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SA:紫外线(UV-B)辐射引发泥盆纪-石炭纪界线陆地生物灭绝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泥盆纪末期高温气候损害臭氧层使地表接受紫外线辐射大幅增强,破坏植物DNA,造成孢子畸形,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彻底崩溃。现今全球变暖对臭氧层的影响需要高度重视。  
  泥盆纪-石炭纪界线生物灭绝又称Hangenberg事件(359 Ma之前),是泥盆纪晚期系列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中的最晚一次。此次生物灭绝首先发生于海洋,随后出现于陆地,造成陆生鱼类及森林生态系统彻底破坏。相较于显生宙其他生物灭绝,人们对泥盆纪晚期系列生物灭绝原因的认识最为模糊,尤其泥盆纪-石炭纪界线陆地生物灭绝的原因至今没有明确结论。
  近期,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孢粉学家John Marshall及合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系统阐述了他们对泥盆纪-石炭纪界线生物灭绝事件的最新研究结果,研究认为:气候变暖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大幅增加,破坏了植物DNA,引起孢子畸形,最终造成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彻底崩溃。
  研究人员对东格陵兰地区记录了泥盆纪-石炭纪界线灭绝事件的多个湖相剖面(Stensio Bjerg、Celsius Bjerg、Rebild Bakker)(图1)开展了孢粉、大化石、碳酸钙含量、总有机碳(TOC)和Hg含量等指标分析。依据孢子组合,泥盆纪-石炭纪界线的划分以LN* 与VI 孢子带的界线为准(图1)。

图1 东格陵兰地区泥盆纪-石炭纪界线地层剖面(Stensio Bjerg、Celsius Bjerg及Rebild Bakker),从左至右由深湖相转变为浅湖相。三个剖面依据孢子带LN* 及VI对比,其中LN*带时代为泥盆纪末期,VI带时代为石炭纪初期。mdst.泥岩,sndst.砂岩,m.中砂岩,c.粗砂岩(Marshall et al., 2020)
  深湖相剖面Stensio Bjerg(图1)孢子的多样性在LN*带内向上逐渐增加,直到界线之上TOC及无定型有机物(AOM)含量高层位快速降低并消失,泥盆纪的代表性植物灭绝。随后至Upper lake层位,孢子再次出现但丰富度仍较低。Celsius Bjerg剖面大化石组合也显示在界线附近大型植物消失。浅湖相剖面Rebild Bakker对应的灭绝层位保存了孢子,但大量孢子出现畸形(图2,3)。以G. cornuta孢子为例,正常孢子以表面均匀生长近等长、直立且发育尖顶的刺为特征,而畸形孢子表面刺的数量减少、分布不规律、呈弯曲熔化状且颜色明显变深(图2)。部分孢子因无法完成分裂而呈四分体且壁饰杂乱(图2R、图2V、图2W)。另一代表性孢子V. nitidus,正常者内部充满浅色且大小均匀的瘤,而畸形孢子则颜色变深且瘤的大小不一(图3)。

图2 Rebild Bakker剖面Lower lake层中正常及畸形G. cornuta孢子。(A)畸形孢子及四分体比例变化。(B)G. cornuta孢子的透明度变化。(C)植物碎屑及碳屑含量变化。(D–E)正常G. cornuta孢子。(F,H,J)孢子体刺数量减少伴随色素沉淀增加。(G)发育不规则窦体孢子。(I)体刺尖端弯曲孢子。(K–M,P,U)体刺数量减少且呈不规则熔化状。(N,S,T)体刺无规律分布且呈熔化状。(O)形状不规则孢子。(V,Q)四分体,其中(Q)为一个分离的内体。(R,W)四分体具不规则壁饰,其中(W)色素沉淀增强(Marshall et al., 2020)

图3 泥盆纪-石炭纪界线及其上、下层位正常及畸形V. nitidus 孢子。(A–C)Stensio Bjerg剖面D-C界线之下充满瘤的正常V. nitidus 孢子。(D–K)Rebild Bakker剖面lower lake层位V. nitidus 孢子。(H–M)色素沉淀增强且瘤体直径增大的V. nitidus 孢子。(D–G)个体小色浅且瘤体不规则V. nitidus孢子。(N–P)Rebild Bakker剖面upper lake层位正常V. nitidus孢子。(Marshall et al., 2020)  
  现代实验表明,强紫外线(UV-B波段)的照射会破坏植物DNA,影响孢子的分裂过程,造成孢子、花粉畸形,引起植物不育(Benca et al., 2018)。Rebild Bakker剖面灭绝层位畸形孢子指示该时期增强的紫外线破坏了植物的DNA,进而引发了灭绝,也表明当时地球臭氧层已经破坏,无法阻挡紫外线。
  其他生物灭绝期畸形孢子的形成多归因于大规模火山活动,如二叠纪末生物灭绝期西伯利亚大规模岩浆侵入富有机质及盐类的地层,释放的大量卤化物破坏了臭氧层,引起紫外线增强使孢子畸形(Visscher et al., 2004)。但火山活动指标,如Hg/TOC,在泥盆纪-石炭纪界线灭绝期并未增高(图1),表明该时期无大规模火山活动,因此该时期臭氧层的破坏不是由火山活动所引发。现代气象观测及模拟(Anderson et al., 2012)显示全球变暖导致夏季雷暴增加,使大量水汽进入平流层并与卤素结合(主要为ClO),加快了臭氧层的损失。已有古气候记录表明泥盆纪末冰期结束后发生了快速全球变暖(本研究lower lake地层形成期,图1)。研究人员据此认为增温导致雷暴频发,使大量水汽进入平流层,造成了泥盆纪-石炭纪界线期臭氧层破坏,进而引发陆地植物灭绝。基于这一生物灭绝新机制,如果当前的全球变暖持续下去的话,相似的生物灭绝很可能再次发生。
  但是,一些大气研究专家对上述推测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虽然现今夏季雷暴发生率增加,但是否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还不清楚,需要后续研究检验(Voosen, 2020)。而且,现代调查发现严重污染地区的高浓度SO2也可导致植物孢粉的畸形(Beerling et al., 2007)。另外,畸形孢子仅在浅湖相剖面保存,而深湖相剖面缺乏,原因何在?所以,造成植物孢粉畸形的原因还需深入研究。  
  【致谢:感谢陈代钊研究员对本文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Anderson J G, Wilmouth D M, Smith J B, et al. UV dosage levels in summer: Increased risk of ozone loss from convectively injected water vapor[J]. Science, 2012, 337(6096): 835-839.(链接
  Beerling D J, Harfoot M, Lomax B, et al. The stability of the stratospheric ozone layer during the end-Permian eruption of the Siberian Trap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2007, 365(1856): 1843-1866.(链接
  Benca J P, Duijnstee I A P, Looy C V. UV-B–induced forest sterility: Implications of ozone shield failure in Earth’s largest extinction[J]. Science Advances, 2018, 4(2): e1700618.(链接
  Marshall J E A, Lakin J, Troth I, et al. UV-B radiation was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terrestrial extinction kill mechanism[J]. Science Advances, 2020, 6(22): eaba0768.(链接
  Visscher H, Looy C V, Collinson M E, et al. Environmental mutagenesis during the end-Permian ecological crisi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101(35): 12952-12956.(链接
  Voosen P. UV radiation blamed in ancient mass extinction[J]. Science, 2000, 368(6494): 926.(链接
  (撰稿:王永达,杨石岭/新生代室)
相关话题/生物 植物 孢子 指标 剖面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复杂伸展盆地区平衡剖面的恢复方法
    摘要摘要:编制构造演化剖面可以对构造变形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对构造活动和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受伸展叠加走滑多期变形影响,复杂伸展盆地区断层、褶皱发育,为平衡剖面的恢复过程带来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了盆地演化分析的准确性。本文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Cdr(CorelDRAW)软件对复杂伸展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基于空间数据挖掘的三维成矿预测定量指标体系建立方法研究——以宁芜盆地钟姑矿田为例
    摘要摘要:大数据思维是直接从数据入手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其本质是减少甚至完全屏蔽人为因素干扰,让数据说话。以往三维成矿预测中指标体系的建立多采用经验分析法,以地质模型和先验知识指导控矿特征变量取值,其准确性易受到人为影响。本文基于大数据思维,使用数据驱动方法对三维成矿预测中的找矿指标体系进行探索性研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太赫兹辐射及其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随着太赫兹源和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太赫兹技术迅速发展并在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太赫兹技术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太赫兹的电磁波特点及3种太赫兹波产生方式.其次介绍了太赫兹辐射在生物上的两大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最后从细胞和生物体两大层面上,详细介绍了太赫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分泌型磷脂酶PLA2G5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分泌型磷脂酶PLA2G5属于磷脂酶A2超家族的一员,在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中均有表达.研究表明,PLA2G5参与生物学事件的发生发展,在特定的病理条件下具有诱导作用.本文简要阐述了PLA2G5的来源、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和在疾病中的作用,以及现有或潜在的PLA2G5抑制剂,以期探索基于PLA2G5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植物核小RNA研究进展
    核小RNA(smallnuclearRNA,snRA)是一类长度为60~300nt的非编码RNA,是真核生物RNA剪接体的主要成分.snRNA在各种生物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和同源性,主要参与了mRNA和rRNA前体的加工过程.本文对当前植物中snRNA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概述,介绍了植物snRNA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生物质多糖的高效降解与降解酶(系)的精确定制
    自然界中多糖类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其复杂的抗降解屏障限制了生物转化的进程.近年来,随着生物质多糖结构的快速解析以及大量多糖降解酶的鉴定研究,针对不同底物结构或产物需求,仿制高效微生物多糖代谢途径,精确定制多糖降解酶系,促进生物质高效转化已成为可能.本文分析中性多糖(纤维素和木聚糖)、碱性多糖(几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ABC转运蛋白结构及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ABC(ATP-bindingcassette)转运蛋白是最大的膜转运蛋白超家族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利用ATP水解产生的能量将底物进行逆浓度梯度运输.所有生物体都含有大量ABC蛋白.ABC蛋白位于细胞的不同空间,如细胞膜、液泡、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通常,ABC转运蛋白由跨膜结构域(TMD)和核苷酸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纳米生物学与纳米酶学:新兴交叉科学
    纳米生物学与纳米酶学:从0到1之后PDF全文下载地址:create_pdf.aspx?file_no=20200452&flag=1&journal_id=pibbcn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Anti-CRISPR蛋白AcrVA2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大多数古生菌及半数细菌都含有成簇有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regularlyinterspacedshortpalindromicrepeats,CRISPR)和CRISPR相关(CRISPR-associated,Cas)蛋白质构成的适应性免疫系统,来抵御外界噬菌体的入侵.而噬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IL-41/Metrnl的生物学特性及在代谢与炎症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1是一种新近发现和重新命名的细胞因子或脂肪因子.IL-41也曾分别被称为Metrnl,Cometin,Subfatin,Meteorin(Metrn)-like或Meteorin-β、IL-39等.IL-41/Metrnl是一种小分子分泌蛋白,在体内广泛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