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挥发分和生命的起源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C、N、S和H(水)是典型的挥发性元素,也是组成地球生命最重要的元素。但是,原始地球形成时因其形成位置在雪线(约3 AU)以里,理应亏损这些挥发性元素,现在的地球是从何处获得的挥发分?从地球演化模型看(图1),主要有三种可能:(1)构建原始地球的初始物质富含挥发分;(2)大撞击带入;(3)后增生加入。现有的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测最有可能的是大撞击带入,但缺少更多的证据。美国莱斯大学Grewal及其合作者借助高温高压模拟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技术,认为地球挥发性元素来自大撞击,从而解释了硅酸盐地球异常的C/N比值,相关成果于1月23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图1 地球早期演化示意图。(a)原始地球是一个足够大的天体,其核幔分异的时间可早至4500 Ma前;(b)~4500 Ma在地球核幔还未完成分异时,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了地球,形成了现在的地月体系,该事件称为大撞击(Giant impact);(c)在较短的时间内地球核幔完成分异,地核的ew约为-2,地幔的ew约为0.15;(d)~4500-3800 Ma,有不断的小行星撞击早期的地球,加入大量球粒陨石,该事件称为后增生(Late veneer), 其主要证据是地壳样品的铂族元素异常;(e)后增生加入的物质导致地幔的ew降低至0,同时可能还存在未充分混匀的原始地幔(如格陵兰Isua的岩石)(Kleine, 2011)
硅酸盐地球的N、H同位素组成CI型碳质球粒陨石相似,说明CI型碳质球粒陨石可能是N、H挥发分的主要来源。前人设计的含C-N(无S)和C-S(无N)的金属硅酸盐体系高温高压配分实验表明,C在金属和硅酸盐的分配系数大于N和S,在地球核幔分异时C相对于N和S更多地进入地核,硅酸盐地球的C/N比值应该低于碳质球粒陨石(Li et al., 2016),但实际情况相反,硅酸盐地球的C/N比值约为40±8,明显高于碳质球粒陨石的C/N比值(16-24),这该如何解释?
与前人不同,本文设计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含C-N-S的金属硅酸盐高温高压配分实验,研究发现:当金属和硅酸盐分异时,在相同温压条件下,随S在金属熔体的含量增加,N在金属和硅酸盐熔体的分配系数的降低程度明显小于C(图2),说明通过含S(大于20 wt%)金属的核幔分异作用,硅酸盐地球的C/N比值可以升高,即硅酸盐地球C/N比值偏高是因为富S的核幔分异所致。
图2 N和C在金属和硅酸盐熔体的分配系数与金属熔体中S含量的相关性。(A)在相同温压条件下,N在金属和硅酸盐熔体的分配系数随S在金属熔体的含量无显著变化。(B)当金属熔体含N时,C在金属和硅酸盐熔体的分配系数随S在金属熔体的含量增加,存在一个数量级的降低(Grewal et al., 2019)
使用新的分配系数,文章对撞击体的性质和混合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表明撞击体的大小与火星相当(图3)。此外,文章还对挥发分加入的时间进行了制约,弥补了此前最新的Grand Track模型(Walsh et al., 2011)在时间制约上的缺陷。综合以上证据表明,地球的C、N和S来自于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原始地球、形成月球的大撞击事件。
图3 C-N-S通过大撞击加入原始地球的示意图与撞击体化学成分和大小的计算机模拟。(A)一个C饱和与富S核部的撞击体加入贫挥发分的原始地球的示意图;(B)撞击体金属与硅酸盐比值与全岩S含量与撞击体金属核S含量的相关性;(C)撞击体全岩C含量与全岩S含量及撞击体金属与硅酸盐比值的相关性,其他球粒陨石也投在图中作为对比;(D)撞击体的质量与火星大小相当(Grewal et al., 2019)
主要参考文献
Grewal D S, Dasgupta R, Sun C, et al. Delivery of carbon, nitrogen, and sulfur to the silicate Earth by a giant impact[J]. Science Advances, 2019, 5(1): eaau3669.(原文链接).
Li Y, Dasgupta R, Tsuno K, et al. Carbon and sulfur budget of the silicate Earth explained by accretion of differentiated planetary embryos[J]. Nature Geoscience, 2016, 9(10): 781-785.(原文链接)
Kleine T. Geoscience: Earth's patchy late veneer[J]. Nature, 2011, 477(7363): 168-169.(原文链接)
Walsh K J, Morbidelli A, Raymond S N, et al. A low mass for Mars from Jupiter’s early gas-driven migration[J]. Nature, 2011, 475(7355): 206.(原文链接)
(撰稿:胡森/地星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前沿报道】Science Advances:地球的C、N和S来自大撞击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地球 金属
【前沿论坛】牛耀龄:(一)俯冲带成因假说的地质学验证,(二)全球洋脊玄武岩组成的地球动力学意义:争论与进展
报告人:牛耀龄∣整理:张维骐(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简介 板块构造理论的问世在地球科学乃至人类科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为理解地质过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框架。例如:板块构造合理解释了地球上两类板块边界(离散型和汇聚型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板块构造理论当中最重要的两个地质过程便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地球科学前沿报道(2018·总第1辑)
序号 标 题 述评 作者 地球深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 Advances:地球和火星上的铁氧化物结核是碳酸盐和酸性水溶液相互作用的产物
2004年,“机遇号”火星车在子午平原的Eagle撞击坑边部着陆,车上搭载的穆斯堡尔谱仪发现,撞击坑周围及其内部均有球状赤铁矿在表层分布,该球状赤铁矿因其形状酷似蓝莓也被称作“蓝莓状赤铁矿”。这些大小不一的球状赤铁矿随机均匀地分布在火星土壤表层与深部。此外“机遇号”还探测到该地区存在黄钾铁矾(KFe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PNAS:人类世地球的演化路径
2013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论定,地球整体全面变暖已勿庸置疑,人为影响(尤其是大气CO2浓度增加)极有可能是造成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报告还认为,温室气体继续排放会造成进一步变暖,并导致气候系统所有组成部分发生变化。 2017年,作为非正式的地质年代名称,“人类世”被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PNAS:18亿年前地球大气含氧量低
目前地球大气含氧量约为21%(体积比),但如何才能知道地球历史时期的大气含氧量以及它的演化过程?要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当然是直接获取过去的大气样本,但过去的大气样本难以保存,基本限制了我们通过直接测试的方法来重建过去。不过,还可以借助间接方法,例如在地表化学风化过程中,氧气的参与会导致陆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论坛】李正祥:解码地球节律——板块构造驱动力问题新认识
报告人:李正祥∣整理:周久龙(岩石圈室) 摘要:板块构造理论回答了人们在地球表层观察到的大量地质现象,但遗憾的是有关于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没能很好解决。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李正祥教授在系统总结了近30年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观察资料与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Chit Thet Mon等-GRL:缅甸中部主要活动断裂及其地球动力学成因
缅甸在构造上属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东构造结区域,发育有典型的板块斜向碰撞俯冲构造,受位于缅甸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向北运动和向东俯冲的控制影响,缅甸构造活跃,破坏性地震多发。前人研究表明,长达1500 km的实皆断层(Sagaing Fault)吸收了斜向俯冲造成的绝大部分近地表变形。而最近的GPS观测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曹明坚等-JGR:低温含水环境下磷灰石Sr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
磷灰石分布普遍,由于含有丰富的有用元素(F、Cl、S、Fe、Mn、Sr、REE)和同位素(Sr、Nd、O),已被广泛应用于示踪岩石成因。众多实验岩石学和矿床实例研究结果揭示出磷灰石结构和成分极易受到中高温(300℃-900℃)流体(包括卤水相流体、H2O-CO2流体、酸性流体)的改造,但对低温流体(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姜磊等-Geology:是什么造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碳同位素负漂事件?
560-550 Ma年前,地球发生了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碳同位素(δ13C)负漂事件(Shuram事件),其δ13C值变化范围从-12‰至+5.9‰。对于Shuram事件的成因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 (Grotzinger et al., 2011):由于在全球多个地区都发现了记录Shuram事件的地层,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高佳维等-JGR:地球磁尾电流片拍动的新机制
夜侧的地磁场会被太阳风拉伸形成“磁尾”。磁尾上、下部分磁场近似反向,其赤道附近磁场反向过渡的区域被称为磁尾电流片。地球磁尾电流片是磁层物理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也是地磁扰动的激发区域,因此通常不是处于静态,而是处于上下摆动,或“拍动”状态。 作为一种重要的磁层能量释放过程,磁尾电流片的拍动现象正吸引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