军. 山东省城市人口规模的职能效应分析
. 地理学报, 2007, 62(2): 127-136.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02.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从城市职能是城市人口规模扩张动力的观点出发,利用经济基础理论模型,在计算城市职能基本部分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心地职能、中枢管理职能、工业职能、门户职能对1982年和2000年山东省城市人口规模变动关系的时间变动,有以下结论:第一,中心地职能/工业职能、中枢管理职能/工业职能分别是1982年、2000年城市人口规模差异的最为重要的职能因素.期间,中心地职能的地位下降,中枢管理职能的地位抬升,工业职能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门户职能则在门户封启过程中,通过加强或者削弱工业职能、中枢管理职能得以充分体现.第二,工业职能和门户职能的增减变化是导致1982~2000年城市人口规模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伴随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工业职能扩张已经不再是城市人口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门户职能与城市规模变动的正向关系体现了门户开放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强力驱动.
[Wang Maojun.The effects of urban function on population growth in Shandong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62(2): 127-136.]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02.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从城市职能是城市人口规模扩张动力的观点出发,利用经济基础理论模型,在计算城市职能基本部分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心地职能、中枢管理职能、工业职能、门户职能对1982年和2000年山东省城市人口规模变动关系的时间变动,有以下结论:第一,中心地职能/工业职能、中枢管理职能/工业职能分别是1982年、2000年城市人口规模差异的最为重要的职能因素.期间,中心地职能的地位下降,中枢管理职能的地位抬升,工业职能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门户职能则在门户封启过程中,通过加强或者削弱工业职能、中枢管理职能得以充分体现.第二,工业职能和门户职能的增减变化是导致1982~2000年城市人口规模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伴随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工业职能扩张已经不再是城市人口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门户职能与城市规模变动的正向关系体现了门户开放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强力驱动.
[40]王茂军, 田丽英, 杨雪春. 山东省城镇网络结构与城镇网络角色识别: 基于民国时期土货/洋货流通网络的分析
. 地理研究, 2011, 30(9): 1621-163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0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基于1932年的山东省城镇间土洋货流通的基础数据,建立了城镇间的关系矩阵,讨论了1932年时山东省城镇间土洋货流通网络的全网结构特征,并识别出网络中的城镇角色和关键链接。研究发现:第一,城镇度符合幂律分布,绝大多数城镇度值较低,少数几个城镇度值较高。网络连通性差,城镇节点度与聚集系数为负相关关系。结构为树枝状是当时铁路网和公路网发育状况的真实写照。第二,全网包括6大社团,社团规模、自立性和地域性差异明显。第三,全网结节城镇为济南、青岛、周村和济宁,全网中介城镇为济南和青岛。社团结节城镇、中介城镇相同,再次印证了山东省土洋货流通网络为多个星状社团组成的树状网络。第四,青岛-济南、青岛-烟台、济南-济宁、济南-周村、青岛-周村、青岛-潍县为全网中最为重要的边。
[Wang Maojun, Tian Liying, Yang Xuechun.Study on structure of urban network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on identifying city-roles in the network: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irculation network of native products/foreign good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9): 1621-163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0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基于1932年的山东省城镇间土洋货流通的基础数据,建立了城镇间的关系矩阵,讨论了1932年时山东省城镇间土洋货流通网络的全网结构特征,并识别出网络中的城镇角色和关键链接。研究发现:第一,城镇度符合幂律分布,绝大多数城镇度值较低,少数几个城镇度值较高。网络连通性差,城镇节点度与聚集系数为负相关关系。结构为树枝状是当时铁路网和公路网发育状况的真实写照。第二,全网包括6大社团,社团规模、自立性和地域性差异明显。第三,全网结节城镇为济南、青岛、周村和济宁,全网中介城镇为济南和青岛。社团结节城镇、中介城镇相同,再次印证了山东省土洋货流通网络为多个星状社团组成的树状网络。第四,青岛-济南、青岛-烟台、济南-济宁、济南-周村、青岛-周村、青岛-潍县为全网中最为重要的边。
[41]赵渺希. 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
. 地理研究, 2011, 30(2): 311-323.
[本文引用: 2]

[Zhao Miaoxi.Evolution of network and spatial structur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2): 311-323.]
[本文引用: 2]
[42]于兰军. 区域发展战略与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关系剖析: 兼议山东省城镇空间结构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 34(1): 26-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5.01.005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从区域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入手,剖析两者的关系及主要差异,分析了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区域发展战略在空间上表现为政策区概念,面向封闭的均质区域,区内具有普适性,其实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过程,不同发展战略在空间上不具有排他性;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则表现为开放性特征,以&ldquo;点、线、网络&rdquo;等结构化语言为基本要素,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更多地体现了发展的规律性,且同一尺度的不同城镇群体在空间上一般不应交叉。当前山东省城镇空间结构表述中存在过于依赖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叠过多的问题,并对省域城镇空间结构进一步发育提出了建议。
[Yu Lanjun.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planning: A study on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f Shandong province.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5, 34(1): 26-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5.01.005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从区域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入手,剖析两者的关系及主要差异,分析了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区域发展战略在空间上表现为政策区概念,面向封闭的均质区域,区内具有普适性,其实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过程,不同发展战略在空间上不具有排他性;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则表现为开放性特征,以&ldquo;点、线、网络&rdquo;等结构化语言为基本要素,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更多地体现了发展的规律性,且同一尺度的不同城镇群体在空间上一般不应交叉。当前山东省城镇空间结构表述中存在过于依赖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叠过多的问题,并对省域城镇空间结构进一步发育提出了建议。
[43]郑国, 赵群毅. 城市经济区与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研究
. 经济地理, 2004, 24(1): 8-12.
[本文引用: 1]

[Zheng Guo, Zhao Qunyi.Research on urban economic region and economy spatial organizing of Shandong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04, 24(1): 8-12.]
[本文引用: 1]
[44]张红霞, 王学真. 山东省地区经济差距的地带与产业来源分解
. 地理科学, 2014, 34(8): 955-962.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通过利用变异系数法对1989~2012 年山东省地区经济差距演变的统计分析和利用Theil 指数法对差距来源的结构分解表明,山东省地区经济差距呈现倒&ldquo;U&rdquo;型变化轨迹,以东部内部差距为主导的地带内差距和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内差距,构成了1989~2012 年山东省经济差距的主要地带来源和产业来源,地带间差距和产业间差距仍不可忽视。根据实证结论,建议政府部门在依地区要素禀赋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优势企业跨地区扩张、提高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扶持等方面加强宏观政策调控,以兼顾地区经济平衡与产业结构优化。</p>
[Zhang Hongxia, Wang Xuezhen.Zone and industry sources of regional economic gap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1989-2012.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8): 955-962.]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通过利用变异系数法对1989~2012 年山东省地区经济差距演变的统计分析和利用Theil 指数法对差距来源的结构分解表明,山东省地区经济差距呈现倒&ldquo;U&rdquo;型变化轨迹,以东部内部差距为主导的地带内差距和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内差距,构成了1989~2012 年山东省经济差距的主要地带来源和产业来源,地带间差距和产业间差距仍不可忽视。根据实证结论,建议政府部门在依地区要素禀赋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优势企业跨地区扩张、提高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扶持等方面加强宏观政策调控,以兼顾地区经济平衡与产业结构优化。</p>
[45]陈有川, 王林申, 孔伟. 2000年以来山东省城镇体系演变研究
. 城市规划, 2014, 38(9): 39-44.
[本文引用: 1]

[Chen Youchuan, Wang Linshen, Kong Wei.Evolution of the urban 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 since 2000.
City Planning, 2014, 38(9): 39-44.]
[本文引用: 1]
[46]李春平. 信息流视角的山东省城市网络特征研究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12): 51-56.
https://doi.org/10.13448/j.cnki.jalre.2015.39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研究城市网络中城市间相互联系、各城市节点特征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组织、提升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信息流视角,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城市网络总体特征,探讨了城市网络流向特征,并对信息流的流向进行了T-检验.研究发现:1)济南-青岛双核心城市格局仍较显著.2)西部经济隆起带城市间孤立分散状态正在被逐渐打破,临沂重要性开始显现.3)城市网络流向集中趋势并不明显,网络的“扁平化”特征显著.
[1]王力. 城市体系总体研究
. 经济地理, 1988, 8(2): 108-111.
[本文引用: 1]

[Wang Li.Overall study of urban system.
Economic Geography, 1988, 8(2): 108-111.]
[本文引用: 1]
[46][Li Chunpin.City network structure of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information flow.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29(12): 51-56.]
https://doi.org/10.13448/j.cnki.jalre.2015.39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研究城市网络中城市间相互联系、各城市节点特征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组织、提升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信息流视角,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城市网络总体特征,探讨了城市网络流向特征,并对信息流的流向进行了T-检验.研究发现:1)济南-青岛双核心城市格局仍较显著.2)西部经济隆起带城市间孤立分散状态正在被逐渐打破,临沂重要性开始显现.3)城市网络流向集中趋势并不明显,网络的“扁平化”特征显著.
[47]姜博, 修春亮, 陈才. 环渤海地区城市流强度动态分析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27(3): 1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08.03.00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1997,2004年环渤海地区28个中心城市以及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三大亚区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进行了测算、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多数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相关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仅有少数城市的部分指标出现了上升;资源型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较低,有些甚至为0;京津冀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等指标位居环渤海地区首位,辽中南次之,山东半岛虽位居最后,但发展潜力巨大。
[2]卢松, 吉慧, 蔡云峰. 黄山市自驾车入游流旅行空间行为研究
. 地理研究, 2013, 32(1): 179-190.
[本文引用: 1]

[Lu Song, Ji Hui, Cai Yunfeng.A study on the spatial travel behavior of self-driving tourists into Huangshan cit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1): 179-190.]
[本文引用: 1]
[47][Jiang Bo, Xiu Chunliang, Chen Cai.Dynamic analysis of the intensity of urban flow in Bohai Rim.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8, 27(3): 1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08.03.00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1997,2004年环渤海地区28个中心城市以及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三大亚区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进行了测算、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多数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相关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仅有少数城市的部分指标出现了上升;资源型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较低,有些甚至为0;京津冀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等指标位居环渤海地区首位,辽中南次之,山东半岛虽位居最后,但发展潜力巨大。
[48]Freeman L.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Vancouver: Emprical Press, 2004. [本文引用: 1]
[3]关伟, 周忻桐. 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
. 经济地理, 2014, 34(9): 48-55.
URL摘要
利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辽中南城市群2002—2011年这10年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沈阳与城市群内其它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普遍较高,充分体现了沈阳的中心城市地位,但近10年来也存在波动下降的趋势;大连与大多数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处于中等强度以下且有渐弱的趋势,未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其他城市之间,除了辽阳与鞍山联系强度较大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波动较小。潜力值的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能力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比较明显,近10年来呈现出普遍递减的趋势;沈阳、鞍山、抚顺潜力值一直稳居前3位但变动幅度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其中鞍山渐渐呈现出明显的对外辐射作用,成为继沈阳之后新的辐射中心;其他城市潜力相对较小且变化不明显。
[Guan Wei, Zhou Xintong.The Spatio-temporal evolvement of spatial interaction among cities of south central Liaoning.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9): 48-55.]
URL摘要
利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辽中南城市群2002—2011年这10年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沈阳与城市群内其它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普遍较高,充分体现了沈阳的中心城市地位,但近10年来也存在波动下降的趋势;大连与大多数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处于中等强度以下且有渐弱的趋势,未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其他城市之间,除了辽阳与鞍山联系强度较大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波动较小。潜力值的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能力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比较明显,近10年来呈现出普遍递减的趋势;沈阳、鞍山、抚顺潜力值一直稳居前3位但变动幅度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其中鞍山渐渐呈现出明显的对外辐射作用,成为继沈阳之后新的辐射中心;其他城市潜力相对较小且变化不明显。
[4]鲁金萍, 杨振武, 孙久文.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
. 城市发展研究, 2015, 22(1): 5-10.
[本文引用: 1]

[Lu Jinping, Yang Zhenwu, Sun Jiuwen.Research on economic contact measure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5, 22(1): 5-10.]
[本文引用: 1]
[5]陈彦光, 刘继生.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 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
. 地理研究, 2002, 21(6): 742-75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2.06.01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空间相互作用是先于城市体系而存在的重要概念 ,引力模型是描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函数之一 ,但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不明确而且实际应用有局限。本文首先从城市地理系统的广义分形假设出发 ,推导出引力模型的幂函数形式 ,使其从一个经验模型上升为理论模型 ;进而引入时变函数和时滞参数将引力模型推广为更为一般和更加实用的形式 ,为发展城市引力过程的空间互相关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借助 194 9~ 1998年 5 0年的人口演化数据 ,以北京 -天津的空间相互作用为实例 ,对基于城市引力关系的空间作用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波谱分析 ,从而提供了城市网络空间相互作用广义引力分析的典型范例。
[Chen Yanguang, Liu Jisheng.Deriv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the urban gravitational model using fractal idea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spatial cross-correlation between Beijing and Tianji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2, 21(6): 742-75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2.06.01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空间相互作用是先于城市体系而存在的重要概念 ,引力模型是描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函数之一 ,但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不明确而且实际应用有局限。本文首先从城市地理系统的广义分形假设出发 ,推导出引力模型的幂函数形式 ,使其从一个经验模型上升为理论模型 ;进而引入时变函数和时滞参数将引力模型推广为更为一般和更加实用的形式 ,为发展城市引力过程的空间互相关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借助 194 9~ 1998年 5 0年的人口演化数据 ,以北京 -天津的空间相互作用为实例 ,对基于城市引力关系的空间作用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波谱分析 ,从而提供了城市网络空间相互作用广义引力分析的典型范例。
[6]何胜, 唐承丽, 周国华.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 经济地理, 2014, 34(4): 46-5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综合实力及城市间交通距离得分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值,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综合实力及空间相互作用倾向度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展开了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得出: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水平较低,城市与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水平差异显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网络形态主要呈放射状,武汉、长沙在区域中的中心性作用明显;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发育较为成熟,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水平较低;三个二级城市群之间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相互作用水平最高,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形成了一条较高水平的空间相互作用带.
[He Sheng, Tang Chengli, Zhou Guohua.Research on spatial interaction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4): 46-5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综合实力及城市间交通距离得分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值,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综合实力及空间相互作用倾向度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展开了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得出: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水平较低,城市与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水平差异显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网络形态主要呈放射状,武汉、长沙在区域中的中心性作用明显;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发育较为成熟,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水平较低;三个二级城市群之间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相互作用水平最高,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形成了一条较高水平的空间相互作用带.
[7]邓羽, 刘盛和, 蔡建明, . 中国中部地区城市影响范围划分方法的比较
. 地理研究, 2013, 32(7): 1220-1230.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城市化、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各种类型的城市与区域规划陆续推出。其中,识别城市的腹地范围、促进城市与腹地的协同发展是其关键内容。因此,城市影响范围的划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以单一年份的静态研究及单一方法的应用研究为主,缺乏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演变分析,更无多种方法综合集成分析。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详细梳理与比较不同理论的差异性基础上,采用引力模型和改进场模型两种方法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城市影响范围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细致比较这两种基于不同视角的模型方法在识别城市影响范围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提出综合集成研究的基本框架,分析中国中部地区城市影响范围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希望能为合理选择和运用城市影响范围的分析方法,有效制定区域等级体系规划、城市空间组织方案提供科学参考。
[Deng Yu, Liu Shenghe, Cai Jianming, 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identification methods to delineate urban spheres of influence in Central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7): 1220-1230.]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城市化、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各种类型的城市与区域规划陆续推出。其中,识别城市的腹地范围、促进城市与腹地的协同发展是其关键内容。因此,城市影响范围的划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以单一年份的静态研究及单一方法的应用研究为主,缺乏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演变分析,更无多种方法综合集成分析。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详细梳理与比较不同理论的差异性基础上,采用引力模型和改进场模型两种方法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城市影响范围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细致比较这两种基于不同视角的模型方法在识别城市影响范围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提出综合集成研究的基本框架,分析中国中部地区城市影响范围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希望能为合理选择和运用城市影响范围的分析方法,有效制定区域等级体系规划、城市空间组织方案提供科学参考。
[8]王茂军, 张学霞, 齐元静. 近50年来山东城市体系的演化过程: 基于城市中心性的分析
. 地理研究, 2005, 24(3): 432-44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5.03.01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在简单讨论已有的相对中心性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对Tietz公式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利用1955年私营商业调查,1982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通过NegF法和SumF法分析了近50年山东省中心城市的分布,及其紧密腹地、松散腹地的变动,勾勒出了1955年到2000年山东城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认识到山东省城市体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复杂化、有序化的过程,由分别以青岛和济南为中心城市的两个子体系逐步演化至以青岛为中心城市的单一共同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心城市的等级性逐渐显化。
[Wang Maojun, Zhang Xuexia, QI Yuanjing.On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urban 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last 50 years: A study based on urban centralit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3): 432-44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5.03.01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在简单讨论已有的相对中心性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对Tietz公式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利用1955年私营商业调查,1982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通过NegF法和SumF法分析了近50年山东省中心城市的分布,及其紧密腹地、松散腹地的变动,勾勒出了1955年到2000年山东城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认识到山东省城市体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复杂化、有序化的过程,由分别以青岛和济南为中心城市的两个子体系逐步演化至以青岛为中心城市的单一共同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心城市的等级性逐渐显化。
[9]耿程程, 刘兆德. 基于引力模型的山东省城市空间格局研究
.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2, 27(3): 302-3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644.2012.03.01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以引力理论为基础,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运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公式,计算山东省17个城市之间的引力值和断裂点位置,以此为依据研究山东省城市空间格局特征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山东省呈“双核心”的总体格局,区域性的城镇组群逐渐形成,边缘地区城市受屏蔽作用的影响日益明显.最后对山东省城市空间优化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Research on spatial patterns of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gravity model
. Journal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2012, 27(3): 302-3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644.2012.03.01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以引力理论为基础,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运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公式,计算山东省17个城市之间的引力值和断裂点位置,以此为依据研究山东省城市空间格局特征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山东省呈“双核心”的总体格局,区域性的城镇组群逐渐形成,边缘地区城市受屏蔽作用的影响日益明显.最后对山东省城市空间优化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10]甘霖, 曹广忠, 冯长春.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区位潜力测度与区域双核结构刻画: 以山东省济—青双核结构为例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5): 60-66.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区域双核结构是由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基于既有的双核结构理论研究,构建刻画这一地理现象的数理模型.研究方法是以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作为区位潜力的测度,构建基于中心联系、门户联系、自身对外联系三部分的综合区位潜力函数,并运用山东省作为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综合区位潜力函数结合最大引力线设定参数,能够有效刻画两种极限情境下的区位潜力分布,得出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作用格局的真实情形介于双核与多核两种极限情境之间的结论,并且在区域双核结构向多核结构演变的过程中,新的中心最易出现在与中心门户连线的中垂线上,因为这一区域受到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相对均衡的辐射.
[Gan Lin, Cao Gangzhong, Feng Changchun.Measuring the potential of city location and picturing regional dual-nuclei structure with gravity Model: Evidence from Jinan-Qingdao in Shandong province.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6, 35(5): 60-66.]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区域双核结构是由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基于既有的双核结构理论研究,构建刻画这一地理现象的数理模型.研究方法是以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作为区位潜力的测度,构建基于中心联系、门户联系、自身对外联系三部分的综合区位潜力函数,并运用山东省作为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综合区位潜力函数结合最大引力线设定参数,能够有效刻画两种极限情境下的区位潜力分布,得出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作用格局的真实情形介于双核与多核两种极限情境之间的结论,并且在区域双核结构向多核结构演变的过程中,新的中心最易出现在与中心门户连线的中垂线上,因为这一区域受到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相对均衡的辐射.
[11]Friedmann 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986, 17(1): 69-83.
https://doi.org/10.1111/dech.1986.17.issue-1URL [本文引用: 1]
[12]Alderson A S, Beckfield J.Power and position in the world city syste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4, 109(4): 811-851.
https://doi.org/10.1086/37893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Globalization has renewed interest in the place and role of cit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Recent literature proposes that the fate of cities (and their resident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tied to their position in international flows of investment and trade. Data on the branch locations of the world’s 500 largest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 2000 are subjected to two broad types of network analytic technique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world city system.” First, 3,692 cities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ree measures of point centrality. Second, blockmodeling techniques are employed to generalize further about the positions and roles played by cities in the system. These techniques are used to trace 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ld city system, locate cities in the context of a global urban hierarchy, and explore the degree to which this diverges from a simple one‐to‐one matching of cities onto nation‐states in the world system.
[13]Taylor P J, Csomós G.Cities as control and command centres: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ities, 2012, 29(6): 408-411.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1.09.00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Using the Forbes2000 list of largest corporations for 2010, revenues generated by companies are aggregated for the cities in which they are headquartered. From this data cities are ranked by sector and overall. The main finding is how overwhelmingly well Tokyo does in this empirical exercise. This is despite Japan’s ‘economic miracle’ stalling two decades ago. We use Jane Jacobs interpretation of the role of large corporations to explain this contradiction.
[14]Taylor P J.Urban economics in thrall to Christaller: A misguided search for city hierarchies in external urban relation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9, 41(11): 2550-2555.
https://doi.org/10.1068/a4223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ere is no abstract for this paper.
[15]冯长春, 谢旦杏, 马学广, . 基于城际轨道交通流的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研究
. 地理科学, 2014, 34(6): 648-655.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城市区域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下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功能多中心是城市区域最为重要和本质的特征以及最为关键的演化阶段。以流动空间和城市网络理论为基础,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的研究可以从城际功能联系展开,通过定量测度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具有实践与理论意义的成果。以珠三角城市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城际轨道流为功能联系的数据基础,对珠三角城市区域的功能多中心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基于城际轨道交通流功能联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较高的功能多中心性,在世界上典型的城市区域中处于中上水平;对于东西两翼多中心度的测度与分析发现,东西两翼城市间缺乏有效的城际轨道交通功能联系,对于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度进入离心发展阶段。随着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珠三角城市区域的功能多中心将趋于成熟。</p>
[Feng Changchun, Xie Danxing, Ma Xueguang, et al.Functional polycentricity of the urban region in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 based on intercity rail traffic flow.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6): 648-655.]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城市区域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下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功能多中心是城市区域最为重要和本质的特征以及最为关键的演化阶段。以流动空间和城市网络理论为基础,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的研究可以从城际功能联系展开,通过定量测度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具有实践与理论意义的成果。以珠三角城市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城际轨道流为功能联系的数据基础,对珠三角城市区域的功能多中心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基于城际轨道交通流功能联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较高的功能多中心性,在世界上典型的城市区域中处于中上水平;对于东西两翼多中心度的测度与分析发现,东西两翼城市间缺乏有效的城际轨道交通功能联系,对于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度进入离心发展阶段。随着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珠三角城市区域的功能多中心将趋于成熟。</p>
[16]罗震东. 长江三角洲功能多中心程度初探
. 国际城市规划, 2010, 25(1): 60-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9493.2010.01.011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功能多中心是多中心城市区域最为本质的特点和最为关键的演进阶段。基于欧洲POLYNET研究所形成的功能多中心测度方法,选取长江三角洲目前最受商务旅行青睐且使用最为普遍的城市间动车组(CRH:China Railway High—speed)每日车次数作为替代数据,对区域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进行测度,并与欧洲8个城市区域进行比较。通过测度和比较同时参考其他相关研究,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较高,已经接近较为典型的功能多中心城市区域。
[Luo Zhendong.Study on the functional polycentricity of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0, 25(1): 60-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9493.2010.01.011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功能多中心是多中心城市区域最为本质的特点和最为关键的演进阶段。基于欧洲POLYNET研究所形成的功能多中心测度方法,选取长江三角洲目前最受商务旅行青睐且使用最为普遍的城市间动车组(CRH:China Railway High—speed)每日车次数作为替代数据,对区域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进行测度,并与欧洲8个城市区域进行比较。通过测度和比较同时参考其他相关研究,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较高,已经接近较为典型的功能多中心城市区域。
[17]Burger M, Meijers E.Form follows function? Linking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polycentricity.
Urban Studies, 2012, 49(5): 1127-1149.
https://doi.org/10.1177/004209801140709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Empirical research establishing the costs and benefits that can be associated with polycentric urban systems is often called for but rather thin on the ground. In part, this is due to the persistence of what appear to be two analytically distinct approaches in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polycentricity: a morphological approach centring on nodal features and a functional approach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centres. Informed by the oft-overlooked but rich heritage of urban systems research, this paper presents a gener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links both approaches and discusses the way both can be measured and compared in a coherent manner. Using the Netherlands as a test case,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most regions tend to be more morphologically polycentric than functionally polycentric. The difference is largely explained by the size, external connectivity and degree of self-sufficiency of a region's principal centre.
[18]Meijers E.Polycentric urban regions and the quest for synergy: Is a network of cities more than the sum of the parts?.
Urban Studies, 2005, 42(4): 765-781.
https://doi.org/10.1080/00420980500060384URL [本文引用: 1]
[19]Meijers E J, Burger M J.Spatial 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10, 42(6): 1383-1402.
https://doi.org/10.1068/a42151URL [本文引用: 1]
[20]王聪, 曹有挥, 陈国伟. 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网络特征分析
. 经济地理, 2013, 33(7): 74-80.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文章建立了76(城市)×552(企业分支机构)的分布矩阵,从城市网络的层级分布特征、网络的空间关联和功能特征三方面分析了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特征.研究表明: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的层级特征显著,个别城市如昆山、常熟等城市不再局限于已有的行政等级功能,开始承担重要的网络联系中心的作用.从网络关联特征来看,传统的“Z”型区域仍然是网络联系的核心,但北部的南通、扬州以及南部的绍兴等也表现出了与核心区的快速融合.作为长三角的区域网络核心城市,上海具有绝对的连通优势,南京和杭州的覆盖面虽然不及上海,但也不再限于本地的地域服务,出现了向地区外扩散的趋势,城市间“水平联系”不断增强.根据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所形成的网络特征的差异,将11个不同行业所构建的城市网络功能特征分为完善型、扁平型和专业型.
[Wang Cong, Cao Youhui, Chen Guowei.Urban network characteristic of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7): 74-80.]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文章建立了76(城市)×552(企业分支机构)的分布矩阵,从城市网络的层级分布特征、网络的空间关联和功能特征三方面分析了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特征.研究表明: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的层级特征显著,个别城市如昆山、常熟等城市不再局限于已有的行政等级功能,开始承担重要的网络联系中心的作用.从网络关联特征来看,传统的“Z”型区域仍然是网络联系的核心,但北部的南通、扬州以及南部的绍兴等也表现出了与核心区的快速融合.作为长三角的区域网络核心城市,上海具有绝对的连通优势,南京和杭州的覆盖面虽然不及上海,但也不再限于本地的地域服务,出现了向地区外扩散的趋势,城市间“水平联系”不断增强.根据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所形成的网络特征的差异,将11个不同行业所构建的城市网络功能特征分为完善型、扁平型和专业型.
[21]蔡莉丽, 马学广, 陈伟劲, . 基于客运交通流的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特征研究
. 经济地理, 2013, 33(11): 52-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13.11.00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运用社会网络测度方法,以珠三角城市区域各城市每日长途客运进出班次作为客运交通流的替代性动态数据,完成对珠三角多中心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性的定量测度与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区域客运交通流呈现空间上的规模效应、尺度效应、距离效应、方向效应和结构效应;基于客运交通流功能联系测度的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性可以发现,珠三角功能多中心性发育程度较高,且具有尺度敏感、地区的差异性,呈现变化的方向性。
[Cai Lili, Ma Xueguang, Chen Weijin,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functional polycentricity of PRD urban region based on passenger traffic flow.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11): 52-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13.11.00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运用社会网络测度方法,以珠三角城市区域各城市每日长途客运进出班次作为客运交通流的替代性动态数据,完成对珠三角多中心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性的定量测度与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区域客运交通流呈现空间上的规模效应、尺度效应、距离效应、方向效应和结构效应;基于客运交通流功能联系测度的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性可以发现,珠三角功能多中心性发育程度较高,且具有尺度敏感、地区的差异性,呈现变化的方向性。
[22]汤放华, 汤慧, 孙倩, .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分析
. 地理学报, 2013, 68(10): 1357-136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31000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具有战略意义,分析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有助于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本文在改进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SNA),构建以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网络结构特性为核心的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模型,实证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的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凝聚子群,以揭示其经济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整体网络密度处于中高水平,已经形成实际意义上的经济网络;集群内小团体现象明显,一级层面形成了4个凝聚子群,武汉都市圈和湖南环长株潭城市集群两子群内经济联动作用明显,但子群间经济影响较小,尤其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两个凝聚子群,其联系纽带尚有待加强;集群内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主的中心城市驱动周边城市联动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但吸收能力欠缺。
[Tang Fanghua, Tang Hui, Sun Qian, et al.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network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10): 1357-136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31000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具有战略意义,分析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有助于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本文在改进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SNA),构建以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网络结构特性为核心的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模型,实证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的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凝聚子群,以揭示其经济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整体网络密度处于中高水平,已经形成实际意义上的经济网络;集群内小团体现象明显,一级层面形成了4个凝聚子群,武汉都市圈和湖南环长株潭城市集群两子群内经济联动作用明显,但子群间经济影响较小,尤其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两个凝聚子群,其联系纽带尚有待加强;集群内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主的中心城市驱动周边城市联动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但吸收能力欠缺。
[23]姚士谋, 王成新, 朱振国. 城市地理学研究新的领域思考
. 经济地理, 2003, 23(5): 625-6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3.05.01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从国情分析可 知,我国的城市化出现了五种特有的现象,这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城市地理学在我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重大问题研究上,长期以来取得了许多 重要成果,理论方法上也有重大建树,成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一支生力军①.文章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及其 若干新的研究领域.
[Yao Shimou, Wang Chengxin, Zhu Zhenguo.New research fields in urban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 2003, 23(5): 625-6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3.05.01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从国情分析可 知,我国的城市化出现了五种特有的现象,这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城市地理学在我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重大问题研究上,长期以来取得了许多 重要成果,理论方法上也有重大建树,成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一支生力军①.文章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及其 若干新的研究领域.
[24]李国平, 王志宝. 中国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态势研究
.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50(3): 148-157.
[本文引用: 1]

[Li Guoping, Wang Zhibao.A Study on the evolutionary trend of the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in China.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3, 50(3): 148-157.]
[本文引用: 1]
[25]赵渺希, 钟烨, 徐高峰. 中国三大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时空演化
. 经济地理, 2015, 35(3): 52-59.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3.008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回顾了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测度方法,并结合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的特性进行了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网络进行了2001—2009年的演化研究。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跨城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城市间总部—分支机构的联系表现得更为频密且逐渐增强,区域一体化程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尽管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在增强,但是城市体系的层级性却有增强的趋势,核心城市的多区位企业集聚现象更为突出,多中心程度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整体网络的拓扑结构演变。
[Zhao Miaoxi, Zhong Ye, Xu Gaofeng.Polycentric progress of the three major city regions in China, 2001-2009.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3): 52-59.]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3.008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回顾了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测度方法,并结合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的特性进行了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网络进行了2001—2009年的演化研究。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跨城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城市间总部—分支机构的联系表现得更为频密且逐渐增强,区域一体化程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尽管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在增强,但是城市体系的层级性却有增强的趋势,核心城市的多区位企业集聚现象更为突出,多中心程度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整体网络的拓扑结构演变。
[26]史雅娟, 朱永彬, 冯德显, .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 地理科学, 2012, 32(12): 1430-1438.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通过实证中原城市群不同空间的集聚-碎化程度、经济集聚力和交通网络对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影响, 剖析长期以来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的特征, 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的模式。研究结果显示, 中原城市群基本处于持续均质发展状态, 其发展符合中心地理论<em>K</em>值原则;核心增长极弱核牵引, 节点城市发展程度差异不大, 节点在区域以发达道路交通交织成网,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成为一种必然。</p>
[Shi Yajuan, Zhu Yongbin, Feng Dexian, et al.Polycentric network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12): 1430-1438.]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通过实证中原城市群不同空间的集聚-碎化程度、经济集聚力和交通网络对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影响, 剖析长期以来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的特征, 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的模式。研究结果显示, 中原城市群基本处于持续均质发展状态, 其发展符合中心地理论<em>K</em>值原则;核心增长极弱核牵引, 节点城市发展程度差异不大, 节点在区域以发达道路交通交织成网,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成为一种必然。</p>
[27]谭传凤, 李祥妹. 试论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
. 地理研究, 2001, 20(3): 315-321.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1.03.008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它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单元。作者认为区域经济的联合过程实质上是企业的运行过程。即通过企业的资源流、商品流及生产联合等途径来实现区域经济的联合。文章探讨了区域经济联合的微观机制———企业联合的方式、途径等 ,旨在完善区域经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 ,以实现区域经济实质性的联合和健康发展
[Tan Chuanfeng, Li Xingmei.The preliminary comprehension about microcosmic mechanisms of regional economic spatial effect.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1, 20(3): 315-321.]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1.03.008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它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单元。作者认为区域经济的联合过程实质上是企业的运行过程。即通过企业的资源流、商品流及生产联合等途径来实现区域经济的联合。文章探讨了区域经济联合的微观机制———企业联合的方式、途径等 ,旨在完善区域经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 ,以实现区域经济实质性的联合和健康发展
[28]张晓青.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与差异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2): 1577-158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2.015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长期以来,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差距显著,堪称我国区域差异的一个缩影。在检验<em>&sigma;</em>趋同和建立绝对<em>&beta;</em>趋同经典回归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经历了&ldquo;趋同(1978-1983)&mdash;趋异(1984-2004)&mdash;趋同(2005-2008)&rdquo;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在较长时期的趋异后2005 年以来转为趋同值得关注;进而使用灰色关联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变量进行探讨,在引入初始人力资本、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工业化进程、产权制度改革、政府活动等初始变量和控制因素后,存在条件<em>&beta;</em>趋同,其中人力资本禀赋和非国有化进程对山东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突出,劳动力市场表现和政府财政活动的影响不显著。这些结论为缩小区域差距提供决策依据。</p>
[Zhang Xiaoqing.Regional economic convergence and dispar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 29(12): 1577-158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2.015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长期以来,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差距显著,堪称我国区域差异的一个缩影。在检验<em>&sigma;</em>趋同和建立绝对<em>&beta;</em>趋同经典回归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经历了&ldquo;趋同(1978-1983)&mdash;趋异(1984-2004)&mdash;趋同(2005-2008)&rdquo;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在较长时期的趋异后2005 年以来转为趋同值得关注;进而使用灰色关联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变量进行探讨,在引入初始人力资本、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工业化进程、产权制度改革、政府活动等初始变量和控制因素后,存在条件<em>&beta;</em>趋同,其中人力资本禀赋和非国有化进程对山东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突出,劳动力市场表现和政府财政活动的影响不显著。这些结论为缩小区域差距提供决策依据。</p>
相关话题/城市 网络 空间 经济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