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张生瑞1,2,3,, 钟林生1,2,, 周睿1,2,3, 王英杰1,2,3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Ecotourism monitoring in the Yunnan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Heritage Property

ZHANGShengrui1,2,3,, ZHONGLinsheng1,2,, ZHOURui1,2,3, WANGYingjie1,2,3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s, Beijing 100101, China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钟林生(1971- ),男,江西于都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与旅游地理。E-mail:zhongls@igsnrr.ac.cn
收稿日期:2016-11-24
修回日期:2017-03-17
网络出版日期:2017-05-20
版权声明:2017《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527)云南省文物局项目“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生瑞(1990- ),男,山东莱芜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地理信息系统。E-mail:zhangsr.12s@igsnrr.ac.cn



展开

摘要
从遗产保护的对象及内容出发,设计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旅游经济效益和游客规模及行为四个方面的30项指标,其中水源林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损毁梯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遗产区水资源承载力、村寨传统民居的数量与木刻分水设施的数量是重要程度较高的五个指标。在对指标进行量化和标准化处理之后,采用多元线性函数,构建了遗产区生态旅游发展评估模型。经过实地监测发现,现阶段遗产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旅游对当地传统社会结构冲击较大,传统风俗礼仪逐渐弱化;村民在旅游开发中参与程度低、从旅游开发中获益较小,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较低。研究结果对该类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景观遗产;生态旅游监测;监测指标;可持续利用;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bjects and content of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ecotourism monitoring in Yunnan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Heritage Property. This system includes 30 indicators covering four themes: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tourism economic benefits and the number and behavior of tourists. The top five important indicators are the propor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area, the proportion of the damaged terraces area,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the number of historic buildings in the villages and the number of water-distribution woodcuts. After quantifying and standardizing the indicators, this paper uses the multivariate linear analysis to assess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heritage property.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monitoring, this pape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ethnic traditional custom and etiquette is gradually weaken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tourism planning, which will pose a threat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eritage. In addition, the villager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ir low participation and less income in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These conclusions will help policymakers propel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Yunnan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Heritage Property and offer useful information for other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sites as well.

Keywords: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ecotourism monitoring;monitoring indicators;sustainable development;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heritage property

-->0
PDF (1910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张生瑞, 钟林生, 周睿, 王英杰.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研究[J]. , 2017, 36(5): 887-89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5007
ZHANG Shengrui, ZHONG Linsheng, ZHOU Rui, WANG Yingjie. Ecotourism monitoring in the Yunnan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Heritage Property[J]. 地理研究, 2017, 36(5): 887-89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5007

1 引言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的要求,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1],“它们说明并展示了人类社会和聚落随着时间在自然环境的限制或所提供的机会以及来自外在或内在的延续社会、经济和文化力量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的演变过程”[1]。文化景观遗产与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它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与大自然形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的关系,更强调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通过世界遗产大会的认定,成为我国继庐山、五台山、杭州西湖之后的第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较之于其他三处同类型的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更为脆弱[3]。目前由于人口持续流出以及宅基地、旅游项目用地等建设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张,梯田弃耕、退化以及转为旱田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威胁遗产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自2015年以来,按照《公约》要求,生态旅游作为协调自然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被当地政府确立为重要的产业形态予以扶持。在此背景下,如何监测生态旅游发展对遗产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成为该遗产地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遗产地生态旅游监测是指监测生态旅游开发引起的遗产地各方面的变化。目前与遗产地生态旅游监测相关的文献多集中于生态旅游监测和遗产旅游监测两个领域。其中生态旅游监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旅游环境影响监测[4-7]、生态旅游资源的动态监测[8-14]和生态旅游社区居民的心理容量监测[15-21]等三个方面。Buckley等[4,5]分别从旅游活动中的污染物排放和游客行为的视角探索了生态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影响;明庆忠等将生态旅游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按其影响程度划分为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退化、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不协调三类,并分析了各种类型可能会出现的内容及其出现的原因[6]。Rome结合拉美国家生态旅游发展的状况,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旅游者行为和心理等五个方面,制定了生态旅游监测指标体系的框架[8]。王纯阳等构建了基于社区依恋、社区关注、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感知和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结构关系模型,探讨了村落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18]。孙九霞等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分别探讨了旅游发展过程中遗产地社区居民地方认同感的变化[19]
关于遗产旅游监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对遗产构成要素的影响监测[22-26]。张朝枝等基于世界旅游组织的相关规定,将遗产旅游监测指标分为“预警指标、系统压力指标、现状测量指标、旅游影响测量指标、管理水平测量指标、管理绩效测量指标”等六类[22];邓晓宇将遗产监测指标归纳为环境、社会与经济三个大类,以及自然环境、景观资源、协调程度、旅游效益、环保投入、内部管理、社会参与和政府投入等八个小类[24]
总结而言,目前针对遗产地生态旅游监测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生态旅游对遗产本身及遗产所赋存的自然、社会、经济与文化等方面影响的综合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从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出发,建立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评价生态旅游活动对遗产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以期为遗产区以及其他文化景观类遗产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境内,地处102°41′47″E~102°50′44″E、23°01′21″N~23°10′48″N(图1)。遗产区内共有82个村寨,共有55989人(截至2013年12月),面积约16603.22 hm2,涉及新街镇、黄茅岭乡、沙拉托乡3个乡镇的18个行政村。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
-->Fig. 1The location of Yunnan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Heritage Property
-->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表达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生态旅游监测指标的选取过程中主要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以定性评价为主;在构建生态旅游监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的方法,以定量表达为主。

2.3 生态旅游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2.3.1 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稻田、森林、水系、传统村寨和民居以及区域内的传统文化,是遗产保护的主要对象,这些遗产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遗产保护的主要内容。本文拟从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手筛选监测指标,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生态旅游监测指标体系。调研发现生态旅游对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主要为村寨建筑的变化、村民传统价值观的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自然灾害频次的变化。其中村寨建筑的变化表现为村寨建筑外观以及宅基地选址等方面的变化;传统价值观的变化表现为旅游者持有的现代价值观与当地稻作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歧,如传统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礼仪等;生态环境的变化表现为旅游者带来的无法降解的塑料制品等在丢弃之后会对遗产区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自然灾害频次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建设极易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引发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同时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也会对当地的水资源产生压力,雨水少的季节易发生旱灾。
间接影响表现为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主要是指旅游开发中村寨居民的参与深度以及旅游经济效益中惠及村民的比例,如农家乐的发展情况、门票收入中补贴种田农户的额度等;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指旅游开发易导致水田转变为旱地以及弃耕,引起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发生变化等。
从影响因素上来讲,生态旅游对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旅游者的数量及其行为。旅游者的数量决定了旅游开发的强度,旅游者的行为影响着当地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生态旅游监测的重点内容。
总结而言,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的对象:一是生态旅游者的规模和行为;二是生态旅游活动所引起的遗产价值的变化。监测内容涵盖了遗产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
2.3.2 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指标初选 基于上述思路,本文初步选取涵盖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旅游经济效益和游客规模及行为四个方面的101项生态旅游监测指标。
在此基础上,邀请了19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西南林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红河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等8所高校的不同学科背景且均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开展过深入调研的专家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做出评级,并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提出建议。
经过三轮的专家打分,选出 Xjˉ (① Xjˉj指标的算数平均数, Xjˉ越高,指标的意见越集中。)>0.6、Yj(② Yjj指标的变异系数,Yj越小,指标的意见协调度越高。)<0.5的指标,得出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指标体系框架,共计30个指标(表1)。
Tab. 1
表1
表1因子分析及信度检验结果
Tab. 1The results of factor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test
因子命名指标因子荷重α系数
自然环境F1F2F3
F1
生物多样性
观赏性动植物的数量0.8210.75
梯田内的生物种类0.783
外来森林树种数目0.667
F2
环境资源
地表水质量0.7750.73
水资源承载力0.638
空气质量指数0.823
F3
土地利用
水源林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0.7310.79
寨神林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0.881
损毁梯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0.820
旅游项目用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0.711
累计解释变异81.17%
社会文化环境F1F2
F1
文化景观
村寨传统民居的数量0.5630.71
木刻分水设施的数量0.67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0.818
居民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感0.786
传统礼仪的汉化程度0.687
F2
社会结构
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稳定性0.8870.73
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满意度0.595
传统节庆活动的居民参与程度0.619
累计解释变异79.33%
旅游经济效益F1F2
F1
直接效益
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例0.7830.68
农业增加值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例0.623
居民人均年收入0.608
F2
间接效益
旅游从业者中社区居民所占的比例0.7910.67
门票收入中用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比例0.553
门票收入中用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中的比例0.516
累计解释变异81.31%
游客规模及行为F1F2
F1
游客规模
游客数量0.9550.79
每小时游客量0.937
游客的平均逗留时间0.584
游客的空间分布特征0.632
F2
游客行为
游客对当地民俗的尊重程度0.940.85
游客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感0.76
累计解释变异89.85%


新窗口打开
2.3.3 生态旅游监测指标体系的确立 利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遗产区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建立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指标体系。
对四个主题下的指标分别进行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自然生态环境主题分为“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环境资源”三个子主题,下设10个指标;社会文化环境主题分为“文化景观”“社会结构”两个子主题,下设8个指标;旅游经济效益主题分为“直接效益”“间接效益”两个子主题,下设6个指标;游客规模及行为主题分为“游客规模”与“游客行为”两个子主题,下设6个指标(表1)。
综合以上分析,最后形成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指标体系。
2.3.4 生态旅游监测指标的权重 在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生态旅游监测指标体系权重总排序如表2所示。
Tab. 2
表2
表2生态旅游监测指标权重总序
Tab. 2The sequence of the weights of ecotourism monitoring indicators
主题权重子主题权重指标权重总排序权重
自然生态
环境
0.5161生物多样性0.10621观赏性动植物的数量0.23110.0127
2梯田内的生物种类0.66510.0365
3外来森林树种数目0.10380.0057
土地利用0.63334水源林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0.46090.1506
5寨神林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0.15610.0510
6损毁梯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0.31040.1015
7旅游项目用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0.07260.0237
环境资源0.26058地表水质量0.24310.0327
9水资源承载力0.66870.0899
10空气质量指数0.08820.0119
社会文化
环境
0.2411文化景观0.7511传统礼仪的汉化程度0.04600.0083
12居民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感0.11200.0203
13村寨传统民居的数量0.32490.0588
14木刻分水设施的数量0.32490.0588
1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0.19220.0348
社会结构0.2516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稳定性0.65300.0394
17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满意度0.25100.0151
18传统节庆活动的居民参与程度0.09600.0058
旅游经济
效益
0.1303直接效益0.2519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例0.20140.0066
20农业增加值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例0.11800.0038
21居民人均年收入0.68060.0222
间接效益0.7522旅游从业者中社区居民所占的比例0.21060.0206
23门票收入中用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比例0.24090.0235
24门票收入中用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中的比例0.54850.0536
游客规模
及行为
0.1125游客规模0.7525游客数量0.08470.0071
26每小时游客量0.23330.0197
27游客的平均逗留时间0.54230.0458
游客行为0.2528游客的空间分布特征0.13970.0118
29游客对当地民俗的尊重程度0.250.0070
30游客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感0.750.0211


新窗口打开
生态旅游监测指标体系权重总排序一致性检验为CR=(0.1125×0+0.5161×0.0194+0.2411×0+0.1303×0)/(0.1125×0+0.5161×0.58+0.2411×0+0.1303×0)=0.0335<0.1,总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各项指标中“水源林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最为重要,因为水源林是遗产区内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对梯田景观的维系意义重大;其次是“损毁梯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与“水资源承载力”两个指标,因为梯田是最主要的景观要素,其面积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文化景观的完整性;水资源承载力的高低影响遗产区稻田的生产情况,与文化景观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此外重要程度较高的监测指标还包括“村寨传统民居的数量”与“木刻分水设施的数量”。传统民居是世界文化景观四要素的一部分,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数量多少影响着世界文化景观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木刻分水设施是当地居民引水灌溉的传统设施,历史悠久,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典型物证,符合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普遍突出价值”的要求。

2.4 生态旅游监测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

根据各监测指标的性质及表现形式,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对各监测指标进行量化及标准化处理:
(1)环境方面的指标,其评价标准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执行,地表水质量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空气质量指数(AQI)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将指标分为五个等级,等级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表3)。
Tab. 3
表3
表3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指标评估标准
Tab. 3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ecotourism monitoring indicators in Yunnan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Heritage Property
指标评估标准
10.80.60.40.2
1.观赏性动植物的种类<15[15,20)[20,25)[25,30)≥30
2.梯田内有无外来生物种类没有---
3.外来森林树种数目<3-[3,5)-≥5
4.水源林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35[25,35)[15,25)[5,15)<5
5.寨神林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0.8[0.6,0.8)[0.4,0.6)[0.2,0.4)<0.2
6.损毁梯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0.5[0.5,1)[1,1.5)[1.5,2)≥2
7.旅游项目用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3[3,4)[4,5)[5,6)≥6
8.地表水质量
9.水资源承载力(万人/年)≥150[140,150)[130,140)[120,130)<120
10.空气质量指数<50[50,100)[100,150)[150,200)≥200
11.传统礼仪的汉化程度非常强较强一般较弱非常弱
12.居民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感非常强较强一般较弱非常弱
13.村寨传统民居的数量(与上次相比,正数表示增加,负数表示减少)>5(0,5]0[-5,0)<-5
14.木刻分水设施的数量(与上次相比,正数表示增加,负数表示减少)>5(0,5]0[-5,0)<-5
1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与上次相比,正数表示增加,负数表示减少)>0-0-<0
16.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稳定性非常稳定较稳定一般较不稳定非常不稳定
17.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18.传统节庆活动的居民参与程度非常高较高一般较低非常低
19.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例(%)≥50[35,50)[20,35)[5,20)<5
20.农业增加值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例(%)≥20[15,20)[10,15)[5,10)<5
21.居民人均年收入(元)≥8000[6000,8000)[4000,6000)[2000,4000)<2000
22.旅游从业者中社区居民所占的比例(%)≥50[35,50)[20,35)[5,20)<5
23.门票收入中用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比例(%)≥50[35,50)[20,35)[5,20)<5
24.门票收入中用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中的比例(%)≥50[35,50)[20,35)[5,20)<5
25.游客数量(万人/年)[100,130)[80,100)[50,80)<50≥130
26.每小时游客量(个)[300,500)[100,300)[500,800)<100≥800
27.游客的平均逗留时间(天)<1[1,2)[2,3)[3,4)≥4
28.游客的空间分布特征非常集中较为集中较为均匀较为分散非常分散
29.游客对当地民俗的尊重程度非常尊重较尊重一般较不尊重非常不尊重
30.游客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感非常强较强一般较弱非常弱


新窗口打开
(2)可以度量的指标,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的意见,将各指标分为五个等级,各等级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表3)。
(3)对于定性评价的指标如“游客对当地民俗的尊重程度”“游客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感”“传统礼仪的汉化程度”“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满意度”“传统节庆活动的居民参与程度”按照调查问卷与专家打分结合来确定,将每个指标都分为优、良、中、低、差5个等级,各等级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首先通过游客和居民调查问卷获得初始数值,取均值之后,送交专家组(至少10人)评分,最后依据下式计算监测该指标的评分值:定性指标评分值=Σ每位评审专家选定等级系数/评议专家人数。
调查问卷分为游客行为调查问卷和居民态度调查问卷。游客行为调查问卷主要是观察游客的环保意识及其旅游的目的,居民态度调查问卷主要是观察当地居民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及其对本地旅游发展现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发放点位主要集中于遗产区内景观价值较高的上主鲁老寨、全福庄中寨、牛倮普、阿者科和垭口5个典型村寨以及老虎嘴、坝达和多依树3个著名景点。两类调查问卷各发放300份,游客行为调查问卷258份有效,有效回收率86%,居民态度调查问卷272份有效,有效回收率91%。

3 遗产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评估

本文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生态旅游评估模型,计算公式为:
S=n=1pi=1mj=1nAjBjCiDh(1)
式中:S为总得分;Aj为第j个单项指标的分值;Bj为第j个单项指标的权重;Ci为第i个子主题的权重;Dh为第h个主题的权重;n为指标的个数,本文取30;m为子主题个数,本文取9;p为主题的个数,本文取4。
遗产区的监测数据来自实地调查。实地调查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③ 调查问卷与“2.4生态旅游监测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中的调查问卷一致。)、追踪调查、统计研究、仪器观测和野外调查,具体的监测方案如表4所示。在获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邀请了来自云南师范大学、红河学院等高校的10位专家,按照生态旅游监测指标评估标准(表3)对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评估。
Tab. 4
表4
表4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方案
Tab. 4Ecotourism monitoring scheme in Yunnan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Heritage Property
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区域监测人员或部门
观赏性动植物的数量野外调查4次/年主要旅游景区林业局
梯田内的生物种类野外调查1次/年主要旅游景区环保局
外来森林树种数目野外调查1次/年主要旅游景区及东观音山自然保护区林业局
水源林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野外调查1次/年整个区域国土局
寨神林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野外调查1次/年整个区域国土局
损毁梯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野外调查1次/年整个区域国土局
旅游项目用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野外调查1次/年整个区域国土局
地表水质量仪器观测2次/年主要河流断面环保局
水资源承载力野外调查、
统计资料分析
2次/年整个区域环保局
空气质量指数仪器观测2次/年主要旅游景区环保局
传统礼仪的汉化程度问卷调查1次/年典型村寨研究人员
居民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感问卷调查1次/年典型村寨研究人员
村寨传统民居的数量野外调查1次/年全部区域研究人员
木刻分水设施的数量野外调查1次/年全部区域研究人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野外调查1次/年全部区域研究人员
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稳定性野外调查1次/年典型村寨研究人员
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满意度野外调查1次/年典型村寨研究人员
传统节庆活动的居民参与程度野外调查1次/年典型村寨研究人员
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例统计资料分析1次/年全部区域旅游局
农业增加值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例统计资料分析1次/年全部区域农业局
居民人均年收入统计资料分析1次/年全部区域旅游局
旅游从业者中社区居民所占的比例统计资料分析1次/年全部区域旅游局
门票收入中用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比例统计资料分析1次/年全部区域旅游局
门票收入中用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中的比例统计资料分析1次/年全部区域旅游局
游客数量数量统计1次/年各售票点研究人员
每小时游客量数量统计4次/年各旅游景区研究人员
游客的平均逗留时间调查随机各旅游景区研究人员
游客的空间分布特征调查随机各旅游景区研究人员
游客对当地民俗的尊重程度问卷调查4次/年典型村寨研究人员
游客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感问卷调查4次/年典型村寨研究人员


新窗口打开
依据生态旅游评估模型,结合各指标的权重(表2),按照加权平均的方法逐级计算各子主题、主题的分值,最终得出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的总分数(表5)。
Tab. 5
表5
表5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结果
Tab. 5The results of ecotourism monitoring in Yunnan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Heritage Property
主题评分子主题评分指标评分
自然生态环境0.7804生物多样性0.95381观赏性动植物的种类0.8000
2梯田内有无外来生物种类1.0000
3外来森林树种数目1.0000
土地利用0.66104水源林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0.4000
5寨神林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0.6000
6损毁梯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1.0000
7旅游项目用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1.0000
环境资源1.00008地表水质量1.0000
9水资源承载力1.0000
10空气质量指数1.0000
社会文化环境0.6764文化景观0.740311传统礼仪的汉化程度0.6360
12居民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感0.6773
13村寨传统民居的数量0.8000
14木刻分水设施的数量0.8000
1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0.6000
社会结构0.484716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稳定性0.4329
17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满意度0.5227
18传统节庆活动的居民参与程度0.7382
旅游经济效益0.3500直接效益0.470819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例0.4000
20农业增加值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例1.0000
21居民人均年收入0.4000
间接效益0.309722旅游从业者中社区居民所占的比例0.2000
23门票收入中用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比例0.2000
24门票收入中用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中的比例0.4000
游客规模及行为0.5796游客规模0.524325游客数量0.4000
26每小时游客量0.4000
27游客的平均逗留时间0.5262
28游客的空间分布特征0.8000
游客行为0.745329游客对当地民俗的尊重程度0.8322
30游客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感0.7163


新窗口打开
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总得分为:
S=0.5796×0.1125+0.7804×0.5161+0.6764×0.2411+0.3500×0.1303=0.6767 (2)
评估结果表明,遗产区在“环境资源”“生物多样性”“游客行为”“文化景观”等方面的得分相对较高(>0.7),这除了与自然环境条件较好有关之外(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质量达到国家Ⅰ类标准),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① 制定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区管理办法》,并组织专家对典型村寨的传统民居、宗教祭祀场所以及分水木刻设施等遗产构成要素进行了严格的修复与维护;② 在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之前,哈尼梯田已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国家湿地公园,一直都在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③ 积极开展小龙虾(梯田内的外来物种)专项治理活动,维护了梯田内部生态系统的稳定;④ 对引进的外来绿化树种进行了清理,维护了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⑤ 遗产区内游客的游览方式主要以徒步和观光巴士为主,严格禁止私家车进入,有效减少了噪音污染和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⑥ 建设有大型的垃圾处理厂,每天有专人负责垃圾清理;⑦ 制定了旅游者行为守则,鼓励旅游者的环保行为;⑧ 遗产区与游客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注重搜集游客的合理建议。
遗产区在“社会结构”“游客规模”“直接效益”“间接效益”方面得分相对较低,调研发现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① 受地理位置限制,对北上广等国内主要客源地的吸引力有限,游客规模较小;② 在生态旅游开展过程中,旅游活动对当地的传统社会结构造成了冲击;③ 生态旅游开发加快了哈尼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当地传统礼仪的汉化程度增强;④ 生态旅游开发使得居民在传统文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有所降低;⑤ 受制于目前的游客规模以及管理体制,遗产区的旅游经济效益尚没有完全显现,旅游业尚没有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居民对生态旅游开发的满意度较低;⑥ 居民从旅游开发中获益较少,旅游从业者中社区居民所占比例较低;⑦ 门票收入中用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占比较低。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遗产区生态旅游发展处于初始阶段,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较高,但由于作为“活态”遗产维护者的村寨居民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参与度较低、得到经济利益较少,对生态旅游开发的满意度较低,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存在较大的潜在威胁。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入手,通过德尔菲法以及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并对各监测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追踪调查、统计研究、仪器观测和野外调查,评估了目前遗产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主要结论如下:
(1)从生态旅游监测对象出发,构建了涵盖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旅游经济效益、游客规模及行为四个主题的共计30个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归类,得出了”生物多样性“等9个子主题,形成完整的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指标体系。
(2)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估,水源林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损毁梯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水资源承载力、村寨传统民居的数量与木刻分水设施的数量等指标的重要程度较高,是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的重点内容。
(3)实证研究评估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计算各项生态旅游监测指标得分,发现遗产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游客规模较小、生态旅游活动对当地传统社会结构冲击大、居民从旅游开发中获益较少、居民对生态旅游开发的满意度较低以及旅游收入中对环境保护的贡献率较低等问题。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遗产区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应特别注意社会传统组织结构的保护,促进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旅游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让旅游经济效益惠及更多当地居民。生态旅游监测为遗产区生态旅游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后续的研究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拓展与细化:① 由于生态旅游活动对遗产区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藏性,测量难度较大,在今后的生态旅游监测研究中,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指标可做进一步的补充。② 设计相关模型对遗产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进行精确测算,包括遗产区生态旅游资源承载容量和遗产区居民的心理容量等,将有助于合理调控遗产区的生态旅游开发规模;③ 借助遗产区旅游大数据平台,利用空间分析方法,深入刻画遗产区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优化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点位的空间布局,进而提升生态旅游监测的水平。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UNESCO.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Paris: World Heritage Center, 2005.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I.A I.B I.C I.D
[2]刘红婴. 世界遗产精神.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 1]

[Liu Hongying. World Heritage's Spirit. 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2006.] [本文引用: 1]
[3]角媛梅, 程国栋, 肖笃宁.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 地理研究, 2002, 21(6): 733-741.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文化景观及其保护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演变 ,以及文化景观及其主要研究内容与进展进行了总结 ,并具体探讨了地处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概念、特征、结构和功能及其保护措施。</p>
[Jiao Yuanmei, Cheng Guodong, Xiao Duning.A study on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i' s terrace and its protection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2, 21(6): 733-741.]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文化景观及其保护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演变 ,以及文化景观及其主要研究内容与进展进行了总结 ,并具体探讨了地处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概念、特征、结构和功能及其保护措施。</p>
[4]Buckley R.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ecotourism. Wallingford, UK: CABI Publishing, 2004. [本文引用: 2]
[5]Chiu Y T H, Lee W I, Chen T H.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in ecotourism: Antecedents and implica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0: 321-329.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3.06.01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of tourists engaged in ecotourism. It proposes a behavioral model in which perceived value, satisfaction and activity involvement with respect to the eco-travel experience shape the tourist's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Unlike other studies that view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as a generic trait, this study explores whether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can actually change as a result of the eco-travel experience. A total of 328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and analyzed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erceived value, satisfaction and activity involvement can promote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of tourists. While perceived value directly affects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play the roles of partial mediators in the behavioral model. Thus, enhancing tourist's value perception about the eco-travel activity is the first in a sequence of steps that would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via increasing the ecotourist's activity involvement and satisfaction levels. Finally,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key stakeholders in the ecotourism industry are discussed.
[6]明庆忠, 李宏, 徐天任. 生态旅游环境问题类型及保育对策
. 经济地理, 2000, 20(4): 114-117.
URL [本文引用: 1]

[Ming Qingzhong, Li Hong, Xu Tianren.Spatial models and their assessment on regional tourist behavior.
Economic Geography, 2000, 20(4): 114-117.]
URL [本文引用: 1]
[7]卢松, 陆林, 徐茗, . 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初探: 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例
. 地理研究, 2005, 24(4): 581-590.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5.04.013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作为传统历史文化旅游地,古村落正备受关注,旅游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由于游客量增长迅猛、客流时间分布极不均匀以及古民居容纳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景区超载、旅游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对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压力逐渐增大,古村落旅游环境容量问题日益凸现。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研究案例,进行了实地调研工作,在旅游环境容量静态模型的基础上,对西递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状态展开分析,计算了西递景区不同季节旅游环境容量值,最后提出了古村落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的基本对策。</p>
[Lu Song, Lu Lin, Xu Ming, et al.A research on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ancient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Xidi villag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4): 581-590.]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5.04.013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作为传统历史文化旅游地,古村落正备受关注,旅游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由于游客量增长迅猛、客流时间分布极不均匀以及古民居容纳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景区超载、旅游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对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压力逐渐增大,古村落旅游环境容量问题日益凸现。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研究案例,进行了实地调研工作,在旅游环境容量静态模型的基础上,对西递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状态展开分析,计算了西递景区不同季节旅游环境容量值,最后提出了古村落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的基本对策。</p>
[8]Rome A.Ecotourism Impacts Monitoring: A Review of Methodolo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Developing Monitoring Programs in Latin America.
Washington: The Nature Conservancy, 1999.
URL [本文引用: 2]
[9]曾涛. 兴凯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监测与开发研究
.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URL摘要
湿地是人类生存发展重要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保障国家、全球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功能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自然综合体。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湿地的研究受到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及社会各届的关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热点和焦点。生态学、地理学、旅游学、遥感学、经济数学等诸多学科的加入,使之成为一个交叉学科。目前,各学科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有效的
[Zeng Tao.The evaluation, monitor and developing research for the ecotourism resources of Xingkai Lake.
Harbin: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10.]
URL摘要
湿地是人类生存发展重要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保障国家、全球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功能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自然综合体。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湿地的研究受到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及社会各届的关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热点和焦点。生态学、地理学、旅游学、遥感学、经济数学等诸多学科的加入,使之成为一个交叉学科。目前,各学科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有效的
[10]刘儒渊, 曾家琳. 登山步道游憩冲击之长期监测: 以玉山国家公园塔塔加步道为例
. 资源科学, 2006, 28(3): 120-127.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7588.2006.03.018URLMagsci摘要
本研究应用由植群覆盖度减少率(CR)、植相变异度(FD)及植株高度降低率(HR)等三项植群冲击介量所合成之植群冲击指数(IVI),与步道截面土壤冲蚀量之变化,自1991至2004年间,定期就游客践踏对塔塔加步道所造成之游憩冲击效应进行长期的调查监测,探讨其变迁与可能的影响因子。本文汇整14年来所完成之重要调查监测与研究成果,并提出若干建议事项供为游憩生态学之相关研究,与经营管理单位在制定或修正其步道冲击防治与管理策略时之参考。
[Liu Ruyuan, Zeng Jialin.Long-term research and its monitoring of trail impacts: A case study of Tataka Trail, Yushan National Park, Taiwan.
Resources Science, 2006, 28(3): 120-127.]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7588.2006.03.018URLMagsci摘要
本研究应用由植群覆盖度减少率(CR)、植相变异度(FD)及植株高度降低率(HR)等三项植群冲击介量所合成之植群冲击指数(IVI),与步道截面土壤冲蚀量之变化,自1991至2004年间,定期就游客践踏对塔塔加步道所造成之游憩冲击效应进行长期的调查监测,探讨其变迁与可能的影响因子。本文汇整14年来所完成之重要调查监测与研究成果,并提出若干建议事项供为游憩生态学之相关研究,与经营管理单位在制定或修正其步道冲击防治与管理策略时之参考。
[11]彭硕, 周松, 郭晨, . 井冈山生态旅游景点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
. 环境保护科学, 2015, 41(4): 83-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6216.2015.04.017URL摘要
在对井冈山生态旅游景点进行多角度多视角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对井冈山生态旅游景点的特点、环境现状及演化趋势做了系统的研究;对生态旅游景点的环境监测及环境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井冈山生态旅游景点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优选出旅游活动、水环境、土壤环境3大类监测对象的监测指标.为后续建立旅游景点环境监测标准奠定基础,为其他景区景点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
[Peng Shuo, Zhou Song, Guo Chen, et al.Establishment of 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dicator system for Jinggangshan Ecotourism attractio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15, 41(4): 83-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6216.2015.04.017URL摘要
在对井冈山生态旅游景点进行多角度多视角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对井冈山生态旅游景点的特点、环境现状及演化趋势做了系统的研究;对生态旅游景点的环境监测及环境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井冈山生态旅游景点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优选出旅游活动、水环境、土壤环境3大类监测对象的监测指标.为后续建立旅游景点环境监测标准奠定基础,为其他景区景点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
[12]王金莲, 胡善风, 刘安平, . 黄山风景区旅游气象灾害防御系统探析: 以雷电监测预警系统为例
. 地理科学, 2014, 34(1): 60-66.
URLMagsci摘要
<p>黄山风景区是集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地质公园&ldquo;三冠&rdquo;于一体的海内外知名旅游风景区。然而,受山岳型气候条件的影响,黄山风景区旅游气象灾害频发,由此引起的地质灾害等,给旅游资源景观和旅游设施造成破坏,影响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直接威胁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为此,在分析旅游气象灾害对旅游业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黄山风景区旅游气象灾害的特点,构建了景区旅游气象灾害防御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旅游气象灾害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防御系统三大体系组成。选取雷电监测预警系统为例,对其构建思路、预警流程、技术体系进行详细介绍,从而为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借鉴。</p>
[Wang Jinlian,Hu Shanfeng, Liu Anping, et al.The tourism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efense system in Huangshan Scenic Area: A case study of lightning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Scientia Geographical Sinica, 2014, 34(1): 60-66.]
URLMagsci摘要
<p>黄山风景区是集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地质公园&ldquo;三冠&rdquo;于一体的海内外知名旅游风景区。然而,受山岳型气候条件的影响,黄山风景区旅游气象灾害频发,由此引起的地质灾害等,给旅游资源景观和旅游设施造成破坏,影响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直接威胁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为此,在分析旅游气象灾害对旅游业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黄山风景区旅游气象灾害的特点,构建了景区旅游气象灾害防御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旅游气象灾害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防御系统三大体系组成。选取雷电监测预警系统为例,对其构建思路、预警流程、技术体系进行详细介绍,从而为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借鉴。</p>
[13]张智慧. 鼋头渚风景区旅游环境监测与评价
. 无锡: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Zhang Zhihui.Yuantouzhu scenic tourism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Wuxi: Master Dissertation of Jiangnan University, 2010.]

[14]肖林, 梁平锦, 蓝丹. 基于居民感知与环境监测的旅游环境影响评价: 以扬美古镇为例
. 旅游研究, 2011, 3(4): 19-24.
URL [本文引用: 1]

[Xiao Lin, Liang Pingjin, Lan Dan.Tourism environmental effect appraisal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sidents' percep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monitoring: A case study of Yangmei ancient town.
Tourism Research, 2011, 3(4): 19-24.]
URL [本文引用: 1]
[15]唐晓云, 闵庆文, 吴忠军. 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感知及其影响: 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
. 资源科学, 2010, 32(6): 1035-1041.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是典型的社区型遗产。论文以广西龙脊平安寨梯田为个案,探讨了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影响。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环境感知、关系感知、利益感知、权利感知是社区居民旅游开发后较显著的感知因子。论文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家庭情况的居民感知进行Pearson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①利益感知方面,居民对收益分配处于不满意水平;居民的经济利益满意程度对旅游总体满意度、未来旅游开发的态度显著相关;家庭旅游经营年收入越高的居民其收益分配满意度越低;②关系感知方面,居民对旅游开发后的关系感知较满意,居民的关系感知对其未来旅游发展态度显著相关,不开展旅游经营的居民其内部关系满意度更高,家庭旅游经营年收入较低的家庭关系感知满意度相对低;③环境感知方面,居民对环境污染感到很不满意,村寨环境感知与居民对未来旅游发展态度存在显著相关;④参与程度方面,居民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的权限很不满意,中等学历的居民对参与旅游决策的感知满意度最高,年收入1~3万元的居民比年收入0.5~1万元的居民的权利感知满意程度高。论文在综合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还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Tang Xiaoyun, Min Qingwen, Wu Zhongjun.An investigation of residents'perception on tourism in agro-cultural heritage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n Ping'an Village of Guilin city, Guangxi.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6): 1035-1041.]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是典型的社区型遗产。论文以广西龙脊平安寨梯田为个案,探讨了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影响。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环境感知、关系感知、利益感知、权利感知是社区居民旅游开发后较显著的感知因子。论文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家庭情况的居民感知进行Pearson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①利益感知方面,居民对收益分配处于不满意水平;居民的经济利益满意程度对旅游总体满意度、未来旅游开发的态度显著相关;家庭旅游经营年收入越高的居民其收益分配满意度越低;②关系感知方面,居民对旅游开发后的关系感知较满意,居民的关系感知对其未来旅游发展态度显著相关,不开展旅游经营的居民其内部关系满意度更高,家庭旅游经营年收入较低的家庭关系感知满意度相对低;③环境感知方面,居民对环境污染感到很不满意,村寨环境感知与居民对未来旅游发展态度存在显著相关;④参与程度方面,居民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的权限很不满意,中等学历的居民对参与旅游决策的感知满意度最高,年收入1~3万元的居民比年收入0.5~1万元的居民的权利感知满意程度高。论文在综合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还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6]周年兴. 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 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例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2): 102-1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504.2003.02.025URL摘要
旅游容量是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重要工具之一。该文引入边际满意度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心理容量的满意度模型,并且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实证研究,进行了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
[Zhou Nianxing.Calculation of tourism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in mountain scenic area: A case study of Huangshizhai Scenic Area in Wulingyuan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3, 19(2): 102-1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504.2003.02.025URL摘要
旅游容量是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重要工具之一。该文引入边际满意度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心理容量的满意度模型,并且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实证研究,进行了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
[17]卢松, 张捷, 苏勤.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历时性分析: 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景区为例
. 地理研究, 2009, 28(2): 536-548.
https://doi.org/10.11821/yj2009020026URLMagsci摘要
<p>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古村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地,开展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对于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显得尤其重要与紧迫。本文选择世界文化遗产西递为研究案例,进行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历时性分析,结果显示:1)随着时间的推进,社区居民从个体层面对旅游业的依赖日益加强。2)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推进,居民更加重视和认识到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文化效应和环境效应。这反映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关注符合人们一般认知规律:由形式转向本质,由经济转向文化,由物质转向精神。3)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时间变化涉及个体、景区、政府等诸多因素影响。本文较为系统地揭示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时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p>
[Lu Song, Zhang Jie, Su Qin.The temporally comparative study of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n ancient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Xidi Village, one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2): 536-548.]
https://doi.org/10.11821/yj2009020026URLMagsci摘要
<p>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古村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地,开展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对于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显得尤其重要与紧迫。本文选择世界文化遗产西递为研究案例,进行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历时性分析,结果显示:1)随着时间的推进,社区居民从个体层面对旅游业的依赖日益加强。2)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推进,居民更加重视和认识到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文化效应和环境效应。这反映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关注符合人们一般认知规律:由形式转向本质,由经济转向文化,由物质转向精神。3)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时间变化涉及个体、景区、政府等诸多因素影响。本文较为系统地揭示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时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p>
[18]王纯阳, 屈海林. 村落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
. 地理学报, 2014, 69(2): 278-28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20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构建了社区依恋、社区关注、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感知和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结构关系模型,并以村落遗产地——福建土楼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 验证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并引入个人获益作为调节变量,剖析在获益居民和没有获益的居民中,各种旅游感知对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 经济获益感知、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均对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经济成本感知对态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② 社区依恋通过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影响;③ 社区关注通过经济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间接影响态度,并通过经济成本感知间接影响态度;④ 社区参与通过经济获益感知、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经济成本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负向影响;⑤ 经济获益感知、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对态度的影响对获益居民比没有获益的居民要大,而经济成本感知、社会文化成本感知与环境成本感知对态度的影响对没有获益的居民比获益居民要大。
[Wang Chunyang, Qu Hailin.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of village heritage site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2): 278-28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20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构建了社区依恋、社区关注、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感知和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结构关系模型,并以村落遗产地——福建土楼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 验证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并引入个人获益作为调节变量,剖析在获益居民和没有获益的居民中,各种旅游感知对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 经济获益感知、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均对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经济成本感知对态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② 社区依恋通过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影响;③ 社区关注通过经济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间接影响态度,并通过经济成本感知间接影响态度;④ 社区参与通过经济获益感知、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经济成本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负向影响;⑤ 经济获益感知、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对态度的影响对获益居民比没有获益的居民要大,而经济成本感知、社会文化成本感知与环境成本感知对态度的影响对没有获益的居民比获益居民要大。
[19]孙九霞, 周一. 遗产旅游地居民的地方认同: “碉乡”符号、记忆与空间
. 地理研究, 2015, 34(12): 2381-239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201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化地理****对"地方"这一理论视角主观性意义的强调,使得"地方认同"等呈现人与地方情感联系的概念被重新审视。在当今中国申遗热的背景下,当地人的地方认同在各方力量对遗产归属与表述的争夺中重塑,如果将这种重塑放在多尺度的分析框架下,就可以发现地方认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封闭的地点,在本土、全国以及跨国空间中呈现不同的表述。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并且是中国唯一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是研究遗产生产对地方认同变迁影响的典型案例。结合文献分析、观察法与访谈法等,阐述遗产旅游发展背景下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变迁,分析开平作为"碉乡"的具体内涵。研究发现:遗产申报和维护使碉楼被硬性确立为地方的象征,具有高度符号化的特点;"碉乡"形象在居民地方认同中的展开并不完整;"碉乡"在历史延续中存在着多重割裂;"碉乡"的空间边界既明确又封闭。
[Sun Jiuxia, Zhou Yi.Residents' place identity at heritage sites: Symbols, memories and space of the "Home of Diaolou".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12): 2381-239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201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化地理****对"地方"这一理论视角主观性意义的强调,使得"地方认同"等呈现人与地方情感联系的概念被重新审视。在当今中国申遗热的背景下,当地人的地方认同在各方力量对遗产归属与表述的争夺中重塑,如果将这种重塑放在多尺度的分析框架下,就可以发现地方认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封闭的地点,在本土、全国以及跨国空间中呈现不同的表述。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并且是中国唯一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是研究遗产生产对地方认同变迁影响的典型案例。结合文献分析、观察法与访谈法等,阐述遗产旅游发展背景下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变迁,分析开平作为"碉乡"的具体内涵。研究发现:遗产申报和维护使碉楼被硬性确立为地方的象征,具有高度符号化的特点;"碉乡"形象在居民地方认同中的展开并不完整;"碉乡"在历史延续中存在着多重割裂;"碉乡"的空间边界既明确又封闭。
[20]孙业红, 闵庆文, 成升魁, .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研究: 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
. 地理研究, 2011, 30(7): 1341-135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19URLMagsci摘要
社区是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也是其保护的重要主体,社区参与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主要方式--旅游为切入点,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社区参与潜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结构方程模型和&quot;态度-行为&quot;矩阵是科学评价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的新方法;(2)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趋势,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可实现社区潜力在空间上的尺度转换;(3)青田案例发现,当前&quot;稻鱼共生&quot;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潜力较高,村级尺度到乡镇尺度的转换结果与现实情况具有较高符合度。本文可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Sun Yehong, Min Qingwen, Cheng Shengkui, et al.The community potential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 case study of Qingtian count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7): 1341-135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19URLMagsci摘要
社区是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也是其保护的重要主体,社区参与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主要方式--旅游为切入点,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社区参与潜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结构方程模型和&quot;态度-行为&quot;矩阵是科学评价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的新方法;(2)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趋势,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可实现社区潜力在空间上的尺度转换;(3)青田案例发现,当前&quot;稻鱼共生&quot;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潜力较高,村级尺度到乡镇尺度的转换结果与现实情况具有较高符合度。本文可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1]苏明明, Geoffrey Wall.遗产旅游与社区参与: 以北京慕田峪长城为例
. 旅游学刊, 2012, 27(7): 19-27.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章以慕田峪长城为案例,探讨了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当地社区的关系.自1988年开始发展旅游以来,慕田峪长城已经成为北京著名的长城旅游景区.慕田峪村紧邻旅游区,村民也广泛参与到景区旅游发展当中.通过2008年12月对慕田峪景区经营小商铺的村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文章评估了世界遗产地评定和旅游发展对当地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慕田峪村管理人员的访谈,了解当地遗产保护、旅游管理和社区参与的现状.研究表明,受访者高度认可了世界遗产地评定对旅游和社区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旅游对社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然而,社区居民也逐渐认识到旅游对环境的一些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和社区参与关系的理解.
[Su Mingming, Geoffrey Wall.Heritage tourism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 case study of Mutianyu Great Wall in Beijing.
Tourism Tribune, 2012, 27(7): 19-27.]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章以慕田峪长城为案例,探讨了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当地社区的关系.自1988年开始发展旅游以来,慕田峪长城已经成为北京著名的长城旅游景区.慕田峪村紧邻旅游区,村民也广泛参与到景区旅游发展当中.通过2008年12月对慕田峪景区经营小商铺的村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文章评估了世界遗产地评定和旅游发展对当地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慕田峪村管理人员的访谈,了解当地遗产保护、旅游管理和社区参与的现状.研究表明,受访者高度认可了世界遗产地评定对旅游和社区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旅游对社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然而,社区居民也逐渐认识到旅游对环境的一些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和社区参与关系的理解.
[22]张朝枝, 郑艳芬.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国际规则演变
. 旅游学刊, 2011, 26(1): 81-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1.01.018URL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国际法规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依据,但由于相关法规众多,常被误解、曲解或生搬硬套,文章通过总结分析近百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法规的发展演变,厘清国际法规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基本定位、对文化遗产利用方式的定位变化,以及对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态度与立场变化,结论认为,国际法规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关系是不断动态变化的,随着保护工作对“利用”的依赖度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的双面影响也不断受到关注。
[Zhang Chaozhi, Zheng Yanfen.On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rules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and utilization.
Tourism Tribune, 2011, 26(1): 81-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1.01.018URL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国际法规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依据,但由于相关法规众多,常被误解、曲解或生搬硬套,文章通过总结分析近百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法规的发展演变,厘清国际法规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基本定位、对文化遗产利用方式的定位变化,以及对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态度与立场变化,结论认为,国际法规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关系是不断动态变化的,随着保护工作对“利用”的依赖度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的双面影响也不断受到关注。
[23]张朝枝, 保继刚. 美国与日本世界遗产地管理案例比较与启示
. 世界地理研究, 2005, 14(4): 105-112.
URL

[Zhang Chaozhi, Bao Jigang.Comparative study of world heritage site management between USA and Japan.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05, 14(4): 105-112.]
URL
[24]邓晓宇.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监测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https://doi.org/10.7666/d.y134602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目前我国对于旅游遗产地监测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 文章系统的总结了遗产监测标准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对遗产地旅游的理论和遗产监测的发展进行了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四川省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和专家的访谈,提出了50个旅游遗产监测指标。然后对四川省旅游遗产地进行实地调查,获取并整合了相关研究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旅游遗产监测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由环境、经济、社会三个主题构成,下设8个子主题,即生态环境、景观资源、协调程度、旅游效益、环保投入、内部管理、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将50个指标分别划入其中。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结合景区目前的最佳实践和专家的意见,对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建立了旅游遗产监测的标准,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旅游遗产监测评估模型。 最后将旅游遗产监测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模型应用于四川省峨眉山风景区,对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风景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峨眉山风景区在某几个方面得分较低,在保护方面仍然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并提出了旅游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应协调风景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发展,建立完善的风景旅游资源保护体系,促进风景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Deng Xiaoyu.China's world natural heritage monitoring indicators construction and applied research system.
Chengdu: Master Dissertation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07.]
https://doi.org/10.7666/d.y134602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目前我国对于旅游遗产地监测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 文章系统的总结了遗产监测标准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对遗产地旅游的理论和遗产监测的发展进行了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四川省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和专家的访谈,提出了50个旅游遗产监测指标。然后对四川省旅游遗产地进行实地调查,获取并整合了相关研究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旅游遗产监测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由环境、经济、社会三个主题构成,下设8个子主题,即生态环境、景观资源、协调程度、旅游效益、环保投入、内部管理、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将50个指标分别划入其中。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结合景区目前的最佳实践和专家的意见,对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建立了旅游遗产监测的标准,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旅游遗产监测评估模型。 最后将旅游遗产监测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模型应用于四川省峨眉山风景区,对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风景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峨眉山风景区在某几个方面得分较低,在保护方面仍然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并提出了旅游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应协调风景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发展,建立完善的风景旅游资源保护体系,促进风景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25]陈耀华, 刘强.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及保护利用
. 地理研究, 2012, 31(6): 1111-112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2060014URLMagsci摘要
对自然文化遗产价值的正确认识是处理遗产地保护和利用关系的基础,也是解决遗产地&quot;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quot;的前提。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对自然文化遗产价值的诸多认识的基础上,依据系统论观点,提出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价值是由&quot;本底价值、直接应用价值和间接衍生价值&quot;构成的&quot;价值体系&quot;。该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其中本底价值是所有价值存在的基础,这决定了遗产资源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合理利用;该体系也有空间性,三种价值主要分别存在于遗产地范围以内、遗产地及相邻区域、遗产地范围以外的更大的区域。于是,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严格保护本底价值,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受损害;适度利用直接应用价值,做到功能综合利用、产品综合开发、产业综合发展;大力发展间接衍生价值,充分发挥其空间结构关联效应和产业发展乘数效应,从而达到带动遗产地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Chen Yaohua, Liu Qiang.The value system and it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6): 1111-112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2060014URLMagsci摘要
对自然文化遗产价值的正确认识是处理遗产地保护和利用关系的基础,也是解决遗产地&quot;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quot;的前提。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对自然文化遗产价值的诸多认识的基础上,依据系统论观点,提出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价值是由&quot;本底价值、直接应用价值和间接衍生价值&quot;构成的&quot;价值体系&quot;。该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其中本底价值是所有价值存在的基础,这决定了遗产资源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合理利用;该体系也有空间性,三种价值主要分别存在于遗产地范围以内、遗产地及相邻区域、遗产地范围以外的更大的区域。于是,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严格保护本底价值,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受损害;适度利用直接应用价值,做到功能综合利用、产品综合开发、产业综合发展;大力发展间接衍生价值,充分发挥其空间结构关联效应和产业发展乘数效应,从而达到带动遗产地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26]李文华, 闵庆文, 孙业红.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 地理研究, 2006, 25(4): 561-569.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6.04.00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人们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环境变化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造成了自然和文化遗产破坏的日益加剧,遗产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当前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在重视申报的同时注重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强调遗产地保护中的自然与文化的综合研究;重视周边社区对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关注遗产类型;加强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科学研究等。</p>
[Li Wenhua, Min Qingwen, Sun Yehong.Discussion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 25(4): 561-569.]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6.04.00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人们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环境变化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造成了自然和文化遗产破坏的日益加剧,遗产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当前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在重视申报的同时注重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强调遗产地保护中的自然与文化的综合研究;重视周边社区对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关注遗产类型;加强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科学研究等。</p>
相关话题/旅游 指标 环境 社区 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