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的大量古气候记录显示,地球地表系统发生了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Dahl-Jensen et al.,1998),比如近一千年来,全球经历了中世纪暖期(公元1000-1500年),随后进入全球小冰期(公元1500-1850年),之后再次进入20世纪全球增温期。受地表温度变化影响,海洋也响应全球的变化,但是由于海洋巨大的热容量和漫长的海洋环流热输送过程,整个海洋完成一次增温或降温的过程需要经历1000多年的时间(Primeau,2005;Gebbie and Huybers, 2012)。这就意味着海洋可能会承载过去某个时期地表温度变化的相关信号,但是这些信号是否能检测出来?海洋的温度滞后效应是否会影响当前的全球变暖过程?这些问题目前还不清楚。
为了研究2000年来海洋内部如何响应地表温度的变化,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WHOI )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将模拟结果EQ–0015与先前海洋不同区域不同深度系统的温度观测数据,以及世界海洋环流实验结果相结合,探讨了上述问题,成果发表于Science。
他们首先利用总矩阵相互比较法(TMI)(Gebbie and Huybers,2010)反演了现代海洋环流示踪观测值,在对经验环流模型进行初始化后,进行了2000年的模拟,估算出各地海洋对地表温度响应的差异。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海洋已经随全球变暖而升温,但太平洋深处的海水温度变化滞后了几个世纪,为响应小冰期的变化,目前反而正在降温(图1)。
图1 海洋内部2000年对地表温度变化响应的异常值图(Gebbie and Huybers,2019)。(A)2000年来全球平均(黑线)和区域平均(彩色线)表面温度异常值;1870之前的数据来自古气候指标的估算值,1870之后为仪器观测值;(B)EQ-0015的太平洋平均温度异常值随时间演化的分布图;(C)EQ-0015的大西洋平均温度异常值随时间演化的分布图
由于EQ-0015模拟实际上是简化模型,研究者需要通过观测数据来进一步验证。他们找到了19世纪70年代英国皇家海军“挑战者”号(H.M.S. Challenger)上的海洋温度测量数据和90年代世界海洋环流实验(WOCE)的现代观测结果。在对HMS的历史数据进行异常值筛选,并校正压力以及麻绳伸展(悬挂温度测量仪器的麻绳具有伸展性)对温度计数值的影响后,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WOCE-HMS的数据(差值)(图2)发现,全球海洋的大部分地区的上层海水(1000 m以上)都在变暖,这些区域的变暖是20世纪地球变暖的结果。但是WOCE-HMS数据(图2)同时显示,大西洋的整体都在变暖,而太平洋深部(在大约1000米以下)却正在变冷,模型的预测与实测数据是吻合的。这再次证明:太平洋深处的温度变化落后了地球表层气候变化几个世纪,太平洋仍然“记得”数百年前全球经历的小冰期。
图2 WOCE-Challenger温差随深度的变化(Gebbie and Huybers,2019)。红线:ATL,大西洋;蓝线:PAC,太平洋;虚线:模型EQ-0015;实线:观测OPT-0015
将大西洋和太平洋全流域温度趋势平均得到的OPT-0015与观测到的冷却趋势进行比较后发现,OPT-0015的结果和观察值的变化趋势之间显示了很好的对应关系,只是OPT-0015太平洋深部冷却趋势更强。这证明太平洋深处仍在变冷这一特征是一个真实的现象。温度趋势平均观测值OPT-0015可给出更详细的历史时期整个海洋热量变化结果,例如太平洋热异常变化趋势(图3)认为太平洋深处的冷却趋势可能导致20世纪吸收的热量下降了大约30%,意味着几百年前的小冰期寒冷期仍然通过太平洋底部正在冷却的海水来影响着现代气候的变化。
上述研究预示太平洋深海的降温可能对当前全球增温会起到减缓的作用。目前大气中含有的大量温室气体将引起的增温,可以通过与太平洋海底的正在进入小冰期的冷却海水进行热交换达到平衡,从而可能减缓温室气候造成的地表大幅度增温。但是太平洋深部小冰期降温过程结束后,全球的增温幅度是否会增加可能将是一个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全新世10000年来发生了一系列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深部海洋的滞后效应在多大幅度上影响着地表气候的变化?这可能是一个将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前沿课题。
图3 2000年来区域地表温度变化和海洋热量变化图(Gebbie and Huybers,2019)。( A )地表温度变化历史。包括四个主要海表层区域(彩色线)和全球加权平均值(黑线)。( B )OPT-0015模型再现的相对于公元1750全球海洋热含量异常的变化历史。( C ) OPT-0015模型再现的相对于公元1750 年太平洋热含量异常的变化历史。青色:上层,0-700米;蓝色:中层,700-2000米;黑色:深层,2000米以下;ANT:南极;NATL:北大西洋;SUBANT:亚南极;NPAC:北太平洋
主要参考文献
Dahl-Jensen D, Mosegaard K, Gundestrup N, et al. Past temperatures directly from the Greenland ice sheet[J]. Science, 1998, 282(5387): 268-271..(原文链接)
Gebbie G, Huybers P. Total matrix intercomparison: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geometry of water-mass pathways[J].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2010, 40(8): 1710-1728.(原文链接)
Gebbie G, Huybers P. The mean age of ocean waters inferred from radiocarbon observations: Sensitivity to surface sources and accounting for mixing histories[J].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2012, 42(2): 291-305.(原文链接)
Gebbie G, Huybers P. The Little Ice Age and 20th-century deep Pacific cooling[J]. Science, 2019, 363(6422): 70-74.(原文链接)
Primeau F. Characterizing transport between the surface mixed layer and the ocean interior with a forward and adjoint global ocean transport model[J].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2005, 35(4): 545-564.(原文链接)
(撰稿:王静康,旺罗/新生代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前沿报道】Science:海洋的漫长记忆——历史上的小冰期仍在太平洋深处上演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海洋 观测
【前沿报道】Nature:海洋固氮作用新格局
氮是生物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1934年,美国海洋学家Alfred C. Redfield 发现大洋海水N/P比值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后续进一步揭示海水和浮游生物均具有相近的C∶N∶P = 106∶16∶1的关系,即著名的Redfield Ratio。Redfield Ratio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海洋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 Geoscience:生物钙化作用对海洋酸化事件的响应与反馈
地质证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可导致海洋酸化,进而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图1) (Doney et al., 2009; Honisch et al., 2012; Zeebe, 2012)。海洋酸碱度与大陆风化、大气CO2、有机质、生物钙化、碳酸盐矿物等一系列要素有关,其中碳酸盐矿物的生成—溶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马里亚纳俯冲带携水量估计——来自海底地震观测数据的约束
俯冲带是地球上的巨大物质传输带。伴随着大洋板块俯冲,地表的水、流体和挥发份被携带进入地球内部。在历经一系列过程后,深部的水又随着火山喷发回到地表的海洋和大气中,从而构成地球深部的水循环系统。 水对地球表层和深部动力过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岩浆形成,润滑深部断裂,极大地改变地幔岩石的强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时期海洋大规模脱氧
在古新世-始新世界线附近(~55.5 Ma),地球表层系统曾发生过一次历时短暂(~15万年)、因巨量CO2注入海气系统而导致的快速增温事件,即PETM事件(McInerney and Wing, 2011)。据估算,PETM时期释放到海洋—大气系统中的CO2总量同工业革命以来至21世纪末的人为排放的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PNAS:11亿年前光合细菌主导了海洋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者是指能够将自然界中的无机物、光等非生物能量转化为有机物和生物能量并进行传递的自养生物,如藻类。初级生产者是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们的元素组成、大小、丰度等能够影响和调控海洋食物链中物质与能量的迁移与转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演化(Irwin et al., 2006)。 在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论坛】吴能友: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面临的科学问题与挑战
报告人:吴能友| 整理:刘丽楠,吴思源(工程室) 摘要: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替代能源,其开采经济价值、相关的地质灾害和对深水油气钻探开发安全、全球变化的影响,正日益引起科学家们和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李国主等-GRL:IONISE观测揭示行星际磁场Bz极性变化导致低纬电离层TEC振荡
地球电离层是指地球高空60~1000 km高度中性大气被部分电离的区域。在低纬赤道,电离层等离子体动力学过程受行星际磁场Bz极性变化影响,其引起的行星际穿透电场可导致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重新分布,造成电离层时空变化。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是描述电离层的一个重要参量。基于GPS信标观测反演的电离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尧中华等-GRL:木星极光与磁层能量的对应关系——Juno,哈勃太空望远镜与Hisaki卫星的联合观测证据
极光是太阳系行星的普遍现象,甚至也被认为存在于系外行星。绚丽的光学现象背后对应的是丰富的空间等离子体过程。木星上拥有太阳系中能量最强的极光活动,而驱动木星极光的木星磁层空间有地球磁层空间的1000倍大。 在地球上,太阳风通过磁层顶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将能量和物质输入进地球磁层,储存为磁能,当地球磁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陈妍等-GCA: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扬子海洋氮循环与氧化还原界面的协同演化
在埃迪卡拉纪早期到寒武纪第三期约120 Myr内,地球经历了埃迪卡拉纪生物事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最后一次雪球事件的结束以及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等一系列特殊的地质事件。前人研究提出,新元古代到早寒武世全球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可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新元古代大氧化事件(NOE),氧含量的增加可能有利于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大气所观测发现氨气分子扩散存在同位素分馏效应
我国自2013年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硫酸盐气溶胶大幅下降,但硝酸盐却居高不下,大气富氨环境是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中国计划实施氨减排。揭示大气氨浓度变化及其来源,是制定减排策略的科学基础,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过去几十年,基于扩散吸附原理的被动采样器被广泛用于大气氨浓度测量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