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NG:汇聚板块边缘的地球构造活动对生物圈-地圈反馈机制的影响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汇聚板块边缘是两个相互汇聚和消亡板块间的边界,包括一系列重大地质过程: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板块在不同深度发生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所产生的流/熔体交代上覆地幔楔导致壳幔相互作用,地幔楔部分熔融引起弧岩浆作用形成弧型新生地壳,新生地壳部分熔融和分异结晶产生陆壳等,因而是连接地球深部圈层与表生层圈的关键区域,也是理解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所在(Schellart et al., 2010)。在板块构造理论框架下,将汇聚板块边缘的构造活动与微生物生命过程研究相偶联,不仅有助于阐明深部地质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过程及机制,还能更好地促进固体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在整个地球动力系统下的深度交叉融合,从而深入探讨构造活动从宏观到微观尺度上与微生物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协同机制(张传伦等, 2018)。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美国田纳西大学的Karen G. Lloyd教授和意大利海洋生物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院的Donato Giovannelli教授等人合作,将微生物种类及分布与汇聚板块边界的地下挥发性物质输送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得了地球深部构造活动与微生物生命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直接证据,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上(Fullerton et al., 2021)。  
  哥斯达黎加汇聚板块边缘属于典型的剥蚀型汇聚板块边缘。在该地区,科科斯板块(Cocos Plate,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以80-90 mm/年的速度向加勒比板块(Caribbean Plate)俯冲,浅俯冲的几何特征促进了俯冲板片脱水,释放出大量的碳和还原性的挥发物进入上覆板块(图1)。该研究涉及的取样位置涵盖了哥斯达黎加汇聚板块边缘的不同俯冲构造单元,包括岛弧区(板片俯冲深度100-120 km,温度>60°C,pH值0-3)、弧前区(俯冲深度40-100 km,温度40-60°C,pH值4-7)和外前弧区(板片俯冲深度20-40 km,温度20-40℃,pH值8-10)(图2)。研究者利用铜管从上述不同构造单元的21个热泉处收集新鲜的流体,并通过流体氦同位素(3He/4He)和溶解无机碳(DIC)的碳同位素(13C)分析证明了这些流体起源于地球深部。最终,他们系统地分析了上述21个热泉流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相关的环境参数(温度、比电导率、pH值、DIC与DOC浓度、阴阳离子含量等),从宏观尺度的地球深部构造活动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微观尺度的微生物活动对宏观尺度的地球深部构造活动的反馈这两个方面出发,揭示了深地生物圈与地球深部构造活动之间的联系。

图1 采样点(红色圆圈)在哥斯达黎加汇聚板块边缘的分布情况(Fullerton et al., 2021)。(a)其中白色字体显示的采样点为温泉和火山口湖,黄色字体显示的采样点为火山,紫色线条指示瓜纳卡斯特地热省火山口的位置;(b)俯冲板块深度线和主要岩石类型:(1)白垩纪/第三纪蛇绿岩;(2)第三纪盆地;(3)第三纪火山区;(4)第四纪火山区;(5)弧内盆地;(6)加勒比海岸平原。虚线代表东太平洋中脊(EPR)与科科斯-纳斯卡板块(CNS)的边界

图2 (a)热泉流体pH与温度、比电导率、板块俯冲深度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b)热泉流体δ13C(DIC和DOC)与板块俯冲深度之间相关性;(c)热泉流体中DIC 浓度与DOC浓度的相关性(Fullerton et al., 2021)
  他们利用流式细胞仪与分子进化时钟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各热泉流体中细菌的细胞丰度及组成类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泉流体中细菌的细胞丰度大致在1.5 ×103 ~ 3.3 ×106 cells/mL,细菌的组成类群也比较丰富,包括了59个分类门。为了全面地认识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的影响,该研究开展了多项统计分析。温度和pH环境因子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表明,嗜热微生物(热袍菌门、产水菌门、暗黑菌门)的丰度随温度和pH的升高而增加;相比之下,变形杆菌门和其它一些未培养细菌类群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图3)。这说明温度和pH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分布。统计分析还表明汇聚板块边缘微生物的多样性也受到了热泉流体阴阳离子成分的显著影响,而阴阳离子成分则主要受控于与板片俯冲的深度以及形成的深部围岩类型(图4)。进一步的共现网络分析、随机森林模型和关联分析等统计方法发现至少有10个微生物群组(占总微生物类群的99%以上)与不同的地球深部环境因子(DOC、DIC、pH、铁元素、溶解氧、CH4、铜元素等)表现出强相关性,进一步证明了地球深部发生的宏观尺度上的构造活动对热泉流体栖息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影响极大(图5)。

图3 热泉流体中栖息的微生物类群(门水平)及其与温度(a)和pH(b)的相关性(见Fullerton et al., 2021补充材料)

图4 微生物的种类与热泉流体中阴阳离子组分的相关性(Fullerton et al., 2021)。 (a)微生物多样性与温度的关系;(b)热泉中基于主要阴离子的聚类三元图;(c)热泉中基于主要阳离子的聚类三元图; (d)微生物多样性与阴离子的相关性;(e)微生物多样性与阳离子的相关性。注:d和e中的样品名与a中的一致

图5 微生物的种类与俯冲带地球化学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Fullerton et al., 2021)。 (a)所有样品的主要 ASVs 的共现网络分析; (b)不同微生物群落中ASVs与相应的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寻求化能自养微生物与碳的地球化学循环之间联系的基因方面的直接证据,该研究还利用宏基因组的中心碳代谢途径相关的功能基因进行共现网络分析(图6a)。热泉流体微生物的宏基因组中主要发现了编码以下三种固碳途径关键酶的功能基因,即Wood–Ljungdahl、rTCA和Calvin–Benson–Bassham (图6a)。其中rTCA循环相关的基因丰度 与 DIC浓度呈现出很好的的相关性,表明DIC和基于rTCA固碳途径的化能自养微生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图6b)。

图6 微生物固碳功能基因的共现网络分析及其与环境参数的相关性(Fullerton et al., 2021)。(a) 中心碳代谢途径功能基因的共现网络分析。橙色代表Wood-Ljungdahl途径,蓝色代表 rTCA途径,绿色代表Calvin-Benson-Bassham途径;(b) rTCA途径功能基因丰度(reads数)与DIC浓度的正相关性;(c) rTCA固碳途径涉及的关键酶
  基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发生于宏观尺度的地球深部构造活动对地球深部生物圈的生物量及其多样性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此外,基于对微生物细胞周转期和碳含量的估计,研究人员发现微生物化学自养过程生成整个DOC储库仅需要44-442年,而该区深部流体的滞留时间长达8.8×104-8.8×106年,对于整个DOC储库的形成而言时间是足够的。而且,与地球深部贫营养的地下含水层中化能自养的生态系统相比,汇聚板块边缘的化能自养系统能将DOC的浓度提升100倍,达到毫摩尔级别。基于生命能够忍受的温度上限为122°C的等温线,估算在哥斯达尼加北部汇聚板块边缘地表一下岩石深部生物圈的生物碳含量为7.9×1010至7.9×1011 mol,即使只有30%的地下深部微生物属于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它们对俯冲板片产生的CO2的年均生物固碳量也将达到1.4 ×109至1.4 ×1010 mol,这一生物固碳量比单独计算DOC的碳量要大得多(4.1 ×105 mol至 4.4 ×108 mol),从而使进入俯冲带的碳量额外减少了1%-13%,并使进入深部地幔的碳量进一步减少了2%到22%。化能自养微生物的固碳作用是方解石、DIC和DOC碳封存的一个重要补充。前面基于宏基因组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化石自养生物受到DIC可用性的限制(图6b),因为方解石沉淀是弧前区碳汇的主要方式,消耗了大量的DIC,所以化能自养微生物可利用的 DIC受限,进而影响到生物的固碳效率。但是,在其它缺乏方解石碳封存能力的汇聚板块边缘,化能自养微生物将能够获得充足的DIC,这将大大提高微生物固碳的效率,从而有效弥补区域的碳封存能力。因此,微观的深部化能自养微生物固碳活动是对板块俯冲区方解石、DIC和DOC等其它常规碳封存方式的有效补充,从而影响了宏观的地球深部活动。
  综上所述,哥斯达黎加汇聚板块边缘栖息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来自地球深部构造过程的地球化学信号密切相关。岩石深部生物圈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随着汇聚板块边缘所提供的氧化还原活性底物以及DIC供应的变化而不同,而从下沉的板片和地幔中流动的挥发物和元素在返回地表的过程中通过与深部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而发生改变,形成汇聚板块边缘地质圈和生物之间的反馈耦合,从而影响汇聚板块边缘的挥发物的通量。这对理解深时碳储库的变化、地幔碳封存与地壳碳封存的耦合以及最终的行星氧化还原平衡和气候长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Fullerton K M, Schrenk M O, Yücel M, et al. Effect of tectonic processes on biosphere–geosphere feedbacks across a convergent margin[J]. Nature Geoscience, 2021, 14(5): 301-306.(原文链接
  Power J F, Carere C R, Lee C K, Wakerley G L J, Evans D W, Button M, White D, Climo M D, Hinze A M, Morgan X C, McDonald I R, Cary S C, Stott M B. Microbial biogeography of 925 geothermal springs in New Zealand[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1): 2876.
  Schellart W P, Rawlinson N. Convergent plate margin dynamics: New perspectives from structural geology, geophysics and geodynamic modelling[J]. Tectonophysics, 2010, 483(1-2): 4-19.
  张传伦, 林间, 李三忠等. 构造微生物学:地球生物学研究的新理念[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 48(7): 956-959
(撰稿:刘嘉玮/南洋理工大学数理学院,李江涛/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李金华/地质地球所地星室)
相关话题/微生物 地球 基因 生物 过程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NC: 钾钠长石连续的钠-钾蚀变——受控于自我驱动的动力学过程
    地壳中的流体-岩石相互交代作用过程控制着地壳流变学性质、孔隙度结构和金属元素重新分布。许多世界级金属矿床,例如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斑岩铜金矿床,通常形成从钠化到钾化的蚀变分带。这些蚀变带是岩石和流体之间热力学不平衡的结果。主流的共识是:这种蚀变分带是由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引起,例如流体冷却、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ature:从锂同位素来看地球历史上碳和硅循环演化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太阳亮度、大气氧浓度和地壳化学演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过去 35 亿年大部分时期地球表面一直保持着气候温和(Jaffrés et al., 2007)。气候的稳定使地球能够在数十亿年期间维系宜居性和复杂生命的增殖。通过调节大气的CO2水平,地球耦合的碳和硅循环内的反馈使这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C:深源气体释放视角下的青藏高原东南部生长动力学过程
    新生代以来,印度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汇聚、碰撞和俯冲过程造就了现今高耸辽阔的青藏高原,由此导致的海陆格局(Ramstein et al., 1997)、大气环流(An et al., 2001)、地貌水系(Hilton and West, 2020)、深源气体释放(Guo et al., 2021)等地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G:早期火星的多期变暖、氧化和地球化学转变的耦合模式
    类地行星的大气成分和演化主要分原始大气和次生大气。原始大气来自行星形成过程中吸积的宇宙物质,以氢气(H2)和氦气(He)为主。早期太阳的太阳风和太阳超紫外辐射都很强,类地行星的原始大气很快就被太阳风剥蚀逃逸掉了。原始大气逃逸掉后,类地行星的地质和火山等排气活动产生了次生大气。次生大气的成分主要由行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cience:温度对海洋弱光带碳循环和生物演化的控制
    “生物碳泵”(BCP)是指表层海水生成的颗粒有机碳(POC)通过沉降转移到深海的过程,此过程对全球碳循环及海洋生物循环有重要的影响,备受****关注。由于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受温度控制,研究认为BCP对温度变化也非常敏感。近期发表在Science的一项研究,聚焦于距今15 Ma以来全球变冷的过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PNAS:金伯利岩揭示早期地球分异的残留地幔储存在核幔边界的LLSVPs
    地幔是地球上体积占比最大的圈层,记录了地球的形成、分异和演化过程的重要信息。前人通过对大洋玄武岩(包括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洋岛玄武岩OIB)的研究提出存在不同的地幔储库,包括亏损地幔(DMM),富集I型地幔(EM-I)、富集II型地幔(EM-II)、高238U/204Pb地幔(HIMU)等(Zi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PNAS:W同位素制约地球早期地幔对流模式
    冥古宙和太古宙的地球具有与现代板块构造完全不同的构造体制。地球早期构造样式研究是近年来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之一。早期地幔性质及其对流模式是揭示地球早期构造样式关键。最近发表的关于太古宙岩石样品的W同位素研究表明太古宙地幔主要以局部的、相对独立的小规模对流为主(Mei et al., 202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PNAS:在生命起源前地球协同形成多孔二氧化硅和多肽
    地球演化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生命。但是生命起源于何因、何时、何处、何物,长期以来是自然科学尚未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一般认为,地球早期的非生物有机反应是生命起源的前奏。从溶液中的小分子(单体)过渡到低聚物以形成蛋白质和其他大型固体分子组装体,对生命的起源与发展至关重要。  多孔二氧化硅是一种工业上普遍使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前沿论坛】孙卫东:西太平洋地质过程
    报告人:孙卫东 | 整理:褚伟(油气室)  摘要:西太平洋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是澳大利亚、太平洋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地方,很多经典的地质现象都出现在这里,同时是研究俯冲起始机制的重要场所。孙卫东研究员带我们分析了太平洋板块的漂移历史以及太平洋洋脊的展布方向,探讨了太平洋板块转向及特提斯带的洋脊俯冲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前沿论坛+Science】海底光纤地球物理学研究
    摘要:占地表面积70%的海洋是地球内部结构和震源研究的空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詹中文等利用现有海底通信光缆,在不添加新设备、不影响正常光纤通讯的情况下,发展了探测地震和海浪运动的新方法。该方法的提出有望填补海洋地球物理观测的空缺,推动建立更经济、更广泛的全球海底地球物理监测网,助力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学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