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快速城市化区域农村空心化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株潭地区为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谭雪兰1,2,, 于思远1, 欧阳巧玲1, 毛克彪3, 贺艳华2, 周国华2,
1.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沙 410128
2.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1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Assess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hollowing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region: A case study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TANXuelan1,2,, YUSiyuan1, OUYANGQiaoling1, MAOKebiao3, HEYanhua2, ZHOUGuohua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2.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3.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周国华(1965- ),男,湖南娄底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及乡村地理等方面研究。E-mail:uuy828@163.com
收稿日期:2016-11-3
修回日期:2017-02-7
网络出版日期:2017-04-20
版权声明:2017《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68,41201175,4147114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JJ3075)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YBA209)湖南省重点学科地理学建设项目(201100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谭雪兰(1978- ),女,湖南茶陵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及乡村地理等方面研究。E-mail:txl780120@163.com



展开

摘要
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从土地、人口、经济三方面构建农村空心化的测度框架及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农村空心化进行测度,揭示农村空心化的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地区土地空心化呈现由中心城市向外围逐渐减小的特征;人口空心化呈现出中部核心区高,北部低的特征;经济空心化的高、低分布与人口空心化的低、高分布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特征。② 综合空心化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以中、低等级为主,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市向东西两侧的外围地域逐渐减缓的特征,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远近对空心化等级的空间分布具有较显著影响。③ 农村空心化是区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民收入提高及区域经济发展、农村人口数量及就业结构变化是农村空心化的主导与直接影响因素,土地利用方式及效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空心化程度的加剧。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农村空心化;测度;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hollowing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China's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ssence of rural hollowing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volution of rural regional systems in the urban-rural transition. China is currently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urban-rural trans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as well as the reorganization and interaction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 have accelerated. A direct result is rural overpopulation, idle homestead, and economic backward. In some areas, there has emerged an obvious "rural disease."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rural hollowing during the new period, adapting to the new trends of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changes in villag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optimizing the rural population, industry, and use of land space are important strategic issues to be solved urgently, and are important problems in rural geography that need to be solved. By constructing the frame and index system, which measures the three aspects of land, population and economy of rural hollowing, 23 counties and districts of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area were used as the research units. Using the entropy method, multi-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rural hollowing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s of hollowing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ollowing of land in Changsha, Zhuahou and Xiangtan agglomeration is gradually reduced from the center of the city to the fringe. The hollowing of the popul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area in the central part, whilst there is low area in the northern part. The high and low distributions of economic hollowing have very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o the low and high distributions of population hollow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hollowing is unbalanced, and dominated by middle and low levels,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adually slowing down from the central city to the east and west of the urban fringe. The distance from the central city has a more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hollowing level.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modes, degrees and intensities of various factors. The increase in the income of farm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the size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and the change in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are the leading and direc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hollowness, land use patterns and efficiency changes, which inhibit the aggravation of the degree of rural hollowing.

Keywords:rapid urbanization;rural hollowing;assessment;influencing factors;mechanism

-->0
PDF (689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谭雪兰, 于思远, 欧阳巧玲, 毛克彪, 贺艳华, 周国华. 快速城市化区域农村空心化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株潭地区为例[J]. , 2017, 36(4): 684-69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4007
TAN Xuelan, YU Siyuan, OUYANG Qiaoling, MAO Kebiao, HE Yanhua, ZHOU Guohua. Assess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hollowing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region: A case study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J]. 地理研究, 2017, 36(4): 684-69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4007

1 引言

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过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结果,已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地区较为普遍的现象[1,2]。中国目前正处于城乡转型与重构的关键时期,城乡人口流动、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重组与交互作用加速[3],直接导致了以农村地区人口过疏化、宅基地大量废弃闲置、经济与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为主要特征的空心化现象的加剧,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乡村病”[4,5]。因此,如何认识新时期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域分异规律,适应新型城镇化推进进程中农村人口流动与村庄变化的新趋势,优化农村人口、产业、土地利用空间,是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战略性问题之一,也是乡村地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6]。当前,国内外****围绕农村空心化的定量测度与地域分异特征[7-10]、演化过程与阶段性特征[11-13]、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14-17]、整治潜力与模式[18-20]、优化调控[21,22]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总体看来,农村空心化研究呈现出由简单向综合,由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由微观尺度上升到对特定县市域或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观尺度层面转变的发展过程[23]。目前,已有部分****开始着手研究空心化程度的评价,但已有研究多止步于空心化的定量测度与空间地域分异,而对空心化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分析不足,特别是采取定量化方法探讨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程度、机制和方向的研究较为缺乏。
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基本研究地域单元,从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与经济空心化三方面探讨快速城市化区域农村空心化的空间地域分异及其影响机制,这不仅对丰富与完善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有利于探索宏观尺度农村空心化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定量化方法,对于促进城乡有机协同发展、提升乡村竞争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长株潭地区居湖南省中东部地域,分布于湘江下游,辖长沙、株洲、湘潭3个地级市和12个县级市及县。三市布局紧凑,呈“品”字状相邻分布于北、西、东部,两两相距不足40 km。该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貌类型涵盖了平原、丘陵、岗地、山地等,湘江纵贯区域南北。土地总面积为2.8万km2,是湖南省总面积的13.22%,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113320.05 hm2,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236.62 m2。2014年长株潭地区人口总数为1408.55万,农村人口478.91万,城镇化率66.00%,地区生产总值为11555.9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36 55.62 39.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263元,已进入城乡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是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城乡作用强度最为剧烈和城乡矛盾最为突出的城市群之一。区内乡村人口转移迅速,宅基地闲置与废弃严重,农村空心化程度高,以该地域作为中部地区快速城市化区域农村空心化的典型研究案例区,具有较为明显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2.2 农村空心化评价框架

农村空心化是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与经济空心化的综合表现。基于土地、人口和经济3个子系统,从3个维度构建农村空心化的评价框架[24]图1)。通过分析各县市区土地、人口与经济空心化程度,对长株潭2014年各地域单元空心化的地域分异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土地空心化反映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可通过农村土地利用的程度、产出水平和集约程度等进行测度;人口空心化反映各地域单元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与程度,取决于评价单元的人口有效转移度、聚集度和中心度;经济空心化是反映各地域单元社会经济功能退化的程度,可通过经济结构、收入水平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测度。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农村空心化评价框架
-->Fig. 1Evaluation framework of rural hollowing
-->

2.3 农村空心化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空心化的概念内涵、构成维度的关联逻辑及评价框架,从土地子系统、人口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三方面构建农村空心化评价指标体系[25],如表1所示。选取研究所涉及的指标共计15个。各维度指标构成和计算方式如下:
Tab. 1
表1
表1长株潭地区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指标体系框架
Tab. 1Evaluation index framework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指标权重指标性质计算方法




土地子系统土地垦殖率0.056耕地面积/区域总面积
人均耕地面积0.054耕地面积/总人口
粮食单产0.014粮食产量/耕地面积
地均固定资产投资0.204+固定资产投资额/区域总面积
居民点集约度0.904+农村居民点面积/区域总面积
地均农机总动力0.554+农业机械年末总动力/耕地面积
耕地边际化率0.024农林牧渔产值/耕地面积
人口子系统城镇化率0.345+城镇人口/总人口
村庄人口中心度0.229乡村人口/行政村个数
人口聚集度0.110乡村人口/农村居民点面积
乡村人口定居率0.167乡村常住人口/乡村总人口
农业从业人员0.149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总人口
经济子系统经济发展水平0.517+GDP/地区总人口
农民收入水平0.221+农民人均纯收入
区域经济结构0.263第一产业增加值/GDP


新窗口打开
(1)土地子系统。土地资源具有承载功能,是一切产业发展的基础,土地的利用状况直观地体现出该地区空心化水平。该准则层由土地垦殖率、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居民点集约度、地均农机总动力、耕地边际化率等7个指标构成。其中土地垦殖率、人均耕地面积、地均农机总动力和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从劳动力、技术和资本投入量方面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粮食单产、耕地边际化率从不同角度综合体现区域内单位土地的产出水平。农村居民点集约度则直观地反映该地区宅基地空心化水平。
(2)人口子系统。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促使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迅速转移。该准则层由城镇化率、村庄人口中心度、人口聚集度、乡村人口定居率和农业从业人员5个指标构成,以期能够综合地体现人口空心化对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其中城镇化率及农业从业人员直观地表现出区域内农村人口结构与就业结构转变的趋势,而村庄人口中心度、人口聚集度、乡村人口定居率则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在地理分布上的集聚效果而侧面反映整个区域内人口的空心化水平。
(3)经济子系统。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农村人口的快速转变和地区产业的快速集聚是导致出现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外在因素。该准则层由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区域经济结构3个指标构成,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反映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经济结构对农村空心化的影响。

2.4 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所涉及的数据主要包括长株潭地区2014年23个县市区的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统计数据及相对应的各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其中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长株潭城市群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自2014年《湖南统计年鉴》和《湖南年鉴》及相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4.1 数据标准化 为消除各指标之间的量纲影响,确保其具有可比性,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标准处理:
正向指标: xij=xij-min(x1j,x2j,?,xnj)max(x1j,x2j,?,xnj)-min(x1j,x2j,?,xnj)×100(效益型)(1)
负向指标: xij=max(x1j,x2j,?,xnj)-xijmax(x1j,x2j,?,xnj)-min(x1j,x2j,?,xnj)×100(成本型)(2)
式中: xij为第j个地域单元的i指标的标准化值;j= 1,2,?,n为地域单元的总数; xij为第j个地域单元的i指标的原始值; max(x1j,x2j,?,xnj)为第i指标的最大值; min(x1j,x2j,?,xnj)为第i指标的最小值。
2.4.2 权重确定 在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利用第j项指标的效用值D去除以各指标效用值之和,从而得到权重指数W,具体方法如下:
Wj=Dj/j=1mDj(1jm)(3)
式中: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Dj为第j项指标的效用值;D为1与第j项指标熵值之差。
2.4.3 农村空心化测度模型 在数据标准化及权重计算的基础上,将各指标的权重与其标准化值相乘求和,评价人口、土地、经济3个子系统的数值,由此来计算研究区各地域单元的农村空心化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Si=j=1mWj×pij(i=1,2,?,n)(4)
式中:Si为第i个地域单元农村空心化水平的值;j为主成分因子个数;Pij为因子分值;Wj为相应主成分因子的权重值。

3 结果分析

3.1 农村空心化测度结果

利用长株潭23个县市区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运用式(3)和式(4),分别计算各研究单元的人口空心化、土地空心化、经济空心化和综合空心化(表2),并采用自然断点法分别将人口空心化、土地空心化、经济空心化和综合空心化程度划分为高值区、中值区和低值区3个等级,进而分析其空间地域分异格局(图2)。
Tab. 2
表2
表22014年长株潭地区农村空心化测度结果
Tab. 2Assessment results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2014
区域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经济空心化综合空心化
雨花区0.0530.0530.0820.056
芙蓉区0.5200.0540.1120.395
天心区0.0490.0590.0720.053
岳麓区0.0160.0590.0600.028
开福区0.0500.0560.0780.054
长沙县0.0140.0210.0540.020
望城区0.0190.0200.0440.022
宁乡县0.0120.0200.0330.015
浏阳市0.0090.0170.0390.014
荷塘区0.0170.0650.0400.028
芦淞区0.0500.0680.0520.053
天元区0.0180.0440.0470.026
石峰区0.0380.0690.0620.046
株洲县0.0090.0380.0170.015
攸县0.0120.0300.0200.016
茶陵县0.0150.0520.0010.020
炎陵县0.0100.0390.0080.015
醴陵市0.0100.0270.0280.015
雨湖区0.0080.0470.0530.020
岳塘区0.0360.0600.0560.043
湘潭县0.0100.0340.0090.014
湘乡市0.0110.0330.0110.015
韶山市0.0130.0360.0250.018


新窗口打开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长株潭地区土地、人口、经济与综合空心化空间分布
-->Fig. 2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hollow, population hollow, economy hollow and comprehensive hollow in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

3.1.1 土地空心化 由表2可知,长株潭地区的土地空心化高值区、中值区和低值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3%、49.75%、46.72%。从空间分布来看(图2),高等级土地空心化的空间单元主要分布在岳塘区、石峰区、天心区、开福区、芦淞区、雨花区和芙蓉区,这7个地域单元紧邻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受中心城市的吸引与辐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居于整个长株潭城市群的前列,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因此,这些区域的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到中心城市;但由于受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及农村宅基地产权流动的限制,农民进城后并没有处置农村的宅基地,致使农村宅基地处于闲置或废弃状态,农村宅基地利用较为粗放,导致农村土地空心化程度较高。中等级土地空心化空间单元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边缘的西北,并与高等级土地空心化空间单元相互镶嵌。低等级土地空心化空间单元均位于长株潭城市群外围的雨湖区、浏阳市、株洲县、炎陵县、醴陵市和湘潭县,这些地域由于距离中心城市距离较远,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城镇化水平普遍低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平均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同时,该区域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多,但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这就决定了该区域农民外出务工而导致土地空心化的现象并不明显,故这些区域的土地空心化程度较低。可见,土地空心化程度与区域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强的耦合性,即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空心化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3.1.2 人口空心化 由表2可以看出,长株潭地区的人口空心化高值区、中值区和低值区分别占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2.56%、42.71%、54.73%。从空间分布来看(图2),低等级人口空心化空间地域单元主要包括浏阳市、望城区、宁乡县、长沙县、醴陵市、攸县,这些地域单元是长株潭地区的新兴重要工业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当地农民的就业,农民外出务工的规模不大,人口空心化程度不高;该区域各地域单元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湖南省县市的前十位,这些地域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城镇化水平普遍低于区域整体水平。高等级人口空心化空间单元分布范围较小且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城市群的中部,即株洲的芦淞区、石峰区、荷塘区和湘潭的岳塘区,该区域是长株潭地区最早的老工业基地承载体,城市发展起步较早,是长株潭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2014年其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98.86%、97.40%、95.04%和95.66%;同时区域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交通拥堵、人口密度大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区域发展,因此,该地域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规模较大,从而导致人口空心化程度高。中等级人口空心化空间单元则较为分散地镶嵌在高等级与低等级空间单元之间。由此可见,人口空心化程度的高低与区域城镇化水平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区域,人口空心化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3.1.3 经济空心化 从经济空心化程度看(表2),高值区、中值区和低值区分别占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3.93%、42.63%、53.44%。从空间分布来看(图2),高等级、中等级和低等级空心化空间单元分布都比较集中。其中高等级经济空心化空间单元分布范围小,主要分布在长沙市的岳麓区、天心区、开福区、雨花区、芙蓉区和株洲市的石峰区,这是由于这6个区域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层次最为发达的地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化程度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高,农民外扩建房的能力与欲望更加强烈,从而导致该区域经济空心化程度高。低等级经济空心化空间地域单元主要分布在经济空心化高等级空间地域单元的南部,即攸县、醴陵市、炎陵县、湘乡市、韶山市、株洲县等,这些地域农村非农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新建住宅的欲望及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这些区域农民一户多宅的情况相对较少,空心化水平较低。中等级经济空心化空间单元则主要分布在城市群的北部。可见,农村经济空心化程度与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也存在着较强的耦合性,即城镇化水平越高,经济空心化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3.1.4 综合空心化 从综合空心化程度看(表2),高值区、中值区和低值区分别占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3.30%、24.38%、72.31%。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图2),长株潭城市群的综合空心化空间分布较为均衡,高等级、中等级和低等级综合空心化地域单元数量为7个、7个和9个,分别占空间地域单元总量的30.43%、30.43%和39.14%。其中,高等级综合空心化空间单元主要分布在长株潭中部及北部地区的岳塘区、石峰区、天心区、芦淞区、开福区、雨花区和芙蓉区等7个区;低等级综合空心化空间单元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长株潭西北和东南部的浏阳市、湘潭县、宁乡县、株洲县、炎陵县、醴陵市、湘乡市、攸县和韶山市;中等级综合空心化单元则镶嵌于高、低等级地域单元之间。由此可见,综合空心化程度与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的耦合关系与人口空化、土地空心化、经济空心化基本吻合。

3.2 农村空心化影响因素识别及其影响机制

为进一步识别农村空心化的主导影响因素,定量分析农村空心化空间地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作用力大小与作用强度。以长株潭地区2014年23个县市区为样本研究区,以综合空心化为因变量,选用农村人口数量(X1)、农村常住人口(X2)、农业就业人口(X3)、农林牧渔总产值(X4)、二三产业非农化率(X5)、耕聚比(X6)、人均宅基地面积(X7)、农作物播种面积(X8)、有效灌溉面积(X9)、人均耕地面积(X10)、固定资产投资额(X11)、地均财政收入(X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3)13个指标,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采取向后筛选策略进行指标的筛选和计算[26,27],结果显示,回归方程R2=0.90,F为8.645,Sig.为0.005,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高,由表3各指标的回归系数可得到方程如下:
Y=0.059-0.314X1+0.188X3-0.184X5+0.051X7+0.244X8-0.330X10-0.581X11+0.273X12+0.741X13(5)
Tab. 3
表3
表3长株潭地区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Tab. 3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模型回归系数tSig.
常数0.0592.1570.016
X1农村人口数量-0.314-1.2920.025
X3农业就业人口0.1881.1400.031
X5二三产业非农化率-0.184-2.2910.012
X7人均宅基地面积0.0513.1830.032
X8农作物播种面积0.2443.1800.021
X10人均耕地面积-0.330-4.0780.006
X11固定资产投资额-0.581-1.2350.041
X12地均财政收入0.2732.3460.231
X13 农民人均纯收入0.7411.8370.027


新窗口打开
在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因素中,共有9个因子进入回归模型(表3),其中,农村人口数量、二三产业非农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呈负相关;农业就业人口、人均宅基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地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呈正相关。从表3中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各影响因子的回归系数均比较小,但差距较大,表明各因素对农村空心化的作用力大小不同且存在较大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空心化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
3.2.1 农民收入提高及区域经济发展 从表3可知,影响长株潭地区农村空心化的主导影响因素是农民人均纯收入(X13),其影响系数为0.741,是正相关影响因素中系数最低的农业就业人口(X3=0.188)的近4倍,表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及区域经济发展是长株潭地区农村空心化的直接及主导影响因素。长株潭地区作为国家首批“两型社会”示范建设区,是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其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和强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长株潭地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及高档次、高品位的粮食、苗木花卉、蔬菜、畜禽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区域二三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地区经济、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1996-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的城镇化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2.89%、3905.75元、2496.99元增加到66.00%、79604.02元和15263.00元,年均分别增加了2.40%、4205.46元和709.22元。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拉力”及农村剩余劳动的“推力”双重作用下,加剧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速度与强度,同时在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农村两栖居住现象突出,再加上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建房能力与意愿增加,因此一户多宅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空心化程度。
3.2.2 土地利用方式及效率的变化 由表3可知,人均耕地面积与农村空心化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330),而人均宅基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农村空心化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244和0.051),表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与效率的变化对农村空心化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与社会、经济、人口等相比,土地利用对农村空心化的影响更为直接与直观,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农村居民点集约节约水平的提高及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对区域农村空心化程度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近年来,为确保粮食生产地位,长株潭地区严格保护耕地,严控耕地抛荒,对人为抛荒进行相应处罚,并对双改单和抛荒耕地取消补贴补助,稳定种粮面积,推进新增粮食产能工程。18年来,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了238.94 m2。同时,加大对迁村并点、“空心村”治理、退宅还田等整理措施及促进农民集中居住,推进了金洲镇、回龙铺镇、朱良桥乡、坝塘镇、北盛镇、龙伏镇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由1996年178847.24 hm2下降到了2014年113320.05 hm2,土地垦殖率由18.91%增加到了34.00%,村庄人口中心度由0.16万/个下降到0.14万/个。基于此可以看出,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及利用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空心化的进程。
3.2.3 农村人口数量及就业结构变化 由表3可以发现,农村人口数量与空心化呈负相关(回归系数为-0.314),农业就业人口与空心化呈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188),表明区域农村人口数量及就业结构变化对农村空心化具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长株潭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区域农村人口数量迅速锐减,由1996年的932.98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478.91万人;同时作为湖南省的核心增长极,区域农业技术水平高,机械化程度与电力化系数在全省居于首位,分别达到了12.268 kW/hm2和0.38万kW/hm2;并且长期以来该区域致力于打造成为高科技农业产业化基地、外向型农业基地和湖南农产品加工基地,发展重点是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借助大型工商企业和产、学、研相结合等发展模式,发展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将长株潭打造成湖南外向型农业的桥头堡。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农民从传统农业与农村解脱出来,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其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空心化程度。

4 结论与讨论

长株潭地区农村空心化的地域分异特征较为明显,土地空心化由中心城市向外围逐渐减小,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加速了农村人口就业非农化进程进而引起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呈现出中部核心区高,北部低的特征,区域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较差,是人口高度空心化的主要原因;经济空心化的高、低分布与人口空心化的低、高分布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特征,地域单元的经济发展及产业发展水平对农村经济空心化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土地、人口、经济三个维度的综合作用下,长株潭地区的综合空心化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各空间单元的综合空心化以中、低等级为主,而高等级空间地域单元不多,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市向东西两侧的外围地域逐渐减缓,与中心城市距离的远近对综合空心化等级的空间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影响。空心化作为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产物,其人口、土地、经济与综合空心化程度与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耦合性,即城镇化水平越高,人口、土地、经济与综合空心化程度越强,反之则越低。
农村空心化是农民收入提高及区域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方式及效率、农村人口数量及就业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的作用方式、作用程度、作用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农村空心化13个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度,回归模型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等9个因子对农村空心化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地均财政收入和二三产业非农化率、农村人口数量与空心化呈较高的相关性,表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及区域经济发展、农村人口数量及就业结构变化是空心化的直接及主导影响因素,而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宅基地面积及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空心化程度的加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刘彦随, 刘玉, 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193-120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10.005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研究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理学的天然职能,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地理学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主要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综合性、动态性和区域性视角,侧重梳理并规范农村空心化现象描述与空间模式构建、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空心化效应与响应机制、整治潜力类型与优化调控等农村空心化命题研究;提炼并发展空心村演进的生命周期、代际演替空间型式、农村空心化动力学机制和农村空心化调控&ldquo;三整合&rdquo;等基础理论;结合农村聚落空间格局和聚落演进的影响要素分析,提出我国农村空心化调控的重点与研究主题;基于山东禹城市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禹城市空心化村庄整治的基本准则、发展理念与规划方案。通过实施空心村整治示范工程,重点研究空心化村庄整治引领新农村建设、耕地红线保障和城乡土地统筹配置&ldquo;三位一体&rdquo;目标的机制、政策与模式。</p>
[Liu Yansui, Liu Yu, Zhai Rongxin.Geographical research and optimizing practice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10): 1193-120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10.005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研究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理学的天然职能,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地理学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主要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综合性、动态性和区域性视角,侧重梳理并规范农村空心化现象描述与空间模式构建、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空心化效应与响应机制、整治潜力类型与优化调控等农村空心化命题研究;提炼并发展空心村演进的生命周期、代际演替空间型式、农村空心化动力学机制和农村空心化调控&ldquo;三整合&rdquo;等基础理论;结合农村聚落空间格局和聚落演进的影响要素分析,提出我国农村空心化调控的重点与研究主题;基于山东禹城市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禹城市空心化村庄整治的基本准则、发展理念与规划方案。通过实施空心村整治示范工程,重点研究空心化村庄整治引领新农村建设、耕地红线保障和城乡土地统筹配置&ldquo;三位一体&rdquo;目标的机制、政策与模式。</p>
[2]刘彦随, 刘玉.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 地理研究, 2010, 29(1): 35-42.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同时,加快了农村空心化发展,致使空心村问题日趋严峻。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农村空心化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针对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问题的创新研究领域和方向。在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空心化村庄用地结构与潜力、类型及演进规律,深入研究农村空心化情景模拟与调控、空心村整治规划示范与配套政策,以及空心化村庄整治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既是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实证研究的需要,也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技决策服务的需要。</p>
[Liu Yansui, Liu Yu.Geographical research and optimizing practice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1): 35-42.]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同时,加快了农村空心化发展,致使空心村问题日趋严峻。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农村空心化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针对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问题的创新研究领域和方向。在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空心化村庄用地结构与潜力、类型及演进规律,深入研究农村空心化情景模拟与调控、空心村整治规划示范与配套政策,以及空心化村庄整治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既是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实证研究的需要,也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技决策服务的需要。</p>
[3]龙花楼.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 地理学报, 2013, 68(8): 1019-1028.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了乡村空间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及其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和资源利用集约3 个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探讨了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类型及助推机制;结合农用地整治、"空心村"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提出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以及依托土地整治的以"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根基的乡村空间其重要性和基础平台作用应受到足够重视,乡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优化重构,有赖于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Long Hualou.Land consolidation and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8): 1019-1028.]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了乡村空间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及其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和资源利用集约3 个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探讨了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类型及助推机制;结合农用地整治、"空心村"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提出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以及依托土地整治的以"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根基的乡村空间其重要性和基础平台作用应受到足够重视,乡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优化重构,有赖于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4]唐承丽, 贺艳华, 周国华, . 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
. 地理学报, 2014, 69(10): 1459-147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10006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引入"生活质量理论",基于乡 村聚落空间与生活质量的双向循环互动机理,从乡村聚落空间功能整合、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尺度调控等三个方面研究乡村聚落空间优化问题,试图构建有效提高生 活质量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与模式。研究认为:1聚落是生活质量的空间载体,生活质量是聚落的本质内容,乡村聚落与生活质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构建科 学合理的乡村聚落空间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2乡村聚落空间功能类型可以划分为生计维持型功能、产业发展型功能与品质提升型功能,生活质量导向的 乡村聚落空间功能优化,重点在于提升生计维持型功能,整合产业发展型功能,植入品质提升型功能。3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优化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促进居住 空间、农业空间、工业空间有机集聚,社会交往空间、休闲空间、服务空间有机疏散,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有机均衡,以实现聚落内部空间类型比例合理 化与组合最优化;二是要通过聚居区位转换与聚落职能调整,移拆部分衰落村落,保留部分一般村落,扩大部分重点村落,新建部分新型村落,形成"综合村—特色 村"的功能结构等级,构建以乡村公路为链接的聚落体系空间组织模式。4 RROD模式是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理想模式,该模式的构建要合理确定聚落单体的规模尺度与聚落之间的距离尺度,引导形成结构合理、设施 配套、功能完备、分布有序的RROD和RROD体系。
[Tang Chengli, He Yanhua, Zhou Guohua, et al.The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mode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oriented by life qualit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10): 1459-147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10006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引入"生活质量理论",基于乡 村聚落空间与生活质量的双向循环互动机理,从乡村聚落空间功能整合、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尺度调控等三个方面研究乡村聚落空间优化问题,试图构建有效提高生 活质量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与模式。研究认为:1聚落是生活质量的空间载体,生活质量是聚落的本质内容,乡村聚落与生活质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构建科 学合理的乡村聚落空间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2乡村聚落空间功能类型可以划分为生计维持型功能、产业发展型功能与品质提升型功能,生活质量导向的 乡村聚落空间功能优化,重点在于提升生计维持型功能,整合产业发展型功能,植入品质提升型功能。3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优化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促进居住 空间、农业空间、工业空间有机集聚,社会交往空间、休闲空间、服务空间有机疏散,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有机均衡,以实现聚落内部空间类型比例合理 化与组合最优化;二是要通过聚居区位转换与聚落职能调整,移拆部分衰落村落,保留部分一般村落,扩大部分重点村落,新建部分新型村落,形成"综合村—特色 村"的功能结构等级,构建以乡村公路为链接的聚落体系空间组织模式。4 RROD模式是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理想模式,该模式的构建要合理确定聚落单体的规模尺度与聚落之间的距离尺度,引导形成结构合理、设施 配套、功能完备、分布有序的RROD和RROD体系。
[5]Tian G J, Qiao Z, Gao X L.Rural settlement land dynamic mod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Beijing metropolitan region.
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 44: 237-246.
https://doi.org/10.1016/j.habitatint.2014.06.01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Rapid urbanization has transformed the landscape and function of rural areas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metropolitan regions of China. As a consequence of urbanization, more than 900,000 Chinese villages have disappeared during the past decade. However, the landscape patterns and factors driving rural-urban conversion have long been neglected. Using medium-resolution Landsat TM (Thematic Mapper) data for 1978, 1988, 2000, 2005, and 2008, and socio-economic data,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 pattern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region were analyzed.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Beijing has experienced a 33.6% increase in rural settlement land and a 34.8% decline in its rural population. The amount of rural settlement land per capita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Following urban expansion, the major source of rural settlement land was cropland. Three modes of edge-expansion, dispersion, and urban encroachment were distinguished to study the dynamic pattern of rural settlements. Edge-expansion was the most common development type, and the proportion of land areas experiencing this dynamic mode was highest during the rapid expansion of rural settlement land. Rural settlement land initially developed around urban land, and then expanded to peripheral regions and remote villages. The expansion of rural settlement land and urban encroachment tended to be concentrated within 3km of the urban center, and extended around the new urban development zone (NUDZ).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 mode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the drivers of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such as distance to cropland, water bodies, roads and the urban center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region. The distance to water bodies had more impact on rural settlement land expansion than the distance to cropland. Urban expansion was influenced more by the distance to a road than the expansion of rural settlement land. To assist i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citizens and farmer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implemented the “harmonious society”,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neo-urbanization” policies.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region, a scientific process of rural development planning is fundamental to reconsolidate the rural settlement land.
[6]谭雪兰, 刘卓, 贺艳华, . 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
. 地理研究, 2015, 34(11): 2144-215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1013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以长沙市2013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图和长沙市的行政区划矢量图为基础,借助于ERDAS、MapGIS、ArcGIS、Fragtats、SPSS软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景观形状指数模型及聚类分析法,从空间、规模与形态等方面探讨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地域类型及调控路径。研究表明: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长沙市中部向东西两侧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而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分布自西向东呈现&ldquo;波浪状&rdquo;结构;在形态格局上,则表现为布局分散且形态复杂、不规则。通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低密度散点型、低密度团簇型、中密度团簇型、高密度团簇型、中密度团块型、中密度条带型、高密度条带型7种,并从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各地域类型优化调控的路径。</p>
[Tan Xuelan, Liu Zhuo, He Yanhua, et al.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type divis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to South of Yangtse River: A case study of Changsh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11): 2144-215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1013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以长沙市2013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图和长沙市的行政区划矢量图为基础,借助于ERDAS、MapGIS、ArcGIS、Fragtats、SPSS软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景观形状指数模型及聚类分析法,从空间、规模与形态等方面探讨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地域类型及调控路径。研究表明: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长沙市中部向东西两侧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而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分布自西向东呈现&ldquo;波浪状&rdquo;结构;在形态格局上,则表现为布局分散且形态复杂、不规则。通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低密度散点型、低密度团簇型、中密度团簇型、高密度团簇型、中密度团块型、中密度条带型、高密度条带型7种,并从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各地域类型优化调控的路径。</p>
[7]宋伟, 陈百明, 张英. 中国村庄宅基地空心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 地理研究, 2013, 32(1): 20-2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10003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依托全国范围内村庄宅基地空心化的典型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区域、区位和地形条件下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①调查村庄宅基地的平均空心化率为10.15%,其中东、中、西部区域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分别为14.82%、9.11%和7.15%,呈现出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格局;②空间上,高空心化率省份主要集中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③城镇远郊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11.33%)高于城镇近郊村庄(7.81%),山地区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12.24%)高于平原区(9.91%)和丘岗区(5.86%);④村庄宅基地空心化率对于农村非农就业比重和耕地相对稀缺程度较为敏感。在当前背景下,如果能充分利用已有闲置和废弃宅基地,可满足我国未来10~20年新增农村人口的用地需求。
[Song Wei, Chen Baiming, Zhang Ying.Typical survey and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illage-hollowing of rural housing land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1): 20-2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10003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依托全国范围内村庄宅基地空心化的典型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区域、区位和地形条件下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①调查村庄宅基地的平均空心化率为10.15%,其中东、中、西部区域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分别为14.82%、9.11%和7.15%,呈现出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格局;②空间上,高空心化率省份主要集中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③城镇远郊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11.33%)高于城镇近郊村庄(7.81%),山地区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12.24%)高于平原区(9.91%)和丘岗区(5.86%);④村庄宅基地空心化率对于农村非农就业比重和耕地相对稀缺程度较为敏感。在当前背景下,如果能充分利用已有闲置和废弃宅基地,可满足我国未来10~20年新增农村人口的用地需求。
[8]黎磊, 任平, 高勇. 绵阳市县域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37(5): 728-7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395.2014.05.020URL摘要
以绵阳市为例,利用绵阳市各区县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采 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分别测度了绵阳市各区县的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空心化水平,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索了不同城镇化水平下的空心化治理途径.结果表 明:1)绵阳市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主要呈现由涪城区向两边递减的圈层结构.2)绵阳市农村空心化水平县域差异较大.安县空心化水平最高,其次是梓潼县、 盐亭县、平武县,其余区域的空心化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3)农村空心化与县域城镇化水平有密切关系,县域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越容易实现城乡要素之 间的合理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良性互动机制,空心化水平越低;县域城镇化水平越低的地区,难以有效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对农村的资金支 持,空心化水平越高.
[Li Lei, Ren Ping, Gao Yong.The study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lations for county region urbanization and rural hollowing in Mianyang city.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4, 37(5): 728-7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395.2014.05.020URL摘要
以绵阳市为例,利用绵阳市各区县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采 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分别测度了绵阳市各区县的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空心化水平,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索了不同城镇化水平下的空心化治理途径.结果表 明:1)绵阳市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主要呈现由涪城区向两边递减的圈层结构.2)绵阳市农村空心化水平县域差异较大.安县空心化水平最高,其次是梓潼县、 盐亭县、平武县,其余区域的空心化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3)农村空心化与县域城镇化水平有密切关系,县域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越容易实现城乡要素之 间的合理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良性互动机制,空心化水平越低;县域城镇化水平越低的地区,难以有效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对农村的资金支 持,空心化水平越高.
[9]徐安琪, 高雪松, 李启权, . 平原村落空心化特征分析及类型识别
. 资源科学, 2016, 38(2): 196-205.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02.02URLMagsci摘要
成都平原村落空心化日趋成为影响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社会经济数据、实地调查数据和航拍影像图为基础,从空心化程度、空废宅基地聚集程度和空心化驱动导向三个维度建立村落空心化类型识别体系,对5个典型样本村落进行空间特征分析与驱动导向判定,将其识别为高度离散外援型空心化等5种类型。结果表明,秦家庙村、中平村和先锋村空心化程度高于7.15%,属高度空心化,永和村和永盛村空心化程度低于7.15%,属低度空心化;各村落平均最邻近距离系数均大于1,空废宅基地聚集程度均为离散;秦家庙村与永盛村空心化驱动导向为外援型,永和村与先锋村为内核型,中平村为外援内核型。本研究对于成都平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具有现实意义。
[Xu Anqi, Gao Xuesong, Li Qiquan, et al.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type identification of village hollowing on the Chengdu Plain.
Resources Science, 2016, 38(2): 196-205.]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02.02URLMagsci摘要
成都平原村落空心化日趋成为影响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社会经济数据、实地调查数据和航拍影像图为基础,从空心化程度、空废宅基地聚集程度和空心化驱动导向三个维度建立村落空心化类型识别体系,对5个典型样本村落进行空间特征分析与驱动导向判定,将其识别为高度离散外援型空心化等5种类型。结果表明,秦家庙村、中平村和先锋村空心化程度高于7.15%,属高度空心化,永和村和永盛村空心化程度低于7.15%,属低度空心化;各村落平均最邻近距离系数均大于1,空废宅基地聚集程度均为离散;秦家庙村与永盛村空心化驱动导向为外援型,永和村与先锋村为内核型,中平村为外援内核型。本研究对于成都平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具有现实意义。
[10]宇林军, 孙大帅, 张定祥, . 基于农户调研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空心化程度研究
. 地理科学, 2016, 36(7): 1043-104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7.010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基于中国范围的乡村人居环境调研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宅基地空心现象。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宅基地空心化严重,93.5%的调研村庄有空心化现象,平均空心化率达到10.2%。2省域农村宅基地空心化差异明显,其中华北、华东、华中地区普遍较高;3多种因素导致农村宅基地空心化,认为是"外出务工"、"户口迁移"、"房屋年久失修"及"一户多宅"的受访者分别占39.94%,19.51%,25.73%和14.82%。4中国农村空心化宅基地再利用潜力巨大,但再利用难度大,需要从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和乡村空间重构的角度进行空心村整治。
[Yu Linjun, Sun Dashuai, Zhang Dingxiang, et al.Rural household survey based analysis of hollowing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7): 1043-104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7.010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基于中国范围的乡村人居环境调研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宅基地空心现象。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宅基地空心化严重,93.5%的调研村庄有空心化现象,平均空心化率达到10.2%。2省域农村宅基地空心化差异明显,其中华北、华东、华中地区普遍较高;3多种因素导致农村宅基地空心化,认为是"外出务工"、"户口迁移"、"房屋年久失修"及"一户多宅"的受访者分别占39.94%,19.51%,25.73%和14.82%。4中国农村空心化宅基地再利用潜力巨大,但再利用难度大,需要从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和乡村空间重构的角度进行空心村整治。
[11]Wang H, Wang L, Su F, et al.Rural residential properties in China: Land use patterns, efficiency and prospects for reform.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2, 36(2): 201-209.
https://doi.org/10.1016/j.habitatint.2011.06.004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ABSTRACT Rural residential land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nd use types in China. However, the literature so far has pai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patterns and efficiencies of this type of land use. To fill in this gap, this paper uses a national survey to analyze the institutional setups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existing regulation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ies i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Farmers’ subjective receptiveness toward rural residential property regulation reform is also investigated. We find that rural residential properties are inefficiently utilized under the existing land use regulations, that those who are younger and who had previous migration experiences are more likely to support the free trading of rural residential properties while the village cadres are more likely to oppose it. A coordinated policy reform package that includes free trading of rural residential properties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o facilitate permanent migration out of the countryside is proposed to address the existing efficiencies in China’s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12]王成新, 姚士谋, 陈彩虹. 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
. 地理科学, 2005, 25(3): 3257-32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5.03.001URL摘要
城市和农村是两种主要的人类居住群落.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 程中,广大农村却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空心化问题.以山东省新泰市北公村为例,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总结了村落空心化发展的三个阶段,阐明了村落向 心力与离心力失衡、经济发展迅速和观念意识落后、新房建设加速和规划管理薄弱等三大矛盾是村落空心化的内在机制,针对村落空心化对耕地资源、小康社会建设 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等带来的不利影响,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从管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Wang Chengxin, Yao Shimou, Chen Caihong.Empirical study on "Village-Hollowing"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25(3): 3257-32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5.03.001URL摘要
城市和农村是两种主要的人类居住群落.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 程中,广大农村却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空心化问题.以山东省新泰市北公村为例,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总结了村落空心化发展的三个阶段,阐明了村落向 心力与离心力失衡、经济发展迅速和观念意识落后、新房建设加速和规划管理薄弱等三大矛盾是村落空心化的内在机制,针对村落空心化对耕地资源、小康社会建设 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等带来的不利影响,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从管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13]龙花楼, 李裕瑞, 刘彦随.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203-1213.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10006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影响空心村形成演化的因素主要涉及经济、自然、社会文化及制度与管理四个方面。基于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差异化的空心村类型这一原理,划分了空心村演化类型及类型区域。重点揭示了城乡结合部和平原农区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的阶段特征。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会在原址上完整演绎着实心化、亚空心化、空心化和再实心化等四个阶段;平原农区的空心村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型集中高度空心化、外出务工型分散高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低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高度空心化等四种类型。一般状态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大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段特点相对应。最后,结合高分辨率航片(0.25m)和入户调查数据,基于平原农区村庄空心化演化的案例研究,剖析了农村空心化演化的动力机制。</p>
[Long Hualou, Li Yurui, Liu Yansui.Analysis of evolu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driving mechanism of hollowing villages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10): 1203-1213.]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10006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影响空心村形成演化的因素主要涉及经济、自然、社会文化及制度与管理四个方面。基于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差异化的空心村类型这一原理,划分了空心村演化类型及类型区域。重点揭示了城乡结合部和平原农区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的阶段特征。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会在原址上完整演绎着实心化、亚空心化、空心化和再实心化等四个阶段;平原农区的空心村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型集中高度空心化、外出务工型分散高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低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高度空心化等四种类型。一般状态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大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段特点相对应。最后,结合高分辨率航片(0.25m)和入户调查数据,基于平原农区村庄空心化演化的案例研究,剖析了农村空心化演化的动力机制。</p>
[14]原野, 师学义, 牛姝烨, . 基于GWR模型的晋城市村庄空心化驱动力研究
. 经济地理, 2015, 38(7): 148-155.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7.02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依托晋城市空心村调查数据,在分析晋城市村庄空心化率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从区位条件、经济条件、人口条件、交通条件、资源条件和地质条件等角度选取10个因子,运用GWR模型与OLS模型分析晋城市空心村形成驱动力,并借助Arc GIS软件将因子空间驱动模式可视化。结果发现:①相比于传统的OLS方法,GWR模型可以更深刻地揭示空心村形成驱动力因子的空间分异性。②距县城距离和人口密度是空心村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因子。人口密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公路密度、农村道路密度与空心化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距县城距离、非农业人口比重、户口年均增长率、地形地貌、地均生产值、聚耕比与空心化率呈正相关关系。③因子对不同行政区的驱动力大小不同,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④晋城市空心村防治要在鉴别区域空心化主导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差别化治理对策。
[Yuan Ye, Shi Xueyi, Niu Shuye, et al.A GWR-based study on Jincheng city hollow village driving force.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8(7): 148-155.]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7.02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依托晋城市空心村调查数据,在分析晋城市村庄空心化率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从区位条件、经济条件、人口条件、交通条件、资源条件和地质条件等角度选取10个因子,运用GWR模型与OLS模型分析晋城市空心村形成驱动力,并借助Arc GIS软件将因子空间驱动模式可视化。结果发现:①相比于传统的OLS方法,GWR模型可以更深刻地揭示空心村形成驱动力因子的空间分异性。②距县城距离和人口密度是空心村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因子。人口密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公路密度、农村道路密度与空心化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距县城距离、非农业人口比重、户口年均增长率、地形地貌、地均生产值、聚耕比与空心化率呈正相关关系。③因子对不同行政区的驱动力大小不同,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④晋城市空心村防治要在鉴别区域空心化主导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差别化治理对策。
[15]王介勇, 刘彦随, 陈秧分, . 农村空心化程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山东省村庄调查数据
.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38(1): 10-18.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3.01.002URL摘要
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受经济、自然、社会文化与制度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采用GIS、遥感和参与式农村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山东省76个村庄的0.25 m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和逐户调查数据,测算农村空心化程度,选取农村空心化程度可能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农村空心化程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农村空心化程度与户均宅基地宗数、人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村庄人均收入呈显著负相关。由于村庄发展规划缺失与宅基地管理滞后,"一户多宅"现象严重,户均宅基地宗数增多,直接导致宅基地空废闲置,农村空心化程度增加;村庄人均收入低,经济发展滞后,内生性发展能力衰退,导致村庄要素与资源的集聚力下降,是农村空心化程度增加的内生因素;耕地是农村空心化发展的"资源基础",人均占有耕地多的村庄,村庄扩展空间相对充足,农户宅基地利用粗放,导致空置废弃宅基地多,农村空心化程度较高。为防止或控制农村空心化的进一步发展,应逐步加强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制定村庄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划定村庄空间增长边界,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培育村庄内生发展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村庄要素凝聚力;甄别农村空心化的主导因素,划分不同农村空心化地域类型区,制定差别化的防控对策。
[Wang Jieyong, Liu Yansui, Chen Yangfen, et al.Empirical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hollowing village degree: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sample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3, 38(1): 10-18.]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3.01.002URL摘要
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受经济、自然、社会文化与制度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采用GIS、遥感和参与式农村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山东省76个村庄的0.25 m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和逐户调查数据,测算农村空心化程度,选取农村空心化程度可能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农村空心化程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农村空心化程度与户均宅基地宗数、人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村庄人均收入呈显著负相关。由于村庄发展规划缺失与宅基地管理滞后,"一户多宅"现象严重,户均宅基地宗数增多,直接导致宅基地空废闲置,农村空心化程度增加;村庄人均收入低,经济发展滞后,内生性发展能力衰退,导致村庄要素与资源的集聚力下降,是农村空心化程度增加的内生因素;耕地是农村空心化发展的"资源基础",人均占有耕地多的村庄,村庄扩展空间相对充足,农户宅基地利用粗放,导致空置废弃宅基地多,农村空心化程度较高。为防止或控制农村空心化的进一步发展,应逐步加强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制定村庄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划定村庄空间增长边界,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培育村庄内生发展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村庄要素凝聚力;甄别农村空心化的主导因素,划分不同农村空心化地域类型区,制定差别化的防控对策。
[16]乔家君, 刘嘉俊, 谢淼. 欠发达农区村域空心化特征及其微观机理: 以兰考县三个村为例
. 人文地理, 2011, 26(6): 98-104.
URL摘要
通过对兰考县三个村庄的实地调查,发现欠发达农区村域空心化具备空心村的一般性特征,即人口空心化明显,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村庄用地外扩内空,且扩张呈现沿公路、占耕地的趋向;但由于经济、社会等因素制约,欠发达农区村域空心化一般处于萌芽阶段,表现在聚落形态上的空心尚不明显。可以用空间界面理论来解释村域空心化的驱动机理,居住空间分异。从农村地域的内核系统视角,分析了欠发达地区空心村的形成机理,主要受城市化、农户家庭收入、村民观念、土地利用制度、资金资源等因素制约与影响。
[Qiao Jiajun, Liu Jiajun, Xie Miao.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cosmic mechanism of rural hollow villages in less developed rural area: A case study of three villages in Lankao county.
Human Geography, 2011, 26(6): 98-104.]
URL摘要
通过对兰考县三个村庄的实地调查,发现欠发达农区村域空心化具备空心村的一般性特征,即人口空心化明显,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村庄用地外扩内空,且扩张呈现沿公路、占耕地的趋向;但由于经济、社会等因素制约,欠发达农区村域空心化一般处于萌芽阶段,表现在聚落形态上的空心尚不明显。可以用空间界面理论来解释村域空心化的驱动机理,居住空间分异。从农村地域的内核系统视角,分析了欠发达地区空心村的形成机理,主要受城市化、农户家庭收入、村民观念、土地利用制度、资金资源等因素制约与影响。
[17]Chen R S, Ye C, Cai Y L, et al.The impact of rural out-migration on land use transition in China: Past, present and trend.
Land Use Policy, 2014, 40: 101-110.
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13.10.00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Although rural out-migration has significantly transformed land use at the local to regional scale, the links between rural out-migration and land use change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This paper connects Zelinsky's mobility transition model to land use transition theory and identifies the impacts of rural out-migration on land use transition. It then explores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f rural out-migration on land use transition in China.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economic reforms in 1978, China has undergone rapid and significant changes. Extensive rural out-migration has transformed China from a land-attached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an urban and industrial society. This has produced several contrasting land use trends: increased land demand in urban areas at the expense of high-quality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d number of total settlement areas and emerging "hollowed villages" in the countryside. China's policies addressing these problems could benefit to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restricting frontier clearing through land zoning and other ecological protection policies; encouraging nonmigrants to adjust their agricultural land holdings; protecting nonmigrants' interest through subsidizing agricultural land, and improving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farmers' living conditions. Rural out-migration is thus a critical element in addressing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land use-how to balance the land deman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food security and conserv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acts of rural out-migration on land use change,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migration and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then examines how rural out-migration affects land use transi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future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by considering the trend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population transition. In so doing, we try to link current rural out-migration dynamics and land use change to facilitate future research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We propose that in order to facilitate policymaking,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take a multiscale perspective: cross-country research should be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s and issues of rural out-migration and land use chan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country-level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land use change and problems caused by rural out-migration and 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unity and household-level research should examine the effects of out-migration of household or household members on agricultural and other land use change.
[18]朱晓华, 陈秧分, 刘彦随, . 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 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
. 地理学报, 2010, 65(6): 736-744.
https://doi.org/10.11821/xb2010060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整治,已由单纯的学术性研究逐渐上升为拉动内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开展空心村用地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是实行空心村整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山东省禹城市徐集等13 个典型村为例,综合集成地理学、信息科学、土地科学等多学科的优势与技术手段,深入开展了典型空心村选取、村庄尺度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构建、宅基地利用属性调查表设计、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辨率0.25 m) 使用与解译、空心村整治潜力类型及其测算方法等研究,逐层递进地构建了空心村用地潜力调查与评价的成套技术方法。实现了对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有益创新,有据可依,步骤清晰,成果明确,简单易行,空心村用地潜力调查与评价结果符合山东省禹城市的实际状况,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开展我国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提供技术方法支持。</p>
[24][He Yanbing, Huang Xiaojun, Zhai Lingxin, et al.Assess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rapid urbanization in urban fringe: A case study of Xi'a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71(8): 1315-132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8003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脆弱性理论是分析人地相互作用程度、机理与过程的重要工具,为可持续性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社会脆弱性工具应用到城市边缘区研究中,视快速城市化为主要干扰,选取西安城市边缘区所辖街道为基本单元,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方面构建社会脆弱性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函数模型法以及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社会脆弱性程度进行评价,揭示社会脆弱性空间分异格局,探究社会脆弱性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西安城市边缘区的暴露度格局呈现出自中心向外围渐趋减缓的特征;敏感性程度的高、低分布与暴露度的低、高分布在空间上具有相似性;适应能力的空间规律性不明显;②社会脆弱性空间分布不均衡,以中、低等级为主,低等级街道分布在城市内边缘区,中等级街道分散在城市外边缘区;③建设用地面积比重等8个因子对社会脆弱性有重要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与景观格局的变化以及物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形成的主要原因,社会系统体制转换阶段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脆弱性;④城市边缘区应通过优化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以适应城市化的扰动,包括制定适应性管理政策和加强城市边缘区社会适应能力建设。
[25]杨忍, 刘彦随, 陈秧分, . 中国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与分区
. 地理研究, 2012, 31(9): 1697-170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2090015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以土地资源粗放利用、人口过疏化、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论文基于农村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子系统综合评价与层次逐级判断组合研究方法,综合评价了中国县域尺度的农村空心化程度,并进行了地域分区。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空心化地域分异特征明显,高值区集中于北方边境和东部沿海发达县域,两湖平原、中部传统农区空心化也较为突出;低值区集中在南疆地区、青藏高原、西南山区等落后山区。按照土地、人口、经济子系统的交互特征,可将全国划分为新疆经济平稳发展型空心化中低值区等10个农村空心化大区,以及北疆农村空心化出现区等47个亚区。研究结果可为有序、分区、分类推进中国农村空心化整治提供科学支撑。
[18][Zhu Xiaohua, Chen Yangfen, Liu Yansui, et al.Technique and method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of Yuche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6): 736-744.]
https://doi.org/10.11821/xb2010060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整治,已由单纯的学术性研究逐渐上升为拉动内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开展空心村用地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是实行空心村整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山东省禹城市徐集等13 个典型村为例,综合集成地理学、信息科学、土地科学等多学科的优势与技术手段,深入开展了典型空心村选取、村庄尺度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构建、宅基地利用属性调查表设计、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辨率0.25 m) 使用与解译、空心村整治潜力类型及其测算方法等研究,逐层递进地构建了空心村用地潜力调查与评价的成套技术方法。实现了对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有益创新,有据可依,步骤清晰,成果明确,简单易行,空心村用地潜力调查与评价结果符合山东省禹城市的实际状况,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开展我国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提供技术方法支持。</p>
[19]郭丽英, 刘玉, 李裕瑞. 空心村综合整治与低碳乡村发展战略探讨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1): 116-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2.01.024URLMagsci摘要
当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我国日益加剧的农村空心化带来一系列的不良效应和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空心村综合整治,可以通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减少排放和增加碳汇4个途径,引领乡村低碳产业发展,重塑农民生产、生活新观念与新模式。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深入探讨空心村整治的低碳经济战略,测算空心村整治增地潜力与固碳能力,研究空心村整治过程中的农村能源技术体系,构建空心村整治还林还田创新机制,可为空心村整治实践和低碳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5][Yang Ren, Liu Yansui, Chen Yangfen, et al.Comprehensive measure and partition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9): 1697-170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2090015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以土地资源粗放利用、人口过疏化、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论文基于农村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子系统综合评价与层次逐级判断组合研究方法,综合评价了中国县域尺度的农村空心化程度,并进行了地域分区。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空心化地域分异特征明显,高值区集中于北方边境和东部沿海发达县域,两湖平原、中部传统农区空心化也较为突出;低值区集中在南疆地区、青藏高原、西南山区等落后山区。按照土地、人口、经济子系统的交互特征,可将全国划分为新疆经济平稳发展型空心化中低值区等10个农村空心化大区,以及北疆农村空心化出现区等47个亚区。研究结果可为有序、分区、分类推进中国农村空心化整治提供科学支撑。
[26]谭雪兰, 钟艳英, 段建南, .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 地理科学, 2014, 34(3): 309-315.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案例,利用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等多种数据源,运用相对变化率、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轨迹、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及人均量呈递减趋势,但仍然呈粗放利用状态;② 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率呈高位态势且地域分异明显,交通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相对变化率较大;③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因子归纳为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政策制度3 类,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可知各影响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作用大小不同,农林牧渔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作用较大。</p>
[Tan Xuelan, Zhong Yanying, Duan Jiannan, et al.The change and driving force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3): 309-315.]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案例,利用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等多种数据源,运用相对变化率、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轨迹、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及人均量呈递减趋势,但仍然呈粗放利用状态;② 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率呈高位态势且地域分异明显,交通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相对变化率较大;③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因子归纳为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政策制度3 类,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可知各影响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作用大小不同,农林牧渔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作用较大。</p>
[27]郭付友, 李诚固, 陈才, . 1990年以来长春市居住空间扩展特征与动力机制
. 经济地理, 2014, 34(7): 75-8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利用1995、2003、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2011年长春市卫星影像和相关年份统计年鉴,借助于ArcGIS软件和SPSS统计工具,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1990年以来长春市居住空间扩展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扩展方式上,长春市居住空间总体以"飞地式+轴带式"扩展为主,但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扩展特点;2在扩展方向上,长春市居住空间整体经历了"西南、南、东南方向—西北偏北、南部—东北方向"的空间变化过程;3在演化特征上,长春市居住空间主要集中于城市核心区,但居住空间梯度推移趋势显著,郊区化特征显现。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长春市居住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指标评价体系,认为其动力机制包括工业化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政府的调控作用、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规划作用。
[19][Guo Liying, Liu Yu, Li Yurui.Discussion on hollowed village consolidatio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ese rural area.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2, 31(1): 116-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2.01.024URLMagsci摘要
当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我国日益加剧的农村空心化带来一系列的不良效应和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空心村综合整治,可以通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减少排放和增加碳汇4个途径,引领乡村低碳产业发展,重塑农民生产、生活新观念与新模式。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深入探讨空心村整治的低碳经济战略,测算空心村整治增地潜力与固碳能力,研究空心村整治过程中的农村能源技术体系,构建空心村整治还林还田创新机制,可为空心村整治实践和低碳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0]Liu Y, Yang R, Li Y.Potential of land consolidation of hollowed villages under different urbanization scenarios i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3, 23(3): 503-512.]
https://doi.org/10.1007/s11442-013-1024-8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There exists great potential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 due to the aggravated hollowed villag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rural-urban transformation. The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within four urbanization scenarios: Complete urbanization, Semi-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in batches and prospective urbanization in 2020.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1) the potentials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complete and semi-urbanization are 809.89 10 4 hm 2 and 699.19 10 4 hm 2 respectively while rural consolidation rates are 50.70% and 43.77%. As for the urbanization in batches and urbanization in 2020, the potentials are 757.89 10 4 hm 2 and 992.16 10 4 hm 2 . (2) Beside Tibet and Ningxia, rural consolidation rates in most provinces are between 40% and 60%, and the land increase rates are between 3% and 12%.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otential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and the degree of hollowed villages is also found. (3) Evident differences of potential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exist across provinces. Rural consolidation rates in the East and Central provinces a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West provinces. Villages in the developed areas have higher consolidation rates than those 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and villages in the plain areas tend to have higher consolidation rates than thos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21]崔卫国, 李裕瑞, 刘彦随. 中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特征、机制与调控: 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
. 资源科学, 2011, 33(11): 2014-2021.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以黄淮海平原南端的郸城县为例,利用157个农户、63个村干部的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以及村级农业普查数据、县域遥感影像资料及各类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我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调控策略。研究认为:①产业空心化、基建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和宅地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的四个主要特征;②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可理解为特定城乡地域系统内城乡二元制度体系作用于农村“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而产生的一种不良演化结果,资源禀赋与地理区位是其资源环境诱因、历史基础与社会文化是其社会经济诱因、城乡二元制度体系是其外源性制度原因,而不同维度农村空心化之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也不可忽视;③农村空心化调控的核心目标与路径应当是以健全的制度为前提、以完备的市场为导向、以当地的农民为主体,逐步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内生发展能力的稳步提升,科学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为其搭建新平台。
[Cui Weiguo, Li Yurui, Liu Yansui.Rural hollowing in key agricultural areas of China: Characteristics, mechanisms and countermeasures.
Resources Science, 2011, 33(11): 2014-2021.]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以黄淮海平原南端的郸城县为例,利用157个农户、63个村干部的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以及村级农业普查数据、县域遥感影像资料及各类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我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调控策略。研究认为:①产业空心化、基建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和宅地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的四个主要特征;②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可理解为特定城乡地域系统内城乡二元制度体系作用于农村“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而产生的一种不良演化结果,资源禀赋与地理区位是其资源环境诱因、历史基础与社会文化是其社会经济诱因、城乡二元制度体系是其外源性制度原因,而不同维度农村空心化之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也不可忽视;③农村空心化调控的核心目标与路径应当是以健全的制度为前提、以完备的市场为导向、以当地的农民为主体,逐步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内生发展能力的稳步提升,科学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为其搭建新平台。
[22]王国刚, 刘彦随, 王介勇. 中国农村空心化演进机理与调控策略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36(1): 34-40.
https://doi.org/10.13872/j.1000-0275.2014.007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农村空心化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因素。影响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环境禀赋、农业生产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推进、社会文化变迁、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计多元化转型、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及管理政策等。研究发现,根据各因素作用力方向的差异,可划分为内核推动力、外援拉动力和系统突变力3类驱动力。内核推动力对农村空心化的演进与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内发性推动作用,而农村外援系统的拉动力是主导驱动力,系统突变力可能带来农村空心化演进的突变,共同构成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三力”驱动机理。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初期缓慢发展阶段、中期快速成长阶段、后期波动稳定阶段和转型消退阶段4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差异显著。提出宏观政策机制创新、制度改革与建设、综合利用区域发展战略和创新调控模式等调控措施。
[Wang Guogang, Liu Yansui, Wang Jieyong.Evolution mechanism and regulation and strategies of hollowed villages in China.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5, 36(1): 34-40.]
https://doi.org/10.13872/j.1000-0275.2014.007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农村空心化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因素。影响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环境禀赋、农业生产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推进、社会文化变迁、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计多元化转型、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及管理政策等。研究发现,根据各因素作用力方向的差异,可划分为内核推动力、外援拉动力和系统突变力3类驱动力。内核推动力对农村空心化的演进与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内发性推动作用,而农村外援系统的拉动力是主导驱动力,系统突变力可能带来农村空心化演进的突变,共同构成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三力”驱动机理。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初期缓慢发展阶段、中期快速成长阶段、后期波动稳定阶段和转型消退阶段4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差异显著。提出宏观政策机制创新、制度改革与建设、综合利用区域发展战略和创新调控模式等调控措施。
[23]姜绍静, 罗泮. 空心村问题研究进展与成果综述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6): 51-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4.06.008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作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空心村研究近年来开始活跃.产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依据已有的空心村研究。文章采用文献法从空心村界定、空心村的形成机制、空心村形成的影响因素、空心村造成的负面影响、空心村的调控对策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回顾和整理。并对当前空心村研究的拓展提出新的看法。文章认为:空心村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变迁的阶段性外在表现,“空心”并不一定是一种空间形态。而是土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各要素偏离和谐“运行轨道”的结果,是农村多要素“空心”的综合。是农村社会“生态失衡”的体现。是未来新型农村的孕育者。空心村的界定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关联性特征。为了治理空心村。我们需要将目光从“土地”转移到“农民”身上。以人为本,将“增加农民福利作为空心村治理的最终目标”。实现农村的顺利转型;而不是以治理空心村之名攫取农村土地用于城市建设。更不是将农民赶上楼。研究表明,现有研究从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空心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采用多学科视角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进行多维度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社区的微观层面研究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反映出空心村的形成机制、变迁逻辑、社会影响、治理方式等,可以作为空心村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手段;农民对空心村的治理意愿、自主实践等是空心村研究中最具生命力的呐喊。在空心村研究中需要引入农民视角;制定空心村的量化指标体系是深入研究空心村的基础,能够保障国家政策有明确的施用对象,在制定空心村指标体系时。可以借鉴贫困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等较为成熟的指数编制方法。
[Jiang Shaojing, Luo Pan.A literature review on hollow villages in China. China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Environment, 2014, 24(6): 51-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4.06.008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作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空心村研究近年来开始活跃.产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依据已有的空心村研究。文章采用文献法从空心村界定、空心村的形成机制、空心村形成的影响因素、空心村造成的负面影响、空心村的调控对策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回顾和整理。并对当前空心村研究的拓展提出新的看法。文章认为:空心村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变迁的阶段性外在表现,“空心”并不一定是一种空间形态。而是土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各要素偏离和谐“运行轨道”的结果,是农村多要素“空心”的综合。是农村社会“生态失衡”的体现。是未来新型农村的孕育者。空心村的界定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关联性特征。为了治理空心村。我们需要将目光从“土地”转移到“农民”身上。以人为本,将“增加农民福利作为空心村治理的最终目标”。实现农村的顺利转型;而不是以治理空心村之名攫取农村土地用于城市建设。更不是将农民赶上楼。研究表明,现有研究从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空心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采用多学科视角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进行多维度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社区的微观层面研究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反映出空心村的形成机制、变迁逻辑、社会影响、治理方式等,可以作为空心村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手段;农民对空心村的治理意愿、自主实践等是空心村研究中最具生命力的呐喊。在空心村研究中需要引入农民视角;制定空心村的量化指标体系是深入研究空心村的基础,能够保障国家政策有明确的施用对象,在制定空心村指标体系时。可以借鉴贫困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等较为成熟的指数编制方法。
[24]何艳冰, 黄晓军, 翟令鑫, . 西安快速城市化边缘区社会脆弱性评价与影响因素
. 地理学报, 2016, 71(8): 1315-132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8003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脆弱性理论是分析人地相互作用程度、机理与过程的重要工具,为可持续性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社会脆弱性工具应用到城市边缘区研究中,视快速城市化为主要干扰,选取西安城市边缘区所辖街道为基本单元,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方面构建社会脆弱性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函数模型法以及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社会脆弱性程度进行评价,揭示社会脆弱性空间分异格局,探究社会脆弱性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西安城市边缘区的暴露度格局呈现出自中心向外围渐趋减缓的特征;敏感性程度的高、低分布与暴露度的低、高分布在空间上具有相似性;适应能力的空间规律性不明显;②社会脆弱性空间分布不均衡,以中、低等级为主,低等级街道分布在城市内边缘区,中等级街道分散在城市外边缘区;③建设用地面积比重等8个因子对社会脆弱性有重要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与景观格局的变化以及物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形成的主要原因,社会系统体制转换阶段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脆弱性;④城市边缘区应通过优化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以适应城市化的扰动,包括制定适应性管理政策和加强城市边缘区社会适应能力建设。
[27][Guo Fuyou, Li Chenggu, Chen Cai, et al.The exten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mechanisms of residential space in Changchun since 1990.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7): 75-8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利用1995、2003、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2011年长春市卫星影像和相关年份统计年鉴,借助于ArcGIS软件和SPSS统计工具,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1990年以来长春市居住空间扩展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扩展方式上,长春市居住空间总体以"飞地式+轴带式"扩展为主,但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扩展特点;2在扩展方向上,长春市居住空间整体经历了"西南、南、东南方向—西北偏北、南部—东北方向"的空间变化过程;3在演化特征上,长春市居住空间主要集中于城市核心区,但居住空间梯度推移趋势显著,郊区化特征显现。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长春市居住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指标评价体系,认为其动力机制包括工业化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政府的调控作用、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规划作用。
相关话题/农村 空间 人口 土地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