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基于文本挖掘的城市旅游社区形象感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cdn.bootcss.com/mathjax/2.7.2-beta.0/MathJax.js?config=TeX-AMS-MML_HTMLorMML"></script> <script type='text/x-mathjax-config'> MathJax.Hub.Config({ extensions: ["tex2jax.js"], jax: ["input/TeX", "output/HTML-CSS"], tex2jax: {inlineMath: [ ['$','$'], ["\\(","\\)"] ],displayMath: [ ['$$','$$'], ["\\[","\\]"] ],processEscapes: true}, "HTML-CSS": { availableFonts: ["TeX"] }, TeX: {equationNumbers: {autoNumber: ["none"], useLabelIds: true}}, "HTML-CSS": {linebreaks: {automatic: true}}, SVG: {linebreaks: {automatic: true}} }); </script> 李萍1,2,3,4,, 陈田1,2,, 王甫园1,2,3, 王新歌1,2,3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4.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Urban tourism community image percep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based on online comments: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LIPing1,2,3,4,, CHENTian1,2,, WANGFuyuan1,2,3, WANGXinge1,2,3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4. School of Geograph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通讯作者:陈田(1958- ),男,安徽安庆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和旅游地理。E-mail: chent@igsnrr.ac.cn
收稿日期:2017-01-11
修回日期:2017-03-9
网络出版日期:2017-06-30
版权声明:2017《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萍(1988- ),女,河南安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E-mail: lip.14b@igsnrr.ac.cn



展开

摘要
城市旅游社区是承载多元文化、彰显城市魅力的空间载体,是城市旅游特色目的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点评客观地记录了游客对旅游地的感受,为城市旅游社区形象感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运用文本挖掘法对旅游者发表在百度旅游、携程旅行网等有关北京市典型城市旅游社区的点评进行质性研究。通过分析国内旅游者对南锣鼓巷地区、798艺术区、三里屯、什刹海、大栅栏地区等5个旅游社区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感知,得出以下结论:① 城市旅游社区认知形象要素可归纳为建筑类、饮食类、文化类、相关地名、(适游)群体、业态等6个群组;② 各旅游社区情感意象各有特点,体现出一种对认知形象的延伸,但总体而言,文化和氛围类的情感意象较为突出;③ 旅游者对旅游社区的情感态度以喜欢和肯定为主,但在文化理解和感受等方面,各旅游社区存在差异;④ 旅游社区的类型可归纳为历史文化型、现代文化型、综合型。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旅游社区;内容分析;网络点评;北京
Abstract
The urban tourism community embraces the multiculturalism and charms of cities. It serve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destination systems based on city tourism characteristics. A network can record tourists' personal observations, which provide novel perspectives for studying the urban tourism community's images. This paper uses a text-mining method to express comments on the typical urban tourism community concerning Beijing, as published on the Baidu Travel and Ctrip network platforms.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tourism community's cognitive images, emotional images, and overall image perception of the Nanluoguxiang area, 798 Art District, Sanlitun Village, Shichahai, and Dashilan, four reasons are proposed for differing image perception among five tourism sub-communities focused o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history and culture, business types, and resident group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Urban community tourism cognitive image elements can be assigned to six groups: construction, diet, culture, place names, tourists' groups, and store types. (2) The tourism community's affective images posses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reflecting an extension of cognitive images but, overall, culture and atmosphere of affective images are more prominent. (3) The tourist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community demonstrate affection and admiration, but the understandings and emotions toward the culture of five communities are different. (4) Tourism community types can be grouped as history culture, modern culture, and integrated culture. In line with these conclus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irst, class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community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perception of community material image elements improved. Second, the tourism community experience elements should be enriched, and emotional identity enhanced. Third, the material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should be optimized, and comprehensive attraction enhanced. Finally, a network platform should be constructed for the tourism community, and enthusiasm of tourists toward posting online reviews should be raised. This study can help identify the core valu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determine suitable image management and strategy,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ommunities.

Keywords:city;tourism community;content analysis;network comments;Beijing

-->0
PDF (9133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李萍, 陈田, 王甫园, 王新歌. 基于文本挖掘的城市旅游社区形象感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 2017, 36(6): 1106-112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6009
LI Ping, CHEN Tian, WANG Fuyuan, WANG Xinge. Urban tourism community image percep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based on online comments: A case study of Beijing[J]. 地理研究, 2017, 36(6): 1106-112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6009

1 引言

旅游地的竞争日趋激烈,形象作为吸引旅游者、创造地方识别(place identity)的核心因素,是目的地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1]。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走进当地社区,体验代表性的地方文化,旅游社区成为目的地体系的重要构成。旅游社区是指以本地居民(或常住民)长期积淀的社区文化或形成的创意文化、创新文化为吸引力,主要功能是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休闲的开放式场所,具有面状的空间形态所组成的旅游区域。评估目的地形象感知特征和差异,可以挖掘旅游社区资源的核心价值,提炼出能充分展示地方自然特性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形象理念,确定合适的旅游地形象管理和战略,保护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促进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形象的提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John Hunt的研究[2]。随后,该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6],成为近些年来国内外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旅游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指个体对旅游地的总体感知或全部印象的总和[7]。形象概念具有多维性,Grosspietsch提出旅游地“感知形象”和“投射形象”的说法[8]。这种划分为众多研究者接受。感知形象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总体印象、认识和评价,是对目的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旅游业发展等各方面的认识和观念的综合。投射形象是旅游地对本身要素资源进行整合提炼、有选择性地对旅游者传播的意念要素,是旅游地进行对外宣传的代表性形象[9]。感知形象更受研究者关注。形象感知具有过程性、多维性特征,有关研究者根据出游经历的时间顺序或形象构成内容进一步细分了“感知形象”,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的三分类方法[10],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认知形象是对旅游地感知属性的观点和看法,情感形象是对旅游地的感情和态度[11],总体形象体现了二者的综合。
形象测评是形象研究的主要课题,实践意义明显,其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量化测评、质性测评、综合测评三大类[12]。其中量化测评主要包括因素分析法、多维尺度分析法、对应分析法等,质性测评包括内容分析法、图片启发法、扎根理论方法等。量化测评法的基本思路是预先选取一系列评价属性,运用标准工具获取定量评价标准并通过数理统计得到某目的地形象的量化数据,适用于因果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但是,要求个体完成研究者预先设计好的各项因子评价,必然使得被访者失去自由抒发自己对目的地印象的机会,因而无法有效捕捉目的地形象的特质。就对目的地形象特质和整体形象的探索而言,质性测评法更为有效。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为旅游者提供了自由表达对旅游地的看法和印象的便利性渠道。这些点评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形象认知,也是****们利用网络信息研究旅游地形象的一种途径[13-16]。Dilley利用内容分析方法对不同国家的旅游宣传册的图像进行研究[17],认为可以分为四大类:景观、文化、娱乐活动、服务,各个国家展现的重点不同。Stepchenkova等为研究俄罗斯旅游目的地形象,用文本分析法将美俄两国旅游网站信息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高频词汇分析得出美国旅游网站对俄罗斯的国家旅游形象定义较为片面[18]。Choi等搜集了澳门官方旅游网站、旅游代理商网站和旅行社网站等进行内容分析,对比研究了澳门的旅游地形象[19]。Robert Govers等采用人工精神网络软件对七个旅游地形象进行内容分析[20]。Stella Kladou等利用在线网站TripAdvisor对旅游地形象进行了评估[16]。William利用网络信息与传统的平面媒体对比研究了首尔旅游地形象[21]
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旅游策划中的形象设计和传播开始被关注[22],但严格意义上的旅游形象的理论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才受到重视[23,24]。21世纪以来,基于网络文本的形象质性测评研究成为热点课题,发展很快[25],主要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进行分析:景区景点[26-31]、旅游线路或旅游街区[32,33]、古镇及旅游城市[34-43]
以往利用网络和内容分析方法的研究多集中在热门景区景点或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进行研究,较少针对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旅游形象进行分析,并且较少对城市的旅游社区进行研究。城市旅游社区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五方面的研究内容,即概念的界定、城市旅游社区的分类、旅游开发对社区的影响、城市旅游社区的发展模式以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44-46]。有关城市旅游社区的形象感知方面的研究极为少见。本文的研究案例区是北京市城区内5个知名旅游社区(南锣鼓巷地区、798艺术区、三里屯、什刹海、大栅栏地区)。通过整理不同平台的网络点评,分析5个旅游社区的特征与分异,并依据分析结果划分类型,以期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城市旅游社区资源,有效的推进可持续开发,并对其他城市旅游社区的开发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多元、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产生了丰富的旅游社区资源。北京城六区的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及9片艺术区(一号地国际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酒厂艺术区、环铁艺术区、雍和艺术区、方家胡同46号院、首钢工业文化旅游区、二十二院街艺术区、音乐创意产业园)等有潜力转变为城市旅游社区的旅游资源。此外,还有反映北京本土民风民俗的魅力型社区,均有开展社区旅游的潜力。为搜集材料的需要,本文仅选取典型案例地进行分析。具体做法是综合比较了百度旅游、携程旅行网、去哪儿网、驴妈妈、同程旅游等国内5家主要线上旅行商,分别搜索“目的地”中“北京”条目,在“景点”条目下有北京市各景区景点的排名。在前100名中筛选出开放式的旅游社区,并且评论数需大于200条点评(为数据分析的真实可靠,点评数量过少的旅游社区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最终确定了5个旅游社区:南锣鼓巷地区、798艺术区、三里屯、什刹海、大栅栏地区。
南锣鼓巷地区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了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资源非常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这片地区中包含了僧格林沁王府、齐白石故居、茅盾故居等名人故居,同时还有中央戏剧学院等艺术机构,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亚洲25处不得不去的好玩的地方。798艺术区前身是国营798电子厂等老厂区所在地,后被艺术家们开发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区,从2004年起每年举办艺术节,扩大了影响力,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往参观。三里屯地区建有北使馆区,由于外国人在这里集聚,催生了酒吧街及“夜晚经济”,之后的发展中又加入了时尚、创意等元素,成为吸引游客的集高档购物消费和吃喝玩乐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旅游社区。什刹海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拥有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纪念馆等名人故居,是北京城区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旅游社区。大栅栏地区地处老北京中心地段,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曾是京城繁华的商业区,拥有多个北京老字号商铺,如“瑞蚨祥”“全聚德”“同仁堂”“内联升”“张一元”“六必居”“狗不理”“东来顺”等。此外,还保留了很多老北京胡同,游览其中可感受居民的日常生活。综上,5个案例社区旅游发育程度较高、类型各异,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2 数据来源

综合比较百度旅游、携程旅行网、去哪儿网、驴妈妈、同程旅游等国内5家主要线上旅行商的网络点评数据,点评量最多的网站是百度旅游和携程旅行网,其他网站点评非常少(表1),因此这两家网站的点评具有代表性。因对旅游社区的点评在网络平台的“攻略”一栏里,点评的内容来源于普通游客,故主要以百度旅游的“目的地攻略”及携程旅行网的“旅游攻略”板块为搜索平台,分别以“南锣鼓巷”“798艺术区”“三里屯”“什刹海”“大栅栏地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筛选、记录。点评内容筛选参照以下原则:① 点评内容与研究区的相关性。在点评内容的筛选过程中,剔除了与对应区域的无关点评,或旅游者对研究区域的想象内容等,保证记录内容的客观准确。② 点评内容的有效性。在搜集记录相关区域的点评内容时,将重复性高或对其他发布内容复制粘贴的点评内容予以剔除,确保记录点评内容有效。③ 点评内容的时效性。为保证点评内容是对研究区近些年的客观记录,样本记录时间是从2013年9月-2015年12月。筛选过后,记录了每个区域两万余字的网络点评,5个地区共计10万余字的点评内容(表2)。
Tab. 1
表1
表1不同网络平台点评数量对比(条)
Tab. 1The number of different online platforms' comments
研究区域百度旅游携程旅行网去哪儿网驴妈妈同程旅游
南锣鼓巷地区34971469805992
798艺术区2741567214630
三里屯1121206129460
什刹海105591323078022
大栅栏地区81049478110
共计92243649145699924

注:搜索日期为2016年8月15日。
新窗口打开
为提高对网络点评分析的准确性,将同一区域内语意相近或相似的词语进行替换,如在798艺术区的点评记录文本里,将“文艺小青年”“文青”等词语统一更换为“文艺青年”;“不收门票”“门票不要钱”“没有门票”等词组更换为“免费”。
Tab. 2
表2
表2各研究区域网络点评收集情况
Tab. 2Online comments' collection of the research areas
研究区域点评篇数(篇)字数(字)
南锣鼓巷地区14420118
798艺术区18220046
三里屯24920610
什刹海17820484
大栅栏地区19420378
共计947101636


新窗口打开

2.3 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可以揭示旅游者对旅游地整体的、心理的印象,这是定量方法不容易获得的[19]。文本挖掘是从大规模文本库中提炼出隐含的、潜在的信息的过程[47]。以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作为文本挖掘的工具,提取研究区域的高频特征词并且进行语义网络分析。具体方法如下:① 将记录的10万余字的点评内容整理到*.txt文档中;② 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对*.txt文档进行分词,过滤掉无关信息,提取出现频率较多的特征词;③ 对提取过的词频文件构建词云图和语义网络图,得到可视化图形。
Tab. 3
表3
表3Wilcoxon 符号秩检验结果
Tab. 3Wilcoxon signed-rank results
N秩均值秩和
现代汉语语料库—网络文本负秩93a52.984927.00
正秩16b66.751068.00
0c
总数109

注:a表示现代汉语语料库<网络文本;b表示现代汉语语料库>网络文本;c表示现代汉语语料库=网络文本。
新窗口打开
为检验网络文本中提取出的5个旅游社区高频词汇的频数和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对应的高频词汇的词频之间的显著性差异,选择SPSS的非参数检验分析中Wilcoxon符号秩检验,原理为如果两个配对样本实际上无区别,则样本数据相减所得差值应大致有一半为正,一半为负,数量基本平衡,并且考虑到差数的顺序,差的绝对值代表了距离中心的远近。原假设为H0:差值的总体中位数Md=0,经过SPSS软件分析之后结果表3所示:
结果显示,Z值-5.833(基于正秩),渐进显著性(双侧)值为0.000,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H0,证明网络文本的高频词汇的频数和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对应的高频词汇的词频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因涉及5个研究区进行对比分析,受采集样本内容、数量等方面的影响,对不同研究区域记录的词频进行了标准化换算[48]
Na=Na×100/Nmax(1)
式中:Na表示数据中某一词语a出现的频数;Nmax表示数据中词频的最大值;N'a表示词语a的词频得分。取各研究区域前30个高频词按照分数高低进行排序,作为待分析的特征词样本。

3 结果分析

3.1 认知形象分析

3.1.1 高频认知要素 通过对网络点评的记录和整理,分别选取了各研究区域位于前30位的高频名词。这些高频名词包含了区域内店名、地名、群体、商品等词汇,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各区域的特征和特色。具体如下表4~表8所示。
Tab. 4
表4
表4南锣鼓巷地区高频名词表
Tab. 4High-frequency nouns word-list of Nanluoguxiang
特征词频数(次)分数特征词频数(次)分数特征词频数(次)分数
北京168100.00酒吧2313.69双皮奶137.74
胡同15592.26四合院2213.10文化127.14
小吃7142.26酸奶2213.10纪念品127.14
老北京6337.50建筑1911.31名人116.55
小店5230.95咖啡1710.12历史116.55
文宇奶酪4929.17商业169.52文艺青年116.55
巷子4426.19青年158.93后海105.95
味道4325.60美食158.93创意105.95
明信片3219.05京味148.33年轻人84.76
故居2313.69小资137.74中央戏剧学院74.17


新窗口打开
Tab. 5
表5
表5798艺术区高频名词表
Tab. 5High-frequency nouns word-list of 798 Art District
特征词频数(次)分数特征词频数(次)分数特征词频数(次)分数
艺术347100.00画廊308.65小资164.61
北京5114.70涂鸦308.65餐厅154.32
文艺青年4011.53厂房267.49文化123.46
雕塑4011.53画展257.20朝阳区113.17
工厂4011.53艺术品226.34大山子113.17
展览3710.66火车205.76年轻人102.88
创意3610.37艺术展195.48工艺品82.31
咖啡329.22设计185.19曹勇82.31
小店318.93酒吧174.90熊猫慢递72.02
艺术家318.93氛围164.61灵感72.02


新窗口打开
Tab. 6
表6
表6三里屯高频名词表
Tab. 6High-frequency nouns word-list of Sanlitun Village
特征词频数(次)分数特征词频数(次)分数特征词频数(次)分数
酒吧225100.00美食2410.67商业125.33
北京11350.22年轻人2410.67VILLAGE125.33
酒吧街7031.11SOHO198.44工体114.89
太古里4821.33优衣库198.44朝阳114.89
使馆4821.33明星198.44名流104.44
外国人4620.44美女177.56大款104.44
建筑4218.67北区177.56帅哥94.00
夜生活3917.33旗舰店167.11商场94.00
品牌3917.33南区167.11艺术94.00
苹果(品牌)3013.33餐厅125.33后海73.11


新窗口打开
Tab. 7
表7
表7什刹海高频名词表
Tab. 7High-frequency nouns word-list of Shichahai
特征词频数(次)分数特征词频数(次)分数特征词频数(次)分数
酒吧156100.00小吃2415.38银锭桥159.62
北京7850.00酒吧街2214.10风景148.97
胡同7548.08三轮车2113.46公园138.33
后海7246.15烟袋斜街2012.82南锣鼓巷127.69
6843.59荷花2012.82宋庆龄127.69
老北京5233.33湖面1811.54年轻人117.05
4327.56历史1811.54歌声117.05
文化4126.28恭王府1811.54美食106.41
3925.00四合院1811.54名人95.77
故居2717.31北海1610.26歌手95.77


新窗口打开
Tab. 8
表8
表8大栅栏地区高频名词表
Tab. 8High-frequency nouns word-list of Dashilan
特征词频数(次)分数特征词频数(次)分数特征词频数(次)分数
北京127100.00胡同3729.13王府井1712.60
前门11388.98同仁堂3426.77炸酱面1612.60
老字号10582.68内联升3426.77民国1511.81
商业10078.74天安门3124.41狗不理1511.81
小吃6047.24老店3023.62茶叶1511.02
大街5845.67栅栏2721.26美食1310.24
老北京5845.67历史2519.69烤鸭1310.24
瑞蚨祥4434.65张一元2519.69商店1310.24
建筑3930.71六必居2014.17卤煮129.45
全聚德3930.71大观楼1813.39东来顺129.45


新窗口打开
由以上各区域的高频名词表可以看出,南锣鼓巷地区、798艺术区、三里屯、什刹海、大栅栏地区有共同的一些特征词,如“北京”;也有部分共有的特征,如南锣鼓巷地区、798艺术区、三里屯、大栅栏地区共有的“酒吧”“年轻人”等词,具体如表9所示。这些共有的高频名词表示这5个区域在一些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如在建筑方面,南锣鼓巷地区和什刹海有很多相同的元素:“胡同”“四合院”“故居”等,说明老北京的特有建筑文化在这两个区域表现的较为明显,而三里屯和什刹海都拥有“酒吧街”,说明酒吧文化在这两个区域发展的较为繁荣;饮食类南锣鼓巷地区和798艺术区在“咖啡”方面较为突出,或与两个区域创意文化、年轻群体有关;在文化方面,南锣鼓巷地区、什刹海、大栅栏地区都具有“老北京”的特色,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在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也拥有和798艺术区一样的时尚“创意”文化,而798艺术区和三里屯更加具有“文艺”气息;相关地名方面,798艺术区和三里屯都地处“朝阳”区,而三里屯和什刹海在高频词中都提到了“后海”,后海本身属于什刹海的一部分,与三里屯相关更多的是由于两个区域都拥有酒吧街,在点评中倾向于将两个区域的酒吧进行对比;群体特征方面,南锣鼓巷地区和798艺术区都提到了“小资”“文艺青年”,南锣鼓巷地区、798艺术区、三里屯和什刹海都同时提到了“年轻人”这一高频词,南锣鼓巷地区和什刹海因为都有名人故居,所以高频词里也包含了“名人”;南锣鼓巷地区、798艺术区、三里屯、什刹海的高频词表中都有“酒吧”,说明了在城市旅游社区中,酒吧文化是城市社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Tab. 9
表9
表9共有高频名词表
Tab. 9List of common high-frequency nouns
分类特征词南锣鼓巷地区798艺术区三里屯什刹海大栅栏地区
建筑类胡同
四合院
故居
酒吧街
饮食类咖啡
文化类老北京
创意
艺术
相关地名朝阳
后海
群体小资
文艺青年
年轻人
名人
业态酒吧

注:★表示有此项。
新窗口打开
对5个研究区域的共有高频名词表分析发现(表10),各个区域在不同分类的高频词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南锣鼓巷地区不仅拥有和什刹海相同的高频词“胡同”“四合院”“故居”等代表老北京文化的元素,也拥有和798艺术区相同的“咖啡”“创意”“小资”等代表时尚文化的元素;而798艺术区、三里屯是北京市具有文艺气息的城市旅游社区。由此可见,不同的城市旅游社区之间在建筑、文化、饮食、旅游者群体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交叉,存在文化的交融现象。
Tab. 10
表10
表10 多研究区域共有高频名词表
Tab. 10 Common high-frequency nouns in research areas
研究区域共有高频名词
南锣鼓巷地区、798艺术区咖啡、创意、小资、文艺青年、年轻人、酒吧
南锣鼓巷地区、什刹海胡同、四合院、故居、老北京、名人、年轻人、酒吧
798艺术区、三里屯艺术、朝阳、年轻人、酒吧
三里屯、什刹海酒吧街、后海、年轻人、酒吧
南锣鼓巷地区、什刹海、大栅栏地区胡同、老北京
南锣鼓巷地区、798艺术区、三里屯、什刹海年轻人、酒吧


新窗口打开
图1表示5个区域共有高频名词的数量关系,其中南锣鼓巷地区和什刹海共有7个名词,结合上表说明两个区域在老北京文化、旅游者群体方面有共同的特点;南锣鼓巷地区和798艺术区共有6个名词,结合上表说明两个区域在创意文化和旅游者群体方面有共同的特征;大栅栏地区与798艺术区、三里屯没有共同名词,说明大栅栏地区与这两个区域特色差别较大。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共有名词数量示意图
-->Fig. 1Schematic diagram of common frequency nouns
-->

5个研究区域不仅有共同的高频词,也有各自的特色(表11)。建筑方面,798艺术区拥有“雕塑”“工厂”“火车”等元素,三里屯拥有“太古里”“SOHO”“VILLAGE”等元素,什刹海拥有“恭王府”“银锭桥”等元素,大栅栏地区拥有“栅栏”“大观楼”等元素;饮食方面,南锣鼓巷地区的“文宇奶酪”“酸奶”“双皮奶”是该区域的特色,大栅栏地区的“炸酱面”“卤煮”以及若干老字号餐饮“狗不理”“全聚德”“东来顺”等与其他区域不同;文化方面,三里屯的夜生活文化、品牌文化和其他区域有所不同,大栅栏地区的民国文化以及老字号文化如“瑞蚨祥”“同仁堂”“内联升”等具有独特性;人物方面,798艺术区有代表性的是“艺术家”和“曹勇”,三里屯被提及最多的是“明星”“名流”,什刹海和“宋庆龄”有关;相关地名方面,南锣鼓巷地区周围被提到最多的是“中央戏剧学院”,798艺术区与“大山子”紧密联系在一起,三里屯临近“工体”并且紧邻“使馆”区,什刹海与“北海”“南锣鼓巷”相连,大栅栏地区靠近“前门”“天安门”“王府井”;群体特征方面,南锣鼓巷地区适合“青年”,三里屯常见“外国人”“美女”“大款”,什刹海的“歌手”更多的和酒吧文化联系在一起。
Tab. 11
表11
表11 各研究区高频词分类对照表
Tab. 11 Classification of high-frequency words in research areas
分类南锣鼓巷地区798艺术区三里屯什刹海大栅栏地区
特色建筑胡同、巷子、故居、四合院雕塑、工厂、火车酒吧街、太古里、SOHO、VILLAGE胡同、故居、酒吧街、恭王府、四合院、银锭桥胡同、栅栏、
大观楼
特色饮食文宇奶酪、酸奶、咖啡、双皮奶咖啡--炸酱面、狗不理、全聚德、六必居、烤鸭、卤煮、东来顺
特色文化老北京、京味、创意艺术、创意夜生活、品牌、
艺术
老北京老字号、老北京、瑞蚨祥、同仁堂、内联升、张一元、民国
特殊人物名人艺术家、曹勇明星、名流宋庆龄、名人-
相关地名中央戏剧学院朝阳区、大山子使馆、工体、
朝阳、后海
后海、北海、南锣鼓巷前门、天安门、王府井
群体特征青年、小资、文艺青年、年轻人文艺青年、小资、年轻人外国人、年轻人、美女、大款年轻人、歌手-


新窗口打开
3.1.2 高频要素词云图 将5个研究区域的高频词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进行处理,得到了各研究区域的词云图(图2~图6)。南锣鼓巷地区最明显的高频词是“北京”“胡同”,798艺术区最明显的高频词是“艺术”,三里屯和什刹海最明显的高频词都是“酒吧”,大栅栏地区最明显的高频词是“北京”“前门”“商业”“老字号”。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南锣鼓巷地区词云图
-->Fig. 2Word cloud of Nanluoguxiang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三里屯词云图
-->Fig. 3Word cloud of Sanlitun Village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什刹海词云图
-->Fig. 4Word cloud of Shichahai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大栅栏地区词云图
-->Fig. 5Word cloud of Dashilan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798艺术区词云图
-->Fig. 6Word cloud of 798 Art District
-->

词云图反映了不同区域给旅游者留下的印象,这些元素组成了各区域的旅游形象。南锣鼓巷地区除“北京”“胡同”外,被关注较多的还有“小吃”“小店”“巷子”“文宇奶酪”“文艺”“明信片”“特色”“老北京”等;798艺术区除“艺术”之外,还有“文艺”“文艺青年”“免费”“北京”等词汇;三里屯除“酒吧”外,还有“使馆”“时尚”“潮”等字词;什刹海除“酒吧”外,还有“北京”“后海”“水”“美”“胡同”等字词;大栅栏地区除“北京”“前门”“商业”“老字号”外,还有“全聚德”“小吃”“老北京”等词语。
3.1.3 高频要素网络 对各区域的点评内容进行语义分析可知(图7~图11),南锣鼓巷地区语义关联度较高的词语有“胡同”“特色”“小店”“文艺”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锣鼓巷地区的特色,即老北京的胡同街巷文化与文艺特色小店相结合,形成了南锣鼓巷地区传统与现代文化互相辉映的特点。798艺术区语义关联度较高的词语有“艺术”“文艺”“拍照”“雕塑”等,其中“艺术”一词在语义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反映了798艺术区的特色,旅游者参观798艺术区更多的是通过展览、雕塑、涂鸦等艺术表现形式感受其艺术氛围,也是拍照的好去处。三里屯语义关联度较高的词语有“酒吧”“时尚”“外国人”“娱乐”“购物”等,反映了三里屯酒吧文化和时尚购物文化的特点,更适合年轻人体验,也是三里屯旅游社区的特征所在。什刹海语义关联度较高的词语有“酒吧”“胡同”“故居”“滑冰”等,反映出什刹海老北京休闲文化和酒吧文化的特点,什刹海作为老北京文化的主要代表区域之一,其休闲功能与现代酒吧的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既不同于南锣鼓巷地区具有的老北京文化和创意文化的特点,又不同于三里屯酒吧文化和时尚购物文化的特点,什刹海的休闲文化包含着老北京生活的韵味,也融合了现代酒吧的新潮。大栅栏地区语义关联度较高的词语有“前门”“老字号”“商业”“历史”等,反映了大栅栏地区传统的老北京商业街的特色,大栅栏地区保留了很多老北京的老字号商店,传统的老北京商业中心也是大栅栏地区的特色所在。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7南锣鼓巷地区语义网络分析图
-->Fig. 7The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diagram of Nanluoguxiang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8798艺术区语义网络分析图
-->Fig. 8The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diagram of 798 Art District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9三里屯语义网络分析图
-->Fig. 9The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diagram of Sanlitun Village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0什刹海语义网络分析图
-->Fig. 10The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diagram of Shichahai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1大栅栏地区语义网络分析图
-->Fig. 11The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diagram of Dashilan
-->

3.2 情感形象分析

3.2.1 高频情感意象 情感意象反映了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情感感知。通过对高频形容词的分析可知,5个区域各有特点(表12):南锣鼓巷地区主要是“文艺”和“古老”,因为有创意文化和胡同文化的组合,在历史积淀的京味文化中有创新的生命力;798艺术区主要为“文艺”和“免费”,艺术社区的特色外加免费参观,是798艺术区给游客留下的主要感受;三里屯主要以“时尚”和“潮”为主,时尚和新潮的店铺、商品、建筑等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什刹海是“美”和“著名”,什刹海的景色很美,有北京城区内不可多得的水域,结合胡同文化的老北京特色,具有休闲放松的功能;大栅栏地区是“百年”和“古老”,百年老店和厚重的商业历史文化是大栅栏地区的特色,也是主要吸引力所在。每个区域的特征非常鲜明,核心旅游吸引物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区域的特征。
Tab. 12
表12
表12各研究区域高频形容词表
Tab. 12High-frequency adjectives in research areas
南锣鼓巷地区798艺术区三里屯什刹海大栅栏地区
高频词频数(次)高频词频数(次)高频词频数(次)高频词频数(次)高频词频数(次)
文艺43文艺92时尚8165百年46
古老24免费4163著名15古老34
古色古香19艺术气息22繁华39现代12繁华23
特别19很大20年轻35免费12著名21
好吃12个性14热闹28休闲12便宜25
清新9原创13现代17热闹11值得14
热闹8清新10特别15特别10仿古11
商业化710灯红酒绿15传统8传统10
好玩7废弃9休闲11安静6特别10
著名7前卫4奢侈8美丽6有名8


新窗口打开
3.2.2 高频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词语直接表达了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情感认同。从表13可看出,5个研究区的情感高频词中共有的词语有“不错”“喜欢”“值得”,表明旅游者对5个研究区总体上是满意的。有些高频词也能反映出该区域的特色,如“不懂”反映了798艺术区的艺术表现对某些旅游者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障碍,“放松”反映了三里屯酒吧文化和时尚购物文化为旅游者提供的宽松氛围,“惬意”反映了什刹海给旅游者带来的的休闲感受,“怀旧”反映了大栅栏地区老北京文化带给旅游者的印象。负面的情感词汇除“商业化”(南锣鼓巷7次,798艺术区5次,三里屯0次,什刹海1次,大栅栏4次)之外几乎没有提到,说明了游客对5个研究区的总体情感态度是肯定和满意的。
Tab. 13
表13
表13 各研究区域情感高频词表
Tab. 13 The emotional high-frequency words in research areas
南锣鼓巷地区798艺术区三里屯什刹海大栅栏地区
高频词频数(次)高频词频数(次)高频词频数(次)高频词频数(次)高频词频数(次)
不错38不错26不错32不错27不错32
推荐20喜欢24喜欢31喜欢17喜欢16
喜欢15值得22很好11惬意11值得16
值得15欣赏15值得6值得11推荐7
还可以9感兴趣10享受6很好9很好7
很好8不懂6放松5享受7怀旧5


新窗口打开

3.3 总体形象归纳与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知,5个研究区的形象、特点都具有各自的特色,但又分别代表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不同展现方式,通过对高频词、词云图、语义网络分析、情感高频词、高频形容词等的分析可知,5个研究区域综合成为三个旅游社区类型:历史文化型、现代文化型、综合型。其中,历史文化型的代表是大栅栏地区,主要是老北京老字号的商业文化以及传统民居文化;现代文化型包括798艺术区和三里屯,主要是文艺和时尚文化的展现;综合型如南锣鼓巷地区和什刹海,既包含了历史文化也有现代文化元素的加入,使社区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上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具体类型和特点如表14所示。
Tab. 14
表14
表14 城市旅游社区类型
Tab. 14 Types of urban tourism community
类型具体类别区域感知形象特点
历史文化型传统商业型大栅栏地区老北京老字号商业文化和传统民居文化的展现
现代文化型现代艺术型798艺术区现代艺术文化的展示
时尚购物型三里屯时尚购物与酒吧文化的结合
综合型休闲历史型什刹海老北京休闲文化与酒吧文化的交互
创意历史型南锣鼓巷地区创意文化和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融合


新窗口打开

3.4 形象感知差异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北京市5个旅游社区的网络点评分析可知,各旅游社区的形象感知存在一定的差异,形成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建筑特色、历史文化、业态类型、居住群体等四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建筑特色。5个旅游社区在建筑物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南锣鼓巷和什刹海均属于老北京胡同居民区,四合院的建筑特色较为明显;大栅栏地区的建筑除了胡同民居之外还有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798艺术区则是在废弃的国有工厂上建立的,留有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三里屯地区拥有时尚建筑物和有异国风情的使馆建筑。建筑风格的不同给旅游者带来不同的感知体验。
(2)历史文化。5个旅游社区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积淀存在差异。南锣鼓巷和什刹海均属于名人故居的集聚区,什刹海地区由于水系的发达还曾经商贾云集,两个地区都有着悠久的老北京文化积淀;大栅栏地区是老北京商业的热门地区,老字号的文化特色独具一格;798艺术区和三里屯地区由于建筑时间较短,历史文化并不突出,和老北京文化特色的旅游社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业态类型。旅游社区之间的业态类型有所不同,南锣鼓巷主要经营富有创意的服饰、工艺品等,还有种类多样的特色小吃,给旅游者新奇好玩的直观感受;798艺术区主要经营艺术画展、画廊等业态,给游客高深莫测的艺术感受;三里屯主要是国际和国内的大品牌和鳞次栉比的酒吧,给游客时尚购物和休闲娱乐的感受;什刹海的酒吧也较多,结合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胡同街巷,给游客不一样的休闲氛围;大栅栏的老字号店铺则给游客直观的老北京商业区感受。
(4)居住群体。旅游社区的居住群体也对社区形象的塑造有一定影响。南锣鼓巷、什刹海、大栅栏地区的老北京原住民较多,所以老北京生活的直观感知更为丰富一些;798艺术区居住的多为艺术家,街头涂鸦、门口艺术品的展示增强了艺术的氛围感;三里屯地区因为有很多使馆的驻入,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这一地区形成了特色。居住群体在日常的生活方式中,无形地对社区的氛围产生了影响,也组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旅游社区认知形象要素可以归纳为建筑类、饮食类、文化类、相关地名、(适游)群体、业态等6个群组。这一结论与之前有关****以问卷调查得出城市历史地段包括建筑类、文化类、业态等因素类似[49],但本研究进一步补充了饮食类、相关地名、(适游)群体等因素。问卷调查多是在回顾文献和访谈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研问题,在信息的采集方面没有文本挖掘方法更为全面。
(2)旅游社区的文化和氛围类的情感意象比较突出。结论验证了“文脉属性”在旅游地形象感知方面的重要性[50],同时拓展了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氛围的感知。如南锣鼓巷地区和798艺术区“文艺”一次均是最高频率提到的形容词,说明了这两个研究区都有艺术的氛围,能让游客体验到文艺的气息;除798艺术区之外,其他4个研究区的高频形容词中均提到了“热闹”一词,说明了这些区域人流量较大,游客较多;5个研究区都提到了“特别”一词,说明了5个研究区有特色,而“古老”“文艺”“时尚”“休闲”“百年”等词则分别说明了各研究区的特别之处。
(3)旅游社区的情感态度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游客表达了对旅游社区的喜欢和肯定,但是有的情感词也显示出了旅游社区的特色,如“不懂”说明了部分游客对798艺术区内的艺术表现形式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但并不妨碍游客对这个地方的认同和欣赏。什刹海的“惬意”表现了这一区域的水域景观和周围环境给人的愉悦感,这也是其他旅游社区不可替代之处。
(4)旅游社区类型可以初步归纳为历史文化型,如大栅栏地区;现代文化型,如798艺术区和三里屯;综合型,如什刹海和南锣鼓巷地区。每种类型里又有区别,如现代文化型的798艺术区属于现代艺术型,而三里屯属于时尚购物型;综合型旅游社区的什刹海属于休闲历史型,而南锣鼓巷地区结合了创意文化和老北京历史文化,属于创意历史型社区。

4.2 讨论

基于研究结论,提供塑造城市旅游社区的形象的4点建议:
(1)加强各旅游社区建筑的分类保护与管理,改善社区物质形象要素感知。历史型的旅游社区更多的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有统一的历史风格,特别是民居类历史建筑,避免被现代风格的建筑同化;现代型的旅游社区突出强调建筑的现代、时尚风格,设计应引入更多新潮的元素,增强建筑的时代感。
(2)丰富旅游社区体验要素,增强情感认同。在特色饮食方面可更突出社区的优势,如南锣鼓巷地区的文宇奶酪知名度很高,大栅栏地区的传统北京小吃如炸酱面、烤鸭、卤煮等知名度较高。其他旅游社区如798艺术区、三里屯和什刹海的特色美食有待加强。798艺术区可以将艺术和餐饮结合起来,创造一些具有艺术气息的美食店,三里屯可以用时尚、新潮的元素增加饮食的特色性,什刹海则可将老北京小吃与休闲餐饮相结合,依托广阔的水面,为游客提供一个更好的就餐环境。
(3)优化特色文化的外在环境和氛围,提升综合吸引力。特色文化是旅游社区吸引游客的重点因素。而特色文化的打造除了在建筑、美食方面体现之外,还可以通过提升旅游社区的旅游服务设施来体现,如路灯、标识牌、解说牌、厕所、休息设施、垃圾桶等的设计方面,加入特色元素,使旅游社区的服务设施更加精致化,处处能给游客提供一种特色的文化氛围。
(4)构建旅游社区的网络宣传平台,提升游客参与网络点评的积极性。目前有关旅游社区的网络点评大都集中在综合型的网络旅行平台,较少有专门的旅游社区官网集中游客的点评和建议。在旅游社区的开发中,可适时构建旅游社区官网,宣传旅游社区的节庆活动、特色社区文化等内容,并且和游客建立互动区,鼓励游客参与网络点评,搜集游客的建议改善社区发展,提升旅游社区的形象。
通过对大量网络点评的搜集、梳理与分析,得出北京市5个旅游社区(南锣鼓巷地区、798艺术区、三里屯、什刹海、大栅栏地区)感知形象特征与差异。但本文的研究是基于网络的游客点评数据,虽文本量较大,但由于网络文本资料的特性,无法获知点评人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也无法得知各要素评价的具体数值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未来的研究,还可进一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形象测量方面的研究。除定性研究之外,也可结合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神经网络分析等方法定量对旅游形象进行测量。质性分析可以探索旅游形象的整体认知和游客的心理感受,确定定量研究的维度,量化的研究可以加深质性分析的深度,两者结合更加具有说服力。
(2)城市旅游社区的形象感知,除了网络平台上游客点评的角度之外,也可以通过当地居民或旅游网站的宣传信息等方面进行研究。角度研究的不同,得到的结果可能会有差别。通过分析不同的主体,有助于更加全面的认识城市旅游社区的形象。
(3)本文主要针对北京市的5个知名旅游社区进行研究,5个旅游社区各有特色,此外也可以针对同一类型的旅游社区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形成的旅游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并探究在不同城市形成的旅游形象的差别及原因,如将北京的南锣鼓巷和上海的田子坊进行对比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Crompton J L.Motivations for pleasure vacation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 6(4): 408-424.
[本文引用: 1]
[2]Pike S.Destination image analysis: A review of 142 papers from1973 to 2000
.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5): 541-549.
https://doi.org/10.1016/S0261-5177(02)00005-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e analysis of destination image is relatively recent. However, in almost three decades since the first studies emerged, the topic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in the tourism research literature. A review of 142 destination image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during the period 1973–2000, was undertaken to provide destination image researchers with a reference guide to the context, method and focus of previous studies.
[3]Chew E Y T, Jahan S A. Destination image as a mediator between perceived risks andrevisit intentions: A case of post-disaster Japan
.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0(2): 382-393.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3.07.008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61Perceived socio-psychological and financial risks influenced destination images.61Only perceived physical risk directly influenced revisit intention.61Destination images mediated between perceived financial risks and revisit intention.61Destination images mediated between socio-psychological and revisit intention.
[4]Echtner C M, Ritchie J R B.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991, 43:1-8.

[5]Gertner D.Unfolding and configuring two decades of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s on place marketing and place branding
. 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 2011, 7(2): 91-106.
https://doi.org/10.1057/pb.2011.7URL摘要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a growing number of communities, cities, states/provinces, nations and regions have adopted marketing and branding concepts and tools to attract investors, visitors, residents, events and so on. The prolific body of literature on ‘place marketing’ and ‘place branding’ produced and the vast number of venues for publication of articles on these subjects corroborate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the area for both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This article unfolds and configures 212 articles on ‘place marketing’ and ‘place branding’ produced by 280 authors and published by 43 periodicals over a two-decade period. It concludes that,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place marketing’ and ‘place branding’ research have steadily intensified, the assessment of the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1990 and 2009 on these topics, conducted for this investigation, gives rise to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field.
[6]Mayo E J.Regional images and regional travel behaviour. The Travel Research Association 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Sun Valley,
Idaho, 1973: 211-218.
[本文引用: 1]
[7]Crompton J L.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at image
.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79, 17(4): 18-23.
https://doi.org/10.1177/00472875790170040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Abstract A sample of 617 student respondents was drawn from 12 universiti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Semantic differential instruments were used to measure respondents' descriptive and importance dimensions of thei.- image of Mexico.
[8]Grosspietsch M.Perceived and projected images of Rwanda: Visitor and international tour operator perspectives
.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 225-234.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04.08.00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the purpose of determining and comparing the images of Rwanda as a tourist destination as perceived by visitors and as projected by international tour operators. The employed instruments consisted of two independent, but in their main parts, identical questionnaire surveys that featured both structured and unstructured methods in order to capture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image construct. The study identified several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rceptions of visitors and tour operators, thereby indicating that the latter project inadequate or even negative images of the country. The three main discrepancies appeared to be the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safety situation, opinions about the range of activities offered, and views concerning the value of visitors encounters with the local people at the destination. The results offered valuable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marketing strategies in Rwanda.
[9]谢朝武, 黄远水. 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
. 旅游学刊, 2002, 17(2): 63-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02.02.014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游客和社区居民对旅游地的认知是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社会基础,因此需要有一个建立在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参与机制,以保证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传统的旅游地形象策划模式显然缺乏这一机制。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系统组织程序,并据此提出了旅游地
[Xie Chaowu, Huang Yuanshui.A research on the organizational model of planning destination image based on social participation
. Tourism Tribune,2002, 17(2): 63-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02.02.014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游客和社区居民对旅游地的认知是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社会基础,因此需要有一个建立在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参与机制,以保证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传统的旅游地形象策划模式显然缺乏这一机制。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系统组织程序,并据此提出了旅游地
[10]Baloglu S, McCleary K W. 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4): 868-897.
[本文引用: 1]
[11]王纯阳, 屈海林. 旅游动机、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期望
. 旅游学刊, 2013, 28(6): 26-37.
[本文引用: 1]摘要
<p>文章构建了旅游动机、目的地形象和旅游者期望关系的概念模型,以大陆居民赴香港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旅游动机、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期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目的地的认知形象显著影响情感形象;(2)旅游动机直接正向影响目的地的认知形象和旅游者期望,并通过目的地的认知形象对旅游者期望产生间接影响;(3)目的地的认知形象直接正向影响目的地的情感形象和旅游者期望,并通过目的地的情感形象对旅游者期望产生间接影响。</p>
[Wang Chunyang, Qu Hailin.Empirical study on relationships of travel motivation, destination image and tourist expectation
. Tourism Tribune, 2013, 28(6): 26-37.]
[本文引用: 1]摘要
<p>文章构建了旅游动机、目的地形象和旅游者期望关系的概念模型,以大陆居民赴香港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旅游动机、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期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目的地的认知形象显著影响情感形象;(2)旅游动机直接正向影响目的地的认知形象和旅游者期望,并通过目的地的认知形象对旅游者期望产生间接影响;(3)目的地的认知形象直接正向影响目的地的情感形象和旅游者期望,并通过目的地的情感形象对旅游者期望产生间接影响。</p>
[12]刘国华, 王红国.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 基于国外文献的研究
. 旅游学刊, 2010, 25(6): 83-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0.06.018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方法及实施途径是现今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方面,不同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本文综合国外各阶段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研究成果,在分析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的基础上,对目的地形象测量所采用的质化、量化及综合测量方法做了较全面的梳理与归纳.
[Liu Guohua, Wang Hongguo.Measurement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Based on the study of overseas literature
. Tourism Tribune, 2010, 25(6): 83-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0.06.018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方法及实施途径是现今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方面,不同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本文综合国外各阶段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研究成果,在分析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的基础上,对目的地形象测量所采用的质化、量化及综合测量方法做了较全面的梳理与归纳.
[13]Dwivedi M.Online destination image of India: A consumer based perspectiv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9, 21(2): 226-232.
https://doi.org/10.1108/0959611091093571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Purpose -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nascent literature on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in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by exploring India's online image through consumer queries posted on travel message boards.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 The paper uses netnography, which is ethnography applied to the internet and is a qualitative method. Findings - The paper finds that cons...
[14]Govers R, Go F M.Projected destination image online: Website content analysis of pictures and tex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ourism, 2005, 7(2): 73-89.
https://doi.org/10.3727/1098305054517327URL摘要
This study analyzes how destination identity is projected through the use of photographic imagery and narratives in an online environment in the context of marketing a fast growing tourist destination such as Dubai. Twenty Dubai-based websites, covering various sectors of the industry, were content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photographic material and textual representations presented.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re are, as expected, considerable discrepancies in the way the private and public players project Dubai identity. Private sector organizations, in particular hospitality and transport, are product oriented and projected images relate primarily to the specific facilities and tourist activities on offer. In contrast, the 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zation focuses on the proje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heritage.
[15]Zhou L X.Online rural destination images: Tourism and rurality
.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14, 3(4): 227-240.
https://doi.org/10.1016/j.jdmm.2014.03.002URL摘要
This qualitativ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online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of Wuyuan, Jiangxi, a town said to have “the most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China.” The study focuses on domestic rural tourism and identifies a set of themes found in the destination image of Wuyuan: resources , rewards , and expectations . Wuyuan07s rural destination image is connected to common representations of rurality in tourism and rural imaginaries. Several ideological influences are fou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ural destination images and imaginaries. Although similar, the Chinese rural image displays slight differences from the global image of idyllic rural life. This study ha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online marketing of rural areas and microblog marketing.
[16]Kladou S, Mavragani E.Assessing destination image: An online marketing approach and the case of Trip Advisor.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15, 4(3): 187-193.
[本文引用: 2]
[17]Dilley R S.Tourist brochures and tourist images
. Canadian Geographer, 1986, 30(1): 59-65.
https://doi.org/10.1111/j.1541-0064.1986.tb01026.x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An examination is made of one aspect of travel industry advertising, namely international tourist brochures. A number of official national tourist brochures were analyzed to uncover any general patterns in the images they project. Data were collected by contacting 27 national tourist bureaux listed in the Toronto 'Yellow Pages'. Cont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classify brochure illustrations into ...
[18]Stepchenkova S, Morrison A M.The destination image of Russia: From the online induced perspective
.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5): 943-956.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05.10.02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With the Internet becoming a prominent means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and promotion, this study compared US and Russian website materials related to travel to Russia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two sides differed in: (1) most frequently mentioned places within the country; and (2) descriptions of Russia as a travel destination. Thes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can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duced component of Russia's destination image in the online environment and their analysis resulted in important marketing implications. The research approach for this study was to view every website as a case in the selected sample of the whole population of US and Russian websites. Two software programs, CATPAC II and WORDER,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website materials and solve the technical issues of destination counting. This study clearly suggests that US tour operators are narrowly positioning Russia as mainly being a historic and cultural destination, with a relatively tight geographic emphasis on the western portion of the country. Technically and content-wise, the Russian websites require the greatest improvements. They tend to be loaded with information and not particularly well targeted to specific countries of visitor origin or market segments by travel interests.
[19]Choi S, Lehto X Y, Morrison A M.Destination image representation on the web: Content analysis of Macau travel related websites
.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1): 118-129.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06.03.002URL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h2 class="secHeading" id="section_abstract">Abstract</h2><p id="">This study attempted to identify the image representations of Macau on the Internet by analyzing the contents of a variety of web information sources&mdash;Macau official tourism website, tour operators and travel agents&rsquo; websites, online travel magazine and guide websites, and online travel &ldquo;blogs.&rdquo; Both qualitative (text mining and expert judgment)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were used to content-analyze the narrative and visual information on the sampled websit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age of Macau projected online varies by the different online information sources. These variations could largely be explained by the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objectives and targeted audiences of the different web information sources. This study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multiplicity of destination image representations on the web and the challenges of managing and delivering the desired image of a destination online.</p>
[20]Govers R, Go F M, Kumar K.Virtual destination image: A new measurement approach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4): 977-997.
https://doi.org/10.1016/j.annals.2007.06.00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h2 class="secHeading" id="section_abstract">Abstract</h2><p id="">This study utilized enabling internet and computerized content analysis technologies to measure destination image from a phenomenographic post-positivist perspective. In an online survey, respondents were asked to describe their image of one of seven case study destinations that they had never visited before, in a narrative format. The large amount of qualitative data was content analyzed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software. The results produce a vivid three-dimensional picture of the differences and commonalities among the images of selected destina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an interactive narrative approach presents an alternative measurement technique that can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future image research.</p><h2 class="secHeading" id="section_abstract">R&eacute;sum&eacute;</h2><p id="">Images virtuelles de destinations: une nouvelle approche de mesurage. Cette &eacute;tude a utilis&eacute; des technologies d&rsquo;analyse de contenu informatis&eacute;es et habilitant par Internet afin de mesurer l&rsquo;image de destination d&rsquo;une perspective post-positiviste ph&eacute;nom&eacute;nographique. Dans une enqu&ecirc;te en ligne, on a demand&eacute; aux sond&eacute;s de d&eacute;crire dans un format narratif leur image d&rsquo;une des sept destinations d&rsquo;&eacute;tude de cas qu&rsquo;ils n&rsquo;avaient jamais visit&eacute;e avant. La grande quantit&eacute; de donn&eacute;es qualitatives a &eacute;t&eacute; analys&eacute;e pour son contenu par moyen d&rsquo;un logiciel de r&eacute;seau neuronal artificiel. Les r&eacute;sultats produisent une image vive en trois dimensions des diff&eacute;rences et des composants communs parmi les images des destinations choisies. On conclut qu&rsquo;une approche narrative interactive offre une technique de mesurage alternative qui pourra contribuer fortement &agrave; la recherche future de l&rsquo;image.</p>
[21]Hunter W C.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online destination image: A comparative semiotic analysis of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Seoul
. Tourism Management, 2016, 54(2): 221-229.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5.11.01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estination image of Seoul as represented by photographs online, and compares it to the traditional projected image found in printed brochures and guidebooks by replicating a previous study. Using visual semiotic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online destination image is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denotative and connotative signs. Using language-specific keyword searches, ‘Seoul travel’ on Naver, Google and Baidu, three demographic perspectives were examined including Korean, international English speaking and, Chinese. It was found that these different online contexts represent Seoul in different ways. Naver represents Seoul in more detail; Google and Baidu represent a mix of other destinations with Seoul connoting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 or reflecting the constraints of individual or group travel. The majo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organic online self-representation of individual travel experiences by travelers, makes tourism as a soft power more effective, by supplementing the projected image of Seoul.
[22]蔡万坤. 旅游战略规划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 旅游学刊, 1987, 2(2): 13-17.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是一个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影响旅游事业长期发展的大问题。当前,国家和各地区都在研究和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本文着重就旅游战略规划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作一点探讨。 一、注重层次研究,突出旅游形象。 旅游业的综合性较强、横断面很宽。战略规划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现阶段,我国旅游业是重点发展国际旅游,适度适时发展国内旅游。因此,研究和制定旅游战略规划必须根据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地区特点,在总体战略上注重层次研究,明确各个层
[Cai Wankun.Several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ourism strategic planning
. Tourism Tribune, 1987, 2(2): 13-17.]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是一个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影响旅游事业长期发展的大问题。当前,国家和各地区都在研究和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本文着重就旅游战略规划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作一点探讨。 一、注重层次研究,突出旅游形象。 旅游业的综合性较强、横断面很宽。战略规划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现阶段,我国旅游业是重点发展国际旅游,适度适时发展国内旅游。因此,研究和制定旅游战略规划必须根据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地区特点,在总体战略上注重层次研究,明确各个层
[23]屈海林, 邱汉琴. 香港都市旅游的形象及竞争优势
. 旅游学刊, 1996, 11(1): 24-28.
[本文引用: 1]

[Qu Hailin, Qiu Hanqin.On the image of Hongkong's urban tourism and its advantages for competition
. Tourism Tribune, 1996, 11(1): 24-28.]
[本文引用: 1]
[24]黎洁, 吕镇. 论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战略
. 商业经济与管理, 1996, (6): 62-65.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论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战略黎洁,吕镇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特点及引入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意义(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特点旅游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lmage)指人们对该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印象、信念、观点的综合。人们对任何已知...更多还原
[Li Jie, Lv Zhen.The theory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and destination image strategy
.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6, (6): 62-65.]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论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战略黎洁,吕镇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特点及引入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意义(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特点旅游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lmage)指人们对该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印象、信念、观点的综合。人们对任何已知...更多还原
[25]黄震方, 李想.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与推广模式
. 旅游学刊, 2002, 17(3): 65-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02.03.018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及其认知的多层面性,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过程,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模式。作者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组织、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旅游目的地形象载体与形象推广整合等方面,重点阐述了旅游目的地推广的有关问题。
[Huang Zhenfang, Li Xiang.On the image perception and promotion pattern of tourist destination
. Tourism Tribune, 2002, 17(3): 65-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02.03.018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及其认知的多层面性,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过程,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模式。作者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组织、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旅游目的地形象载体与形象推广整合等方面,重点阐述了旅游目的地推广的有关问题。
[26]张高军, 李君轶, 张柳. 华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基于游客网络日志的文本分析
. 旅游科学, 2011, 25(4): 87-94.
[本文引用: 1]

[Zhang Gaojun, Li Junyi, Zhang Liu.A research o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perception of Huashan scenic spot: Based on text analysis of weblogs
. Tourism Science, 2011, 25(4): 87-94.]
[本文引用: 1]
[27]黄胜男.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法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 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 合肥: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URL摘要
随着客源市场的普及化与成熟化,游客偏好的选择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旅游目的地的“较量”更多地体现在形象竞争上,因此目的地必须面向市场开始多种形式的形象传输过程。要实现旅游目的地欲塑造的形象与游客感知的协调统一,就应当积极探索建立、强化游客游后反馈机制,巩固正面感知因素的积极作用,削弱负面感知因素的不良影响。现今互联网的普及促使人类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加速转变,对于现代旅游目的地而言,网络既是目的地开展形象营销、市场深拓的主流渠道,更是影响旅游者实现综合感知、决策优化的有力工具。  研究过程:①提出问题:以广泛梳理文献...
[Huang Shengnan.A research o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perception of mount Huangshan: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network text analysis
. Hefei: Master Dissertation of Anhui University, 2014.]
URL摘要
随着客源市场的普及化与成熟化,游客偏好的选择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旅游目的地的“较量”更多地体现在形象竞争上,因此目的地必须面向市场开始多种形式的形象传输过程。要实现旅游目的地欲塑造的形象与游客感知的协调统一,就应当积极探索建立、强化游客游后反馈机制,巩固正面感知因素的积极作用,削弱负面感知因素的不良影响。现今互联网的普及促使人类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加速转变,对于现代旅游目的地而言,网络既是目的地开展形象营销、市场深拓的主流渠道,更是影响旅游者实现综合感知、决策优化的有力工具。  研究过程:①提出问题:以广泛梳理文献...
[28]赵振斌, 党娇. 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太白山背包旅游行为研究
. 人文地理, 2011, 26(1): 134-139.


[Zhao Zhenbin, Dang Jiao.The travel behavior of backpackers of mountain Taibai based on internet text content analysis
. Human Geography, 2011, 26(1): 134-139.]

[29]付业勤, 王新建, 郑向敏.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形象研究: 以鼓浪屿为例
. 旅游论坛, 2012, 5(4): 59-66.


[Fu Yeqin, Wang Xinjian, Zheng Xiangmin.Study on tourism image based on web text analysis: Case of Gulangyu
. Tourism Forum, 2012, 5(4): 59-66.]

[30]王灿, 陈幺, 任志远. 喀纳斯旅游者行为及游后评价研究: 基于网络游记的视角
.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 29(4): 426-429.


[Wang Can, Chen Yao, Ren Zhiyuan.Research on Kanas tourist behavior and evaluation: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network travels
.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3, 29(4): 426-429.]

[31]王帆. 镇北堡西部影城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基于游客网络评论的内容分析
. 旅游纵览, 2015, (12): 218-220.
URL [本文引用: 1]

[Wang Fan.Tourism image perception research of Zhenbeibao western city: Comments based on tourist network content analysis
. Tourism Overview, 2015, (12): 218-220.]
URL [本文引用: 1]
[32]胡传东, 李露苗, 罗尚焜. 基于网络游记内容分析的风景道骑行体验研究: 以318国道川藏线为例
. 旅游学刊, 2015, 30(11): 99-110.
[本文引用: 1]摘要
骑自行车旅行是当下游客体验风景道的重要 方式。318国道川藏线在国家级风景道中居重要地位。网 络骑行游记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游客的骑行体验过程。文章以网络骑行游记为素材,采用内容分析法,从骑行动机、 感知维度、高峰体验及拍照指数4个方面,研究骑行游客 对川藏线风景道的旅游体验规律及其特点。研究表明,游客骑行高原风景道的主要动机在于获得认同;骑行川藏线的 体验可划分为自然、挑战、畅爽、美丽、传奇和升华6个维度,以及景观感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超越3个层面;骑行高峰体验是骑行的客观条件、骑行者的主观认知与身体状况综合作用的结果;骑行的高峰体验路段与高度凝视路段基本一致;骑行初期的拍照指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标志性景点与休整地也是拍照指数相对较高的区域。基于网络骑行游记的风景道体验研究,对自行车旅游的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Hu Chuandong, Li Lumiao, Luo Shangkun.Cycling tourists' experience of scenic byways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of travelblogs: A case study of the Sichuan-Tibet section of national highway 318
. Tourism Tribune, 2015, 30(11): 99-110.]
[本文引用: 1]摘要
骑自行车旅行是当下游客体验风景道的重要 方式。318国道川藏线在国家级风景道中居重要地位。网 络骑行游记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游客的骑行体验过程。文章以网络骑行游记为素材,采用内容分析法,从骑行动机、 感知维度、高峰体验及拍照指数4个方面,研究骑行游客 对川藏线风景道的旅游体验规律及其特点。研究表明,游客骑行高原风景道的主要动机在于获得认同;骑行川藏线的 体验可划分为自然、挑战、畅爽、美丽、传奇和升华6个维度,以及景观感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超越3个层面;骑行高峰体验是骑行的客观条件、骑行者的主观认知与身体状况综合作用的结果;骑行的高峰体验路段与高度凝视路段基本一致;骑行初期的拍照指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标志性景点与休整地也是拍照指数相对较高的区域。基于网络骑行游记的风景道体验研究,对自行车旅游的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3]韩冬.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历史街区旅游意象研究: 以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
.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表明了历史遗产己经成为国际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以历史街区旅游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旅游进行研究对于上海打造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有重要意义。从历史街区的研究方向来看,国内外现有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方面,在旅游开发方面研宄成果也已经出现很多,但大多数成果是从历史街区固有的资源本身来分析,从旅游者这一角度分析还有待加深。历史街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来自于街区的特色和自身旳属性,而通过游客对历史街区的心理认知对历史街区的特色与属性进行分析,对于发展历史街区旅游有重要影响。城市意象及其引申出的旅游意象为研宄游客对于历史街区的空间感知与认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而对旅游意象进行研究,需要对游客对历史街区的游览经历及其感受进行分析。在web2.0时代,游客更多的在网络当中表达自身的真实感受,由于互联网的国际化,使得对国内外游客的网络信息采集成为可能。面对上海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要求,需要我们不仅对国内游客的旅游意象进行研宄,也要对国外游客进行研宄,从而掌握国内外游客对于历史街区旅游的真实感受。 基于以上几点,本文从城市意象的本源出发,结合城市旅游意象,引申出了历史街区旅游意象,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互联网上国内外游客对衡山路一一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游览后的发表的游记及评论进行分析,得到国内外游客对于这一区域游览后的旅游意象,进一步,对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意象进行对比分析,为历史街区今后的发展提供支持。 本研宂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在个性特征方面.国内外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关注点并不相同。通过分析高频特征词归纳出国内外游客游记中反映出的衡山路一一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4个主题特征: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独特的人文风情,现代的都市生活,优美的城市景观。将每一个主题当中的特征词得分累加获取每个特征的总得分,在国内样本中,这4项分别得分为338.43分、188.84分、254.54分与377.91分;在国外样本中得分分别为140.32分、400.96分、300.96分、179.05分。可以看出国内游客更偏好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优美的城市景观这两项;而国外游客恰恰相反,他们更加偏好于独特的人文风情与现代的都市生活这两个主题特征,其中对于独特的人文风情偏好更为突出。 2.在空间意象方面,国内游客对于区域的空间感知度较高,感知到的空间要素为29个;国外游客感知到的空间要素仅有4个,对于区域的空间感知度较低,并且分布分散。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国内外游客都有较高吸引力的地方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具有很强的特色,新天地以中西文化融合为特色;复兴公园是上海唯一的法式公园;淮海路是上海最有腔调的一条街;田子坊是上海最有味道的弄堂,正式这些特色,让国内外游客对他们都产生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独具一格的特色才是所有旅游景点最核心的吸引力。 3.在情感方面,国内外游客游览过衡山路一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后产生的正面情感数量分别占到各自总数的59%及55%,正面情感强度分别为684.44及586.26,大多数游客从中获得了较好的旅游体验。其中,国内游客的正面情感不论是从数量分布上还是强度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国外游客的正面情感虽然在数量上也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其强度优势不如国内游客明显,并且国外样本中的负面情感从数量上(16%)和强度上(107.69)都髙于国内样本中的负面情感(9%,65.19)。
[Han Dong.A research on the tourism image of historic district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history and cultural area of Hengshan Road and Fuxing Road
. Shanghai: Master Dissertation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2014.]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表明了历史遗产己经成为国际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以历史街区旅游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旅游进行研究对于上海打造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有重要意义。从历史街区的研究方向来看,国内外现有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方面,在旅游开发方面研宄成果也已经出现很多,但大多数成果是从历史街区固有的资源本身来分析,从旅游者这一角度分析还有待加深。历史街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来自于街区的特色和自身旳属性,而通过游客对历史街区的心理认知对历史街区的特色与属性进行分析,对于发展历史街区旅游有重要影响。城市意象及其引申出的旅游意象为研宄游客对于历史街区的空间感知与认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而对旅游意象进行研究,需要对游客对历史街区的游览经历及其感受进行分析。在web2.0时代,游客更多的在网络当中表达自身的真实感受,由于互联网的国际化,使得对国内外游客的网络信息采集成为可能。面对上海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要求,需要我们不仅对国内游客的旅游意象进行研宄,也要对国外游客进行研宄,从而掌握国内外游客对于历史街区旅游的真实感受。 基于以上几点,本文从城市意象的本源出发,结合城市旅游意象,引申出了历史街区旅游意象,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互联网上国内外游客对衡山路一一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游览后的发表的游记及评论进行分析,得到国内外游客对于这一区域游览后的旅游意象,进一步,对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意象进行对比分析,为历史街区今后的发展提供支持。 本研宂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在个性特征方面.国内外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关注点并不相同。通过分析高频特征词归纳出国内外游客游记中反映出的衡山路一一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4个主题特征: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独特的人文风情,现代的都市生活,优美的城市景观。将每一个主题当中的特征词得分累加获取每个特征的总得分,在国内样本中,这4项分别得分为338.43分、188.84分、254.54分与377.91分;在国外样本中得分分别为140.32分、400.96分、300.96分、179.05分。可以看出国内游客更偏好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优美的城市景观这两项;而国外游客恰恰相反,他们更加偏好于独特的人文风情与现代的都市生活这两个主题特征,其中对于独特的人文风情偏好更为突出。 2.在空间意象方面,国内游客对于区域的空间感知度较高,感知到的空间要素为29个;国外游客感知到的空间要素仅有4个,对于区域的空间感知度较低,并且分布分散。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国内外游客都有较高吸引力的地方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具有很强的特色,新天地以中西文化融合为特色;复兴公园是上海唯一的法式公园;淮海路是上海最有腔调的一条街;田子坊是上海最有味道的弄堂,正式这些特色,让国内外游客对他们都产生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独具一格的特色才是所有旅游景点最核心的吸引力。 3.在情感方面,国内外游客游览过衡山路一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后产生的正面情感数量分别占到各自总数的59%及55%,正面情感强度分别为684.44及586.26,大多数游客从中获得了较好的旅游体验。其中,国内游客的正面情感不论是从数量分布上还是强度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国外游客的正面情感虽然在数量上也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其强度优势不如国内游客明显,并且国外样本中的负面情感从数量上(16%)和强度上(107.69)都髙于国内样本中的负面情感(9%,65.19)。
[34]丁风芹, 姜洪涛, 侯松岩, . 中国传统古村镇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 以周庄为例
. 人文地理, 2015, 30(6): 146-152.
URL [本文引用: 1]

[Ding Fengqin, Jiang Hongtao, Hou Songyan, et al.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 on tourists' revisit inten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 A case of Zhouzhuang
. Human Geography, 2015, 30(6): 146-152.]
URL [本文引用: 1]
[35]王媛, 许鑫, 冯学钢, . 基于文本挖掘的古镇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朱家角为例
. 旅游科学, 2013, 27(5): 86-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575X.2013.05.008URL摘要
本文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分析了新浪博客中关于朱家角的2633篇博文,根据词频统计结果,将游客对朱家角的旅游感知形象划分为地理位置形象、旅游地类型形象和地方性形象3种,其中旅游地类型形象涵盖词条数最多、频次最高,这表明朱家角作为江南古镇的类型形象强于朱家角的地理位置形象和地方性形象.通过共现分析发现,江南古镇的名称常常多个同时出现在博文中,这也表明朱家角与其他江南古镇的竞争表现在类型形象上,而非表现为与某特定古镇的竞争.结合长尾理论,本文发现,游客对朱家角旅游形象的感知呈现出“长尾”特征,同时在形象曲线的尾部出现了“非利基”形象,开发小众旅游产品时需要对出现在长尾中的形象进行仔细甄别.本文提出,在江南古镇整体氛围塑造的基础上,融入老上海元素和开发创意文化旅游产品,可以作为朱家角进行旅游产品差异化开发的一种方式.
[Wang Yuan, Xu Xin, Feng Xuegang, et al.Research on tourists' perceived image of ancient town using web text mining methods: A case study of Zhujiajiao
. Tourism Science, 2013, 27(5): 86-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575X.2013.05.008URL摘要
本文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分析了新浪博客中关于朱家角的2633篇博文,根据词频统计结果,将游客对朱家角的旅游感知形象划分为地理位置形象、旅游地类型形象和地方性形象3种,其中旅游地类型形象涵盖词条数最多、频次最高,这表明朱家角作为江南古镇的类型形象强于朱家角的地理位置形象和地方性形象.通过共现分析发现,江南古镇的名称常常多个同时出现在博文中,这也表明朱家角与其他江南古镇的竞争表现在类型形象上,而非表现为与某特定古镇的竞争.结合长尾理论,本文发现,游客对朱家角旅游形象的感知呈现出“长尾”特征,同时在形象曲线的尾部出现了“非利基”形象,开发小众旅游产品时需要对出现在长尾中的形象进行仔细甄别.本文提出,在江南古镇整体氛围塑造的基础上,融入老上海元素和开发创意文化旅游产品,可以作为朱家角进行旅游产品差异化开发的一种方式.
[36]何静. 基于文本挖掘的青岩古镇旅游形象游客感知研究
. 旅游纵览, 2014, (5): 134-136.
URL

[He Jing.Based on text mining Qingyan ancient town tourism image of tourist perception research
. Tourism Overview, 2014, (5): 134-136.]
URL
[37]陈才, 李兆元, 刘心怡. 大连旅游意象研究: 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
. 旅游论坛, 2010, 3(3): 355-3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3784.2010.03.021URL摘要
以博客游记作为研究资料,采用质性方法分析游客对大连的旅游意象.通过对100篇关于大连旅游的博客游记进行质性分析,系统地阐释了大连旅游的原始意象、诱发意象和复合意象,并提出若干建议,以供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这对于大连旅游规划与营销策划等具有重要价值.
[Chen Cai, Li Zhaoyuan, Liu Xinyi.Research on the tourism image of Dalian: Based on travel blog
. Tourism Forum, 2010, 3(3): 355-3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3784.2010.03.021URL摘要
以博客游记作为研究资料,采用质性方法分析游客对大连的旅游意象.通过对100篇关于大连旅游的博客游记进行质性分析,系统地阐释了大连旅游的原始意象、诱发意象和复合意象,并提出若干建议,以供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这对于大连旅游规划与营销策划等具有重要价值.
[38]肖亮, 赵黎明. 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 基于两岸相关网站的内容分析
. 旅游学刊, 2009, 24(3): 75-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09.03.017URLMagsci摘要
通过对两岸综合旅游网站、旅行社网站及台湾旅游官方网站的内容分析,提炼出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主题:自然生态、度假、乡村、文化、城市。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各类网站构建并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同。研究结果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台湾旅游目
[Xiao Liang, Zhao Liming.The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of Taiwan disseminated on internet: Based on acontent analysis of travel-related websites across Taiwan straits
. Tourism Tribune, 2009, 24(3): 75-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09.03.017URLMagsci摘要
通过对两岸综合旅游网站、旅行社网站及台湾旅游官方网站的内容分析,提炼出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主题:自然生态、度假、乡村、文化、城市。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各类网站构建并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同。研究结果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台湾旅游目
[39]朱翠兰, 侯志强. 基于网络口碑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 以厦门市为例
. 热带地理, 2013, 33(4): 489-495.
URL摘要
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口碑(IWOM)逐渐成为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有效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以网络口碑的形式获取或者传递旅游信息。本研究通过搜索厦门旅游网络口碑案例,对其进行文本和相关属性分析,并将文本分析内容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归类整理,得出影响厦门旅游形象感知相关因子的权重和厦门市旅游形象概况。结果显示,整体形象感知因素在网络口碑中感知较为明显,整体满意度、景区满意度和餐饮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因子中所占比重较高。通过网络口碑实现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其时效性较强、覆盖面较广、信息获取便捷、保存时间较长、影响效应大。网络口碑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可以帮助当地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适时调整政策和管理力度,旅游经营者调整经营策略和提高服务质量。
[Zhu Cuilan, Hou Zhiqiang.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perception based on internet word-of-mouth: A case study of Xiamen
. Tropical Geography, 2013, 33(4): 489-495.]
URL摘要
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口碑(IWOM)逐渐成为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有效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以网络口碑的形式获取或者传递旅游信息。本研究通过搜索厦门旅游网络口碑案例,对其进行文本和相关属性分析,并将文本分析内容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归类整理,得出影响厦门旅游形象感知相关因子的权重和厦门市旅游形象概况。结果显示,整体形象感知因素在网络口碑中感知较为明显,整体满意度、景区满意度和餐饮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因子中所占比重较高。通过网络口碑实现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其时效性较强、覆盖面较广、信息获取便捷、保存时间较长、影响效应大。网络口碑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可以帮助当地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适时调整政策和管理力度,旅游经营者调整经营策略和提高服务质量。
[40]陈培, 张红, 杜雪楠. 基于网络游记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探究: 以西安市为例
.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4, 30(11): 1401-14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8141.2014.11.030URL摘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游客和旅游活动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络游记已成为旅游者表达和反映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重要平台。在回顾前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旅游者发表在携程旅行网上的西安游记进行相关质性分析,探讨了国内旅游者对西安的城市旅游形象感知,以期有针对性地打造旅游产品,精准游客认知。
[Chen Pei, Zhang Hong, Du Xuenan.Travel destination image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network: Taking Xi'an city as an example
.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4, 30(11): 1401-14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8141.2014.11.030URL摘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游客和旅游活动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络游记已成为旅游者表达和反映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重要平台。在回顾前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旅游者发表在携程旅行网上的西安游记进行相关质性分析,探讨了国内旅游者对西安的城市旅游形象感知,以期有针对性地打造旅游产品,精准游客认知。
[41]贾磊. 基于网络内容分析法的成都市旅游感知形象研究
. 重庆: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URL摘要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正在快速颠覆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改变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方式,旅游目的地通过自建网站或者通过旅游综合网站传播旅游形象,另一方面改变游客或潜在游客的出游决策方式,大量的网络游记和目的地评论成为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参考。所以非常有必要通过互联网信息来研究目的地旅游形象。  但笔者在研究了大量文献之后发现:目前,我国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主要从供给的角度考虑问题,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旅游形象的设计方面,多数文章强调的是如何塑造一个特定目的地的旅游形象,以及如...
[Jia Lei.Study on tourism image perception based on web content analysis: Case of Chengdu
. Chongqing: Master Dissertation of Xinan University, 2014.]
URL摘要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正在快速颠覆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改变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方式,旅游目的地通过自建网站或者通过旅游综合网站传播旅游形象,另一方面改变游客或潜在游客的出游决策方式,大量的网络游记和目的地评论成为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参考。所以非常有必要通过互联网信息来研究目的地旅游形象。  但笔者在研究了大量文献之后发现:目前,我国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主要从供给的角度考虑问题,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旅游形象的设计方面,多数文章强调的是如何塑造一个特定目的地的旅游形象,以及如...
[42]黄宗林. 基于网络游记的滨海旅游感知形象测量研究: 以青岛为例
.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Huang Zonglin.Study on coastal tourism apperceiving image measurement based on online travels: The case of Qing Dao
. Chongqing: Master Dissertation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4.]

[43]杨昆, 姬梅, 陈娅玲. 基于网络游记的西藏旅游目的地形象探析
. 旅游论坛, 2013, 6(3): 60-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3784.2013.03.01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近年来旅游业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行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等有重要影响。通过搜集整理入藏旅游者发布在网络上的游记,采用内容分析法,从认知、情感、整体感知三方面分析得出西藏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结果可以为西藏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性参考。
[Yang Kun, Ji Mei, Chen Yaling.Study on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of Tibet based on online travel notes
. Tourism Forum, 2013, 6(3): 60-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3784.2013.03.01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近年来旅游业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行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等有重要影响。通过搜集整理入藏旅游者发布在网络上的游记,采用内容分析法,从认知、情感、整体感知三方面分析得出西藏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结果可以为西藏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性参考。
[44]陈秀琼, 甘武林. 城市社区旅游刍议
. 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5(1): 70-73.
[本文引用: 1]

[Chen Xiuqiong, GanWulin. Proposal for urban community tourism
.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3, 25(1): 70-73.]
[本文引用: 1]
[45]沈小芳, 徐建春. 城市社区旅游的开发模式之比较研究: 以上海、杭州、绍兴为例
. 旅游经济, 2008, (B12): 98-100.


[Shen Xiaofang, Xu Jianchun.Comparative study of urban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Case study of Shanghai, Hangzhou, Shaoxing
. Tourism Economy, 2008, (B12): 98-100.]

[46]徐虹, 刘宇青. 城市社区旅游发展初探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9): 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6539.2014.09.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传统的城市旅游观光方式已渐渐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开发深入体验当地文化的社区旅游是 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天津塘沽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及其经营管理的塘沽河滨公园为调研对象,厘清了其社区旅游开发进程,提出由 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参与过程构成的城市社区旅游发展模式,并指出调研对象的现存问题,为社区旅游推广提供建议。
[Xu Hong, Liu Yuqing.Research on the community-based tourism in the city
. Journal of Beijing Second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 2014, (9): 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6539.2014.09.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传统的城市旅游观光方式已渐渐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开发深入体验当地文化的社区旅游是 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天津塘沽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及其经营管理的塘沽河滨公园为调研对象,厘清了其社区旅游开发进程,提出由 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参与过程构成的城市社区旅游发展模式,并指出调研对象的现存问题,为社区旅游推广提供建议。
[47]谌志群, 张国煊. 文本挖掘与中文文本挖掘模型研究
. 情报科学, 2007, 25(7): 1046-10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7634.2007.07.02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本挖掘,又称为文本数据挖掘或文本知识发现,是指在大规模的文本中发现隐含的、以前未知的、潜在有用的模式的过程.本文首先对文本挖掘进行了概述,给出了文本挖掘的定义、特点和研究现状.然后对国内中文文本挖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中文文本挖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研究方向.最后提出了一个统一的中文文本挖掘模型--UCT-MF.该模型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为中文文本挖掘系统提供了基本体系框架.
[Chen Zhiqun, Zhang Guoxuan.Study on the text mining and Chinese text mining framework
. Information Science, 2007, 25(7): 1046-10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7634.2007.07.02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本挖掘,又称为文本数据挖掘或文本知识发现,是指在大规模的文本中发现隐含的、以前未知的、潜在有用的模式的过程.本文首先对文本挖掘进行了概述,给出了文本挖掘的定义、特点和研究现状.然后对国内中文文本挖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中文文本挖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研究方向.最后提出了一个统一的中文文本挖掘模型--UCT-MF.该模型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为中文文本挖掘系统提供了基本体系框架.
[48]赵渺希, 刘欢. 上海市中心城空间意象的媒介表征
. 人文地理, 2012, 27(5): 36-4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民对巨型城市空间要素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材料的传播,各类媒介所建构的城市功能等级序列表征了特定群体对空间意象的选择性传递。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媒介文本中地名词频的统计分析,来探索不同的互联网媒介所蕴含的空间意象。研究首先回顾了媒介语言与城市空间意象关联的理论,追溯、梳理了采用媒介材料进行地名采集分析空间意象的方法,并建立了比较不同类型媒介所蕴含的空间意象的理论基础;第二,实证研究中,对经济新闻文本中的地名进行词频捕捉,按照标志性建/构筑物、道路、河流、地段进行分类统计,并通过空间累积计算描述了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意象;第三,研究进一步比较了经济新闻报道与市民网络文本在空间意象方面的异同性。
[Zhao Miaoxi, Liu Huan.The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spatial image of downtown Shanghai
. Human Geography, 2012, 27(5): 36-4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民对巨型城市空间要素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材料的传播,各类媒介所建构的城市功能等级序列表征了特定群体对空间意象的选择性传递。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媒介文本中地名词频的统计分析,来探索不同的互联网媒介所蕴含的空间意象。研究首先回顾了媒介语言与城市空间意象关联的理论,追溯、梳理了采用媒介材料进行地名采集分析空间意象的方法,并建立了比较不同类型媒介所蕴含的空间意象的理论基础;第二,实证研究中,对经济新闻文本中的地名进行词频捕捉,按照标志性建/构筑物、道路、河流、地段进行分类统计,并通过空间累积计算描述了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意象;第三,研究进一步比较了经济新闻报道与市民网络文本在空间意象方面的异同性。
[49]汪芳, 严琳, 熊忻恺, . 基于游客认知的历史地段城市记忆研究: 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地段为例
. 地理学报, 2012, 67(4): 545-556.
[本文引用: 1]

[Wang Fang, Yan Lin, Xiong Xinkai, et al.A study on tourist cognition of urban memory in historic sites: A case study of alley Nanluoguxiang historic site in Beijing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4): 545-556.]
[本文引用: 1]
[50]周永博, 沙润, 余子萍. 旅游目的地意象三维耦合结构: 基于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者的实证分析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2): 1590-159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2.017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旅游目的地意象(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TDI)研究中对旅游目的地意象内涵的争论仍未休止。造成当前研究中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旅游目的地意象这一抽象概念的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方法不尽合理。现有研究普遍采纳的一维连续体理论虽有助于对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的理解,但在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的操作化使用方面仍显不足。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基本属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文脉属性、地脉属性及功能属性的旅游目的地意象结构,这一耦合结构更加清晰地界定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属性维度,从而为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应用提供更合理的操作化方法。</p>
[Zhou Yongbo, Sha Run, Yu Ziping.Structure of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 29(12): 1590-159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2.017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旅游目的地意象(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TDI)研究中对旅游目的地意象内涵的争论仍未休止。造成当前研究中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旅游目的地意象这一抽象概念的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方法不尽合理。现有研究普遍采纳的一维连续体理论虽有助于对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的理解,但在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的操作化使用方面仍显不足。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基本属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文脉属性、地脉属性及功能属性的旅游目的地意象结构,这一耦合结构更加清晰地界定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属性维度,从而为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应用提供更合理的操作化方法。</p>
相关话题/旅游 社区 文化 艺术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