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Science:温度对海洋弱光带碳循环和生物演化的控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生物碳泵”(BCP)是指表层海水生成的颗粒有机碳(POC)通过沉降转移到深海的过程,此过程对全球碳循环及海洋生物循环有重要的影响,备受****关注。由于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受温度控制,研究认为BCP对温度变化也非常敏感。近期发表在Science的一项研究,聚焦于距今15 Ma以来全球变冷的过程,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全球海洋碳和营养物质的循环速率,发现BCP效率会随着全球海洋变冷而逐渐增加,文章将之归因于温控细菌呼吸作用速率减缓,对深部水体更多的食物供给促进了深海生物环境体系的发展,也触发了深海浮游生物演化及半远洋(中深海)弱光带生态系统的扩展。
  “生物碳泵”(BCP)是指表层海水生成的颗粒有机碳(POC)通过沉降转移到深海的过程,此过程对全球碳循环及海洋生物循环有重要的影响,备受****关注。由于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受温度控制,研究认为BCP对温度变化也非常敏感。近期发表在Science的一项研究,聚焦于距今15 Ma以来全球变冷的过程,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全球海洋碳和营养物质的循环速率,发现BCP效率会随着全球海洋变冷而逐渐增加,文章将之归因于温控细菌呼吸作用速率减缓,对深部水体更多的食物供给促进了深海生物环境体系的发展,也触发了深海浮游生物演化及半远洋(中深海)弱光带生态系统的扩展。  
  温度对于全球碳循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由于生物的新陈代谢速率与温度关系密切。其中,呼吸作用比光合作用对温度的响应更敏感和显著,当全球温度升高时,理论上应该有更多的有机碳通过较强的呼吸作用被转化为CO2,从而潜在地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造成正反馈作用。另一方面,海洋“生物碳泵”(Biological carbon pump-BCP)也是全球碳循环重要一环,其中,光合作用在海洋表层固碳并以沉降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转移到水柱中。下沉过程中,细菌呼吸作用可以将部分POC降解(再矿化),因此只有一部分残留有机质埋藏进入海洋沉积物。BCP的强度(海洋透光层之下的POC沉降流通量)和转移效率(进入透光层之下的POC所占总通量的比例)共同决定了多少碳可以被转移到半深海或深海。而控制BCP转移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POC的降解速率,当降解速率较快时,从表层海水转移到半深海的弱光带(200-1000m)或深海的碳则会大大减少 (Kwon et al., 2009;Martin et al., 2020)。
  为了研究长时间尺度条件下温度如何通过BCP影响碳循环作用,英国加的夫大学的Boscolo-Galazzo et al.(2021)对中新世中期(约15 Ma)至今的生物碳泵效应进行了研究。在该时间段内,已知全球平均表层海水和深部海水温度下降了4℃-6℃ (图1;Zhang et al., 2014)。有孔虫是钙化的异养生物,广泛生活在从海水表面混合层到温跃层和亚温跃层中等水域的一系列深度的海水中。有孔虫的壳堆积在海底,保留了它们生长所在深度的水柱环境条件信息的地球化学信号。因此,团队采集了生活在不同纬度和深度的浮游有孔虫化石(图2),在约束种属、有孔虫生态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壳体原生δ18O、δ13C和Mg/Ca比值。
  通过校正,有孔虫壳体的δ18O不仅反映出了近15 Ma全球海水降温趋势,还响应了随着深度加深海水温度降低的现象(图2);而壳体的δ13C则可以反映出海水中不同深度溶解无机碳的同位素特征。研究人员将古地理数据以及海洋循环最优化特征输入cGENIE地球系统模型,并添加了全新的“温控模型”模块(temperature-dependent model configuration-“Tdep”),将表层和深部海水中生物呼吸作用吸收营养受温度改变的过程纳入模型,新模型显示了自15 Ma至今,伴随着全球海洋变冷,POC逐渐降低,但是转移效率增长了三倍,综合加权后发现:气候变冷反而使BCP的效率大大提升。

图1 过去15Ma全球表层和深部海水温度变化趋势的整合数据(Boscolo-Galazzo et al., 2021)

图2 样品采集点及各点模型计算得到的温度结果(Boscolo-Galazzo et al., 2021)
  为了研究生物新陈代谢速率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研究者计算了不同水深生活的浮游有孔虫δ13C与海水深度关系的斜率(图3A)。同时,将深度—δ13C斜率与cGENIE模型含Tdep模块和不含Tdep的标准模式进行对比,并可以看到含Tdep模块和不含两套结果斜率趋势截然相反(图3B)。这是因为不含Tdep的cGENIE模型中,气候变冷导致的海洋循环加速作用可以增加POC的输出(图3B中的蓝色虚线),而含Tdep的cGENIE模型中,表层海水中营养与碳循环速率的降低抵消了上述“非生物”因素,因此呈现了截然相反的斜率结果(图3B中的红色虚线)。

图3 对比不同参数环境下的模型得到的δ13C与海水深度关系的斜率(Boscolo-Galazzo et al., 2021)
  海洋中大多数浮游有孔虫生活在表层海水或温度跃层附近,这里光照和食物供给充足,而一些生活在深海的有孔虫靠沉降下来的植物碎屑或捕食一些远洋生物为生。研究发现,伴随着海洋温度降低,深海有孔虫栖息深度随之逐渐加深,一些甚至从透光带(<200 m水深)逐渐迁入半透光带(200-1000 m水深;图4)。根据模型结果,自15 Ma以来,全球POC降解速率降低,这导致了可直接供给深海生物营养的沉降POC量更大,从而也使得最小含氧带(oxygen minimum zones-OMZ)加深,也使得OMZ内氧气含量有所提升,这些都有利于需氧生物的呼吸作用(图5)。

图4 最近15 Ma浮游有孔虫栖息深度的逐渐扩张( Boscolo-Galazzo et al., 2021)

图5 全新世及中新世(15 Ma)的模型参数随海水深度变化的对比(模拟全球海洋平均温度,溶解氧,磷酸盐及POC通量)(见Boscolo-Galazzo et al., 2021附件)
  本研究显示过去15 Ma里,通过BCP作用进入海底的有机碳相对含量逐渐增加,可用食物增加,促进了深海浮游生物生境的发育和生物的繁盛(大约2倍生物量增加)和演化辐射。但这弱光带生态系统是脆弱的,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也可能会降低其生物碳泵的转化效率。研究提供了全球数据,验证了海洋生态体系对于温度响应的变化,为研究生态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乃至人类活动的关系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备注:cGENIE是一个由广泛的地球系统模块(如大气、冰川、海洋、生物等)构成,用于跨千年尺度进行的模型,用于研究全球尺度下过去地球中各个系统对各种重要变化的响应,下载地址:https://www.ercim.eu/publication/Ercim_News/enw61/price.html
  主要参考文献
  Boscolo-Galazzo F, Crichton K A, Ridgwell A, et al. Temperature controls carbon cycling and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the ocean twilight zone[J]. Science, 2021, 371(6534): 1148-1152.(原文链接
  Buesseler K O, Boyd P W, Black E E, et al. Metrics that matter for assessing the ocean biological carbon pump[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117(18): 9679-9687.
  Kwon E Y, Primeau F, Sarmiento J L. The impact of remineralization depth on the air–sea carbon balance[J]. Nature Geoscience, 2009, 2(9): 630-635.
  Martin A, Boyd P, Buesseler K, et al. The oceans’ twilight zone must be studied now, before it is too late[J]. Nature, 2020, 580:26–28.
  Zhang Y G, Pagani M, Liu Z. A 12-million-year temperature history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J]. Science, 2014, 344(6179): 84-87.
  (撰稿:刘牧,陈代钊/新生代室)
相关话题/生物 海洋 过程 生活 环境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PNAS:南非冥古宙碎屑锆石可能形成于洋岛环境
    冥古宙(45-40亿年前)是地球诞生后最初的5亿年。由于地球上几乎没能保存下这个时期的岩石,人们只能依赖于碎屑锆石来探索早期地球的地质历史。在所有具有冥古宙年龄的碎屑锆石中,超过95%都来自于澳大利亚的Jack Hills地区,因此人们对早期地球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Jack Hills锆石的研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cience:四万两千年前的全球环境危机
    地磁场是地球重要的基本物理场之一,它源自地球外核流体运动,携带了地球内部的重要信息。地磁场阻挡了大量宇宙射线和太阳风高能粒子的侵袭,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地磁漂移是指地球磁场的长期变化中存在的某些“异常”变化,当虚地磁极(VGP)的纬度变化超过45°时,可认为发生了地磁漂移事件。大多数地磁漂移表现为地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前沿论坛】孙卫东:西太平洋地质过程
    报告人:孙卫东 | 整理:褚伟(油气室)  摘要:西太平洋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是澳大利亚、太平洋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地方,很多经典的地质现象都出现在这里,同时是研究俯冲起始机制的重要场所。孙卫东研究员带我们分析了太平洋板块的漂移历史以及太平洋洋脊的展布方向,探讨了太平洋板块转向及特提斯带的洋脊俯冲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C:地下水排泄影响海洋Li、Mg、Ca、Sr和Ba同位素的均衡
    在海洋同位素均衡中,地下水输入的溶质通量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不变的,且经常被忽视,即使不能完全忽视,也将这一部分归于河流输入的通量。由于缺乏对地下水排泄溶质通量的约束,海洋同位素δ7Li、δ26Mg、δ44/42Ca、87Sr/86Sr、δ88/86Sr和δ138Ba的均衡和依赖它们的准确性建立的地球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cience:利用古生态、古气候、古基因记录保护生物多样性
    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究竟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怎样的影响和生态后果?当前全球平均温度正趋近于过去120万年来的上限,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管理生态系统成为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古生态学、古气候学、古基因组学、宏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交叉研究为预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和其他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应对策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REE:扩散年代学——揭秘岩浆过程的时间尺度
    扩散作用是物质内质点运动的基本方式,是重要的传质过程之一,宏观上表现为物质的定向迁移,包括化学扩散(化学浓度梯度驱动)和热扩散(温度梯度驱动),其支配着元素/同位素在物质内的迁移和再分配,广泛存在于矿物、熔体、流体和气体中。在给定的条件下,化学扩散引起的元素丰度变化是时间的单调函数,这正是扩散年代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cience:海洋铁汇在调控早期大气氧化中的角色——三铁同位素的限制
    铁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之一,且相比于其他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敏感度,因而沉积物中的铁组分可准确地记录地球历史上大气、海洋和陆地的氧化状态及转变历程 (Raiswell and Canfield, 2012)。众所周知,地球表面的氧化历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进程,经过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GO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PNAS:沙漠微生物从石膏中汲取水的机制
    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是地球上最干燥和最古老的沙漠之一(极端干旱沙漠的干旱指数为0.05,而该沙漠的干旱指数低至0.0075),其环境条件与火星类似。但是,在这种极端干旱的环境中依然有生命存在(Frischkorn,2020)。因为一些岩石可以阻挡紫外线直射,为众多岩内微生物类群提供庇护,其中包括蓝藻、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A:紫外线(UV-B)辐射引发泥盆纪-石炭纪界线陆地生物灭绝
    泥盆纪末期高温气候损害臭氧层使地表接受紫外线辐射大幅增强,破坏植物DNA,造成孢子畸形,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彻底崩溃。现今全球变暖对臭氧层的影响需要高度重视。    泥盆纪-石炭纪界线生物灭绝又称Hangenberg事件(359 Ma之前),是泥盆纪晚期系列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中的最晚一次。此次生物灭绝首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G: 海洋元素循环中不可忽视的热液影响
    海洋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于海洋生物圈分布与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海底热液系统是海洋不同元素的重要源或汇,是理解海洋元素循环过程的关键要素。现代海底热液系统自1977年发现以来 (Corliss et al., 1978)一直备受关注。通常,海底热液自海底喷流至海水,可上浮运移一段距离,最终沿着等密线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