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模拟结果显示,在遭受巨大撞击形成月球时,地球表面覆盖着岩浆洋。月球组成中包含的地球物质较之前推测的要更多。
千百年来,人类对月球的起源充满了好奇。目前学界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大碰撞”(Giant Impact)假说,即一个火星大小的星体碰撞地球产生的碎屑物形成了月球。近日,日本横滨地球科学研究所的Natsuki Hosono及其合作者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文,报道了他们利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大碰撞过程的相关结果,认为月球起源来源于地球早期的某次碰撞过程,当时地球外层尚未固结,而是处于大规模的熔融状态,即所谓的岩浆洋状态,相关结果更好地解释了地球和月球成分上的相似性。
要想追溯月球的起源,我们能够倚仗的证据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物理学上的证据,包括但不限于月球的质量、地月的距离和轨道、地月系统的角动量等条件,另一方面是化学组成上的证据,如地球和月球上不同元素的含量、各种同位素的比例等(Canup,2014)。通过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形成条件下地月系统的相关参数情况,并与现有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可以有效地判断月球的可能起源。
传统的大碰撞假说认为,地球与一颗火星大小的撞击体发生碰撞,月球的物质组成主要来自于该撞击体的硅酸岩部分(Melosh,2019)。但随着对地月系统样品分析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同位素分析精度的不断提高,科学家发现地球和月球的绝大多数同位素组成几乎完全相同。要知道,同位素组成相当于星体的指纹,对星体的形成条件,早期过程等极为敏感。地月之间同位素组成的高度一致要求这两天体具有相同的组成物质来源或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充分的混合,这是传统的大碰撞模型难以完美解释的。
图1 (a)利用光滑粒子法模拟大撞击过程;(b)包含岩浆洋的原始地球撞击模型(上两行)与固结地球撞击模拟(下两行)的对比(Hosono et al., 2019)。图中不同颜色的粒子代表了不同的来源,在撞击产生的碎屑盘中,包含岩浆洋的原始地球撞击模型指示了更高的地球物质比例
与前人的研究不同,Hosono等人认为,在大碰撞发生的时刻,地球表面仍处于大规模熔融的岩浆洋状态。他们利用特别处理后的光滑粒子法(SPH, 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 Method)来对大碰撞过程进行模拟(图1)。一方面,他们改进了高密度梯度情况下的处理模式以更好的处理行星表面、核幔边界等密度不连续界面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大量处于熔融状态的撞击过程,他们在模拟过程采用了更符合熔体特征的状态方程。模拟结果显示,在地表仍处于岩浆洋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硅酸盐熔体具有更高的可压缩性,在撞击后具有更高的温度,更容易脱离地球表面,因此撞击产生的碎屑盘中具有更高比例的地球物质(图2),从而有助于解释地球和月球之间同位素组成的高度一致性。此外,岩浆洋中较高的FeO含量也有助于解释月球样品中更高的FeO含量。
图2 不同模型条件下地球物质的比例(Hosono et al., 2019)。圆点代表包含岩浆洋的原始地球撞击,十字叉代表固结地球的撞击模拟,不同颜色则代表了改变了高密度梯度处理模式的模型(DISPH)和原有模型(SSPH)的对比。总的来说,包含岩浆洋的模型预测了更高的地球物质比例,而改变高密度梯度情况下的处理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地球物质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Hosono等人的工作为解释地月体系具有相似的同位素组成提供了重要支持,但月球大碰撞假说还需要进一步得到样品的验证。特别是当前我们倚仗的月球成分信息主要来自于月球浅表样品的分析,真正深部来源的信息还很匮乏,从而制约了对全月球的化学组成和同位素比值的可靠约束和对模型结果的准确判断。月球表面的一些撞击坑,如月球南极深达13公里的艾特肯撞击盆地,可以暴露出月球深部的物质,从而为探索月球深部的元素含量和同位素组成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当前,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正在那里工作,未来我国还将执行月球南极的采样返回任务,这些工作将对月球的起源提供重要制约。
主要参考文献
Canup R M. Dynamics of lunar formation[J].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4, 42: 441-475.(原文链接)
Hosono N, Karato S I, Makino J et al. Terrestrial magma ocean origin of the Moon[J]. Nature Geoscience, 2019.(原文链接)
Melosh H J. 2019. Why the Moon is so like the Earth[J]. Nature Geoscience, 2019.(原文链接)
(撰稿:张驰/地星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前沿报道】Nature Geoscience:月球起源与地球岩浆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地球 物质
【前沿报道】Science Advances:地球的C、N和S来自大撞击
地球挥发分和生命的起源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C、N、S和H(水)是典型的挥发性元素,也是组成地球生命最重要的元素。但是,原始地球形成时因其形成位置在雪线(约3 AU)以里,理应亏损这些挥发性元素,现在的地球是从何处获得的挥发分?从地球演化模型看(图1),主要有三种可能:(1)构建原始地球的初始物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论坛】牛耀龄:(一)俯冲带成因假说的地质学验证,(二)全球洋脊玄武岩组成的地球动力学意义:争论与进展
报告人:牛耀龄∣整理:张维骐(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简介 板块构造理论的问世在地球科学乃至人类科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为理解地质过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框架。例如:板块构造合理解释了地球上两类板块边界(离散型和汇聚型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板块构造理论当中最重要的两个地质过程便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立方结构CaSiO3钙钛矿的声速原位测量及对下地幔顶部物质成分的启示
CaSiO3钙钛矿(以下简称CaPv)是地幔转换带(MTR,410-660km)和下地幔(660-2900 km)中的重要矿物组分。前人的计算模拟与高温高压实验均表明,CaPv在高压下会随温度的升高而从四方结构转变至立方结构,但对于该相变的温压边界以及立方结构CaPv的弹性波速还存在很大争议。从高温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地球科学前沿报道(2018·总第1辑)
序号 标 题 述评 作者 地球深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 Advances:地球和火星上的铁氧化物结核是碳酸盐和酸性水溶液相互作用的产物
2004年,“机遇号”火星车在子午平原的Eagle撞击坑边部着陆,车上搭载的穆斯堡尔谱仪发现,撞击坑周围及其内部均有球状赤铁矿在表层分布,该球状赤铁矿因其形状酷似蓝莓也被称作“蓝莓状赤铁矿”。这些大小不一的球状赤铁矿随机均匀地分布在火星土壤表层与深部。此外“机遇号”还探测到该地区存在黄钾铁矾(KFe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PNAS:人类世地球的演化路径
2013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论定,地球整体全面变暖已勿庸置疑,人为影响(尤其是大气CO2浓度增加)极有可能是造成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报告还认为,温室气体继续排放会造成进一步变暖,并导致气候系统所有组成部分发生变化。 2017年,作为非正式的地质年代名称,“人类世”被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PNAS:18亿年前地球大气含氧量低
目前地球大气含氧量约为21%(体积比),但如何才能知道地球历史时期的大气含氧量以及它的演化过程?要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当然是直接获取过去的大气样本,但过去的大气样本难以保存,基本限制了我们通过直接测试的方法来重建过去。不过,还可以借助间接方法,例如在地表化学风化过程中,氧气的参与会导致陆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论坛】李正祥:解码地球节律——板块构造驱动力问题新认识
报告人:李正祥∣整理:周久龙(岩石圈室) 摘要:板块构造理论回答了人们在地球表层观察到的大量地质现象,但遗憾的是有关于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没能很好解决。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李正祥教授在系统总结了近30年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观察资料与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Chit Thet Mon等-GRL:缅甸中部主要活动断裂及其地球动力学成因
缅甸在构造上属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东构造结区域,发育有典型的板块斜向碰撞俯冲构造,受位于缅甸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向北运动和向东俯冲的控制影响,缅甸构造活跃,破坏性地震多发。前人研究表明,长达1500 km的实皆断层(Sagaing Fault)吸收了斜向俯冲造成的绝大部分近地表变形。而最近的GPS观测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曹明坚等-JGR:低温含水环境下磷灰石Sr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
磷灰石分布普遍,由于含有丰富的有用元素(F、Cl、S、Fe、Mn、Sr、REE)和同位素(Sr、Nd、O),已被广泛应用于示踪岩石成因。众多实验岩石学和矿床实例研究结果揭示出磷灰石结构和成分极易受到中高温(300℃-900℃)流体(包括卤水相流体、H2O-CO2流体、酸性流体)的改造,但对低温流体(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