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mate change and peach blossom viewing: Impact and adaptation
LIUJun收稿日期:2015-11-11
修回日期:2016-01-21
网络出版日期:2016-03-20
版权声明:2016《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
展开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0
PDF (5547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1 引言
IPCC历次评估报告中大量的自然和人文证据表明,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是毋庸置疑的科学事实[1].中国平均增温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可能比之前认识到的更严重[2].人类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基础,这使得旅游业对气候的变化比较敏感,相对于其他产业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3].因此,气候变化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评估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探索旅游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将成为未来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4].观赏桃花,梨花,牡丹等各类花卉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如今,赏花活动已成为公众重要的休闲方式.春季各大景区,公园举办的桃花节,梨花节,樱花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2014年,北京植物园的第二十六届桃花节,上海顾村公园的樱花节期间游客量分别超过17万人次和140万人次.各地赏花活动推动的"赏花经济"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武汉市专门编制了《赏花经济专项规划》,2014年四川省提出建设"赏花经济带".
植物花期是公众开展赏花活动,旅游经营管理部门组织赏花节庆的重要基础[5].物候学研究表明,由于植物花期等物候期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6-12],使得赏花等植物观赏旅游活动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气候变化,北京植物园的桃花节开幕日期有所提早,持续日数延长[13];过去30年,北京和西安红叶观赏最佳时间推迟了16天.使过去30年北京红叶旅游最佳观赏期与游客闲暇时间出现了错位,这将导致游客不能在最佳时期观赏,导致游客观赏体验的降低和对北京红叶观赏产品的评价降低[14].1947-2008年,武汉大学樱园日本樱花花期持续天数每10年增加了2.5天[15].
在此背景下,选择中国传统的桃花节为研究对象,以桃花观赏活动开展时间长,影响较大,综合效应突出的成都市龙泉驿作为研究区.在明确研究区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桃花盛花期对温度的敏感性,研究赏花旅游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旨在运用物候学的数据基础和研究方法,拓展旅游地理学对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的内容.揭示气候变化对赏花节庆的影响,初步评估人类通过调整旅游节庆活动的时令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这对于认识季节性赏花活动的时宜及其区域差异,提高气候变化对赏花活动的经济影响估算的精度,以及掌握季节性放牧活动的时宜及其区域差异,指导中国赏花旅游活动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2 研究区概况
四川省赏花旅游开展历史悠久,活动类型多样,赏花节庆综合效益显著.20世纪80年中期以来,四川举办的赏花节庆活动多达111种,其中成都举办的38种.案例区成都市龙泉驿是"中国水蜜桃之乡",是全国知名的花果山和风景名胜区.每年3月桃花盛开时举办的桃花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是四川省最具代表性的赏花活动.龙泉驿国际桃花节从1987年第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29届,年游客量从1987年的40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400多万人次.其中2011年和2013年桃花节期间游客接待量甚至突破了500万人次,赏花旅游活动带动龙泉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发展,2013年以来桃花节相关旅游收入均超过10亿元.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桃花盛花期数据 采用的桃花盛花期数据来源于"中国物候观测网"(Chinese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Network,CPON).观测网络由竺可桢先生倡导建立,现有观测站30余个,拥有全国最多的野外观测站点,最丰富的观测物种,最长最连续的植物物候期数据.因成都市龙泉驿尚未建立物候观测站点,选择了同在四川省,空间上临近(距龙泉驿约60 km),气候条件,地貌条件类似的仁寿物候站点14年桃花盛花期数据,用以分析桃花盛花期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3.1.2 赏花节庆数据 成都龙泉驿桃花节开幕日期受盛花期的影响.2014年10-12月,对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等5种权威报纸发布的历年桃花节开幕日期进行广泛查阅,获得桃花节日期记录100余条,并对不同媒体记录的每一届桃花节开幕日期逐一进行验证,建立了1987-2014年桃花节日期序列.
3.1.3 气温数据 从中国气象数据网获取了研究区周边的成都,乐山,仁寿,都江堰4个气象站点1987-2013年的月均温数据.上述4个站点温度数据用于分析区域是否经历了气候变化,并与节庆开幕日期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与开幕日期进行相关分析.此外,仁寿温度数据还用于仁寿物候观测站点桃花盛花期与温度的敏感性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桃花盛花期对气温敏感性分析 温度等气候条件的改变在不同的物种及物候期上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因此,需要评估研究区气候变化对桃花盛花期的影响是否显著.将仁寿站点逐年温度序列数据与14年盛花期物候观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用以判断桃花盛花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通常前一个月温度和前三个月温度对植物物候期影响最大[8],因此,主要对前一个月和前三个月均温与盛花期进行相关分析.如果相关分析结果显著,则表明桃花盛花期确实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3.2.2 气温与节庆活动日期周期变化规律分析 气候在影响植物物候因素中是最重要,活跃的因子.而温度是使物候期改变最重要的因素[16-18],如展叶始期,开花始期,开花末期均随春季温度的升高而呈提前的趋势[19].因此,需要对研究区域气候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由于小波分析不仅能分析出序列变化尺度,还能确定变化的具体时间,因此被广泛用于气候诊断[20,21].Morlet小波分析[22]用于明确研究区温度及桃花节开幕日期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研究区气温和桃花节日期时间序列f(t)的小波变换公式为:
式中:Mf(x,y)表示小波变换系数;x为伸缩尺度,决定小波的宽度;y为平移参数,反映小波平移尺度的大小;x,y属于实数,且x≠0;
将年温度变化和开幕日期变化进行标准化年距时间序列处理后,作小波变换.小波系数包括实部和虚部两部分,从实部等值线中可以看出年均温序列和日期序列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分布情况;小波变换系数的模方能够反映小波能量的强弱,当年均温和开幕日期序列的模方越大时,表明此时的周期性变化越明显;小波方差指示温度和日期序列在该尺度下周期性波动的强度;小波系数过程线反映序列在一定尺度下的波动信息.
如果温度序列小波变换系数值越大,就意味着气温变化周期越显著,也表明该地区正经历显著的气温变化;桃花节时间序列小波变化系数值越大,表明节庆日期变化周期越显著.
在此基础上,将温度变化周期和节庆活动日期变化周期进行综合分析,用以判断温度变化周期是否与节庆活动的周期一致.如果变化周期不一致,则表明赏花旅游业还没有意识到气候变化对赏花旅游带来的影响.如果一致则表明人们已开展了调节日期,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4 结果分析
4.1 桃花盛花期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对桃花盛花期影响非常显著,温度升高导致盛花期显著提前.前三个月均温变化对盛花期的影响更大,盛花期前一个月均温升高1℃,桃花开花盛期提前4.16 d(图1a,P<0.01);盛花期前三个月均温升高1℃,桃花开花盛期提前6.47 d(图1b,P<0.01).这与郑州植物盛花期的敏感程度相仿(盛花期前一个月均温和前三个月均温升高1℃,盛花期分别提前2.7~4.6 d,3.9~9.0 d)[23].桃花盛花期对温度变化的敏感表明,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桃花盛花期将发生显著的改变,赏花旅游活动应根据温度的变化对赏花节庆活动的日期进行动态调节.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桃花盛花期与温度间的响应关系
-->Fig. 1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ll flowering date of prunus persica (L.) batsch and air temperature
-->
4.2 物候期与温度变化的特点
由于气温升高会导致桃花盛花期显著提前,气温降低则使盛花期显著推迟.因此,成都龙泉驿赏花旅游业要适应气候变化,就需要根据温度变化动态调节桃花节日期.通过对比桃花节开幕日期与龙泉驿周边4个站点年均温的均值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过去近30年中,成都龙泉驿桃花节除了2000-2004年之外,其余绝大多数的举办日期与当地温度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这说明旅游活动组织者在举办赏花节庆活动时可能已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有意识地根据温度的变化来适时调节节庆的举办时间.其中,1988-1999年期间,桃花节开幕式日期随温度的波动变化明显,节庆举办方根据温度的变化很好地调节了节庆举办的时间.1988年,1989年,1992年,温度有显著的下降趋势,桃花节开幕日期明显推迟;1998年,温度显著上升,桃花节开幕日期明显提前.但2000-2008年期间,节庆举办的日期更多的是选择在周末,而没有根据温度变化调整节庆活动日期.2011年以后,举办方又开始有意识的根据气候变化来调节节庆举办的时间(图2).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年均温与桃花节开幕日期的变化趋势
-->Fig. 2The trend of annual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nd Peach Blossom Festival opening date
-->
4.3 赏花节庆活动日期与温度变化关系显著
为进一步研究龙泉驿桃花节适应的方法,对桃花节开幕日期与前一个月均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相关性显著(图3a,R2=0.4479,P<0.01).说明龙泉驿桃花节活动的举办总体上是基于活动举办前一个月的温度(温度选用龙泉驿周边4个站点的月均温的均值),在缺少花期预报的情况下,这种调节方法相对可靠.根据4.2的分析可知,2000-2008年,桃花节开幕日期并未根据温度变化适时调节,而是更多的选择在周末,因此在去除2000-2008年的数据后的相关分析中,节庆开幕日期与温度的相关性显著提高(图3b,R2=0.6591,P<0.01).这说明节假日对赏花节庆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安排产生较大的影响.但通过对比桃花盛花期数据和桃花节开幕日期数据发现,平均水平上,开幕日期要比桃花节盛花期要晚8天.根据相关研究[24]对盛花期"花齐放",花甚浓"等的描述,赏花植物物候期在盛花期已达到最佳观赏时期.若节庆活动日期晚于盛花期,则说明节庆活动的举办整体上对于植物物候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活动举办的效果及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加强花期预报精准性,更精确地安排活动举办的时间.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桃花节开幕日期与温度间的响应关系
-->Fig. 3Relationship between Peach Blossom Festival opening date and air temperature
-->
此外,由4.1的分析可知,温度对桃花盛花期影响非常显著,盛花期前一个月均温升高1℃,桃花开花盛期提前4.16 d,而节庆开幕日期前一个月均温升高1℃,开幕日期仅提前了1.53 d.节庆开幕日期对温度的敏感性远不及桃花物候期对温度的敏感性.表明节庆活动组织者已意识到需要根据温度的变化及时调节活动举办时间,但调节的精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4.4 赏花节庆活动日期与年均温呈现周期性变化
1987-2013年间,研究区温度存在显著的周期变化.图中负值中心表示气温偏低,正值中心表示气温偏高.总体上,气温小波系数等值线在1~3 a,4~7 a,8~12 a左右时间尺度上较为密集.其中,4~7 a时间尺度在研究期间密集程度十分显著,其中心时间尺度在6 a左右,温度经历了低→高→低→高6.5个循环交替;8~12 a时间尺度在1988-2012年期间密集度较强,其中心时间尺度在10 a左右,温度经历了低→高→低→高3.5个循环交替;1~3 a时间尺度在整个分析时段密集度较弱,其中心时间尺度在2 a左右(图4a).4~7 a周期振荡最强,覆盖范围较广,主要发生在1987-2007年,震荡中心在1987年左右,其余周期振荡均较弱(图4b).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年均温和开幕日期小波变换系数实部等值线,小波变换系数模方时频,小波方差和第一主周期小波系数过程线
-->Fig. 4The contour of the real part of wavelet coefficients, the time-frequency of wavelet coefficients, wavelet variance and the wavelet cofficient curves in the principal period scales of annual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opening date
-->
气温不同频率小波方差图中存在6 a,10 a和2 a三个峰值,分别为气温变化的第一主周期,第二主周期和第三主周期(图4c).因此,研究区气温在1987-2013年间存在6 a的强显著周期及10 a和2 a的变化周期.可以看出,气温相对偏高阶段为1987-1988年,1990-1992年,1994-1996年,1998-2000年,2002-2004年,2006-2008年和2010-2011年;气温相对偏低阶段为1988-1990年,1992-1994年,1996-1998年,2000-2002年,2004-2006年,2008-2010年和2011-2013年(图4d).
桃花节开幕日期也呈现显著的周期性规律,这表明节庆活动举办的日期受到活动主办方的调节.图中负值中心表示日期偏早,正值中心表示日期偏迟.开幕日期小波系数等值线在4~7 a,8~11 a左右时间尺度上较为密集.其中4~7 a时间尺度在1987-2013年期间密集度高,其中心时间尺度在6 a左右,正负位相交替出现,经历了迟→早→迟→早6.5个循环交替(图4e).4~7 a周期振荡最强,主要发生在1987-2000年,开幕日期振荡中心在1987年左右,其余周期振荡均较弱(图4f).
开幕日期不同频率小波方差图中存在6 a,9 a和13 a三个峰值,分别为开幕日期变化的第一主周期,第二主周期和第三主周期(图4g).因此,研究区节庆活动开幕日期存在6 a的强显著周期及9 a和14 a的变化周期.开幕日期相对偏早阶段为1987-1988年,1990-1992年,1994-1996年,1998-2000年,2002-2004年,2006-2008年和2010-2011年;开幕日期相对偏迟阶段为1988-1990年,1992-1994年,1996-1998年,2000-2002年,2004-2006年,2008-2010年和2011-2014年(图4h).
年均温与节庆活动开幕日期的周期变化对比显示,两者具有相同的第一主周期,且在该尺度周期下的位相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气温偏高对应开幕日期偏早,气温偏低对应开幕日期偏迟.说明节庆活动组织者有意识地根据当年气温的变化调节节庆活动举办的时间,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植物花期是赏花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气候变化已通过改变植物花期,对赏花旅游活动产生影响.气温增高导致桃花盛花期提前,气温降低导致花期推迟.盛花期前三个月温度对花期有显著影响,桃花盛花期前三个月和前一个月温度升高1℃,盛花期分别提前6.47 d和4.16 d.这说明可以依据当年温度的变化开展花期预报.当区域气候变化时,赏花旅游的管理部门应及时调节节庆日期,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否则可能使赏花节并不在景观条件最好的盛花期,这将导致游客错过最佳观赏时期,降低观赏体验.过去近30年,当温度升高时,通常成都桃花节组织者会提前赏花节开幕日期,温度降低时,则会延后举办日期,但2000-2008年没有随温度变化调整赏花节日期,而更多的是将节日安排在周末.这说明,成都桃花节的组织者可能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对桃花花期的影响,并开始采取了适应的措施.但在目前缺乏精确花期预报的情况下,赏花节的组织管理者往往倾向于将节庆活动安排在周末或是只能参考以往花期确定当年节庆活动的日期(如北京植物园桃花节)[13],但这种方法并不准确.
中国各地类似的赏花,赏红叶等时令旅游活动非常丰富,这些时令旅游活动都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时调节节庆活动时间是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这需要精确的花期,叶变色期等信息支持.获得精确的花期等信息一方面要加强预报技术的研究,建立可靠性高,精度高的预报模型.另外,建立分布更广,观测物种更多的物候观测站点,同时建立面向公众的实时信息发布平台.中国现在仅有30余个观测站,显然难以满足时令旅游活动开展的需求,大量建立观测站又缺乏经费,这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物候观测志愿者,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物候期实时上报机制.另外,考虑到中国目前尚未健全灵活的休假制度,即使节庆活动组织者根据植物花期和气候变化适时调整了活动日期,但游客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很难在最佳观赏日进行赏花体验,故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将有助于赏花旅游活动举办的成效.
气候变化除了影响花期的提前或推迟,低温等极端天气导致花朵脱落也会严重影响赏花旅游活动的开展.近年来,研究区所在的四川省遭遇了不少低温冷冻等气象灾害的影响.2005-2013年,全省范围内遭遇影响较大的低温冷冻和雪灾5次,干旱7次,暴雨洪涝24次,全省因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累计达1631.8万 hm2,直接经济损失达2398.1亿元.这些极端气象灾害的发生,在对人类人生,财产和生活造成极大损害的同时,可能对赏花旅游活动开展赖以存在的观赏植物造成巨大的破坏.但是,目前大多数旅游活动组织者尚未意识到这些灾害对旅游所产生的影响.因此,为适应气候变化,赏花旅游做好抵御低温等极端气象灾害工作同样至关重要.旅游管理部门,景区管理者,旅游从业人员应注重相应物种的栽培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受灾前,灾后的科学管理,如适当的修剪以提高观赏植物的抗寒能力,冻害后可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和防治.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预报系统,节庆活动组织者适时启动气象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赏花旅游经营者提高防灾意识等,以减少灾害对赏花旅游的影响.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author's comment concerning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cientific report for 1990, 1995, 2001, and 2007. The author has expressed disagreement on report citing that it was inappropriate as no model had ever been validated and there seem to be no attempt to do so.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2007 report was the most distasteful because it has unreliable data, inadequate statistical treatment and gross exaggeration of model capacity. |
[2] | . ,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 a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近100 a和近50 a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的趋势。近50 a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中国的CO2年排放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温室气体正辐射强迫的总和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对21世纪气候变化趋势做出的预测表明:未来20~100 a,中国地表气温增加明显,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 ,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 a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近100 a和近50 a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的趋势。近50 a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中国的CO2年排放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温室气体正辐射强迫的总和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对21世纪气候变化趋势做出的预测表明:未来20~100 a,中国地表气温增加明显,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 |
[3] | , ABSTRACT Today, there is a general consensus on the existence of an anthropogenic increase of greenhouse gases in the atmosphere and the necessity of measures to tackle the resulting climate change. The tourism industry as a fast growing sector should to do its bit, too, especially since it is already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itself. The following article presents an option for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by 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ctivities in holiday resorts. It shows how holiday facilities can be supplied with different commodities like electricity, water, etc. without release of greenhouse gases. The energy originates from wind and the sun and is stored in the form of hydrogen when necessary. The benefits of such supply schemes are manifold. Apart from the CO2 emission free energy provision and other positive external effects can be realised, the marketing position can be strengthened and finally the basis of tourism industry itself can be sustained. |
[4] | . ,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兴起,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逐渐成为国际旅游科学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划分了气候变化与旅游业研究阶段,按照"响应-适应-缓解"的系统流程,从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流、旅游者心理与行为、旅游产业系统的影响以及旅游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缓解与适应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总结归纳了国际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的一些基本特点,以期为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兴起,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逐渐成为国际旅游科学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划分了气候变化与旅游业研究阶段,按照"响应-适应-缓解"的系统流程,从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流、旅游者心理与行为、旅游产业系统的影响以及旅游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缓解与适应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总结归纳了国际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的一些基本特点,以期为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
[5] | . , <p>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12个站点多种木本植物的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和叶全变色期观测数据,通过统计物候期的频率分布划分了上述3种物候期的观赏季节,分析了过去50年最佳观赏日的变化趋势,为旅游管理部门及游客的游憩活动安排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最佳观赏日在不同站点间存在较大差异。展叶最佳观赏日范围为3月16日(桂林)到5月5日(哈尔滨);开花最佳观赏日从4月3日(昆明)到5月24日(牡丹江);叶变色最佳观赏日从10月1日(牡丹江)到11月30日(上海)。展叶、开花最佳观赏日和纬度显著正相关,叶变色最佳观赏日和纬度显著负相关;② 部分站点过去50年最佳观赏日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北京和西安,展叶和开花最佳观赏日都以超过1.6天/10年的趋势显著提前,而叶变色最佳观赏日显著推迟(北京:1.6天/10年;西安:2.1天/10年)。③ 观赏季起止时间和最佳日期受站点气温控制。展叶、开花最佳观赏日与站点春季(3-5月)气温显著负相关。站点春季气温每升高1 °C,展叶和开花最佳观赏日分别提前4.02和4.04天。叶变色最佳观赏日与站点秋季(9-11月)气温显著正相关,在空间上对气温响应的敏感性为2.98天/°C。</p> , <p>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12个站点多种木本植物的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和叶全变色期观测数据,通过统计物候期的频率分布划分了上述3种物候期的观赏季节,分析了过去50年最佳观赏日的变化趋势,为旅游管理部门及游客的游憩活动安排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最佳观赏日在不同站点间存在较大差异。展叶最佳观赏日范围为3月16日(桂林)到5月5日(哈尔滨);开花最佳观赏日从4月3日(昆明)到5月24日(牡丹江);叶变色最佳观赏日从10月1日(牡丹江)到11月30日(上海)。展叶、开花最佳观赏日和纬度显著正相关,叶变色最佳观赏日和纬度显著负相关;② 部分站点过去50年最佳观赏日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北京和西安,展叶和开花最佳观赏日都以超过1.6天/10年的趋势显著提前,而叶变色最佳观赏日显著推迟(北京:1.6天/10年;西安:2.1天/10年)。③ 观赏季起止时间和最佳日期受站点气温控制。展叶、开花最佳观赏日与站点春季(3-5月)气温显著负相关。站点春季气温每升高1 °C,展叶和开花最佳观赏日分别提前4.02和4.04天。叶变色最佳观赏日与站点秋季(9-11月)气温显著正相关,在空间上对气温响应的敏感性为2.98天/°C。</p> |
[6] | . , <p>根据1963–2007年中国物候观测网西安观测站的物候和气温、降水资料, 分析了西安站34种木本植物春季展叶始期、展叶盛期、始花期和盛花期等4个关键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对气候变化的阶段响应特点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1963年以来, 西安地区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 特别是1994年前后, 气温发生明显突变, 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西安春季物候变化主要呈现提前趋势。在45年中, 观测到的34种植物的展叶始期平均提前1天, 展叶盛期平均提前1.4天, 始花期平均提前9天, 盛花期平均提前12天; 以突变点为界, 34个物种1995–2007年的4种物候期比1963–1994年平均提前了4.34±0.77天; 春季物候期的早晚主要受春季气温的影响, 特别是春季物候期发生当月和上一月的平均气温对物候期的影响最为显著。叶物候和物候发生期前一月的降水量有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 花物候期和降水的关系不明显。</p> , <p>根据1963–2007年中国物候观测网西安观测站的物候和气温、降水资料, 分析了西安站34种木本植物春季展叶始期、展叶盛期、始花期和盛花期等4个关键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对气候变化的阶段响应特点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1963年以来, 西安地区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 特别是1994年前后, 气温发生明显突变, 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西安春季物候变化主要呈现提前趋势。在45年中, 观测到的34种植物的展叶始期平均提前1天, 展叶盛期平均提前1.4天, 始花期平均提前9天, 盛花期平均提前12天; 以突变点为界, 34个物种1995–2007年的4种物候期比1963–1994年平均提前了4.34±0.77天; 春季物候期的早晚主要受春季气温的影响, 特别是春季物候期发生当月和上一月的平均气温对物候期的影响最为显著。叶物候和物候发生期前一月的降水量有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 花物候期和降水的关系不明显。</p> |
[7] | . , <p>近100年来,尤其是在最近20多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出现了显著上升,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物候现象与气候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物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正在成为物候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领域,NDVI正日益成为植被对气候响应研究的重要手段。概述了当前物候对全球变暖响应研究的主要进展。基于实地动植物等物候观测和遥感监测的大量研究表明,近期动植物等物候正发生着显著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植被生长季延长、植物提早开花、昆虫提早出现、鸟类提早产蛋以及冰川退缩、永冻土带融化、江河湖泊结冰推迟而融化提早等,与气候变暖有密切关系,是对全球变暖的明显响应。目前国内的许多研究者在物候对气候变暖响应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国际研究进展相比,还有许多研究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开展。</p> , <p>近100年来,尤其是在最近20多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出现了显著上升,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物候现象与气候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物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正在成为物候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领域,NDVI正日益成为植被对气候响应研究的重要手段。概述了当前物候对全球变暖响应研究的主要进展。基于实地动植物等物候观测和遥感监测的大量研究表明,近期动植物等物候正发生着显著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植被生长季延长、植物提早开花、昆虫提早出现、鸟类提早产蛋以及冰川退缩、永冻土带融化、江河湖泊结冰推迟而融化提早等,与气候变暖有密切关系,是对全球变暖的明显响应。目前国内的许多研究者在物候对气候变暖响应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国际研究进展相比,还有许多研究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开展。</p> |
[8] | , <a name="Abs1"></a>In light of the observed climate changes in recent decades over eastern China, we studied the changes in spring phenophases of woody plants observed at 16-stations during 1963–1996, and explored the possible link between the spring phenophases changes and climate changes before the phenophase onset.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region north of 33<sup>∘</sup>N (including Northeast, North China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the phenophase advanced 1.1–4.3 days per decade for early spring and 1.4–5.4 days per decade for late spring, but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west China it was dealyed by 2.9–6.9 days per decade in early spring and 2.4–6.2 days per decade in late spring. One outstanding feature is identified in Guangzhou in south China, where significant advance of 7.5 days per decade in early spring and delay of 4.6 days per decade in late spring were detected. Statistically sigin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changes of spring phenophase and the temperatures of one or several months before the phenophase ons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end of phenophase change and temperature change was highly non-linear (more sensitivity to cooling than to warming) and reached an asymptote 0.5<sup>∘</sup>C per decade, which may have implication in the responses of the ecosystem in a future global warming scenario. In addition, we also examined the link between the spring phenophase, and length and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growing season, and the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they were highly correlated as well. |
[9] | ,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recent climatic changes on the plant development in Europe, this study uses phenological data of the International Phenological Gardens for the period 1969–1998. For this study, the leafing dates of four tree species ( Betula pubescens , Prunus avium , Sorbus aucuparia and Ribes alpinum ) were combined in an annual leaf unfolding index to define the beginning of growing season. The end of growing season was defined using the average leaf fall of B. pubescens , P. avium , Salix smithiana and R. alpinum . A nearly Europe-wide warming in the early spring (February–April) over the last 30 years (1969–1998) led to an earlier beginning of growing season by 8 days. The observed trends in the onset of spring corresponded well with changes in air temperature and circulation (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Index (NAO-index)) across Europe. In late winter and early spring, the positive phase of NAO increased clearly, leading to prevailing westerly winds and thus to higher temperatures in the period February–April. Since the end of the 1980s the changes in circulation,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time were striking. The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a warming in the early spring (February–April) by 1°C causes an advance in the beginning of growing season of 7 days. The observed extension of growing season was mainly the result of an earlier onset of spring. An increase of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 by 1°C led to an extension of 5 days. |
[10] | , |
[11] | , |
[12] | . , 对北京春季6种物候的计算得出其代表性指标-山桃始花期,并分析 物候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模式.根据气温变化态势,将历史时期气温和物候资料划分为4个时间段,并采用u检验论证时间段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分析物候期对气温变 化的响应模式和机制,得出:物候期的提前与推迟对温度的增高与降低的响应是非线性的,在同等增、降温幅度下,因降温而导致的物候期推迟幅度较因增温而导致 物候期提前幅度小;平均气温增高1℃,北京春季物候期提前2.8~3.6d.并估算了未来北京春季物候变化趋势. , 对北京春季6种物候的计算得出其代表性指标-山桃始花期,并分析 物候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模式.根据气温变化态势,将历史时期气温和物候资料划分为4个时间段,并采用u检验论证时间段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分析物候期对气温变 化的响应模式和机制,得出:物候期的提前与推迟对温度的增高与降低的响应是非线性的,在同等增、降温幅度下,因降温而导致的物候期推迟幅度较因增温而导致 物候期提前幅度小;平均气温增高1℃,北京春季物候期提前2.8~3.6d.并估算了未来北京春季物候变化趋势. |
[13] | . , <p>北京植物园桃花节是赏花专题时令旅游的典型代表,以近20年植物园桃花节的起讫时间、持续时间及相关气温、物候期等数据为依据,探讨了气候变暖对时令旅游的影响。结果表明:1994年前后桃花节开始日期存在着显著的均值差异,后一时段比前一时段约提前6天,植物园桃花节的开始日期在总体上响应了以山桃始花为代表的北京春季物候提前的变化趋势。同时,桃花节开始日期与上年山桃始花日期、上年年均温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反映人们对桃花节的决策是参照上一年的物候现象做出的,相对于气候年际波动存在1年的滞后。桃花节结束日期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但总的来说气候变暖有利于桃花节持续日数的延长。此外,桃花节响应气候变化的滞后性,使得气候波动容易引起时令旅游产品的不稳定,不利于时令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p> , <p>北京植物园桃花节是赏花专题时令旅游的典型代表,以近20年植物园桃花节的起讫时间、持续时间及相关气温、物候期等数据为依据,探讨了气候变暖对时令旅游的影响。结果表明:1994年前后桃花节开始日期存在着显著的均值差异,后一时段比前一时段约提前6天,植物园桃花节的开始日期在总体上响应了以山桃始花为代表的北京春季物候提前的变化趋势。同时,桃花节开始日期与上年山桃始花日期、上年年均温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反映人们对桃花节的决策是参照上一年的物候现象做出的,相对于气候年际波动存在1年的滞后。桃花节结束日期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但总的来说气候变暖有利于桃花节持续日数的延长。此外,桃花节响应气候变化的滞后性,使得气候波动容易引起时令旅游产品的不稳定,不利于时令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p> |
[14] | , Fall foliage season has been a favorite time for sightseeing activity for centuries around the world. The dates of fall foliage coloration for Acer mono maxim at two stations (Beijing and Xi'an) with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cords were collected. Time-series analysis showed a strong overall delay of the timing of the fall foliage vacation season. The trend for later fall foliage vacation season averaged 4-5 days/decad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air temperature in September or October is decisive for the annual timing of the fall foliage vacation season. A warming of 1 degrees C led to a delayed beginning, best date and the end of fall foliage vacation of 5.3 days, 3.5 days and 3.7 days respectively. The beginning of fall foliage vacation season started to delay in the 1990s. Sudden delay in the best date of fall foliage vacation season of Beijing and Xi'an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2000s and 1990s respectively. For the end of fall foliage vacation season, an abrupt delay occurred in the early 2000s.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tourists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with reference to the timing of trips and their promotion. (C) 2013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15] | . , 根据对武汉大学樱园日本樱花花期连续62a(1947~2008年)的记录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通过前54a(1947~2000年)花期变化趋势及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的分析,寻找关键因子和关键期,建立了花期-气候因子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模式,为气候变化提供有力证据,并对后8a(2001~2008年)花期进行了预报检验。结果表明:(1)54a来,日本樱花始花日期显著提前,每10a提前2.17d,共提前11.72d;落花期略有推迟, 每10a推迟0.34d,共推迟1.83d;开花期间持续天数显著增加,每10a增加2.50d,共增加13.55d,这些指标的年际变幅后期明显增大;(2)上年12月到当年3月各月平均气温与始花期均呈负相关,其中2月份、冬季平均气温达极显著,是始花期显著提前的主要原因,2月份、冬季平均气温每升高1℃,始花期分别提前1.66d和286d;(3)利用2月份、冬季平均气温建立了始花期的(非)线性关系模式,对后8a的始花期进行了预报试验和检验,平均误差3d左右,尤其是对2004、2007年的异常早花情况,非线性模式有较好模拟效果。 , 根据对武汉大学樱园日本樱花花期连续62a(1947~2008年)的记录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通过前54a(1947~2000年)花期变化趋势及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的分析,寻找关键因子和关键期,建立了花期-气候因子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模式,为气候变化提供有力证据,并对后8a(2001~2008年)花期进行了预报检验。结果表明:(1)54a来,日本樱花始花日期显著提前,每10a提前2.17d,共提前11.72d;落花期略有推迟, 每10a推迟0.34d,共推迟1.83d;开花期间持续天数显著增加,每10a增加2.50d,共增加13.55d,这些指标的年际变幅后期明显增大;(2)上年12月到当年3月各月平均气温与始花期均呈负相关,其中2月份、冬季平均气温达极显著,是始花期显著提前的主要原因,2月份、冬季平均气温每升高1℃,始花期分别提前1.66d和286d;(3)利用2月份、冬季平均气温建立了始花期的(非)线性关系模式,对后8a的始花期进行了预报试验和检验,平均误差3d左右,尤其是对2004、2007年的异常早花情况,非线性模式有较好模拟效果。 |
[16] | . , 植物物候及其变化是多个环境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气候是最重 要、最活跃的环境因子.主要从气候环境角度分析了植物物候与气候以及气候变化间的相互关系,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物候及物候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表明, 温度是影响物候变化最重要的因子;同时,水分成为胁迫因子时对物候的影响也十分重要.近50a左右,世界范围内的植物物候呈现出了春季物候提前,秋季物候 推迟或略有推迟的特征,从而导致了多数植物生长季节的延长,并成为全球物候变化的趋势.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植物开始和结束生长的日期,其中冬季、春季气温 的升高使植物的春季物候提前是植物生长季延长的主要因为.目前对物候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讨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而模型模拟是定量研究气候变化 与植物物候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国内外已经开发出多种物候模型来分析气候驱动与物候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遥感资料的应用也为物候模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 向.物候机理研究、物候与气候关系以及物候模型研究将是研究的重点. , 植物物候及其变化是多个环境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气候是最重 要、最活跃的环境因子.主要从气候环境角度分析了植物物候与气候以及气候变化间的相互关系,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物候及物候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表明, 温度是影响物候变化最重要的因子;同时,水分成为胁迫因子时对物候的影响也十分重要.近50a左右,世界范围内的植物物候呈现出了春季物候提前,秋季物候 推迟或略有推迟的特征,从而导致了多数植物生长季节的延长,并成为全球物候变化的趋势.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植物开始和结束生长的日期,其中冬季、春季气温 的升高使植物的春季物候提前是植物生长季延长的主要因为.目前对物候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讨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而模型模拟是定量研究气候变化 与植物物候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国内外已经开发出多种物候模型来分析气候驱动与物候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遥感资料的应用也为物候模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 向.物候机理研究、物候与气候关系以及物候模型研究将是研究的重点. |
[17] | . , <p>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观测数据,新编制了哈尔滨地区1985-2012年的自然历。通过与原自然历(1963-1984年)比较,揭示了近30年以来哈尔滨地区21个植物99个物候期的变化特征,并通过物候期与气温的相关分析探讨了物候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哈尔滨的春季、夏季、秋季的物候期开始日期提前,冬季开始日期推迟。其中春季(以白榆叶芽膨大期为代表)、夏季(以暴马丁香开花始期为代表)、秋季(以金银忍冬果实成熟期为代表)分别提前了7天、6天和19天,冬季(以胡桃楸落叶末期为代表)推迟了2天。各物候期在春季、夏季、秋季的平均日期相较于原自然历提前了3~11天,在冬季推迟了3天。四季各物候期最早日期均以提前为主,夏冬季物候期最晚日期有所推迟。另外,各季节内部分物候期出现的先后次序发生了变化。近30年该地区气温的升高是物候季节开始日期提前的首要原因。且不同植物和物候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敏感性不同可解释物候季节内物候期先后次序的变化。</p> , <p>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观测数据,新编制了哈尔滨地区1985-2012年的自然历。通过与原自然历(1963-1984年)比较,揭示了近30年以来哈尔滨地区21个植物99个物候期的变化特征,并通过物候期与气温的相关分析探讨了物候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哈尔滨的春季、夏季、秋季的物候期开始日期提前,冬季开始日期推迟。其中春季(以白榆叶芽膨大期为代表)、夏季(以暴马丁香开花始期为代表)、秋季(以金银忍冬果实成熟期为代表)分别提前了7天、6天和19天,冬季(以胡桃楸落叶末期为代表)推迟了2天。各物候期在春季、夏季、秋季的平均日期相较于原自然历提前了3~11天,在冬季推迟了3天。四季各物候期最早日期均以提前为主,夏冬季物候期最晚日期有所推迟。另外,各季节内部分物候期出现的先后次序发生了变化。近30年该地区气温的升高是物候季节开始日期提前的首要原因。且不同植物和物候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敏感性不同可解释物候季节内物候期先后次序的变化。</p> |
[18] | . , <p>根据1978~2007年贵阳站的物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贵阳站71种木本植物春秋季芽膨大期、展叶始期、始花期、叶完全变色期和落叶末期等5个关键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自1978年以来,贵阳年平均气温在振荡中明显下降,其中夏季气温降低最为明显,2月平均气温略有上升;春季芽膨大期、展叶始期和始花期等三种物候期均呈现出提前趋势,而秋季叶完全变色期和落叶末期呈现推迟趋势;春季物候期与物候期发生前若干月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较好,特别与当月和上月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其中,2月月平均气温是影响春季三种物候期的关键指标,除此之外,贵阳站2、3月的日照时数也对春季物候期的提前起到促进作用;秋冬季物候期变化和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相关关系均不明显,这同秋季物候变化的复杂性和秋季物候期所受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关。</p> , <p>根据1978~2007年贵阳站的物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贵阳站71种木本植物春秋季芽膨大期、展叶始期、始花期、叶完全变色期和落叶末期等5个关键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自1978年以来,贵阳年平均气温在振荡中明显下降,其中夏季气温降低最为明显,2月平均气温略有上升;春季芽膨大期、展叶始期和始花期等三种物候期均呈现出提前趋势,而秋季叶完全变色期和落叶末期呈现推迟趋势;春季物候期与物候期发生前若干月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较好,特别与当月和上月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其中,2月月平均气温是影响春季三种物候期的关键指标,除此之外,贵阳站2、3月的日照时数也对春季物候期的提前起到促进作用;秋冬季物候期变化和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相关关系均不明显,这同秋季物候变化的复杂性和秋季物候期所受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关。</p> |
[19] | . , 探讨了1979-2010年间 呼和浩特地区山桃、紫丁香物候期的变化规律及物候期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1)呼和浩特市近30年的气温呈现了升高的趋势,而降水和日照时数呈现 了下降的趋势;山桃(Prunus persica)和紫丁香(Syringa oblate)的春季物候期呈现提前趋势.两种植物在秋季的落叶末期呈现推迟趋势.(2)山桃和紫丁香的叶期随时间呈现延长的趋势.山桃的叶期在2000 年后其平均值为208.38天,比多年的平均值延长了10.28天;紫丁香的叶期在2000年后平均为200.75天,比30年的平均延长了1.3天;而 花期随时间没有明显延长的特征.(3)春季物候期与气温特别是当年3、4月的月平均气温呈现极显著相关性.当春季的3、4月份的平均温度每提高1℃,该地 区的山桃的开始展叶期、开花始期、开花末期将提前约2.72天、2.58天和2.45天;紫丁香的开始展叶期、开花始期、开花末期将提前约2.81天、 3.26天和0.28天. , 探讨了1979-2010年间 呼和浩特地区山桃、紫丁香物候期的变化规律及物候期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1)呼和浩特市近30年的气温呈现了升高的趋势,而降水和日照时数呈现 了下降的趋势;山桃(Prunus persica)和紫丁香(Syringa oblate)的春季物候期呈现提前趋势.两种植物在秋季的落叶末期呈现推迟趋势.(2)山桃和紫丁香的叶期随时间呈现延长的趋势.山桃的叶期在2000 年后其平均值为208.38天,比多年的平均值延长了10.28天;紫丁香的叶期在2000年后平均为200.75天,比30年的平均延长了1.3天;而 花期随时间没有明显延长的特征.(3)春季物候期与气温特别是当年3、4月的月平均气温呈现极显著相关性.当春季的3、4月份的平均温度每提高1℃,该地 区的山桃的开始展叶期、开花始期、开花末期将提前约2.72天、2.58天和2.45天;紫丁香的开始展叶期、开花始期、开花末期将提前约2.81天、 3.26天和0.28天. |
[20] | . , 利用东北地区96个气象站1961-2005年的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地区近45年来的气候变化和突变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5年来,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在2.45-5.72 ℃之间,年均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8 ℃/10 a(<em>P</em><0.01),1988-1989年间发生了由低温到高温的突变;东北地区四季平均气温均呈现增高的趋势,其中冬季气温增幅最大,气候倾向率达到0.53 ℃/10 a,夏季气温增幅最小,0.24 ℃/10 a。东北地区年均温和季节均温年代际变化亦呈现明显的增暖趋势,年均温,春季均温和冬季均温均在1981-1990年开始变暖,夏季均温和秋季均温在1991-2000年开始变暖。东北地区气温增暖幅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大兴安岭北部和小兴安岭地区是增温最明显的地区,增暖幅度较小的地区为辽河平原,辽东半岛和长白山南部地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在430.40-678.72 mm之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整体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71 mm/10 a(<em>P</em>>0.05),1981-1990年为降水最多的年代,1982-1983年间发生了降水量由少到多的突变。四季降水量变化呈现不同的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现增多的趋势,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降水量减少较明显的地区为辽东半岛和长白山南段,降水量增多较明显的地区为大兴安岭北部和松嫩平原。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存在11 a的强显著周期,此外还有24 a和6 a尺度的变化周期;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存在16 a的强显著周期和6 a的小尺度变化周期。通过以上分析,近45 a东北地区总体气候呈现明显暖干化趋势。 , 利用东北地区96个气象站1961-2005年的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地区近45年来的气候变化和突变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5年来,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在2.45-5.72 ℃之间,年均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8 ℃/10 a(<em>P</em><0.01),1988-1989年间发生了由低温到高温的突变;东北地区四季平均气温均呈现增高的趋势,其中冬季气温增幅最大,气候倾向率达到0.53 ℃/10 a,夏季气温增幅最小,0.24 ℃/10 a。东北地区年均温和季节均温年代际变化亦呈现明显的增暖趋势,年均温,春季均温和冬季均温均在1981-1990年开始变暖,夏季均温和秋季均温在1991-2000年开始变暖。东北地区气温增暖幅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大兴安岭北部和小兴安岭地区是增温最明显的地区,增暖幅度较小的地区为辽河平原,辽东半岛和长白山南部地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在430.40-678.72 mm之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整体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71 mm/10 a(<em>P</em>>0.05),1981-1990年为降水最多的年代,1982-1983年间发生了降水量由少到多的突变。四季降水量变化呈现不同的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现增多的趋势,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降水量减少较明显的地区为辽东半岛和长白山南段,降水量增多较明显的地区为大兴安岭北部和松嫩平原。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存在11 a的强显著周期,此外还有24 a和6 a尺度的变化周期;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存在16 a的强显著周期和6 a的小尺度变化周期。通过以上分析,近45 a东北地区总体气候呈现明显暖干化趋势。 |
[21] | . , 气候要素序列的变化主要包括趋势变化、随机变化和周期变化,因此本文采用M-K趋势分析、R/S分析及小波分析研究长江黄河源区近45年(1961年-2007年)气候变化特征。经M-K检验和R/S分析,表明近45年长江黄河源区气温显著升高,增幅明显高于青藏高原平均值,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为显著,降水变化不一致,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气候变暖存在非对称变化现象,长江源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变化明显,而黄河源区正好相反,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变化显著;各项气候要素变化长期相关性特征均表现为持续性,过去总体升温的趋势预示未来气温总体趋势仍将继续上升,降水变化趋势与过去一致;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源区各个站点的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变化周期及相位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本上都存27~28年、16~21年、7~11年、3~5年等时间尺度的周期。 , 气候要素序列的变化主要包括趋势变化、随机变化和周期变化,因此本文采用M-K趋势分析、R/S分析及小波分析研究长江黄河源区近45年(1961年-2007年)气候变化特征。经M-K检验和R/S分析,表明近45年长江黄河源区气温显著升高,增幅明显高于青藏高原平均值,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为显著,降水变化不一致,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气候变暖存在非对称变化现象,长江源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变化明显,而黄河源区正好相反,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变化显著;各项气候要素变化长期相关性特征均表现为持续性,过去总体升温的趋势预示未来气温总体趋势仍将继续上升,降水变化趋势与过去一致;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源区各个站点的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变化周期及相位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本上都存27~28年、16~21年、7~11年、3~5年等时间尺度的周期。 |
[22] | , |
[23] | . , 利用统计和突变分析方法,对郑州气候(1956~2003年)和4种乔木物候(1986~2003年)的趋势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植物物候期与平均温度、日照的相关性以及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趋势。分析发现:(1)郑州近50a来在冬、春季升温现象明显;日照在夏季下降最为显著,冬季其次,但在2~4月份历年呈弱上升趋势。(2)物候期变化趋势表现在展叶、开花、果熟期(除楝树外)呈提前趋势,落叶期略有推迟,绿叶期延长,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春季物候期(除垂柳外)提前10d左右。(3)平均温度是影响物候期最为显著的气候因子,温度每升高1℃,春季物候平均提前6d左右,绿叶期延长9.5~18.6d;物候期突变一般发生在温度突变之后。以上分析说明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通过分析和掌握气候和物候变化规律,了解其对当地植物物候的可能影响,可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等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 利用统计和突变分析方法,对郑州气候(1956~2003年)和4种乔木物候(1986~2003年)的趋势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植物物候期与平均温度、日照的相关性以及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趋势。分析发现:(1)郑州近50a来在冬、春季升温现象明显;日照在夏季下降最为显著,冬季其次,但在2~4月份历年呈弱上升趋势。(2)物候期变化趋势表现在展叶、开花、果熟期(除楝树外)呈提前趋势,落叶期略有推迟,绿叶期延长,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春季物候期(除垂柳外)提前10d左右。(3)平均温度是影响物候期最为显著的气候因子,温度每升高1℃,春季物候平均提前6d左右,绿叶期延长9.5~18.6d;物候期突变一般发生在温度突变之后。以上分析说明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通过分析和掌握气候和物候变化规律,了解其对当地植物物候的可能影响,可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等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
[24] | . , 利用历史物候记录重建的气候变化结果,显著地增进了人类对过去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但现有研究在历史物候记录的提取与处理、重建方法的选择、重建结果的精度评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总结梳理。通过归纳历史物候记录的资料源以及在历史物候记录预处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物种鉴别和物候期确定问题,对现有重建方法进行总结,发现较早的研究采用了古今对比法,而近年来的研究多采用更为复杂的回归和过程模型法。上述物候学方法的重建结果对认识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近百年等典型时段的历史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物候学方法重建结果与其他代用资料重建结果往往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未来研究可在历史物候记录的整编与利用、重建方法的准确性评估与改进以及不同重建结果比对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 利用历史物候记录重建的气候变化结果,显著地增进了人类对过去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但现有研究在历史物候记录的提取与处理、重建方法的选择、重建结果的精度评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总结梳理。通过归纳历史物候记录的资料源以及在历史物候记录预处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物种鉴别和物候期确定问题,对现有重建方法进行总结,发现较早的研究采用了古今对比法,而近年来的研究多采用更为复杂的回归和过程模型法。上述物候学方法的重建结果对认识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近百年等典型时段的历史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物候学方法重建结果与其他代用资料重建结果往往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未来研究可在历史物候记录的整编与利用、重建方法的准确性评估与改进以及不同重建结果比对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