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Pan Yangtze River Delta
SHENJinghong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5-09-11
修回日期:2015-12-18
网络出版日期:2016-03-20
版权声明:2016《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
展开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0
PDF (6438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区域空间结构急速变动,区域经济****随之展开了相关研究.有全国性区域[1,2],也有西部[3],华中[4]等大分区,还有省域[5],流域[6],城市群[7]等.****们力求探讨转型期中国区域各种尺度的空间重构,进行了大量实践探讨.较为常用的实证方法有场强模型,断裂点模型,VORONOI和城市流等.同时,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机理等做了深入讨论[8-16].这些研究在技术手段上结合了传统的统计方法和现代空间统计分析技术,时空上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演变.但这些方法技术大多局限于行政区域而且没有体现空间延伸的异向性以及多点扩散的相互作用性.空间扩散(spatial diffusion)是指某种物质由具有较强势能的发源地向四周地区进行空间传播的过程,其功能在于加强和改变了不同区位和地区间的空间相关程度和形式[17].空间扩散广泛应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疾病,技术创新,产业,旅游流,市场,城市体系等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8].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通过测算城市经济综合指标,构建异向场对数扩散效应模型,动态演化泛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扩散区,探讨其演变过程,寻找其演变规律并分析其演变机制.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场对数扩散效应模型
2.1.1 建模思想起源 场模型理论的目的是测算区域经济的影响区,以往场模型理论与GIS结合测算城市场大小,主要是把城市作为扩散点,把交通通道,陆地或山地等作为扩散通道,不同城市场之间会得到相同的扩散势能点,把这些相同扩散势能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不同城市场势能影响范围,即"制高点"原则.但事实上,一些边缘地区实际上各城市场强都很小,可以忽略."制高点"法则却都把这种影响力极小的区域包含到各城市场势能范围里.而且这种"制高点"法则所测算出的城市影响范围排除了其他城市场的影响.实际上,区域范围每一个点都会受到其他各城市场的影响,尤其是相邻城市场影响很大.基于此考虑,本文对区域范围每一个点所受到各城市场势能值取其平均值,结合现有经济发展状况和GIS归类法,对每一个点的势能值进行归类.把那些势能值较小的点所构成的区域剔除出城市影响区或称为非城市影响区.然后取对数形式解决空间图形可视化问题,场对数扩散模型由此构成.2.1.2 构建场对数扩散模型 基于上述思想构建场对数扩散模型:
式中:i为城市场源;j为任意点;Fj为j点的场强强度;Tij为城市场源i势能扩散到点j花费的最小时间;Mi为i城市的综合实力;t为势能扩散时通过每个单元网格所花费的单位时间.
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面临着环境和成本的发展困境,长三角泛化问题引起了****和管理者的重视,于是"泛长三角"这一概念便渐渐兴起.对于泛长三角地区范围的提法有多种,本文以较广泛接受的"3+1模式",即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为研究区域.以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市区数据作为研究单元,以2010年行政区划为准,共42个城市节点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数据完整性,所取数据截止2010年,故不考虑巢湖市的拆分问题.通过对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判断,选取1978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作为考察年份.经济数据来自对应年份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上海市统计年鉴》,《江苏省60年》,《安徽省50年》,《浙江省60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交通数据根据1979年,1991年的《中国地图册》以及2001年,2011年出版的《中国公路交通图集》矢量化和栅格化获得.泛长三角地区的行政区划及各城市的中心地理坐标取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
3 泛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演变
3.1 指标体系构建及测算结果
依据代表性,可比性及全面性原则,选取四个一级指标12项目二级指标(表1),测算42城市综合实力.对于行政区范围,1990年前统计指标的变化以及1978年数据等难以获取的均采取回归分析获取.为了对1978年,1990年,2000年,2010四个年份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将四个年份数据同时录入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经过Bartlctt球体检验,显著性概率为0.000,检验获得的样本数据相关系数及偏相关性系数相对校验值为0.869,可做主成分分析,得到42个城市的综合经济指数.综合指数越大其经济发展越好,反之则相对落后(表2).Tab. 1
表1
表1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
Tab. 1Index system of urban comprehensive strength
准则层 | 经济发展 | 科教卫生 | 基础设施规模 | 环境状况 |
---|---|---|---|---|
指 | 地区社会生产总值(亿元) | 大学教师数(万人) | 建成区面积(km2)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固定资产总额(亿元) | 医生数(千人) | 用电总量(亿kw |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
标 | 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亿元)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
层 | 人均GDP(千元) | |||
职工平均工资(元) |
新窗口打开
Tab. 2
表2
表2泛长三角地区城市的综合实力指数
Tab. 2Index of urban comprehensive strength in the Pan Yangtze River Delta
城市 | 1978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10年 | 城市 | 1978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10年 |
---|---|---|---|---|---|---|---|---|---|
上海市 | 0.193 | 0.77 | 2.081 | 5.889 | 淮安市 | -0.628 | -0.432 | -0.23 | 0.185 |
杭州市 | -0.452 | -0.188 | 0.434 | 2.526 | 盐城市 | -0.712 | -0.457 | -0.264 | 0.184 |
南京市 | 0.036 | 0.107 | 0.339 | 2.087 | 金华市 | -0.756 | -0.442 | -0.22 | 0.167 |
苏州市 | -0.468 | -0.341 | -0.035 | 1.383 | 舟山市 | -0.871 | -0.481 | -0.262 | 0.15 |
无锡市 | -0.456 | -0.249 | -0.03 | 1.266 | 衢州市 | -0.772 | -0.464 | -0.252 | 0.143 |
宁波市 | -0.474 | -0.371 | 0.014 | 1.256 | 蚌埠市 | -0.511 | -0.464 | -0.24 | 0.13 |
合肥市 | -0.487 | -0.372 | -0.055 | 1.207 | 安庆市 | -0.584 | -0.457 | -0.245 | 0.094 |
常州市 | -0.461 | -0.387 | -0.117 | 0.953 | 丽水市 | -0.821 | -0.479 | -0.278 | 0.094 |
徐州市 | -0.478 | -0.324 | -0.105 | 0.711 | 铜陵市 | -0.768 | -0.471 | -0.257 | 0.086 |
温州市 | -0.674 | -0.405 | -0.164 | 0.55 | 淮南市 | -0.522 | -0.468 | -0.261 | 0.043 |
南通市 | -0.482 | -0.39 | -0.135 | 0.546 | 淮北市 | -0.729 | -0.476 | -0.29 | 0.025 |
镇江市 | -0.495 | -0.393 | -0.119 | 0.424 | 宿迁市 | -0.816 | -0.459 | -0.258 | 0.02 |
芜湖市 | -0.524 | -0.405 | -0.182 | 0.367 | 滁州市 | -0.804 | -0.488 | -0.314 | -0.017 |
扬州市 | -0.491 | -0.421 | -0.183 | 0.366 | 阜阳市 | -0.784 | -0.467 | -0.271 | -0.041 |
马鞍山 | -0.728 | -0.44 | -0.204 | 0.334 | 六安市 | -0.812 | -0.48 | -0.328 | -0.045 |
绍兴市 | -0.592 | -0.406 | -0.217 | 0.307 | 巢湖市 | -0.808 | -0.476 | -0.287 | -0.067 |
连云港 | -0.696 | -0.398 | -0.211 | 0.269 | 池州市 | -0.822 | -0.492 | -0.339 | -0.069 |
嘉兴市 | -0.668 | -0.449 | -0.219 | 0.261 | 宿州市 | -0.824 | -0.48 | -0.305 | -0.097 |
台州市 | -0.766 | -0.442 | -0.231 | 0.208 | 黄山市 | -0.868 | -0.488 | -0.359 | -0.103 |
泰州市 | -0.736 | -0.423 | -0.24 | 0.205 | 宣城市 | -0.852 | -0.478 | -0.323 | -0.106 |
湖州市 | -0.661 | -0.453 | -0.214 | 0.203 | 亳州市 | -0.854 | -0.492 | -0.305 | -0.141 |
新窗口打开
3.2 城市经济演变分析
由表2可知,泛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实力指数整体上呈上扬趋势.1978-1990年,浙江城市综合实力增速快,安徽居其后.其因主要是改革开放早期浙江省和安徽省城市综合实力基础差,浙江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发展迅猛.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浦东开发和中国"T"字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大大激励了上海,浙江,江苏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了1990-2000年城市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高.2000年以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江浙两省引入外资和出口量,随着沿海经济逐步渗透到中部,合肥及皖江城市经济开始提速,江浙皖城市综合实力都得到大幅度抬升.4 泛长三角地区复合式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
根据场对数空间扩散效应模型测算泛长三角地区的空间演化,得到空间结构演化图(图1).用自然断裂点法对2010年城市场空间图划分为五阶段,其值分别为:(1.316, 3.679],(0.750, 1.316],(0.384, 0.750],(0.067, 0.384],[-0.582, 0.067](图1d).由弱到强,将划分的五阶段场强区定义为场强极弱区,场强较弱区,场强一般区,场强较强区和场强极强区.其他三个年份以此为参照划分(图1a~图1c).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泛长三角地区的空间结构演化
-->Fig.1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Pan Yangtze River Delta
-->
通过对场强对数扩散效应模型思想起源的分析,并结合场强一般区布局范围,充分考虑各年份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又可以进一步把场强极弱区和场强较弱区归列为非城市影响区(非城市场区),场强一般区,场强较强区和场强极强区归为城市影响区(城市场区).对泛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的分析主要以城市影响区作为重点.
从图1可以看出,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场空间结构总体发育程度还较低且差异很大.2010年城市影响区面积为13.14万 km2,仅为泛长三角地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整个区域有一大半面积没有受到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明显影响.从城市场区历年分布来看,影响区在沿合--宁--沪--杭--甬线向外围呈现出由密集到松散的分布格局,从单个城市影响区格局看,显然也呈现出由里及外场强渐弱的格局.这种区域空间场强强度表现出总体分布的不平衡性,空间分异的规律性和明显的分化性.这种分布差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呈现出发育的阶段性,即由点及轴,由轴及面的过程.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场空间结构演变本质是其日渐成熟的演变过程.依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和核心--边缘结构理论,可以发现泛长三角地区的局域空间结构演化大致经历了行政中心孕育发展,行政中心极化发展,点轴扩散发展,网络化过渡发展和复合式核心--边缘结构形成五个阶段.
4.1 城市行政中心孕育发展阶段
从图1a可知,除苏南,浙东北和合肥等地区外,皖北,皖南,浙西南和苏北地区城市影响区较小,有的甚至可忽略不计.这些区域的城市影响区似稀疏的星点,由于历史和区位等方面的原因,生产力长期没有得到解放,城市经济正处于较漫长的孕育发展阶段.城市综合实力极小,对周围地带影响弱,带动作用不大.因此,这时期整个泛长三角呈现中部地带城市的散块状(极化阶段)与外围地区城市的疏点状(孕育阶段)并存现象.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市场机制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城市行政中心的发展,经济发展要素以行政权力调度为主.此阶段地区间开放度较低,屏障效应显然大于中介效应,整个地区空间结构上呈稀疏点状构造,地区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相互交换流量少.由于有的城市经济仍处于发端阶段,等级体系不明显,职能分工不明确.4.2 城市行政中心极化发展阶段
图1b显示,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长江沿岸及浙东北以外的大多数城市极化效应表现较为明显,城市影响区呈现散块状,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有拉大趋势.以安徽为例,1984年以后,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企业改革为重点.1987年以后,企业改革开始触及企业制度层面,推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深刻转变.正是由于企业改制,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逐渐加强,城市增长极本身所拥有的先进产业力对周围生产要素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加快城市自身的发展,进而吸引经济活动进一步向城市聚集.在这一过程中,经济要素及经济活动首先出现极化,之后形成地理空间的极化.正是因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使城市的极化效应迅速得到加强,使得这一时期泛长三角地区广大城市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以城市行政中心为核心的大块状城市影响区.同一时期,由于"T"字型发展战略的实施,沪宁线城市得到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其腹地进行经济扩散,长江沿岸城市表现为点轴扩散发展.4.3 城市经济点轴扩散发展阶段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国家重点开发战略的实施,尤其是"T型"发展战略被写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草案)"(1987年)和23个省(自治区)的国土规划,"点--轴系统"模式和"T"字型发展战略在全国范围实施,这一时期的沿杭州湾和沿江地带城市经济发展进入了城乡点轴扩散发展阶段(图1b).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长江水上运输系统重要作用的发挥,各城市间相互作用日益增强,沿交通发展轴线形成紧密的联系,并向四周延伸影响力,原来几乎独立的块状格局开始被打破.4.4 城市网络化过渡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由于浦东的开发和改革的深化,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尤其是沪宁线,沪杭线和杭甬线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产生了扩大经济腹地的客观需要.小范围内新的次级增长极不断产生,城市层级体系不断优化.如图1c显示,原来由沿江,沪宁,沪杭,杭甬组成的"几"字型发展轴线逐渐演化为低级网状结构.在此时期,可以说长江干线经济带的雏形已成.4.5 复合式核心--边缘结构形成阶段
21世纪的前10年,在高速公路及快速轨道交通的作用下,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沿合--宁--沪--杭--甬线城市体系分工越发合理,交通网络渐趋完善,次一级交通发展轴功能得到加强,交通沿线经济迅速发展.沿线城市与周围区域形成极强的资金流,人流,商品流,信息流等,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从图1d可知,沿合--宁--沪--杭--甬线城市影响区已连成整体,呈大板块状,为泛长三角地区的内核区.此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征表现为:内核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网络形成,地区间联系紧密,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处于相对均衡状态,呈现多中心化,均衡化,网络化.与内核区相邻的区域是皖中,苏中以及浙南,这些地区在交通网络发展和区域相互作用程度上都比不上内核区,但呈网络化过渡阶段特征,有向网络化形态迈进的趋势,在内核区外围呈团块状分布,定义为邻接区.再往外围的城市影响区呈带状和少数块状,仍处于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定义为外缘区.这样,整个泛长三角地区由里及外为内核区,邻接区和外缘区.无论是哪一区,都把三省一市紧紧联系在一起,构成泛长三角地区的主轮廓.内核区为泛长三角城市经济的制高点,是经济最发达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大;邻接区紧紧把内核区包围,以制造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大;再外面是第二产业比重较低的外缘区.一般来说,泛长三角地区由里及外经济密度,第三产业比重和社会发展程度逐渐降低,呈现三层级的核心--边缘结构.然而,每个城市由于其向腹地施加影响力,其本身也是个三层级核心--边缘结构,因此构成了泛长三角复合式核心--边缘结构.根据泛长三角城市影响区格局状况以及三类区的基本特性,对内核区(板块线内区域),邻接区(团块线与板块线间区域)和外缘区(团块线外区域)作出划分(图2).划分原则为:
(1)根据场强覆盖状况为基本依据,三类区以县级行政区为最小单元.
(2)各区的划分以连片为原则,不存在飞地,内核区尽量满足走廊式,即使个别地区发展较后,但考虑未来发展潜力仍然划入内核区.
(3)内核区和邻接区交界的城市,尽管也有的城市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考虑到与邻接区其他城市之间较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及从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团块状结构等原因划入邻接区.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泛长三角地区的团块线和板块线
-->Fig. 2The boundaries of ring and plate in the Pan Yangtze River Delta
-->
从单个城市的场强强度来看,泛长三角地区每个城市都存在极强影响区,较强影响区和一般影响区,极强影响区是城市的核心区,也是城市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大体是老城区范围,是城市产业和功能最密集的区域,一般以第三产业为主;自核心区向外延伸经济密度逐渐降低,依次是扩展区和外围区.扩展区是核心区城市功能的外延,也是各类型经济开发区密集分布的地带;外围区主要由各县级市及其腹地构成,与中心城市保持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产业主要为制造业和城郊农业为主,与中心城市形成较明显的合作与分工关系.三种影响区呈现出42个核心--边缘结构,从而与整个泛长三角地区的三大地带的核心--边缘结构构成复合式三层级核心--边缘结构(图3).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泛长三角地区复合式核心--边缘结构
-->Fig. 3Compound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in the Pan Yangtze River Delta
-->
4.6 泛长三角地区空间形态演变
分析泛长三角城市影响区主体状况得知,沿长江和杭州湾地区是城市影响区主要分布区域,其中苏南城市群最为凸显,另外有合肥及徐州周围地带.城市影响区主体分布的演变从1978年的"之"字形态,到1990年"几"字形态,而后到了2010年则呈现"鳊鱼"的形态.可见泛长三角城市场区空间形态发展经历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演进过程,中部城市场区远大于外围地区,这显然与其经济地位和交通区位有着密切的关系.5 泛长江地区城市场扩散值演变
5.1 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极值(点)及其演变
泛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实力增强以及交通网络越发完善,区域内任意点场强强度都渐趋增大(表3).Tab. 3
表3
表3泛长三角城市场扩散值
Tab. 3Diffusion index of city field in the Pan Yangtze River Delta
城市 | 1978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10年 | 城市 | 1978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10年 |
---|---|---|---|---|---|---|---|---|---|
安庆市 | 2.139 | 2.416 | 2.569 | 2.84 | 南京市 | 2.709 | 2.866 | 3.137 | 3.283 |
蚌埠市 | 2.201 | 2.494 | 2.643 | 2.836 | 南通市 | 2.332 | 2.443 | 2.698 | 2.918 |
亳州市 | 1.497 | 1.675 | 2.276 | 2.409 | 宁波市 | 2.346 | 2.574 | 2.791 | 3.073 |
常州市 | 2.452 | 2.595 | 2.832 | 3.108 | 衢州市 | 1.584 | 2.287 | 2.613 | 2.809 |
巢湖市 | 1.998 | 2.159 | 2.552 | 2.851 | 上海市 | 2.778 | 2.91 | 3.221 | 3.582 |
池州市 | 0.865 | 1.543 | 1.794 | 2.684 | 绍兴市 | 2.167 | 2.528 | 2.776 | 2.907 |
滁州市 | 1.654 | 2.391 | 2.566 | 2.881 | 苏州市 | 2.545 | 2.62 | 2.822 | 3.109 |
阜阳市 | 1.281 | 2.061 | 2.548 | 2.697 | 台州市 | 1.91 | 2.301 | 2.538 | 2.861 |
杭州市 | 2.37 | 2.727 | 2.926 | 3.223 | 泰州市 | 2.198 | 2.465 | 2.724 | 2.932 |
合肥市 | 2.433 | 2.67 | 2.836 | 3.27 | 铜陵市 | 2.009 | 2.437 | 2.722 | 2.859 |
湖州市 | 1.946 | 2.374 | 2.693 | 2.911 | 温州市 | 1.646 | 2.418 | 2.717 | 2.911 |
淮安市 | 2.061 | 2.402 | 2.619 | 2.867 | 无锡市 | 2.374 | 2.636 | 2.943 | 3.087 |
淮北市 | 2.079 | 2.465 | 2.538 | 2.825 | 芜湖市 | 2.19 | 2.563 | 2.793 | 3.053 |
淮南市 | 1.724 | 2.52 | 2.65 | 2.845 | 宿迁市 | 2.048 | 2.317 | 2.52 | 2.761 |
黄山市 | 0.662 | 2.275 | 2.535 | 2.64 | 宿州市 | 1.5 | 2.04 | 2.497 | 2.759 |
嘉兴市 | 2.295 | 2.374 | 2.657 | 2.94 | 徐州市 | 2.338 | 2.584 | 2.768 | 2.938 |
金华市 | 1.89 | 2.398 | 2.637 | 2.83 | 宣城市 | 1.433 | 1.679 | 2.516 | 2.762 |
丽水市 | 1.021 | 1.541 | 2.073 | 2.765 | 盐城市 | 2.21 | 2.328 | 2.591 | 2.867 |
连云港市 | 1.955 | 2.486 | 2.695 | 2.904 | 扬州市 | 2.328 | 2.556 | 2.79 | 3.007 |
六安市 | 1.25 | 2.389 | 2.498 | 2.705 | 镇江市 | 2.366 | 2.592 | 2.794 | 2.993 |
马鞍山市 | 2.127 | 2.509 | 2.736 | 2.948 | 舟山市 | 0.577 | 2.355 | 2.527 | 2.823 |
平均值 | 1.924 | 2.386 | 2.652 | 2.911 |
新窗口打开
(1)城市节点场强强度空间布局不均匀.长三角地区城市场强强度一般大于其外围地区城市,很明显,这归因于长三角城市综合实力;三省一市中,上海市场强强度最大,其次是江苏省的城市,安徽城市场强强度最小.另外,泛长三角地区边缘城市场强强度普遍小于中部城市,如徐州,温州和台州.这三个城市地理区位处于整个区域外围,尽管城市综合实力一直较强,其原因是区位条件较差不容易受其他城市综合实力扩散影响.
(2)泛长三角城市节点的场强显著增强.泛长三角城市场强强度平均值呈递增状态:1978年为1.924,1990年为2.386,2000年为2.652,2010年为2.911.城市场强强度增幅逐年减小,比较三个时间段的变化幅度,近两个时间段场强强度变化幅度小于1978-1990年,三个时间段场强强度增幅显示1978-1990年为1.379,1990-2000年为1.12,2000-2010年为1.102,呈递减趋势.
5.2 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场强扩散通道(线)的演变
交通线的建设对场强扩散能力增强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扩散能力的最直接表现在新增的扩散通道上.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情况,通过对前后相邻两幅图进行减法运算,得到新的运算图(图4).比较图4a~图4c,发现如下特征:(1)深蓝色所表现的扩散值的差值较大基本上在新建的交通通道以及提速或等级提高的通道上.图4a中,阜淮铁路,皖赣铁路,永嘉-仙居公路都是1978-1990年间通车,从而呈现深蓝色.安徽和浙南城市节点附近也呈现深蓝色,主要原因是其城市场强强度增幅较大而受影响的.图4b中,合宁高速,合六叶高速,合徐高速,合芜高速,合九铁路,沪宁高速及沪杭甬高速等通车运营,而出现深蓝色.图4c中,沪宁高铁,沪杭甬高铁于2010年先后通车,因此沪宁线仍然呈现深蓝色.而宁波--苍南动车开通使得浙江沿海扩散值急剧增大,济广线亳州--太和段,界埠高速,合淮阜高速,合安高速通车也同样使安徽沿江扩散值大大提高.正是由于这些新建的交通线或交通线等级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城市场强扩散能力,使城市影响区不断增大.
(2)深红色表示扩散值差较小,主要体现在连接城市的原交通通道,或者少数被取消的交通通道(主要为改道).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泛长三角扩散通道扩散值差变化图
-->Fig. 4Evolution of deviation value of diffusion passages in the Pan Yangtze River Delta
-->
5.3 各地域城市影响区(面)扩散值的演变
泛长三角地区整个区域内,场强强度呈现增大趋势,表现在最小值增加了1.358,最大值增加了0.901,还体现在整个区域的平均值也得到了增加,1978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泛长三角地区场强强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013,-0.569,-0.302,0.361.6 结论与讨论
根据扩散理论,以新构建的场对数扩散效应模型,从区域城市场这一新视角分析了泛长三角地区1978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4个年份城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探讨了泛长三角地区从孕育发展到复合式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过程,并从城市影响区空间形态,城市影响区面积和城市场扩散值三个方面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城市场空间结构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化,场强极强区--场强较强区--场强一般区面积呈递增格局并且各自逐年递增,城市节点,扩散通道(线),行政区面的扩散值大大增强,但中部区域普遍大于外缘地带.正确认识当前地域城市场空间结构及其在整个区域中的发展阶段,同时认清区域城市场空间结构发展规律,比较与其他地域城市场空间结构的差距,可以给地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适时采取相应的发展措施.目前,长三角地区城市场空间结构处于较高阶段,而泛长三角地区的外围地带城市场空间结构还较落后.空间结构整合协同产业升级推动整个泛长三角地区城市结构体系空间有序,产业结构布局阶段性合理,这是促进泛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巨大动力.不仅如此,空间结构整合仅是区域一体化的硬件环境,还必须有区域协调平衡发展的软件环境,即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相关对策和措施,这些都是提升区域空间结构需要解决的问题.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 | . , <p>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是由不同发育程度、不同等级、不同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成因和空间区位的城市群,通过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知识流有机耦合而成的空间聚合体和综合集群体。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综合分析,得知世界城市群结构体系正在形成,城市群间的等级职能正在参与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进行重组,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由28个大小不同、规模不等、发育程度不一的城市群组成,目前尚处总体发育雏形阶段,但却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战略支撑点和增长极点,主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根据城市群发育程度指数模型计算结果,将中国城市群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一级城市群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3个城市群,二级城市群包括山东半岛城市群、成都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等11个城市群,三级城市群包括滇中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等14个城市群。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群总体发育程度低且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并呈现出发育的阶段性、总体分布的不平衡性、空间分异的规律性、内部集聚的异质性和明显的分化性等空间分异特征。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对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理论的多维性、规律性和阶段性研究,加强对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形成发育的差异性、异质性和竞争性研究,加强对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国际化、全球化与动态监测研究。</p> , <p>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是由不同发育程度、不同等级、不同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成因和空间区位的城市群,通过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知识流有机耦合而成的空间聚合体和综合集群体。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综合分析,得知世界城市群结构体系正在形成,城市群间的等级职能正在参与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进行重组,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由28个大小不同、规模不等、发育程度不一的城市群组成,目前尚处总体发育雏形阶段,但却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战略支撑点和增长极点,主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根据城市群发育程度指数模型计算结果,将中国城市群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一级城市群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3个城市群,二级城市群包括山东半岛城市群、成都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等11个城市群,三级城市群包括滇中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等14个城市群。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群总体发育程度低且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并呈现出发育的阶段性、总体分布的不平衡性、空间分异的规律性、内部集聚的异质性和明显的分化性等空间分异特征。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对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理论的多维性、规律性和阶段性研究,加强对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形成发育的差异性、异质性和竞争性研究,加强对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国际化、全球化与动态监测研究。</p> |
[2] | . , <p>一个明确而又合理的城市腹地范围, 是保证一定区域内各城市实现合理功能整合的关 键, 也是对城市经济区进行各项研究的基础。通过构建衡量城市综合规模的指标体系, 运用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中国28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规模值。在GIS 软件支持下, 将中国划分为 5 km×5 km 的格网, 利用场强模型, 对2004 年28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腹地进行了划分, 比较腹地的范围及相互关系, 并与省域和市域行政范围进行了叠合分析, 实现了城市腹地测 定、分析的可视化。结果表明: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规模值差异较大, 最大和最小城市规模 相差达284 倍。场强值分布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递减的分异特征, 与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 一致。中、东部的城市影响力的弱势区域全部分布在省域交界地带, 在场强值大于12 的级别 上, 东、中部城市的场强影响范围连成一片。各城市腹地范围相差亦较大, 最大和最小城市 腹地相差达5488 倍。各城市在地理位置上不一定位于其腹地的几何中心, 偏移比较大的城市 往往成对分布。城市腹地与省域行政范围吻合度较差, 根据腹地在市域行政范围内的面积比 例, 将城市分为4 类, 并提出相应的空间发展策略。依据腹地的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3 个 一级城市经济区、11 个二级区和38 个三级区。</p> , <p>一个明确而又合理的城市腹地范围, 是保证一定区域内各城市实现合理功能整合的关 键, 也是对城市经济区进行各项研究的基础。通过构建衡量城市综合规模的指标体系, 运用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中国28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规模值。在GIS 软件支持下, 将中国划分为 5 km×5 km 的格网, 利用场强模型, 对2004 年28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腹地进行了划分, 比较腹地的范围及相互关系, 并与省域和市域行政范围进行了叠合分析, 实现了城市腹地测 定、分析的可视化。结果表明: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规模值差异较大, 最大和最小城市规模 相差达284 倍。场强值分布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递减的分异特征, 与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 一致。中、东部的城市影响力的弱势区域全部分布在省域交界地带, 在场强值大于12 的级别 上, 东、中部城市的场强影响范围连成一片。各城市腹地范围相差亦较大, 最大和最小城市 腹地相差达5488 倍。各城市在地理位置上不一定位于其腹地的几何中心, 偏移比较大的城市 往往成对分布。城市腹地与省域行政范围吻合度较差, 根据腹地在市域行政范围内的面积比 例, 将城市分为4 类, 并提出相应的空间发展策略。依据腹地的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3 个 一级城市经济区、11 个二级区和38 个三级区。</p> |
[3] | . , 经济空间格局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个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仍在拉大。可见,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布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格局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如何优化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从而推进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缩小其与全国差距。研究结果建议,在未来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开发中,继续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战略,重点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黔经济区、呼包鄂榆经济区、天山北坡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以及昆明—瑞丽国际通道。 , 经济空间格局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个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仍在拉大。可见,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布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格局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如何优化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从而推进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缩小其与全国差距。研究结果建议,在未来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开发中,继续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战略,重点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黔经济区、呼包鄂榆经济区、天山北坡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以及昆明—瑞丽国际通道。 |
[4] | . , 由于在认清城市与腹地、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关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城市影响范围成为 目前中国区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城市影响力指数及区域可达性两方面对传统的场模型进行 改进,更为合理地界定出城市影响范围。以中国中部地区1990、2000、2007 年3 个年份的研究为 例,研究城市影响范围的动态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空间形态演变方面提炼出城市影 响范围演变的3 大阶段及其对应的5 种类型,并对各阶段城市的较快发展提出建议。从理论及 实践层面对城市影响范围的研究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城市影响范围甚至区域相关问题的进一步 研究提供帮助。 , 由于在认清城市与腹地、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关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城市影响范围成为 目前中国区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城市影响力指数及区域可达性两方面对传统的场模型进行 改进,更为合理地界定出城市影响范围。以中国中部地区1990、2000、2007 年3 个年份的研究为 例,研究城市影响范围的动态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空间形态演变方面提炼出城市影 响范围演变的3 大阶段及其对应的5 种类型,并对各阶段城市的较快发展提出建议。从理论及 实践层面对城市影响范围的研究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城市影响范围甚至区域相关问题的进一步 研究提供帮助。 |
[5] | . , 湖北省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但其支点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其空间结构的战略性选择。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表明:联结武汉、宜昌、襄阳、荆门、十堰、恩施5 个极核城市所构成的“A型点轴结构”是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最佳空间结构。空间数据分析证明:“A型点轴结构”的轴线沿线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地带,“A型点轴结构”中极核城市之间的梯度差异反映了整个湖北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应用“A型点轴结构”来统筹湖北未来的区域发展,其空间意象具有鲜明的“星座”、“脊梁”、“巨梯”和“飞箭”特征。 , 湖北省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但其支点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其空间结构的战略性选择。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表明:联结武汉、宜昌、襄阳、荆门、十堰、恩施5 个极核城市所构成的“A型点轴结构”是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最佳空间结构。空间数据分析证明:“A型点轴结构”的轴线沿线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地带,“A型点轴结构”中极核城市之间的梯度差异反映了整个湖北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应用“A型点轴结构”来统筹湖北未来的区域发展,其空间意象具有鲜明的“星座”、“脊梁”、“巨梯”和“飞箭”特征。 |
[6] | . ,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水系,流经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达180 多万平方千米,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0%。它与东部沿海经济带连成一体,构成“T”字型经济增长格局。在长江流域研究领域里,城市及其发展战略是一个众多学 者、专家以及政府部门官员十分关注的焦点和研究对象。因此,研究长江流域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本文立足长江流域城市发展的区域背 景,从上中下游不同区段和不同等级的支流入手,对长江流域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机理作了较为全面地剖析。 1、四川盆地城市等级体系演变可用通道理论加以解释。历史时期,四川盆地形成了两条... ,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水系,流经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达180 多万平方千米,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0%。它与东部沿海经济带连成一体,构成“T”字型经济增长格局。在长江流域研究领域里,城市及其发展战略是一个众多学 者、专家以及政府部门官员十分关注的焦点和研究对象。因此,研究长江流域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本文立足长江流域城市发展的区域背 景,从上中下游不同区段和不同等级的支流入手,对长江流域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机理作了较为全面地剖析。 1、四川盆地城市等级体系演变可用通道理论加以解释。历史时期,四川盆地形成了两条... |
[7] | . , 苏锡常,由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都市区构成,是我国人口最密集、 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苏锡常非农化和城市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具备了都市圈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中心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由团块状向带状转变,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则表现为两头小、中间 大的格局.苏锡常都市圈属于多核心的网络状空间结构,包括3个中心城市、9个次级城市和7个城镇发展轴.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演进、大规模的开发区 建设、乡村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促进了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 苏锡常,由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都市区构成,是我国人口最密集、 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苏锡常非农化和城市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具备了都市圈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中心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由团块状向带状转变,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则表现为两头小、中间 大的格局.苏锡常都市圈属于多核心的网络状空间结构,包括3个中心城市、9个次级城市和7个城镇发展轴.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演进、大规模的开发区 建设、乡村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促进了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
[8] | , |
[9] | This volume collects the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edicated to spatial and temporal reasoning in geographic space, entitled "GIS: from space toterritory -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patial-temporal reasoning". Within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 (NCGIA, one of the supporters of the conference) the importance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reasoning was recognized several years ago. Initial research found that spatial reasoning in geographic or large-scale space is different from spatial reasoning in small-scale space, as usually dealt with in robotics and expert systems. Temporal reasoning has attracted interest in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munity. The volume also includes two invited papers: "Do people understand spatial concepts: the case of first-order primitives" by R.G. Golledge, and "Temporal databases" by R.T. Snodgrass. |
[10] | , ABSTRACT Purpose –This paper's aim is to analyse ethnic group differences in self reported limiting long term illness (LLTI) among middle‐aged men and women in England and Wales and compare patterns of variation in 1991 and 2001.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The methodology is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two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cohorts aged 40‐59 in 1991 and 2001, respectively. Seven ethnic minority group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Longitudinal Study of England and Wales (White Irish, Indian, Pakistani, Bangladeshi, Black Caribbean, Black African and Chinese). Logistic regression estimated the odds ratio for having a LLTI in each ethnic minority group compared to White British. The odds of having a LLTI in 2001 compared to 1991, by sex, were adjusted stepwise for differences in age, social class, car ownership, household overcrowding and tenure and length of residence. Findings –All ethnic groups reported a higher prevalence of LLTI in 2001 than in 1991. The rise in LLTI was largest in White Irish, Bangladeshi and Pakistani and smallest in Black African and Chinese groups. Controlling for socioeconomic factors had a weak influence on the risk of limiting long term illness in men and women. Controlling for length of residence attenuated the risk of LLTI in 2001 in White Irish and Pakistani men, and Indian men and women. Practical implications –Emerging ethnic differences highlight a growing need for differential health services to manage the increase in LLTI and demands for illness management. Originality/value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at ethnic differences in LLTI changed during the 1990s with some groups becoming more disadvantaged relative to the White British population and others less so. |
[11] | ,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method for delineating spheres of influence of urban centers at various levels in an urban hierarchy.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provides the geographic setting for the study. The results depict a national set of regions that can be used for |
[12] | . , <p>在皖江城市群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背景下及区域交通网络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式下,对皖江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和影响范围研究就显得必要。以该地区10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为主线,以界定旅游中心节点、测算旅游经济联系量和场强模型为手段,构建皖江城市群旅游圈。研究表明:以合肥和芜湖为双核的皖江城市群大旅游圈,其内部分为3个次旅游经济圈,北部以合肥为中心,包括六安区域、滁州和含巢湖整个水面的大部分区域的合肥旅游圈;西南以安庆为中心、池州为副中心,含铜陵一部分地区的安庆旅游圈;东南以芜湖为中心、宣城为副中心,包括马鞍山和部分巢湖区域、部分铜陵区域的芜湖旅游圈。最后提出了3个旅游经济圈发展的旅游规划建议</p> , <p>在皖江城市群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背景下及区域交通网络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式下,对皖江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和影响范围研究就显得必要。以该地区10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为主线,以界定旅游中心节点、测算旅游经济联系量和场强模型为手段,构建皖江城市群旅游圈。研究表明:以合肥和芜湖为双核的皖江城市群大旅游圈,其内部分为3个次旅游经济圈,北部以合肥为中心,包括六安区域、滁州和含巢湖整个水面的大部分区域的合肥旅游圈;西南以安庆为中心、池州为副中心,含铜陵一部分地区的安庆旅游圈;东南以芜湖为中心、宣城为副中心,包括马鞍山和部分巢湖区域、部分铜陵区域的芜湖旅游圈。最后提出了3个旅游经济圈发展的旅游规划建议</p> |
[13] | . , 该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运 用多种模型,探讨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势力圈的测度。结果表明,通过GIS技术可以实现城市势力圈分析、预测的可视化。通过GIS的各种分析工具,可以实 现常规方法无法做到的功能扩展,对探讨城市发展演变规律、预测未来变动趋势能起到很好的辅助决策作用,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 , 该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运 用多种模型,探讨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势力圈的测度。结果表明,通过GIS技术可以实现城市势力圈分析、预测的可视化。通过GIS的各种分析工具,可以实 现常规方法无法做到的功能扩展,对探讨城市发展演变规律、预测未来变动趋势能起到很好的辅助决策作用,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
[14] | . , 上海已成为我国西部省区的“二手客源地”之一,其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是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的一个缩影。入境流的空间转移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转移态是反映旅游流流向和流量的重要指标,计算研究发现旅沪客流主要流向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川、渝、桂、滇、陕等)。结合实际修正了传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并计算上海与西部省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转移态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耦合分析,结果显示:边境5省区(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西藏)属于非耦合区域,甘肃为低耦合区域,重庆、四川、贵州属于中耦合区域,陕西、青海、宁夏属高耦合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西部不同类型省区如何更好的吸引“二手客源”、发展入境旅游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 上海已成为我国西部省区的“二手客源地”之一,其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是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的一个缩影。入境流的空间转移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转移态是反映旅游流流向和流量的重要指标,计算研究发现旅沪客流主要流向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川、渝、桂、滇、陕等)。结合实际修正了传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并计算上海与西部省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转移态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耦合分析,结果显示:边境5省区(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西藏)属于非耦合区域,甘肃为低耦合区域,重庆、四川、贵州属于中耦合区域,陕西、青海、宁夏属高耦合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西部不同类型省区如何更好的吸引“二手客源”、发展入境旅游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
[15] | . , 城市影响范围是中心城市对于周 围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及的最大地域范围,是相邻的中心城市空间竞争的结果。Voronoi图按照最邻近原则划分平面,常用于空间剖分, 加权Voronoi图用于各发生元权重有较明显差别情况下的空间剖分。选取与城市影响范围有关的8个指标,利用专家打分法得到湖南省14个地级市综合规模 强度,以此作为Voronoi图中各发生元的权重构建加权Voronoi图,计算湖南省14个地级城市基于综合规模城市影响范围,分析表明该方法对城市经 济区划有指导作用。 , 城市影响范围是中心城市对于周 围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及的最大地域范围,是相邻的中心城市空间竞争的结果。Voronoi图按照最邻近原则划分平面,常用于空间剖分, 加权Voronoi图用于各发生元权重有较明显差别情况下的空间剖分。选取与城市影响范围有关的8个指标,利用专家打分法得到湖南省14个地级市综合规模 强度,以此作为Voronoi图中各发生元的权重构建加权Voronoi图,计算湖南省14个地级城市基于综合规模城市影响范围,分析表明该方法对城市经 济区划有指导作用。 |
[16] | . , 空间场能是区域发展"龙头"借助区域联系通道带动外围地区发展的抽象表达,可有效刻画区域发展格局与空间差异。借助ArcGIS软件平台,采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法、k阶数据场等模型,综合测度了长三角经济区区域可达性与空间场能,并揭示了该区域空间场能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研究表明①2000年以来,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城市取得了长足发展,且总体倾于均衡发展;②区域可达性条件不断改善,3h时间圈的平均通达距离由2000年的81km提高到2008年的122km;③区域空间场能显著增长且空间分异性显著,分布结构由单核“Z”字型向“多极”网络状形态转变;④长三角经济区空间场能分布格局可适度划分为高场能区、较高场能区、一般场能区、较低场能区、低场能区等5大类型,并呈现出圈层状特征与"两极分化"特征。 , 空间场能是区域发展"龙头"借助区域联系通道带动外围地区发展的抽象表达,可有效刻画区域发展格局与空间差异。借助ArcGIS软件平台,采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法、k阶数据场等模型,综合测度了长三角经济区区域可达性与空间场能,并揭示了该区域空间场能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研究表明①2000年以来,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城市取得了长足发展,且总体倾于均衡发展;②区域可达性条件不断改善,3h时间圈的平均通达距离由2000年的81km提高到2008年的122km;③区域空间场能显著增长且空间分异性显著,分布结构由单核“Z”字型向“多极”网络状形态转变;④长三角经济区空间场能分布格局可适度划分为高场能区、较高场能区、一般场能区、较低场能区、低场能区等5大类型,并呈现出圈层状特征与"两极分化"特征。 |
[17] | |
[18] | . , 本文运用空间扩散理论分析了城市化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提出了城市功能和景观创新及其扩展扩散分别产生了城市密度分布曲线推移、功能区替代和地域演变的三个假说,并以西方一些城市和北京的人口空莘变化说明这种规律。 , 本文运用空间扩散理论分析了城市化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提出了城市功能和景观创新及其扩展扩散分别产生了城市密度分布曲线推移、功能区替代和地域演变的三个假说,并以西方一些城市和北京的人口空莘变化说明这种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