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mic of land use/cover changes under reclamation and Spartina alterniflora invasion in Jiangsu central coastal wetlands
JINYu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7-03-10
修回日期:2017-06-10
网络出版日期:2017-08-10
版权声明:2017《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
展开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0
PDF (3965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1 引言
滨海湿地是发育在海岸带附近并且受海陆交互作用影响的自然综合体,是海陆交界的生态过渡地带[1,2]。特殊的植被、水文和土壤条件使滨海湿地具有较高的演替速率和自然生产力,作为许多珍稀濒危水禽觅食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滨海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具保护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3,4]。江苏滨海湿地是中国滨海湿地的重要组成,约占全国滨海湿地总面积的14.2%[5]。江苏滨海湿地基本保持了天然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是中国乃至世界为数不多的典型原始海岸湿地之一[6]。然而,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江苏滨海湿地处于高度的动态演变中,其中围垦和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扩散是区域景观变化过程中的关键驱动因素[7]。围垦作为滨海湿地人为干扰的主要因素,直接改变了滨海湿地景观自然演变的过程和方向[8-10]。在缓解区域人地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围垦也会直接破坏湿地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加速生态资本的流失[11]。1973-2013年,围垦造成盐城滨海湿地自然植被面积不断减少,斑块形状趋于简单、规则,分维数下降,破碎化程度上升[12,13]。与此同时,围垦造成湿地景观的演变路径和周期极大缩短,致使生态关键区面积出现快速的退化趋势,盐生植被生存空间急剧萎缩[14]。此外,围垦还改变了滨海湿地的土壤理化性质[15,16],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湿地景观的演化[7,17],如随着围垦区土壤盐分的降低,土地利用类型逐步由耐盐植物和改良作物向其他类型转变,呈逐步多样化的趋势[18]。
米草入侵是影响滨海湿地景观演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19,20]。米草原产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禾本科米草属多年生高杆型草本盐沼植物,1979年引入中国,试种成功后开始向各地推广[21,22]。由于叶片布满了发达的盐腺和特殊的气孔结构,米草比许多盐沼植物更耐盐耐淹,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根系发达,因此能在盐沼植被的前沿最先占据光滩,为滩涂植被类型的演替提供条件[23]。然而,米草的繁殖扩散侵占了原生植被的生存空间,对原生植被的正常演替及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24],2003年被列为入侵物种。受米草扩张的影响,江苏滨海湿地的茅草(Aeluropus sinensis)群落在1987-2007年间持续减少,到2007年时已经基本消失;与此同时碱蓬(Suaeda australis)湿地也消失殆尽,至2007年几乎所有碱蓬都集中在核心区内[25];由于植被生长生态位的原因,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受到的影响较小,但在新洋河口和斗龙河口湿地,米草已取代芦苇成为单一优势群落[26]。
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演变将会直接影响沿海地区的生态稳定和平衡,进而引发一系列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健康、生物多样性相关的连锁反应。因此,及时准确地掌握围垦及米草入侵下江苏滨海湿地的景观动态及其主要生态过程,对江苏滨海湿地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江苏中部滨海湿地作为研究区,通过获取1979年、1991年、2003年和2015年四期的遥感影像,揭示1979-2015年江苏中部滨海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同时结合围垦及米草扩张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围垦及米草入侵对江苏中部滨海湿地景观演化过程的影响及形成机制,以期为区域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江苏中部的盐城市和南通市沿海,北起射阳河口,南至如泰运河河口(东凌港)。研究区属于淤长型滨海湿地,湿地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较高[27],建有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区内分布有射阳河、新洋河、斗龙河、王港河、丁溪河、东台河、梁垛河、方塘河、栟茶运河、掘苴河、如泰运河等入海河流,港口众多。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围垦用地、盐沼滩涂和光滩,主要围垦形式为农田、养殖塘和盐田三种,盐沼滩涂由陆向海主要包括茅草、芦苇、碱蓬及米草[13,14]。本研究中以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新海堤作为研究区的西边界;考虑到东边界受潮位的影响较大,以高潮位时露出海面部分的东边缘作为研究区的东边界。2.2 数据来源
遥感数据分别是1979年、1991年、2003年及2015年的Landsat数据(表1)。运用ENVI 5.0软件对所获影像进行裁切,运用监督分类及人工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式对影像进行解译,得到不同时期下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主要包括养殖塘、农田、盐田、河流沟渠、茅草滩涂、芦苇滩涂、碱蓬滩涂、米草滩涂及光滩,建设用地面积非常小,故没有将其划分为单独一类。通过误差矩阵计算解译精度,精度达84%。Tab. 1
表1
表1研究区遥感影像信息
Tab. 1The inform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study area
成像载体 | 传感器 | 行/列号 | 成像时间 | 空间分辨率(m) |
---|---|---|---|---|
Landsat3 | MSS | 128/37 | 1979-5-25 | 78 |
Landsat5 | TM | 119/37 | 1991-4-02 | 30 |
Landsat5 | TM | 119/37 | 2003-10-28 | 30 |
Landsat8 | OLI | 119/37 | 2015-10-13 | 30 |
新窗口打开
研究重点主要包括:① 1979-2015年间江苏省滨海湿地围垦及米草分布区向海推进的距离和面积的变化;② 围垦及米草入侵下对江苏中部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被的演化动态。
江苏省滨海湿地范围广阔,海岸线走向弯曲,不同地点向海延伸的方向差异明显。本研究在分析围垦及米草边界向海推进的距离和面积变化过程中,采用分段法进行取样(图1)。首先,沿海堤延伸方向作一条海堤延伸趋势线,将海堤南北两个端点之间的区域沿着趋势线从北往南等距离分为13段;再在每段中等距离设置4条样线,共计52条样线。由于围垦主要发生在海堤以西,东边界相对固定,对围垦空间进行采样时,仅统计各段中围垦东边界向海推进的距离;而对于米草,由于其东、西边界不断变化,在分析过程中分别统计了各段中米草东、西边界向海推进的距离。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研究时段内江苏中部滨海湿地分布范围及样线设置示意图
-->Fig. 1Spatial extent of central Jiangsu coastal wetland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d the settings of sampling line
-->
利用Markov转移矩阵[28]分析围垦及米草入侵下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景观演化动态。Markov转移矩阵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进行叠加分析,计算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之间相互转化的面积,定量描述区域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过程及趋势,从而反映围垦及米草入侵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方向的影响。
3 结果分析
3.1 围垦空间的演变及其影响
通过各段内(S1~S13,图1)4条样线提取围垦及米草在不同时期的边界,计算各边界点到海堤延伸趋势线的垂直距离,进而得到不同时期各段的围垦边界向海推进的距离、米草东、西边界向海推进的距离。同时,通过ArcGIS 10.0软件的地理统计功能计算4个时期下各段中围垦及米草的分布面积。3.1.1 围垦向海推进的距离及面积变化 随着围垦活动的持续,1979-2015年江苏中部滨海湿地的围垦边界发生显著变化。图2显示了4个时期围垦边界向海推进的距离,可以看出,江苏中部滨海湿地的围垦边界总体上不断向海推进,且推进速度逐渐加快:三个时段内,围垦边界向海推进的平均速度分别为173.18 m/yr、267.08 m/yr和156.63 m/yr。空间上,不同时段内的推进速度存在明显差异:A段(S1~S11,射阳河口—三港段)围垦边界在三个时段均持续向海推进,在整个研究时段内的平均推进速度为226.44 m/yr;B段(S12~S13,三港—东陵港段)中围垦边界向海推进的距离较小,整个时期内的平均推进速度为47.85 m/yr,甚至在1979-1991年期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该时期内平均推进速度为-59.97m/yr。这主要是由于A段中射阳、大丰、东台及如东小洋口港以北地区是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大量的优质滩涂提供了充足的围垦空间。A段中分布有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以后,随着保护意识的提高,该地区围垦强度下降,围垦边界的推进速度略有放缓。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不同年份围垦边界向海推进的距离
-->Fig. 2The distance of the reclamation border from reference line to sea in each year
-->
图3所示为各时期间围垦面积的年均增长速度。总体而言,研究区内围垦面积在1979-1991年、1991-2003年以及2003-2015年三个时段均不断增长,围垦面积分别增加了457.55 km2、416.90 km2和269.28 km2,围垦面积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93 km2/yr、2.51 km2/yr和1.84 km2/yr,围垦面积在三个时期内增速逐渐放缓。王港—小洋口港段(S6~S10),在三个时期中围垦面积均保持较快增长,各研究时段平均增速为3.43 km2/yr,并逐渐形成了海北、海丰和金丰三块主要的垦区。从沉积的角度来看,该段由于有岸外辐射沙洲和射阳河口以北侵蚀海岸提供了丰富的泥沙,淤积速率较快[29],滩涂资源丰富;同时,该段中分布的是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与核心区和缓冲区相比,实验区的保护力度相对较小,围垦强度较大。对比三个时期围垦速度曲线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各时期围垦速度最快的岸段逐渐向南移动,这是由于受到沉积物供应的影响,射阳河口以南至小洋口港段的海岸表现为淤长速率向南增加[30]。江苏中部滨海湿地围垦的主要形式为农田、养殖塘及盐田三种类型,表2为4个时期下三种围垦形式的面积,其中,养殖塘面积增长最多,增幅最大;农田次之;盐田的面积增长最少,增幅最慢。围垦的土地利用类型也由前期的农田主导转变为农田和养殖塘共同主导,这是由于滨海湿地的土壤盐分高,不能直接耕种,养殖塘不需要进行土壤改良,相较农田的开发具有开垦难度低、周期短及效益高的优势[31]。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不同时段围垦面积的增长速度
-->Fig. 3The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reclamation area in different periods
-->
Tab. 2
表2
表2不同年份三种围垦形式的面积
Tab. 2Area of three reclamation types in each year
不同围垦形式 | 1979年 | 1991年 | 2003年 | 2015年 |
---|---|---|---|---|
农田(km2) | 350.98 | 631.30 | 660.99 | 776.78 |
盐田(km2) | 23.02 | 42.63 | 46.83 | 49.97 |
养殖塘(km2) | 30.26 | 188.04 | 571.39 | 721.77 |
新窗口打开
3.1.2 米草向海延伸的距离及面积变化 图4a和图4b分别为米草西、东边界向海推进的距离。可以看出,1979年米草尚未引入中国,在研究区中没有分布;在引入中国12年后的1991年,米草只在射阳河口—东台河口(S1~S7)间有零星分布;而到了2002年,米草已经扩散到了整个研究区的海岸带,呈连续带状分布。图4a中,米草西边界在3个时期总体上不断向海推进,只有D段(S2~S3,即新洋河口—斗龙河口)出现小幅西进。而图4b中,各段米草的东边界在1979-2015间均向海向推进。米草东、西边界的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潮位因素的限制,米草主要分布在高潮滩下部至中潮滩上部,滩涂淤长导致米草滩涂滩面高程增加,潮间带外移,米草原先的分布区受海水潮侵频率下降,生长衰退,被其他群落代替,同时,新淤长出的滩涂逐渐形成新的适宜生境,米草开始向新生境扩张[32]。第二,围垦的不断推进,会逐渐蚕食米草西边界,导致西边界向海推进,而东边界处于近海侧外围,几乎不受围垦影响。E段米草西边界向内陆扩展是由于该段位于新洋河口和斗龙河口之间,段内设有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湿地演化保持着较好的自然状态,演化方式以自然演替为主,部分碱蓬被米草代替。通过计算,米草西边界向海推进的平均速度由1991-2003年的42.35 m/yr增加至2003-2015年的143.77 m/yr,东边界向海推进的平均速度由129.51 m/yr增加至143.51 m/yr。东、西边界向海推进的平均速度的增加显示米草分布变化加剧,东边界的推进速度高于西边界则显示米草平均分布宽度的增加,但宽度增加的速度有所减缓。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不同年份米草东、西边界向海推进的距离
-->Fig. 4The distance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east and west border from reference line to sea in each year
-->
统计得到不同年份米草的分布面积,计算三个时期各段米草面积的变化速度(图5),1991年以前为米草入侵的初期,分布面积的增长速度比较低,各段的平均增长速度只有0.30 km2/yr;1991-2003年为米草扩散的爆发期,其面积在该时期内迅速增加,各段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0.89 km2/yr,其中,斗龙河口—三港段(S3~S11)的米草面积增长最为迅猛;2003-2015年米草总体进入稳定期,各段的平均增长速度为-0.03 km2/yr,相较之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各段间增速波动剧烈,甚至在斗龙河口—川东港段(S4~S6)及梁垛河口—三港段(S9~S11),米草面积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各段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2 km2/yr和-0.69 km2/yr。增速波动的加剧说明2003-2015年间米草的分布仍处于高速动态变化中。1991-2003年和2003-2015年两个时段内米草的面积增速“前高后低”,1991-2003年,米草尚处在入侵初期,原有光滩的生态位适合生长,米草对合适的生态位快速占据是其面积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2003年以后,生态位逐渐饱和,米草的扩张速度随之降低。同时,部分米草滩涂转变成围垦空间,导致米草的面积快速下降,面积增速也随之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另外,2003年米草被列为入侵物种以后,江苏开始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治理,对米草的扩张速度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23]。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不同时期米草面积的增长速度
-->Fig. 5The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area in different periods
-->
3.2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转移方向
Markov转移矩阵能够反映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之间的演化过程,表3~表5为江苏中部滨海湿地在1979-1991年、1991-2003年及2003-2015年三个时段内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Markov转移矩阵。在人类干扰和自然演替的双重影响下,江苏中部滨海湿地总体上呈现从光滩→盐生植被→围垦的演化方向。泥沙淤积形成裸露的光滩,为盐生植被提供了演替的空间,光滩逐渐转变为自然湿地,在此过程中,土壤逐渐发育成熟,最终被围垦空间替代。Tab. 3
表3
表31979-1991年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矩阵(km2)
Tab. 3Markov transition matrix of land use/cover for coastal wetland in 1979-1991 (km2)
1991年 | 1979年 | ||||||||
---|---|---|---|---|---|---|---|---|---|
养殖塘 | 农田 | 盐田 | 河流沟渠 | 茅草滩涂 | 芦苇滩涂 | 碱蓬滩涂 | 米草滩涂 | 光滩 | |
养殖塘 | 17.64 | 18.04 | 0.4 | 1.03 | 0.12 | 67.18 | 56.8 | 15.53 | |
农田 | 3.05 | 331.19 | 0.46 | 1.58 | 1.32 | 243.36 | 41.03 | 4.41 | |
盐田 | 9.03 | 0 | 18.84 | 0 | 0 | 8.25 | 5.82 | 0.69 | |
河流沟渠 | 0 | 0.22 | 0 | 4.14 | 0.01 | 1.84 | 1.27 | 3.85 | |
茅草滩涂 | 0 | 0.21 | 0 | 0.09 | 0 | 2.73 | 0.01 | 0.07 | |
芦苇滩涂 | 0.45 | 0.63 | 0.51 | 4.99 | 0 | 107.19 | 91.49 | 75.89 | |
碱蓬滩涂 | 0.04 | 0 | 0.03 | 0.02 | 0 | 24.61 | 157.61 | 32.84 | |
米草滩涂 | 0 | 0.22 | 0 | 4.14 | 0.01 | 1.27 | 1.84 | 3.85 | |
光滩 | 0.04 | 0 | 2.79 | 3.11 | 0 | 50.71 | 85.76 | 237.27 |
新窗口打开
Tab. 4
表4
表41991-2003年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矩阵(km2)
Tab. 4Markov transition matrix of land use/cover for coastal wetland in 1991-2003 (km2)
2003年 | 1991年 | ||||||||
---|---|---|---|---|---|---|---|---|---|
养殖塘 | 农田 | 盐田 | 河流沟渠 | 茅草滩涂 | 芦苇滩涂 | 碱蓬滩涂 | 米草滩涂 | 光滩 | |
养殖塘 | 139.22 | 71.27 | 0.07 | 0.32 | 0.00 | 128.23 | 115.43 | 14.45 | 90.23 |
农田 | 34.40 | 544.77 | 0.00 | 0.73 | 2.48 | 64.49 | 8.94 | 0.00 | 3.47 |
盐田 | 0.10 | 0.99 | 42.56 | 0.00 | 0.00 | 3.16 | 0.00 | 0.00 | 0.00 |
河流沟渠 | 0.07 | 1.96 | 0.00 | 9.48 | 0.00 | 0.44 | 0.16 | 0.10 | 10.33 |
茅草滩涂 | 0.18 | 0.04 | 0.00 | 0.00 | 0.47 | 2.15 | 2.18 | 0.00 | 0.27 |
芦苇滩涂 | 0.22 | 1.60 | 0.00 | 0.11 | 0.14 | 57.80 | 10.90 | 0.42 | 7.60 |
碱蓬滩涂 | 0.48 | 0.80 | 0.00 | 0.72 | 0.00 | 6.27 | 50.70 | 7.50 | 71.31 |
米草滩涂 | 1.68 | 5.58 | 0.00 | 1.86 | 0.02 | 9.62 | 19.43 | 5.01 | 151.51 |
光滩 | 0.40 | 0.28 | 0.00 | 7.18 | 0.00 | 2.39 | 20.47 | 0.95 | 422.91 |
新窗口打开
Tab. 5
表5
表52003-2015年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矩阵(km2)
Tab. 5Markov transition matrix of land use/cover for coastal wetland in 2003-2015 (km2)
2015年 | 2003年 | ||||||||
---|---|---|---|---|---|---|---|---|---|
养殖塘 | 农田 | 盐田 | 河流沟渠 | 茅草滩涂 | 芦苇滩涂 | 碱蓬滩涂 | 米草滩涂 | 光滩 | |
养殖塘 | 352.23 | 104.82 | 29.76 | 1.17 | 4.52 | 11.08 | 44.85 | 99.38 | 58.23 |
农田 | 177.82 | 532.73 | 0.50 | 1.73 | 0.26 | 19.42 | 8.69 | 20.73 | 13.65 |
盐田 | 0.01 | 0.00 | 16.43 | 0.00 | 0.00 | 0.39 | 6.59 | 0.35 | 26.12 |
河流沟渠 | 1.76 | 6.78 | 0.00 | 7.75 | 0.00 | 0.78 | 0.49 | 2.05 | 6.30 |
茅草滩涂 | 0.62 | 0.58 | 0.00 | 0.34 | 0.01 | 0.29 | 0.52 | 1.20 | 7.55 |
芦苇滩涂 | 18.94 | 15.17 | 0.12 | 1.40 | 0.33 | 42.43 | 19.15 | 15.61 | 14.87 |
碱蓬滩涂 | 5.33 | 0.04 | 0.00 | 2.14 | 0.00 | 1.33 | 37.42 | 8.41 | 120.40 |
米草滩涂 | 1.45 | 0.00 | 0.00 | 3.45 | 0.00 | 2.37 | 19.79 | 45.40 | 92.59 |
光滩 | 0.76 | 0.34 | 0.00 | 5.81 | 0.00 | 0.69 | 5.10 | 1.53 | 397.13 |
新窗口打开
围垦空间是通过大量开发自然湿地获得土地资源,在前两个时段内,围垦主要是由芦苇滩涂和碱蓬滩涂转化而来,1979-1991年,围垦主要发生在王港—三港段(S6~S11),该段围垦的推进速度和面积增长速度均较快,分别为315.04 m/yr和29.56 km2/yr;1991-2003年,围垦主要发生在射阳河口—梁垛河口段(S1~S8),推进速度和面积增长速度分别为380.59 m/yr和28.93 km2/yr。1991年,芦苇和碱蓬滩涂转化为围垦空间的面积占围垦空间土地来源的比例分别为71.30%和23.18%,2003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为45.35%和28.79%。围垦占用芦苇和碱蓬滩涂面积的差异,是由于农田主要开发芦苇滩涂,兼开发少量的碱蓬滩涂造成的。芦苇滩涂相较碱蓬滩涂所处的海滩位置更高,土壤盐碱化程度低,开发难度较小,因此农田更倾向于围垦芦苇滩涂。
2003年以后,芦苇和碱蓬滩涂转化为围垦空间的面积较前一时期大幅下降,芦苇和碱蓬滩涂转化为围垦空间的面积占围垦空间土地来源的比例分别下降到9.74%和18.96%;相应的,由米草滩涂和光滩转化来的围垦面积占围垦土地来源的比例则分别上升到37.98%和30.90%,围垦主要发生在斗龙河口—新开河港段(S4~S13),围垦的推进速度和面积增长速度分别为176.08 m/yr和21.46 km2/yr。其中,对米草滩涂的围垦主要发生在斗龙河口—方塘河口段(S4~S11),与该段米草滩涂在这一时期的面积变化一致,2003-2015年,斗龙河口—方塘河口段的米草滩涂面积增速为-4.61 km2/yr;对光滩的围垦主要出现在东台河口—新开河港段(S8~S13),这是由于东台河口—新开河港段的淤积速率较快[14],提供了大量的滩涂资源。
由芦苇和碱蓬滩涂转化而来的围垦面积下降,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随着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各地加强了对滨海湿地的保护;另一方面,由于米草滩涂的不断扩张及滩涂的自然淤长,围垦占用的米草滩涂和光滩面积迅速增加,米草滩涂和光滩成为围垦土地新的重要来源。值得注意的是,围垦占用的光滩面积在三个时期中不断增加,表明围垦缩短了江苏中部滨海湿地演化路径,这虽然能够压缩围垦的时间周期,提高围垦的经济效益,但也极大地压缩了盐生植被的扩张空间,阻碍了正常的演替过程。
在三个时期中,农田和养殖塘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情况,且二者之间相互转化的面积逐渐增大。1979-1991和1991-2003年,农田转化为养殖塘的面积大于养殖塘转化为农田的面积;2003-2015年,这一情况出现了逆转,农田呈现净流入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在围垦初期,尤其是围垦的前10年,土地高度盐碱化导致其作为农田的可利用程度很低,而养殖塘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高,将新开垦的土地用作渔业养殖是一种更具效率和效益的利用方式;围垦10年以后,随着土壤盐分下降,肥力提高,能够种植一些耐盐作物。同时,由于滩涂淤长,早期开垦的养殖塘调取海水的难度和成本逐渐提高,导致一部分早期开垦的鱼塘被农田所取代,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变化越来越明显[14]。
除围垦外,自然湿地还受到米草入侵的严重威胁。1979-1991年芦苇滩涂、碱蓬滩涂及光滩转化为米草滩涂的面积占米草滩涂全部来源的比例分别为11.21%、16.24%和33.98%。这三个比例在1991-2003年分别为5.07%、10.24%和79.87%,在2003-2015年分别为1.98%、16.54%和77.38%。芦苇滩涂、碱蓬滩涂和光滩对米草滩涂的转入面积贡献大小顺序为:光滩>碱蓬滩涂>芦苇滩涂。光滩是米草滩涂的最主要来源,空间上集中在新洋河口—梁垛河口段(S2~S8)。米草与芦苇和碱蓬相比,生态位最低,导致其对光滩的入侵速度最快,而该段为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丰富的滩涂资源为米草提供了充足的扩张空间。碱蓬滩涂是米草滩涂的第二来源,空间上主要集中在新洋河口—斗龙河口段(S2~S3),该段为保护区的核心区,碱蓬滩涂的分布面积很大,同时,碱蓬与米草的生态位较为接近,米草在该段的面积增长主要来自对碱蓬滩涂的入侵。由于受到碱蓬滩涂的阻隔,芦苇滩涂转化为米草滩涂的面积较少,时间上主要发生在1991-2003年,空间上位于方塘河口—新开河港段(S9~S13)。这是1991-2003年该段米草滩涂面积增长的重要原因。
同时,米草对光滩的大量侵占也极大地挤占了本地盐生植被的扩张空间,甚至会封锁其他盐生植被向光滩的扩张。一方面,米草的繁殖方式的效率较高,米草的繁殖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有性繁殖(种子扩展)是通过潮水等媒介将种子送到新淤长的滩涂,种子萌发逐渐形成新的斑块,各斑块通过无性繁殖(根茎蔓延)连成片,最终形成条带状分布;另一方面,米草有着极强的促淤造陆能力,加快了潮滩沉积速率,使得米草滩涂的滩面高程高于碱蓬滩涂,导致碱蓬滩涂所受潮侵频率急剧减少,碱蓬滩涂向光滩的扩张受到限制[19]。本研究中,新洋河口—斗龙河口段(S2~S3),米草形成的分布带,已经完全阻断了碱蓬向光滩的扩张,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32]。碱蓬滩涂扩张受限造成其自身滩面高程的增速下降,进而限制碱蓬向其他位置更高的盐生植被演替,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4 结论
(1)1979-2015年,围垦和米草由零星斑块扩展为连续带状分布,边界总体上加速向海推进,不同岸段的推进速度存在差异。滩涂资源丰富的射阳河口—三港段围垦推进速度最快,达到226.44 m/yr;米草的东、西边界向海推进的平均速度不断加快,分布宽度增加。围垦面积在三个时期内持续增加,增速加快,面积增加主要集中王港—小洋口港段,各段平均增速为3.43 km2/yr;米草面积在1991-2003年间增长迅速,各段平均增速为0.89 km2/yr,2003年以后增速下降,为-0.03 km2/yr。(2)芦苇滩涂和碱蓬滩涂转化为围垦空间的面积占围垦空间土地来源的比例持续下降,分别由1979-1991年的71.30%和23.18%下降到2003-2015年的9.74%和18.96%,米草滩涂和光滩的这一比例则分别上升到37.98%和30.90%,米草滩涂和光滩成为围垦土地新的重要来源,对米草滩涂的围垦主要发生在方塘河口以北,对光滩的围垦主要发生在方塘河口以南。同时,随着光滩转化为围垦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江苏中部滨海湿地演化路径存在明显的缩短趋势。
(3)芦苇滩涂、碱蓬滩涂和光滩对米草滩涂的转入面积贡献大小顺序为:光滩>碱蓬滩涂>芦苇滩涂,光滩是米草滩涂的最主要来源,新洋河口—梁垛河口段为米草向光滩入侵的主要区域。米草入侵挤占了本地盐生植被的扩张空间,加速了本地盐生植被的衰落。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 | . , Coastal lands provide popular outdoor recreation opportunities including beach recreation, fishing, boating, and wildlife viewing. Published studies measuring the demand for access to coastal lands generally have focused on the recreational value of intensively used beaches, which comprise only a portion of the New England coastlin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creational demand for coastal access to a local, free‐access site in southern New England. The study uses data obtained from on‐site interviews conducted during the summer of 1995 at Gooseberry Island, Massachusetts. The estimated average value of a visitor‐day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 is $3.06 for weekdays and $4.18 for weekends and holidays. While these values are at the low end of the range of values published in existing literature addressing beach recreation, the aggregate value of recreation benefits derived from public access to undeveloped coastal areas likely are significant. |
[2] | . , The Netherlands is a low-lying country, in which 9 million people are living below sea level and 70% of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s being earned in areas below sea level. Therefore, protection against flooding is traditionally the primary focus of coastal policy in the Netherlands. Analysis shows that characteristics of Dutch coastal management very well comply with the recommendations and key concepts to support sustainable coastal management as issued by the EU in 2004 (EUROSION). Sediment management represents the core of erosion management in the Netherlands; key concepts like resilience, coastal sediment cells, favorable sediment status and strategic sediment reservoirs, are important building stones.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astal erosion management in the Netherlands, has implicitly been guided by a systematic Frame-of-Ref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approach are the definition of clear objectives at different levels (i.e. strategic, tactical and operational) and an operational decision recipe related to policy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Application of the Frame-of-Reference to current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Dutch coastal management indicates its ability to reveal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approach, and to explore potential solutions. Where EUROSION offers important concepts to define coastal erosion management, the Frame-of-Reference offers a tool to discern different objective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strongly supports implementation of coastal erosion management. |
[3] | . , The Muthurajawela-Negombo wetland system in Sri Lanka provides critical ecosystem services for local people. The wetland has, however, undergone considerable ecological change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A multi-scale,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hat combined geospatial analyses with livelihoods analyses was used to assess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wetland and the impact of this change on local livelihoods. While a geospatial model was used to determine broad changes in land use patterns in the wetland, an in-depth case study covering one village was conducted, using local perceptions to explore the inter-linkages between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livelihood systems at the household level.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re have bee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wetland cover/use patterns during the period under investigation and that these changes have been observed and experienced by local communitie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local perceptions on whether these changes are for the better or worse. This may be linked to whether the land cover types are directly accessed and used in the household livelihood system, and to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of the land cover types in relation to the village.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e usefulness of adopting this type of approach where both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needs are considered to address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 related livelihood issues in wetlands. |
[4] | . , We studied phenology and density of migrant aerial insectivore birds ( Riparia riparia , Hirundo rustica , Delichon urbicum , Apus sp.) from a coastal landscape mosaic of central Italy, in order to detect differences in habitat use and seasonal dynamics of each species. Two habitat types were surveyed: wetlands (a mosaic of reed beds and rush beds) and altered habitats, consisting of orchards and urban areas. We used the point count method from January to June, in a set of randomly selected sampling points. A comparison between all species showed that swifts reached the highest mean point density, while sand martin showed the lowest values, mainly in altered habitats. Initially, all the breeding species were numerous in wetlands; subsequently they shifted toward altered habitats (mainly used as breeding sites), where they were observed up to the end of the counts. Along the Tyrrhenian coast, wetlands are exploited as soon as these aerial foragers arrive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n shift to the surrounding altered (i.e., urbanized or land reclaimed) zones for nesting after some ten-days. |
[5] | . , 盐城滨海湿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岸带湿地之一,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及我国近海水质安全意义重大,近年来由于持续的开发利用导致生境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在景观水平上揭示盐城滨海湿地的动态趋势,选择1975、1991、2002和200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盐城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转移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75—2006年,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56%(1.5×10<SUP>5</SUP>hm<SUP>2</SUP>),渔塘和农田的面积则分别增加了892%(8.2×10<SUP>4</SUP> hm<SUP>2</SUP>)和165%(5.9×10<SUP>4</SUP> hm<SUP>2</SUP>);围垦及渔塘开挖等生产用地的扩张是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形式,占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的75%,湿地的自然演替占11%,米草(<EM>Spartina</EM> spp.)的生物入侵占湿地整体变化面积的7%,但近年来有减缓趋势;盐城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存在“潮间带泥滩→碱蓬(<EM>Suaeda salsa</EM>)群落→渔塘(农田)”、“潮间带泥滩→碱蓬群落→芦苇(<EM>Phragmites communis</EM>)群落→渔塘(农田)”、“潮间带泥滩→米草→渔塘”等3类主要转移过程;自然湿地的大量减少将进一步压缩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对近海水体的净化能力也将下降,因此须加强对湿地围垦与开发利用的控制,加强对现有湿地资源的保护。 . , 盐城滨海湿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岸带湿地之一,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及我国近海水质安全意义重大,近年来由于持续的开发利用导致生境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在景观水平上揭示盐城滨海湿地的动态趋势,选择1975、1991、2002和200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盐城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转移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75—2006年,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56%(1.5×10<SUP>5</SUP>hm<SUP>2</SUP>),渔塘和农田的面积则分别增加了892%(8.2×10<SUP>4</SUP> hm<SUP>2</SUP>)和165%(5.9×10<SUP>4</SUP> hm<SUP>2</SUP>);围垦及渔塘开挖等生产用地的扩张是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形式,占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的75%,湿地的自然演替占11%,米草(<EM>Spartina</EM> spp.)的生物入侵占湿地整体变化面积的7%,但近年来有减缓趋势;盐城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存在“潮间带泥滩→碱蓬(<EM>Suaeda salsa</EM>)群落→渔塘(农田)”、“潮间带泥滩→碱蓬群落→芦苇(<EM>Phragmites communis</EM>)群落→渔塘(农田)”、“潮间带泥滩→米草→渔塘”等3类主要转移过程;自然湿地的大量减少将进一步压缩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对近海水体的净化能力也将下降,因此须加强对湿地围垦与开发利用的控制,加强对现有湿地资源的保护。 |
[6] | . , . , |
[7] | . , 文章以盐城海滨湿地典型区域为案例,以2011年4月和2012年4月对海滨湿地土壤数据为基础,结合 2011年ETM+遥感影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线性回归模拟和地统计学方法,辨识海滨湿地景观演变的关键生态因子,并确定其生态阈值.得出基本结论如 下:(1)海滨湿地土壤理化性质海陆差异明显:从米草沼泽一碱蓬沼泽一芦苇沼泽,土壤水分和盐度表现出递减的趋势;土壤有机质、营养盐总体上从米草沼泽- 碱蓬沼泽-芦苇沼泽,表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湿润年份土壤水分高于干旱年份,湿润年份土壤盐度低于干旱年份.(2)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干旱年份,水 分>盐度>铵态氮>速效钾>有机质>有效磷;湿润年份为:盐度>水分>有效磷>铵态氮>速效钾>有机质,因此把土壤水分和盐度确定为海滨湿地景观演变的关 键生态因子.(3)土壤水分和盐度在东西海陆方向上的变异大于南北海岸延伸方向上的变异.(4)将景观类型图和海滨湿地土壤水分与盐度分异图叠加分析,得 出:芦苇滩土壤水分阈值<42.332%,盐度阈值<0.745%;碱蓬滩土壤水分阈值为38.836%-46.593%,盐度阈值为 0.403%-1.314%;米草滩土壤水分阈值>39.475%,盐度阈值>0.403%;光滩的土壤阈值>41.550%,盐度阈值>0.656%. . , 文章以盐城海滨湿地典型区域为案例,以2011年4月和2012年4月对海滨湿地土壤数据为基础,结合 2011年ETM+遥感影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线性回归模拟和地统计学方法,辨识海滨湿地景观演变的关键生态因子,并确定其生态阈值.得出基本结论如 下:(1)海滨湿地土壤理化性质海陆差异明显:从米草沼泽一碱蓬沼泽一芦苇沼泽,土壤水分和盐度表现出递减的趋势;土壤有机质、营养盐总体上从米草沼泽- 碱蓬沼泽-芦苇沼泽,表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湿润年份土壤水分高于干旱年份,湿润年份土壤盐度低于干旱年份.(2)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干旱年份,水 分>盐度>铵态氮>速效钾>有机质>有效磷;湿润年份为:盐度>水分>有效磷>铵态氮>速效钾>有机质,因此把土壤水分和盐度确定为海滨湿地景观演变的关 键生态因子.(3)土壤水分和盐度在东西海陆方向上的变异大于南北海岸延伸方向上的变异.(4)将景观类型图和海滨湿地土壤水分与盐度分异图叠加分析,得 出:芦苇滩土壤水分阈值<42.332%,盐度阈值<0.745%;碱蓬滩土壤水分阈值为38.836%-46.593%,盐度阈值为 0.403%-1.314%;米草滩土壤水分阈值>39.475%,盐度阈值>0.403%;光滩的土壤阈值>41.550%,盐度阈值>0.656%. |
[8] | . , 苏北滨海滩涂湿地位于现代长江口与废黄河口之间,是最典型的淤泥质平原海岸,其演变特征及空间格局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选用1980 年、1992 年、2008 年的TM 和ALOS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构建了基于空间分割和转移矩阵分析模型,研究了近30 年来苏北滨海滩涂湿地的演变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苏北滨海滩涂发生了巨大变化,近30 年间滩涂总面积减少了1273.11 km<sup>2</sup>,平均每年减少45.47 km<sup>2</sup>;滩涂湿地侵蚀/淤积面积约965.14 km<sup>2</sup>,0 m等深线冲刷后退减少的面积约为307.97 km<sup>2</sup>。②苏北滨海滩涂湿地区域差异性明显。南北方向上可划分为6 个自然地理单元,东西方向上可划分为3 个区域。③苏北滨海滩涂湿地演变中,湿地转型、湿地丧失和湿地演替分别占总面积的38.39%、14.80%、20.51%;其中天然湿地减少354.1 km<sup>2</sup>,人工湿地增加1061.45 km<sup>2</sup>,非湿地增加253.09 km<sup>2</sup>。④滩涂湿地主要植被群落演替特征和空间分布也呈现出差异性。湿地演替主要发生在净变区,与对应岸段的海岸侵蚀/淤积类型基本吻合。 . , 苏北滨海滩涂湿地位于现代长江口与废黄河口之间,是最典型的淤泥质平原海岸,其演变特征及空间格局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选用1980 年、1992 年、2008 年的TM 和ALOS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构建了基于空间分割和转移矩阵分析模型,研究了近30 年来苏北滨海滩涂湿地的演变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苏北滨海滩涂发生了巨大变化,近30 年间滩涂总面积减少了1273.11 km<sup>2</sup>,平均每年减少45.47 km<sup>2</sup>;滩涂湿地侵蚀/淤积面积约965.14 km<sup>2</sup>,0 m等深线冲刷后退减少的面积约为307.97 km<sup>2</sup>。②苏北滨海滩涂湿地区域差异性明显。南北方向上可划分为6 个自然地理单元,东西方向上可划分为3 个区域。③苏北滨海滩涂湿地演变中,湿地转型、湿地丧失和湿地演替分别占总面积的38.39%、14.80%、20.51%;其中天然湿地减少354.1 km<sup>2</sup>,人工湿地增加1061.45 km<sup>2</sup>,非湿地增加253.09 km<sup>2</sup>。④滩涂湿地主要植被群落演替特征和空间分布也呈现出差异性。湿地演替主要发生在净变区,与对应岸段的海岸侵蚀/淤积类型基本吻合。 |
[9] | . , Coastal zon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ch biodiversity and high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Based on TM images of 1990 and ETM images of 2000 and 2010, landuse in the coastal zone of Nantong (China) was classified as tidal salt marshes, silty beaches, shoals, aquaculture farms, construction land and other landuse types. Changes of landuse area and pattern were analyzed by landuse mapp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atistical data. In 1990–2010, the terrestrial area increased notably and the land-sea demarcation line moved evidently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ocean. Terrestrial expansion brought by natural silting was considerable and the overall trends of landuse pattern evolutions in the region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guidance and strength of coastal development schemes in 1990–2010. Despite the fact that reclaiming along the coastal region can increase land resources, it may also cause serious damages to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ecological health. In Jiangsu's coast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be cautious about the scope, speed, strength and mode of the schemes so as to avoid irreversible damages to coastal ecosystem. |
[10] | . , 利用1971年和1981年2版次地形图数据以及1981年、1990年、2001年和2011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对近40 a来椒江—台州湾的滩涂围垦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调查。依据上述资料,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获得了5期滩涂围垦土地利用现状及各期次之间的滩涂围垦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调查结果表明,近40 a来,椒江—台州湾滩涂围垦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逐渐增多。1971—1990年间滩涂围垦土地利用类型多为耕地、养殖场和围垦用地;1990年以后,滩涂处于围垦开发利用热潮,光滩及围垦用地等多向耕地、居住用地、港口码头及养殖场等类型转化,而原本耕地及养殖场用地则多转化为居住用地。2001—2011年间,有80.77%的滩涂转化为围垦用地,光滩面积减少程度大,椒江—台州湾滩涂围垦扩张速度达到各时期最大值。 . , 利用1971年和1981年2版次地形图数据以及1981年、1990年、2001年和2011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对近40 a来椒江—台州湾的滩涂围垦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调查。依据上述资料,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获得了5期滩涂围垦土地利用现状及各期次之间的滩涂围垦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调查结果表明,近40 a来,椒江—台州湾滩涂围垦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逐渐增多。1971—1990年间滩涂围垦土地利用类型多为耕地、养殖场和围垦用地;1990年以后,滩涂处于围垦开发利用热潮,光滩及围垦用地等多向耕地、居住用地、港口码头及养殖场等类型转化,而原本耕地及养殖场用地则多转化为居住用地。2001—2011年间,有80.77%的滩涂转化为围垦用地,光滩面积减少程度大,椒江—台州湾滩涂围垦扩张速度达到各时期最大值。 |
[11] | . , 近百年来江苏沿海进行了大规模的滩涂围垦开发。本研究评估了近代以来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历史演变情况,分析其演变机理。研究搜集整理了清末至今多种历史地形图、地方志、遥感资料,利用统计分析以及空间分析,定量地揭示近百年来江苏沿海围垦时空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背后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围垦的时间分布上,不同时期的历史围垦程度不同,其中民国时期1910年代和解放以后的1950年代的围垦规模分别为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两个围垦高峰时期;(2)在围垦的空间分布上,总的来说,盐城市围垦面积最大,总量占全省总围垦面积近70%,南通、连云港市相对较少,而沿海三市围垦面积排名前五名的分别是大丰市、射阳县、连云区、响水县、如东县;(3)从围垦特点看,空间缓冲区分析显示历史上江苏沿海围垦多为鱼鳞似的圈围,用途则以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国营盐场为主,工业用地、港口建设用地大大不足,用地综合效益不高。 . , 近百年来江苏沿海进行了大规模的滩涂围垦开发。本研究评估了近代以来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历史演变情况,分析其演变机理。研究搜集整理了清末至今多种历史地形图、地方志、遥感资料,利用统计分析以及空间分析,定量地揭示近百年来江苏沿海围垦时空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背后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围垦的时间分布上,不同时期的历史围垦程度不同,其中民国时期1910年代和解放以后的1950年代的围垦规模分别为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两个围垦高峰时期;(2)在围垦的空间分布上,总的来说,盐城市围垦面积最大,总量占全省总围垦面积近70%,南通、连云港市相对较少,而沿海三市围垦面积排名前五名的分别是大丰市、射阳县、连云区、响水县、如东县;(3)从围垦特点看,空间缓冲区分析显示历史上江苏沿海围垦多为鱼鳞似的圈围,用途则以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国营盐场为主,工业用地、港口建设用地大大不足,用地综合效益不高。 |
[12] | . , 利用RS、GIS手段研究分析了盐城新洋港一新港闸段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内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992-2008年间,在景观面积变化方面,全区内景观主体由自然景观变成了人工景观;核心区内 自然景观面积变化不大,仍以自然景观为主;缓冲区和试验区内的自然景观面积都不断减少,分别减少了约30%和75%.在景观破碎度方面,全区内景观的密度 指数增加1倍,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核心区内斑块密度指数呈现略减,各景观类型的平均斑块的面积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略增但不显著;缓冲区和试验区破碎化 程度加剧.在景观多样性方面,全区内景观格局由简单变得复杂化,多样性指数增大,异质化程度增加;核心区内景观多样性呈现略增但不显著;缓冲区内景观多样 性显著增加;实验区内多样性指数减小,景观异质化程度降低;整个研究区内的景观格局向均衡化方向发展,核心区和缓冲区变化与全区一致,而试验区景观格局朝 单一化方向发展.由于引起景观格局变化的外界干扰不断加深,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亦将愈发突出. . , 利用RS、GIS手段研究分析了盐城新洋港一新港闸段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内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992-2008年间,在景观面积变化方面,全区内景观主体由自然景观变成了人工景观;核心区内 自然景观面积变化不大,仍以自然景观为主;缓冲区和试验区内的自然景观面积都不断减少,分别减少了约30%和75%.在景观破碎度方面,全区内景观的密度 指数增加1倍,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核心区内斑块密度指数呈现略减,各景观类型的平均斑块的面积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略增但不显著;缓冲区和试验区破碎化 程度加剧.在景观多样性方面,全区内景观格局由简单变得复杂化,多样性指数增大,异质化程度增加;核心区内景观多样性呈现略增但不显著;缓冲区内景观多样 性显著增加;实验区内多样性指数减小,景观异质化程度降低;整个研究区内的景观格局向均衡化方向发展,核心区和缓冲区变化与全区一致,而试验区景观格局朝 单一化方向发展.由于引起景观格局变化的外界干扰不断加深,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亦将愈发突出. |
[13] | . , . , |
[14] | . , 通过野外实地调研与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式,研究1977-2014年(1977、1984、2000、2007与2014年)江苏中部滩涂湿地演化与围垦空间演变的规律.结果表明,1977-2014年江苏中部滨海湿地射阳河口以南岸线段总体以淤长为主,但是也存在侵蚀的岸线段,总体淤长/侵蚀速度在±20m/yr左右,最高值出现在东台和如东洋口港附近.研究区湿地围垦的速度远高于岸线淤长的速度,基本维持在50m/yr以上.1977-2014年江苏滨海湿地的生态关键区面积出现了快速的退化趋势,特别是盐生植被空间的快速萎缩,主要出现在射阳南部和大丰市.调查发现研究区传统的湿地围垦开发演变模式是光滩→盐生植被→养殖水面→耕地→建设用地.但是现在由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极大地缩短了围垦演变路径和周期,有助于围垦经济效益的提高.江苏滨海湿地围垦后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江苏滨海湿地开发的热点空间在区域上主要集中于几个重要的港口及其腹地建制镇附近,但总体规模不大. . , 通过野外实地调研与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式,研究1977-2014年(1977、1984、2000、2007与2014年)江苏中部滩涂湿地演化与围垦空间演变的规律.结果表明,1977-2014年江苏中部滨海湿地射阳河口以南岸线段总体以淤长为主,但是也存在侵蚀的岸线段,总体淤长/侵蚀速度在±20m/yr左右,最高值出现在东台和如东洋口港附近.研究区湿地围垦的速度远高于岸线淤长的速度,基本维持在50m/yr以上.1977-2014年江苏滨海湿地的生态关键区面积出现了快速的退化趋势,特别是盐生植被空间的快速萎缩,主要出现在射阳南部和大丰市.调查发现研究区传统的湿地围垦开发演变模式是光滩→盐生植被→养殖水面→耕地→建设用地.但是现在由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极大地缩短了围垦演变路径和周期,有助于围垦经济效益的提高.江苏滨海湿地围垦后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江苏滨海湿地开发的热点空间在区域上主要集中于几个重要的港口及其腹地建制镇附近,但总体规模不大. |
[15] | . , Reclamation in coastal zones is effective for relieving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ensuring food safety. Since the 1950s,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zones has entered a peak period. At present, the reclamation of coastal zones mainly occu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coastal reclaimed lands are mainly use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rba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ort construction. The scale and scope of reclamation in coastal lands are larger than in interior lands, and pose substantial environmental risk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trends i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evolution following reclamation in salt marsh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conclusions were obtaine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oastal saline soils (CSS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ver the long term following reclamation in Eastern Asia. Long term fertilization and cultivation resulted in modified soil structure [an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macroaggregates (> 250 m) and silt (0.002 0.05 mm)], enhancing the capacity for preserving fertility and C sequestration. Reclam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phosphorus (P), and nitrogen (N) concentrations, and soil properties approached a relatively stable level nearly 30 years after reclamation, especially in Eastern Asia. However,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SOM in coastal reclaimed soils (CRSs) decreased rapidly after reclamation, and soil acidification was also a severe problem during reclamation. Coastal reclam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soil GHG (CO 2 , CH 4 , and N 2 O) emissions, further affecting global C cycle.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y as well as activities of related enzymes increased gradually in CRS in Eastern Asia, in particular the activities of urease and phosphatase involved in nutrient cycling. In genera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RS in Eastern Asia tend to modify, but deteriorate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Nevertheless, offshore eutrophication, soil heavy metal and organic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and salt marsh ecosystem degradation were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risks posed by coastal reclamation. Some strategies to alleviate these risks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review, we also identified priority areas of future research on CRS. |
[16] | . , Salinity is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 fo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oastal areas. Knowledg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soil salinity following reclamation is of great impor |
[17] | . ,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河口湿地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深远影响。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对河口湿地景观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以丹顶鹤为指示物种,重点探讨了湿地景观变化对物种生境的影响,进而为河口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以及湿地生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研究表明,1992-1999年,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干旱化趋势明显,芦苇沼泽和翅碱蓬滩涂萎缩严重,丹顶鹤适宜生境面积大幅度减少,近30%的栖息地生境发生退化,严重退化的生境占11%。1999-2006年,在水量调控及湿地恢复措施的影响下,芦苇沼泽、翅碱蓬滩涂,以及水面湿地面积都有显著增加,占栖息地总面积28.7%的生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受不断加剧的景观破碎化影响,生境得到较好恢复的栖息地面积只占12%。研究认为,对于退化湿地的修复,在改善湿地景观的同时,加强生境管理,减轻人为活动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影响,是一重要的措施。 . ,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河口湿地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深远影响。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对河口湿地景观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以丹顶鹤为指示物种,重点探讨了湿地景观变化对物种生境的影响,进而为河口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以及湿地生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研究表明,1992-1999年,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干旱化趋势明显,芦苇沼泽和翅碱蓬滩涂萎缩严重,丹顶鹤适宜生境面积大幅度减少,近30%的栖息地生境发生退化,严重退化的生境占11%。1999-2006年,在水量调控及湿地恢复措施的影响下,芦苇沼泽、翅碱蓬滩涂,以及水面湿地面积都有显著增加,占栖息地总面积28.7%的生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受不断加剧的景观破碎化影响,生境得到较好恢复的栖息地面积只占12%。研究认为,对于退化湿地的修复,在改善湿地景观的同时,加强生境管理,减轻人为活动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影响,是一重要的措施。 |
[18] | . , . , |
[19] | . , 将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划分为人工管理区和自然湿地区两种模式,根据2000年、2006年、2011年3个时相的ETM+影像,运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不同驱动力下互花米草沼泽景观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1)人工管理区,2000-2011年,互花米草沼泽面积由272hm2增加到781hm2;平均分维数呈下降的趋势,聚合度指数呈上升的趋势,表明互花米草沼泽在空间上趋于聚集,在形状上趋于规则;从互花米草沼泽增长速率看,2000-2011年,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在景观空间演变上,互花米草沼泽的平均宽度从598.679m增加到1719.002m,表现出向海陆两个方向扩张的特征。(2)自然湿地区,2000-2011年互花米草沼泽面积由2023hm2增加到3974hm2;平均分维数和聚合度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米草沼泽增长稳定,年增长约160-180 hm2/a,单位长度岸线年增长面积约为15hm2·km-1·a-1左右;比较发现,自然湿地区互花米草沼泽的增长速度高于人工管理区的增长速度。在景观空间演变上,互花米草沼泽平均宽度从1625.586m增加到3193.317m,2000-2006年表现出向海洋单方向扩张的特征,2006-2011年表现出向海陆两个方向扩张的性质。(3)在自然条件下互花米草沼泽扩张受到气候、地貌过程、水文过程、植被类型及种间竞争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带状特征。在人工管理下,通过建设拦水堤坝等,阻止了潮汐作用下海水的扩散能力,生态过程发生改变,致使生态系统类型向淡水湿地方向演变,抑制了互花米草沼泽的扩张,表现出一定的镶嵌格局。 . , 将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划分为人工管理区和自然湿地区两种模式,根据2000年、2006年、2011年3个时相的ETM+影像,运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不同驱动力下互花米草沼泽景观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1)人工管理区,2000-2011年,互花米草沼泽面积由272hm2增加到781hm2;平均分维数呈下降的趋势,聚合度指数呈上升的趋势,表明互花米草沼泽在空间上趋于聚集,在形状上趋于规则;从互花米草沼泽增长速率看,2000-2011年,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在景观空间演变上,互花米草沼泽的平均宽度从598.679m增加到1719.002m,表现出向海陆两个方向扩张的特征。(2)自然湿地区,2000-2011年互花米草沼泽面积由2023hm2增加到3974hm2;平均分维数和聚合度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米草沼泽增长稳定,年增长约160-180 hm2/a,单位长度岸线年增长面积约为15hm2·km-1·a-1左右;比较发现,自然湿地区互花米草沼泽的增长速度高于人工管理区的增长速度。在景观空间演变上,互花米草沼泽平均宽度从1625.586m增加到3193.317m,2000-2006年表现出向海洋单方向扩张的特征,2006-2011年表现出向海陆两个方向扩张的性质。(3)在自然条件下互花米草沼泽扩张受到气候、地貌过程、水文过程、植被类型及种间竞争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带状特征。在人工管理下,通过建设拦水堤坝等,阻止了潮汐作用下海水的扩散能力,生态过程发生改变,致使生态系统类型向淡水湿地方向演变,抑制了互花米草沼泽的扩张,表现出一定的镶嵌格局。 |
[20] | . , . , |
[21] | . , 选取江苏沿海的3个典型岸段,在2000—2001年进行了野外地貌沉积及植被调查,并进行了地形高程测量;选用了1985—2001年间7个时相的TM卫星影像资料,追踪了江苏互花米草盐沼形成的过程。结果表明,在移栽后的5—6年内,互花米草植被扩散缓慢,主要为立地扎根,走茎蔓延。在TM影像可以计量的规模上,互花米草植被在裸滩上的扩散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3—1996年,随着面积逐渐增大,草仔数量明显增加,年扩展率逐渐扩大,到1996年,平均年扩展率已达30%。第二阶段为1996—1999年的3年间,互花米草人工盐沼的面积迅速扩大,年扩展率平均为43%。第三阶段为1999年以后,平均年扩展率迅速减小,为10%,预计还要减缓,最后,待原有潮滩生态位长满后,与滩涂自然淤长速率相应。 . , 选取江苏沿海的3个典型岸段,在2000—2001年进行了野外地貌沉积及植被调查,并进行了地形高程测量;选用了1985—2001年间7个时相的TM卫星影像资料,追踪了江苏互花米草盐沼形成的过程。结果表明,在移栽后的5—6年内,互花米草植被扩散缓慢,主要为立地扎根,走茎蔓延。在TM影像可以计量的规模上,互花米草植被在裸滩上的扩散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3—1996年,随着面积逐渐增大,草仔数量明显增加,年扩展率逐渐扩大,到1996年,平均年扩展率已达30%。第二阶段为1996—1999年的3年间,互花米草人工盐沼的面积迅速扩大,年扩展率平均为43%。第三阶段为1999年以后,平均年扩展率迅速减小,为10%,预计还要减缓,最后,待原有潮滩生态位长满后,与滩涂自然淤长速率相应。 |
[22] | . , <p>根据2001-2013年遥感影像和野外观测数据,对江苏中部海岸互花米草(<i>Spartina alterniflora</i> Loisel)在滩涂围垦期间的扩展过程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2001-2013年互花米草扩展对围垦的响应大体分为三个阶段:2001-2007年,海堤外米草面积较大,每年新增米草面积及米草年扩展率均和新增围垦面积变化同步,且相关性显著;2008-2010年,海堤外米草面积较小,但米草年扩展率仍然较高;2011-2013年,随着围垦的持续进行,米草扩展进入稳定期。因此,互花米草扩展对于滩涂围垦的不同速率和阶段具有不同的响应。若围垦时保留足够宽度的堤前米草,则围垦可以提高米草的年扩展率,其机理是互花米草种子产量和前缘淤积环境是影响米草扩展的主要因素,而围垦对这两方面都有影响。在后期滩涂围垦时,应保证堤外米草宽度在0.9~1 km之间,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p> . , <p>根据2001-2013年遥感影像和野外观测数据,对江苏中部海岸互花米草(<i>Spartina alterniflora</i> Loisel)在滩涂围垦期间的扩展过程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2001-2013年互花米草扩展对围垦的响应大体分为三个阶段:2001-2007年,海堤外米草面积较大,每年新增米草面积及米草年扩展率均和新增围垦面积变化同步,且相关性显著;2008-2010年,海堤外米草面积较小,但米草年扩展率仍然较高;2011-2013年,随着围垦的持续进行,米草扩展进入稳定期。因此,互花米草扩展对于滩涂围垦的不同速率和阶段具有不同的响应。若围垦时保留足够宽度的堤前米草,则围垦可以提高米草的年扩展率,其机理是互花米草种子产量和前缘淤积环境是影响米草扩展的主要因素,而围垦对这两方面都有影响。在后期滩涂围垦时,应保证堤外米草宽度在0.9~1 km之间,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p> |
[23] | |
[24] | . , Spartina alterniflora is ecologically important in its original habitat; however, it has caused controversy since it was introduction into China (now it has been spreading rapidly on the Jiangsu, Shanghai, Zhejiang and Fujian coasts).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contribution is,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existing data sets,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ecological effects of S. alterniflora , and to identify the relevant scientific problems that require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Investigations have shown that, by reducing the near-bed shear stress associated with tidal currents, S. alterniflora can enhance the settling flux of suspended sediment and deposition rate on the tidal flats over the region. Further, field survey and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S. alterniflora salt-marsh has a high primary production and provides a new type of habitat for the native benthic fauna. Some macro-, meio- and micro-fauna that used to live in the native salt-marshes have adapted to the S. alterniflora salt-marsh, forming a new ecosystem.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a number of background factors, such as latitude variations and the coastal type, the environmental-ecological changes induced by Spartine hav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s. To the north of Hangzhou Bay, with a high position of the pre-Holocene stratum base, a large width of the tidal flats, and a gentle bed slope, only a small part of the intertidal zone is occupied by the S. alterniflora salt-marsh. Here, the S. alterniflora salt-marshes mainly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coastal protection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In contrary, to the South of Hangzhou Bay, The pre-Holocene deposits are situated in relatively deeo waters, and the width of the tidal flats formed within coastal embayments is relatively narrow. As such, the expansion of S. alterniflora has squeezed the living space of other intertidal organisms, thus has a negative ecological effect. Therefore,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partina effects should be sufficiently considered in coastal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Furthermore,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future evolution of the S. alterniflora wetlands over the region, in addition to in situ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s, an ecosystem dynamic model should be establish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upling of the rerrestrial and marine environmental-ecological processes. |
[25] | . , 基于1976年的地形测绘数据和 1987,1992,1997,2002,2007年的遥感数据提取土地利用和景观的时空变化,进而分析近40 a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的景观变化和驱动力.研究表明:自1976年以来盐城滨海湿地中的自然湿地总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景观的主要变化特征表现为以獐 茅、碱蓬群落为代表的自然湿地的大面积减少,和以鱼塘、农业用地为代表的人工湿地的大面积增加.景观指标分析表明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总体上有破碎化程度加剧 的趋势.结果分析认为,这种变化既受到政策导向型的各类滩涂开发等人为干扰活动的影响,也受到滨海湿地自然演化和潮滩蚀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尽快改变盐城 滨海湿地现有的开发利用模式,使各种人类活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压力减到最小,以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 , 基于1976年的地形测绘数据和 1987,1992,1997,2002,2007年的遥感数据提取土地利用和景观的时空变化,进而分析近40 a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的景观变化和驱动力.研究表明:自1976年以来盐城滨海湿地中的自然湿地总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景观的主要变化特征表现为以獐 茅、碱蓬群落为代表的自然湿地的大面积减少,和以鱼塘、农业用地为代表的人工湿地的大面积增加.景观指标分析表明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总体上有破碎化程度加剧 的趋势.结果分析认为,这种变化既受到政策导向型的各类滩涂开发等人为干扰活动的影响,也受到滨海湿地自然演化和潮滩蚀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尽快改变盐城 滨海湿地现有的开发利用模式,使各种人类活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压力减到最小,以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
[26] | . , 基于1992—2007年的遥感影像和野外调查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转移矩阵方法,定量分析了江苏盐城滨海湿地外来种互花米草的时空动态及其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互花米草面积由1992年的3561 hm<SUP>2</SUP>上升至2007年的14491 hm<SUP>2</SUP>,增幅达306.94%,累计转入和转出面积分别为26291和15361 hm<SUP>2</SUP>;其中,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互花米草面积由1992年的597 hm<SUP>2</SUP>增长到2007年的2814 hm <SUP>2</SUP>,年增幅达24.74%.研究期间,该区互花米草空间分布格局由初始的河口地带零星斑块逐渐演变为连续带状,并扩展到射阳河口至梁跺河口之间的滩涂外围;研究区互花米草的斑块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2.92 km),平均斑块面积先增(1992—2002年)后降(2002—2007年),最大斑块指数及面积加权临近度指数逐年递增,斑块形状趋向规则化. . , 基于1992—2007年的遥感影像和野外调查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转移矩阵方法,定量分析了江苏盐城滨海湿地外来种互花米草的时空动态及其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互花米草面积由1992年的3561 hm<SUP>2</SUP>上升至2007年的14491 hm<SUP>2</SUP>,增幅达306.94%,累计转入和转出面积分别为26291和15361 hm<SUP>2</SUP>;其中,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互花米草面积由1992年的597 hm<SUP>2</SUP>增长到2007年的2814 hm <SUP>2</SUP>,年增幅达24.74%.研究期间,该区互花米草空间分布格局由初始的河口地带零星斑块逐渐演变为连续带状,并扩展到射阳河口至梁跺河口之间的滩涂外围;研究区互花米草的斑块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2.92 km),平均斑块面积先增(1992—2002年)后降(2002—2007年),最大斑块指数及面积加权临近度指数逐年递增,斑块形状趋向规则化. |
[27] | . , <p>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以行政区划为评价单元,从景观结构角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借助地统计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盐城海岸带地区2000-2010年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0年,盐城海岸带地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10年间,研究区生态风险平均值从0.35增长至0.39,高等级生态风险区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程度整体空间分异性不断增加,局部呈现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射阳县、大丰市大丰港以北的沿海区域以及东台弶港附近,其原因主要是随着沿海开发的推进,临港产业和临海城镇的发展,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加剧,沿海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p> . , <p>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以行政区划为评价单元,从景观结构角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借助地统计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盐城海岸带地区2000-2010年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0年,盐城海岸带地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10年间,研究区生态风险平均值从0.35增长至0.39,高等级生态风险区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程度整体空间分异性不断增加,局部呈现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射阳县、大丰市大丰港以北的沿海区域以及东台弶港附近,其原因主要是随着沿海开发的推进,临港产业和临海城镇的发展,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加剧,沿海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p> |
[28] | . , . , |
[29] | . , 在泥质、砂质物质共存的淤长型潮滩,其剖面的塑造受到潮流作用下堆积过程的控制.为探讨这种 潮滩剖面的演变过程,以江苏中部海岸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大小潮周期性作用下的潮滩剖面演变模型,模拟了潮滩均衡态剖面形态与初始坡度、潮差、沉积物供应量之 间的关系及潮滩的持续淤长剖面.模拟结果表明:(1)淤长型潮滩剖面达到均衡态时的形态是上凸的,且与初始形态无关;(2)在外源一定的条件下,潮滩的宽 度与潮差呈正相关;(3)外源物质供应越丰富,潮滩宽度越大;(4)潮滩的冲淤状态由沉积物的供应量决定;(5)对大潮高潮位附近的无沉积带进行充填可实 现对其长期持续淤长剖面的模拟;(6)有丰富沉积物来源的潮滩,在调整至均衡态后仍持续向海淤长,并在淤长过程中保持均衡态;(7)当在模型中输入有关江 苏海岸的参数时,模拟的潮滩宽度和坡度与江苏海岸的潮滩一致. . , 在泥质、砂质物质共存的淤长型潮滩,其剖面的塑造受到潮流作用下堆积过程的控制.为探讨这种 潮滩剖面的演变过程,以江苏中部海岸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大小潮周期性作用下的潮滩剖面演变模型,模拟了潮滩均衡态剖面形态与初始坡度、潮差、沉积物供应量之 间的关系及潮滩的持续淤长剖面.模拟结果表明:(1)淤长型潮滩剖面达到均衡态时的形态是上凸的,且与初始形态无关;(2)在外源一定的条件下,潮滩的宽 度与潮差呈正相关;(3)外源物质供应越丰富,潮滩宽度越大;(4)潮滩的冲淤状态由沉积物的供应量决定;(5)对大潮高潮位附近的无沉积带进行充填可实 现对其长期持续淤长剖面的模拟;(6)有丰富沉积物来源的潮滩,在调整至均衡态后仍持续向海淤长,并在淤长过程中保持均衡态;(7)当在模型中输入有关江 苏海岸的参数时,模拟的潮滩宽度和坡度与江苏海岸的潮滩一致. |
[30] | . , . , |
[31] | . , <p>以4 期(1980 年前、1990 年前后、2002 年和2010 年)Landsat 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研究了近30 多年来江苏<br />省滨海淤长型滩涂中,农业和渔业用地面积消长、土地的去向及来源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从1980 年前至2010<br />年,农业用地面积从436.56 km2增长至909.31 km2;渔业用地面积从31.67 km2增长至838.94 km2。其中,农业用<br />地与渔业用地面积在前20 a 增长相对较快;但近10 a 来,随着天然湿地提供的土地资源被逐渐消耗,农业/渔业<br />用地面积增长趋缓。在典型淤长型滩涂中,天然湿地被开垦为农业/渔业用地后,很少会再恢复为天然湿地;在<br />过渡型淤长滩涂中,近10 a 来,恢复为天然湿地的农业/渔业用地比例分别达到了18.10%和13.44%。经过近30<br />多年的围垦,天然湿地比例从74.59%下降为50.30%,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碱蓬(Suaeda sp.)沼泽等天<br />然湿地转化为农业/渔业用地趋势减弱。</p> . , <p>以4 期(1980 年前、1990 年前后、2002 年和2010 年)Landsat 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研究了近30 多年来江苏<br />省滨海淤长型滩涂中,农业和渔业用地面积消长、土地的去向及来源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从1980 年前至2010<br />年,农业用地面积从436.56 km2增长至909.31 km2;渔业用地面积从31.67 km2增长至838.94 km2。其中,农业用<br />地与渔业用地面积在前20 a 增长相对较快;但近10 a 来,随着天然湿地提供的土地资源被逐渐消耗,农业/渔业<br />用地面积增长趋缓。在典型淤长型滩涂中,天然湿地被开垦为农业/渔业用地后,很少会再恢复为天然湿地;在<br />过渡型淤长滩涂中,近10 a 来,恢复为天然湿地的农业/渔业用地比例分别达到了18.10%和13.44%。经过近30<br />多年的围垦,天然湿地比例从74.59%下降为50.30%,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碱蓬(Suaeda sp.)沼泽等天<br />然湿地转化为农业/渔业用地趋势减弱。</p> |
[3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