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轨道耦合是火星与其卫星间潮汐相互作用的结果,最新研究提出利用围绕火星运行的火卫一(福波斯)的轨道演化数据来约束火星的流变性质与热演化历史。
相比火星表面,人类对火星内部结构及演化知之甚少。近期的火山活动证据表明,火星深部仍保持高温和对流冷却状态。以往的研究一般通过参量化对流模型来模拟计算火星热演化历史(如Hauck and Phillips, 2002)。然而,火星的冷却速度同时受其初始热状态和流变学(粘度)控制:初始热状态代表了行星必须疏散的能量,而流变学控制着热量从行星内部传递并最终散失到太空的效率。由于地球上有冰川,可以通过对冰川后反弹研究来估计地球地幔的粘度。但火星上没有这些记录,无法进行类似的研究。虽然高温高压实验能推断出地幔的粘度,但这些实验是在非常小的样品上进行的,需要大量的外推,从而导致不确定性。而且,温度与粘度这两个控制参数并不相互独立,粘度是依赖于温度的函数,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导致即使采用不同的地幔流变学,仍可以得到相同的现今热状态。由于数值模拟结果缺乏有效的约束,严重制约了火星内部的动力学历史重建及其结构研究。
法国巴黎地球物理学院(IPGP)Samuel et al. (2019) 近日在Nature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成果,提出利用火卫一(福波斯) 的轨道演化来约束火星流变学和热历史(图1)。
图1 探索火星与火卫一的热-轨道演化。初始地幔温度Tm0 =1800 K, 初始地核温度Tc0 = 2200 K,活化体积V*= 0 cm3 mol?1。(a–d).现今值;(e–h).时间平均和定时值。每个图板代表在不同地幔参考粘度(η0)、有效(E*)或位错蠕变(Edisl=E/3.5)活化能情况下4096个热化学和轨道演化。e、f和h中的黑色曲线分别描绘的是Amazonian– Hesperian长期冷却的临界值(100–140 K)、早期火星热发动机的解以及火卫一到达同步轨道的(反向)时间。 h中的虚线代表时间平均的Q = 82. a–d中的黑色等值线代表满足热、磁和轨道约束的解
火卫一是火星最近的卫星,呈土豆形状,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围绕火星运行,其飞行轨迹称为卫星轨道。潮汐力正不断地使它的轨道越变越小(最近的统计数字表明,它正以每百年1.8米的速度在减小)。另外,关于火卫一起源也是未解之谜,大多认为是捕捉到的小行星,也有一些人认为它们是起源于太阳系外的,而不是来自于小行星带。
卫星会施加变形引力,使得轨道物体表面产生一个潮汐凸起。如果行星不是纯粹的弹性介质而是粘性衰减,那么凸起部分不会与行星和卫星的方向对齐而形成一个角度,卫星轨道会发生变化。在地球上,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场对地球造成的畸变引起,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涨落。由于地球的古海水深尚不清楚,利用月球的长期轨道演化来约束地球的历史是不可能的。然而,对于火星-卫星,这种潮汐相互作用反映在粘性变形,主要受火星的二次爱数(degree-two Love number)(k2)与其潮汐品质因子的比值控制。其轨道演化模型对火星的热参数和流变参数非常敏感,轨道的变化主要受火星热化学演变的控制。因此,轨道演化将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结合其他约束条件,可以推断火星的流变学和热历史。
火星主要圈层包括液态金属核,均匀硅酸盐成分的对流地幔和不断演化的非均匀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富含放射性元素的地壳。基于火星卫星早期起源的假设以及火星和火卫一之间的关系,Samuel et al. (2019)研究发现最初的火星比现在的温度要高100~200K,而且它的地幔以位错蠕变机制缓慢变形。这相当于1022.2±0.5Pa s的参考粘度,以及粘度对温压中等到偏弱的本证灵敏度。目前的方法预测火星现今地壳平均厚度为40±25 km,地表热流值为20±1mW/m2。如果将这些预测结果与未来的以及正在进行的太空任务(如“InSight”)获得的数据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减少火星热-流变历史的不确定性,并有助于发现火卫一的起源。
主要参考文献
Hauck S A, Phillips R J. Thermal and crustal evolution of Mar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2002, 107(E7): 6-1-6-19.(原文链接)
Samuel H, Lognonné P, Panning M, et al. The rheology and thermal history of Mars revealed by the orbital evolution of Phobos[J]. Nature, 2019, 569(7757): 523-527.(原文链接)
(撰稿:何丽娟/岩石圈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前沿报道】Nature:火卫一轨道演化揭示火星流变学和热历史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历史 地球
【前沿报道】Nature Geoscience:月球起源与地球岩浆洋
新的模拟结果显示,在遭受巨大撞击形成月球时,地球表面覆盖着岩浆洋。月球组成中包含的地球物质较之前推测的要更多。 千百年来,人类对月球的起源充满了好奇。目前学界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大碰撞”(Giant Impact)假说,即一个火星大小的星体碰撞地球产生的碎屑物形成了月球。近日,日本横滨地球科学研究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海洋的漫长记忆——历史上的小冰期仍在太平洋深处上演
已有的大量古气候记录显示,地球地表系统发生了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Dahl-Jensen et al.,1998),比如近一千年来,全球经历了中世纪暖期(公元1000-1500年),随后进入全球小冰期(公元1500-1850年),之后再次进入20世纪全球增温期。受地表温度变化影响,海洋也响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 Advances:地球的C、N和S来自大撞击
地球挥发分和生命的起源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C、N、S和H(水)是典型的挥发性元素,也是组成地球生命最重要的元素。但是,原始地球形成时因其形成位置在雪线(约3 AU)以里,理应亏损这些挥发性元素,现在的地球是从何处获得的挥发分?从地球演化模型看(图1),主要有三种可能:(1)构建原始地球的初始物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论坛】牛耀龄:(一)俯冲带成因假说的地质学验证,(二)全球洋脊玄武岩组成的地球动力学意义:争论与进展
报告人:牛耀龄∣整理:张维骐(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简介 板块构造理论的问世在地球科学乃至人类科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为理解地质过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框架。例如:板块构造合理解释了地球上两类板块边界(离散型和汇聚型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板块构造理论当中最重要的两个地质过程便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地球科学前沿报道(2018·总第1辑)
序号 标 题 述评 作者 地球深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 Advances:地球和火星上的铁氧化物结核是碳酸盐和酸性水溶液相互作用的产物
2004年,“机遇号”火星车在子午平原的Eagle撞击坑边部着陆,车上搭载的穆斯堡尔谱仪发现,撞击坑周围及其内部均有球状赤铁矿在表层分布,该球状赤铁矿因其形状酷似蓝莓也被称作“蓝莓状赤铁矿”。这些大小不一的球状赤铁矿随机均匀地分布在火星土壤表层与深部。此外“机遇号”还探测到该地区存在黄钾铁矾(KFe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PNAS:人类世地球的演化路径
2013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论定,地球整体全面变暖已勿庸置疑,人为影响(尤其是大气CO2浓度增加)极有可能是造成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报告还认为,温室气体继续排放会造成进一步变暖,并导致气候系统所有组成部分发生变化。 2017年,作为非正式的地质年代名称,“人类世”被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PNAS:18亿年前地球大气含氧量低
目前地球大气含氧量约为21%(体积比),但如何才能知道地球历史时期的大气含氧量以及它的演化过程?要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当然是直接获取过去的大气样本,但过去的大气样本难以保存,基本限制了我们通过直接测试的方法来重建过去。不过,还可以借助间接方法,例如在地表化学风化过程中,氧气的参与会导致陆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论坛】李正祥:解码地球节律——板块构造驱动力问题新认识
报告人:李正祥∣整理:周久龙(岩石圈室) 摘要:板块构造理论回答了人们在地球表层观察到的大量地质现象,但遗憾的是有关于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没能很好解决。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李正祥教授在系统总结了近30年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观察资料与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Chit Thet Mon等-GRL:缅甸中部主要活动断裂及其地球动力学成因
缅甸在构造上属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东构造结区域,发育有典型的板块斜向碰撞俯冲构造,受位于缅甸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向北运动和向东俯冲的控制影响,缅甸构造活跃,破坏性地震多发。前人研究表明,长达1500 km的实皆断层(Sagaing Fault)吸收了斜向俯冲造成的绝大部分近地表变形。而最近的GPS观测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